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1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学案
展开1.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将相关内容填入表格的①~③空缺处。
[答案] ①人君当思 ②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③总结历史教训
把握观点及说理方法
2.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魏征以能犯颜直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到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的向背和政权的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3.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地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
(2)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4.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首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之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
(2)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1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地引出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5.魏征劝谏唐太宗“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可概括为哪两个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2)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正身黜恶,赏罚分明,以保持政治的清明;②生活上,要知足自戒,知止安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保护民力,使百姓安居乐业。
6.文章的最后部分“总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是魏征向太宗皇帝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征的劝谏了。
7.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地引用了经典中的话,其表达效果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文多次引用经典中的话,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2段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引用《尚书·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载舟覆舟”,总结了历史教训,说明守业之艰难、安民之重要,说明人心的向背将决定皇室的命运。同时,在引述历史教训的最后,化用周公、荀子的话来进行小结,在证据上也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又如在陈述“十思”内容时,作者又多次化用了《老子》《易经》《左传》中的话。这些经典中的话流传于世,早已被人奉为至理名言。现经作者援引,融入文中,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也有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的作用,使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具说服力。
探究本文写作技巧
8.《谏太宗十思疏》是用骈文写成的。但魏征的这篇文章却一扫六朝浮华的余习,不仅内容充实,明白畅达,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试结合课文具体探究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语句看,一是不局限于骈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有所变化。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个从正面论述的排比句,紧接着又是三个从反面论述的排比句,这是和骈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2)二是散句的恰当使用,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等。(3)三是打破了四六对仗而改用多种句法对偶,如“当神器之重”对“居域中之大”,“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对“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这样,文中既有气韵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泼灵动的散行句,再加上骈文所特有的对仗工整、音韵顿挫的对偶句,使整个文章一气呵成,于整饬庄重之中呈流转圆浑之势,具有特有的美感。(4)文章不受声律拘束,不避首尾虚字,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崇尚质朴的文学主张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
9.探究本文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望国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再如,第2段“殷忧而道著”与“功成而德衰”的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的互现,“竭诚”与“傲物”不同结果的比较,“载舟”经验与“覆舟”教训的对照,处处证明君主“积其德义”的重要,主题得到了深化。“奔车朽索”的危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危害与“文武争驰,在君无事”的清明,“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坚定了“积其德义”的信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73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6.2 *六国论优秀导学案及答案</a>,共7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 * 六国论)16.1 阿房宫赋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7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 * 六国论)16.1 阿房宫赋优质导学案及答案</a>,共2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68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a>,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