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会考】初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4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3大考点+5大高频命题点)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5581595/0-171237811565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会考】初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4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3大考点+5大高频命题点)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5581595/0-171237811571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会考】初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4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3大考点+5大高频命题点)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5581595/0-171237811574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会考】初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清+易错点归纳+核心考点+考点
【2024会考】初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4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3大考点+5大高频命题点)
展开
这是一份【2024会考】初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4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3大考点+5大高频命题点),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原始大气层包括,科学实验表明,米勒实验以及化学起源说,原始地球的条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原始大气层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但没有氧气。
2、科学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3、米勒实验以及化学起源说:
4、原始地球的条件: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
5、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用原始大气合成了氨基酸(简单有机物)。
6、科学推测需要一定的证据做基础,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也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3、越古老的地层中,生物形成的化石越低等、越简单,水生生物形成的化石越多;越晚近的地层中,生物形成的化石越高等、越复杂,陆生生物形成的化石越多。
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原核生物,后来才出现了真核生物。
5、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6、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2、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3、自然选择指自然界中生物,经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4、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地进化。
5、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长颈鹿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且连续的过程。只有经过许多代的选择,逐渐积累有利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才能形成新的物种。
6、自然选择学说内容之间的联系:
高频命题点1 生命的起源
1.(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众多,但大多数学者认同苏联学者奥巴林等提出的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关于这一学说及其实验探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
B.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成分相同,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C.米勒实验支持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过程
D.米勒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降雨现象
【答案】A
【详解】A.按照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A正确。
B.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成分不相同,B错误。
CD.米勒实验: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米勒在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用来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和原始地球的条件,米勒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CD错误。
故选A。
高频命题点2 生物的进化
1.(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河源恐龙博物馆收藏的恐龙蛋化石超2万枚,数量高居全球榜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恐龙是无脊椎动物 B.恐龙以胎生方式繁殖后代
C.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D.越古老的地层中生物越高等
【答案】C
【详解】A.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恐龙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A错误。
B.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B错误。
C.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C正确。
D.结合分析可知,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D错误。
故选C。
高频命题点3 自然选择
1.(2023·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结核杆菌等病菌中出现了对多种抗生素不再敏感的“超级细菌”。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细菌群体中本来就有耐药菌和不耐药菌
B.滥用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的变异
C.滥用抗生素使细菌群体中耐药菌的比例增加
D.“超级细菌”是抗生素对细菌定向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详解】AB.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细菌群体中本来就有耐药菌和不耐药菌,只是抗生素的滥用使得耐药菌存活并繁殖下去,A正确,B错误。
C.滥用抗生素,细菌群体中耐药菌存活下来,不耐药菌被淘汰,这样,耐药菌一代代地繁殖下去,比例增加,C正确。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超级细菌”是抗生素对细菌定向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2.(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农民施用农药Ⅰ来防治害虫,害虫数量锐减,然后又逐渐增加。一段时间后,农民又施用农药Ⅱ,害虫数量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见如图)。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进行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下降的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B.b点不为零的原因是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
C.bc段迅速上升体现了害虫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D.de段上升是因为农药Ⅱ使害虫产生了更强的抗药性变异
【答案】D
【详解】A.杀虫剂Ⅰ、Ⅱ都对害虫起到了定向选择作用,ab段下降的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正确。
B.曲线下降不会达到零值,是因为害虫有抗药性强的个体,正确。
C.曲线回升是通过抗药性强的害虫不断繁殖实现的,正确。
D.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个体差异,杀虫剂l、Ⅱ不能使害虫发生抗药性强弱的变异,错误。
故选D。
高频命题点4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2023·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佩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B.古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进化的直接证据
C.人类出现的标志是会使用工具
D.研究古人类的基因组可以推测人类进化的大致历程
【答案】C
【详解】A.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故A正确。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人类起源的见解仍不统一。但是目前为止多数科学家认同的看法是:非洲大陆曾发生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形成剧烈的东非大裂谷,使得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到陆地生活,根据出现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在非洲的发现,可以说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因此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故B正确。
C.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能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古猿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因此,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主要标志是直立行走,故C错误。
D.斯万特.帕博通过揭示区分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人类基因差异,为更科学地探索人类的进化历程奠定了基础,可见该科学家对古人类基因研究的意义是为了解人类演化的历史,研究古人类的基因组可以推测人类进化的大致历程,故D正确。
故选C。
高频命题点5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综合考查
1.(2022·湖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米勒实验的结果推测,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将无机物合成小分子有机物
B.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了生命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进化而来
C.在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比正常翅的昆虫更能适应环境
D.害虫产生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的不同变异类型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详解】A.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A正确。
B.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如图所示:
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了图中的①②,B错误。
C.在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比正常翅的昆虫更能适应环境,属于有利变异,C正确。
D.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D正确。
故选B。
2.(2022·湖北宜昌·统考中考真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野桑蚕经过数千代的培育,形成了现在的家桑蚕。请分析回答问题。
(1)过度繁殖是生物进化的前提。桑蚕通过 生殖方式繁殖后代,它们的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属于 发育。
(2)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外因。野桑蚕的体色和树干很相近,这种体色被称为 ;家桑蚕的幼虫成活率比野桑蚕的幼虫成活率 (填“高”或“低”),原因是 。
(3)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也是人们生产育种的基础。家桑蚕体色有黑色与淡赤色的,科研人员做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 可判断淡赤色为隐性性状;黑色家桑蚕的产丝能力强,但也有差别,为了培育出产丝能力更强的黑色家桑蚕,你的育种思路是 。
(4)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家桑蚕的产丝能力强一些,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这是 选择的结果;野桑蚕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将卵分散产在桑树上,有利于它的生存,这是 选择的结果。
(5)以上观点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它能比较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 三个方面。
【答案】(1) 有性 完全变态
(2) 保护色 高 家桑蚕幼虫得到了人们的保护,天敌少:野桑蚕幼虫生活环境复杂,天敌多
(3) 三 用黑色家桑蚕不断杂交、选育,经过数代选育出产丝能力最强的黑色家桑蚕
(4) 人工 自然
(5)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基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1)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由受精卵孵化成幼虫;幼虫取食桑叶,每隔5、6天蜕一次皮,经过4次蜕皮后,幼虫停止取食并吐丝结茧;结茧后幼虫化为蛹,到了蛹期蛹皮变硬不能吐丝,蛹不食不动;蛹过一段时间能羽化为蚕蛾(成虫)。所以,桑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繁殖后代,它们的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所以,野桑蚕的体色和树干很相近,这种体色被称为保护色。因为家桑蚕幼虫得到了人们的保护,天敌少;野桑蚕幼虫生活环境复杂,天敌多,所以家桑蚕的幼虫成活率比野桑蚕的幼虫成活率高。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所以,根据实验三(黑色×黑色→出现:淡赤色)可判断淡赤色为隐性性状,黑色为显性性状。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所以,为了培育出产丝能力更强的黑色家桑蚕,育种思路可以是:用黑色家桑蚕不断杂交、选育,经过数代选育出产丝能力最强的黑色家桑蚕。
(4)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不断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所以,家桑蚕的产丝能力强一些,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因此,野桑蚕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将卵分散产在桑树上,有利于它的生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结合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方面。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亲代
淡赤色×淡赤色
黑色×淡赤色
黑色×黑色
子代
全为淡赤色
黑色:淡赤色≈1:1
黑色:淡赤色≈3: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会考】初中生物知识清单14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考点+高频命题点)(学生+教师版),文件包含清单14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3大考点+5大高频命题点教师版docx、清单14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3大考点+5大高频命题点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会考】初中生物知识清单10 细菌、真菌和病毒(考点+高频命题点)(学生+教师版),文件包含清单10细菌真菌和病毒6大考点+2大高频命题点教师版docx、清单10细菌真菌和病毒6大考点+2大高频命题点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会考】初中生物知识清单05 人体的营养与呼吸(考点+高频命题点))(学生+教师版),文件包含清单05人体的营养与呼吸5大考点+5大高频命题点教师版docx、清单05人体的营养与呼吸5大考点+5大高频命题点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