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分层作业】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练习+章节测评(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精品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精品课后复习题,共6页。
[基础过关]
1.协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下列有关协同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B.协同进化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C.猎豹捕食羚羊的过程中实现了二者的协同进化
D.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切叶蚁切割收集植物叶片,将含有消化酶的排泄物排在碎叶上,用来培养真菌,然后以真菌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碳、氮循环
B.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属于化学信息
C.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D.切叶蚁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3.将一个濒临灭绝的生物的种群释放到一个新环境中,那里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请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种群的个体数一定会迅速增加
B.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有可能会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
C.该濒危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与天敌之间、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协同进化
D.该种群某个体的迁出不会导致该种群进化
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接触青霉素后,为了适应环境,细菌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定向突变个体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5.某种长距彗星兰又名一尺半,具有30~60厘米的细长花距(花瓣向后延长成的管状结构),花距底部有花蜜。马岛长喙天蛾是唯一能帮助其授粉的生物,它有超长口器,可以将口器伸到花距底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长花距迫使授粉者在采集花距底部的花蜜时沾到更多的花粉,属于有利于个体繁殖的变异
B.由于喙长的马岛长喙天蛾易吸到花蜜获得更多营养从而繁殖更多后代,所以马岛长喙天蛾向着喙越来越长的方向发生了变异
C.群体中出现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D.该种长距彗星兰与马岛长喙天蛾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表现为协同进化
6.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植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c、f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
B.a~j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
C.a、c、f没有地理隔离,也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D.f~j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变化
7.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中海拔的某种鸣禽种群X,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历经上百万年,逐渐演变为现今两个不同的鸣禽物种,其中物种1仍分布于中海拔,但物种2分布于低海拔。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山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演化进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X内部个体间体型、翅长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B.物种1和物种2的形成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喜马拉雅山鸟类新物种的形成仅是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不同海拔环境的选择使两个种群发生了相应类型的变异
8.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作用常有三种类型(甲、乙、丙),请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种群内可遗传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形成适应的前提
B.根据上述三种作用类型可知选择压力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C.新物种的形成,其实也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会阻碍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9.蜜蜂采蜜时,口器伸入鼠尾草的花筒中,头部推动鼠尾草“丁”字形雄蕊,花粉落在头部(如图所示)。鼠尾草雄蕊先成熟,蜜蜂采蜜后飞出时,不会导致同一朵花的雌蕊受粉。等到雄蕊凋谢后雌蕊成熟,其他蜜蜂再来采蜜时,雌蕊的柱头恰好能接触到蜜蜂头部,巧妙地接受了其他花的花粉而受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蜜蜂取食花蜜的细长口器是适应环境产生的定向变异
B.“丁”字形雄蕊结构是鼠尾草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雌性花蕊成熟时间不同不利于遗传多样性的形成
D.鼠尾草与蜜蜂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10.自然界中,经过长期的进化,生物都具备一定的方法来防御捕食者。防御方式可分为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初级防御不管捕食者是否出现均会发挥作用,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者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题意,以下动物防御方法属于次级防御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野牛反击;②竹节虫隐蔽;③野兔逃遁;④壁虎断尾
(2)某动物行为研究团队研究了某非洲野狼种群在不同时期防御时间的分配情况,结果如表所示:
表中数据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洲野狼的这种防御时间分配的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11.某些动物依靠嗅觉发现食物、识别领地和感受危险。动物基因组中含有大量嗅觉受体基因。据资料报道,人类基因组中有38个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和414个假基因(无功能基因)。小鼠基因组中有1 037个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和354个假基因。基因组比对结果显示,人类和小鼠嗅觉受体基因数目的差异是由于二者发生进化分支后,人类出现大量的假基因,而小鼠的嗅觉受体基因明显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是产生嗅觉受体基因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B.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突变频率与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改变频率相同
C.嗅觉受体基因的多样性是群体中不同个体间嗅觉能力差异的遗传基础
D.小鼠敏锐嗅觉的形成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定向选择的结果
12.(不定项)许多动物在不同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残存的少量个体继续繁殖而使数量增多。因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如图所示,·为抗药性个体),其中瓶颈部分代表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生物进化的方向
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C.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害虫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说明害虫对环境进行了选择
D.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下降,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13.(不定项)草本植物报春花多数为二型花柱,少数为同型花柱。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的位置明显低于柱头的为长柱型花,柱头位置明显低于花药的为短柱型花。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与柱头高度相近。研究发现,随着海拔增加,高山上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为研究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的模拟实验,处理及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套袋处理可以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模拟了高山上传粉昆虫减少的条件
B.同型花柱的花主要进行异花传粉,二型花柱的花更依赖自花传粉
C.二型花柱的花可以有效避免自花传粉,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不同海拔报春花的分布与传粉昆虫多少的对应关系体现了生物间的协同进化
14.对于协同进化,可以理解为一种进化机制,不同物种相互影响共同演化,这种进化机制对生物演化有重要意义;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进化结果,因为我们所谈到的协同进化实例体现的是一种协同的关系,从这些实例中归纳出了协同进化理论。有学者认为,协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
(1)协同进化是指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进而形成生物多样性。在帕米尔高原,低温导致植物A(2N=20)变成了植物B(4N=40),植物A和B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多样性。
(2)为研究捕食者在协同进化中的作用,生态学家通过实验获得了以下数据:
表中数据表明,适当引入捕食者之后,生物有机物的量变化不大,但物种的种类数却增加,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捕食者往往捕食________的物种,避免出现________生物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科学家把此现象称作“收割理论”。
(3)据调查,蝙蝠有超强的防御能力,能与数千种病毒长期共存,请用协同进化观点分析、推测:现存蝙蝠身上病毒的毒性________(填“较弱”“中等”或“较强”),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图1为内华达州一万多年以来湖泊的变化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________________称为该鳉鱼种群的基因库。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两湖鳉鱼之间存在________;来自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后代,且后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
(3)C湖中的鳉鱼的一对常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A基因的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B错误。]
2.C [由题意“将含有消化酶的排泄物排在碎叶上,用来培养真菌”可知: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碳、氮循环,A正确;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留下的“气味”,可在同种的不同个体间传递消息,因此这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互利共生为种间关系,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属于同一种生物,他们之间存在种内互助,C错误;切叶蚁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3.B [将一个濒临灭绝的生物的种群释放到一个新环境中,虽然那里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但是,如果气候不适宜,该种群的个体数不但不会增加,反而有可能会减少,A错误;正常的自然选择,起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条件,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有可能会改变濒危动植物生存的环境,所以可能会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B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某个体的迁出可能会导致其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该种群进化,D错误。]
4.A [细菌的抗药性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经产生,青霉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A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相适应,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新物种的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生殖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C正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5.B [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喙长的马岛长喙天蛾易吸到花蜜获得更多营养从而繁殖更多后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6.D [a、c、f属于不同的物种,它们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A错误;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有个体全部的基因,a~j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a、c、f虽然没有地理隔离,但它们不是同一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的条件是有突变或有迁入、迁出等,不是只有产生新的基因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D正确。]
7.A [种群X内部的个体为同一物种,种群内部个体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A正确;物种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说明新物种形成,B错误;喜马拉雅山鸟类新物种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不同海拔环境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不能使种群发生定向的变异,D错误。]
8.B [种群内可遗传的变异使个体间出现差异,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A正确;根据题述三种作用类型可知选择压力决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但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9.D [蜜蜂的口器是不定向突变造成的,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适合采食花蜜的长口器个体被保留,A错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一朵花的雌蕊和雄蕊成熟时间不同,可以避免自花受粉,增加了异花受粉的概率,有利于遗传多样性的形成,C错误;蜜蜂自身的特点适应鼠尾草特殊的“丁”字形雄蕊,鼠尾草为蜜蜂提供了花蜜,而蜜蜂又为鼠尾草进行了传粉,故它们之间相互适应、协同进化,D正确。]
10.[解析] (1)①野牛反击是在捕食者出现的情况下发生的,为次级防御;②竹节虫隐蔽行为与捕食者是否出现无关,为初级防御;③野兔逃遁是在捕食者出现的情况下发生的,为次级防御;④壁虎断尾是在捕食者出现的情况下发生的,为次级防御,因此属于次级预防的是①③④。(2)表中数据表明与非繁殖期比,非洲野狼在繁殖期会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防御,以保证非洲野狼繁殖成功率更大,提高种群的生存力,维持物种的延续。
[答案] (1)①③④ (2)与非繁殖期相比,非洲野狼在繁殖期会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防御 保证非洲野狼繁殖成功率更大,以维持物种的延续
11.B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故多种多样的嗅觉受体基因的产生,与基因突变有关,A正确;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当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发生突变时,它编码的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不一定发生改变,故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突变频率与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改变频率不一定相同,B错误;嗅觉受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嗅觉受体蛋白的多样性,从而使不同个体间嗅觉能力出现差异,C正确;虽然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但长期的自然选择会定向的选择具有敏锐嗅觉的个体,使得嗅觉敏锐的小鼠逐渐增多,最终使小鼠敏锐嗅觉逐渐形成,D正确。]
12.ABC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生物并不一定进化成新物种,B错误;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害虫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说明环境对害虫进行了选择,C错误。]
13.BC [由题干信息“高山上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可知,套袋处理可以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模拟了高山上传粉昆虫减少的条件,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套袋处理后,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明显降低,据此推测同型花柱的花主要进行自花传粉,二型花柱的花更依赖异花传粉,异花传粉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遗传多样性,B错误、C错误;不同海拔报春花的分布与传粉昆虫多少的对应关系体现了生物间的协同进化,D正确。]
14.[解析] (1)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进而形成生物多样性。在帕米尔高原,低温导致植物A(2N=20)变成了植物B(4N=40),植物A和植物B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植物A和B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2)表中数据表明,适当引入捕食者之后,生物有机物的量变化不大,但物种的种类数却增加,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科学家把此现象称作“收割理论”。“收割理论”由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通过该理论可以得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3)据调查,蝙蝠有超强的防御能力,能与数千种病毒长期共存,用协同进化观点分析、推测:现存蝙蝠身上病毒的毒性中等,其原因是毒性较弱的病毒会被蝙蝠免疫系统淘汰,毒性过强的病毒已经随蝙蝠的死亡而失去了增殖的机会,只有毒性中等的、增殖力强的病毒在与蝙蝠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下来。
[答案] (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 物种
(2)个体数量多 一种或少数几种 (3)中等 毒性较弱的病毒会被蝙蝠免疫系统淘汰,毒性过强的病毒已经随蝙蝠的死亡而失去了增殖的机会,只有毒性中等的、增殖力强的病毒在与蝙蝠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下来
15.[解析] (1)D湖中的所有鳉鱼构成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该鳉鱼种群的基因库。(2)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后代,说明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后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3)由题图曲线可知,C湖中的鳉鱼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在Y1~Y3时间段内发生变化,因此该时间段种群发生了进化;该种群在Y3~Y4时间段内,A基因的频率是0.9,a基因的频率为0.1,该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9×0.1×100%=18%。
[答案] (1)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 (2)生殖隔离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3)Y1~Y3 18%
时期
繁殖期
非繁殖期
平均防御时间占比(%)
40
24
引入捕食者之前
适当引入捕食者10年之后
生物有机物的量[kJ/(hm2·n)]
15 108
14 829
物种的种类数
425
45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同步训练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识图作答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同步练习题,共15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习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