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果醋、腐乳和泡菜制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果醋发酵时必须保证氧气充足
B. 腐乳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酵母、曲霉和毛霉等
C. 制作泡菜时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D. 加卤汤、密封腌制中,毛霉不断增殖,并产生大量的酶,分解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1、果酒制作过程中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30℃,pH最好是弱酸性。2、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3、腐乳的制作原理:参与腐乳发酵的微生物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适宜温度为15℃~18℃;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果醋发酵的菌种醋酸菌是需氧型细菌,发酵时必须保证充足的氧气,A正确;
B、参与腐乳发酵的微生物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B正确;
C、制作泡菜时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C正确;
D、加卤汤、密封腌制,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同时使腐乳具有一定的香味,在此条件下毛霉不能生长增殖,D错误。
故选D。
2. 纤维素分解菌是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能够提高粗纤维饲料的转化率,为养殖业提供更多的饲料来源。研究人员从反刍动物粪便中分离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步骤如下:
关于上述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丙中透明圈越小说明细菌分解纤维素能力越强
B. 通过③④可实现将聚集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
C. 培养基B中应加入纤维素作为唯一氮源
D. 可采用干热灭菌法对培养基A、B进行灭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详解】A、根据培养基丙中菌落周围形成的透明圈的大小来判断细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透明圈越大,细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就越强,A错误;
B、步骤③对培养液进行梯度稀释的目的是 将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步骤④将稀释样液接种得到培养基进行培养,通过③④可实现将聚集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B正确;
C、纤维素的元素组成是C、H、O,培养基B中应加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不能作为氮源,C错误;
D、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D错误。
故选B。
3. 将从种植烟草的土壤里分离得到的尼古丁(C10H14N2)降解菌株SC接种到尼古丁培养基中,30℃摇床培养并定时取样,测定并计算发酵液中的尼古丁浓度和菌体浓度,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分离SC时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划线法
B. 培养36h时SC的数量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影响SC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O2浓度和pH
D. 发酵液中的尼古丁为SC提供碳源和氮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均可分离和提纯细菌,A项正确;培养36h时,SC的数量达到最大值,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尼古丁是SC的主要营养物质,为SC提供碳源和氮源,再结合曲线图可推知,影响SC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培养基中尼古丁的含量,C项错误,D项正确。
【点睛】
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的比较
4. 与传统发酵技术相比,发酵工程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工业生产上,有时需要对菌种进行筛选纯化,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常用的获取纯培养物的方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传统发酵以天然菌种为主,菌种差异、杂菌不明等原因往往造成传统发酵食物品质不一
B. 筛选酵母菌菌种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青霉素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C.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算获得的菌落数往往少于实际活菌数,采用细菌计数板统计时则相反
D. 平板划线法纯化菌种时,对接种环灼烧了4次,说明操作员在培养基上进行了5次划线
【答案】D
【解析】
【分析】1、传统发酵技术一般选用天然菌种,由于菌种不单一,所以产品品质不稳定。
2、微生物接种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两种。
【详解】A、传统发酵以天然菌种为主,菌种差异、杂菌不明等原因往往造成传统发酵食物品质不一,因为传统发酵过程中使用的菌种主要是天然菌种,这些菌种的差异以及发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杂菌,导致发酵产品的品质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A正确 ;
B、筛选酵母菌菌种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青霉素来抑制细菌的生长,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B正确;
C、稀释涂布平板法计算获得的菌落数往往少于实际活菌数,原因是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而细菌计数板统计法获得的菌落数可能会大于实际活菌数,原因是细菌计数板统计出的菌体数目是活菌和死菌的数目之和,C正确;
D、实际上,平板划线法纯化菌种时,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的次数并不代表在培养基上进行的划线次数,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确保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来自本次划线,并且,最开始划线前也需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因此,灼烧4次,操作员实际划线次数可能只有3次,D错误。
故选D。
5. 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离体条件下对单个细胞或细胞团进行培养使其增殖,可获得植物细胞的某些次生代谢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次生代谢物一般不是植物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需在一定环境和时间才能获得
B. 可用高Ca2+—高pH溶液处理植物组织获得单个细胞或细胞团
C. 该技术利用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
D. 为了提高代谢物产量,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诱发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其具体流程为:接种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生芽→诱导生根→移栽成活。植物细胞培养即在离体条件下对单个植物细胞或细胞团进行培养使其进行增殖的技术。
【详解】A、次生代谢物不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其含量少,在一定环境和时间下进行,这个过程就是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A正确;
B、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用化学法高Ca2+—高pH溶液处理,植物细胞培养技术不用该方法,B错误;
C、植物细胞培养即在离体条件下对单个植物细胞或细胞团进行培养使其增殖的技术,原理是通过细胞增殖使细胞数量增加,C错误;
D、该培养技术一般通过增加细胞的数量来增加次生代谢物的产量,更简便易行,D错误。
故选A。
6. 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物制药前需要筛选出雌性胚胎进行移植,已知抗 H-Y单克隆抗体能与雄性胚胎中的H-Y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从而达到筛选的目的。抗H-Y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利用了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备乳腺生物反应器时,需将药用蛋白基因与乳腺中特异表达的基因的启动子等重组在一起
B. 从经H-Y 免疫的小鼠体内获得的 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需要进行多次筛选
C. 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经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时,不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
D. 在胚胎移植前鉴定胚胎的性别时,也可取样早期胚胎的滋养层细胞进行DNA分析
【答案】C
【解析】
【分析】效应B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但是不具有增殖能力,而骨髓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利用该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该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等特点。
【详解】A、将药用蛋白基因与乳腺中特异表达的基因的启动子等重组在一起,有利于药用蛋白基因的特异性表达,A正确;
B、从经H-Y 免疫的小鼠体内获得的 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需要先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再筛选出能分泌抗H-Y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因此需要进行多次筛选,B正确;
C、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经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时,由于营养物质枯竭、代谢废物积累,因此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C错误;
D、由此雌雄个体的DNA不同,因此在胚胎移植前鉴定胚胎的性别时,也可取样早期胚胎的滋养层细胞进行DNA分析,D正确。
故选C。
7. 如图为鸡血细胞中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过程中的部分操作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⑤
B. 用同样方法从等体积猪血和鸡血中提取的DNA量相近
C. ⑤表示要鉴定步骤①中所得到的白色丝状物主要成分为DNA,可使用二苯胺试剂来鉴定,沸水浴冷却后,出现蓝色的试管组别是对照组
D. 步骤①的目的是初步分离DNA与蛋白质,析出并获得DNA;步骤④中在2ml/L的NaCl溶液中,DNA的溶解度较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是:
(1)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以溶液酒精。
(3)DNA和蛋白质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不同。
(4)DNA的鉴定: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A、DNA的粗提取和鉴定步骤是:加入蒸馏水,破碎细胞→过滤,获取含DNA的滤液→去除滤液中杂质→DNA的析出→鉴定,因此图中表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③→②→①→④→⑤,A错误;
B、猪血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提取不到DNA,用同样方法从等体积猪血和鸡血中提取的DNA量不相同,B错误;
C、⑤表示要鉴定步骤①中所得到的白色丝状物主要成分为DNA,可使用二苯胺试剂来鉴定,沸水浴冷却后,出现蓝色的试管组别是实验组,C错误;
D、步骤①的目的是析出并获得DNA,步骤④中在2ml/L的NaCl溶液中,DNA的溶解度较大,D正确。
故选D。
8. 谷氨酸除用于制造味精外,还可以用来治疗神经衰弱以及配制营养注射液等。通过发酵工程可以大量制备谷氨酸,下列有关谷氨酸发酵生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发酵之前要对谷氨酸菌种进行扩大培养
B. 若发酵产品是产谷氨酸菌种,可采用过滤等方法分离
C. 发酵过程中,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会积累谷氨酸
D. 分离、提纯发酵产物是发酵过程的中心环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产物的分离、提纯等方面;发酵工程以其生产条件温和、原料来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产物专一、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小和容易处理等特点,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农牧业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发酵工业。
【详解】A、发酵罐的体积很大,发酵之前要对谷氨酸菌种进行扩大培养,A正确;
B、如果发酵产品是微生物细胞本身,可在发酵结束之后,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分离和干燥,即可得到产品;故若发酵产品是产谷氨酸菌种,可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分离,B正确;
C、环境条件不仅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且会影响微生物代谢物的形成。例如,谷氨酸的发酵生产,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会积累谷氨酸,在酸性条件下则容易形成谷氨酰胺和N-乙酰谷氨酰胺,C正确;
D、发酵罐内的发酵是发酵过程的中心环节,D错误。
故选D。
9. 若棒状杆菌中缺乏将鸟氨酸转化为精氨酸的酶,不能在缺少精氨酸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则称之为精氨酸依赖型菌。野生型棒状杆菌经诱变、筛选获得精氨酸依赖型菌的过程如图所示,过程①将紫外线照射处理过的菌液接种在甲培养基上,待培养至菌落不再增加时,将甲培养基中的菌落转移到乙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甲培养基成分相比,乙培养基成分中可能缺少了鸟氨酸
B. 若乙培养基中未出现菌株,则说明紫外线照射未引起基因突变
C. 从甲培养基中选出的B菌株,可直接利用精氨酸进行发酵
D. 紫外线照射还可以导致谷氨酸棒状杆菌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①表示将紫外线照射处理的菌液接种在含精氨酸的培养基上,②表示继续培养在缺乏精氨酸的培养基上,图甲中有A、B两种菌落,图乙中只有A菌落,因此甲中A表示野生型谷氨酸棒状杆菌,B为精氨酸依赖型菌株。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A为野生型谷氨酸棒状杆菌,B为精氨酸依赖型菌株,而乙培养基上没有B菌落,据此推测乙培养基与甲相比缺少了精氨酸,A错误;
B、若乙培养基中未出现菌株,则说明紫外线照射引起基因突变,导致依赖型突变无法生长,B错误;
C、从甲培养基中选出的B菌株,在乙培养基上无法生长,说明B菌株为精氨酸依赖型,因而可直接利用精氨酸进行发酵,C正确;
D、紫外线照射不会导致谷氨酸棒状杆菌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因为谷氨酸棒状杆菌没有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10. 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在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由于无法合成某种氨基酸,只能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如图为纯化某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部分流程图,①②③④代表培养基,A、B、C表示操作步骤,D、E为菌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操作的目的是提高基因突变的概率,增加突变株的数量
B. B的正确操作是用接种环蘸取菌液后在②表面涂布来接种菌种
C. 图中①②③为完全培养基,培养基一般用湿热灭菌法进行灭菌
D. 若要获得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可从④中挑取 E进行纯化培养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图中首先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然后运用将菌种接种到两种培养基中,分别是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某氨基酸突变株不能生长,而在完全培养基中能够生长,据此可以选择出氨基酸突变株。
【详解】A、紫外线操作可以提高突变的频率,A操作即培养可以提高已突变菌株的浓度,即增加突变株的数量,A正确;
B、B操作是将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再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的涂布在②表面,B错误;
C、结合题图信息分析可知,野生型大肠杆菌菌株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无法合成某种氨基酸只能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且③中只有部分菌落,故图中①②④为完全培养基,③为基本培养基,C错误;
D、④为完全培养基,③为基本培养基,若要获得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可从④中挑取D进行纯化培养,D错误。
故选A。
11. 下图是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Ⅰ需要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去除细胞壁
B. 过程Ⅱ常用PEG融合法、高Ca2+-高pH融合法等进行诱导
C. 过程Ⅲ完成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
D. 过程Ⅳ与过程Ⅴ培养基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过程I为去除植物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过程II为原生质体融合,过程III为再生出细胞壁,IV、V是植物组织培养。
【详解】A、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过程Ⅰ需要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A正确;
B、过程Ⅱ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常用PEG融合法、高Ca2+-高pH融合法等进行,B正确;
C、过程Ⅲ是杂种细胞的融合,该过程完成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C正确;
D、过程IV和过程V是诱导植物生芽和生根的过程,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不同,D错误。
故选D。
12. 下图为甲 (2n=14)、乙(2n=16)两种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出新个体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时,需将细胞置于无菌水中
B. A是正在融合的原生质体,诱导融合的方法有化学、物理和灭活病毒三种方法
C. B能够发育成D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 D植株体细胞含有30条染色体,是异源二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将杂种细胞培育成多倍体的杂种植株,在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需要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使用化学方法(聚乙二醇)或物理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不能用灭活的病毒诱导,不同种植物的细胞所含染色体的种类和数目是不同的,故我们可以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种类和形态的差异来鉴定杂种细胞。
【详解】A、①过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时,需将细胞置于等渗溶液中,A错误;
B、A是正在融合的原生质体,诱导植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化学、物理等,而灭活病毒只能用于动物细胞的融合,B错误;
C、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然具有产生完整生物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即细胞具有全能性;B能够发育成D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C正确;
D、D植株体细胞含有30条染色体(30=14+16),是异源四倍体,D错误。
故选C。
13. 啤酒生产的简要流程如图所示,制麦时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糖化主要是将麦芽中的淀粉等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使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淀粉酶
B. 糖化前破碎有利于淀粉与a-淀粉酶充分接触,使糖化过程缩短
C. 在接种酵母菌前进行冷却处理,是为了避免高温杀死酵母菌种
D. 发酵过程中要适时往外排气,发酵后期在低温、通气环境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果酒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18~30℃,生产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详解】A、大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可诱导胚乳的糊粉层大量合成-a淀粉酶,故制麦时可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使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a-淀粉酶,促进淀粉的水解,A正确;
B、糖化前破碎有利于淀粉与a一淀粉酶充分接触,加快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并进一步水解成小分子的过程,使糖化过程缩短,B正确;
C、接种前需要灼烧接种环,在接种酵母菌前进行冷却处理,是为了避免高温杀死酵母菌种,C正确;
D、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故发酵过程中要适时往外排气,发酵后期也应在密闭条件下进行,D错误。
故选D。
14. 为解决杂交瘤细胞在传代培养中出现来自B淋巴细胞的染色体丢失的问题,研究者用EBV(一种病毒颗粒)感染已免疫的 B淋巴细胞,获得“染色体核型稳定”的 EBV 转化细胞。EBV转化细胞能在 HAT 培养基中存活,但对 Oua敏感。骨髓瘤细胞在 HAT培养基中不能存活,但对 Oua不敏感。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丢失会导致合成的抗体增多
B. Oua筛选能去除骨髓瘤细胞和自身融合的骨髓瘤细胞
C. HAT培养基筛选能去除EBV转化细胞和自身融合的EBV转化细胞
D. 获得的杂交瘤细胞经过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后才能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
2、两次筛选: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详解】A、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杂交瘤细胞若丢失来自B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可能会导致抗体产生能力下降,A错误;
B、据题意“EBV转化细胞能够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但对Oua敏感;骨髓瘤细胞在HAT培养基中不能存活,但对Oua不敏感”可知,Oua筛选去除的是未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EBV转化细胞和自身融合的EBV转化细胞,B错误;
C、据题意“EBV转化细胞能够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但对Oua敏感;骨髓瘤细胞在HAT培养基中不能存活,但对Oua不敏感”可知,HAT培养基筛选去除的是未与EBV转化细胞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和自身融合的骨髓瘤细胞,C错误;
D、图示获得的杂交瘤细胞还要进行克隆培养和抗体检测,检测呈现阳性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D正确。
故选D。
15. 下图是试管动物、克隆动物培育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细胞培养过程需要向培养液中加入动物激素、葡萄糖等营养物质
B. 试管动物的培育使用的生物技术有体外受精、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等
C. 克隆动物培育中可将动物供体细胞注入体外培养到MII期的卵母细胞中
D. 早期胚胎培养需在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液含有蔗糖、血清等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细胞水平或者细胞器水平上的操作,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取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生产单克隆抗体等。其中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工程技术的基础。
【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营养液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核苷酸,还要加入动物血清或血浆,不加动物激素,A错误;
B、试管动物技术主要包括体外受精、动物细胞培养、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B正确;
C、克隆动物培育中可将动物供体细胞注入体外培养到MII期的去核卵母细胞中,C错误;
D、早期胚胎培养需在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液含有葡萄糖、血清等物质,D错误。
故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单克隆抗体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下图为利用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诱导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不完全相同
B. 提取脾B淋巴细胞有多种,是因为一种抗原可诱导产生多种B细胞
C. 筛选出的目标杂交瘤细胞可在体外条件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一步增殖培养
D. 细胞融合不需要无菌环境,融合后的细胞需放在有CO2的环境中
【答案】AC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诱导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不完全相同,如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特有方法是灭活的病毒,A正确;
B、一种抗原只能诱导B细胞产生一种抗体,提取脾B淋巴细胞有多种,是因为小鼠曾经接触过其他多种抗原,B错误;
C、筛选出的目标杂交瘤细胞可在体外条件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一步增殖培养,C正确;
D、细胞融合需要无菌环境,融合后的细胞需放在有CO2的环境中培养,D错误。
故选AC。
17. 2018年中国科研团队利用一只流产的雌性猕猴胚胎的成纤维细胞经克隆得到一对克隆猴“姐妹花”,它们的诞生具有重大意义。其中几个关键的技术创新与突破有:①在将供体细胞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前用灭活的病毒短暂处理;②通过反复试验,可以在10秒之内对卵母细胞进行去核操作,在15秒之内将供体细胞注入到去核的卵母细胞里;③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mRNA和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注入重构胚。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灭活的病毒处理供体细胞的目的是促进两细胞融合
B. 克隆猴与人类遗传背景更接近,以其为模型研发药物可有效缩短药物研发进程
C. 组蛋白去甲基化有利于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重构胚的发育
D. 胚胎移植时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目的是降低代孕母猴对克隆猴“姐妹花”的免疫排斥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克隆过程(核移植)中一般利用未受精的去核卵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卵细胞体积大,易操作,营养丰富,未受精的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激活体细胞的细胞核全能性的物质。对供体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其超数排卵,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受体卵母细胞需要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能进行核移植。
【详解】A、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灭活病毒诱导法,可见,用灭活的病毒处理供体细胞的目的是促进两细胞融合,A正确;
B、克隆猴是非人灵长类,与人类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研发出的药物用于人类患者出现无效或副作用的几率大大降低,可有效缩短药物研发进程,B正确;
C、题干中“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mRNA和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注入重构胚”,说明降低组蛋白的甲基化水平,提高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从而激活重构胚的发育,C正确;
D、胚胎移植时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是为胚胎移入受体提供相同的生理环境,此时代孕母猴对外来胚胎基本不存在免疫排斥,D错误。
故选D。
18. 双抗指的是一个抗体可以和两个不同抗原或一个抗原的两个不同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需要人工制备两种单克隆抗体并在体外解偶联后重新偶联制备。最新研究发现春花碱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下图为人工制备双抗的过程,图右下角为某双抗发挥作用图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方法制备的二抗与传统的抗体-药物偶联物相比特异性相似
B. 第二次筛选是为了确定分泌抗体的特异性,可以通过抗原抗体杂交的方式检验
C. 第一次筛选后的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传代培养过程中会发生贴壁和接触抑制
D. 将上述过程中春花碱换成荧光蛋白,可能会有助于辅助临床诊断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图中的二抗识别肿瘤细胞只依赖一种抗原,传统ADC识别靶细胞也只依赖一种抗原,故特异性相似,A正确;
B、第二次筛选为了确定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是所需要的,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进行检验,B正确;
C、第一次筛选后的细胞是杂交瘤细胞,具有肿瘤细胞的特征,故克隆化培养不会有接触抑制的现象,C错误;
D、将春花碱换成荧光蛋白,临床使用双抗与荧光蛋白即可指示肿瘤细胞位置,起到辅助诊断的效果,D正确。
故选ABD。
19. 鱼茶味酸而微咸,富含多种必需氨基酸。鱼茶的发酵菌群主要是乳酸菌,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鱼茶发酵过程中各菌种数量及发酵液pH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有( )
A. 与制作传统泡菜类似,鱼茶发酵也无需严格灭菌
B. 乳酸菌发酵时会积累NADH导致发酵液pH变小
C. 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可快速直观检测微生物数量
D. 醋酸菌和酵母菌消失的原因都是因为氧气已耗尽
【答案】BD
【解析】
【分析】酵母菌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醋酸菌新陈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
【详解】A、传统泡菜制作和鱼茶发酵过程都是传统发酵过程,一般利用的是自然条件下的微生物,不需要严格灭菌,A正确;
B、乳酸菌发酵不会积累NADH,会积累乳酸导致pH变小,B错误;
C、显微镜直接计数可利用血细胞计数板等快速观察并统计微生物的数量,C正确;
D、酵母菌可进行无氧呼吸,消失的原因是养料耗尽、代谢废物积累等,D错误。
故选BD。
20. 某种物质A(一种含有C、H、N的有机物)难以降解,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只有某些细菌能降解A。研究人员按照如图所示流程从淤泥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A的细菌菌株。图中③将M中的菌液稀释一定倍数后,取0.1mL涂布到平板上,初步估测摇瓶M中1mL菌液中细菌数为2.4×108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时,淤泥及盛有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
B. ③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涂布时用涂布器蘸取菌液均匀涂布于平板上
C. 乙平板中大小不同的菌落是分解菌分解能力不同导致的
D. 乙平板上菌落数平均为240个,菌液稀释倍数为105
【答案】AB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为淤泥取样进行稀释,②为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上,③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到以S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选择培养基上,其中Y为琼脂,④为挑取单菌落接种,⑤在以A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选择培养基上进一步筛选出高效降解A的菌株。
【详解】A、实验时,从淤泥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A的细菌菌株,则图①为淤泥取样进行稀释,可以取淤泥加无菌水制成菌悬液,淤泥中有菌种,因此不能进行灭菌处理;盛有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A错误;
B、识图分析可知,③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到以A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选择培养基上,因此步骤③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但是不能用涂布器蘸取菌液,应该将菌液加入到培养基中,用涂布器进行均匀涂抹,B错误。
C、乙平板中大小不同的菌落说明分解菌对物质A的分解能力不同,但是乙平板中可能还存在其他分解菌,也可能是不同分解菌所形成的菌落大小不同,C错误。
D、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细菌进行计数,要保证每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平均为240个,假设稀释倍数为a,根据摇瓶M中1mL菌液中细菌数为2.4×108个,在每个平板上涂布100μL(即0.1mL)稀释后的菌液,则有240×a÷0.1=2.4×108,则稀释倍数a=105,D正确。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不同原料酿酒的历史已有五千多年,并总结了制作果酒、果醋等发酵食品的丰富经验和方法。下图是制作苹果醋的简要工艺流程。
(1)图示工艺流程中,①和②过程的主要区别是____。
(2)检验苹果酒的制作是否成功,除了嗅闻发酵液是否有酒味外,还可用____溶液进行鉴定。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分解成乙酸,原因是____。
(3)某同学欲统计苹果醋中醋酸菌的总数,分别选用稀释度为10-4、10-5、10-6的稀释液进行涂布,每种稀释液都设置了3个平板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设置3个平板的原因是____。实验中还应设置的对照实验是____,此对照实验的目的是____。
【答案】(1)前者需要无氧条件,温度是18~30℃,后者需要通入氧气,且需要30~35℃的温度条件
(2) ①. 酸性重铬酸钾 ②. 在酒精发酵旺盛的情况下,说明此时为无氧条件,醋酸菌无法生存,因而无法将酒精变成乙酸
(3) ①. 减小实验误差 ②. 不接种的空白培养基 ③. 证明培养基制备过程中是否被杂菌污染
【解析】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乙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
【小问1详解】
①过程为酒精发酵,②过程为醋酸发酵,前者的菌种是酵母菌,其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后者的菌种是醋酸菌,其在有氧条件下将酒精氧化成乙醛,再进一步氧化成乙酸,且酒精发酵需要的温度低于醋酸发酵需要的温度,因此①和②过程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需要无氧条件,温度是18~25℃,后者需要通入氧气,且需要30~35℃的温度条件。
【小问2详解】
检验苹果酒的制作是否成功,除了嗅闻发酵液是否有酒味外,还可用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溶液进行鉴定,若表现灰绿色说明有酒精产生。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杆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这是因为酒精发酵旺盛的情况下,此时为无氧条件,醋酸菌无法生存。
【小问3详解】
某同学欲统计苹果醋中醋酸杆菌的总数,分别选用稀释度为10-4、10-5、10-6的稀释液进行涂布,每种稀释液都设置了3个平板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设置3个平板求得平均值,重复实验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实验中还应设置不接种的空白培养基作为对照实验,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证明培养基制备过程中是否被杂菌污染。
22. 磷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元素,施入土中的磷大多数与Ca2+等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科研人员从贡柑果园土中选出可以将难溶性或不溶性磷转化成可溶性磷的高效解磷菌,主要流程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③将土壤悬浮液稀释了____倍。经步骤③最后一次稀释之后若在3个平板上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得到的结果是:39、38、37,则每克土样中的活菌数为____个。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____,原因是____。
(2)步骤④中待菌落长好后挑出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比值较____菌落。通常情况下,对获得的纯菌种可以依据____对细菌进行初步的鉴定和分类。
(3)常采用____法对高效解磷菌进行分离和计数,要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____作为对照。
(4)为进一步测定初步筛选的三种菌株实际溶解磷的能力,研究人员将它们接种到基础培养基中,并在37℃、200r·min-1摇床培养,定期取上清液,测定溶液中可溶性磷含量,得到如图所示曲线。
用摇床进行培养好处____、____结果表明最优良的解磷菌株是____。
【答案】(1) ①. 1000 ②. 3.8×106 ③. 偏小 ④. 一个菌落可能来自于两个或多个细胞
(2) ①. 大 ②. 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3) ①. 稀释涂布平板 ②. 接种了等量微生物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4) ①. 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②. 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有利于物质交换 ③. M-3-01
【解析】
【分析】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筛选目的微生物必须使用选择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常用的接种方法主要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小问1详解】
步骤③进行了3次稀释,每次稀释了10倍,则共将土壤悬浮液稀释了1000倍。(39+38+37)÷3÷0.1×104=3.8×106个。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该数值与活菌的实际数目相比偏低。
【小问2详解】
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比值较大,说明细菌分解磷酸盐的能力较强,所以选择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比值较大的菌落。不同的微生物具有特定的菌落特征,所以可通过观察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对细菌进行初步的鉴定和分类。
【小问3详解】
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高效解磷菌进行分离和计数,若要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设置接种了的没有选择作用的细菌通用的牛肉高蛋白胨培养基作对照。
【小问4详解】
摇床培养是实验室培养需氧微生物的常用方法,使用摇床培养,不仅可以增大培养液中溶氧量,促进微生物的有机呼吸,而且能够增加菌体与培养液的接触,有利于物质交换,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根据实验曲线图,培养相同时间后,M-3-01的上清液中可溶性磷含量较高,可知M-3-01实际溶解磷能力最强。
23. “白菜一甘蓝”是用细胞工程的方法培育出来的蔬菜新品种,它具有生长期短,耐热性强和耐储藏等优点。如图是“白菜一甘蓝”的杂交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过程中,过程①常用____酶处理植物细胞,该过程在溶液中进行,而且外界溶液的浓度应该____(填“等于或略大于”或“略小于”)细胞液的浓度。
(2)过程③中的培养基除了营养物质,还需要____、____两类植物激素。
(3)已知白菜细胞中含有2X条染色体,甘蓝细胞中含有2Y条染色体,则杂种植株叶肉细胞中染色体数为____条。与白菜和甘蓝相比,杂种植株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____。
(4)过程②常用的化学诱导方法有____;若用于杂交的白菜和甘蓝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经过过程②可获得哪几种类型的融合原生质体(仅考虑细胞的两两融合)?____。(写出基因型)
【答案】(1) ①.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②. 等于或略大于
(2) ①. 生长素 ②. 细胞分裂素
(3) ①. 2X+2Y ②. 染色体数目变异
(4) ①. 聚乙二醇(PEG)融合法、高Ca2+—高pH融合法 ②. AAaaBBBB、ccccDDdd、AaBBccDd
【解析】
【分析】通常情况下,由于白菜和甘蓝属于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成功杂交。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意义在于能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
【小问1详解】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①过程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去除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该过程在溶液中进行,为防止原生质体吸水涨破,外界溶液的溶度应该等于或略大于细胞液的浓度。
【小问2详解】
过程③为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的过程,包括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以及将愈伤组织再分化为完整植株;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中所用的培养基需要含有相应的营养物质以及需要添加不同比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小问3详解】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已知白菜细胞中含2X条染色体,甘蓝细胞中含有2Y条染色体,二者细胞融合形成的杂种植株叶肉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X+2Y。与白菜和甘蓝相比,杂种植株染色体数目增加,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小问4详解】
过程②是诱导原生质体的融合,常用的化学诱导方法有聚乙二醇(PEG)融合法、高Ca2+—高pH融合法;A细胞和B细胞诱导融合后,细胞两两融合的类型有3种:AA型、BB型、AB型,故若用于杂交的白菜和甘蓝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经过②过程可获得3种类型的融合原生质体,基因型分别是:AAaaBBBB、ccccDDdd、AaBBccDd。
24. 为降低人类乳腺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科研人员尝试在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上,构建抗体一药物偶联物(ADC),过程如下图所示。
(1)动物细胞培养时,可以用____酶处理动物组织,得到分散的组织细胞,培养基中应含有细胞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培养瓶中动物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停止增殖的原因是____(至少回答两点)。
(2)为了刺激小鼠机体产生更多的B淋巴细胞,每隔2周用取自____的特定抗原注射小鼠1次,共注射3次。最后一次免疫后第3天,取脾脏内部分组织制成细胞悬液与骨髓瘤细胞诱导融合,常用灭活的病毒来诱导融合,其作用机理是____。
(3)通过过程②得到的细胞还必须经过过程③克隆化培养和____才能筛选得到符合要求的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____。
(4)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____。单克隆抗体是ADC中的____(填“a”或“b”)部分。
(5)研究发现,ADC在患者体内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①单克隆抗体除了运载药物外,还有____等作用。
②ADC进入乳腺癌细胞后,细胞中的溶酶体可将其水解,释放出的药物最终作用于细胞核,可导致____。
③ADC能降低乳腺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是因为单克隆抗体能精确地定位乳腺癌细胞,该过程依赖于____原理。
【答案】(1) ①. 胰蛋白(或胶原蛋白)(或胰蛋白酶、胶原蛋白) ②. 细胞密度过大、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积累
(2) ①. 人的乳腺癌细胞 ②. 使细胞互相凝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
(3) ①. 抗体检测 ②. 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足够数量的特定抗体
(4) ①. 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可以大量制备 ②. a
(5) ①. 作为诊断试剂、治疗疾病 ②. 癌细胞凋亡 ③. 抗原一抗体特异性结合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的抗体。通常采用杂交瘤技术来制备,杂交瘤抗体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效应B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用具备这种特性的单个杂交瘤细胞培养成细胞群,可制备针对一种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小问1详解】
动物细胞培养时,可以用胰蛋白(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得到分散的组织细胞,获得单细胞悬液,为了保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培养基中应含有细胞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培养瓶中动物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停止增殖,其原因应该为细胞密度过大、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积累,进而导致生长停止。
【小问2详解】
为了刺激小鼠机体产生更多的B淋巴细胞,每隔2周用取自人的乳腺癌细胞的特定抗原注射小鼠1次,共注射3次。常用灭活的病毒来诱导融合,其作用机理是使细胞互相凝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
【小问3详解】
通过过程②得到的细胞还必须经过过程③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才能筛选得到符合要求的杂交瘤细胞,此时获得的杂交瘤细胞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足够数量的特定抗体。
【小问4详解】
单克隆抗体由于纯度高,因而表现出的典型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由于杂交瘤细胞可以无限增殖,因此单克隆抗体具有可大量制备的优点;ADC药物是利用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起到定向作用到癌细胞的作用,其对应图中的a部分。
【小问5详解】
①ADC中的单克隆抗体能精确地定位乳腺癌细胞,让药物作用于乳腺癌细胞,而不是正常的细胞,可以降低乳腺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这个过程依赖于特异性的抗原与抗体反应,可以有效地治疗疾病;单克隆抗体还可以作为诊断试剂,如检测相关基因有没有表达成蛋白质,或检测抗原的有无,故单克隆抗体除了运载药物外,还有作为诊断试剂、治疗疾病等应用。
②由图2可知,ADC进入乳腺癌细胞,溶酶体可以将ADC水解,释放出的药物进入细胞质基质,最终作用于细胞核,引起乳腺癌细胞的凋亡。
③单克隆抗体能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能精确地定位乳腺癌细胞,该过程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25. 如图是科学家通过不同方法培育优良种牛的过程,其中①~⑤表示操作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从卵巢中采集的卵母细胞需在体外培养至____期才能用于体细胞核移植,目前使用的对卵母细胞去核的方法有____(答出两种)等,该过程中的去核是去除____。
(2)图中①过程中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依次为____、____。
(3)对图中良种母牛注射促性腺激素的目的是____。胚胎发育到____阶段,可做胚胎移植。
(4)图中c将来发育成____。
(5)图中由一个囊胚经④过程得到的B、C牛,则④过程表示____。
(6)胚胎移植技术的优势是____。
【答案】(1) ①. MⅡ ②. 显微操作法、梯度离心、紫外线短时间照射和化学物质处理 ③. 细胞核和第一极体
(2) ①. 透明带反应 ②. 卵细胞膜反应
(3) ①. 促使其超数排卵 ②. 桑葚胚或囊胚
(4)胎儿的各种组织 (5)胚胎分割和胚胎移植
(6)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繁殖潜力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培育优良种牛的过程图解,其中①表示体外受精过程;②表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为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其中a为滋养层、b为囊胚腔、c为内细胞团;④表示胚胎分割和移植;⑤表示胚胎移植过程。
【小问1详解】
卵母细胞需培养到MⅡ期才成熟,所以从卵巢中采集的卵母细胞需在体外培养至MⅡ期才能用于体细胞核移植,目前使用的对卵母细胞去核的方法有显微操作法、梯度离心、紫外线短时间照射和化学物质处理(答出两种)等,该过程中的去核是去除细胞核和第一极体。
【小问2详解】
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
【小问3详解】
可对图中良种母牛注射促性腺激素促使其超数排卵,胚胎发育到桑葚胚或囊胚阶段,才能进行胚胎移植。
【小问4详解】
a为滋养层、b为囊胚腔、c为内细胞团,a滋养层将来发育成胎盘或胎膜,c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
【小问5详解】
④表示胚胎分割移植和胚胎移植,来自同一个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由一个囊胚经④过程得到的B、C牛性别相同。
【小问6详解】
胚胎移植技术能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项目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平板划
线法
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
不能计数
适用于
好氧菌
稀释涂
布平
板法
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
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干燥效果不好,容易蔓延
适用于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1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