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专项练习重点10其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展开从考查方式上看,以简答题为主,有时会以选择、填空或填表的形式考查,预计2023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还会沿用上述考查方式和题型。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比例逐渐加大,突出了对拓展、探究能力的考查。
在备考中,要深入理解每个考点的内涵,明确每个考点所对应的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思路,能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准确而娴熟地解题。
近几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多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叙事散文或短篇小说。以写人叙事为主要内容,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和理解。阅读材料来自课外,材料内容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针对学生实际,材料更多的是反映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
(含重点溯源和模拟预测)
重点溯源
一、(2022·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国无门空遗憾 生不逢时辛弃疾
①有人说,南归后的辛弃疾虽未能重上战场,但他依然在战斗,只不过那是一场内心之战,是意志与情绪的交战。无法报国杀敌,仍显英雄本色。
②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从文学的角度认识辛弃疾,他留下的经典词作数不胜数,是宋词豪放派的一代宗师,与苏轼平分秋色。但苏轼写豪放词,倾注的是意境,而辛弃疾倾注的是心境。苏轼写英雄,是在写历史;辛弃疾写英雄,是在写现实,写人生。
③狂放时,他写:叹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黄英红萼,甚物堪同、除非腰佩黄金印……此时方称情怀,尽拼一饮千钟。(《金菊对芙蓉·重阳》)
④失意时,他写: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⑤英雄迟暮,他写:倦客新丰,貂裘敞、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倦客新丰》)
⑥明明是国之大侠,偏偏成了“词中之龙”,这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却是辛弃疾个人的大不幸。
⑦辛弃疾很推崇陶渊明,但他对陶渊明的理解,相当独特。
⑧他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在他眼里,隐居乡间的陶渊明跟建功立业的诸葛亮,是一样的风流人物,只是人生境遇不同罢了。这怎么看都是常年赋闲乡下的辛弃疾的自况。借他人境遇,浇心中块垒。
⑨从1181年冬天,他41岁时遭到弹劾罢官起,直到去世的20多年时间里,除了偶有两三年被起用为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之外,其余时间,他基本都在江西上饶带湖边的家中栖居。
⑩他把这个后半生的家,命名为“稼轩”。你拿起他的词集,翻看这一时期的作品,扑面而来都是这样的意境:愁、酒、剑、白发……
⑪待到时代需要英雄时,英雄早已老去。
⑫南归整整40年后,辛弃疾终于等到了上前线的机会。此时,南宋的实权派人物韩侂胄,大量起用主战派人士,试图发起对金国的北伐。1203年,韩侂胄征召63岁的辛弃疾出山,出任浙东安抚使。
⑬尽管年纪大了,尽管蛰伏半生,但辛弃疾仍是整个国家最清醒、最冷静的主战派。他未被周遭叫嚣北伐的氛围冲昏头脑,而是上疏建言,北伐应进行精密的筹备,从士兵的训练、粮草的供应,到军官的选拔,都要力求完善,不能草率,否则将功亏一篑。
⑭开禧元年(1205),65岁的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期间,他登上北固亭,写下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⑮这首词中,辛弃疾流露出深深的纠结:一方面,他以廉颇自喻,说自己虽老矣,仍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他提醒韩侂胄,千万不要像以往的北伐一样,草率出兵,以致遭遇重创。
⑯任何年代都不缺邀功自赏的人,缺的是清醒自守之人。在主战派当权的岁月里,辛弃疾仍然遭到了弹劾。开禧北伐如期进行,辛弃疾却已辞官在家。
⑰战争的结果不幸被辛弃疾预见,南宋因为军事准备严重不足,先胜后败。韩侂胄想再把辛弃疾请出来,作为抗金的一面旗帜。这次授予辛弃疾的职务是枢密院都承旨,一个相当重要的军事职位。当皇帝的任命诏书到达江西乡下时,辛弃疾已经病重。他没有赴任。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符号。
⑱开禧三年(1207),67岁的辛弃疾病逝。临终之际,他还在大喊杀贼!
⑲可怜辛弃疾,至死,他的故乡山东仍是沦陷区、收复中原,魂牵梦萦,无期更无望、他越是不曾认命,生命的悲剧色彩就越浓烈。凡人无力,我们能抱以同情;但英雄无力,我们又当如何呢?
⑳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
(选文有删改)
1.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语“大幸”和“大不幸”各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理解。
【答案】“大幸”指的是辛弃疾作为著名豪放派词人,创作了许多名篇佳作,对中国文学贡献很大。“大不幸”指的是空有一身好本领却不能上阵杀敌、为国效力,至死也没能实现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推断词语具体含义。从第⑥段“明明是国之大侠,偏偏成了‘词中之龙’”可知,从文学的角度看辛弃疾,他留下的经典词作数不胜数,是宋词豪放派的一代宗师,与苏轼平分秋色,他的词写现实,写人生,是“词中之龙”,所以这里的“大幸”指的是辛弃疾是著名豪放派词人,创作了许多名篇佳作,对中国文学贡献很大。从个人的角度看,辛弃疾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将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是“国之大侠”,却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未能重上战场,无法报国杀敌,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所以这里的“大不幸”指的是辛弃疾空有一身好本领却不能上阵杀敌、为国效力,至死也没能实现收复中原的远大志向,这是人生的不幸。
2.选文的第⑦⑧段中,辛弃疾为什么要把陶渊明与诸葛亮联系在一起?
【答案】辛弃疾虽像陶渊明一样赋闲在家,但是他的理想并不在田园,他渴望能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可惜的是他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机会,这是辛弃疾借陶渊明和诸葛亮来诉说自己的人生境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简洁准确表述。从第⑧段“在他眼里,隐居乡间的陶渊明跟建功立业的诸葛亮,是一样的风流人物,只是人生境遇不同罢了。这怎么看都是常年赋闲乡下的辛弃疾的自况”可知,辛弃疾认为隐居乡间的陶渊明是风流人物,陶渊明不满官场黑暗,隐居桃源,逃避现实,“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这是赋闲乡下的辛弃疾的自况,辛弃疾赋闲在家,但是他的理想并不在田园,他渴望上阵杀敌,为国效力,实现收复中原的远大志向,希望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可惜的是他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机会。“借他人境遇,浇心中块垒”,这是辛弃疾借陶渊明和诸葛亮来诉说自己的人生境遇。
3.选文引用了辛弃疾的多首词作,请概括总结这一写法的妙处。
【答案】(1)用辛弃疾的作品说话,避免了作者个人主观情绪过多地直接在文章中流露。(2)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辛弃疾,把握其情感,理解其心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要结合内容具体分析。选文引用了辛弃疾的多首词作,辛弃疾的词写现实,写人生,倾注的是心境,辛弃疾空有一身好本领,却被迫闲置,报国无门,不能上阵杀敌、为国效力,至死也没能实现收复中原的远大志向。用辛弃疾自己的作品说话,表现辛弃疾的主观情感,避免了作者个人主观情绪过多地直接流露,用辛弃疾自己的独特的境遇和感受,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辛弃疾,透视辛弃疾的内心世界,体会其深沉而丰富的慨叹,感悟其强烈的爱国情怀,把握其情感,理解其心声,这样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4.文末说:“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答案】从内容上看,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强烈愤慨之情,表达了对英雄的同情,对英雄所处时代的批判,突出了主题;从结构上看,收束全文,呼应标题,使结构完整严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句段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从选文看,辛弃疾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但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生不逢时,“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强烈愤慨之情,表达了对英雄的无限惋惜与同情,对英雄所处时代的强烈批判和揭露,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从结构上看,收束全文,言已尽而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照应标题,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二、(2022·云南昆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同学们,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即“所至”“所见”和“所感”。让我们一起阅读下面这篇游记,去感受虎跳峡的魅力!
两进虎跳峡
①虎跳峡在滇西北,它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峡”之名由此而来。虎跳峡全长17公里,分为上峡、中峡、下峡三段。
②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甸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重重叠叠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雪山的高深莫测。
③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己真像一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颤栗着探行。
④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但我却感觉到汪洋大海狂暴时的声势和威力: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据说,漂来的粗圆木和滚落的大石块,在这里都会被粉碎得无影无踪。我只能退到高处,遥遥承受这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
⑤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途艰险,马帮却奋力前行,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这些从山上飞滚而来的落石,堆积江中,犬牙交错。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浪花推着浪花,旋涡套着旋涡,一路5公里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
⑥我对下峡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强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峰连嶂合。此景正如清代孙髯翁所写:“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
⑦从渡口乘船前往对岸。上岸后发现没有路,我只得寻着人踩过的痕迹,攀藤抓草往上爬,还得时时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否则就会坠下深渊。我大汗淋淋地攀登了近1个小时,才算踏上新开辟的公路。
⑧山高峡深,天黑得早,我只好投宿在下峡核桃园的一家小旅店。核桃园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上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人在此际,内心一片宁静,仿佛世间一切的纷杂都与我无关。我很快就带着白天的游兴进入了梦乡……
⑨第二天拂晓我就出发了,穿越中峡来到了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直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一身豪气、雄奇威猛的虎跳峡。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是那个不经雕琢、野性十足的虎跳峡。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
⑩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若要问我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迟疑地回答:在虎跳峡!
(选自张鸿源《滇域探秘》,有删改)
5.请梳理作者在虎跳峡所见的主要景物,概括其特征,并根据提示将下图补充完整。
【答案】A.山路险阻(山路崎岖、驿道艰险)B.村夜沉寂(星夜沉寂)
【解析】考查对内容的概括。梳理作者在虎跳峡所见的主要景物并概括其特征。第②③④段写作者在上峡所见。第②段写上峡所见一:雪山高耸;由第③段“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可知写上峡所见二:山路崎岖或山路险阻;第④段写上峡所见三:江水震响。
第⑤段写作者在中峡所见:礁石密布。第⑥⑦⑧段写作者在下峡所见。第⑥段写下峡所见一:雪山磅礴;所见二:峡谷森严;由第⑧段“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上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可知下峡所见三:星夜沉寂或村夜沉寂。
6.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挤”“勃然大怒”两词,把江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因江面变窄,而流速遍急,水声震响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震撼。
【解析】考查句子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该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挤进”“勃然大怒”把江水赋予人的情感;结合“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因为狭窄的天门阻挡,阔江流淌的江水在难以容身的狭谷中流速变急,声响激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面对汪洋大海狂暴的声势和威力时内心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感和震撼感。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7.请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的读后感补充完整。
作者的“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阅读选文时,我们发现作者两次写到马帮:第⑤段写马帮“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A_____之情:第②段写“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B_____之情。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摄取所见,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思”。
【答案】赞美(敬佩) 怀念(追怀)
【解析】考查文章的情感。阅读选文,可知作者两次写到马帮。第一次第⑤段写马帮“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联系前文第④段在上峡江水因江面变窄,而流速遍急,水声震响,我的感觉是“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可知,虎跳峡山路险阻,但马帮却行走多年,表达的是对马帮的赞美敬佩之情。第二次是在第⑨段,作者第二次去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直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这里并未看到马帮,是虚写马帮,表达了对马帮这种独特风景消失的怀念之情。
8.游记常见的写法有“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选文第⑥段使用了哪种写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先写在停车场俯仰哈巴雪山的磅礴雄姿,再移步到观峡台远眺玉龙、哈巴两山对峙的景象,最后写在前往渡口的路上看到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阴影笼罩的景象。
【解析】考查游记写法。选文第⑥段使用了移步换景写法。从⑥段“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可知作者第一个观察点在停车场,他俯仰观察雪山的磅礴雄姿。从“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峰连嶂合”可知第二个观察点在观峡台,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两山。从“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可知最后观察点在路上,看到山巅阳光耀眼,峡谷却笼罩着浓阴。
9.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示例:作者两进虎跳峡,在艰险的山路上探行,在无路的山崖上攀爬,锻炼了体能和毅力,同时山的巍峨、水的奔涌、夜的静谧……陶冶了他的心性。我也有类似的体验,例如去徒步时跋山涉水,遇见美景,既强健的体魄,又进化了心灵。
【解析】考查对段的理解。画波浪线句子在文章结尾段,总结全文,点出了作者两次游历虎跳峡的收获和人生感悟:欣赏了山川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奇特,一路探险攀爬,磨练了意志,陶冶了性情,锻炼了体魄,所以说“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我也有这样的体验,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每年假期走进大自然进行放飞身心的享受。游历山水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锻炼体魄,感受美景,净化心灵。让我们多去拥抱大自然吧!
三、(2022·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鸟和冰山
①这一年,寒流提前了,并且来得特别迅猛。一群大鸟,不分日夜,从北方飞向南方的家乡。
②海上有一座冰山,阳光下,光芒四射,像一颗巨大的钻石。大鸟被迷住了,迅速飞了下去。其他大鸟纷纷向它呼唤,催它赶路,可它还是一个劲地飞向了冰山。
③越靠近冰山,大鸟越觉得冰山迷人,它绕着冰山飞了两圈后,落在了冰山上。在冰山的光芒里,它痴迷地呆了好一阵,才突然想起它还要向南方飞去。
④可是,它却再也飞不起来了,它的双脚被冻住了。它拼命扇动双翅,挣扎了很久很久,到底也没有再能飞上天空。它耷拉着翅膀,无奈地看向南方,不住地喊叫,听上去像在哭泣。
⑤等大鸟慢慢平静下来后,它发现本来向北漂的冰山,却在向南方漂。它心里满是疑惑:“你为什么向南方漂去?”
⑥冰山与海水相碰,发出声音:“真的对不起,我把你冻住了。我要把你送回南方。”
⑦“那可不行,海水越来越近,你会融化的!”
⑧“可我如果向北漂,你就永远也不能飞向天空了。”
⑨不分白天黑夜,冰山不顾一切地漂向南方,不管大鸟怎样阻止它。
⑩明亮的月光下,一艘大轮船经过。许多人拥到甲板上,观看着美丽的冰山,不住地赞叹着:“真漂亮!”
⑪有人发现了冰山漂去的方向,感到很惋惜:“它在向南漂去,这样,过不了多久,就要化掉的呀!”
⑫大鸟几乎是在恳求冰山了:“停下吧,停下吧!”它又拼命地扇动翅膀,想赶快飞起来,但还是失败了。
⑬冰山以更快的速度向南方漂去。
⑭一群海豹游了过来,对冰山说:“不能向南,你会化掉的,赶紧回头吧!”
⑮冰山依旧向南方漂去。
⑯海水越来越暖,冰山的底部在不住地融化。
⑰大鸟哭了起来:“你赶紧往回漂吧,往回漂吧!”
⑱冰山却一个劲地说:“不行呀,如果不是我,你都快要回到家乡了。”
⑲这一天,阳光明亮,大鸟忽然觉得它的双脚可以抬起了。它十分激动地对冰山说:“我能飞了,我能飞了,我可以回家啦!”它扇动超膀,飞了起来。可是,大鸟很快掉进了海水里。它好几天没吃东西,已经没有一丝力气。
⑳“快,快回到我身上来!”冰山一动不动地停在大鸟的身边。
㉑“不,不!”大鸟扇了几下翅膀,却根本飞不起来。
㉒冰山在不住地融化,“我一定要送你回到你的家乡!”冰山坚定地说。
㉓大鸟只好爬到冰山上。冰山猛烈撞击海浪,一些小鱼被海浪冲到了冰山上,大鸟有了食物,气力在一点一点地恢复。
㉔大鸟终于又飞上了天。它绕着冰山一边飞,一边焦急地对冰山说:“你快点回去吧,你快点回夫吧!”
㉕可是,冰山再也回不去了。两股洋流形成旋涡,困住了它。
㉖海水越来越暖,冰山在不住地融化。
㉗大鸟不肯飞走,日夜守着冰山。
㉘冰山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你飞走吧,飞走吧!”
㉙“不!”大鸟在空中呼叫着。
㉚冰山还剩花生米那么大,但依然闪着钻石般的光芒。
㉛大鸟绕着它,飞行了数圈之后,向水面一伸脑袋,用嘴巴衔住了它,将它吞进肚里,急速升向高空,向着南方,向着家乡不住地飞去……
(选自绘本故事《鸟和冰山的故事),有改动)
10.情节是由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组成。请分析本文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补写两例,示例仅供参考。
示例:大鸟因为被冰山迷住而飞向冰山,导致脚被冻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冰山因为冻住了大鸟,想送它回南方,所以向南漂去。 ②因为越往南漂海水越暖,所以冰山不断融化,最后变得像花生米那样大。③因为冰山被洋流困住漂不回去,变得像花生米那样大,所以大鸟将冰山吞进肚里。合理概括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举出两例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能分析本文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补写两例,内容合理即可。
示例:结合⑥段的“冰山与海水相碰,发出声音:‘真的对不起,我把你冻住了。我要把你送回南方’”可以看出,因为冰山冻住了大鸟,想送它回南方,所以向南漂去。结合⑲段的“可是,大鸟很快掉进了海水里。它好几天没吃东西,已经没有一丝力气”和㉓段的“大鸟只好爬到冰山上。冰山猛烈撞击海浪,一些小鱼被海浪冲到了冰山上,大鸟有了食物,气力在一点一点地恢复”可以看出,大鸟被冻住的时间太久,没有力气起飞,所以还需要停留在冰山上,补充能量。结合㉗段的“大鸟不肯飞走,日夜守着冰山”和㉛段的“大鸟绕着它,飞行了数圈之后,向水面一伸脑袋,用嘴巴衔住了它,将它吞进肚里,急速升向高空,向着南方,向着家乡不住地飞去……”可以看出,大鸟不肯飞走,所以才能够等到冰山只有花生米那样大,可以吞下去。
11.文中波浪线的句子表意丰富,请结合全文理解其表层和深层含义。
冰山还剩花生米那么大,但依然闪着钻石般的光芒。
【答案】表层含义:冰山南漂,变得很小,但依然光芒闪烁,像钻石一样美丽;深层含义:冰山为了他人而甘于自我牺牲,其精神品质像钻石般纯洁、可贵。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结合②段的“海上有一座冰山,阳光下,光芒四射,像一颗巨大的钻石”可以看出,冰山虽然很小了,但表面依然光芒四射,像钻石一样美丽;结合⑧段的“可我如果向北漂,你就永远也不能飞向天空了”和⑨段的“不分白天黑夜,冰山不顾一切地漂向南方,不管大鸟怎样阻止它”及“钻石”的特点可以看出,冰山为了他人而甘于牺牲自我,它的精神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像钻石一样夺目。
12.“重复中有变化”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请概述文中四处画横线句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并简析这样写的妙处。
【答案】①这特点体现在大鸟四次劝阻冰山向南漂,但大鸟劝阻时的语气和情绪又有变化,从直接劝到恳求着劝、哭着劝、焦急地劝;②这样写能突出大鸟对冰山越来越担忧的情绪,侧面表现冰山送大鸟回家的执着与坚定:③让情节起伏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分析。结合⑥段的“冰山与海水相碰,发出声音:“真的对不起,我把你冻住了。我要把你送回南方”和⑦段的“那可不行,海水越来越近,你会融化的”可以看出,第一次相劝是因为大鸟感动于冰山的自我牺牲,不想看见它融化,直言相劝;结合⑫段的“大鸟几乎是在恳求冰山了”可以看出,第二次相劝是恳求着劝,让冰山停止南漂;结合⑰段的“大鸟哭了起来”可以看出,第三次相劝是哭着劝的,因为大鸟看到了冰山的自我牺牲;结合㉔段的“大鸟终于又飞上了天。它绕着冰山一边飞,一边焦急地对冰山说”可以看出,第四次相劝是焦急地劝,因为它看到了冰山已经牺牲得太多了。四次相劝,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情绪变化越来越大,对冰山的担忧也越来越重,更能体现出冰山送大鸟回家的执着与坚定;语言上富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更曲折有致,更有吸引力。
13.选文是一个绘本故事。如果要为下面这段文字配一幅图,该如何设计?请从画面布局、细节呈现等方面进行说明。
明亮的月光下,一艘大轮船经过。许多人拥到甲板上,观看着美丽的冰山,不住地赞叹着:“真漂亮!”
【答案】画面应出现冰山、轮船、游客、月亮;布局合理,有一定细节说明。示例:冰山高大晶莹,占据画面主体;月亮高挂空中;轮船在画面一角,甲板上众多游客皆手指冰山,面露惊叹之色。
【解析】本题考查画面设计与语言表达。结合句中“月光”“大轮船”“许多人”“冰山”等可以确定画面中要有冰山、轮船、游客、月亮;结合题目“鸟和冰山”可知,故事的主人公是鸟和冰山,因此,在图画中应突出冰山的主体地位,是近景;结合②段的“海上有一座冰山,阳光下,光芒四射,像一颗巨大的钻石”可以确定,冰山要画得晶莹璀璨;背景是高挂空中的月亮;一侧是大轮船,甲板上的游客指着冰山,说出“真漂亮!”的赞叹之语。
14.有读者为本文补写了如下结尾,你觉得好不好?请简述理由。
第二年,大鸟迫不及待地往北飞,往最寒冷的地方飞去。它从口中吐出了一滴水,那滴水在落到海面时,结成了一粒冰。大鸟在空中一直盘旋,一圈又一圈。
海面上的那粒冰也越来越大,终于又形成了一座冰山。
冰山复活了,它惊喜地仰望着在空中盘旋的大鸟。大鸟也在空中盘旋着,欢快地向着冰山鸣叫。
【答案】示例1:好。承接前文“大鸟把冰山吞进肚里”这一情节,想象合理;丰富了本文的意蕴,表达了感恩(或:爱能创造奇迹)的主题;呈现了一个完美结局,满足了读者的心理期待。
示例2:不好。因为补写的结尾过于直白,不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结尾分析。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结合“大鸟迫不及待地往北飞”,“大鸟在空中一直盘旋,一圈又一圈”和“冰山复活了,它惊喜地仰望着在空中盘旋的大鸟。大鸟也在空中盘旋着,欢快地向着冰山鸣叫”可以看出,这个结尾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大鸟重新制造冰山,表现了大鸟的知恩图报,给人以思想上的教育;结局圆满,满足了读者尤其是小朋友的阅读期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但也正是喜悦性的直白结尾,缺少了思想上的震撼力,不能给人留下广阔的遐想空间。
模拟预测
四、(2022·湖北宜昌·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谢道韫:从《三字经》里走来
孟庆果
①1600年前,她出生在东晋谢家。陈郡谢家与琅琊王家齐名,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合称“王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他们。
②《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年冬天,谢安给几个孩子上课,他望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随口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抢先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还没有来得及评价,一旁的谢道韫不慌不忙站起来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因此被人们称赞为“咏絮之才”。
③转眼间,谢道韫到了出嫁的年龄,谢安把目光投向了能与谢家平起平坐的琅琊王家。都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命运的走向却往往不遂人心愿。虽说王羲之书法独步天下,儿子个个风流儒雅,器宇轩昂,但谢道韫的夫婿凝之却略显愚钝。她与他精神世界不在一个层次,她是一朵立于寒风中灿灿的梅花,衣袂飘飘,青丝飞扬,骨子里透出一股淡淡的傲气;而他,是一棵躲在秋风里瑟瑟发抖的老槐,资质平平,皱褶里藏着迂腐和平庸。谢道韫很失望,“大薄凝之”。尽管对丈夫的畏畏缩缩不太满意,但她还是恪尽妇道,该干嘛干嘛。
④尽显魏晋风流的王家,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文人、官宦、书画名流都喜欢在他们家诗酒唱和,谈玄论辩,兰亭集会。谢道韫很是喜欢这样的场合,虽不能抛头露面,坐在帘后听他们思辨,也是一种享受。有一次,谢道韫听到小叔子献之与客人辩论,竟然被大家说的理屈词穷。帘后的谢道韫坐不住了,她遣婢女出去,“欲为小郎解围”。一言既出,语惊四座,纷纷为她鼓起掌来。她在屏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讲得入情入理,环环相扣,宾客们被她驳得哑口无言,甘拜下风。
⑤读书多的人,通身带着一股书卷气,慧黠幽默,清雅睿智,在俗世纷扰中自成一方天地,挡也挡不住熠熠闪烁的光辉。
⑥日子就这样在精彩与无奈间切换着,一天天过去了。
⑦晋安帝隆安三年,孙恩叛乱,会稽被围,城中大乱。作为会稽最高领导的王凝之,并不急着派兵,而是在府中设坛祭神,祈祷神灵保佑。任她磨破嘴皮子,他依然不为所动。后来城破兵败,王凝之被砍了脑袋,他们的儿子也被杀。谢道韫横刀在手,抱着年幼的外孙,杀出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手杀数人,乃被虏”。孙恩要杀她,谢道韫神态淡定,气势凛然,那是知识与智慧的沉淀,是深入到骨子里的高贵。孙恩胆怯了,他对才女谢道韫以礼相待,护送其返回会稽。
⑧战乱平息后,家园残破,物是人非,谢道韫把家里收拾干净,在堂上拉一素帘,传道、授业、解惑,受益学子不计其数。
⑨谢道韫最令人钦佩的,不是美貌,也不是文采,而是那种任波澜起伏宠辱不惊的淡定。这位魏晋才女,用一生阐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含义。
⑩“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那个读书多的女孩,被后人写进了《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15.第⑥段加点词语各指什么内容?
“精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彩是指她能尽显才华; 无奈是指她丈夫的愚钝。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掌握。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句中义即可。结合第④段“谢道韫很是喜欢这样的场合,虽不能抛头露面,坐在帘后听他们思辨,也是一种享受。有一次,谢道韫听到小叔子献之与客人辩论,竟然被大家说的理屈词穷。帘后的谢道韫坐不住了,她遣婢女出去,‘欲为小郎解围’。一言既出,语惊四座,纷纷为她鼓起掌来。她在屏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讲得入情入理,环环相扣,宾客们被她驳得哑口无言,甘拜下风”可知,第⑥段加点词语“精彩”本指(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出色,这句话中“精彩”是指她能尽显才华。结合第③段“虽说王羲之书法独步天下,儿子个个风流儒雅,器宇轩昂,但谢道韫的夫婿凝之却略显愚钝”“她与他精神世界不在一个层次”“而他,是一棵躲在秋风里瑟瑟发抖的老槐,资质平平,皱褶里藏着迂腐和平庸。谢道韫很失望”“尽管对丈夫的畏畏缩缩不太满意,但她还是恪尽妇道,该干嘛干嘛”可知,第⑥段加点词语“无奈”本指表示没有办法了,无计可施,这里是指她丈夫的愚钝。
16.研读文章第⑧段,发挥你的想象,说说坐在素帘后的谢道韫此时的心境。
【答案】面对变故,内心坚定,心境泰然,从容淡定,优雅高贵。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第⑦段“孙恩要杀她,谢道韫神态淡定,气势凛然,那是知识与智慧的沉淀,是深入到骨子里的高贵”,第⑧段“战乱平息后,家园残破,物是人非,谢道韫把家里收拾干净,在堂上拉一素帘,传道、授业、解惑,受益学子不计其数”,第⑨段“谢道韫最令人钦佩的,不是美貌,也不是文采,而是那种任波澜起伏宠辱不惊的淡定”可知,我们可以想象谢道韫面对变故,此时的心境应是:心境泰然,从容淡定,优雅高贵。
17.结合文中描写谢道韫的事件,在下面《三字经》空白处续写两句。
谢道韫,能咏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答案】示例:巧论辩 勇杀敌(善为师)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续写。根据文章内容,将谢道韫的事件续写出即可。但要注意前一句“谢道韫,能咏吟”,续写的内容与前句句式一致。结合第④段“谢道韫很是喜欢这样的场合,虽不能抛头露面,坐在帘后听他们思辨,也是一种享受。有一次,谢道韫听到小叔子献之与客人辩论,竟然被大家说的理屈词穷。帘后的谢道韫坐不住了,她遣婢女出去,‘欲为小郎解围’。一言既出,语惊四座,纷纷为她鼓起掌来。她在屏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讲得入情入理,环环相扣,宾客们被她驳得哑口无言,甘拜下风”可将描写谢道韫的事件概括为:巧论辩;结合第⑦段“晋安帝隆安三年,孙恩叛乱,会稽被围,城中大乱”“后来城破兵败,王凝之被砍了脑袋,他们的儿子也被杀。谢道韫横刀在手,抱着年幼的外孙,杀出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手杀数人,乃被虏’” 可将描写谢道韫的事件概括为:勇杀敌;结合第⑧段“战乱平息后,家园残破,物是人非,谢道韫把家里收拾干净,在堂上拉一素帘,传道、授业、解惑,受益学子不计其数” 可将描写谢道韫的事件概括为:善为师。
18.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表现谢道韫的才情与性格,请任选一处赏析。
示例:咏雪时,谢朗和谢道韫的回答对比,突出谢道韫的咏絮之才。
【答案】示例1:思辨时,小叔子理屈词穷,谢道韫旁征博引,突出谢道韫的清雅睿智。
示例2:战乱时,丈夫设坛祭神,谢道韫横刀在手,杀出重围,突出谢道韫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的写作手法的运用。首先审好题干,再弄清对比的内容和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这些鲜明的对比,起到了突出、反衬的作用。结合第②段“《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年冬天……谢道韫因此被人们称赞为‘咏絮之才’”可知,咏雪时,谢朗和谢道韫的回答形成了对比,突出谢道韫的咏絮之才;结合第④段“谢道韫很是喜欢这样的场合,虽不能抛头露面,坐在帘后听他们思辨,也是一种享受。有一次,谢道韫听到小叔子献之与客人辩论,竟然被大家说的理屈词穷。帘后的谢道韫坐不住了,她遣婢女出去,‘欲为小郎解围’。一言既出,语惊四座,纷纷为她鼓起掌来。她在屏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讲得入情入理,环环相扣,宾客们被她驳得哑口无言,甘拜下风”可知,思辨时,小叔子理屈词穷与谢道韫旁征博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谢道韫的清雅睿智;结合第⑦段“作为会稽最高领导的王凝之,并不急着派兵,而是在府中设坛祭神,祈祷神灵保佑。任她磨破嘴皮子,他依然不为所动。后来城破兵败,王凝之被砍了脑袋,他们的儿子也被杀。谢道韫横刀在手,抱着年幼的外孙,杀出重围”可知 战乱时,丈夫设坛祭神与谢道韫横刀在手,杀出重围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谢道韫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结合第⑦段“孙恩要杀她,谢道韫神态淡定,气势凛然,那是知识与智慧的沉淀,是深入到骨子里的高贵。孙恩胆怯了,他对才女谢道韫以礼相待,护送其返回会稽”可知,面对杀戮,谢道韫淡定、凛然与孙恩的胆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谢道韫的从容淡定与高贵气质。
19.现代国学大师余嘉锡先生曾评价谢道韫,说她“以一女子而有林下之风,足见其为女中名士”。请结合本文,说说你对“林下之风”的理解。
【答案】指有才华、有诗韵、有气度、有傲骨的名士之风。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而谢道韫就有他们的风神气质,现代国学大师余嘉锡说谢道韫“以一女子而有林下风气,足见其为女中名士”,她最令人钦佩的,不是美貌,也不是文采,而是那种任波澜起伏而宠辱不惊的淡定,那种“穆如清风”的人生境界。林下之风是一个汉语成语,一般是指有才干,有才华,有诗韵,有风度,巾帼不让须眉然又具女性之柔美的奇女子。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王夫人(谢道韫)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林下:幽僻之境;风: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结合第②段“《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年冬天……谢道韫因此被人们称赞为‘咏絮之才’”,第④段“谢道韫很是喜欢这样的场合,虽不能抛头露面,坐在帘后听他们思辨,也是一种享受。有一次,谢道韫听到小叔子献之与客人辩论,竟然被大家说的理屈词穷。帘后的谢道韫坐不住了,她遣婢女出去,‘欲为小郎解围’。一言既出,语惊四座,纷纷为她鼓起掌来。她在屏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讲得入情入理,环环相扣,宾客们被她驳得哑口无言,甘拜下风”可知,谢道韫有才华,有诗韵;结合第⑨段“谢道韫最令人钦佩的,不是美貌,也不是文采,而是那种任波澜起伏宠辱不惊的淡定。这位魏晋才女,用一生阐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含义”可知,谢道韫是一个有风度,巾帼不让须眉然又具女性之柔美的魏晋才女。
20.积累链接:请默写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关将士功业未建,有家难归的句子。
【答案】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析】本题考查名篇背诵。结合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内容可知,表现边关将士功业未建,有家难归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五、(2022·福建福州·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校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20年春天,一群来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亚洲象开启了长达一年多的漫长旅程,受到海内外关注。
②从2021年5月开始,这群北行的大象就已经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野象监测预警团队用无人机拍摄的影像材料被截取成一条条短视频,第一时间在网上更新分享。而在整个事件中,大象行程和行为的不确定性,又产生了悬念,吸引人们持续关注。
③也正是这一条条有趣的短视频,让更多人注意到大自然赠予的这场邂逅。通过短视频,我们看到大象排着队有秩序地走入河流;它们会用鼻子拧开水龙头喝水,也会为了一袋玉米打架……这些短视频将大象可爱的瞬间进行重新剪辑,有的还配以大象第一人称的旁白进行解说,通俗简明的说明更贴合互联网受众的观赏习惯。其中,最受网友关注的是野象睡觉时的全家福视频。无人机先对准广袤的森林,而后镜头俯拍聚焦到一片空地上:7头大象整整齐齐卧倒在地,不时摇着尾巴,中间的小象还撒娇地抱住妈妈的大腿,周围一片宁静。在人们的日常认知中,大象在野外多站着睡觉,以便危险来临时能够快速行动。而视频中,大象却是无所顾忌地躺着酣睡,这或许正是它们一路无忧的外在体现。
④短视频在发布的同时也会通过标题和文案设置议题。“为什么大象要往身上扬泥土?”“为什么大象要离开栖息地?”——由于我国对野生动物的有效保护,亚洲象在近年来数量翻倍,超出了现有栖息地的承载能力,于是到保护区外觅食……人们通过观看短视频,刷新对大象习性的认知,同时更加了解了云南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看到了中国在生态保护上的种种努力,议题设置增强了互动性。
⑤这次事件最具戏剧张力的是动物与人类、与现代环境的冲突。野象越界闯入人类活动区,面对它们的“无意破坏”,人们该怎么办?短视频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把镜头也对准了被大象踩扁的汽车、破坏的农田,让人们看到镜头里萌萌的野象实际上破坏力极强,进而勾勒出“人象平安”背后当地政府和百姓所付出的努力:省、市、县、乡、村五级协同预判预警,防止象群向人员密集区移动;护林员、森林消防队、特警等组成的“守护团队”24小时不间断保驾护航;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的覆盖,减少了村民的经济损失。首次迎来大象的村民们看到一片狼藉的农田时,包容而平和,表现出对大象的友善态度。
⑥在这场“大象北行”偶发事件中,监测象群的影像素材被剪辑成短视频,信息与情感相互交织,由小见大地将“大象北行——生态保护——文明中国”的叙事线展现出来,让世界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摘编自任飞帆《生动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吸引观众,视频在剪辑的时候刻意穿插了大象不同行程的画面。
B.大象能够无所顾忌地躺着酣睡,这可能跟它们没有遇到危险有关系。
C.亚洲象数量翻倍,超出栖息地的承载,是“大象北行”的原因之一。
D.“大象北行”的影像素材被剪辑成短视频,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项中,由第②段“野象监测预警团队用无人机拍摄的影像材料被截取成一条条短视频,第一时间在网上更新分享。而在整个事件中,大象行程和行为的不确定性,又产生了悬念,吸引人们持续关注”和第③段“通过短视频,我们看到大象排着队有秩序地走入河流;它们会用鼻子拧开水龙头喝水,也会为了一袋玉米打架……这些短视频将大象可爱的瞬间进行重新剪辑,有的还配以大象第一人称的旁白进行解说,通俗简明的说明更贴合互联网受众的观赏习惯”,可知,文中没有说“刻意穿插了大象不同行程的画面”。故选A。
22.在这场“大象北行”中,短视频充分发挥了哪些优势?
【答案】时效性强、贴合受众、互动性强、叙事性好。(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由第②段“野象监测预警团队用无人机拍摄的影像材料被截取成一条条短视频,第一时间在网上更新分享”,可知短视频具有时效性;由第③段“这些短视频将大象可爱的瞬间进行重新剪辑,有的还配以大象第一人称的旁白进行解说,通俗简明的说明更贴合互联网受众的观赏习惯”,可知短视频贴合受众;由第④段“人们通过观看短视频,刷新对大象习性的认知,同时更加了解了云南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看到了中国在生态保护上的种种努力,议题设置增强了互动性”,可知短视频互动性强;由第⑥段“监测象群的影像素材被剪辑成短视频,信息与情感相互交织,由小见大地将‘大象北行——生态保护——文明中国’的叙事线展现出来”,可知短视频叙事性好。
23.据报道,中国的亚洲象数量从1967年的146头增至2018年的293头。结合文章,请简要分析中国的亚洲象数量增长的原因。
【答案】①中国在生态保护上的成功;②政府对大象保护的各项有利举措;③人们对大象的包容和友善;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得到充分落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由第①段“2020年春天,一群来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亚洲象开启了长达一年多的漫长旅程”,可知中国在生态保护上的成功造成亚洲象数量增长;由第⑤段“‘人象平安’背后当地政府和百姓所付出的努力:省、市、县、乡、村五级协同预判预警,防止象群向人员密集区移动;护林员、森林消防队、特警等组成的‘守护团队’24小时不间断保驾护航;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的覆盖,减少了村民的经济损失”,可知政府对大象保护的各项有利举措造成亚洲象数量增长;由第⑤段“首次迎来大象的村民们看到一片狼藉的农田时,包容而平和,表现出对大象的友善态度”,可知人们对大象的包容和友善造成亚洲象数量增长;由第⑥段“‘大象北行’偶发事件中,监测象群的影像素材被剪辑成短视频,信息与情感相互交织,由小见大地将‘大象北行——生态保护——文明中国’的叙事线展现出来,让世界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可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得到充分落实造成亚洲象数量增长。
六、(2022·江苏连云港·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梁晓声的人间烟火气
汪兆骞
①流年似水,我与梁晓声相交已达四十个年头。古语云:“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我便向曾经的作协掌门人唐达成表达了这种看法,他目光炯炯道:“读其书,看其人,知晓声是高怀观世,壮气横天之君子。”
②多年之前,我曾向晓声约稿。不久,他就将以犀利目光击透浮躁现实生活和扭曲心态的长篇小说《浮城》交给《当代》杂志。遗憾的是,编辑部竟做退稿处理。面对晓声,我羞愧难当,而晓声毫无怨言,安慰我之后将小说另投花城出版社。人家比我们有识力和魄力,将《浮城》印了几十万册,深受读者喜爱。让我感动的是,他重友谊讲交情,后来有新作《红晕》等,仍主动交给我,皆编发在《当代》上。
③晓声心地善良,恪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训。老作家林矛,在晓声初出茅庐,闯荡文坛之时,曾热情相助提携修改稿件,推荐报刊发表。后来他不幸罹患癌症,且经济拮据,晓声闻之立刻汇去四千元救急。须知,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可资普通一家三口一年的生活开销。况且,晓声哥哥患病,长年住院治疗的费用也靠他供给。他曾向有钱的友人呼吁,减少一些花天酒地的奢侈,救助陷入困境的作家林子,但直到林子撒手人寰,有钱朋友竟一毛未拔。于是,晓声萌生撰写《泯灭》鞭挞金钱对人灵魂的异化。
④我经常到黄亭子儿影宿舍楼梁晓声住所去看他,谈文学,谈世事,或引友人去拜访。有时正好看到他一个人用餐,几片烤焦的馒头片,一块蔓形的玉米面发糕,一根黄瓜、两根大葱、一碟黄酱、一碗面条,他大快朵颐,吃得津津有味,一次,一位到访的记者目睹此景,两眼湿润地对我说:“这可是一位名满全国的大作家啊!《人世间》的责编李师东也是我的朋友,他来到梁晓声书房,见“一张小木桌,一把小木椅”,晓声在这里“一笔一画地写着字,完完全全的一个爬格子的工匠样子他不胜感慨。
⑤其实,从小就家境贫寒的晓声对生活并无奢求,过普通人的日子,挺好。父亲是位建筑工人,晓声在嘈杂的大杂院长大。品学兼优的哥哥考上了大学,父母亲却悲痛而歉疚地对哥哥说:“孩子,家里穷,供不起你上大学啊!”有美好憧憬和前程的哥哥沉默了,后来精神失常,父母为此抱憾终生。梁晓声心里也在流血,一直肩负着哥哥的生活和医疗费用,举拳亲情令人动容,其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升华为人道主义,成为《人世间》的骨骼和血肉。
⑥梁晓声多次慷慨捐款给希望工程。他的稿费,一半交给母亲生活和给哥哥治病,剩下的再捐一部分给渴望求学的穷困孩子。他的作品与只尚空谈悲悯的东西不同,是以真人格支撑的胆与识、理性担当和道义,替社会正义发声,为黎民黔首的困厄疾呼,留下了许多警醒世人的东西,如暮鼓晨钟,世人称其为平民作家。
⑦大约在2017年,我听说快到古稀之年的晓声要创作一部长篇《人世间》。小说以当代北方省会城市为背景,以周氏三兄妹五十年生活轨迹为线索,勾连并刻画了十多位普通人跌宕起伏的人生,通过其命运,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中国半个世纪宏阔的历史、时代图景和普通百姓苦辣酸甜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憧憬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没有英雄的咏叹,却充满激昂旋律;是好人文化的呈现,却有史诗品格。《人世间》最终荣获茅盾文学奖,这是梁晓声精神守望的果实,也是他向传统现实主义的致敬。
⑧得知晓声获茅奖的消息时,我正在绥芬河开会,立刻发去短信祝贺。他回道:“兄长收到啦。自家人,有空聚哈,问嫂子好!”世间烟火中的情感,最朴实,也最有味道。
(选文有删改)
24.文章开头引用作协掌门人唐达成所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点明题旨,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从侧面表现出梁晓声善良正义、壮气豪天的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读其书,看其人,知晓声是高怀观世,壮气横天之君子”,是作协掌门人唐达成的看法,写通过读书、看人,了解到梁晓声是善良正义、壮气横天的性格,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表达对梁晓声钦佩与赞美,点明题旨,总领全文;联系第②段“让我感动的是,他重友谊讲交情,后来有新作《红晕》等,仍主动交给我,皆编发在《当代》上”等语句可知,开头引用作协掌门人唐达成所说的话引出下文对梁晓声所做事件的回忆。
25.选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梁晓声的“人间烟火气”?
【答案】①作者向晓声约稿,被杂志拒绝,晓声毫无怨言,后来仍然给那个杂志发新作品。②捐献4000元给帮过自己的作家林矛。③捐款给希望工程。④照顾从小生活艰苦的哥哥。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人间烟火气”主要体现的是人性的美好,概括与梁晓声的主要事件即可。根据第②段“多年之前,我曾向晓声约稿。不久,他就将以犀利目光击透浮躁现实生活和扭曲心态的长篇小说《浮城》交给《当代》杂志。遗憾的是,编辑部竟做退稿处理。面对晓声,我羞愧难当,而晓声毫无怨言”“让我感动的是,他重友谊讲交情,后来有新作《红晕》等,仍主动交给我,皆编发在《当代》上”可概括为:作者向晓声约稿,被杂志拒绝,晓声毫无怨言,后来仍然给那个杂志发新作品;根据第③段“晓声心地善良,恪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训。老作家林矛,在晓声初出茅庐,闯荡文坛之时,曾热情相助提携修改稿件,推荐报刊发表。后来他不幸罹患癌症,且经济拮据,晓声闻之立刻汇去四千元救急。须知,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可资普通一家三口一年的生活开销”可概括为:捐献4000元给帮过自己的作家林矛;根据第⑥段“梁晓声多次慷慨捐款给希望工程。他的稿费,一半交给母亲生活和给哥哥治病,剩下的再捐一部分给渴望求学的穷困孩子”可概括为:捐款给希望工程;根据第⑤段“品学兼优的哥哥考上了大学,父母亲却悲痛而歉疚地对哥哥说:‘孩子,家里穷,供不起你上大学啊!’有美好憧憬和前程的哥哥沉默了,后来精神失常,父母为此抱憾终生。梁晓声心里也在流血,一直肩负着哥哥的生活和医疗费用”可概括为:照顾从小生活艰苦的哥哥。
26.按要求品析词句。
(1)几片烤焦的馒头片,一块芨形的玉米面发糕、一根黄瓜、两根大葱、一碟黄酱、一碗面条,他大快朵颐,吃得津津有味。(从加点词的角度)
(2)他回道:“兄长,收到啦。自家人,有空聚哈,问嫂子好!”世间烟火中的情感,最朴实,也最有味道。(从描写的角度)
【答案】(1)“几片”“一块”“一根”等词表现出梁晓声生活节俭清苦,“津津有味”表现出他生活乐观,甘苦自得,精神富有,衬托出他敢于发声、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2)语言描写,表现出梁晓声对朋友真挚朴实的情感,充满人间烟火气。
【解析】(1)本题考查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语句。加点词“几片、一块、、一根、两根、一碟、一碗”均为量词,写出梁晓声的饮食简单,反映其生活节俭清苦;“津津有味”一词则表现梁晓声大快朵颐进食的状态,梁晓声不感觉生活艰苦,表现了他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甘苦自得,精神富有;联系第③段“老作家林矛,在晓声初出茅庐,闯荡文坛之时,曾热情相助提携修改稿件,推荐报刊发表。后来他不幸罹患癌症,且经济拮据,晓声闻之立刻汇去四千元救急”,第⑥段“他的作品与只尚空谈悲悯的东西不同,是以真人格支撑的胆与识、理性担当和道义,替社会正义发声,为黎民黔首的困厄疾呼,留下了许多警醒世人的东西”可知,在老作家林子急需用钱之际,梁晓声慷慨解囊帮助老作家林子,自己却甘于贫苦,梁晓声敢于通过作品为社会正义发声;此句衬托出梁晓声敢于发声、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优秀品质。
(2)本题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语句。根据“他回道:‘兄长,收到啦。自家人,有空聚哈,问嫂子好!’”可知,此句运用了语言描写。根据语句中“世间烟火中的情感.最朴实,也最有味道”,联系第⑦段“大约在2017年,我听说快到古稀之年的晓声要创作一部长篇《人世间》”“《人世间》最终荣获茅盾文学奖,这是梁晓声精神守望的果实,也是他向传统现实主义的致敬”,第⑧段“得知晓声获茅奖的消息时,我正在绥芬河开会,立刻发去短信祝贺”等语句可知,“我”发短信祝贺梁晓声所作的《人世间》获得茅盾文学奖时,梁晓声的回信依旧亲近、质朴,体现了梁晓声对朋友真挚朴实的情感,充满人间烟火气。
27.请简要分析梁晓声的人物形象。
【答案】直面人生的苦难,为社会真善美发声;重情义,善良,知恩图报;生活简朴,乐于助人。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第②段“多年之前,我曾向晓声约稿。不久,他就将以犀利目光击透浮躁现实生活和扭曲心态的长篇小说《浮城》交给《当代》杂志。遗憾的是,编辑部竟做退稿处理。面对晓声,我羞愧难当,而晓声毫无怨言”“让我感动的是,他重友谊讲交情,后来有新作《红晕》等,仍主动交给我,皆编发在《当代》上”可知,“我”向梁晓声约稿,但是却未被退稿,梁晓声毫无怨言,有新作还会主动交给“我”,可见梁晓声重情义;根据第③段“晓声心地善良,恪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训。老作家林矛,在晓声初出茅庐,闯荡文坛之时,曾热情相助提携修改稿件,推荐报刊发表。后来他不幸罹患癌症,且经济拮据,晓声闻之立刻汇去四千元救急。须知,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可资普通一家三口一年的生活开销”可知,老作家林子曾提携梁晓声,在老作家林子患癌症后,梁晓声慷慨解囊;可见梁晓声懂得知恩图报、心地善良;根据第④段“有时正好看到他一个人用餐,几片烤焦的馒头片,一块蔓形的玉米面发糕,一根黄瓜、两根大葱、一碟黄酱、一碗面条,他大快朵颐,吃得津津有味”可知,梁晓声生活简朴,能够乐观的面对生活;根据第⑥段“梁晓声多次慷慨捐款给希望工程。他的稿费,一半交给母亲生活和给哥哥治病,剩下的再捐一部分给渴望求学的穷困孩子。他的作品与只尚空谈悲悯的东西不同,是以真人格支撑的胆与识、理性担当和道义,替社会正义发声,为黎民黔首的困厄疾呼,留下了许多警醒世人的东西,如暮鼓晨钟,世人称其为平民作家”可知,梁晓声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通过作品为社会正义发声;可见梁晓声乐于助人、敢于为社会真善美发声;根据第⑤段“其实,从小就家境贫寒的晓声对生活并无奢求,过普通人的日子,挺好”“有美好憧憬和前程的哥哥沉默了,后来精神失常,父母为此抱憾终生。梁晓声心里也在流血,一直肩负着哥哥的生活和医疗费用,举拳亲情令人动容,其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升华为人道主义,成为《人世间》的骨骼和血肉”可知,梁晓声家庭贫寒,梁晓声肩负哥哥的生活和医疗费用,可见梁晓声敢于直面人生的困苦。
28.《人世间》这部小说为何最终能获得茅盾文学奖?请结合文章试作探究。
【答案】(1)小说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性)。作者将其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升华为人道主义,成为《人世间》的骨骼和血肉。(2)小说反应出时代面貌(社会性)。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中国半个世纪宏阔的历史、时代图景和普通百姓苦辣酸甜的生存状态。(3)小说题材选取“小人物”平民作为主角(平民化)。关注其朴素的愿望、激烈的挣扎与人格的成长,深深打动并温暖了读者。(4)小说导向真善美(审美性)。50年历史纵深。它能让年轻的观众明白,如今的美好生活如何来之不易,亦能用抚慰人心的朴实力量,为更多在生活中奋斗的普通人带去慰藉和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⑤段“梁晓声心里也在流血,一直肩负着哥哥的生活和医疗费用,举拳亲情令人动容,其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升华为人道主义,成为《人世间》的骨骼和血肉”可知,小说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性),作者将其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升华为人道主义,成为《人世间》的骨骼和血肉;根据第⑦段“小说以当代北方省会城市为背景,以周氏三兄妹五十年生活轨迹为线索,勾连并刻画了十多位普通人跌宕起伏的人生,通过其命运,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中国半个世纪宏阔的历史、时代图景和普通百姓苦辣酸甜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憧憬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没有英雄的咏叹,却充满激昂旋律;是好人文化的呈现,却有史诗品格”可知,小说反应出时代面貌(社会性);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中国半个世纪宏阔的历史、时代图景和普通百姓苦辣酸甜的生存状态;“小人物”平民作为主角(平民化),关注其朴素的愿望、激烈的挣扎与人格的成长,打动温暖读者;能用抚慰人心的朴实力量,为更多在生活中奋斗的普通人带去慰藉和希望;根据第⑥段“他的作品与只尚空谈悲悯的东西不同,是以真人格支撑的胆与识、理性担当和道义,替社会正义发声,为黎民黔首的困厄疾呼,留下了许多警醒世人的东西,如暮鼓晨钟,世人称其为平民作家”可知,小说呼吁真善美,是以真人格支撑的胆与识、理性担当和道义,替社会正义发声,让读者明白该如何为人,该如何面对生活,具有导向作用。
七、(2022·山东泰安·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2)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3)①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②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③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④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4)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5)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29.“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文意,这句话所处的最恰当的位置应是(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衔接与排序。结合“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可知,这里先把“洪流”比作飞毯,但是作者觉得飞毯不足以表现黄河洪流的凝重和猛烈,因此又比作“一卷钢板”,以此对应洪流“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的气势。故这句话所处的最恰当的位置应是③处;故选C。
30.本文在“描写”“意境”“哲理”“语言”四个方面都实现了作者梁衡“主动进行艺术上创新”的美学追求,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景物描写方面,视角独特,层次分明。略写雨季的壶口瀑布,采用俯视视角:详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B.随着视角的变换,景物的意境有所不同。俯视龙槽,重在“奇”;仰观河面,重在“险”;看河水冲跌而下,碎为水雾,重在“雄”。
C.作者紧扣河水在壶口展现出的多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由水浸巨石,认识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进而引申到“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
D.本文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B.应改为:随着视角的变化,景物的意境也各不相同,俯视龙槽,重在“奇”;仰观河面,重在“雄”;看河水冲跌而下,碎为水雾,重在“险”。故选B。
31.结合选文内容,对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这样的短促急骤的句式,突出画面的动态。
B.“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其中“势如千军万马”是总体描绘波浪,“挤着、撞着”则突出波浪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
C.“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一句,用“跌”字形容河水的急坠,“来不及”更显急坠的突然。
D.“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一句中,“散”“钻”“觅”“如”“淌”“夹”等动词描写水势,精准传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理解。D.“如”意思是像;如同。不是表示动作的动词;故选D。
32.对本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鲜明的形象性。把瀑布比作“一卷飞毯从空抖落”和“一卷钢板出轧”,形象地写出瀑布平展、宽厚的形态和凝重、猛烈的气势。
B.善用拟人,移情于物。如“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以人的行为动作和情感态度来写水,把水的形态、精神表现得栩栩如生。
C.主要运用骈句。如“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从空抖落”,长短句使节奏大起大落,有力表现河水奔流而下的壮观景象。
D.在文学语言中,吸收古诗文的精华,使其语言格调高雅、凝练蕴藉。如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等四字短语,简练整饬,含意隽永,富有古典韵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赏析。C.“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是长短句,属于散句。“主要运用骈句”错误,应为主要运用散句。故选C。
八、(2022·浙江杭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小小的藤箱
[日]安房直子
①山顶眺望台的边上,有一家叫“藤箱屋”的土特产小店。藤箱屋的主人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爷子,一个月里有两三回背着一个大背包,下山去山脚下的镇子上购货。
②可有一天,有三十年没感冒过的老爷子感冒了。这天晚上夜深人静时,老爷子一个劲儿地咳嗽,就是睡不着:店里就剩下一些偶人和带画的明信片了,要是明天不下山去采购,藤箱屋就开不了门啦。
③就在这时,“咚咚咚”,有人敲响了店门。
④“这么晚了,有谁会来呢?”老奶奶走向店门口,从紧闭的大门的缝隙中透进来一道细细的红光。“是谁呀?”老奶奶问道。
⑤一个奇怪的声音说:“藤箱屋的主人,有没有感冒药啊?”“我们又不是药店。”老奶奶一边这样说,一边“咣当”一声打开了门。她吃了一惊,门外竟立着一只猴子。它提着灯笼,冷得一个劲儿地发抖。
⑥“真少见……”老奶奶闭不上嘴了,站在那里直发愣。这一带,已经有好多年看不见猴子的影子了。自从索道车造好以来,动物们就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⑦“啊呀,快请进来。从什么地方来的啊?”老奶奶像欢迎过去的老朋友一样,把猴子让进屋来。她无意中朝猴子一瞥,它正像人一样,把嘴对难灯笼,“扑”地吹灭了灯笼的火。
⑧“坐在这儿吧。”老奶奶拿过来一个座垫,让猴子坐到了二道门的门框上。“你这时候来干什么呢?”老奶奶问道。
⑨“我想要点感冒药。”猴子咳嗽了一声,“我是一只离群的猴子,一个人生活。独自找吃的,独自掏鸟窝,独自睡觉。另外,独自得感冒。而且这感冒还怎么也治不好。”
⑩老奶奶升起火,温起给老爷爷准备的药来。汤药开始“咕咕嘟嘟”地沸腾起来了。老奶奶取出一个茶碗,倒了满满一大碗汤药。“当心烫着,吹一吹再喝。”她好像在叮嘱孩子似地说着,把茶碗递给了猴子。猴子高兴地用双手捧住茶碗,然后吸了一口气,对准茶碗上的热气吹去。
⑪“味道真好闻。”它自言自语地说。猴子闭上眼,脸上带着一种【甲】________(痛苦/快乐/无奈/感恩)的表情,慢慢地喝下汤药。“啊,好药啊!身子一下就热起来了。”它把茶碗还给了老奶奶。然后,就一个人在店里仔细地瞅起来。它露出一脸的疑惑,不解地问:“你这里不是叫藤箱屋吗?可是没有藤箱呀?”
⑫老奶奶笑出了声:“藤箱屋只不过是一个店名而已。我们是一家土特产店啊。而且藤箱也是过时的东西了……”
⑬尽管这种过去放衣服的四角形的箱子现在用的人很少了,但猴子还是热心地说:“店里不妨试着卖卖藤箱。一定会好卖的。”
⑭老爷子和老奶奶都默默地笑了。猴子的小眼睛却亮闪闪的:“试一次吧,我编一个送来。”为了不让猴子失望,老奶奶点了点头:“那么,你就拿来一个样品试试吧。”猴子拍拍胸脯:“我一定编一个最好的小藤箱送来。”
⑮第二天晚上,也是在半夜里,猴子又来了。咚咚咚,店门被敲了三下。隔了一下,又是三下敲门声。老奶奶爬起来,开门一看,只见猴子一手提着灯笼,一手拿着一个四方形的东西。“小藤箱做好了。”猴子进店里,“扑”地吹灭了灯笼的火,坐了下来。它得意地拿出一个小小的藤箱,说:“这个怎么样?”老奶奶定睛一看,吃了一惊,做得实在是太漂亮了。这个用通草藤编出的结结实实的四方形小箱子,里面既可以放饭团,又可以放手绢或者头巾,还可以放针线。对喜欢编织的人来说,带来带去方便极了。
⑯“你真是一只了不起的猴子。”老奶奶掀开藤箱的盖子,想不到里面装着一串七度灶的果实。“这是一点心意。”猴子说。“你还懂这些礼节。”这让老奶奶佩服极了。
⑰老爷爷一边咳嗽,一边喜爱地摸着那个小藤箱,说道:“好呀,就放在店里卖卖看吧。”他又问:“你能做很多吗?”
⑱猴于连连点头:“加足了劲,一天能编两个。”
⑲这猴子的话靠得住靠不住呢?【乙】老爷爷和老奶奶对视了一下,悄悄点了一下头。
⑳他们和猴子签了这样一份合同:一个藤箱换五个干柿子,或一个藤箱换一瓶葡萄酒,或一个藤箱换十个栗子。
㉑“太好了。”猴子说,“这下冬天没有食物也不怕挨饿了,编点手工,就能换回栗子和干柿子啦。”
㉒老爷爷也说:“太好了,冬天我就用不着下山进货,能好好休息了。”
㉓就这样,卖土特产的藤箱屋,就成了真正卖藤箱的藤箱屋了。藤箱好卖极了,慢慢的老爷爷和老奶奶积蓄下一些钱来。等猴子再来时,老爷爷和老奶奶烧了一锅甜甜的粘糕小豆汤,还有滚滚烫的菜粥,招待它。这猴子特别喜欢粘糕小豆汤。双手捧碗,呼呼地吃个不停。
㉔山里下了第一场雪后,它突然不来了。老爷爷和老奶奶开始担起心来。该不是又生病了吧,没发烧吧?一个人不要紧吧?净想着这些,就更加担心了。半夜里风吹动窗户时,老爷爷就会从床上跳起来。
㉕有一天,一张带画的明信片送到了藤箱屋。明信片的反面这样写道:
㉖猴子还活着,这就比什么都好。店里还有许多藤箱。靠卖它们,老爷爷和老奶奶可以安安稳稳地度过冬天了。猴子最开始拿来的那个藤箱样品,老奶奶一直留在身边。这个她是绝对不卖的。(节选自《文学少年》,有删改)
33.阅读全文,从老奶奶、老爷爷或猴子的角度概述故事情节。
那一天晚上,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那一天晚上,我正为老伴感冒却要下山进货而担心时,一只猴子来讨感冒药;后来我们用食物换它编藤箱去卖,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老奶奶
示例2:猴子的角度。那一天晚上,我因为感冒去杂货铺讨感冒药,老夫妻给我了药后还跟我达成了交换协议;通过编藤箱换食物,我存够了冬天的食物。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概括。作答此题要注意人称角度的变换,不同角度,概括时要用不同人称。
示例:老爷爷的角度。那一天晚上,我感冒严重正为下山进货而担心,一只猴子来讨感冒药,老伴招待了它,后来我们用食物跟它换藤箱,他不再发愁冬天的食物,我们不再担心下山进货。
34.根据上下文,回答下面各小题。
(1)【甲】处的4个备选词语,填入哪个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2)【乙】处老爷爷(老奶奶)在和老伴对视时会想些什么?请简述你的推测。
【答案】(1)示例:感恩,因为孤独的自己终于有人陪伴与帮助了。
(2)示例:我们也许应该相信它,先试试看吧。嗯,最好能有契约来保证。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和句子应用。(1)根据“味道真好闻”可以看出猴子对汤药并不反感,本来它孤苦无依,现在有人能帮助它,所以它的内心应该是快乐的,感恩的,故选感恩,因为孤独的自己终于有人陪伴与帮助了。(2)根据前面一句“这猴子的话靠得住靠不住呢?”可以推测老爷爷两个人有所担心,但是后面两个人悄悄对视了一下,点了点头,应该是想要相信猴子一次,所以此处的句子要表达出相信的意思。示例:或许值得一试,要是它真能做到呢,这个冬天就不用发愁下山进货了。
3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述非常相似。请推断作者如此“存在变化的重复”的写作用意。
【答案】示例:童话的阅读者主要是小朋友,重复有助于理解、记忆,变化则让重复的内容不单调;同时在结构上,让故事结构更清晰、条理更分明;内容上,以人特有的动作写猴子,更突显了猴子的智慧,淡化了童话的荒诞,让儿童读来更具真实感。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方法。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的阅读者主要是小朋友,重复出现某个句子或情节是很常见的,因为这样的重复有助于小朋友理解、记忆,稍作变化则让重复的内容不单调;结构上,句子反复出现,就让故事结构更清晰、条理更分明使读故事的人心中也更明白;内容上,以人特有的动作写猴子,并且多次出现这个动作,更突显了猴子的智慧,淡化了童话的荒诞,让儿童读来更具真实感。
36.“猴子编藤箱”,童话故事荒诞情节的背后,你还读出了哪些美好情感或教育意义?请任选两点,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1)读出了人间有温情。虽然主角之一是猴子,但猴子具有人的特征,人、猴之间充满了彼此的关照、爱护。如,猴子好久没来了,老人就很想念担心。(2)读出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猴子在帮助老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老人免去了进货的辛苦,猴子为冬天存储了粮食。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题。(1)读出了人间有温情。虽然主角之一是猴子,但猴子具有人的特征,如选文第⑦段“它正像人一样,把嘴对难灯笼,‘扑’地吹灭了灯笼的火。”人、猴之间充满了彼此的关照、爱护。如选文第⑩段“老奶奶取出一个茶碗,倒了满满一大碗汤药。‘当心烫着,吹一吹再喝。’她好像在叮嘱孩子似地说着,把茶碗递给了猴子”、㉔段“山里下了第一场雪后,它突然不来了。老爷爷和老奶奶开始担起心来。该不是又生病了吧,没发烧吧?一个人不要紧吧?净想着这些,就更加担心了。半夜里风吹动窗户时,老爷爷就会从床上跳起来”。(2)读出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根据㉑段“这下冬天没有食物也不怕挨饿了,编点手工,就能换回栗子和干柿子啦。”可知猴子为冬天存储了粮食,猴子在帮助老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而老爷爷呢,根据㉒段“太好了,冬天我就用不着下山进货,能好好休息了。”可知老人免去了进货的辛苦。
九、(2022·山东枣庄·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热播剧《山海情》的剧本,完成下面小题。
《山海情》第22-23集整村搬迁
1991年,宁夏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展开移民工作(山里到平原)。从涌泉村出来的农校毕业生马得福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动员了部分村民移民,并和他们一起将飞沙走石的移民地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闽宁镇。马得福成了代理镇长,不久,他接到新任务——回涌泉村劝说剩余村民进行整村搬迁(一个都不能少)。
第一场
【村委会院子。马得福和父亲马喊水在村支部召开生态移民动员大会。】
马得福:乡亲们,我真的想带你们去闽宁镇看一下,你们去了也就知道,为啥政府让我们搬迁到那里去了。
村民甲:人都走了,这村子咋弄?这房子咋弄,土地咋弄呢?
众村民:对着呢,你们说是不是呀?
马喊水:(俯下身子)叔,你看你,你去了就有地种,你去了就有新房子住,将来自来水也有呢,燃气也通上了。
村民乙:哎呀,别再吹了,我女子就嫁到西安了,我去过,那水跟气一流一出就要花钱!
村民丙:我就问一下,啥叫整村搬迁?
村民丁:哈叫整村搬迁,就是把你家的那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的小的,公的母的全部搬迁,鸡牛羊驴都得搬,从今往后你和这个村就没关系了。
村民甲:(站起来)我搬走了,那房谁住啊?那个地谁种啊?
马得福;新房子住上了,还惦记着土房干啥?国家有考虑,为了恢复咱们的生态,将来这耕地得种草,种树,房子推了种草,种树。
村民乙:啥?房推了?凭啥推房啊?你还要把我房子扒了!我看你先人没积德。
【村民群情激愤,纷纷起立。】
马喊水:(用力挥手)坐坐,坐下——老支书,你是啥意思,说两句,定个调子。
老支书:闽宁那边我是去过的,也呆过几年,苦是苦了点,但是有前景。可男女老少都搬,这是要挖村里的根。这事太大了,村里比我年长的人还在,我没有资格表这个态。
马喊水:李老爷子,您都听见了,您啥意思?
李太爷:你是问我呢,自古以来议事啊,能争能吵,那还有得商量,要是不同意呢,走人。(起身离去)
村民乙:走!走!众村民:都走!都走!
【众人离去。】
第二场
【马喊水家。马得福和妹妹马得花坐在院里吃饭。】
马得福:咱村的人咋这么难说话嘛,难怪有人说他们是刁民。
马喊水:(从屋里出来)你把碗放下,你刚说谁是刁民?
马得福:我就随口一说,一回咱村啥事都难办。
马喊水:(生气地摔碗)我给你把话说了,以后再从你嘴里,蹦出“刁民”这两个字,你就从我家给我滚出去。
马得花:(愤而起身,放下碗筷,冲到村支部,开了喇叭)村里的人都听着,国家让我们搬到闽宁镇,是为了让我们摆脱贫困,过好日子。你们都几十岁的人了,咋不知好歹。光顾着先人,那我们这些后人呢?教室塌了,白校长走了,连个学校都没了。这些年,村里上学的学生是咋上的?你们想过没有?小学跑十几里,初中跑几十里,高中才能住校呢。你们哪家的娃,不是跟我一样受罪,天生在这穷地方。……你们非得让你们的子子孙孙和你们一样受苦受穷,你们才愿意是不是?
【马喊水,马得福赶紧冲到村支部,批评了马得花,李太爷带着一帮村民来到村支部门口,马喊水让得花给大家赔不是。】
李太爷:得花说得好!你看我后头这十几个老家伙,这一辈啊,就在咱涌泉村热着呢,从出生,长大、结婚,生娃、当爸、当爷,这都混成当太爷了,黄土都埋到脖脖了,也都没啥要求了,就一心想死在自己的炕上。但那个年轻人呀应该搬出去,看看外边的新鲜事。我们这几个老汉,就给咱留到村里头,村子也能留下。
【马喊水带着马得福来到马家坟地,向他讲述了马家流亡到涌泉村,受李家救助的往事。马得福深受感动,提着礼物到李太爷家赔不是并继续劝他搬迁,李太爷因撇不下房子、庄稼、先人,还是不愿搬迁。】
第三场
【第二日,马得福再次赶至李太爷家,发现他躺在炕上不省人事,手旁是开着的半瓶农药。众人七手八脚将李太爷抬上拖拉机,准备送往医院,马喊水急忙提来一壶肥皂水,给灌了半壶,李太爷大口大口吐了后终无大碍。马喊水劝儿子马得福放弃整村搬迁,否则会把老人都逼死的。马得福一夜沉思,第二天清晨,去了村支部。】
马得福:(打开喇叭)前两天,我爸说,往前数几代,这涌泉村都是李姓,我们马家的老先人是流亡到这儿,让李家老先人给收留下的。这一收留就是几代人,到了我马得福这一代,我根本不觉得我是外乡人,我就是涌泉村人。在我心里,涌泉村就是我的根。但是现在这根扎得再深,也都吸不上水了。乡亲们,我们搬出去,不是为了断根,我们是要把根移到更肥沃的地方,是为了搭上易地扶贫这一班车,是为了得到教育的机会,医疗的机会,得到就业的机会。那天,我要送老太爷去医院,我坐在这拖拉机上,这心里特别难受。我想起我爷爷了,还有我太爷,当年是一家人轮换着抬,翻山越岭的往县医院送,这送到了,人也不行了,太远了!我们离学校太远了!我们离外面太远了!怎么也走不出去,要么就回不来。乡亲们,虽然闽宁镇现在还不是咱的家,但是住的时间长了,那就是家,也能生根。人嘛,毕竟不是树,有两头根,一头在老先人手里,一头就在我们后人手里,我们后人到哪儿了,哪也就能再扎根。
【李太爷在炕上一面听,一面支起身子,热泪盈眶。】
第四场
【李太爷家院子。】
老支书:哟!老爷子,你身体硬朗了吗?
李太爷:能不硬朗吗?我还要到那闽宁镇去好好过几天日子呢!
老支书:想明白了?
李太爷:早就想明白了,你看咱们这些人呀,见了那些娃娃们都是爷,可见了那些先人们又都是娃娃。就像得福那娃说的好啊,这人都是两头根,跟着先人能扎下根,跟着后人一样也可以扎下根。
老支书:我还有一事,咱村这百家宴多年都不搞了,我想在搬村的前一夜……咱这老规矩再把它恢复了吧。
李太爷:好啊!(笑)
【涌泉村重开百家宴,李太爷做的主,吃饺子和臊子面,“团圆的饺子离乡的面”,纪念这团圆又离别的一天。】
马喊水:(独自在村支部,打开喇叭)大家都注意听着,今天的内容只播送一条,那就是天气预报。气象台预测,明天是个白天,出太阳,没风雨,适宜远行。天气预报播报完了。最后,这是涌泉村最后一次开喇叭,下一次,就到闽宁镇了。父老乡亲们,再见!(落泪至掩面大哭)
(有删改)
37.梳理剧本情节,将①②空缺处补充完整。
开端:①_____________
发展:马得花用喇叭喊话,李太爷提出年轻人搬,年迈者留下。
高潮:②_____________
结局:马喊水最后一次用喇叭喊话,众人准备搬迁前的百家宴。
【答案】①马得福和父亲召开移民动员大会,村民们不愿搬迁。 ②马得福用喇叭喊话,成功说服众人搬迁。
【解析】本题考查剧本情节的梳理。根据提示先锁定答案区域,然后从中提取关键句进行提炼作答。
结合第一场的“村委会院子。马得福和父亲马喊水在村支部召开生态移民动员大会”和“李太爷:你是问我呢,自古以来议事啊,能争能吵,那还有得商量,要是不同意呢,走人。(起身离去)村民乙:走!走!众村民:都走!都走!”可以概括出马得福和父亲召开移民动员大会,村民们不愿搬迁;从第三场的“马得福:(打开喇叭)前两天,我爸说,往前数几代,这涌泉村都是李姓,我们马家的老先人是流亡到这儿,让李家老先人给收留下的……李太爷在炕上一面听,一面支起身子,热泪盈眶”可以概括出,马得福用喇叭喊话,成功说服众人搬迁。
38.剧中马喊水一直是儿子马得福“劝搬”的得力助手,请结合选文三处划线句中人物动作之一,分析其在整村搬迁过程中的心理、态度。
【答案】示例:①从“俯下身子”可见他对村民十分敬重;②从“生气地摔碗”可见他对儿子骂出“刁民”时的愤懑;③从“落泪至掩面大哭”又见他的悲伤与不舍。(能结合动作分析出相应心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分析。第一句“俯下身子”:从马喊水对对方的称呼“叔”可以看出,他的动作“俯下身子”表达了对长辈的尊敬,他是在真诚地劝导对方搬迁;第二句“生气地摔碗”:这个动作描写直接写出了马喊水的心理“生气”,在听到儿子把村民说成是“刁民”之后,他把碗都摔了,可以看出他对儿子骂出“刁民”时的愤懑,因而生气地对儿子说出“蹦出这两个字,你就从我家给我滚出去”这句话;第三句“落泪至掩面大哭”:马喊水痛哭,是因为“这是涌泉村最后一次开喇叭” ,从此以后,他们就要搬离涌泉村了,他对李家,对涌泉村,内心都充满了不舍;但另一方面,整村搬迁马喊水是支持的,他深知搬迁对村民们的好处,全力支持儿子的工作,将深情掩藏。
39.下面这句台词饶有意味,联系李太爷前后行为,理解这句话的多重含义。
李太爷:你看咱们这些人呀,见了那些娃娃们都是爷,可见了那些先人们又都是娃娃。
【答案】示例:①李太爷彻底想通了,将自己认定为先人的娃娃,与后辈是平等的,不能“倚老卖老”;②“娃娃”一词是新生、朝气蓬勃的象征,这表明李太爷改变了旧观念,愿意同“后辈”一同走出去,摆脱穷困、过上富足的生活;③这句话有些自嘲意味,表达一种对当初死也不肯搬迁的悔意与歉意。(能答出其中2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分析。“你看咱们这些人呀,见了那些娃娃们都是爷”是李太爷面对年轻一辈的孩子而言的,自己辈分高,年轻一辈管自己叫爷爷;“可见了那些先人们又都是娃娃”是李太爷面对逝去的先人而言的,自己在先人面前还是孩子;将自己视为孩子在地位上是与后辈一样的,体现了李太爷懂得换位思考,不“倚老卖老”,为年轻一代着想;“娃娃”寓意着新的生命,寓意着希望,寓意着未来,是朝气蓬勃的,联系第四场“李太爷:能不硬朗吗?我还要到那闽宁镇去好好过几天日子呢!”可知,李太爷打算和年轻一辈一起搬迁出去,改变了原有的一直守在涌泉村的想法,愿意摆脱贫穷,过上富足的生活;联系第二场“得花说得好!你看我后头这十几个老家伙,这一辈啊,就在咱涌泉村熬着呢,从出生、长大、结婚、生娃、当爸、当爷,这都混成当太爷了,黄土都埋到脖脖了,也都没啥要求了,就一心想死在自己的炕上”可知,此句包含李太爷对之前自己宁愿死也不肯搬迁态度的悔意与歉意,表现了对新生活的向往。
40.剧中的喇叭喊话,马得花只说动了年轻人,而马得福却把曾“寻死”的李太爷都说服了。请从演说立场和说理方法的角度分析马得福成功的原因。
【答案】立场:马得福演讲时站在全村人的立场上容易打动人,他提到了李家救助马家往事,真诚地表明自己也是“涌泉村人”,拉近与村民的距离。
说理方法示例:①他摆出了事实,当年他爷爷和太爷爷都因不能及时送医没了,说明此地真的太远太偏,让村民们深刻地感受到只有搬出去才能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机会;②他通过讲道理消除了老一辈们关于“失根”的顾虑,用“人有两头根”告诉村民们,搬出去不是断根,而是要把根移到更肥沃的地方!(“说理方法”答出一种且分析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劝说立场:马得福劝说时是站在全村人的立场上的。从第三场的“前两天,我爸说,往前数几代,这涌泉村都是李姓,我们马家的老先人是流亡到这儿,让李家老先人给收留下的。这一收留就是几代人,到了我马得福这一代,我根本不觉得我是外乡人,我就是涌泉村人。在我心里,涌泉村就是我的根”可以看出,他提到了李家救助马家往事,真诚地表明自己也是“涌泉村人”,拉近与村民的距离;说理方法:从第三场“我想起我爷爷了,还有我太爷,当年是一家人轮换着抬,翻山越岭的往县医院送,这送到了,人也不行了,太远了!……乡亲们,我们搬出去,不是为了断根,我们是要把根移到更肥沃的地方,是为了搭上易地扶贫这一班车,是为了得到教育的机会,医疗的机会,得到就业的机会”可以看出,他提当年救自己的爷爷和太爷的事实,现身说法,想让村民们深刻地感受到只有搬出去才能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机会;从第三场“乡亲们,……人嘛,毕竟不是树,有两头根,一头在老先人手里,一头就在我们后人手里,我们后人到哪儿了,哪也就能再扎根”可以看出,他通过讲道理消除了老一辈们关于“失根”的顾虑,用“人有两头根”告诉村民们,搬出去不是断根,而是要把根移到更肥沃的地方。
41.整村搬迁,一个都不能少,编剧的创作意图何在?请结合下面的评论与选文剧情,说说你的看法。
《人民日报》评扶贫攻坚剧《山海情》“运神思之笔,用一个小村镇的故事讲出了大中国的情怀,以小体量的篇幅浓缩了大道之行的气象。”
【答案】示例一:剧情以小见大,看到了中国人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伟大的人民成就了伟大的时代。示例二:“整村搬迁,一个都不能少”的剧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在搬迁时,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整体,在面对命运转变时,他们携手奋进,一场百家宴预示他们将共同摆脱穷困,奔向崭新的生活。(意到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意图的探究。从“回涌泉村劝说剩余村民进行整村搬迁”,第四场的“最后,这是涌泉村最后一次开喇叭,下一次,就到闽宁镇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小村整体搬迁的故事,但这个小村浓缩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从第一场“你去了就有地种,你去了就有新房子住,将来自来水也有呢,燃气也通上了”,到第四场的“李太爷:能不硬朗吗?我还要到那闽宁镇去好好过几天日子呢!”可知,男女老少,一个都不能少,他们要携手奋进,共同摆脱穷困,奔向崭新的生活;从第三场的“马喊水劝儿子马得福放弃整村搬迁,否则会把老人都逼死的。马得福一夜沉思,第二天清晨,去了村支部”可以看出,扶贫工作者马得福有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一心为老百姓谋幸福的信念;从第四场的“李太爷:能不硬朗吗?我还要到那闽宁镇去好好过几天日子呢!”可以看出,李太爷为代表的老一辈深深眷恋故土但能灵活变通的气度;从第二场的“马得花:光顾着先人,那我们这些后人呢?教室塌了,白校长走了,……你们非得让你们的子子孙孙和你们一样受苦受穷,你们才愿意是不是?我们可以看到”可以看出以马得花为代表的年轻人敢于向往,敢于闯荡的勇气;综上分析可知,小小的村落,质朴的人物,可以让我们读到伟大的精神力量,也只有这样的大国情怀才能谱写这样的“大道之行”。编剧创作“整村搬迁”的剧情是为让我们看到伟大的人民成就了伟大的时代。
老爷爷老奶奶:寒冬到了。天冷得伸不出手,干不了活了。等明年再编藤箱吧!因为栗子、干柿子和葡萄酒足够我吃了,等过一段时间再见吧!
猴子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专项练习重点09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专项练习重点09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寒梅》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点10 其他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重点10 其他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重点10其他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重点10其他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 重点10 其他文学类文本阅读 (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 重点10 其他文学类文本阅读 (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重点10其他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重点10其他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