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港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下学期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班级:___ 姓名:___ 考号:___
一、单选题
1. 如图为人体心脏与血管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血液由甲向丙流动,则该血管一定是主动脉
B. 若血液由丙向甲流动,则该血管内流的是静脉血
C. 若乙处为静脉抽血时针刺入的部位,则应在甲处捆扎橡皮管
D. 若受伤后鲜红的血液从乙处喷涌而出,应马上按压丙处止血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管是人体内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将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是动脉,将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血管是静脉,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
【详解】A.若血液由甲向丙流动,则该血管是动脉,可能是主动脉,也可能是肺动脉,A错误。
B.若血液由丙向甲流动,则该血管是静脉,上、下腔静脉内流静脉血,而肺静脉内流的是动脉血,B错误。
C.抽血或者输血时,要用橡皮管捆扎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这主要是因为让静脉积血膨胀,便于寻找。可见,若乙处为静脉抽血时针刺入的部位,则应在甲处捆扎橡皮管,C正确。
D.若受伤后鲜红的血液从乙处喷涌而出,说明是动脉血管受伤,应马上按压甲处(近心端)止血,D错误。
故选C。
2. 如图甲中X表示人体某器官或结构,①②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乙表示血液中某物质①②血管中的含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乙表示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则X表示组织细胞
B. 若乙表示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则X表示小肠
C. 若乙表示胰岛素的含量变化,则X表示胰岛
D. 若乙表示尿素的含量变化,则②处血管是肾静脉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液流经各器官后,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一般变化是:
(1)当血液流过肾脏后尿素减少,流过其他各器官后,尿素等废物增加。
(2)当血液流过肺后(肺循环)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
(3)当血液流过小肠后营养物质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营养物质减少。
【详解】A.当血液流经组织处毛细血管时,血液里的氧气就扩散到细胞里,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就扩散到血液中。这样,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后,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可见,若乙表示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则X可表示组织细胞,A正确。
B.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故血液流经小肠后,营养物质会显著增多。可见,若乙表示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则X表示小肠,B正确。
C.胰腺的内分泌部有胰岛,是内分泌腺,胰岛分泌的是激素是胰岛素。因此,血液流经胰岛后,血液中的胰岛素增多。可见,若乙表示胰岛素的含量变化,则X表示胰岛,C正确。
D.肾脏作为一个排泄器官,要将流经肾脏的血液中的一些代谢废物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故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会减少。所以,若乙表示尿素的含量变化,则②不能是肾静脉,D错误。
故选D。
3. 成年人的排尿变到意识控制,如图是人体排尿的反射弧示意图,病人脊髓高位受损后小便失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①是传入神经,②是长突起外的一层鞘
B. 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能够控制脊髓排尿中枢
C. 小便失禁说明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不完整
D. ③是由传出神经末梢与相应的肌肉组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传入神经,②是轴突外的一层鞘(髓鞘),③效应器。
【详解】图中①是传入神经,②是轴突外一层鞘(髓鞘),A正确;在脊髓的灰质里,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例如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B正确;大小便失禁的原因是脊髓灰质里的低级的神经中枢(例如排便、排尿中枢)的活动失去了大脑皮层的控制,而排便排尿反射能进行,说明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是完整的,C错误;③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与相应的肌肉组成的,D正确。
【点睛】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但其反射活动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4. 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枪声传至耳蜗,在内产生听觉
B. 奔跑时小脑参与维持身体平衡
C. 奔跑时大脑的呼吸中枢调节呼吸频率
D. 奔跑过程中只有神经调节,没有激素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的调节方式主要两种: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所以,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靠神经调节,其次是激素调节。
【详解】A.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将声音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听觉中枢),产生听觉,A错误。
B.小脑具有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所以奔跑时小脑参与维持身体平衡,B正确。
C.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强是由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神经冲动刺激呼吸中枢所引起的。在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使肌肉收缩的同时,也发出冲动到达脑干呼吸中枢,使之发生兴奋,从而增强呼吸,C错误。
D.跑步时,运动员不仅四肢在运动,同时还大口喘气,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说明人的生命活动不仅受神经调节,而且也受激素调节,D错误。
故选B。
5. 研究人员发现“人的视网膜上存在干细胞”,对该干细胞培养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视网膜上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相同视网膜上皮细胞
B. 该干细胞是未分化细胞,可分化为人体各种细胞神经元
C. 图中所示过程的细胞遗传物质一定发生了改变干细胞脂肪细胞
D. 该干细胞可用于治疗骨组织损伤类疾病骨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详解】A.视网膜是由多种细胞构成的,构成视网膜的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存在差异,A错误。
B.该干细胞是一类尚未充分分化细胞,而不是未分化的细胞,B错误。
C.图中表示细胞的分化过程,细胞分化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
D.该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骨细胞,可用于治疗骨组织损伤类疾病,D正确。
故选D。
6. “白肺”是人体应对病原体产生的一种肺部炎症反应,患者由于肺泡内充满大量积液或肺泡塌陷,肺部显影呈白色状。“白肺”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闷气喘、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血液中被氧结合的血红蛋白容量占全部可结合血红蛋白容量的百分比)下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肺”仅阻碍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 “白肺”患者在平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和心率偏低
C. “白肺”患者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比正常值高
D. “白肺”患者应通过输入纯氧满足组织细胞的氧气需求
【答案】C
【解析】
【分析】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A.“白肺”确实会影响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但它还会导致肺泡内积液或肺泡塌陷,进一步影响氧气的扩散和二氧化碳的排出,A错误。
B.“白肺”患者由于肺部炎症和气体交换受阻,通常会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和心率升高的症状,以试图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B错误。
C.由于“白肺”是一种炎症反应,患者的身体会产生更多的白细胞来对抗病原体和清除炎症产物,C正确。
D.虽然补充氧气对于“白肺”患者是必要的,但通常不会使用纯氧,因为高浓度的氧气可能会导致氧中毒。医疗实践中,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氧气的浓度和流量,D错误。
故选C。
7. 如图是人体的消化系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8是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血液运输到小肠
B. 2是口腔,唾液中的酶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C. 5是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可消化多种营养物质
D. 6是小肠,是脂肪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的器官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可知,1咽,2口腔,3食道,4胃,5胰腺,6小肠,7大肠,8肝脏。
【详解】A.8是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内,通过胆管输送到小肠内,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故A错误。
B.2是口腔,唾液中的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故B错误。
C.5是胰腺,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胰管输送到小肠内,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多种物质进行消化,故C错误。
D.脂肪在小肠内胆汁的作用下乳化为脂肪微粒,脂肪微粒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所以6是小肠,是脂肪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的器官,故D正确。
故选D。
8. 如图表示人体某部位血管及血流方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C内流动脉血,则B一定是肺部毛细血管
B. 若B为大脑内毛细血管,则A内二氧化碳含量高于C处
C. 若B为小肠内毛细血管,则C内血液含丰富的养料和氧气
D. 若B处被毒蛇咬伤,则应捆扎C处,避免蛇毒扩散到全身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主干流向分支;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故静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分支流向主干;连接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管腔小,红细胞只能呈单行通过。所以A是动脉、B是毛细血管、C是静脉。
【详解】A.若C内流动脉血,则B可能是肾小球,A错误。
B.若B为大脑内毛细血管,则A内为动脉血,C内为静脉血,A内二氧化碳含量低于C处,B错误。
C.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若B为小肠内毛细血管,则C内血液含丰富的养料,但是C内为静脉血,氧气含量低,C错误。
D.若B处被毒蛇咬伤,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A→B→C→心脏),则应捆扎C处,避免蛇毒扩散到全身,D正确。
故选D。
9. 如图为某同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下列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的对照组是①号试管
B. ①号和②号试管对照,可以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 放在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
D. 滴加碘液后,③号试管变蓝,①号和②号试管不变蓝
【答案】C
【解析】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关。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应以温度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详解】A.本实验共有两组对照实验,①③和②③单一变量分别为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照组是③,A错误。
B.①号和②号试管不能形成对照实验,共有两组变量分别是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未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不可以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B错误。
C.将3支试管置于37℃温水中,目的是模拟人的口腔温度,该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C正确。
D.滴加碘液后①号和②号变蓝;①号无唾液,对淀粉无分解作用,会变蓝。②号有唾液,对淀粉有分解作用,但是无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会导致分解不彻底,会变蓝;③号有唾液,对淀粉有分解作用,也有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彻底分解,不变蓝,D错误。
故选C。
10. 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人体生理活动的概念模型,a和c表示血管,b表示相应的结构,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b为骨骼肌,则c中的氧气含量增加
B. 若b为肺,则c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C. 若b为肾小球,则c中的蛋白质浓度升高
D. 若b为小肠,则餐后半小时c中的葡萄糖含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液流经各器官后,血液中各种成分的通常变化是:①当血液流过肾脏后尿素减少,流过其他各器官后,尿素等废物增加。②当血液流过肺后(肺循环)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③当血液流过小肠后营养物质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营养物质减少。
【详解】A.血流经各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再扩散到组织细胞里,同时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所以若b为骨骼肌,则c中的氧气含量减少,A错误。
B.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因此若b为肺,则c是肺静脉,肺静脉的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氧气含量增加,B错误。
C.如果b是肾小球,那么a就是入球小动脉,c就是出球小动脉,由于肾小球对血液起过滤作用,水分能过滤到肾小球中,而蛋白质不能被过滤,因此出球小动脉的血液中蛋白质的浓度会升高,C正确。
D.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故血液流经小肠后,营养物质会显著增多,因此若b为小肠,则c为肠静脉,餐后半小时c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11. 下列疾病与其致病原因,不匹配的是
A. 红绿色盲——缺乏维生素A
B. 佝偻病——缺乏维生素D
C. 唐氏综合征——染色体数目异常
D. 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长激素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幼年时分泌不足导致侏儒症。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以及在染色体水平上看不见的基因突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如色盲、先天性愚型病、先天性聋哑、白化病、血友病等。
【详解】A.色盲是由于性染色体上存在色盲基因所致,属于遗传病,而缺乏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A错误。
B.少年儿童缺乏维生素D或缺乏无机盐钙会引起佝偻病,B正确。
C.唐氏综合征也叫21三体综合征,是21号染色体多出一条形成的,是一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正确。
D.幼年时期,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不足引起侏儒症,侏儒症身材矮小,智力正常,生殖器官发育完全,D正确。
故选A。
12. 如果你有感冒经历时,常会有呼吸不畅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 )
A. 鼻黏膜充血肿胀B. 喉肿胀,喉腔变小
C. 鼻黏膜分泌物减少D. 气管分泌的粘液增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是气体进入肺的通道;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鼻是呼吸系统的通道之一,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对空气有清洁作用;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鼻黏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
【详解】A.鼻腔位于呼吸道的起始端,其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作用;鼻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当人体患感冒时,鼻黏膜会充血肿胀,堵塞了鼻腔,使人呼吸不畅,A正确。
B.喉肿胀,喉腔变小,会出现声音嘶哑,B错误。
C.鼻黏膜分泌物减少,会出现鼻腔干燥,C错误。
D.气管分泌的粘液增多,会形成痰,D错误。
故选A。
13. 人的身体各部分能协调活动,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酒后驾车容易发生重大车祸的主要原因是酒精麻醉小脑,使行为的协调准确性下降
B. “谈虎色变”属于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C. 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
D. 人的听觉感受器和视觉感受器分别位于鼓膜和晶状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醉驾造成驾车人动作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酒精麻醉了人的小脑,故A不符合题意;谈虎色变是通过语言文字,有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参与后形成的,是人类特有的,故B不符合题意;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属于视觉感受器,所以人的视觉感受器位于视网膜。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因此,人的视觉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分别位于视网膜和耳蜗,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小脑的功能是协调身体平衡,人体的调节是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的结构,听觉感受器是耳蜗,视觉感受器是视网膜,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14. 观察下图,分析找出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
A. 在图甲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均增加
B. 从营养平衡角度看,图乙属于合理膳食
C. 图丙不可以表示唾液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能力的变化
D. 图丁表示饭后半小时,进出小肠的血液内四种物质的相对含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2)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
(3)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太低或太高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
(4)血液流经不同的器官,由于不同的器官的作用不同,所以当血液流经这些器官时,发生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据此解答。
【详解】A.由图甲可知,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曲线BC段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肋间外肌舒张,胸骨下移,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缩小,使胸廓容积缩小,错误。
B.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地摄取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为各类食物的大致比率,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在“平衡膳食宝塔”底层的食物需要量最多,越往上需要量越少,最顶端需要量最少。由下往上第一层为谷类,主要是提供淀粉等糖类,能提供能量;第二层为瓜果蔬菜类,主要提供维生素无机盐;第三层为肉类等动物性食品,第四层为奶制品,豆制品,均主要提供蛋白质;第五层为油脂类,需要量是最少的,图乙所示的蛋奶类过多,错误。
C.低温和高温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发挥,低温会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高温会使唾液定粉酶失去活性。因此,图丙可以表示唾液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能力的变化,错误。
D.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饭后食物经过消化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由于小肠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是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细胞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因而流经小肠的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因而由小肠流出的血液养料如葡萄糖丰富,氧气少,二氧化碳增多的静脉血,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血液循环的途径,消化酶,注意合理营养,呼气和吸气。
15. 人的呼吸运动通过肋间肌和膈肌节律性活动完成,其频率和深度随身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如图是调节呼吸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管内二氧化碳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由A[1]传到[2]
B. 在调节呼吸的反射弧中,[1]表示传入神经,[4]表示传出神经
C. [4]的神经末精及其支配的肋间肌和膈肌是呼吸反射的效应器
D. 人在唱歌时,呼吸和发声的神经中枢都位于[3]大脑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图中1为传入神经、2脑干和3大脑都是神经中枢、4为传出神经。2、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脑干灰质中,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
【详解】A.血管内二氧化碳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由1传入神经传到2脑干内的呼吸中枢,A正确。
B.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导的路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在调节呼吸的反射弧中,1表示传入神经,4表示传出神经,B正确。
C.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所以,4的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肋间肌和膈肌是呼吸反射的效应器,C正确。
D.人在唱歌时,呼吸的神经中枢位于2脑干,发声的的神经中枢位于3大脑,D错误。
故选D。
16. 雾霾已成为我国城市标志性难题,许多城市的PM2.5含量都严重超标,危害人类健康。PM2.5颗粒由肺泡进入血液至少要穿过几层细胞?( )
A. 一层B. 两层C. 三层D. 四层
【答案】B
【解析】
【分析】肺位于人体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
【详解】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可见,PM2.5颗粒由肺泡进入血液至少要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两层细胞,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7. 昆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空气由气门进入气管主干,然后沿分支的小气管至微气管,氧气由此进入细胞内(如图)。昆虫微气管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类似于人体内( )
A.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 氧气在血管中的运输
C. 肺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D. 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呼吸的全过程包括:①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通气)、②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即肺换气)、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四个环节。
【详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同时,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昆虫微气管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时,然后沿分支的小气管至微气管,故该过程类似与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故选D。
18. 深呼吸能够缓解人的紧张情绪。图1曲线表示人体呼吸过程中某阶段的肺内气压变化,图2为模拟呼吸过程中肋间肌的舒缩引起有关骨运动的模型。关于曲线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表示吸气过程
B. BC段对应图2中胸骨向上移动
C. C点时胸廓容积大于B点
D. CD段对应图2中肋间肌收缩
【答案】D
【解析】
【分析】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平静呼吸),其动力来自呼吸肌。图1曲线表示人体呼吸过程中某阶段的肺内气压变化,图2为模拟呼吸过程中肋间肌的舒缩引起有关骨运动的模型。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AC段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表示呼气过程,A错误。
B.图1中BC段是呼气过程,此时肋间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B错误。
C.图1中C点时,肺内气压等于大气压,呼气完成,此时胸廓容积小于B点,C错误。
D.图1中CD段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表示吸气过程,此时对应图2中的肋间肌处于收缩状态,D正确。
故选D。
19. 如图,图甲为气管(a)、胸腔(b)、肺(c)三者的组合示意图,图乙表示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当处于吸气状态时,甲图中气压a>c>b,膈肌处于图乙②状态
B. 当处于吸气状态时,甲图中气压b>c>a,膈肌处于图乙②状态
C. 当处于呼气状态时,甲图中气压a>b>c,膈肌处于图乙①状态
D. 当处于呼气状态时,甲图中气压a>c>b,膈肌处于图乙①状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胸廓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做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图可知,①表示吸气状态,②表示呼气状态。
【详解】AB.当图乙中的膈肌从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化时,说明膈肌收缩下降,表明进行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正常情况下,胸腔内是负压(这是由于人体发育造成的),由于胸廓变化,压力会更小,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即a、b、c间的气压关系是a>c>b,即b<c<a,A正确,B错误。
CD.当图乙中的膈肌从②状态向①状态转化时,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厢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即a、b、c间的气压关系是b>c>a,CD错误。
故选A。
20. 吞咽是指食物经咀嚼而形成的食团由口腔运送入胃的动作或整个过程。如图为人体吞咽情况模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吞咽时大声说笑,常由于③来不及盖住喉口导致食物误入气管
B. 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共用的结构包括②、③和口腔
C. ④在正常吞咽时,只允许空气通过,不允许食物通过
D. 声音是由于④处的气流振动了③而产生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如图所示:①鼻腔、②咽、③会厌软骨、④食道。
【详解】A.当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③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会使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A正确。
B.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门)等部。所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共用的结构是②咽,B错误。
C.④是食道,在正常吞咽时,允许食物通过,C错误。
D.人耳听到的声音首先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耳蜗,最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人才会听到声音,D错误。
故选A。
21. 下图为正常状态和肺纤维化的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肺泡壁薄,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B. 纤维化会使肺泡壁增厚
C. 纤维化会影响气体扩散
D. ①代表二氧化碳,②代表氧气
【答案】D
【解析】
【分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图示为正常状态和肺纤维化的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图中①代表氧气,②表示二氧化碳。
【详解】A、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A正确。
B、纤维化会使肺泡壁增厚,不利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
C、肺部纤维化,肺泡弹性下降,导致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受阻,使呼吸困难逐渐加重,C正确。
D、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根据箭头方向可知①代表氧气,②表示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D。
22. 依据下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y表示二氧化碳含量,则a→b→c可表示血液在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前后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B. 若y表示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则a→b→c可表示剧烈运动前后血红蛋白的变化
C. 若y表示放在室外某一盆植物玻璃罩内(密封)气体的含量,则a→b→c反映的是从早上到晚上罩内氧气的变化
D. 若y表示某粮库种子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则种子储藏时在b点比c点的效果好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血液在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经扩散作用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因此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二氧化碳含量由多变少.故不符合题意;
B、剧烈运动后,机体耗氧量慢慢降低,呼吸渐渐平稳,血红蛋白是运输氧的,所以血红蛋白会缓慢减少.故不符合题意;
C、植物白天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因此白天氧气增多,傍晚最多;夜间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要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因此夜间氧气减少,凌晨五点左右最少,故不符合题意。
D、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释放的二氧化碳越多,表明呼吸作用越强;释放的二氧化碳越少,呼吸作用越弱.储存种子时,要抑制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因此种子储藏时在b点比c点的效果好.故符合题意.
故选D.
23. 长期吸烟者,常常有痰却不易咳出的原因是( )
A. 呼吸运动受阻
B. 气管壁上纤毛的运动受抑制
C. 呼吸道不畅通
D. 肺功能受到抑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呼吸道的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
【详解】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因此,气管和支气管都有分泌黏液和纤毛摆动清除异物的功能。长期吸烟会损害呼吸道,导致呼吸道的黏膜分泌功能降低,同时呼吸道的纤毛也会受损,受到抑制,不能将呼吸道的黏液清除出去,这是有痰却不易咳出的原因。
故选B。
24. 人体细胞从外界获得氧气的过程,下列哪项组合顺序合理
①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②人通过呼吸将空气中氧气吸入肺。③肺泡与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氧气便进入血管。
④细胞与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氧气进入组织细胞。⑤氧气在血管中的运输 。⑥细胞内在氧气参与下分解有机物放能。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⑤④
C. ①③④⑤D. ②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呼吸,包括四个连续的过程,分别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详解】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呼吸,如图:
人体细胞从外界获得氧气的过程顺序为:②人通过呼吸将空气中氧气吸入肺→③肺泡与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氧气便进入血管→⑤氧气在血管中的运输→④细胞与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氧气进入组织细胞,B正确。
【点睛】掌握呼吸四个连续的过程是本题解题关键。
25. 下面两幅曲线图表示一个人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曲线1第10秒时膈在舒张
B. 曲线2第10秒时肋间肌在舒张
C. 曲线1表示呼吸较快,深度较大
D. 曲线2表示呼吸较慢,深度较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一个人在平静状态时,生命活动变缓,消耗的能量减少,需要的氧气减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剧烈的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增加,呼吸深度也增加。
【详解】A、曲线1第10秒时肺容量减少,表示呼气,膈肌舒张,A正确。
B、曲线2第10秒时肺容量增加,表示吸气,膈肌收缩,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1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C错误。
D、2曲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D错误。
故选A
【点睛】关键知道剧烈活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平静状态时的呼吸频率较低。
26. 如图为人体内的三种血管模式图,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示的血管分别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B. 人体通过甲所示的血管将血液从心脏输送至全身各处
C. 血液在甲、乙、丙所示血管中的流速是:乙>甲>丙
D. 甲和乙所示血管的内表面都存在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图中血管壁较薄,甲是静脉血管;乙图中的血管壁较厚,乙是动脉血管;丙图中的血管最细,丙是毛细血管。
【详解】A.结合分析,甲、乙、丙所示的血管分别为静脉、动脉、毛细血管,故A错误。
B.动脉是运血出心脏的血管,静脉是运血回心脏的血管,人体通过乙(动脉)而不是甲(静脉)所示的血管将血液从心脏输送至全身各处,故B错误。
C.动脉血流速度最快,静脉血流速度较慢,毛细血管内的血液速度极慢,所以血液在甲、乙、丙所示血管中的流速是:乙>甲>丙,故C正确。
D.只有四肢的静脉内有静脉瓣,保证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动脉血管内没有动脉瓣,所以甲表示静脉,内的静脉瓣,乙血管是动脉,其内没有瓣膜,故D错误。
故选C。
27. 生物学中经常用坐标曲线表示一些规律性变化,下列说法与图中曲线变化趋势不一致的是( )
A. 若X代表温度,则Y可代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能力
B. 若X代表温度,则Y可代表植物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的量
C. 若X代表时间,则Y可代表萌发种子的干重质量
D. 若X代表时间,则Y可代表呼气过程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A.唾液淀粉酶的催化能力在37℃时最强,温度高于37℃和低于37℃唾液淀粉酶的催化能力都会逐渐降低,A不符合题意。
B.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植物的光合作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强;当温度过高时,保卫细胞会因为失水过多保护性的关闭气孔,导致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气的排出受到限制,光合作用就会降低,B不符合题意。
C.种子萌发时要消耗自身营养物质,种子的干重会逐渐减少,有叶子之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干重会逐渐增多,C符合题意。
D.呼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先逐渐升高,在逐渐下降,所以呼气过程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是先逐渐增加,再逐渐下降,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8. 镰刀型细胞贫血病是一种遗传性血红蛋白病,病因是异常的血红蛋白S(HbS),取代了正常血红蛋白(HbA),使红细胞扭曲成镰状细胞。这种镰状红细胞易破裂,会导致患者( )
A. 运输氧气能力下降,出现贫血症状B. 吞噬病菌数量增多,出现炎症
C. 凝血止血功能丧失,伤口血流不止D. 代谢废物排出减少,出现中毒症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的。其中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血小板的功能是止血凝血。
【详解】A.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它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因此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时,人会患贫血,镰状红细胞易破裂,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少,从而导致运输氧气能力下降,出现贫血症状,A符合题意。
B.当病菌侵入人体内,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的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B不符合题意。
C.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会在伤口处凝集,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形成凝血块塞住伤口而止血,当血小板数量降低,会导致凝血止血功能丧失,出现伤口血流不止现象,C不符合题意。
D.代谢废物排出与红细胞无关,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完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9. 某学习小组利用光具座、可变焦的水透镜等器材,模拟人眼球成像原理。(说明:注射器向水透镜内注水,曲度变大;向外抽水,曲度变小。)“F光源”此时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物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透镜和光屏分别模拟眼球的晶状体和视网膜
B. 模拟看远处物体时,“F光源”适当左移,用注射器向外抽水,可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物像
C. 向水透镜内注水,物像不再清晰,可在“F光源”和水透镜之间安装凸透镜调节
D. 通过该实验可知:在人眼球的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物像
【答案】C
【解析】
【分析】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减小。
【详解】A.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落到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水透镜内注水,曲度变大;向外抽水,曲度变小模拟的是晶状体的曲度变化,光屏上显示像模拟的是视网膜上形成物像,A不符合题意。
B.模拟看远处物体时,眼睛和物体距离增大,“F光源”应适当左移,模拟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凸度应变小,即应用注射器向外抽水,减小曲度,可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物像,B不符合题意。
C.向水透镜内注水,曲度变大,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导致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而不是视网膜上。而凹透镜具有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因此,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即在本题中应在“F光源”和水透镜之间安装凹透镜调节,C符合题意。
D.通过该实验在光屏上可以看到倒立的物像,即在人眼球的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物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0. 图中甲、乙分别为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注射胰岛素可使甲血糖含量变化曲线下移
B. AB段变化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C. DE段变化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增多
D. FG段变化的原因是组织细胞消耗较多葡萄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1)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液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
(2)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糖尿病患者有“三多一少”的症状,三多即多饮、多尿、多食,一少指体重减少。对患糖尿病的人,可以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详解】A.甲为糖尿病患者,由图可知其血糖浓度较正常人明显偏高,注射胰岛素可促进血液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使甲血糖含量变化曲线下移,A不符合题意。
B.AB段变化的原因是摄取葡萄糖溶液,因此血糖含量升高,而不是胰岛素分泌不足,B符合题意。
C.人摄取葡萄糖溶液后,刚获得了糖类等营养物质,因此血糖含量升高(AB、CD),这时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增加,来调节糖的代谢,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DE),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DE段变化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增多,C不符合题意。
D.F点乙开始运动,运动过程中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血液中葡萄糖,导致血糖含量下降,即FG段变化的原因是组织细胞消耗较多葡萄糖,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1. 如图表示人体某部位血管及血流方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C内流动脉血,则B一定是肺部毛细血管
B. 若B为大脑内毛细血管,则A内二氧化碳含量高于C处
C. 若B为小肠内毛细血管,则C内血液含丰富的养料和氧气
D. 若B处被毒蛇咬伤,则应捆扎C处,避免蛇毒扩散到全身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主干流向分支;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故静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分支流向主干;连接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管腔小,红细胞只能呈单行通过。所以A是动脉、B是毛细血管、C是静脉。
【详解】A.若C内流动脉血,则B可能是肾小球,A错误。
B.若B为大脑内毛细血管,则A内为动脉血,C内为静脉血,A内二氧化碳含量低于C处,B错误。
C.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若B为小肠内毛细血管,则C内血液含丰富的养料,但是C内为静脉血,氧气含量低,C错误。
D.若B处被毒蛇咬伤,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A→B→C→心脏),则应捆扎C处,避免蛇毒扩散到全身,D正确。
故选D。
32.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家独创的诊法。如图所示,“切脉”主要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桡动脉管壁弹性大,易于诊断
B. 桡动脉内流动着动脉血
C. 桡动脉可为手臂输送营养物质
D. 桡动脉每分钟搏动次数与心脏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心脏收缩,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主动脉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回缩。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动脉壁向远处传播,就形成了脉搏。因此脉搏是由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详解】A.桡动脉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管腔小,切脉的部位一般在手腕部的桡动脉,故A正确。
B.桡动脉是将心脏内的血液运输到手部各处,所以桡动脉内血流方向为A→B,内流动脉血,故B正确。
C.桡动脉内血流方向如图为A→B,可为手臂输送营养物质,故C正确。
D.桡动脉每分钟搏动次数与心率相同,故D错误。
故选D。
33. 小王得了严重的咽喉炎,医生将药液从他的前臂静脉输入,当药物运送到肺时,药液经过的途径是
①肺动脉 ②肺静脉 ③上腔静脉 ④下腔静脉 ⑤右心房 ⑥左心室 ⑦右心室 ⑧肺部毛细血管
A. ③→④→⑥→①→⑧B. ④→③→②→①→⑧
C. ④→③→①→②→⑧D. ③→⑤→⑦→①→⑧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液循环途径:
【详解】某人患有咽喉炎,在前臂进行静脉注射药物。药物进入血液后,经上肢静脉→③上腔静脉→⑤右心房→⑦右心室→①肺动脉→⑧肺部毛细血管→②肺静脉→左心房→⑥左心室→主动脉→上肢动脉→咽喉部毛细血管。因此当药物运送到肺时,药液经过的途径:③→⑤→⑦→①→⑧,D正确。
故选D。
34. 为阐明脑组织神经元损伤死亡的机制,科研人员制备了大脑中动脉栓塞小鼠模型,对小鼠进行如下手术:颈部切1cm长的切口,插入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血流,1h后拔出线栓恢复血流,缝合皮肤。在恢复血流24h后,取脑组织切片进行染色,结果如图1,并检测大脑组织内Sirt3蛋白表达量,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注:C表示未损伤侧,I表示损伤侧;脑切片中深色部分是正常组织,浅色部分是缺血造成的梗死部分)
A. 神经元由细胞体、突起构成,细胞体内含有细胞核
B. 对照组中对小鼠的手术操作是;插入且不取出线栓
C. 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会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
D. 由染色结果可知,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制备成功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
【详解】A.神经元由细胞体、突起组成,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细胞体内含有细胞核,A正确。
B.对照组小鼠的处理为进行手术操作,但不插入线栓,B错误。
C.脑部血管出现堵塞直接导致脑部供血障碍因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C正确。
D.由染色结果可知,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制备成功,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5. 人体的抵抗力与体内充足的水分、营养及充足的睡眠息息相关,其中水分所占的地位相当重要。下图一表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字母A、B、C、D代表心脏四腔,①~⑥表示相关血管,E、F、G、H代表生理过程,1、2、3表示构成肾单位的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当人们感冒发烧时,医生建议患者多喝温开水。水分进入人体后不经过消化,直接通过图一中的[ ]______过程进入到循环系统,并随血液循环途经心脏,依次经过心脏四个腔的顺序是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能量供给,有助于感冒患者的身体康复。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是糖类,糖类中的淀粉在人体内最终分解为______,而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这种物质,这与肾单位中发生的[ ]______的重吸收作用有关。
(3)适量的运动能增强心肌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心脏的活动具有节律性,图一中C、D同时收缩时,房室瓣处于______(选填“关闭”或“张开”)状态。与血管⑤相比,从血管③流出的血液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至少写出2种)。
(4)图二表示人平静呼吸时肺容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一中的F过程,对应图二中的______段,此时膈肌处于______状态。
【答案】(1) ①. G吸收 ②. A→D→B→C
(2) ①. 葡萄糖 ②. 3肾小管
(3) ①. 关闭
②. 氧气、尿素
(4) ①. ce ②. 舒张
【解析】
【分析】图可知,A右心房,B左心房,C左心室,D右心室,E表示吸气,F表示呼气。①肺动脉,②上下腔静脉,③肾静脉,④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⑤肾动脉,⑥肺静脉,1肾小囊,2肾小球,3肾小管。
【小问1详解】
食物经过消化成为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壁的过程叫吸收,所以人们感冒发烧时,医生建议患者多喝温开水。水分进入人体后不经过消化,直接通过图一中的G吸收过程进入到循环系统,水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肠静脉→下腔静脉→A右心房→D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静脉→B左心房→C左心室→主动脉……,所以依次经过心脏四个腔的顺序是A→D→B→C。
【小问2详解】
淀粉在口腔内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而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这与肾单位中发生的3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有关。
【小问3详解】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房之间有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所以心脏的活动具有节律性,图一中C左心室、D右心室同时收缩时,血液压向动脉,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⑤是肾动脉,③是肾静脉,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血液流经肾脏后,会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大量的代谢废物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同时消耗氧气。因此与血管⑤肾动脉相比,从血管③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有氧气和尿素等。
【小问4详解】
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二表示人平静呼吸时肺容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一中的F表示呼气过程,肺容量减小,对应图二中的ce段,此时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36.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需要各器官、系统密切协调、相互配合完成。下图中的①~⑦代表结构,A~E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分解,人体内参与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液有___。蛋白质最终被分解为___。
(2)一个健康成年人原尿中含某种物质,而尿液中没有,该物质是___。如果一个人尿检中出现了大分子蛋白质和红细胞,则发生病变的结构可能是[ ]___。
肝脏产生的二氧化碳经血液循环运往肺,经[B]排出体外的过程中,流经心脏的先后顺序是___(用序号和箭头)。
(3)在图示各结构中,氧气浓度最低的是[ ]___。
(4)小肠绒毛壁、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共同的结构特点是___,有利于物质透过,这体现了___的生物学观点。
【答案】(1) ① 胃液、肠液、胰液 ②. 氨基酸
(2) ①. 葡萄糖 ②. ⑥肾小球 ③. ②→④
(3)⑤组织细胞 (4) ①. 小肠绒毛壁、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②. 结构与功能
【解析】
【分析】题图中:A表示营养物质的吸收、B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C表示排尿、D表示肾小球的过滤作用、E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①是左心房、②是右心房、③是左心室、④是右心室、⑤是组织细胞、⑥是肾小球、⑦是肾静脉。
【小问1详解】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可见,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液有:胃腺分泌的胃液、胰腺分泌的胰液和小肠分泌的肠液; 蛋白质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
【小问2详解】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回到血液。可见,一个健康成年人原尿中含某种物质,而尿液中没有,该物质是葡萄糖。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如果一个人尿检中出现了大分子蛋白质和红细胞,则发生病变的结构可能是⑥肾小球。
肝脏等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输途径是:肝脏组织细胞→肝脏组织周围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泡→体外。所以,肝脏产生的二氧化碳经血液循环运往肺,流经心脏的先后顺序是②右心房→④右心室。
【小问3详解】
组织细胞不停的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因此氧气浓度最低的地方是⑤组织细胞。
【小问4详解】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定的结构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功能;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可见,小肠绒毛壁、肺泡壁及其外面包绕的毛细血管壁的共同特点是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有利于物质的透过,这个特点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7. 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1:人体肾脏形成的尿液会在膀胱内暂时储存,当尿量达到400~500mL时,产生的压力会刺激膀胱壁,进而引起排尿反射,促使逼尿肌收缩和括约肌舒张,完成排尿。成年人大都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资料2: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生的一种小分子毒素,人在大量运动或食用了大量肉类食品后,血液中的肌酐含量会增加。肌酐可经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但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肾功能如果出现问题,会影响患者代谢废物的及时排出。
资料3:糖尿病肾病是临床上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血糖的有效控制对糖尿病肾病预防有重要作用。目前认为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维持0~7.0mml/L左右,其中合理控制血压,尤其是肾小球内高压,可控制糖尿病肾病发生。
(1)完成排尿反射的结构基础为___,逼尿肌和括约肌属于该结构中的___。若某成人由于腰部外伤而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推测可能是___出现了损伤。
(2)据资料2分析,为监测某病人的肾功能,需对其尿液进行取样化验,可通过检测___数值的变化来判断。若病人的肾功能严重受损,体内废物不能及时排出,需借助透析装置对血液进行透析,透析装置相当于肾脏中的___。
(3)血糖长期高于正常值,主要会增加肾单位中___的负担。
(4)为控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高血压病人常服用一定的药物进行治疗。为靶向控制肾小球内高压,患者口服某种降压药物X后,药物成分将先出现在心脏的___,后经一系列过程运送至肾小球发挥作用,该运送过程至少涉及的动脉血管有___。
【答案】(1) ①. 反射弧 ②. 效应器 ③. 脊髓
(2) ①. 肌酐 ②. 肾小球
(3)肾小管 (4) ①. 右心房 ②. 肺动脉、主动脉、肾动脉(或肺动脉、主动脉、肾动脉、入球小动脉)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若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小问1详解】
完成排尿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可见,逼尿肌和括约肌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大脑皮层通过脊髓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中枢。可见,某成年患者出现不受意识控制的排尿,推测他可能是脊髓出现了损伤。
【小问2详解】
据资料可知,尿液中肌酐的含量能够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肌酐会被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而肾小管几乎不重吸收肌酐。如果肾功能正常,那么尿液中肌酐的排出量相对稳定。
若病人的肾功能严重受损,体内废物不能及时排出,需借助透析装置对血液进行透析,透析装置相当于肾脏中的肾小球,起到过滤作用,能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
【小问3详解】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可见,血糖长期高于正常值,主要会增加肾单位中肾小管的负担,影响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小问4详解】
患者口服了某种降压药物X,药物在小肠处被吸收进入血液后,到达肾小球部位需要经过:小肠处毛细血管→小肠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可见,药物成分将先出现在心脏的右心房,该运送过程至少涉及的动脉血管有肺动脉、主动脉、肾动脉(可以添加上入球小动脉)。
38.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主要是通过眼、耳、鼻、舌和皮肤等器官获取,获取的信息再通过神经系统传递,进而形成不同的感觉。图1为耳的结构,图2为鼻腔内的嗅黏膜。
(1)试题反射来的光线,会在左右两眼的___上分别形成一个倒立的物像,而你看到的却总是一个正立的物像,原因是大脑皮层对视神经传递的信息做了两种处理,这两种处理分别是___。
(2)当铃声响起,监考老师“开始考试”的指令会依次经过___(用图1中字母和→表示)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递到___形成听觉。
(3)图2中①为嗅觉神经元的___。警犬的嗅觉远远好于人类,请结合图2从结构上推理两种可能的原因___。
(4)研究发现,味觉细胞位于舌面和上颚表皮,若脑干部分受损,基本生命体征不受影响,却无法感受苦味或甜味,可能的原因是___。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人的体温总能保持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感受外界温度变化的感受器主要分布于___。
【答案】(1) ①. 视网膜 ②. 右眼的信息传到大脑左半球处理;左眼的信息传到大脑右半球处理
(2) ①. a→b→e ②.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3) ①. 树突 ②. 嗅觉神经元数量多;警犬的神经元树突数量多
(4) ①. 传入神经受损 ②. 皮肤
【解析】
【分析】图1中:a外耳道,b鼓膜,c耳蜗,d半规管,e听小骨。
图2中:①树突。
【小问1详解】
试题反射来的光线穿过角膜、瞳孔,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反射来的光线会在左右两眼的视网膜上分别形成一个倒立的物像。然而,大脑皮层对视神经传递的信息进行了两种处理:一种是右眼的信息传到大脑左半球处理,另一种是左眼的信息传到大脑右半球处理。由于大脑皮层的处理,我们在感知时会将两个倒立的物像合成为一个正立的物像。
【小问2详解】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监考老师“开始考试”的指令会依次经过a(外耳道)→b(鼓膜)→e(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小问3详解】
神经元细胞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这些突起,有利于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便于接受和传递信息。图2中①为嗅觉神经元的树突。警犬的嗅觉远远好于人类,结合图2从结构上推理两种可能的原因是:狗的嗅觉神经元数量远比人的多;警犬的神经元树突数量多。
【小问4详解】
味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要产生到味觉需保证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的完整。味觉细胞位于舌面和上颚表皮,若脑干部分受损,基本生命体征不受影响,却无法感受苦味或甜味,由题意可知感受器和神经中枢正常,则可能的原因是传入神经受损。人的体温能够相对恒定是由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皮肤是主要感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器官,它具有感受温度的感受器,可以向大脑传递温度信息。当外界温度变化时,这些感受器会发送信号给大脑,并激活神经和激素反应,以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这种调节机制使得我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温度,从而保持身体功能的正常运作。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七中学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下学期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七中学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下学期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七中学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七中学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七中学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下学期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七中学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下学期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七中学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七中学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乐安街道乐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乐安街道乐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乐安街道乐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乐安街道乐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