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
展开白昼 耕耘 桑树 破晓 蝴蝶 蚂蚱 樱桃 拔草瞎闹 铲子 锄头 分割 承认 拴住 水瓢 逛街
昼:中间部分是“日”,不要错写成“目”,注意不要丢掉最下面的一横。耘:左半边是“耒”,不要错写成“丰”。晓:右半边是“尧”,注意不要多加一点。拔:右半边是“犮”,不要错写成“发”。割:左半边中间部分是“丰”,不要少写一横。承:中间共有三横,不要多写或少写。逛:半包围结构,不要将“犭”错写为部首。
ABB式词语: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孤零零 AABB式词语:马马虎虎 整整齐齐 忙忙碌碌 平平安安 干干净净ABAC式词语:顺风顺水 百发百中 自由自在 人来人往描写景色的词语:烟波浩渺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鸟语花香 山清水秀
1.读诗句,说说眼前浮现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画面: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画面: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这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画面: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
2.围绕一个情景写句子。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分析:在描写情景的时候,可以先总写事物特点,再具体表现。这样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体会到所描写的情景。
【举例】忙——他最近工作特别忙,忙得常常来不及吃饭,忙得一周只能回家两次。我每次看到他,他都像一个旋转的陀螺,一直转个不停。冷——瑟瑟的寒风呼呼地刮过,吹起了地上的落叶,各家的窗户都紧紧实实地关着,似乎人们都不欢迎“威风凛凛”的寒风。街上空无一人,只有寒风在街上徘徊。吵——下课了,教室里立刻吵闹起来,像炸开了的锅一样,又像鞭炮厂起了火,噼里啪啦的,乱成了一锅粥。
静——教室里出奇的静,钟表嘀嗒嘀嗒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假如掉根针在地上,或许也能听得见。快——号令一响,他便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而去,两条腿摆动的频率之快使人很难分清左右腿,他跑过的地方仿佛有风呼啸而过,一眨眼他就冲到了终点。辣——这碗面可真辣啊!辣得他鼻涕、眼泪直流,辣得他不停地打喷嚏。
3.运用对比手法写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分析:表达时可以通过两种事物的对比,凸显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
【举例】这里的饭菜再香,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菜香。菊花,虽不如牡丹富贵,不如玫瑰浓艳,不如百合芳香,但它淡雅清新,颇受人们青睐(lài)。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榆树的叶子比喻成蚌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子在阳光照耀下发出光亮的样子。
(1)比喻句: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2)排比句: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四个“在”字,写出了作者在世界各地都见到过月亮,突出了他乡所见月亮之多。
这句话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睡醒”“逛”“说话”等词语将“花”“鸟”“虫子”等拟人化了,使所写之物更加形象、亲切,并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充分说明园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作者的心情也是快乐、自由的。
(3)拟人、排比句: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4)拟人句:“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这句话运用拟写的修辞手法,把黄瓜当成人来写。园子里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完全自由的。不光“我”是自由自在的,就连这里的植物、动物仿佛也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人来干涉。
这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世界各地的月亮与故乡的小月亮作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对比句:“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6)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朗润园的美丽月景。既有视觉描写月光闪耀、碧波、空蒙、一碧数顷 ,又有嗅觉描写荷香 ,还有听觉描写宿鸟幽鸣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荷塘月色图”。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外祖父竭力地赞美梅花的精神,赞美梅花高贵的品质和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秉性、骨气的热情讴歌,说明梅花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5.含义深刻的句子: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6.转述句: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改为转述句)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他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他看。
1.《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其三十一是其中的一首,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2.《稚子弄冰》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3.《村晚》描写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后两句表现了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作者宋代诗人范成大,能体现夏日农忙的诗句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从中能体会到村子里大人们勤劳能干的特点。大人 耘田 、绩麻,孩子 学种瓜 ,从中体会到农村紧张劳动气氛和富有情趣的生活,农村孩子的勤劳纯朴、天真烂漫。
❶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❷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阴]树荫。译文: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❶写农家夏忙时大人的劳动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勤劳品质的赞扬。“昼”“夜”“儿”“女”等词,从时间、人物的角度表现出农家耕织的场景:不分日夜,不分男女,村庄上下,一片繁忙。❷写农家夏忙时儿童的活动场面,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儿童热爱劳动的品质的赞赏。这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未解”“也”“学”等词让人想象到儿童学种瓜时生疏、笨拙的样子,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1)这首诗描写的是“四时”中哪个季节的景象?
(2)如果根据这首诗作画,画中应该画些什么?请你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吧!
画的内容:天空万里无云,田间大人穿着薄衫,戴着草帽在劳作,远处有几个孩子在桑树下学种瓜。画的名字:农家夏忙图。
本诗描写了乡村农人白天除草、晚上搓麻线,就连儿童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对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
《稚子弄冰》作者宋代诗人杨万里,诗中的孩子在早晨用彩丝穿取一块冰。当敲打时,发出玉磬般的声音,可孩子正在高兴时,忽然冰碎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在做这种游戏时心情由快乐到失望的,从中体会到他们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❶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zhēng。❷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①[稚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③[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④[磐}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⑤[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译文: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线穿起来当铮。提着银锣似的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
❶这两句通过对小孩“脱”“穿”等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稚”既交代了小孩的年纪小,又是“诗眼”。小孩不怕寒冷,在冬天玩冰块,突显了其活泼、爱玩的天性。❷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忽然冰块落地,发出的声音就像玉磬发出的声音。这样描写生动具体,使人如闻其声。“敲成玉磬穿林响”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孩敲冰块时的得意。“忽”准确写出了冰块碎落得猝不及防,让人更容易想象出当时小孩瞬间由开心到失望的神态变化。
一大早,小孩就高兴地把冻结在盆里的冰块取出来,小心翼翼地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里,就像提了一个银钲。小孩轻轻敲打冰块,声音像玉磬一般清脆,他非常得意。忽然,冰块掉到地上摔碎了,小孩满脸失望。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首古诗的内容。
(2)你从哪里能感受到诗中的“稚趣”?
小孩在寒冷的冬天玩冰,还用彩丝把冰块穿起来当钲敲,玩得非常高兴。我从这个情景中感受到了诗中的“稚趣”。
本诗描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诗人将孩子取冰时的欣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块时的得意一一呈现,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村晚》是宋代诗人雷震所写。诗中描写山村傍晚自然景色的句子是:“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描写牧童的诗句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❶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❷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陂]池岸。 ②[漪]水中的波纹。③[腔]曲调。 ④ [归去]回去。⑤[信口]随口。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❶这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绿草碧水、青山落日图。两个“满”字,写出了池塘水草茂盛、池水高涨的景象。“衔”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落日挂在山头的景象。“浸”字生动地描绘了落日青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❷这两句写牧童的活动。“横牛背”和“信口吹”生动地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
将太阳画在两个山头中间来表现“衔”,在水中画出远山落日的倒影来表现“浸”。
(1)如果将《村晚》画成一幅画,你会怎样表现诗中的“衔”和“浸”?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本诗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诗人在傍晚时分看到了乡村的美丽景色和骑牛晚归的吹笛牧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作者为女作家萧红,原名张迺莹。通过描写祖父的园子里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子里干活、游戏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1)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比喻】【叠词】“我”把蜜蜂比作小毛球,并用叠词“胖乎乎、圆滚滚”来形容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蜜蜂的可爱姿态。
(2)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祖父对“我”铲苗留草没有丝毫责备,反而宽容地笑,说明祖父非常疼爱“我”。
(3)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远远地抛”这一动作和“这不是一样的吗”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天真可爱。
(4)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上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语言描写】通过“扬”“大喊”的动作,描写出“我”拿水瓢洒水时高兴的子,“我”顽皮的天性在园子中得到张扬。
1.本文写了“我”童年时代在园中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①观赏昆虫、花草、大榆树。②跟随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浇菜。③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④沐浴阳光,感受花、鸟、虫等景物的自由。⑤用草帽遮脸睡觉。
2.“我”为什么将家里的园子称为“祖父的园子”?
因为“我”经常和祖父在园子里玩,在祖父的宽容和宠爱下,“我”在园子里度过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祖父的园子”深切地表达出了“我”对祖父的怀念。
本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园子中的景物,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生活,表达了“我”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深深怀念。
寄情于景 寄情于景是将感情融入描写的景物当中的一种写作方法。如本文中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表面上描写倭瓜、黄瓜、玉米自由真的生长,蝴蝶自由活动的状态,实际上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了它们身上。
1.《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写的。老先生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1)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借助月亮表达对故乡的热爱、思念之情。
(2)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对比】将故乡的大苇坑与洞庭湖对比,表现了“我”对故乡的大苇坑的喜爱。
(3)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直抒胸臆】表面看是“我”忘不掉故乡的月亮,实际表达的是永远忘不掉家乡。
1.文中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简要概括。
①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②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③在大苇坑边望月。
2.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
为了与故乡的月亮对比,衬托故乡的月亮格外令人思念,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3.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课文标题“月是故乡明”的含义。
作者将故乡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借月亮表达自己对童年、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
1.《梅花魂》围绕梅花依次写了读唐诗宋词流泪、珍爱梅花图、不能回国哭泣、赠送梅花图、码头送别这五件事,充分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月是故乡明》和《梅花魂》这两篇课文表达的情感都是思念家乡。 梅花魂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梅花的精神;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三是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梅花象征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对比】“不甚在意”与“分外爱惜”形成对比,突出了外祖父对这幅墨梅图极其珍爱。
(2)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动作描写】“轻轻刮去”“慢慢抹净”等动作写出了外祖父的小心翼翼,充分体现出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
(3)“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的!
【对比】将梅花与别的花对比,并用四个魂、最有骨气“愈”和三个“最”,赞美梅花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格,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4)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比喻】外祖父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的赞誉,包含着他对“我”的希望和教诲,也是他自己心灵的独白,虽然他在国外多年,但爱国心从未改变。这里“梅花的秉性”是指梅花的精神,也就是“梅花魂”的内涵,呼应主题。
1.课文写了外祖父三次流泪,你觉得这三次流泪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三次流泪都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对故土的思念和热爱。
2.通读全文,作者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
①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落泪;②因“我”弄脏了墨梅图大发脾气;③因年龄大无法回国而哭;④离别前送“我”墨梅图;⑤离别时送给“我”一块绣着梅花的手绢。这些事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以及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心。
3.结合全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课文题目“梅花魂”的。
“梅花魂”不仅是梅花不畏冰雪、凌寒怒放精神的体现,也是外祖父思乡之情、爱国之情的写照,更是中国人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经历,表现了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深情。
本次交流平台的主题是:交流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方法。欢欢:阅读的时候,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这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比如,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嘻嘻:在反复朗读和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乐乐: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时,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洋洋: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比如:读《祖父的园子》时,我从描写园子里的花朵、鸟儿、虫子等事物的句子中,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还有哪些?(1)抓课题,从整体入手。学会质疑题目。(2)抓关键词句: 从抒情部分找中心、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中心;从重点句、段找中心,关注首尾。(3)抓课后问题。(4)联系生活实际。(5)了解写作背景。
(一)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1)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2)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品析(说说每个句子的修辞,以及这样写的好处):(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列举人睁不开眼睛、蚯蚓不敢钻出地面、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等事例,突出了太阳光之强,富有童趣;通过描写鸡、狗、蝉的各种表现来体现八月天气很热。(2)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八月的天到底有多热。
◇慢:蜗牛在树下往上爬,它爬的真慢啊,等它爬到树梢的时候,花谢了,叶黄了。◇冷:十二月,天多冷。老人冷得直哆嗦,狗熊冷得躲进树洞,鸡冷得挤成一堆取暖,狗冷得趴在窝里不出来。◇静:这湖面犹如镜子,静得连一丝微风都舍不得掠过,静得蜻蜓不知点水,静得佳人来此照面。◇吵:这条街车水马龙。鱼被吵得跳跃,狗被吵得耷拉下耳朵,喇叭被吵得似乎要跟它较量较量。
(二)想一想下面的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再选择其中一句,照样子写一写。
1.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3.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4.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明确: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对比的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使读者的感受更强烈。(1)将异乡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突出思乡之情。作者提到非洲大沙漠、大海、高山等地望月,月亮虽美,作者对它们并没有深切的感情;故乡之月,能引起很多美好的记忆,让人感受到亲近、温馨,这样的对比,就是要突出“月是故乡明”的感受。(2)从香气上看,杭州小山上的桂花与家里的桂花是没有分别的,甚至小山上的桂花比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得多。而母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已经充盈了她的全部生活空间,甚至可以说是母亲生命的一部分,这些是无论何时、无论多香的桂花都无法代替的。因此,在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味永远都是最香浓的。
(3)是父亲摇着姑爹的小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这条船承载着父亲无尽的期望,体现了浓浓的父爱,这是绍兴的乌篷船所无法比拟的。(4)其实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地骂”。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仿写:这个女孩还穿着又小又薄的破衣裳,她旁边的那个漂亮姑娘的脸庞在红棉袄的映衬下越发红润了。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①临:将要。②意恐:担心。③归:回来,回家。④谁言:言:说。⑤寸草心: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子女的心意。⑥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晖:阳光。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1.《古诗三首》:①考查古诗的背诵和默写;②考查诗句的意思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写了古代乡村儿童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的纯真、可爱)。2.《祖父的园子》:①考查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②考查“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③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对祖父的依恋与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④考查作者在园中景物上寄托的感情(自由)。
3.《月是故乡明》:①考查从文中直抒胸臆的语句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之情;②考查“月”在文中所象征的思乡之情。4.《梅花魂》:①考查文中写了哪几件事;②考查对课题“梅花魂”的理解(不仅是梅花不畏冰雪、凌寒怒放精神的体现,也是外祖父思乡之情、爱国之情的写照,更是中国人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③考查课文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眷恋祖国)。
5.语文园地:①考查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②考查从不同方面具体描述一种情景;③考查衬托手法的表达特点,并能仿写句子;④考查“日积月累”中《游子吟》的背诵。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统编版):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复习课件)-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统编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字音辨析,读一读记一记,zāng脏水,zàng心脏,shi钥匙,gēng更正,chí汤匙,gèng更好,mài脉搏,giàn千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4、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单元复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 这是一份4、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单元复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易读错的字音,易写错的字,形近字,近义词,反义词,词语解释,词语积累,常考句型,句子仿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二单元复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 这是一份2、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二单元复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易读错的字音,易写错的字,形近字,近义词,反义词,词语积累,字词解释,常考句型,课文详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