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天津静海区一中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及答案(九科)
2024天津静海区一中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天津静海区一中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解答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 周鸿颖 审题人 孟雪梅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30分)和第Ⅱ卷提高题(87分)两部分,共117分。3分卷面分。
第Ⅰ卷 基础题(共30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A.如会同,端章甫B.善刀而藏之 C.越国以鄙远 D.项伯杀人,臣活之
2.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衅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铸成的钟要用牛羊的鲜血予以祭祀。
B.《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 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牛何之? B. 大王来何操?
C.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 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如因善遇之 趁机 B. 唯君图之 表示希望、祈请
C. 技经肯綮之未尝 筋骨结合处 D.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抵抗
5. 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树之以桑 B. 具告以事 C. 以其无礼于晋 D.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6.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是编剧助理小徐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雨村判案 B.元妃省亲 C.探春理家 D.香菱学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苑君璋,马邑豪也,以矫雄自奋。刘武周引兵寇,君璋曰:“唐以一州兵掇取三辅,所向风靡,此殆天命,非人谋,不可争也。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武周不听,使君璋次朔州,引众内侵,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即与共趣突厥。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高祖遣使招,赐铁券,约不死。君璋拒命,进略代州,刺史王孝德拒却之。满政劝君璋曰:“夷狄无礼,其可北面臣之?请尽杀其众以归唐。”君璋不从。而马邑困于兵,人厌乱,满政因众不忍,夜胁君璋,君璋奔突厥。满政以城归,诏拜朔州总管,封荣国公。君璋引突厥攻陷马邑,杀满政,族其党,乃去,退保恒安。其部皆中国人,多叛去,君璋穷,乃降,自请障虏赎罪。
高祖遣雁门人元普赐金券,会颉利亦召之,意犹豫。子孝政谏曰:“大人许唐降,又贰颉利,自取亡也。今粮尽众携,不即决,恐衿肘变生,孝政不忍见祸之酷也!”即单骑南奔,君璋喻返之,召众与议。恒安人郭子威曰:“恒安故王者都,山川足以自固,突厥方强,我援之,可观天下变,何遽降?”君璋然之,执元普送突厥,颉利德之,遣以锦裘羊马。其下怨,投书于门曰:“不早附唐,父子诛。”孝政惧,欲自归,为君璋所拘。与突厥寇马邑,犯太原,边人苦之。见颉利政乱,知将亡,遂率所部降,颉利追,击走其兵。
入朝,拜安州都督,封芮国公,食五百户,赐帛四千匹。
君璋不晓书,然天资习事,历职有惠称。贞观中,卒。(节选自《新唐书·卷十七》)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 又欲肆其西封 封:以……为疆界
C. 即与共趣突厥 趣:同“趋”,赶赴
D. 刺史王孝德拒却之 却:使……退却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而马邑困于兵
B. 吾其还也 其可北面臣之
C. 失其所与 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君璋穷,乃降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B. 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C. 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D. 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苑君璋勇武矫捷,怀有长远谋略。他是地方豪杰,以雄健自励;在刘武周起兵攻唐时,他加以劝谏,认为天时地利不合,主张亲和突厥与唐,称帝为上。
B. 苑君璋受命突厥,拒绝唐使招降。刘武周死后,突厥任命他为大行台,在夜袭代州一役中失利,唐高祖派遣元普招抚他,赐予优待的铁券,他没有接受。
C. 苑君璋处境困窘,依然执迷不悟。他退保于恒安时,部下叛离很多,势孤力单之下,被迫降唐,但颉利的招抚又让他改悔,不听苑孝政劝谏,又依附突厥。
D. 苑君璋率部归唐,终为一代重臣。他看见颉利政局混乱,审时度势,率部归降唐朝,并打败追兵;入朝后受到封赏,有熟悉政事的天分,得到贤能美称。
第Ⅱ卷 提高题(共87分)
二、解答题: (共1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
12.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在《侍坐》中,孔子嘲笑子路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浴乎沂,_______________
(3)如其礼乐,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
三、诗词鉴赏 (共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3-15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13. 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3分)
A. “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 “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更无一点尘”尽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14.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15. 细读全诗,思考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方法规律提炼题)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8题。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是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裁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从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锄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英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操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仿佛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经他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裁的两棵树还勃勃生机,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掉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撤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终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次,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 因为回老家后可以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远离世俗的烦扰,所以拔草时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B. 文中“我”与哥哥拔草闲聊的情景看似闲笔,实则表明兄弟间平淡又真实的关系,并引出下文对父亲栽树的回忆。
C. 从文中看,父亲栽树有两个原因:一是可以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二是能够供给哥哥和“我”上学的费用。
D. 文章中的椿树是全文的线索,是作者回忆父亲的切入点,思念父亲的承载物。
E. 文章最后一段写蜂鸣的祥和轻柔以及清新的花香,暗含老家朴素、清新、宁静、祥和的乡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17. 请简析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18. 文章标题“父亲的树”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阐述。(6分)
五、作文: (共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分) (关键环节考核题)
经典必然是艾柯所说的“开放的作品”,永远无法穷尽其含义。阅读经典寓言,你也往往能读出多重寓意。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对于《庖丁解牛》的寓意,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25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40分)
1963年夏天,正上初中的坦桑尼亚学生彭巴打算给自己做冰激凌吃。办法很简单,往煮热的牛奶里拌些糖,晾凉后放进冰箱冷冻起来。别的同学陆续把晾好的牛奶塞进冰箱,眼看冰箱快满,空位所剩无几,性急的他没等晾凉就把滚烫的牛奶塞进冰箱。一个半小时以后,彭巴发现,自己的冰淇淋反而比同学用冷水调制的先冻好了。热水结冰竟然比冷水快?他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这个问题,又遭到了大家的耻笑,没人相信这个结论。
只有偶然到访学校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教授奥斯伯恩没有轻视这个孩子的发现。他重做了彭巴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他邀请彭巴跟他一起撰写论文,向学术界公布了这一发现。现在,已没人会笑话做了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员的彭巴了,因为“热水结冰比冷水快”这一现象已经被化学家命名为“彭巴效应”。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2)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静海一中2023-2024第二学期高一语文(3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答题纸
二、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12.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13.( )(3分)
14.(3分)
15.(4分)
四、
16.( )(4分)
17.(4分)
18.(6分)
五、
19.(10分)
知 识 与 技 能
学习能力(学法)
内容
基础知识
现代文阅读
古代诗文阅读
信息筛选概括
方法规律提炼
关键环节考核
分数
23
14
30
6
4
10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场:
座号
静海一中2023-2024第二学期高一语文(3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答案
1.D
解析:例句和 D 项都是使动用法。A.名作动,戴礼帽;B.形作动,揩拭;
C.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2.C
解析: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3.【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牛之何”。句意:牛(牵)到哪里去?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大王来操何”,句意: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C.宾语前置句,“何以异”正常语序是“以何异”。句意:不去做和不能做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呢?
D.状语后置句,“于君”是后置状语。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故选D。
4.【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御:治理。句意:(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和国。
故选D。
5.【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介词,因为。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
A.以:介词,用。句意:五亩大住宅场地,种上桑树。
B.以:介词,把。句意:把详细地事情告诉了他。
C.以:介词,因为。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D.以:连词,表示顺接,后句是随着前句的进一步发展。句意: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那就等待君子来施行了。
故选C。
6.【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中心主旨及关键情节的能力。
A.“雨村判案”故事梗概: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而“四大家族”构成的权利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外圈薄弱的毫无关系的贾雨村也能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着充分体现了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差序格局”。
B.“元妃省亲”故事梗概:元妃省亲时先看到大观园,暗叹过于奢华。后来与贾母等人相遇,都哭了一场。接着见了林黛玉、薛宝钗和薛姨妈,又见了贾宝玉,然后看了匾额,她着各人选一首题诗,薛、林二人得到赞誉。宝玉独作四首,薛宝钗看见他用了“绿玉春犹卷”这一句,提醒他元妃不喜欢“绿玉”一词,叫宝玉改成了“绿蜡”。宝玉作了三首,正在冥思苦想,黛玉见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就帮他作了一首,让宝玉抄袭。其实黛玉本想今夜大展奇才压倒众人的,但元妃只命一人作一首诗,她只好作罢。结果元妃看了,喜之不尽。说最后一首为上。把山庄名改成了“稻香村”。之后再听了几出戏,也就散了。“元妃省亲”发生在贾家内部,是一种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体现了“差序格局”。
C.“探春理家”故事梗概:探春理家一回实际上是贾探春、李纨和薛宝钗三个人共同管理荣国府。王夫人就叫贾探春出来帮助管理,然后又请上了薛宝钗。探春先拿自己母亲开到,狠狠驳回了她要破坏祖宗旧例的野心;接着,她又把目光瞄准了凤丫头和贾宝玉,把前者的面子驳得分毫不剩,把后者不该花的钱一刀给裁得干干净净;最后,她又不惜得罪贾府内外众多的买办,把他们平日能搜刮得到的脂粉钱给夺了回来。这种种举措下来,虽说没能节省多少银子,但却杀倒了很多人的威势,“探春理家”发生在亲属关系之中,以“探春”为中心结成网络,取得了初步成效,体现了“差序格局”。
D.“香菱学诗”故事梗概:香菱学诗可以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写黛玉知道香菱读诗。第二部分主要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练写写诗的过程。这一部分按香菱写诗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就是写作第一稿的过程,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写成的,遭到了宝钗的否定,得到了黛玉的中肯评价。第二层亦即第二稿是在如痴如醉的苦思下完成,被宝钗评价为偏题,林黛玉则评价为只有景色,缺少人的灵性。第三层就是写香菱在阶前竹下“挖心搜胆”终于在梦中偶得,写诗获得成功。“香菱学诗”中,香菱本来与宝钗的亲属关系更近,但宝钗不愿意指导她,反而是与她关系较远的黛玉愿意做指导,所以这则故事中没有体现“差序格局”。
故选D。
【答案】7. B 8. D 9. B 10. B
11. (1)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用这件事麻烦您。越过其他国家来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有多么难。
(2)不久战败,(刘武周)哭着说:“不听您的话,最终落到这个地步!”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B.“封:以……为疆界”错误。封:疆界,边界。句子翻译为: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对,对于;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介词,被;句意:马邑被兵祸困住。
B.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
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怎么;句意:怎能臣服于他们。
C.动词,结交;句意: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
连词,和,跟;句意:不如联合突厥和唐朝。
D.副词,于是,就;句意: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副词,于是,就;句意:苑君璋陷于困厄,于是投降。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刘武周死后,突厥任命苑君璋为大行台,统率刘武周的部下,派郁射设监视他的军队,(苑君璋)与旧将高满政在夜间突袭代州,未能攻下。
“突厥”作“以君璋为大行台”的主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
“部曲”为专有名词,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在夜袭代州一役中失利,唐高祖派遣元普招抚他,赐予优待的铁券”错误,选项张冠李戴,苑君璋夜袭代州后,唐高祖所派使者在文中没有提到姓名,攻克马邑后,唐高祖才派遣元普赐苑君璋金券。原文是“夜袭代州,不克,高祖遣使招之,赐铁券”“君璋引突厥攻陷马邑,杀满政,族其党,乃去,退保恒安。其部皆中国人,多叛去,君璋穷,乃降,自请障虏赎罪。高祖遣雁门人元普赐金券”。
故选B。
参考译文:
甲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缺乏的物资,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乙
苑君璋,是马邑郡的豪杰,以矫捷勇武自我激励。刘武周率兵进犯唐朝,苑君璋说:“唐主凭借一州之地的军队,收取三辅之地,所向披靡,这大概是天命所归,不是人谋所致,不能与他争锋。太原以南地多险阻,如今轻装疾进,深入(唐朝)腹地,没有跟随其后的部队,万一有失后果难以补偿,不如联合突厥、唐朝,南面称王,方为上策。”刘武周没有采纳(苑君璋的建议),派遣苑君璋驻扎朔州,率领军队侵犯唐朝,不久战败,(刘武周)哭着说:“不听您的话,就落到这个地步!”随即(和苑君璋)共同前往突厥。刘武周死后,突厥任命苑君璋为大行台,统率刘武周的部下,派郁射设监视他的军队,(苑君璋)与旧将高满政在夜间突袭代州,未能攻下。唐高祖派遣使者招抚他,赐予铁券,约定不杀他。苑君璋不接受朝命,进犯代州,刺史王孝德将其击退。高满政劝告苑君璋说:“夷狄没有礼节,怎能臣服于他们?请杀尽突厥的士兵来归附唐朝。”苑君璋不听从。马邑被兵祸困住,人心厌乱,高满政因众人不满,夜里逼迫苑君璋,苑君璋逃奔到突厥。高满政以城归朝,(高祖)下诏任命他为朔州总管,封为荣国公。苑君璋带领突厥兵马攻陷马邑,杀害高满政,诛灭了高满政的党羽才离开,退兵把守恒安。苑君璋部下都是中原人士,大多叛离他,苑君璋陷于困厄,于是投降,自请抵御北方的敌人来赎罪。
高祖派遣雁门人元普赐予铁券,恰遇颉利也遣使来招,心怀犹豫。其子孝政谏劝说:“大人既答应降于唐朝,又要贰于颉利,这是自取灭亡。如今粮食殆尽人心又离,不及时决断,恐怕发生意外变故,孝政不忍见此惨祸!”随即单骑南奔,君璋叫他返回,然后召集众人商议。恒安人郭子威说:“恒安从前是王者之都,山川形势足以自固,突厥正强,可为我援,据此可观天下之变,何必急着投降?”君璋赞同其议,执送元普于突厥,颉利感其诚义,送以锦裘羊马。其部下埋怨,投包信于门说:“不早日降唐,父子诛灭。”孝政害怕,想自归朝廷,被君璋拘禁。其后与突厥入寇马邑,进犯太原,使边民吃尽苦头。后来见颉利政局混乱,知其将亡,便率所部归降,颉利追击,君璋击退其兵。
入朝后,任职安州都督,封为芮国公,享受实封五百户,赐予丝帛四千匹。
君璋不晓文字,但天资习于政事,任职期间有惠称。贞观年间去世。
【答案】13. D 14. 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难见到,只有云垂旷野,雪意浓浓。
15. 对比(或虚实结合),将记忆中杭州(江南)上元节热闹的情景与眼前密州凄凉寂寞的情景对比,抒发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生活感到孤独寂寞,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之情。(情感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D“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误,此句意思是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因此应该是“凄凉孤寂”。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理解此诗句可与上阕内容对比着来分析,词的题目是《密州上元》,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上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女子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正是在这样的反衬中再写密州上元节,“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这两句主要分析“灯、霜露、雪、云、野”等主要意象所蕴含的意思,“灯火”应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景象,但是在这里却是“火冷”“灯稀”,而且从气候上来看,又有“霜露下”“昏昏雪”“云垂野”等,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因此突出了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再结合下阕开头句的“寂寞”则可确定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解答时要结合意象作答。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一开始就写到“灯火钱塘三五夜”,可见,这分明写的就是钱塘这个地方的上元佳节。而钱塘隶属杭州。都在密州为官了,还念及杭州,足见对杭州的深刻的思念之情。上片就是在回顾杭州的上元佳节。写到了明月皎洁,灯火辉煌,还有吹笙,有声有色,好不热闹繁华。下片开始就写到“寂寞山城人老也”,说自己年纪已经大了,山城不会寂寞,寂寞的是人。人在孤独寂寞之时就容易想到自己年华易逝,容颜苍老。前面杭州的景象繁华热闹,而写密州一开始作者就用了“寂寞”一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预示着下面的写景就没有热闹之感了。果然后面写到“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上元佳节,本应是到处洋溢着喜庆热闹的,这种热闹更多的是在繁华的街道上。而密州的上元节却是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冷清。据注解可知,自从他到密州上任,这里连年蝗虫灾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密州百姓在上元佳节却高兴不起来,在农桑社祭祀土地神,其实是乞求上天能让密州有个好年景。后面写到“昏昏雪意云垂野”,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作者看到快要下雪时,其实是很兴奋的,灾情可以得到缓解,预示着会是一个丰收年。其实虽然由繁华的杭州调至落后的密州,作者心有不甘,总是想起杭州的美好,但是作者更是一个忧国忧民之人,他心里由衷地希望密州的百姓能够过上好的日子。
【答案】16. AC 17. ①借助椿树,赞美父爱的伟大无私、高尚淳朴,如花般芳香,沁人心挥,感人肺腑。②收束全文,深化主题。
18. ①指父亲栽的各种树,椿树、杨树等。②是父亲精神的象征:是他一生爱树的体现,也是他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象征、③是我的精神寄托:是心灵感应的象征,使我摆脱孤独、空虚、烦恼,寄寓我对父亲和村庄的爱。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A.“因为回老家后可以不说官场商场……所以拔草时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错误,强加因果。原文说“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C.“父亲栽树有两个原因:一是可以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二是能够供给哥哥和‘我’上学的费用”说法错误,从原文看,父亲栽树出于爱好,之外还可补贴家用。
故选A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抓住“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分析,父亲给“我”和这个世界留下椿树及花的清香,此时父亲已经离世很多年了,饱含了对父亲的爱与追忆。
前面写“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表现椿树花的娇美与密集;“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表现花香柔和四溢的情致,使全文在一幅柔美而有诗意的画面中结尾,引人遐想与回味。赞美父爱如花一样,芳香、沁人心脾等。
以此结尾,收束全文。巧妙地传达出作者对为家庭为子女毕生默默奉献的父亲的感念,深化主题。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由“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从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可知,标题的表层意思指父亲栽种的树。
由“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 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可知,父亲一生爱栽树,树是父亲精神的象征。父亲的业余爱好是栽树,且栽了很多树,写出了父亲的勤劳。这椿树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这是一生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父亲的象征。
由“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生机勃勃,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可知,标题的深层含义是父亲栽种的树是我的精神寄托,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这些树撑立在孩子心中,每年孩子都要回味温习。树是一种寄托,表达我对村庄和父亲的爱与赞美。
20.(40分)作文参考角度:
1.善于发现,敢于质疑。
2.相信常识不如相信实践。
3.疑问常常是真理的先导。
4.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普通人也可以有大发现。
5.发现者重要,发现发现者更重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解答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常州一中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天津静海区一中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用斜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