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座号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5题每题2分,16—20题每题4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性生殖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减数分裂过程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多种类型的配子
B. 有性生殖产生的配子种类多样化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C. 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过程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 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产生了多样的子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导致了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以及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进而通过基因重组产生了多样的配子,A正确;
B、有性生殖产生的配子种类多样化以及受惊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进而产生了多样的后代,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因而有利于生物的进化,B正确;
C、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过程的随机性使得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有多种表现型,有利于生物进化,但该过程中没有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错误;
D、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产生了多样的子代,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正确。
故选C。
2. 建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过程中,下列有关模型建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对同源染色体应该用相同颜色的橡皮泥构建,大小要基本相同
B. 把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成对并排放置,模拟同源染色体配对
C. 将减数分裂I前期某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末端交换一小部分片段,模拟互换
D. 该过程能帮助理解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具有多样性的原因,属于概念模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一对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所以所用橡皮泥颜色不同,大小要基本相同,A错误;
B、把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代表同源染色体,所以成对并排放置,模拟同源染色体配对,B正确;
C、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而不是发生在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C错误;
D、该过程能帮助理解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具有多样性的原因,属于物理模型,D错误。
故选B。
3. 下图甲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①~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精子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一部分片段,即一条染色体上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另一条没有发生互换。因此,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移向两极的染色体中的一条发生了互换,另一条没有发生互换,则由形成的四个精细胞可知,②和③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①和④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 图1中甲是果蝇体细胞图(2N=8),乙、丙是果蝇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行为。图2是果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①~⑦表示不同细胞分裂时期或生理过程。下列正确的是( )
A. 图1甲细胞可知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5个四分体
B 图1乙细胞中有8条姐妹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
C. 图1丙细胞对应图2中的③时期
D. 图2中b时期发生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受精作用
【答案】CD
【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甲细胞是果蝇体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图乙: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丙: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分析曲线图:图2中a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b表示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c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详解】A、由图1甲细胞可知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4个四分体(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为1个四分体),A错误;
B、图1乙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没有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
C、图1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图2中的③时期,C正确;
D、图2中b表示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该时期发生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受精作用,D正确。
故选CD。
5. 基因型为AaBbCc(三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动物,若产生AbC、aBc、ABC、aBC四种类型的精细胞,至少需要精原细胞的数目是( )
A. 2B. 3C. 4D. 5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三对基因独立遗传,所以三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而每一对基因的遗传均符合基因分离定律,一个精原细胞可以产生四个两种精细胞。
【详解】基因型为AaBbCc(三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动物,若产生AbC的精细胞,则同时产生的另一种肯定是aBc;若产生ABC的精细胞,则同时产生的另一种肯定是abc;若产生aBC的精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种为Abc。
综上可知,若产生AbC、aBc、ABC、aBC四种类型的精细胞,至少需要精原细胞的数目是3个,故答案为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精子的形成过程:
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需要注意的是,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是通过复制形成的相同基因。
6. 下列关于孟德尔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发现F2的高茎∶矮茎=3∶1,这属于假说—演绎中的“假说”内容
B. 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假说—演绎中的“演绎”内容
C. F1产生配子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分离现象的本质
D. 推断将F1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该过程属于“验证”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时运用的“假说—演绎法”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详解】A、孟德尔发现F2的高茎∶矮茎=3∶1,这是对观察到的性状分离现象进行数量统计分析后,揭示出的规律,属于假说—演绎中的“观察现象、提出问题”,A错误;
B、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假说—演绎中的“假说”内容,B错误;
C、F1产生配子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分离现象的本质,C正确;
D、推断将F1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该过程属于假说—演绎中的“演绎”内容,D错误。
故选C。
7.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籽粒(种子)中有两种淀粉。含支链淀粉(由基因W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不变蓝色;含直链淀粉(由基因w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变蓝色。W对w为完全显性。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种子(F1)播种下去,先后获取花粉和籽粒,分别滴加碘液并用显微镜观察统计,结果应为( )
A. 籽粒3/4变蓝色、花粉1/2变蓝色B. 籽粒3/4变蓝色、花粉3/4变蓝色
C. 籽粒1/4变蓝色、花粉1/2变蓝色D. 花粉、籽粒全部变蓝色或全部不变蓝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用纯种玉米(WW)和玉米(ww)杂交产生F1,则F1的基因型为Ww,其能产生W和w两者比例相等的配子,其中含有W的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不变蓝色;而含有w的花粉中所含的是直链淀粉,遇碘变蓝色。
【详解】WW和ww杂交,F1的基因型为Ww,其能产生W和w两者比例相等的配子,其中W遇碘不变蓝色,w遇碘变蓝色,即产生的花粉遇碘1/2不变蓝色,1/2变蓝色;F1的基因型为Ww,其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WW:Ww:ww=1:2:1,其中WW和Ww遇碘不变蓝色,ww遇碘变蓝色,即所结的种子遇碘3/4不变蓝色,1/4变蓝色,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8. 果蝇Ⅰ号染色体和Ⅲ号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决定眼睛、身体的颜色及眼睛的形状等,某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n基因与Pr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 w基因和i基因所在的片段可以发生互换
C. 图中两条染色体可以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
D. w基因和n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Ⅰ号染色体上存在白眼基因w、豁眼基因n,Ⅲ号染色体上有灰质基因i、紫眼基因Pr,两条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涉及的基因互为非等位基因。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图中两条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A 错误;
B、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 错误;
C、图中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可以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C 正确;
D、w基因和 n 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 错误。
故选C。
9. 用纯合黄色皱粒豌豆和绿色圆粒豌豆做亲本进行杂交实验,下列哪项不是F2中性状数量比为9:3:3:1的必需条件( )
A.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B. F1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配子和雄配子
C. F1产生的不同基因型的配子存活率相同
D.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是出现9:3:3:1的必需条件之一,A正确;
B、F1产生的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B错误;
C、F1产生的不同基因型的配子只有存活率相同,才能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C正确;
D、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这样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才会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出现9:3:3:1的必需条件之一,D正确。
故选B。
10. 两株豌豆进行杂交,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其中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B、C、D、根据子代中,圆粒:皱粒 =3:1 ,可知,亲本对应的基因型组合为 Rr 和Rr,子代中黄色:绿色=1:1,亲本中黄色和圆粒的基因型为 Yy和yy;因此亲本为YyRr和yyRr。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 荠菜的果实形状由两对基因A/a和B/b(独立遗传)控制,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果实形状就是三角形,无显性基因(aabb)存在时,果实形状为卵形。现有一基因型为AaBb的荠菜分别进行自交和测交,其后代中结三角形果实的与结卵形果实的荠菜数量比例分别是( )
A. 12:3:1和2:1:1B. 15:1和3:1
C. 9:7和1:3D. 9:6:1和1:2:1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荠菜自交,其后代基因型为A-B-:A-bb:aaB-:aabb=9:3:3:1,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果实形状就是三角形,无显性基因(aabb)存在时,果实形状为卵形,所以其后代中结三角形果实的与结卵形果实的荠菜数量比是15:1;基因型为AaBb的荠菜测交,子代AaBb:Aabb:aaBba:aabb=1:1:1:1,后代中结三角形果实的与结卵形果实的荠菜数量比例为3:1。B符合题意。
故选B。
12. 20世纪开始,科学家不断通过实验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领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格里菲思、艾弗里、蔡斯和赫尔希等人所做的经典实验,下列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提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的实验推论,理由是DNA是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质
B. 艾弗里利用减法原理依据实验中“只有加入DNA酶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C. 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和对比实验法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出来的RNA能使烟草感染病毒,提出病毒的遗传物质均为RNA,进而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提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的实验推论,理由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后出现了活的S型细菌,A错误;
B、艾弗里进行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时利用减法原理(认为什么是“转化因子”就用相应的酶水解该物质,应用的是减法原理),依据实验中“只有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和对比实验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是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
D、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出来的RNA能使烟草感染病毒,只能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不能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即表明有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进而总结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13. 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将T2噬菌体置于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液中进行标记
B. 搅拌时长需大于2min,否则两种标记的实验结果均会受到较大影响
C. 搅拌5min后上清液32P的含量仍有30%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细菌
D. 如果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降至80%,则上清液中32P的含量会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T2噬菌体为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在培养液中进行繁殖,无法在培养液中进行标记,A错误;
B、搅拌时长需大于2min,如果搅拌时间不足,上清液中35S放射性会在沉淀中,其放射性受较大影响。32P正常情况是在沉淀中,因此,搅拌时间不足对上清液中32P影响不大,B错误;
C、实验中使用较多数量的T2噬菌体,这些T2噬菌体无法同时入侵寄主,搅拌5min后上清液32P的含量仍有30%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细菌,C正确;
D、如果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降至80%,说明被侵染的细菌破裂,会释放出噬菌体,则上清液放射性物质32P的含量会增高,D错误。
故选C。
14. 某种罕见单基因遗传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如图为该速传病的家系图,经基因检测I2为纯合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
B. Ⅱ2与Ⅱ3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4
C. 若Ⅲ3与患该病男性婚配生了XaXaY的男孩,则由Ⅲ3卵细胞异常导致
D. Ⅲ2与正常男性婚配,后代男孩发病率低于女孩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系谱图可知,Ⅰ1和Ⅰ2都患病,生出Ⅱ1表现正常,判断该病为显性遗传病,且Ⅰ2为纯合子,因此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
【详解】A、由系谱图可知,Ⅰ1和Ⅰ2都患病,生出Ⅱ1表现正常,判断该病为显性遗传病,且Ⅰ2为纯合子,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则不可能出现Ⅰ1为表现正常,因此该病的遗传方式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A错误;
B、Ⅱ2与Ⅱ3后代出现表现正常的个体,说明Ⅱ2为杂合子,Ⅱ2与Ⅱ3基因型分别且XAXa、XAY,则再生育一男孩患病(XaY)的概率是1/2,B错误;
C、Ⅲ3(1/2XAXA、1/2XAXa)与患该病男性(XAY)婚配,生育男孩XaXaY,是由XaXa的卵细胞和Y精子结合形成的,XaXa的卵细胞是由于Ⅲ3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的,C正确;
D、Ⅲ2(1/2XAXA、1/2XAXa)与正常男性(XaY)婚配,无论后代是男性还是女性,患病率相同,都是1/4,D错误。
故选C。
15. 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I、Ⅲ),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该病无显隐性之分
B. 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能发生互换的是同源区段(Ⅱ)
C.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则女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
D. 若A、a是位于同源区段(Ⅱ)上的等位基因,则在群体中相应的基因型有7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片段上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同源区段Ⅱ上存在等位基因,Ⅱ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可能不等于女性;Ⅲ片段是位于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Y遗传,患病者全为男性。
【详解】A、由于男性中的Y染色体只有一条,故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基因没有等位基因,即位于该区段的基因没有显隐性之分,A正确;
B、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只有同源区段才能联会,能发生互换的一定是同源区段,B正确;
C、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显性基因控制,用B表示,则女性患者的基因型可能为XBXB或者XBXb,若为后者其女儿可能患病也可能正常,C错误;
D、若A、a是位于同源区段(Ⅱ)上的等位基因,则在群体中相应的基因型有XAXA、XAXa、XaXa、XAYA、XAYa、XaYA、XaYa共7种,D正确。
故选C。
16. 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一个细胞。下列有关这两对基因标记的推测,合理的是( )
A. 若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条染色体出现1个黄点和1个绿点
B. 若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条染色体出现4个黄点和4个绿点
C. 若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条染色体出现2个黄点,另一条染色体出现2个绿点
D. 若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条染色体出现4个黄点,另一条染色体出现4个绿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基因也随之复制,使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四个, 即2个A,2个a或2个B,2个b。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进入到不同的次级性母细胞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姐妹染色单体,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的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上有两个相同的基因。
【详解】A、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相同基因,所以有一条染色体会出现2个黄点(AA或aa)和2个绿点(BB或bb),A错误;
B、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会出现2个黄点和2个绿点,B错误;
C、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则有一条染色体出现2个黄点(AA或aa),另一条染色体出现2个绿点(BB或bb),C正确;
D、若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条染色体出现2个黄点,另一条染色体出现2个绿点,D错误。
【点睛】以精细胞的形成为例,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情况,同C选项。
17. 某植物花色的深浅有五种层次,分别为深红、红、中红、淡红、白色,现有深红和白色的两株植物杂交,产生F1全为中红花,F1自交得到F2,F2中各花色植株数量比为深红:红:中红:淡红:白色=1:4:6:4: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该植物花色深浅基因不遵循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B. F2中红花的基因型有三种,比例为4:1:1
C. 对F1进行测交,后代的表型之比为1:1:1:1
D. 若F2随机异花授粉,F3中深红花的比例会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植物的花色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对性状的控制属于数量遗传,即显性基因越多,花色越深。因此,可根据后代显性基因的数目,判断花色的表现型。
【详解】A、F1自交得到F2,F2中各花色植株数量比为深红∶红∶中红∶淡红∶白色=1∶4∶6∶4∶1,属于9:3:3:1的变式,所以控制该植物花色深浅的基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F2中红花含有两个显性基因,用A/a和B/b表示控制花色的基因,则基因型分别AAbb、aaBB、AaBb,其比例为1:1:4,B正确;
C、用A/a和B/b表示控制花色的基因,F1的基因型为AaBb,AaBb测交(与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即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表型之比为中红∶淡红∶白色=1∶2∶1,C错误;
D、若F2随机异花授粉,由于没有淘汰某类个体,根据基因平衡定律,子代基因型比例不变,即F3中深红花的比例不变,D错误。
故选B。
18. 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绳做了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实验1中b的放射性偏高,则这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
B. 若实验2中c的放射性偏高,则这与④过程中搅拌不充分有关
C. 理论上,a、d中的放射性很高,b、c中放射性很低或没有
D.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赫尔希和蔡斯首先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35S和放射性同位素 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蛋白质含有 35S标记或DNA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然后,用 35S或32P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
【详解】A、实验1中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经过搅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上清液a放射性强,沉淀物b放射性弱,实验1中b含少量放射性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无关,与搅拌不充分有关,A错误;
B、实验2中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2P标记的DNA进入细菌,经过搅拌离心后分布在沉淀物中,因此上清液c放射性弱,沉淀物d放射性强,实验2中c含有放射性与④过程中搅拌不充分无关,与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B错误;
C、实验1中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主要存在于上清液a中,故a中放射性很高,b中放射性很低;实验2中32P标记的T2噬菌体DNA注入大肠杆菌体内,经搅拌离心后主要存在于沉淀物d中,故d中放射性很高,c中放射性很低,C正确;
D、两组实验相互对照,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19. 某二倍体植物的性别表达受3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不同的基因型对应的表型分别为:A_G_ _ _雌雄异花同株,A_ggY_雌全同株(雌花和两性花同株),A_ggyy全雌株,aaG_ _ _雄全同株(雄花和两性花同株),aagg_ _ _两性花株。现有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合品系甲、乙、丙,它们的基因型分别为AAggYY、AAGGyy、aaGGYY,不考虑突变和互换,据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可判定G/g和Y/y之间是独立遗传,A/a和Y/y之间是非独立遗传
B. 雌全同株作母本与雄全同株作交本杂交时,需要对父本去雄
C. 组合一的F2雄雄异花同株中,有3种基因型的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D. 若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中雌雄异花同株占比为9/16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甲(AAggYY)×乙(AAGGyy)杂交,F1基因型为AAGgYy,雌花花序由B控制,F2表型及比例为雌雄异花同株∶雌全同株∶全雌株=12∶3∶1,该比例为9∶3∶3∶1的变式,雌雄同株基因型为G_Y_,可判定G/g和Y/y之间是独立遗传,乙×丙杂交得到的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GGYy,其自交产生的性状分离比为雌雄异花同株∶雄全同株=3∶1,该比例的产生在A/a和Y/y无论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均会产生该比例,A错误;
B、雌全同株作母本与雄全同株作父本杂交时,需要对母本去雄,不需要对父本去雄,B错误;
C、组合一的F2雌雄异花同株的基因型为2AAGGYy、4AAGgYy、2AAGgYY、1AAGGYY、1AAGGyy、2AAGgyy,其中有3种基因型(AAGGYy、AAGGYY、AAGGyy)的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
D、根据A项分析可知G/g和Y/y之间是独立遗传,而A/a和Y/y之间的位置关系无法确定,因此,A/a与G/g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无法确定,因而不能确定甲与丙杂交所得F1(AaGgYY)自交,F2中雌雄异花同株占比为9/16,D错误。
故选C。
20. 袁隆平曾研发两个水稻新品种:一是把吸镉的基因敲除的“低镉稻”,二是耐盐碱的“海水稻”,有关遗传分析具体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A+表示转入的耐盐基因,B-表示吸镉基因被敲除,普通水稻不含耐盐基因且含有吸镉基因,基因型用A-A-B+B+表示。A+对A-显性,B+B-为中镉稻。
A. 低镉耐盐水稻的基因型为A+A+B-B-
B. 普通水稻和低镉稻杂交,后代全部为中镉稻
C. 上述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纯合海水稻和低镉水稻杂交,F1自交后代中有6种表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低镉耐盐水稻的基因型为A +A +B -B -或A +A -B -B -,A 错误;
B、普通水稻的基因型为B+B +,低镉稻的基因型为 B -B -,两者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B +B -(中镉稻),B 正确;
C、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纯合海水稻和低镉水稻杂交,F1 (A +A -B +B -)自交后代表型=2(耐盐、不耐盐)×3(高镉、中镉、低镉)=6,D正确。
故选A。
第Ⅱ卷
二、非选择恩:本题共5题,共50分。
21. 下图中,甲图为某雄性动物体细胞某时期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乙、丙图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动物的基因型是_____,能产生的配子类型是_____。
(2)乙细胞所处的时期是_____,将要进到同一个子细胞的基因是_____。
(3)丙细胞的名称是_____,子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
(4)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最终能产生基因型为AB的配子,请在图中方框内画出其染色体组成和行为,并标注其上的基因_____。
(5)丙细胞和丁细胞_____(可以/不可以)由同一个精原细胞分裂得到。
【答案】(1) ①. AaBb ②. AB、Ab、aB、ab
(2) ①. 有丝分裂后期 ②. A、a、B、b
(3) ①. 次级精母细胞 ②. aB、aB
(4) (5)不可以
【解析】
【分析】甲图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散乱排布,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乙图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图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小问1详解】
据图甲分析,该动物的基因型是Aa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能产生的配子类型是AB、Ab、aB、ab。
【小问2详解】
乙图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由于姐妹染色单体上是相同基因,因此将要进到同一个子细胞的基因是A、a、B、b。
【小问3详解】
丙图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题干表明该动物是雄性动物,因此丙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结合图甲中的基因分析,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
【小问4详解】
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最终能产生基因型为AB的配子,且该动物是雄性动物,因此胞质均等分裂,含A和B的染色体移向一极,含a和b的染色体移向另一极。
小问5详解】
由丙细胞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含a和B的染色体移向同一极,而丁细胞是含A和B的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因此丙细胞和丁细胞不可以由同一个精原细胞分裂得到。
22. 图甲表示某雄性动物(2n=8)体内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和染色单体数,图乙为该动物某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图丙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某阶段物质含量或结构数量的变化曲线。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表示染色单体的是______,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是______,若上述细胞类型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则他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用序号和“→”表示)。
(2)图乙中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______,含有______个四分体,它对应图甲中类型______的细胞。
(3)若丙图纵坐标表示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则图乙细胞处于图丙曲线的______段,其中cd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② ②. II ③. I→II→III→I→IV
(2) ①. 减数分裂II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②. 0 ③. III
(3) ①. bc ②. 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①代表染色体,②代表染色单体,③代表核DNA;Ⅰ可代表体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Ⅲ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图乙没有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图甲中的②在有些时期数目是0,故表示姐妹染色单体;图中Ⅰ可代表体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Ⅲ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故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Ⅱ;若类型I、II、III、IV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四种类型出现的先后顺序是I(精原细胞)→II(减数第一次分裂)→III(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I(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IV(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图乙没有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且着丝粒(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故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没有四分体(0个);对应图甲的Ⅲ。
【小问3详解】
若丙图纵坐标表示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图乙细胞含有染色单体,处于图丙的bc段;cd段每条染色单体上的DNA数由2变成1,说明此时发生了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23. 兔子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图表示兔子某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图中深色表示患病兔子,已知该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考虑染色体互换)。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该病是___________(填“显”或“隐”)性遗传病,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2)患病兔子中雄性多于雌性,推测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可能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若该假设成立,Ⅲ10是携带者,其致病基因来自I2的概率为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确定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用Ⅱ5和Ⅲ12进行杂交实验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请利用文字和遗传图解简要说明原因___________。(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
【答案】(1) ①. 隐 ②. Ⅱ4和Ⅱ5表型正常,Ⅲ9患病(或Ⅱ6和Ⅱ7表型正常,Ⅲ12患病)
(2) ①. X ②. 0
(3)文字说明:不能,因为两组杂交实验后代雌、雄个体中正常与患病兔子的表现型比例相同
【解析】
【分析】系谱图分析:图中Ⅱ4、Ⅱ5表现正常,Ⅲ9患病,说明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且系谱图中显示患病的个体均表现为雄性,因而可说明该遗传病极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小问1详解】
图中Ⅱ4、Ⅱ5表现正常,Ⅲ9患病,说明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该家系中患病兔子均表现为雄性,且存在隔代遗传现象,推测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若该假设成立,Ⅲ10是携带者,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其基因型可表示为XAXa,由于Ⅱ4的基因型为XAY,则其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Ⅱ5,即Ⅱ5的基因型为XAXa,由于Ⅰ1表现患病,而Ⅰ2表现正常,则Ⅱ5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Ⅰ1,即Ⅲ10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的概率为0。
【小问3详解】
因为两组杂交实验后代雌、雄个体中正常与患病兔子的表现型比例相同,因此不能确定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24. 下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第一步是获得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所选用的放射性标记物是_______。
(2)第三步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
(3)实验结果: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此现象说明噬菌体的_____侵入到细菌体内。当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若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4)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实验思路:
②实验结果及结论
【答案】(1)32P (2)将噬菌体外壳与被侵染的细菌分离开
(3) ①. DNA ②.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4) ①.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②.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并检测其放射性 ③. 若甲组收集的病毒具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解析】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小问1详解】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而蛋白质外壳离心到上清液中。图中沉淀物中放射性高,而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说明该实验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因此所选用的放射性标记物是32P。
【小问2详解】
第三步为搅拌和离心,其中搅拌的目的是将噬菌体外壳与被侵染的细菌分离开。
【小问3详解】
当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这一现象时,说明噬菌体的DNA侵入到细菌体内,经检测发现子代噬菌体中也有放射性,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当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如果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了。
【小问4详解】
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检测病毒的类型是DNA病毒还是RNA病毒,两种病毒遗传物质组成上的主要不同点DNA中含有脱氧核糖、胸腺嘧啶,RNA中含核糖、尿嘧啶;本实验所采用的的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设计思路是:实验分为两组,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并检测其放射性。若甲组收集的病毒具有放射性,乙组无,说明该病毒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25. 蚕丝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生产中发现家蚕(2n=56)的体色多样,刚孵化的幼蚕体色有黑色和赤色之分,黑色(B)对赤色(b)为显性,且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不考虑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科学家率先完成了家蚕基因组测序及解析,研究过程需对_____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上的DNA进行碱基序列测定。
(2)为研究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研究人员选择一条黑色雄性和一条赤色雌性个体交配,若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则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而不是XY型。
(3)已确定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幼虫时期的另一性状普通斑和虎斑由等位基因Y、y控制。现有两条家蚕杂交,得到F1中雄性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普通斑黑色:虎斑黑色=3:1,F1中雌性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普通斑黑色:虎斑黑色:普通斑赤色:虎斑赤色=3:1:3:1,由此判断基因Y、y与B、b_______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亲本雌家蚕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4)雄蚕食桑量少、出丝率高、蚕丝质量也较高,实现饲养雄蚕化,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研究发现,赤色体色同时还决定了胚胎期的热敏致死性,即在高温干燥条件下胚胎致死,请设计杂交实验以达到只孵化雄蚕的目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9 (2)F1全为黑色或雌雄个体均为黑色:赤色=1:1
(3) ①. 遵循 ②. F1不同性别的个体中普通斑:虎斑比例相同,均为3:1,说明基因Y/y位于常染色体上,与位于性染色体上的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③. YyZBW
(4)选用赤色雄蚕与黑色雌蚕为亲本杂交,在F1胚胎期时对卵进行高温干燥处理,使雌蚕卵致死,雄蚕卵正常孵化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家蚕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所以在基因组测序时要对27条常染色体和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共29条染色体进行测序。
【小问2详解】
黑色对赤色为显性,若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而不是XY型,如果亲本黑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ZBZB,亲本赤色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ZbW时,两者交配,结果是后代雌雄性全为黑色;如果亲本黑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ZBZb,亲本赤色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ZbW时,两者交配,结果是后代雌雄个体均为黑色:赤色=1:1。
【小问3详解】
根据3:1:3:1可知,基因Y/y与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F1不同性别的个体中普通斑:虎斑比例相同,均为3:1,说明基因Y/y位于常染色体上,与位于性染色体上的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此时亲本雌家蚕的基因型是YyZBW。
【小问4详解】
赤色体色还决定了胚胎期的热敏致死性,即在高温干燥条件下胚胎致死。要达到一次杂交实验以达到只孵化雄蚕的目的,可以选用赤色雄蚕(ZbZb)与黑色雌蚕(ZBW)为亲本杂交,在F1胚胎期时对卵进行高温干燥处理,使雌蚕(ZbW)卵致死,雄蚕(ZBZb)卵正常孵化。组合
亲本
F1表型
F1表型及比例
一
甲×乙
雌雄异花同株
雌雄异花同株:雌全同株:全雌株=12:3:1
二
乙×丙
雌雄异花同株
雌雄异花同株:雄全同株=3:1
水稻品种
相关基因
基因所在位置
表 型
普通水稻
—
—
高镉不耐盐
海水稻
A+
2号染色体
高镉耐盐
低镉稻
B-
6号染色体
低镉不耐盐
_______。
结果
_______。
结论
_______。
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
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下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6ml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