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ChatGPT 为这个剧烈变革中的世界带来哪些影响?ChatGPT 为一直因循的教育体制带来哪些变革?以往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应该怎样发展?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本刊采访了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卫炳江。
《中国教育信息化》:作为技术方面的专家,您一直以来都关注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这次ChatGPT这么低门槛地走到大众中来,您怎么看它给社会以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卫炳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对世界的冲击可以媲美工业革命、资讯革命对整个世界的改变。当然,这种改变也包括对教育的冲击。社会各个阶层都会受到高科技带来的影响,ChatGPT只是“冰山一角”。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能够完成一些我们以为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它对整个社会、经济、教育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教育领域要做好准备,以便未来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
《中国教育信息化》:如您所说,ChatGPT将给教育带来重要影响和冲击。作为一名教育家, 您认为 ChatGPT 会给教育带来哪些变革?是否会给应试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
卫炳江:何谓教育?现在的教育模式某种程度上是工业革命的副产品。常说“因材施教”,可是即使是大学教育,在同一个班级里面,教授也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并按照他们的学习速度来设计教学。有一部分大学生,很擅长考试、拿高分,但这不等于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强。况且这个世界对人才的衡量不只是看智商高不高、能解决几个问题,也要看如何与人合作、如何面对逆境、如何遥过整合准确地提出问题等。
ChatGPT 必然会冲击考试制度,但这是一个好的冲击。 以往,很多考卷都比较强调事实问题。现在有ChatGPT,事实非常容易找到,这会迫使教师改变考试模式,尽量避开事实问题。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如何使用数据、寻找数据解决问题等。现有的考试制度倾向将所有人都放在同一条阶梯上,用一个分数去分开他们,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希望将来透过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在考试中可以看见每个学生的能力。
人工智能会改变教育的方法,也考验教师怎样去教育学生。从纯粹的教育理念出发,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学识,还要帮助学生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教育学生适应和应对这种世界的改变。
《中国教育信息化》:ChatCPT这类人工智能应用,将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对教师开展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您是如何看的?您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
卫炳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是由教到学,是“教师教、学生学”,这个次序是不对的。 以过往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应该是“学教”, 先学后教。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想知道答案、有求知的动力。真正的教学中,教师“教”的方法不是要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
现在有一些人工智能工具.可以用摄像头观察学生的表情,如果发现学生不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就会给一些小提示。ChatGPT 这类人工智能软件用于教育,可以帮助教师按照学生自己的进度和兴趣进行教学。
(摘编自《中国教育信息化》:《由ChatGPT 引发的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创新的思考》)
材料二:
ChatGPT从诞生起就给人留下了“惊艳”的印象,这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 写一篇时评, 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 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 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 ChatGPT 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数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 也能“应对自如”。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 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 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 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 目前。 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 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
人工智能看似“聪明”, 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 当然,也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l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 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摘编自王钟《看似无所不能,ChatGPT 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会对整个社会、经济、教育都带来巨大影响。
B.材料二认为,一些行业从业者的“本领焦虑”缘自ChatGPT具有突破性技术,能回答用户提问。
C.材料二以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的陈述为例,指出人工智能可以给人们的创造性工作提供帮助。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到了人工智能对学校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二者的出发点和针对性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些人工智能工具可以辅助教学,如教师用摄像头得到学生表情的提示,及时发现学生对教授内容的理解情况。
B. ChatGPT 虽然能够回答“主观题”,但它并不能就此终结某些行业,因为它只是整理归纳了海量素材,并非真正“理解”。
C.一些大学的学生可以用人工智能完成作业,这也警醒大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多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D. 材料一展示了卫炳江对ChatGPT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材料二多处运用举例论证,都旨在消除人们对ChatGPT的焦虑。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哪组职业全都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3分)
A.特种警察 电话热线客服 教师 B. 精神科医生 文艺工作者 教师
C. 保险销售员 特种警察 画家 D.流水线工人 民俗摄影师 画家
4. 访谈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记者的提问,材料一的访谈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的应用,将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请结合材料,试着从教师或学生的角度,谈谈要怎样应对这一挑战。(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虚拟
毕飞宇
这个冬天特别地冷。
祖父神情淡然,但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了。父亲看在眼里,退了出去。我们这个家里,父亲一直像多余的人。望着父亲的背影,祖父很轻地咳了两声。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说。
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但是,那时候祖父正做着班主任呢。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祖父的57个学生考上了31 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而在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的父亲没有考上。九月,省报的记者把祖父的故事写成一篇长文:《春蚕到死丝方尽》。黑体的通栏标题很吓人的,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
祖父在享尽殊荣的同时冷静下来了,突然就有了愧疚。他建议他的几子去补习。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春蚕》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把父亲的自信给砸烂了。是的,祖父之所以具备如此巨大的“新闻价值”,说到底就因为他的儿子没考上。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忙你的去吧。”
父亲不是省油的灯,他模仿祖父的笔迹给教育局长写了一封信,要求他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份工作,口吻酷似祖父。那些年,这样的事求之不得呢。局长爽快地让父亲进了县教育局。
一个月后,祖父急匆匆地来到了父亲的办公室,他瘦小的身体暴发出了雷霆般的震怒:上补习班去!局长打圆场了:“教育局挺好的……”祖父指着局长的鼻尖:庸俗!鼠目寸光!一年之后,祖父做了校长,而教育局长有机会出任副县长了。在组织部人员面前,祖父重复了那六个字,教育局长功亏一篑,他的委屈和愤懑落在了父亲头上。
当了一辈子会计的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呕吐出来的“对不起”毁掉了这一对父子,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也说话,却不看对方的眼睛。
但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却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祖父记得清清楚楚,涉及面极广,诸如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荣誉机构,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董事长。也有记不住的时候,他在记忆阻塞之前往往要做一次深呼吸,随后,一声长叹。这一声长叹比马桶的下水道还要深不可测。
祖父的癖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眼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他酷爱高智商。一旦遇上,不管你是谁,他的血管就陡增激情,奔涌起宗教般的癫狂和牺牲精神,沉着,持久。“爷爷做了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祖父对自己还算得意。
父亲退出去了,我握住了祖父的手。我知道我和祖父之间会有这样的一次对话,也知道祖父会对我说些什么。无论祖父怎样看淡他的生死,我的父亲终究是他一生的痛。老实说,我惧怕这次对话。——沉痛之余,我又能对我的祖父说些什么呢?父亲的一生被祖父的荣耀毁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打破沉默:“嗨,不就是爸爸那点事嘛……”
祖父沉默了半天,说:“这事吧,我有责任。我呢,痛苦了好久。你爸退休那天,我就释怀了……”
我很意外——他的眼神里不是释怀。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你说……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祖父凄然地望着我。似乎鼓足了勇气。这算什么事呢。“当年荣校长182个。我数过两遍。”祖父十分凄凉地憋了半天,轻声却又清晰地说。
荣校长的职务是祖父接替的,“182”也成了祖父岁岁年年的梦。
“你想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我想让说话轻松一点,特地挑选了嘻哈的语气。
“不能做假。”语气刻板,严厉,中学教师特有,“死是一件严肃的事。不能做假!”
祖父赋闲多年了,他又不像荣校长在岗位上轰轰烈烈地倒下去的;再说了,这年头早就不是1982年了;再说了,这是什么时候?大家都忙着过年呢。死亡不再是问题,标志着死亡的纸质花朵却成了一个问题。
我的祖父,我们县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死在了小年二十六。这一天特别特别地冷。
祖父曾为解寂寞,开了微博,我在上边发了讣告。微博长久寂寞。
我取出钱包,来到了花圈出租处,要来纸、笔、墨。我努力回忆祖父大醉的那些夜晚说出的那些名字职务单位,我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
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 罗绍林 遥寄哀思
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 茅开民 遥寄哀思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储阳 遥寄哀思
……
我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并不悲伤。事后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
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父亲没有给祖父送花圈,只是亲笔书写了一副挽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冷清的葬礼上,父亲一直站在遗体旁,却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秒也没有。他紧抿双唇,头有些昂。冒光在扫视他手书的挽联,最终落在下联上。他没有泪,但是,毕竟上了岁数,有了水光,眼神很亮,像洞穿。
(节选自毕飞宇《虚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两次写到天气的“冷”,看似平淡的字眼中蕴藏着复杂的意味,一方面指自然天气的寒冷,另一方面指祖父去世后葬礼的冷清。
B.“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运用夸张的修辞,刻画了祖父与父亲二人之间难以化解的矛盾、隔阂和恩怨。
C.祖父清晰地记得当年荣校长在葬礼上的花圈数,也很在乎自己在葬礼中得到的花圈数,祖父已将花圈的个数作为丈量自己荣誉高低的杠杆。
D.祖父的丧事中,“我”取出钱包,奋笔疾书两个多小时,为冷清的丧事增添了些许温情,这一情节暗示“我”理解了祖父的追求。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祖父看重自己的荣誉,忽略了父亲,导致了父亲高考的失利和与祖父对立;他怒斥父亲写信给教育局长谋取工作职位的行为,体现出他正直刚烈的一面。
B.“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在小说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在祖父与父亲间充当二人情感的润滑剂。
C.小说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祖孙三代人的亲情恩怨写得可感可知,将人物间微妙的关系、个性特征以及心理活动,鲜明、具体的展示给读者。
D. 小说大多数笔墨都在描写祖父,对父亲的描述笔墨不多,父亲更多的是作为祖父的一个阴影或者衬托存在,父亲的形象单一、脸谱化。
8.小说的标题“虚拟”意蕴丰富,请试分析。(4分)
9.毕飞宇短篇小说的成功之道是对“问题意识”的探索,请从教育问题角度或亲情问题角度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壬中,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胎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扇①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教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遏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救诰。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注释:①劇(mò):规劝,直言劝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光/外托副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B.光/外托劑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C.光/外托副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D. 光/外托副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11.下列对文中相关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候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2)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
14.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谢公约惠墨竹图
杨杰
幽人喷墨写成竹,变化琅环作玄玉,
公约赠我两大轴,不比丹青凡草木。
六月都城苦炎焕①,车马纷纷正驰逐。
曲台②官冷昼掩关,净扫虚堂展寒绿。
帘间忽有微风来,不动纤枝清满屋。
忆得扁舟载雪③时,曾寄会稽江上宿。
【注释】①焕:热。②曲台:秦汉宫名,后代称礼部。③扁舟载雪:东晋名士王徽之于雪夜忽然思念友人戴途,便冒雪乘舟到刻溪寻访老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琅开作玄玉”表现谢公约用喷聚之法将绿竹画成墨竹,以求意气神韵。
B.“正驰逐”表明人们对名利的追逐,这与墨竹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C.“寒绿”一词既有墨色与绿色的视觉形象转换,又有视觉与感觉的融通。
D.诗人观画后表示,自己将会仿效王徽之访友之举,以感谢友人惠赠厚意。
16、请赏析“帝间忽有微风来,不动纤枝清满屋”两句诗的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否则,就会像《阿房宫赋》中“ , ”那样。
(2)古人擅长巧用叠字来慕声,使人如闻其声,有余韵不绝之妙。这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
(3)“流水”具有柔软、悠长的特征,古代文人常借助“流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23年。
媒体用奥运圣火再次闪烁北京的精彩瞬间、中国航天员结束“太空出差”返回地球的激动场景等组成的海报,将过去一年人们的共同奋斗和拼携铭刻在时间深处,定格为集体记忆。
走进充满希望的2023年,每个人都将 ① ,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坚定前行,就能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如果你是耕耘不辍的农民,可以辛勤播种,保障粮食安全;如果你是 ② 的工人,可以追求卓越,争做大国工匠:如果你是奋勇争先的企业家,可以抢抓机遇,引领市场潮流;如果你是矢志创新的科研人员,可以潜心钻研,实现科技跨越……可见,国家发展已为每个人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提供了 ③ 的舞台,而每个人砥砺前行的奋斗、昂扬奋发的进取,又汇聚成时代洪流,推动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站在岁序更替的节点,让我们继续努力,在奋斗中定义未来,在拼搏中书写精彩,在人类的伟大时间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18.请在文中空格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界中有超过200 种真菌会使用特殊的菌丝来捕获线虫。线虫捕食菌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能产生菌丝作为捕食线虫的陷阱。虽说它的菌丝分化是自发发生的, ① ,仅需几个小时就能将陷阱搭建好。
线虫捕食菌的捕食装置可分为两大类——黏性陷阱和收缩环。黏性陷阱的部分或整个表面都被具有黏性的蘸丝覆盖,一旦体型小巧的线虫踏入陷阱,那么就被菌丝黏住无法脱身。 ② ,“真菌捕获器官”仍会附着在线虫身上并引发感染,导致线虫死亡。收缩环是一种由三个能向内膨胀的细胞构成的环状结构,当钱虫不小心钻进这个环状结构时,线虫捕食菌会在极短的时间里, ③ ,像套在脖子上的套索一样挤压线虫。一旦诱捕成功,线虫捕食菌就会用那细长的“穿透钉”来刺穿线虫的角质层,菌丝会分泌生物酶来分解线虫,并将营养物质送回自己体内。
科学家对这些微生物中的“超级恶棍”很感兴趣,正在探索把它们的特性运用到工业或农业中。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如果你是科学家,准备如何将线虫捕食菌的特性运用到工业或农业上?试举一例,根据材料内容阐述其原理和产生的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智伯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箭术高超,才艺出众,巧言善辩,然而他在宴会上戏弄韩康子,贪婪夺取韩魏的土地,为了抢夺赵地,水灌晋阳城,残酷不仁。最终,韩魏赵三国联合灭掉智伯,导致智氏家族的灭亡。司马光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6届高一第二学期3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A材料一中“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能够完成一些我们以为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它对整个社会、经济、教育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此处缺少条件。B材料二中说的是“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此处将可能性说成是必然性。D二者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并不相同。
2.【答案】D
【解析】材料二第一段列举事例是证明了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
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3.【答案】B
【解析】
A 电话热线客服\特种警察容易被取代。C保险销售员、特种警察容易被取代。D流水线工人容易被取代。
4.【答案】①能够紧扣主题,围绕核心问题进行采访。材料一的访谈围绕 ChatGPT 的影响展开,提出相关问题,没有偏离。②提问层层深入,逻辑性强。由“ChatGPT 对世界的影响”出发,到对“教育带来的变革”,再过渡到“ChatGPT 对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③充分了解访谈对象,有针对性的提问,根据访谈对象的身份、职业,对他熟悉的领域发问,提问更专业,使访谈更顺利进行。(答出任意两条满分)
5.【答案】教师:①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法,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②改变教育模式,由教师先教、学生后学转为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改变考试模式,考卷尽量避开对事实类问题的考察,多注重考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学生:①注重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面对困难。②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进度进行补充学习。③培养创新能力,减少记忆性、重复性的学习,注重问题的发现、探索。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运用夸张的修辞”错误,应该是比喻,把父亲比作长在祖父体内的一块肿瘤。故选B。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D.“父亲的形象单一、脸谱化”错误,小说中父亲的形象是复杂的。他未必不敬佩父亲的成绩,但对父亲“对家庭的疏离”心存怨恨;祖父的光芒像一张耀眼的大网,罩住了父亲的一生,而父亲也倔强地在祖父面前“不甘示弱”;祖父去世了,父亲不可能不悲伤,但悲伤的同时也有解脱,“有了水光,眼神很亮,像洞穿”耐人寻味。故选D。
8.【答案】①祖父的葬礼送花圈的人名是“我”虚拟的,但我对祖父的尊敬是真实的。
②“虚拟”送花圈,是作者对祖父的功绩的肯定,也是作者对祖父愿望无法达成的悲哀和无奈。
③引发读者思索。祖父葬礼上的花圈都是虚拟的,但生活中汲汲追求身后虚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依据“我取出钱包,来到了花圈出租处,要来纸、笔、墨。我努力回忆祖父大醉的那些夜晚说出的那些名字职务单位,我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 罗绍林 遥寄哀思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 茅开民 遥寄哀思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储阳 遥寄哀思……我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并不悲伤。事后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可概括为:祖父的葬礼送花圈的人名是“我”虚拟的,但我对祖父的尊敬、对祖父的功绩的肯定是真实的。
依据“……你说……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182’也成了祖父岁岁年年的梦”“祖父曾为解寂,开了微博,我在上边发了讣告。微博长久寂寞”可概括为:“虚拟”送花圈,是作者对祖父的功绩的肯定,也是作者对祖父愿望无法达成的悲哀和无奈。
依据“祖父赋闲多年了,他又不像荣校长在岗位上轰轰烈烈地倒下去的;再说了,这年头早就不是1982年了;再说了,这是什么时候?大家都忙着过年呢。死亡不再是问题,标志着死亡的纸质花朵却成了一个问题”“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可概括为:引发读者思索。祖父葬礼上的花圈都是虚拟的,但生活中汲汲追求身后虚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
9. 【答案】(1)从教育问题角度:
①祖父作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民教师,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为了升学率,起早贪黑,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理想和使命,尽管祖父葬礼上的花圈是虚拟的,但祖父桃李满天下的事实不是虚拟的,小说歌颂了教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在崇高的教育理想之下,教师祖父也追逐虚荣,在他的晚年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在酩酊大醉时会抱着马桶念他学生的名字,人名后面长长的单位与职务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临终前的心结竟然是他葬礼的花圈数量,“182”这个数字成了祖父衡量荣誉的标尺,荣誉一旦数量化就变了味,最后祖父冷清的葬礼场面成了一种讽刺。小说体现了作为教师的祖父在死前对“身后名”焦虑(迷恋)问题。
③作为人民教师的祖父爱才如命,渴望“得英才而教育之”,眼中没有人,酷爱高智商,重智育轻德育,以及新闻媒体对升学率的过度关注,折射出教育中对“人”的忽视,反映了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问题。
(2)从亲情问题角度:父子隔膜(矛盾):
①对于家庭而言,祖父无疑是一个失败的父亲,他没能尽到家庭的责任和父亲的义务。祖父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与家庭亲子关系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祖父把他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身上,甚至把他的父爱也一并给予了学生。对家庭的疏离,造就了父子之间一生的隔膜。祖父的离开对父亲来说是一种解脱。祖父的光芒像一张耀眼的大网,罩住了父亲的一生,祖父的离世,给了父亲一次从压抑中走出来的机会。父子关系冷漠至此,父子间的隔膜如此之厚。
②祖孙隔代亲:祖父的理想、人格、隐痛,在孙在那里得到了某种回应和理解,祖父同孙子的“隔代亲”,使爷孙俩之间毫无芥蒂、心灵相通。更因隔了一代,孙子“我”才能够客观地、理性地去认识爷爷的理想和人格,我也更能理解父亲和祖父的隔阂、矛盾。看到祖父冷清的葬礼场面,“我”取出钱包,奋笔疾书两个多小时,写下了许多个“虚拟”的送花圈人名,以告慰祖父的在天之灵,尽管花圈是虚拟的,但孙子高度肯定祖父为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小说主题的能力。
(1)从教育问题角度:
依据“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但是,那时候祖父正做着班主任呢。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祖父的57个学生考上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而在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的父亲没有考上”可知,小说歌颂了教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精神;依据“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却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祖父记得清清楚楚,涉及面极广,诸如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荣誉机构,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董事长”“‘爷爷做了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祖父对自己还算得意”“‘182’也成了祖父岁岁年年的梦”等可见,在崇高的教育理想之下,教师祖父也追逐虚荣,在他的晚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依据“祖父的鑫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眼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他酷爱高智商。一旦遇上,不管你是谁,他的血管就陡增激情,奔涌起宗教般的癫狂和牺牲精神,沉着,持久”“祖父的57个学生考上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九月,省报的记者把祖父的故事写成一篇长文:《春蚕到死丝方尽》。黑体的通栏标题很吓人的,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可见,作为人民教师的祖父,酷爱高智商,重智育轻德育,以及新闻媒体对升学率的过度关注,折射出教育中对“人”的忽视,反映了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问题。
(2)从亲情问题角度:
依据“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但是,那时候祖父正做着班主任呢。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祖父的57个学生考上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股的天文数字。而在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的父亲没有考上”“当了一辈子会计的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码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也说话,却不看对方的眼睛”“无论祖父怎样看淡他的生死,我的父亲终究是他一生的痛”“父亲没有给祖父送花圈,只是亲笔书写了一副挽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冷清的葬礼上,父亲一直站在遗体旁,却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秒也没有”“他没有泪,但是,毕竟上了岁数,有了水光,眼神很亮,像洞穿”可见,祖父把他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身上,但对于家庭而言,祖父无疑是一个失败的父亲,他没能尽到家庭的责任和父亲的义务。祖父的光芒像一张耀眼的大网,罩住了父亲的一生,甚至祖父的离世,给了父亲一次从压抑中走出来的机会。冷漠的父子关系令人惋惜。
依据“当了一辈子会计的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我知道我和祖父之间会有这样的一次对话,也知道祖父会对我说些什么。无论祖父怎样看淡他的生死,我的父亲终究是他一生的痛”“‘你想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我想让说话轻松一点,特地挑选了嘻哈的语气”“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可见,祖孙隔代亲。“我”理解祖父的理想、人格、隐痛,爷孙俩之间可以毫无芥蒂的交谈。看到祖父冷清的葬礼场面,“我”取出钱包,奋笔疾书两个多小时,写下了许多个“虚拟”的送花圈人名,以告慰祖父的在天之灵,尽管花圈是虚拟的,但孙子高度肯定祖父为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司马光表面上直言劝谏皇上,内心却在讨好下臣。所说全部是危害国家政务的,所结交的人都是对国政有危害的人,如果想将司马光安置在身边,让他参预讨论国家大事,这是关系到国家走向繁荣还是走向削弱的关键。“外托上之名”与“内怀附下之实”为对称句式,结构一致,各自成句,排除CD:“而欲置之左右”为省略句,应为“而欲置之(于)左右”,“左右”解释“置”的地点,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第一个“举”为“施行”,第二个“举”为“攻克,占领”。句意: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错误,原文是说“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是司马光说自己“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于文无据。
13.【答案】(1)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去执行),这不算侵夺官吏职权。
(2)枢密,是掌管军事的,官员各有各的职责,不应当拿其他事情来说话(或“不应当言及其他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则”,却;“修”,修正;“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为”,是。
(2)“枢密,兵事也”,判断句:“官各有职”,官员各有各的职责;“以他事为辞”,拿其他事情来说话。
14.【答案】时间久了老百姓变得日益贫困,遇到战争或灾荒,弱者死于荒野,强者聚众为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概括即可。参考译文:
文本一: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得到了。如今您未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延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文本二:
壬申年(1071),任命司马光担任枢密副使,司马光坚决推辞不肯拜官。当初,司马光跟王安石一向交情深厚,等到王安石推行新法。写信给王安石再三陈述变法之弊,又跟吕惠卿在御前讲席展开辩论,王安石很不高兴。皇帝想要重用司马光,征求王安石的意见。王安石说:“司马光表面上直言劝谏皇上,内心却在讨好下臣。所说全部是危害国家政务的,所结交的人都是对国政有危害的人,如果想将司马光安置在身边,让他参预讨论国家大事,这是关系到国家走向繁荣还是走向削弱的关键。司马光的才能怎么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他处在高位,那些有反对意见的人会倚重他。韩信树起汉的红色旗,赵地士兵勇气丧失。现在任用司马光,这就是给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树起一面红色旗帜。”等王安石称病在家,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了解我疏狂率直,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取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我只是拿俸禄和职位作为自己的荣耀,而不能拯教百姓于灾难之中,这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身谋私利。陸下果真能够罢掉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施行青苗、助役等法令,即使不任用我,我得到的恩赐也很多了。青苗钱散发以后,使者担心他们拖欠债务,一定要让富人替穷人担保,以后贫穷的人不能偿还债务,就会向四方逃走;富裕的人不能离开,一定会被责令偿还其他人家所欠的债。十年以后,贫困的人跑光了,富裕的人也变成穷人了。常平仓也废了,有军队来攻打我们,接下来又有饥荒,这样赢弱的百姓一定会死于沟壑,强壮的必然聚集成为盗贼,这是这件事必然到来的结果。”他多次上疏,皇帝派人对他说:“枢密,是掌管军事的,官员各有各的职责,不应该拿其他事情来说话。”司马光回答说:“我没有接受任命,就还是侍从,对于任何事情没有不能说的。”适逢王安石复出主持政事,皇帝才下诏书允许司马光辞职,收回救话。
15.【答案】B
【解析】B.“人们对名利的追逐”“与墨竹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错,“六月都城苦炎焕,意思是正值炎热的六月,人们纷纷驾者车马到郊外避暑,与墨竹形象也形成不了鲜明对照。故选B。
16.【答案】观画时诗人顿觉帘间有微风吹来,竹枝虽然未动,消除了暑气,极力赞颂谢公约画艺的高超清绝。
【解析】“帝间忽有微风来,不动纤枝清满屋”,即视觉形象的转换和视觉与感觉形象的融通,转换成翠竹的绿色。《墨竹图》画得逼真,还带来帘间的微风,消除暑气,展开画卷,诗人通过对谢氏墨竹图艺术效果的描写。
17. 【答案】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③大弦嗜嗜如急雨;④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流水落花春去也;⑥天上人间(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鉴、嘈、萧、滚。
18. 【答案】①大有作为(大有可为);②精益求精;3丰富多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指在新的一年,只要我们坚定前行,都将作出成绩,有人生的收获,可用“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大有可为):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做出很大成绩。
②语境指工人在技艺方面追求更高,可用“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
③语境形容人生舞台丰富多样,可用“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19.【答案】①在“奥运圣火”前加“由”;②将“闪烁”改为“闪耀”;③将“铭刻在时间深处”与“定格为集体记忆”位置对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由……组成”为完整的结构,此处缺少介词“由”,在“奥运圣火”前加“由”;搭配不当,“圣火……闪烁北京”主谓不搭配,将“闪烁”改为“闪耀”;
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先“定格”再“铭刻”,将“铭刻在时间深处”与“定格为集体记忆”位置对调。
20.【答案】由四个“如果你……”的假设句,从农民、工人、企业家、科研人员等多个行业的角度铺排叠加,构成排比:激励人们坚定前行,走好自己的路,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20题详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用了四组“如果你是……,可以……”的假设句式,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一气呵成,使语言增强了节奏感和表现力。
内容上,“如果你是耕耘不辍的农民”“如果你是精益求精的工人”“如果你是奋勇争先的企业家”“如果你是矢志创新的科研人员”,用假设的句式将不同行业的人排列起来,涵盖了多个行业:“辛勤播种,保障粮食安全”“追求卓越,争做大国工匠”“抢抓机遇,引领市场潮流”“潜心钻研,实现科技跨越”,展示不同的行业追求,共同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21.【答案】①但菌丝生成时间很快;②即使线虫挣脱菌丝;③使环状结构向内膨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句子的前半句使用了关联词“虽”,后半句说“仅”需几个小时,说明作者想要表达一种转折意,即自发发生的菌丝分化一般来说比较慢,而这种线虫捕食菌的菌丝搭建陷阱时间较短,就是因为这种菌的菌丝分化效率高,生成时间快。①句应填“但菌丝生成时间很快”。
②句语境是在说盘性陷阱如何杀灭线虫,②句前面说到体型小巧的线虫会踏入陷阱,无法脱身而死。但后面突然又写到另一种杀死线虫的方法,即被“真菌捕获器官”附着,并引发感染而死。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线虫无论如何都会被杀死。即使部分线虫侥幸挣脱陷阱也依旧会死亡。所以②句应该叙述线虫挣脱这种情况,应填入“即使线虫挣脱菌丝”。
③句所在语境是在叙述线虫捕食菌使用收缩环杀死线虫的原,③句前写到线虫捕食菌有由三个能向内膨胀的细胞构成的环状结构,线虫可能会不小心钻入这个环状结构,后面又写到像套在脖子上的套索一样挤压线虫,联系上下文可以得出,这里应该是在写这个环状结构会向内膨胀形成套索杀死线虫,所以③句位置应填入“使环状结构向内膨胀”。
22.【答案】示例:在农业上,培植黏性真菌,通过真菌的黏性粘住并消灭害虫,以达到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保证单食安全和人类身体健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并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文章我们可以得出线虫捕食菌有杀灭线虫的作用以及它杀灭线虫的方式,我们了解到线虫捕食菌是专门捕杀和消化线虫的真菌,可依靠菌丝体构成的特殊陷阱和圈套来捕食线虫,从而获得养分。而在农作物中,很多农作物都会被线虫寄生,且有部分农作物本身没有消灭线虫的能力,而被线虫寄生的后果往往是农作物减产。因而,我们可以根据线虫捕食菌的作用以及对农作物现状的分析得出,科学家可以把线虫捕食菌做成农药来保障农产品的产量。学生在做这道题时需要先读懂文段的内容,了解线虫捕食菌的作用,再与一些农业或工业知识结合,得出线虫捕食菌在农业或工业中的应用方法。无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3.【例文】
唯德与尚才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
德与才的关系,自古便是人们谈论的焦点话题。德指的是人们的道德修养,才指的是人们的文化修养。在我看来,正如司马光所言,德业双修与德才兼备才是人们最应当加强与掌握的关键。
蔡京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但却不符“心正则字端”的名言。他用他的高超的笔法打动了当时的君主,凭借着赏赐的大权,先后串通了一群奸臣,称霸京师。豪宅占地几十里,每次扩建,都要强行拆掉上千的民房。江河日下的朝廷中,他不顾百姓疾苦,不管金人大举入侵,只有他的笔写下一卷卷的蔡氏书法,来讨得当朝者的欢心。
忽视道德修养,便像蔡氏一样,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与才学,也只会损伤他人和社会。然而陆游则不然,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拥有着崇高德性,后世称他做“爱国诗人”便是例证。
陆游生于豪门世家,但由于战乱,父亲带着他整日颠沛流离,其间他酷爱文学,也正是这点,让他知道了岳飞,他看书看得痴狂,便拿起剑开始习武,书中的岳武穆让他钦佩不已。当岳飞的死讯传来,陆游便像一位战士抄起武器一样,写下了一篇《满红红》,其间有谁能明晓他内心的伤痛。后来他极力想入仕为官,出关杀敌,不过年迈的他怎敌得了数万金兵,后来他便“拜赐头衔号放翁”,虽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远大抱负,却不得志。不过一颗赤子之心还是点燃了他的晚年,一篇篇佳作无一不在证明,他的一生融入了整个国家的兴衰,也正是伴着这坎坎坷坷,使他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丰碑。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人才的完美。
人才,因为他们身上所独有的鹤立鸡群的能力而被上司、公司,其至是国家所重用。在更高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能,然而,有时候,人们在他们功绩累累的同时,似乎忘记了他们同样也是人,不完美的人。当事情被想的理所当然,或者被赋予无穷的期待的时候,这个被期待的人,比如雅典奥运会上闪亮登场的刘翔,便已经被抬上了不可想象的高峰,在北京奥运会上因为伤痛黯然退场,却要承担无穷无尽的谩骂,
不屑,甚至是人身攻击。这不是理性的态度。
人才培养,是综合国素长期积累产生的结果,想要让孩子能够像王子、公主一样成长,一定要在他们享受的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历练和引导。心无大爱的王子势必难当兴国大任;心无大爱的公主长大了,也会摧毁他人的事业!历史剧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演绎着国果,演绎着大爱与狭隘的生活!
才华横溢缺少了风骨,变成了一潭死水,没有了生灵的流动,更不会有不刊的铭记。所以我应当把握好德与才的关系,才能做到德业双修与德才兼备。
【解析】
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智伯的故事,中心意思是智伯有才能却没有品德,最终导致灭亡。第二部分引用司马光的话揭示智伯灭亡的原因,同时点明才与德的关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外也”,这也是本次文题写作的中心和重心。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话题就是“才与德”,但是根据事件及司马光的阐述可知,德胜才才会长久,德应该是才的统帅。也就是说,人要德业双修,德才兼备才会有更大的成就。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追求才而忽略了德,势必会给自己招来祸端。才高是好事,但是如果没有德引领,只能是才越高祸越深。当然,我们也不是一味求德而不要才,因为在个人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还是有重要的作用的。
对于这道题目,我们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写,但是写作时一定要阐明“才与德”的辩证关系。切勿非黑即白,只强调德的重要,而忽视才的作用,或只强调才而忽略德。
从行文思路来看,文章可以从“德与才”两个方面谈人才的标准,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解读话题,立意要严谨。人才是智力、能力、创造力超乎常人,但是如果不能造福人类和社会,就会成为祸水。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举出实例分析证明,只有“德才兼备”才算作是真正的人才。在论据方面,古代的蔡京、陆游形成鲜明对比,现代的事例信手拈来,有力的闸述了中心论点。
立意:
1.德才兼备,不负使命。
2.只有德才兼各才能成事。
3.德才兼备方为人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海南省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