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B.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C.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一次D.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两次
2.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四个概念的比较,如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b、c图中都有2条染色体,且都有染色单体
B.a、b、c图中都有一对同源染色体
C.c图中有一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
D.a图中有2个DNA分子,b、c图中均有4个DNA分子
3.下列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几个步骤,其正确的顺序是( )
①形成四分体
②同源染色体分离
③细胞质分离
④联会
⑤染色体复制
⑥染色单体分离
⑦着丝点分裂
A.②①③④⑦⑤⑥③B.⑤④①②③⑦⑥③
C.③⑤②⑦④⑥①③D.⑤④⑦③⑥②①③
4.动物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是( )
①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②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③一个卵原细胞经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④卵细胞的形成不经过变形阶段
⑤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
⑥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半
A.②④⑤B.①③⑤C.②③⑥D.①④⑥
5.下图是某一生物体内处于各时期的细胞图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裂得到的两个子细胞核基因相同
B.细胞乙为初级精母细胞,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此时期
C.细胞丙可能为精原细胞,该时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
D.细胞丁正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精细胞或者第二极体
6.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
B. 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也应含有基因1-8
C. 1与2、3与4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
D. 1分别与6、7、8组合都能形成重组型的配子
7.如下图中,横轴表示细胞周期,纵轴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图示,表示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依次分别是( )
A.④②①③B.①④②③C.④①②③D.①②③④
8.下图表示某个体生殖器官中的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异常分裂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
B.该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C.该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D.该细胞最终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基因型
9.下列关于受精作用及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精卵相互识别的基础是糖蛋白B.后代可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变异
C.后代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染色体D.后代继承了双亲的全部遗传性状
10.MPF是一种促成熟因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PF含量升高,可促进核膜破裂,使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当MPF被降解时,染色体则解螺旋。下图表示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分裂机制,DE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短暂的间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为MI前的间期,CD段含有同源染色体
B.MPF含量较高,有利于受精作用的完成
C.MPF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发挥作用均具有周期性
D.EF段MPF的分解可能受到了抑制
11.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及对豌豆进行异花传粉的处理是( )
①豌豆是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②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例如植株的高茎和矮茎
③用豌豆作实验材料还有较高的直接经济价值
④花成熟时立刻去雄,然后套袋
⑤雌蕊成熟后可以授粉,然后进行再一次的套袋处理
A.①②④⑤B.①②④C.①②⑤D.②③④
12.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说,下列不属于该假说内容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C.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13.下列关于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杂合子与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后代不一定是杂合子
B.两个杂合子杂交,产生的后代仍是杂合子
C.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后代性状会发生分离
D.杂合子至少含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
14.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 ~④ 中的遗传学问题( )
① 鉴定一只白羊是否为纯种
② 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 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 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B.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D.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15.一对性状表现正常的夫妇,他们的双亲也正常,但男方有一个患白化病的妹妹,女方有一个患白化病的哥哥,这对夫妇生出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 )
A.1/4B.1/9C.4/9D.1/16
16.研究发现某植物的基因家族存在一种显性“自私基因”A。在产生配子时A基因能导致体内不含A基因的雄配子一半死亡,而不影响雌配子的活力。现将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a植株产生含A的雄配子与含a雌配子数量相等
B.Aa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A:a=1:1、A:a=2:1
C.Aa自交获得的F₁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3:1
D.Aa自交后代F₁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A:a=2:1
17.下列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F2中圆粒和皱粒之比接近于3∶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C.F1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雌配子和雄配子
D.F2有4种表现型和6种基因型
18.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下图中哪个过程( )
A.①B.②C.③D.④
19.小麦的毛颖和光颖是一对相对性状(由P、p控制),抗锈和感锈是一对相对性状(由 R、r控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以纯种毛颖感锈(甲)和纯种光颍抗锈(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丙)。再用F1与丁进行杂交,F2有四种表现型,对每对相对性状的杭株数目作出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丁的基因型是( )
A.PpRRB.ppRrC.PprrD.PPRr
20.香豌豆的花色有紫花和白花两种,显性基因C和P同时存在时开紫花。两个纯合白花品种杂交,F1开紫花;F1自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7。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CCpp与ccPP
B.F1测交结果紫花与白花的比例为1∶1
C.F2紫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9
D.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5种
二、多选题
21.图甲、乙为某生物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示意图,图丙为细胞分裂相关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数量变化,图丁为细胞分裂相关的几个时期中染色体与核DNA分子的相对含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乙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B.图丁中a时期对应图丙的②
C.精原细胞、造血干细胞的分裂过程均可以用图丙表示
D.图甲、乙细胞所处的时期分别对应图丙的①和③,对应图丁的b和c
22.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叶绿体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一定出现4种表型和9种基因型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得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条件之一
D.测交结果可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23.人的ABO血型由IA、IB、i基因控制(ii表现为O型血,IAIA或IAi为A型血,IBIB或IBi为B型血,IAIB为AB型血)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子女之一为A型血时,双亲至少有一方一定是A型血
B.双亲之一为AB型血时,不能生出O型血的孩子
C.子女之一为B型血时,双亲之一有可能是A型血
D.双亲之一为O型血时,子女不可能是AB型血
24.我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杂交水稻中的4个基因,获得了可以发生无融合生殖(不发生雌雄配子的细胞核融合而产生种子的生殖)的水稻材料,得到了杂交稻的克隆种子,实现了杂合基因型的固定。该无融合生殖的原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过程①产生配子时可能发生了类似有丝分裂的过程
B.雌雄配子结合时可能发生了雄配子细胞核的退化消失
C.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水稻中的4个基因属于基因突变
D.无融合生殖获得的克隆种子可稳定保持亲代的杂种优势
25.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和矮秆易感病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独立遗传。现用显性纯合子高秆抗病小麦和隐性纯合子矮秆易感病小麦杂交得F1,F1自交或测交,下列预期结果正确的是( )
A.自交结果中高秆抗病与矮秆抗病的比例为9:1
B.自交结果中高秆与矮秆的比例为3:1,抗病与易感病的比例为3:1
C.测交结果为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1:1:1:1
D.自交和测交后代中均出现四种性状表现
三、读图填空题
26.下列甲、乙、丙图分别是某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相关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2)图甲中细胞①处于图乙_____________段,图甲中,处于图乙HI阶段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图丙a、b、c中表示DNA分子的是_____________,图甲中对应图丙Ⅱ时期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图丙中Ⅱ→Ⅰ,完成了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段的变化。
(4)现有某药物能专一性地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则使用此药物后,细胞的分裂将停留在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段。
(5)若图丁表示减数分裂染色体与核DNA数目关系,则bc段产生的原因为_____,de段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
27.下图为动物体生殖发育以及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图解(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图甲是雌性动物的一个细胞,图乙为动物体生殖发育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细胞名称是_____,处在减数分裂的_____时期,该时期的下一个分裂时期的特点是_____。
(2)图甲中有_____对同源染色体,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_____。
(3)图甲过程中若发生交叉互换时,a可能与_____发生交换片段,增加配子种类的多样性。
(4)图乙中A、B过程为_____,C过程为_____,A、B、C过程的意义是_____。
(5)有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诱导早期卵母细胞成熟的物质”实验,结果如下:
由实验一可得出推论:_____含有可以诱导卵母细胞成熟的物质。
由实验二可得出推论:这种诱导早期卵母细胞成熟的“促成熟因子”的化学成分是_____;孕酮在实验二中的作用是_____。
(6)研究发现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图丙所示。基因型为Aa的雄性小鼠进行减数分裂时,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则该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有_____(若细胞中不含A或a基因则用“0”表示)。
28.图1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过程图解;图2为番茄的红果、黄果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过程图解,D控制显性性状,d控制隐性性状;图3为某学生社团进行了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装置。请仔细观察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豌豆实验的亲本中,母本是_____,操作①叫作_____,操作后要_____。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则杂种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豌豆植株开的花为_____色。
(2)豌豆实验的亲本中,若P皆为纯合子,让F1进行自交,F2的性状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_____,F2的遗传因子组成有_____,且比例为_____,生物体的这种现象称为_____。
(3)在图2番茄遗传实验中,显性性状是_____,P中红果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P的两个个体的杂交相当于_____。如果需要得到纯种的红果番茄,你将怎样做?_____。
(4)如图3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_____。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他们在2个小桶内各装入20个等大小球(红、蓝各10个),分别从两桶内随机抓取1个小球并记录,直至抓完桶内小球,结果DD∶Dd∶dd=12∶6∶2,他们感到失望,下列给他们的建议中合理的是_____。
A.把球形积木改换为质地、大小相同的方形积木,以便充分混合,避免人为误差
B.每次抓取后,应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桶,保证每种小球被抓取的概率相等
C.重复抓30次以上,保证实验统计样本数目足够大
D.将某桶内的2种小球各减少到一半,因为卵细胞的数量比精子少得多
五、填空题
29.向日葵种子粒大(B)对粒小(b)是显性,含油少(S)对含油多(s)是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现有粒大油少和粒小油多的两纯合子杂交,试回答下列问题:
(1)F2表现型有_____种,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
(2)若获得F2种子544粒,按理论计算,双显性纯种有_____粒、粒大油多的有_____粒。
(3)怎样才能培育出粒大油多,又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补充下列步骤:
第一步:让_____杂交产生_____;
第二步:让_____;
第三步:选出F2中_____个体_____,逐代淘汰粒小油多的个体,直到后代不再发生_____为止,即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粒大油多的新品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所以B选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A、a、b、c图中都有2条染色体,其中a细胞不含染色单体,b和c细胞都含有染色单体,A错误;
B、a、b、c图中都有一对同源染色体,B正确;
C、四分体是由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因此c图中有一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C正确;
D、a图中有2个DNA分子,b、c图中均有4个DNA分子,D正确。
故选A。
3.答案:B
解析: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时,染色体进行复制;④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同源染色体发生两两配对,即联会现象;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有四条染色单体,这四条染色单体成为一个四分体;②减一后期时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③细胞质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⑦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⑥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质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故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几个步骤为⑤④①②③⑦⑥③,故选B。
4.答案:A
解析:次级卵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数目均暂时加倍,①不符合题意;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分裂形成4个精细胞,②符合题意;一个卵原细胞经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一个精原细胞经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③不符合题意;卵细胞的形成不经过变形阶段,精子形成经过变形阶段,④符合题意;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的两个细胞大小相等,⑤符合题意;卵细胞和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均是初级性母细胞的一半,⑥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
5.答案:D
解析:图甲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所以其形成的子细胞相同,其中所含的核基因相同;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分裂均等,说明是初级精母细胞,该时期内同源染色体分开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非同源染色体的基因即发生自由组合;图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好的时期;图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根据该细胞与图乙细胞来源于同一生物体,所以它只能是次级精母细胞,其分裂完成后将形成2个精细胞,不会是第二极体,D错误。
6.答案:B
解析: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染色体已复制且不分开,含有题图中的所有基因,B正确。
7.答案:B
解析:①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核DNA复制完成后含量加倍,在有丝分裂末期结束时,核DNA含量减半,核DNA恢复原状,则①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②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核DNA复制后含量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核DNA含量恢复原状,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结束时,核DNA减半,则②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③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但数目不变,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恢复原状,在末期结束时形成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则③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④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发生复制,但数目不变,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结束时形成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恢复原状,则④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综上分析可知,表示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分别是①④②③;故选B。
8.答案:B
解析:A、该细胞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A正确;B、该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C、由图可知A/a这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互换,C正确;D、该细胞最终只产生一个卵细胞,所以只有一种基因型,D正确。故选B。
9.答案:D
解析:A、细胞识别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故精卵相互识别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A正确;
B、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B正确;
C、受精卵中所含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半来自母方,即后代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染色体,C正确;
D、受精作用使后代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变异,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由卵细胞提供,故后代继承了双亲的部分遗传性状,D错误。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A、AB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D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含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
B、由题意可知,MPF含量升高,可促进核膜破裂,有利于精卵结合,有利于受精作用的完成,B正确;
C、MPF可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发挥作用,但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MPF也才能周期性发挥作用,而减数分裂不具有细胞周期,C错误;
D、EF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时间应该远少于AB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但从图中看出,二者时间几乎相等,说明EF段MPF的分解可能受到了抑制,D正确。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豌豆是严格的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豌豆有易于区分的性状,便于观察,即①②正确。进行人工异花授粉时,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进行人工授粉,即⑤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②⑤。故选C。
12.答案:B
解析: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A选项正确;
孟德尔提出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未提出“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B选项错误;
孟德尔认为生物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C选项正确;
孟德尔认为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D选项正确;
故错误的选项选择B。
13.答案:B
解析:两个杂合子杂交,其后代不一定是杂合子,如Aa×Aa,后代有1/4AA、1/4aa,即有1/2是纯合子。
14.答案:D
解析:鉴定白羊是否纯种一般用测交,如果测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则说明该个体是杂合子,如果测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说明该个体是纯合子,但是前提是待测个体与多只隐性异性个体杂交;而一对相对性状要区分显隐性就直接用杂交判断,若后代只有亲本中的一种表现型,说明该表现型是显性,另外的就是隐性;要不断提高小麦优良品种的纯合度,采用的是连续自交的方式,淘汰杂合子;检测F1的基因型用测交,如果测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则说明F1是杂合子,如果测交后代就只有一种表现型,则说明F1是纯合子。
15.答案:B
解析:可以由题意推知:正常肤色和白化病这一相对性状用A-a表示,该夫妇的父母都应该是携带者Aa,则这对表型正常的夫妇为携带者的概率应该为2/3,当他俩都是携带者A时,后代才患病,此时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是1/4,则根据乘法原理这对夫妇生出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2/3×2/3×1/4=1/9;故选C。
16.答案:A
解析:A、雄配子的数量一般远大于雌配子的数量,A错误;
B、在产生配子时A基因能导致体内不含A基因的雄配子一半死亡,而不影响雌配子的活力。基因型为Aa的雄性植株可以产生2/3A雄性配子,1/3a雄性配子,基因型为Aa的雌性植株可以产生1/2A雌性配子,1/2a雌性配子,即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A:a=1:1、A:a=2:1,B正确;
C、Aa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A:a=1:1、A:a=2:1。Aa的植株自交获得的F1中AA占2/3×1/2=2/6;aa占1/3×1/2=1/6,Aa占1-2/6-1/6=3/6;故某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获得的F1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3:1,C正确;
D、Aa自交后代F1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3:1,因此产生的雄配子A比例为2/6+3/6×2/3=4/6=2/3,则a配子的比例为1/3,即F₁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A:a=2:1,D正确。
故选A。
17.答案:D
解析:A. F2中每对性状都符合分离定律,圆粒和皱粒之比接近于3∶1,A正确;
B.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B正确;
C. 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比例是1:1:1:1,C正确;
D. F2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D错误。
18.答案:A
解析:自由组合规律实质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的①过程;故选A。
19.答案:B
解析: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为显性性状,基因型为PpRr,其与丁杂交,根据图示可知,抗锈病与感锈病的表现型比为3:1,则丁控制此形状的基因型为Rr,毛颖与光颖表现型比为1:1,则丁控制此性状的基因型为pp,因此丁的基因型为ppRr。
故选B。
20.答案:B
解析:紫花的基因型是C_P_,白花的基因型是C_pp或ccP_或ccpp。F1开紫花(C_P_),其自交所得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7,说明F1的基因型是CcPp,由F1的基因型可推知两个纯合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CCpp与ccPP,A正确;已知F1的基因型是CcPp,其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CcPp(紫花):Ccpp(白花):ccPp(白花):ccpp(白花),则紫花:白花=1:3,B错误;F1(CcPp)自交所得F2中紫花植株(C_P_)占9/16,紫花纯合子(CCPP)占总数的1/16,所以F2紫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9,C正确;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5种,即CCpp、Ccpp、ccPP、ccPp、ccpp,D正确
21.答案:CD
解析: A、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发生分裂,说明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正确;
B、图丁中时期核DNA含量和染色体含量都为8,可推知其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图丙中②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为4对,也代表有丝分裂后期,因此图丁中a时期对应图丙的②,B正确;
C、图丙最后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说明其进行了同源染色体分离,即代表减数分裂,造血干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C错误;
D、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丙图的①和丁图的伽;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发生分裂,说明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丙图④和丁图的,D错误。
故选CD。
22.答案:ACD
解析:A、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合真核生物核基因,细胞质基因不遵循,A正确;
B、如果两对基因共同控制一对性状,则后代可能只有2种表现型,B错误;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后代才会出现相应的分离比,因此这是得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条件之一,C正确;
D、测交用到的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因此测交结果可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D正确。
故选ACD。
23.答案:BCD
解析:A、若子女之一为A型血(IAIA或IAi),则双亲至少有一方含有IA,但不一定是A型血,比如:双亲的基因型为IAIB和IBi时,能产生IAi的A型血孩子,双亲没有一方是A型血,A错误;
B、若双亲之一为AB型血(IAIB),则子女不可能为O型血(ii),B正确;
C、子女之一为B型血(IBIB或IBi)时,双亲之一有可能为A型血,例如IAi和IBIB,C正确;
D、若双亲之一为O型血(ii)时,则子女不可能是AB型血(IAIB),D正确。
故选BCD。
24.答案:ABD
解析:A、图中过程①产生配子染色体数目不减半,其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A正确;
B、雌雄性配子结合产生的子代植株中,子代植株染色体组成不加倍,可能发生了雄配子细胞核的退化消失,B正确;
C、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数目,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水稻中的4个基因导致基因数目减少,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由图中亲代染色体组成和子代植株染色体组成比较可知,无融合生殖获得的克隆种子可稳定保持亲代的杂种优势,D正确。
故选ABD。
25.答案:BCD
解析:A、高秆和矮秆分别用A、a表示,抗病与不抗病分别用B、b表示,则显性纯合高秆抗病小麦(AABB)和隐性纯合矮秆易感病小麦(aabb)杂交得F1(AaBb),F1自交结果是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易感病比例为9:3:3:l,自交结果中高秆抗病与矮秆抗病比例为3:1,A错误;
B、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所以自交结果中高秆与矮秆比例为3:1,抗病与感病比例为3:l,B正确;
C、测交是指F1(AaBb)与隐性个体(aabb)杂交,其结果是矮秆抗病:矮秆感病:高秆抗病:高秆感病比例为l:l:l:l,C正确;
D、依据ABC可知,自交和测交后代出现四种相同的表现型,分别为矮秆抗病、矮秆感病、高秆抗病、高秆感病,D正确。
故选BCD。
26.答案:(1)次级精母细胞
(2)AB;③④
(3)c;①②;BC
(4)CD
(5)DNA复制;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解析:(1)甲图中的细胞来自同一个体,②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上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该个体是雄性个体,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2)图甲中,细胞①含有姐妹染色体单体,含有同源染色体,无联会,所以为有丝分裂中期,所以位于图乙中的AB段;图乙中HI阶段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所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图甲中③④属于该时期。
(3)图丙a、b、c分别表示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根据Ⅰ时期染色体数为8条可判断该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Ⅱ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4∶8∶8,图甲细胞①和②中这三种物质的数量关系与该时期相符合。根据图丙中Ⅱ→Ⅰ中染色体及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可推知细胞发生了着丝粒的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与图乙中BC段变化一致。
(4)某药物能专一性地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着丝点能够正常分裂,但细胞不能分裂,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细胞将停留在图乙中CD段。
(5)依据图丁可知,bc段染色体/DNA的比值由11/2,说明DNA发生了DNA复制,de段染色体/DNA的比值由1/21,说明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27.答案:(1)初级卵母细胞;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
(2)2/两/二;1∶2∶2
(3)b或b′
(4)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物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
(5)成熟卵细胞的细胞质;蛋白质;诱导早期卵母细胞合成“促成熟因子”
(6)A、A或AA、0或a、a或aa、0
解析:(1)该动物为雌性动物,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因此其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该时期的下一个分裂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此时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
(2)图中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此时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
(3)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因此a可能与b或b′发生交换片段,增加配子种类的多样性。
(4)A、B过程表示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C过程为受精作用,减数分裂(A、B)和受精作用(C)可以保证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物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
(5)根据实验一对比可知,当注射含有成熟卵细胞的细胞质时才能使早期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卵细胞,据此可推测:成熟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可以诱导卵母细胞成熟的物质。
由实验二孕酮处理组,可以得出孕酮有诱导早期卵母细胞成熟的功能;当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与孕酮同时处理时,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早期卵母细胞就不能发育成熟,说明蛋白质的合成与促进早期卵母细胞成熟有关;由此可以做出推测:诱导早期卵母细胞成熟的“促成熟因子”的化学成分是一种蛋白质;孕酮可诱导早期卵母细胞合成“促成熟因子”从而促进其发育成熟的。
(6)基因型为Aa的雄性小鼠,其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A或a,依据题干信息,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所以该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有A、A或AA、0或a、a或aa、0。
28.答案:(1)红花;去雄;套袋;红花
(2)3:1;AA、Aa、aa;1:2:1;性状分离
(3)红果;Dd;测交;让红果植株连续多代自交
(4)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C
解析:(1)由图可知,图1豌豆实验的亲本中,红花去雄,母本是红花,操作①叫作去雄,操作后要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则杂种种子种下去后,显隐基因同时存在时,显性基因表达,长出的豌豆植株开的花为红花色。
(2)豌豆实验的亲本中,若P皆为纯合子即AA×aa,让F1进行自交,F2的遗传因子组成有AA、Aa、aa,且比例为1:2:1,F2的性状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3:1,生物体的这种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3)在图2番茄遗传实验中,F1红果自交出现红果和黄果,即性状分离,所以显性性状是红果,且F1遗传因子组成为Dd,黄果遗传因子组成为dd,则P中红果的遗传因子组成是Dd,P的两个个体的杂交相当于测交。如果需要得到纯种的红果番茄,让红果植株连续多代自交即可。
(4)如图3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他们在2个小桶内各装入20个等大小球(红、蓝各10个),分别从两桶内随机抓取1个小球并记录,直至抓完桶内小球,结果DD:Dd:dd=12:6:2,出现该比例的原因一是抓取次数过少,原因二是抓了的小球未及时放回,导致后续抓取D、d概率不等,建议他们:每次抓取后,应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桶,保证每种小球被抓取的概率相等,重复抓30次以上,保证实验统计样本数目足够大,BC正确,AD错误。
故选BC。
29.答案:(1)4;粒大油少:粒大油多:粒小油少:粒小油多=9:3:3:1
(2)34;102
(3)粒大油少和粒小油多的两纯合子;F1;F1自交得F2;粒大油多;连续自交;性状分离
解析:(1)由双亲基因型BBSS×bbss→F1:BbSs自交获得子二代,根据自由组合定律,F2:9B_S_:3B_ss:3bbS_:1bbss,即粒大油少:粒大油多:粒小油少:粒小油多=9:3:3:1。
(2)F2种子544粒,其中双显性纯种占1/16,双隐性纯种也占1/16,均为544×1/16=34粒。粒大油多的基因型为B_ss,占F2的3/16,故为544×3/16=102粒。
(3)为了培育出粒大油多的新品种,又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即要获得纯合子(BBss),让粒大油少(BBSS)与纯粒小油多(bbss)杂交产生F1(BbSs);再让F1(BbSs)自交产生F2,F2中粒大油多的子粒有两种基因型BBss和Bbss,可采用连续自交法并逐代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个体,保留粒大油多的子粒,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