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1节+古诗欣赏(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1节+古诗欣赏(含解析)第1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1节+古诗欣赏(含解析)第2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1节+古诗欣赏(含解析)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1节+古诗欣赏(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1节+古诗欣赏(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解析
    考点阐述
    1.古诗阅读多选与教材课文程度相当、浅显易懂的课外古诗词,以唐宋诗词为主,也选一点元明清三代诗词或唐前古体诗。也有相当一部分考区,仍以课内古诗词为考查对象。
    2.题材上,多选写景抒情的诗词,偶尔也选哲理诗和叙事诗。
    3.题点上,多考查内容理解、形象感知、意境欣赏、情感体味、妙点品析、表达赏析等。
    命题趋势:
    古诗赏析主要考查考生欣赏品味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考查的范围包括教材中的课内外古诗词,以及教材以外的古诗词。从先秦的诗经到明清的诗歌都有涉及。内容包括以历史人物,事件为吟咏对象的怀古咏史诗,以某一物为描摹对象的咏物诗,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以战争为题材,反映边塞生活的边塞诗,表现久居在外,长期流离漂泊的羁旅诗。分值一般为6分左右,少的4分,如江西卷、四川成都卷等,多的有10分,如山东德州卷。
    课内古诗欣赏向课外拓展延伸,单纯考课内古诗欣赏的考区越来越少,直接考课外古诗词逐渐增多。古诗连读呈上升趋势,既有课内古诗连读,也有课内外古诗连读,还有两首课外诗的连读,既有同一诗人的作品连读,也有沿用同一题材的不同作者的古诗里。
    注重命题形式的创新。古诗赏析除了常见的选择,填空,问答和判断等命题形式之外,还有表格题,将需要比较赏析,批注,探究的内容,甚至微电影微创作的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有的题目提供几首古诗,让考生选择答题空间。
    命题搭建支架,综合性更强,更加注重思维训练,在古诗赏析题中附上名家评论和考生答题提供方向,让考生通过比较分析来印证名人的评论,为诗歌的赏析提供了支架。或者要求从两首课外诗中选一首与所提供的两首诗组成一组阅读材料,并阐明理由,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才能打。
    解题要诀
    诗歌欣赏有门道,掌握方法很重要。意象、意境、易混淆,象为物景境氛围,品味字词连语境,推敲辨析第一境,描绘画面需联想,翻译扩写特征写,鉴赏人物明形象。品析词句连背景,分析作用析技法,修辞内容加感情,揣摩情感最常见。看图品句反复吟,诗下注释看仔细,知人论世主题现,比较阅读要勾连,同中求异有分晓。名家分析不放过,他山之石可攻玉。
    通关演练
    真题引路
    【2022★湖北武汉】
    7.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注]
    【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此诗为张九龄受唐玄宗赏识而出任洪州都督后所作。湖口,即江西鄱阳湖湖口,当时归洪州都督府统辖。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万丈红泉”“迢迢半紫”描摹庐山瀑布从天而降、绚丽夺目的壮观景象。
    B. 颔联中的“下”和“出”,凸显了瀑布越过山间杂树、穿透空中层云的宏大气势。
    C. 颈联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天气状态下的瀑布美景;晴日彩虹当空,雨天声势浩大。
    D. 尾联赞叹飞瀑与山、云、天连成一片的恢宏气象,展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
    【答案】C
    【解析】
    【详解】C.“日照虹霓似”写瀑布的色彩,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幻化出如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风雨闻”写瀑布的声响,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颈联描写的是晴天丽日时瀑布的美景,因此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022★常德】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颈联中的“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_____________的特点。
    18.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17.长势繁茂
    18.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解析】
    17.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这句是诗人对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故“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长势繁茂的特点。
    1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诗歌前两联三次点到“黄鹤”,有实写,有虚写。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而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是虚写。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由此第一、二句一实一虚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第三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你看“一去不复返”,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象,这是一种彻底的寂寞,把人的心都冻到骨髓里面去了。下一句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引发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无尽地遐思。
    故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2022★衡阳】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大处落笔,简单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尾联“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尽,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
    C.全诗句句写景,并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营造的意境相同。
    D.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的感情。
    12.微视频是时下流行的表现形式,小张同学想将这首诗中的颔联、颈联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
    【答案】11.C
    12.①啼莺争树、泥燕剪风的春景②静态
    【解析】
    11.C.两者意境并不相同。本诗句句写景,营造了春回大地,万物欣欣向荣,一派一机勃勃的意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营造了山河破碎,人迹稀少,草木疯长的荒芜意境。故选C。
    12.考查诗句赏析。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为: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前一句描摹了黄莺啼叫,争相飞向向阳的树木的情景,可概括为:啼莺争树。后一句描摹了飞燕衔泥,在春风中飞舞的春景。可概括为:泥燕剪风。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为: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是动态描写;这两句诗写乱花、浅草,是属于静态描写。
    【2022★怀化】
    (三)诗歌鉴赏(6分)
    【甲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诗】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8. 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
    答:
    19. 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8. 该句中的“迷”字用的好。“迷”意为辨认不清。“迷”写出了地方的遥远,远到都看不清楚了。所以这里表现出对于朋友的同情,要被贬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
    19. 修辞:运用了拟人修辞。甲诗把月亮当作人去写;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去写。
    情感:甲诗将月亮当作人,月亮送朋友离开,其实是表述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之情;乙诗把白玉当作人,写白云送朋友,同样表达了对于朋友的不舍。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赏析。
    首先“秋色遥看入楚迷”大意为“秋天的景色进入到楚地就看得不是那么明显和清晰了”。在这里其实是想说路途的遥远,让诗人无法目送朋友这么远。所以表达出的是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关心。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词比较。
    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大意为“我将自己的忧愁和担忧之情寄托给明月,希望可以一直陪伴你到夜郎的西边”,由此我们知道这是将月亮当作人去写的,表达出诗人对于朋友的思念和担忧之情;
    同样乙诗“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大意为“谁会可怜被驱逐的人呢?只有白云送你去江西了”,这一句也是把白云当作人,会护送朋友去江西,这也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担忧。
    【2022★江苏扬州】
    (二)诗歌阅读(5分)
    长相思·雨①
    [宋]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②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注]①长相思,词牌名。②道,知。
    9. 运用想象,描绘“窗外芭蕉窗里灯”的画面。
    答:

    10. 赏析“一声声,一更更”或者“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的妙处。
    答:

    【答案】9. 诗人客居异乡,在雨夜,独坐室内,点一盏孤灯,隔窗听雨打芭蕉的声音,孤灯照着离人难入梦。
    10. “一声声,一更更”形容雨声,连用两个叠宇,描摹雨断断续续的声音,既显得形象,在声音上也显得贴近。雨声之所以如此清晰入耳,是因为人夜深难寐。
    “愁人”怪雨无情,不顾人的心情,就这样在空洞洞的台阶上一点一点滴到天明,这说明人一夜未睡。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画面的能力。用自己的话描述某句诗中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添加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即可。句意是:窗外雨中的芭蕉和屋里的油灯。据此,展开合理的想象描写诗人雨夜孤灯相伴,独坐室内听窗外雨打芭蕉的景象,来作答。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妙处。
    诗句中“一声声,一更更”是间接写雨的,“一声声”写雨之稠密,“一更更”写雨不断绝,衬托诗人的夜深难寐。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意思是:雨声啊,不懂得离人不爱听,敲打着空阶一直到天明!从中看出诗人一夜未睡。“空”,一是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二是突出了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一声声,一更更”的雨声,凄凄涼涼,仿佛人心中的愁绪一般,永远没有尽头。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
    【点睛】参考译文:
    雨滴声声,报时的更鼓声一遍又一遍,窗外雨中的芭蕉和屋里的油灯,此时似乎也变得多情起来,安慰孤独的我。好梦难成,心中遗憾难平,窗外的雨可不管忧愁的人喜不喜欢听,仍是不停地下着,雨滴一直滴到天明才停了下来。
    二.对应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8-20题。(10分)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②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古台已倾废。③静: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18.选出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甲词以“问”贯穿始终,一问“神州”,二问“兴亡”,三问“敌手”,三问三答,简洁有力,结构严谨。
    B.甲词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写孙权年轻气盛,统帅千军,割据一方,暗含词人对他穷兵黩武,以致战乱不休的批评之意。
    C.乙诗颔联描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隔水远眺山峦,皆在云罩雾绕之中,显得格外幽深。
    D.乙诗颈联中的“依”字有“靠着、傍着”之意,仿佛夕阳对旧垒恋恋不舍,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为尾联情感的抒发营造氛围,极有韵味。
    19.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中的叠词音韵和谐,意蕴深厚,请赏析“悠悠”一词。(3分)
    答:
    甲乙两首诗词都是怀古之作,请分别说说它们所抒发的情感。(4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
    唤渠③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④,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鉴: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②胛:肩胛。③渠:他。④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句诗连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了紧张的劳动场面。
    B. 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农人对插秧这场“战斗”的厌恶。
    C. 雨中抢插秧苗的生活画面,既表现插秧的繁忙,又突出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D. 诗歌内容朴实,语言通俗,平白如话,撷取农村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自然又逼真。
    12. 《唐宋诗》中评价本诗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①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②。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③燕支④北,秦城太白东⑤。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②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③虏障:类似碉堡的防御工事。④燕支:山名,在今甘肃。⑤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之作,两首诗的情感基调相同。
    B.“行子对飞蓬”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都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
    C.颈联既照应“万里”的漫漫征途,又引出“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
    D.最后一句中“雄”字颇有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挥刀奋击的战斗场面。
    (2)请结合全诗,说说颔联的“一杯”中饱含诗人的哪些“心事”。
    答:

    时人见寒山
    (唐)寒山
    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
    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
    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
    2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意思是,时人看见诗人,都认为他是个疯疯癫癫的人。
    B. 三,四句写诗人外部形象:不但貌不惊人,还胡乱穿着粗布衣服。
    C. 后四句说诗人虽然与时人有严重隔膜,但还是欢迎时人来“寒山”。
    D. 这首诗特色鲜明,语言典雅绚丽,沉郁顿挫,意蕴深厚、富有哲理。
    23.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5—6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6.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怀。
    (六)古诗阅读。
    鄱阳湖①
    吴国伦
    欲向匡庐②卧白云,宫亭水色昼氤氲。
    千山日射蛟龙窟③,万里霜寒雁鹜群。
    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
    东南岁晚仍鼙鼓④,莫遣孤舟逐客闻。
    [注释]①选自《明诗观止》。本诗是作者被贬江西时游庐山经鄱阳湖写下的咏景诗。吴国伦,明代文学家。②匡庐:即庐山。③蛟龙窟:指鄱阳湖。④鼙鼓:战鼓。这句指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事。
    (1)“浪涌帆樯天际乱”中的“涌”,有的版本又写作“拥”。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
    (2)关于此诗的情感基调,小嘉说是欢快的,小舟说是忧伤的。你的看法呢?请简述理由。
    答: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反映出她四处飘荡的艰辛和对个人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
    B.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作者素有的济世情怀。“因人常热”,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C. “俗子胸襟谁识我”中的“俗子”,从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
    D. “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讲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反映出作者对今后求索的艰险早有思想准备。
    16. 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秋容如拭”,是写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但这明丽的秋景却不能抹去词人的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B.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C. “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此处为用典,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四面歌残终破楚”也是一处用典。
    D. 本词既有坚定的理想追求,又有巾帼英雄的侠肝义胆,蕴含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基调伤感低沉,语言刚健清新。
    (八)古诗词阅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诗的尾联运用了______修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9.对上述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u韵。
    B.首联点明作者远离家乡去楚国游览的时间和目的。
    C.颔联中的“入”字用得极为传神,展现出江水奔腾而去的画面,用流动的视角勾画出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D.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九)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对曲中的“望”作简要赏析。
    答:
    (2)请结合全曲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伤心”的原因有哪些。
    答:

    (十)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0题。
    题《云山图》二首
    沈周①
    (一)(二)
    看云疑是青山动,侵晓溪山半是云,
    谁道云忙山自闲。草堂亦许白云分。
    我看云山亦忘我,故人到此云相接,
    闲来洗砚写云山。欲去还须云送君。
    【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
    8.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
    答:
    9.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10.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答:

    (十一)古代诗歌阅读(3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代是诗的时代”,这首五言律诗以叙事开端,交代了地点和事由,诗人将乘舟离开楚地去往蜀国,表达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之情。
    B.颔联以雄健的笔力,化静为动,写出了景物的变化,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也符合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
    C.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美景,富有画面感:朗月映照下江水澄净明澈,黄昏天边云朵高高堆垒,犹如海市蜃楼,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诗人用多情的笔调,写出了家乡水的情深意重,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十二)
    古代诗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 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 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8. 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答:
    (十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9~20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9.首联“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20.人们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临别赠言。毕业在即,请另外选用一两句古诗词,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同学的祝愿。
    答:

    十四.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以西,远眺西湖,见到了春水初涨,云脚与湖面相接的开阔景象。
    B.中间两联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描绘了暮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C.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D.全诗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富有画面感。
    (十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4-5 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 (乙)咸阳城东楼 (许浑)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4.下列对以上两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提挈全诗,紧扣诗题,写早行之景;乙诗首联诗人登楼远望,忽生万里愁。
    B.甲乙两首诗颔联均即景抒情,营造一种萧条冷落凄清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愁情悲绪。
    C.乙诗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隐曲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
    D.两诗均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如甲诗将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
    5.甲、乙两诗分别以“悲”、“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请分别说说诗人“悲”、“愁” 的原因。
    答:

    对应训练答案
    (一)
    【答案】18. B
    【解析】“批评之意”有误。
    19. 【答案】“悠悠”意指众多、悠长,表现古今兴亡事之多,时间悠长久远,词人思绪无究。
    20.【答案】甲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遗遗之情
    乙诗通过观吴公台,抒发乡思,同时也表达了因历史兴意无常(昔盛今衰、历史沧桑)而产生的烟怅之感。
    (二)
    【答案】11. B 12. 诗歌充满了农村生活气息。①描写一家老小冒雨插秧的日常劳动场景,分工合作,秩序井然,显得活泼而富有情趣;②运用口语,语言浅白流畅,生活气息浓郁。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B.“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意思是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写出了春雨之密、之急、之大,以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此选项中“暗示农人对插秧这场‘战斗’的厌恶”说法错误;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充满了农村生活气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意思是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这四句写出了一家老小冒雨插秧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分工明确,秩序井然,显得活泼而富有情趣。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这两句极富生活的气息,运用口语,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爱惜劳动成果的农人形象。
    (三)
    【答案】(1)B
    (2)这“一杯”中包含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友人征途的关心与担忧;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
    【解析】这首律诗被后人誉为“盛唐五言律第一”。“侍御”即侍御史的简称,官名。李侍御,名未详。“安西”,即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县。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ACE.正确。B.有误,“行子对飞蓬”中的“飞蓬”表达的是一种轻快迅疾之意。故选:B。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金鞭”“铁骢”“虏障”“燕支”“宝刀”是边塞诗常见的意象,突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描写了边塞雄浑阔大的意境,突显出对友人的担忧。结尾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诗人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十分充沛,表达出对友人的珍重与鼓励。
    译文:
    作为行客面对着飞蓬,手持金鞭指挥着骏马。
    远行万里之外求取功名,万千心事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中。
    安西在燕支之北,长安在秦岭太白峰以东。
    离别时不要难过,就让宝刀来实现你的雄心壮志吧。
    (四) 【答案】22. D 23. 本诗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在,不理会他人目光的洒脱快意之情。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潇洒快意,意境上显得超凡脱俗。选项中“语言典雅绚丽,沉郁顿挫”说法错误;
    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
    诗歌语言上通俗易懂,前四句“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从他人的评价和自己的外貌,来展现自己不与常人相同、怪异疯癫的形象特征,表明诗人不在乎世俗眼光的超凡脱俗心态;“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的意思是:自己说的话别人听不懂,别人却说自己不会说话。这句诗是作者自嘲,体现出诗人在思想言语方面,与当时的人们之间的隔阂。“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则体现出作者潇洒脱俗的心态,虽然别人都觉得自己疯癫,语言上更是和别人无法沟通,但是还是欢迎人们到自己这个地方来。
    (五)【答案】5.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一是茅屋被破,一是布裘新制。根据下文的对照提示,再结合标题,自然找出答案);6.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这是河北中考首次考查了课外诗歌与课内诗歌的对比阅读,在考查课内诗歌的基础上,选择了相同主题的课外作品,稳中求变,异中求同。
    (六)【解析】此诗写鄱阳湖深秋苍茫雄浑的景象。尾联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涌”本意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来,引申义是像水涌出。这里用“涌”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鄱阳湖波涛汹涌的气势。“拥”本义是抱,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风浪把船抱入怀中的情态,突出风浪大的特点。
    (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我认为是忧伤的,从诗句“东南岁晚仍鼙鼓,莫遣孤舟逐客闻”中可以看出,东南沿海地区战鼓仍然咚咚作响。请不要让我听到战鼓声音吧。“孤”字表现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答案】(1)示例1.“涌”更好。表现出鄱阳湖波涛翻腾激荡,以致把船顶起的雄阔气势,
    示例2.“拥”更好。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把帆船拥入“怀中”的景象,突出了风浪之大。
    (2)我认为是忧伤的,尾联中说,东南仍然处于战火之中。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同时,“孤”“客”等词也表现出诗人被贬谪的失意孤寂。
    译文:
    我想向庐山隐居,宫亭湖云气迷濛。太阳照在千山和鄱阳湖上,鹅和鸭游在寒冷的鄱阳湖中。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东南仍然处于战火之中。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七)【答案】15. A 16. D
    【解析】15.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表达冲出家庭牢笼的喜悦之情和投身革命、报效祖国的豪情。
    16.词中表现出格调高昂
    (八)【答案】8.拟人 对家乡的留恋,依依不舍9.B
    【解析】9.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九【答案】(1)一个“望”字,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的思索和深切的同情。
    (2)作者赴任救灾,看到百姓疾苦,心头沉重;望向西都,想到王朝兴亡,心生感慨,对百姓更增同情。
    【解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本题考查炼字。“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个“望”字,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此曲的背景以及写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这首小令写于作者赴任赈灾途中。作者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的忧伤。这就是作者“伤心”的原因和内容吧!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十)【答案】8.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9.B
    10.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忙”与“闲”二字赋予了云与山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了云与山动静皆宜的情景。运用衬托的手法,先写诗人的错觉,看到云在移动,他却误认为青山在移动。在云与山的变幻中,表现出白云的动态美。诗句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
    【解析】8.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抓住诗句描写的意象:“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9.内容理解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诗歌形象的分析和诗歌情感的理。10.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作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十一)
    【答案】A
    【解析】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意思是: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故诗人是离开蜀地去往楚地,并非选项所说“离开楚地去往蜀国”。
    故选A
    (十二)
    【答案】7. B 8. 画作展现出万重秋天的美好,显现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佳境。图中还画了许多人物活动情景,使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令观者目不暇接,百看不厌。
    【解析】【7题详解】B.本项“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有误,根据前两句中的“树槎牙”和“西风雁影”可知,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树木枝叶稀疏,江山西风劲吹,北雁南归的画面,虽不可说萧瑟凄凉,但也不能说“生机勃勃”。故选B。
    【8题详解】考查诗句赏析。三、四句大意为:一重重的秋光风景无限美好,画中还有山野之人的活动,使画面增加了生趣。由此可知,联系前两句中的“连山缥缈”可知,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的美好,一重山色就是一重秋光,一重秋光就是一重美好。除了自然风光以外,画作中还有很多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景与人相融相合,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十三) 19.【答案】不好。“望”字从空间着眼,写作者自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宦游的巴蜀之地,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此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风烟望五津”的意思是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远赴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20.【答案】[示例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我们分开之后,依然能彼此牵挂,友谊天长地久。
    [示例二]希望你充满信心,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希望你在新的环境满怀信心,抖擞精神,开启新征程。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希望你在今后的人生历程里,努力奋进,攀登人生的顶峰。
    十四.
    【答案】B
    【解析】
    【详解】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联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前一联抓住“早莺”和“新燕”的动态,描绘了春的活力与生机。后一联则抓住“乱花”和“浅草”两个意象,展现了西湖早春的美好景色,并非选项所说“暮春时节”。
    故选B。
    (十五)【答案】4.C(3分)
    5.(3分)甲诗: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主要能答出思乡即可)。(1分)
    乙诗: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主要能答出对
    国家衰败的感慨即可)。(2分)
    【解析】诗人最后赶赶到,几羁旅过客,还是不要所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溪水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词,实乃令人思索之余。她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镀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令人伤感。
    诗句
    画面内容
    表现状态
    预期表现效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莺新燕
    动态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浅草

    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3节 专题探究(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3节 专题探究(含解析),共6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3节 句子(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3节 句子(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修辞恰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3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3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解析),共6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辨析信息,概括信息,解读图表,分析探究,理解运用,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