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天津卷)(解析版)
展开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H 1 C 12 O 16 S 32 Fe 56 C 59
第Ⅰ卷
注意事项:
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 12 题,每题 3 分,共 36 分。在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iCl4经水解、焙烧可得到TiO2
B.二氧化硫可用作葡萄酒中的添加剂
C.在钢铁部件表面进行发蓝处理是通过生成一层致密的Fe2O3薄膜达到防腐效果
D.FeSO4可用作污水处理的混凝剂
【答案】C
【解析】A.TiCl4水解生成,再焙烧脱水生成TiO2,A正确;
B.二氧化硫具有一定还原性能防止葡萄酒变质,且能杀菌故可用作葡萄酒中的添加剂,B正确;
C.发蓝处理是钢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Fe3O4薄膜,进而达到防腐的效果,C错误;
D.FeSO4可水解生成氢氧化亚铁,在于氧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可以吸附水在悬浮颗粒,用作污水处理的混凝剂,D正确;故选C。
2.下列应用中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铁红作红色油漆B.霓虹灯发出五颜六色的光
C.使用明矾对水进行净化D.暖贴中的铁粉遇空气放热
【答案】D
【解析】A.铁红呈红棕色,可用作红色油漆,没有涉及氧化还原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
B.霓虹灯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是原子核外电子由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释放能量引起的,没有涉及氧化还原反应,B项不符合题意;
C.明矾溶于水电离产生的Al3+水解生成Al(OH)3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物,用于净水,没有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项不符合题意;
D.暖贴中的铁粉遇空气放热,铁粉最终被氧化成Fe2O3,该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升降,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D项符合题意;答案选D。
3.下列关于物质制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工业上可以用“吹出法”从海水提溴 B.工业上用电解氯化铝制备金属铝
C.工业上用98.3%的浓硫酸吸收SO3制备硫酸D.工业生产中用H2还原SiHCl3制备高纯硅
【答案】B
【解析】A.溴具有挥发性,所以工业上常用“吹出法”从海水提溴,故A正确;
B.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不能用于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方法制备金属铝的原料,故B错误;
C.三氧化硫溶于水会发出大量的热量,用水吸收三氧化硫时会形成难以吸收的酸雾,所以工业上用98.3%的浓硫酸吸收三氧化硫制备硫酸,故C正确;
D.高温条件下氢气能与三氯硅烷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硅,所以工业生产中常用氢气还原三氯硅烷制备高纯硅,故D正确;故选B。
4.下列化学用语的表达正确的是
A.HCl分子中键的形成:
B.邻羟基苯甲醛的分子内氢键:
C.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
D.用轨道表示式表示石墨烯中C原子的杂化:
【答案】A
【解析】A.HCl分子中键是H原子的1s轨道与氯原子3p轨道“头碰头”形成的s-p 键,故D正确;
B.邻羟基苯甲醛,羟基上的H原子与醛基上氧原子形成分子内氢键,故B错误;
C.二氧化碳是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为,故C错误;
D.石墨烯中C原子采用sp2杂化,故D错误;选A。
5.尿酸(Uric acid)的化学式为,可用表示。痛风病与关节滑液中尿酸钠()的沉积有关,增多,病情加重,其在体内产生的过程可表示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寒冷季节更易诱发关节疼痛 B.大量饮水会增大痛风病发作的可能性
C.饮食中摄入过多食盐,会加重痛风病病情 D.痛风病患者应少吃能代谢产生尿酸的食物
【答案】B
【解析】A.寒冷季节温度较低,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使得人体中NaUr含量增多,病情加重,故A正确;
B.假设该反应中,c(H+)=c(NaUr)=c(Na+)=1ml/L,即K=,饮水将各物质浓度稀释为0.01ml/L,则Qc=100>K,则平衡逆向移动,人体中NaUr含量会减少,降低痛风病发作的可能性,故B错误;
C.饮食中摄入过多食盐,会增大Na+的浓度,使得平衡正向移动,人体中NaUr含量增多,病情加重,故C正确;
D.若患痛风病的人应多吃能代谢产生更多尿酸的食物,会增大尿酸的浓度,使得平衡正向移动,人体中NaUr含量增多,病情加重,故患痛风病的人应少吃能代谢产生更多尿酸的食物,故D正确;故答案选B。
6.化合物Z是一种治疗脂蛋白紊乱的药物,其合成路线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B.Y与浓硫酸共热可以发生消去反应
C.可以用溶液鉴别物质Y和ZD.1分子Z中含10个杂化的碳原子
【答案】A
【解析】A.X分子中,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是饱和碳原子,该碳原子与其它3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四面体的结构,故X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A错误;
B.Y分子中,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甲基碳原子上有氢原子,符合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故Y能与浓硫酸共热可以发生消去反应,B正确;
C.Y分子中没有羧基,Z分子中有羧基,Z可以与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故可以用NaHCO3溶液鉴别物质Y和Z, C正确;
D.Z分子中,苯环上的6个碳原子、碳碳双键的2个碳原子、酮羰基的1个碳原子和羧基上的1个碳原子均为杂化,这些碳原子共10个,D正确; 故选A。
7.化合物可作肥料,所含的5种元素位于主族,在每个短周期均有分布,仅有Y和M同族。Y的基态原子价层p轨道半充满,X的基态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X与M同周期,E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电负性:
B.最简单氢化物沸点:
C.和的空间结构均为三角锥形
D.第一电离能:
【答案】D
【分析】Y的基态原子价层p轨道半充满,Y的价电子排布式可能为2s22p3,也可能为3s23p3;X的基态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即X为Mg;X与M同周期,且Y和M同族,则Y为N,M为P;E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推出E为O;五种元素位于主族,在每个周期均有分布,则E元素为H,据此分析;
【解析】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因此元素电负性:O>N>H,故A错误;
B.Y为N,其最简单氢化物为NH3,NH3分子间存在氢键,M为P,其最简单氢化物为PH3,PH3分子间不存在氢键,因此NH3的沸点高于PH3,故B错误;
C.YZ3的化学式为NH3,氨气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YE的化学式为NO,中心原子N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其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故C错误;
D.N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2s22p3,O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2s22p4,前者处于半满稳定状态,因此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O,故D正确;答案为D。
8.有氧条件下,在Fe基催化剂表面,还原NO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该反应能够有效脱除烟气中的NO,保护环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酸性配位点上,与通过配位键形成
B.增大压强有利于NO与吸附在配位点上形成
C.在反应过程中,Fe基可以提高NO的转化率
D.该反应的总方程式为:
【答案】C
【解析】A.分子中的N原子还含有一对孤对电子,所以能和通过配位键形成,故A正确;
B.由图可知,NO与吸附在配位点上形成,该过程中气体体积减小,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NO与吸附在配位点上形成,故B正确;
C.在反应过程中,Fe基作为催化剂,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转化率,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在Fe基催化剂表面,还原NO生成N2和H2O,总方程式为:,故D正确;故选C。
9.为达到下列实验目的,其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A.试管中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A错误;
B.浓硫酸密度大,应该将浓硫酸倒入乙醇中,B错误;
C.关闭弹簧夹,长颈漏斗液面保持不变可证明气密性良好,C正确;
D.滴管不能深入试管内部,D错误;故选C。
10.以下是工业上利用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硫处理含铬(Ⅵ)废水的工艺流程:
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过程中,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
B.过程Ⅱ中是还原剂,为还原产物
C.处理废水中的(不考虑其它氧化剂存在),转移电子数为
D.烟道气可以用或代替
【答案】D
【解析】A.,A正确;
B.过程Ⅱ中Cr元素化合价降低,说明被还原,则是还原剂,为还原产物,B正确;
C.,每个Cr原子得3个电子,即处理废水中的(不考虑其它氧化剂存在),转移电子数为,C正确;
D.中的Fe3+不具有还原性,不能代替具有还原性的二氧化硫,D错误;答案选D。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池中石墨电极表面有气泡产生,丙池中向右侧电极移动
B.甲池通入的电极反应为
C.反应一段时间后,向乙池中加入一定量固体能使溶液恢复到原浓度
D.收集一段时间后丙池中两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左侧电极可能得到混合气体
【答案】D
【解析】A.乙池中石墨电极为阳极,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放电生成氧气,电极反应式为4OH--4e-=O2↑+2H2O,丙为电解池,阴离子向阳极(左侧Pt电极)移动,故A错误;
B.在燃料电池甲池中,负极是甲醇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在碱性电解质下的电极反应为CH3OH-6e-+8OH-=+6H2O,故B错误;
C.电解池乙池中,电解后生成硫酸、铜和氧气,要想复原,要加入氧化铜,故C错误;
D.丙池是电解池,左侧电极是阳极,开始生成氯气,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当氯离子消耗完以后,电极继续生成氧气,电极反应式为4OH--4e-=O2↑+2H2O,故左侧电极可能得到混合气体,故D正确;故选:D。
12.难溶物可溶于盐酸。常温下,用调节浊液的,测得在不同条件下,体系中(X为或与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代表与的变化曲线
B.a、c两点的溶液中均存在
C.的数量级为
D.c点的溶液中存在
【答案】B
【解析】A.设HF的电离平衡常数Ka,,随增大,F-浓度增大,难溶于水,F-浓度越大,的浓度越小,所以代表与的变化曲线,L2代表与的变化曲线,故A错误;
B.溶液中Sr、F两种元素均有SrF2提供,根据物料守恒,a、c两点的溶液中均存在,故B正确;
C.根据图像可知,=1时,=,的数量级为,故C错误;
D.根据电荷守恒,,c点,溶液呈酸性,所以,故D错误;选B。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 4 题,共 64 分。
13.(14分)Cu能形成、、等配离子。
(1)写出基态Cu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 。
(2)基态N原子的第Ⅰ电离能比O的大,其原因是 。
(3)N的最简单氢化物分子的空间构型为 ,其中N原子的杂化类型是 。
(4)向硫酸铜溶液中通入氨气至过量,产生蓝色沉淀,随后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向溶液中加入适量乙醇,析出蓝色晶体。该蓝色晶体的化学式为 ,加入乙醇的目的是 。
(5)用溶液、氨水和溶液为原料配制浸金液,原理如下图所示。
①上述原理可知,在浸金过程中起 作用。
②为了验证上述原理中的作用,进行如上图所示的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温度无明显变化,U形管内液柱左高右低,锥形瓶中溶液蓝色变浅,打开瓶塞后……
a.打开瓶塞后, (填实验现象),证实了上述原理。
b.a中现象对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③下图表示相同时间内,配制浸金液的原料中对浸金过程中消耗率和浸金量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已知:。
结合图1,解释图2中浸金量先上升后下降的原因 。
【答案】(1)(1分)
(2)N原子的2p能级处于较稳定的半充满状态(1分)
(3)三角锥形(1分) (1分)
(4)(1分) 降低的溶解度(2分)
(5) 催化(1分) 锥形瓶中溶液蓝色复原(2分)
(2分)
当 ml⋅L-1时,随着的增大,的浓度增大,浸金速率增大;当 ml⋅L-1时,游离的消耗,使浓度减小,浸金速率减小(2分)
【解析】(1)Cu是29号元素,基态Cu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
(2)因为N原子的2p能级处于较稳定的半充满状态,基态N原子的第Ⅰ电离能比O的大;
(3)N的最简单氢化物为,中含有一对孤电子对,杂化轨道数目为4,则分子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杂化轨道为4,为杂化;
(4)向溶液中通入至过量,产生蓝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继续通入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则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加入适量乙醇,析出蓝色晶体,该蓝色晶体化学式为;加入乙醇能够降低的溶解度;
(5)该机理图机理为:Au失去电子形成,与反应得到, 与反应得到和Au,与氧气,氨水反应又重新生成,故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反应一段时间后,温度无明显变化,U形管内液柱左高右低,锥形瓶中溶液蓝色变浅,说明生成了,,打开瓶塞后锥形瓶中溶液蓝色复原,说明氧气将又氧化为;
a中在氧气和氨水的作用下生成了,方程式为;当时,随着的增大,配制的浸金溶液中的浓度增大,浸金速率增大;当时,根据题中所给已知方程式,游离的消耗,使浓度减小,浸金速率减小。
14.(18分)氯化铁常用于污水处理、印染工业、电子工业等领域。氯化铁易升华、易潮解,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制备氯化铁并探究其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Ⅰ.制备固体。
(1)仪器的名称是 ,仪器中的试剂是 。
(2)装置用浓盐酸和固体反应制备氯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上述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 。
Ⅱ.探究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
提出假设:外界条件改变,溶液水解平衡会发生移动
设计方案并完成实验
实验1:探究稀释溶液对水解平衡移动的影响
将溶液分别稀释10倍和100倍,测定:
(4)实验证明稀释溶液,水解平衡正向移动,结合表中数据,给出判断理由: 。
(5)计算实验ⅱ中的水解度(转化率)为 (只列出计算式,忽略水自身电离的影响)。
实验2:探究温度对水解平衡移动的影响
已知:水解程度越大,其溶液颜色越深,透光率越低。
分别将溶液和溶液持续加热,当温度上升至时停止加热,让溶液自然冷却,测定该过程中溶液透光率的变化,实验结果如下图:
(6)结合图像分析,小组推测溶液颜色(透光率)随温度变化的改变并不一定是仅由水解平衡所致,理由是 。
查阅资料:溶液中存在配位平衡:(黄色);不与配位,稀溶液接近无色。
优化实验与实验结论:向溶液(黄色)中,加入适量溶液酸化,溶液颜色变为无色,加热和降温过程中溶液透光率均无明显变化,对照图2,可证明酸化条件下,温度对的水解平衡影响不大。
(7)上述实验中加入适量溶液的目的是 ;请参考上述实验,设计实验证明溶液颜色(透光率)随温度变化的改变与配位平衡的移动有关,简述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现象: 。
【答案】(1)分液漏斗(2分) 无水氯化钙(2分)
(2)MnO2+4HCl(浓)MnCl2+Cl2↑+2H2O(2分)
(3)缺少HCl吸收装置(2分)
(4)FeCl3溶液稀释10倍,溶液pH变化小于1(2分)
(5)×100%(2分)
(6)50℃后停止加热,自然冷却,两者透光率不同(2分)
(7)抑制水解(2分) 向0.2ml/LFe(NO3)3溶液中加入适量HNO3溶液,使溶液呈无色,再加入几滴NaCl溶液,溶液变为黄色,测此溶液透光率随温度改变的变化情况,溶液透光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加热透光率下降,降温透光率上升(2分)
【解析】(1)由实验装置图可知,仪器a为分液漏斗,由分析可知,盛有无水氯化钙的干燥管b用于吸收水蒸气,防止水蒸气进入收集氯化铁的装置中导致氯化铁潮解;
(2)由分析可知,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为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3)由分析可知,题给装置的缺陷是没有盛有的饱和食盐水用于除去氯化氢气体,会导致铁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4)由表格数据可知,氯化铁溶液稀释10倍时,溶液中pH的变化小于1,说明稀释氯化铁溶液时,水解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5)铁离子在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Fe3++3H2OFe(OH)3+3H+,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ⅱ中氯化铁的水解度为×100%;
(6)由图可知,等浓度的氯化铁溶液和硝酸铁溶液持续加热,当温度上升至50℃后停止加热,自然冷却时,硝酸铁溶液的透光率强于氯化铁溶液,说明氯化铁溶液颜色随温度变化的改变可能不完全是由水解平衡引起的,可能与溶液中阴离子种类有关;
(7)由题给信息可知,验证溶液颜色(透光率)随温度变化的改变与配位平衡的移动有关的实验操作为向0.2ml/L硝酸铁溶液中加入适量硝酸溶液,使溶液呈无色,再加入几滴NaCl溶液,溶液变为黄色,测此溶液透光率随温度改变的变化情况,溶液透光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加热透光率下降,降温透光率上升说明溶液颜色(透光率)随温度变化的改变与配位平衡的移动有关。
15.(18分)2022年12月我国发布了新冠疫情“新十条”防控优化措施,随着疫情逐渐放开,短时间内解热镇痛、抗炎类等药物需求大增,布洛芬就是其中一种,其合成路线如图。
已知:,化合物中含有两个六元环。
回答下列问题:
(1)C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 ,布洛芬的分子式为 。
(2)B→C的反应方程式为 。
(3)E的结构简式为 ,D→E的反应类型是 ,F的系统命名法名称为 。
(4)下列有关题中的有机物说法正确的是 。
①A为甲苯,A、B互为同系物
②F能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醚,还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
③C中的所有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④G的结构简式为
(5)满足下列条件的布洛芬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①苯环上有三个取代基,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两种
②能发生银镜反应;
③能发生水解反应,且水解产物之一能与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6)以甲醛、乙醛为起始原料制备有机物,设计分三步合成路线(无机物、催化剂任选,合成路线示例见题干)。
【答案】(1)酮羰基、碳氯键(各1分,2分) (1分)
(2) + (2分)
(3)(2分) 加成反应(1分) 2,2-二甲基-1,3-丙二醇(2分)
(4)①④(2分)
(5)4(2分)
(6) (4分)
【解析】(1)C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羰基、碳氯键;由布洛芬结构式知,其分子式为C13H18O2。
(2)B为,B与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B→C的反应方程式为+ 。
(3)D到E中,甲醛的碳氧双键断开,乙醛的α-氢原子加成到氧上形成羟基,-CH2CHO连接到断开的碳氧双键的碳原子上,则E为,是加成反应;F含两个醇羟基,其系统命名法名称为2,2-二甲基-1,3-丙二醇。
(4)A为甲苯,B为,A、B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3个CH2原子团,故是同系物,①正确;F中与羟基相连碳的邻碳上没有氢原子,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②错误;C中氢原子达2电子稳定结构,③错误;C与F通过类似题给已知的反应可得到G:,④正确。
(5)满足①苯环上有三个取代基,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两种,说明苯环有2种类型的氢原子;②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有醛基;③能发生水解反应,且水解产物之一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说明含有酚羟基,则满足条件的布洛芬的同分异构体有如下4种:、、、。
(6)首先CH3CHO和HCHO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醛基和氢气加成生成,在酸性条件下和乙醛反应生成产物,具体路线为 。
16.(14分)燃油汽车尾气中含有等有毒气体造成大气污染,可在汽车尾气排放装置加催化转化装置,将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反应原理如下:
①
②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物质中的化学键断裂时所需能量如下表。
燃烧热,则反应①的 。
(2)下列措施有助于消除汽车尾气污染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缩小体积B.升高温度C.移除D.改变反应物比例
(3)一定温度下,恒压为的密闭容器中充入,催化发生上述两个反应,平衡后测得生成,则平衡时的转化率为 ,反应②的压强平衡常数 。
(4)在三元催化剂(铂、铑、钯)条件下,不同温度下相同时间各气体的消除率如图所示,温度高于时,的消除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
(5)某研究小组利用电催化原理技术处理汽车尾气以实现变废为宝,如图所示:
①阴极反应生成的电极反应式为 。
②已知三种气体分别在某新型催化剂下电还原的历程如下图所示;
该催化剂对三种气体电还原的催化活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答案】(1)-747(2分)
(2)AC(2分)
(3)50%(2分) (2分)
(4)高于T1温度,三元催化剂对反应①的催化活性降低(2分)
(5)NO2+7e-+8H+=NH+2H2O(2分) NO2>NO>CO(2分)
【解析】(1)燃烧热,则热化学方程式为③,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①-2×反应③可得,由∆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解得-747;
(2)A.缩小体积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可减小NO、NO2的浓度,有助于消除汽车尾气污染,故A正确;
B.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不利于消除汽车尾气污染,故B错误;
C.移除能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有助于消除汽车尾气污染,故C正确;
D.改变反应物比例不论NO、NO2还是CO过多,都不利于消除汽车尾气污染,故D错误;
故选AC;
(3)设反应①消耗2xmlNO,反应②消耗2ymlNO2,列三段式:、,平衡后测得生成,则x+y=1、2x+4y=3,联立解得x=0.5、y=0.5,消耗n(CO)=2×0.5+4×0.5=3,则平衡时的转化率为;平衡时n(NO)=1ml,n(CO)=3ml,n(CO2)=3ml,n(N2)=1ml,n(NO2)=3ml,总物质的量为11ml,恒压为,反应②的压强平衡常数;
(4)温度过高催化剂会失活,温度高于时,的消除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高于T1温度,三元催化剂对反应①的催化活性降低;
(5)①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得电子生成,电解质溶液为酸性,电极反应式为NO2+7e-+8H+=+2H2O;②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说明催化活性越好,由图可知,催化活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NO2>NO>CO。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验证温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检验溶液的Fe3+
实验操作
实验序号
ⅰ
0.2
1.39
ⅱ
0.02
2.10
ⅲ
0.002
2.74
物质
能量
945
498
631
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天津A卷)(考试):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天津A卷)(考试),共7页。
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天津B卷)(考试):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天津B卷)(考试),共8页。
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天津B卷)(考试):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天津B卷)(考试),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