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2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展开一、课标分析
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认识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科学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压力、液体压强和二力平衡等知识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这部分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素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及方法:学生能从日常生活现象中认识浮力的存在,但因为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对知识和方法都要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对八年级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
未知知识及方法:正确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称重法和压力差法计算浮力。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关于阿基米德洗澡时,进入澡盆,感觉到自己身体变轻……
同学们在洗澡时也会与阿基米德有同样的感受……
2.将一个塑料小船放进水里,它会漂起来。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举出例子。
让学生分辨、思考、参与其中,想象自己在相同的情景下,是不是也会存在相同的感受。
学生观察、举例。
通过有关浮力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浮力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浮力及其产生原因的思考。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自主预习
引导得出浮力的概念:这种能让物体浮起来的力叫做浮力。
总结学生提出来的实例,小船、小木块、纸片等物体,都会漂浮在水面上。根据这些事实,认识到漂浮在液体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提问:如果是小石块、小铁块,浸没在水中,还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绝大多数学生,面对“浮”的物体,很容易理解浮力。把浮力引申成一个向上托举的力。
引出问题,不浮的物体,在水中是不是也受到浮力?
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实验,了解和感受浮力。
环节三:浮力
提出问题: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
设计实验方案:物体浸没在水中后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变化来说明。(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来研究相同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最后统一确定出一种实验方案,大家一起做。其他的实验方案,也可以放在课下,由大家分组完成)
选择实验器材:小铁块、细线、盛有适量水的烧杯、弹簧测力计。
实验猜想: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等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没有浮力;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大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存在浮力。
实验过程:
(1)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称量小铁块,测得的读数是小铁块的重力。
(2)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小铁块,缓慢浸入到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读数逐渐减小,可以得出结论,浸入到液体中的小铁块同样受到浮力作用。
很自然地交流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有的学生说,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同样受到浮力作用,有的学生说,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不受到浮力作用,因为它没“浮”,沉底了。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根据自己的实验,来选择恰当的实验器材。
让学生学会浮力的概念、方向,会画浮力的示意图,会用称重法计算浮力的大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三:浮力
(3)小铁块完全浸没到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不再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拓展: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F1、F2有什么关系?浮力的方向是什么?
(1)用受力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各个状态的受力情况。
(2)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吊着小铁块时,小铁块受到一个拉力F1 和重力的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所以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拉力F1,也是小铁块所受到的重力。
(3)当小铁块缓慢浸入到水中时,注意它受到拉力F2、浮力和重力的作用,重力大小不变,但是拉力在减小,说明浮力在增大。
引导:同学们想一想,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到了哪几条有用的结论,并归纳出来。
得到一种求浮力大小的方法:利用弹簧测力计的称重法。
学生思考并提出猜想。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实验过程,可以相互小组讨论。
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写出得到的结论。
让学生体会设计实验的过程,会自己设计实验,从实验目的出发,循序渐进地完成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
对实验进行改进和思考,让实验更加完善。
环节四:浮力产生的原因
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升力,作用在鸟身上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是不是与升力类似?
浮力与升力有共同的特征“能使物体上升”。升力是由压强差产生的,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升力类似,从而得到,浮力也是由压强差产生的。
2.通过实验观察上、下表面的压强差。
演示实验:将两头带橡皮膜的直筒玻璃管竖直伸入水中,让同学们观察现象;可以看到上面的橡皮膜凹陷小,而下面的橡皮膜凹陷大,可以直观观察到下侧的橡皮膜所受的压力大,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h也可以简单计算出,深度越深,液体对物体的压强越大。
学生回答:升力是由于鸟翼上方和下方的压强差产生的。
学生思考回答。
让学生学会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并会用压力差的方法计算浮力的大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四:浮力产生的原因
而其他不同面受到的压力,可以把玻璃管水平放置来观察,可以发现压力都会相互抵消。
得出结论,侧面的压力相互抵消,只有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所以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所产生的压力差。
例.思考沉没在海底的沉船,有没有受到浮力作用(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判断)。
得出结论:像沉船那样与水底紧密结合的物体不受浮力的作用,因为它的下表面没有受到水的压强。同样的例子,还有打入河床的桥墩。
学生们观察到玻璃管下面的橡皮膜比上面的橡皮膜凹陷得多。
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必须同时具备上、下表面的压强才能产生浮力。
及时巩固浮力产生原因的公式,检验学习成果。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10.2 认识浮力
1.概念: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浮力的计算:称重法——F浮=G-F拉;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作业布置
《七彩作业》第十章第2节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4 沉与浮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下册<a href="/wl/tb_c5735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4 沉与浮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2 认识浮力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2 认识浮力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2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2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