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下册4 沉与浮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判断物体的沉浮,总结浮沉条件。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在前两节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沉浮条件,与前两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要将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这一课时利用受力分析,判断物体的沉浮条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时需要利用以往的知识,重力、浮力等做综合受力分析,从而对物体的沉浮状况作出判断。学习物体的沉浮条件。
教学目标
1.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2.会利用物体的沉浮条件判断物体的状态。
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沉浮条件,培养科学的兴趣,探索的精神,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受力分析,判断物体的沉浮情况。
难点:利用受力分析,分析实际问题,总结沉浮条件的规律。
教学过程
续表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控制沉与浮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如何控制物体的沉浮。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在前两节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沉浮条件,与前两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要将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这一课时的知识点:鱼、潜水艇和飞艇的沉浮原理,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沉浮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时通过鱼、潜艇、飞艇等生活当中的实例,综合分析判断沉浮的原理,从而知道如何控制物体的沉浮,要求学生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了解生活中不同的现象,用知识解释各种现象。
教学目标
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解释鱼、潜水艇的沉浮原理。让学生了解前沿科技知识,阅读奋斗者号、福建舰等国防科技前沿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科技强国的意识,从小立志报国,努力学习,学有所用。
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物体的沉浮条件,分析常见物体的沉浮。
难点: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沉浮现象。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取一个小石块和一个小木块,把它们分别浸没在水中,叫同学们观察现象。
提问:浸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同样都受到浮力,为什么运动状况会不同呢?
学生提出各种解释。
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思考。
环节二:浮沉条件的判断实验设计
演示实验:取一只新鲜的鸡蛋,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猜想鸡蛋在水中的状态。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总结大多数学生的答案,得出鸡蛋会沉底的结论。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来演示实验。
将鸡蛋放入水中,鸡蛋是漂浮的,为什么会这样?发现实验现象和大多数学生的观念并不同,原因是水中加了盐。
教师提问,将鸡蛋放入盐水中会漂浮,放入清水中会如何?可以再次进行实验。
盐溶于水后,变成盐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加盐会导致液体的密度的增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可以对鸡蛋做受力分析:这里有两个状态,一个是鸡蛋下沉的状态,另一个是鸡蛋上浮的状态。当鸡蛋下沉和上浮的时候,都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在两个状态的过程中,鸡蛋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鸡蛋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重力没有变,那么肯定是浮力的变化引起它下沉和上浮。
不断加盐,导致液体的密度增大,鸡蛋所受浮力逐渐增大;当浮力小于重力时,鸡蛋下沉;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鸡蛋上浮。
整理自己的思路,用“>”“<”或“=”符号描述你的思维过程。
鸡蛋所处的三种状态:
下沉:浮力<重力。
上浮:浮力>重力。
悬浮:浮力=重力(平衡)。
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引导得出搅拌的目的,一步一步让学生建立起加盐是为了改变液体的密度。
学生观察发现,鸡蛋上浮了,有的学生很吃惊。
学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让他们分析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学生用逻辑推理的符号阐述自己的思路。
学生通过实验,思考问题,体会物体的沉浮条件。
归纳总结物体的沉浮条件,让学生有系统的概念。
可以让学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自行归纳总结。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浮沉条件的判断实验设计
例.如图所示,同一小瓶内装入质量不同的水,将小瓶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发现在图甲中小瓶上浮,在图乙中下沉。待小瓶静止后,小瓶在甲、乙中受到水的浮力分别为F甲和F乙,则( )
A. F甲>F乙 B. F甲=F乙
C. F甲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比赛。
用习题进行巩固,让学生体会到受力分析的重要,在解题过程中,涉及几个力的分析,需要明确几个力之间的关系。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10.4 沉与浮
第1课时 沉浮条件的判断
一、了解三种状态:下沉、上浮和悬浮
二、三种状态产生的条件
1.下沉:重力大于浮力。
2.上浮:重力小于浮力。
3.悬浮:重力等于浮力。
作业布置
《七彩作业》第十章第4节第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周末,小明同学和爸妈一起到海洋馆去参观游览,海洋馆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它们自由地游动,或沉或浮。请学生思考,这些生物,都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沉浮的呢?
学生观看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通过各种海洋生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产生思考。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分析控制沉浮的方法
1.我们来看看鱼是怎样使自己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和悬浮的,以河豚为例。
请同学们对河豚在水中的状态进行受力分析。
提问:鱼是如何改变自身浮力的呢?
引出鱼身体中一个特殊的器官——鱼鳔。
整理自己的思路,总结鱼在哪种条件下处于下沉、上浮或悬浮三种状态。
2.鱼是通过改变浮力的方式来改变沉浮状态的,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改变沉浮状态,如潜艇。
最早的潜艇用于军事侦察和袭击,现在也用于深海考察,为开发海洋,获得新资源提供信息。连接到凡尔纳和潜艇图片。
潜艇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潜艇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
注意潜艇的水舱的体积是不变的(这里和鱼鳔有区别)。
潜艇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潜艇处于同一液体中(即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则浮力是不变的,浮力不变,只可能是重力的变化引起了潜艇的下沉、上浮和悬浮。
潜艇有两个水舱,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向水舱中压入和排出水。
潜艇通过向水舱中压入和排出水改变潜艇的重力。人工向水舱中压入水,直到重力大于浮力的时候,潜艇下沉;人工从水舱中排出水,直到重力小于浮力的时候,潜艇上浮;当重力与浮力相等时,潜艇悬浮。
激发兴趣,学生思考。
同一条鱼,不管上浮还是下沉,它的重力都没有发生变化。
鱼只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重力没有变化,则是浮力发生变化了。
河豚的变化很明显,它上浮的时候,身体会鼓成一个球,而下沉的时候,身体会变瘪。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鱼鳔的作用。鱼是通过鱼鳔改变自己的体积来改变浮力的;鱼鳔较小时,鱼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鱼下沉;鱼鳔较大时,鱼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鱼上浮;鱼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时,鱼将可以在水中任意的深度游动。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感受如何控制物体的沉浮。
让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让学生学习了鱼的沉浮以后,再拓展到潜艇和其他模型。
让学生体会潜艇模型,比较鱼和潜艇的不同。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分析控制沉浮的方法
例.整理思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下沉、上浮和悬浮时的状态。
3.鱼和潜艇都会在液体中下沉、上浮和悬浮,那么它们实现上浮和下沉过程的方法,有什么异同呢?
同学们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4.除了鱼和潜艇之外,介绍其他的模型如何实现沉浮。例如,轮船,热气球,飞艇……
介绍热气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释热气球的沉浮原理。解释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
介绍打捞沉船的特殊方法,讲述我国古代用浮船打捞沉落江中的万斤大铁牛的故事。
简单介绍自主建造的航母和福建舰漂浮在海面上时不同的沉浮状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方法应用:设计密度计,来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将密度计的制作作为学生活动,让学生交流讨论,动手制作。
鱼通过体积的变化,引起浮力的变化;潜艇通过自身重力的改变,引起下沉和上浮,它的浮力并没有变。引起学生兴趣,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交一份报告,与同学分享;学生思考。
与历史结合,了解物理学科和历史的关系。
学生自行设计。
从单一的模型,拓展到生活中其他各种模型。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提,也可以简单引导。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10.4 沉与浮
第2课时 控制沉与浮
沉浮原理鱼:靠改变体积改变浮力潜艇:靠改变自身重力改变浮力
作业布置
《七彩作业》第十章第4节第2课时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4 重力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下册<a href="/wl/tb_c5733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4 重力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增加物体稳定性的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4 沉与浮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4 沉与浮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4 沉与浮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4 沉与浮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难点突破策略,教学模式,教学器材和媒体,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