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时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观察物体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认识方程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课时教案,共34页。
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及绘制条形统计图,认识及绘制折线统计图,求平均数及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是《数学课程标准》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学生之前已经在简单的统计活动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教材主要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及统计过程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1.在本单元中设计了多个有效的统计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如统计生日活动、统计蒜苗生长情况的活动。统计记数字情况的活动。结合这些活动进行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等内容的问题串的设计,不断积累了学生统计活动的经验,也渗透了统计的思想与方法。2.注重在统计过程中学习表示数据的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本单元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及平均数等表示、分析数据方法的学习,均结合在统计过程当中,有利于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如设计了栽蒜苗活动,并对活动记录分别进行了不同的统计:一是对14天后各组蒜苗数据的统计;二是对某个组14天蒜苗数据的统计。结合两个统计过程,设计了“栽蒜苗(一)”和“栽蒜苗(二)”,分别学习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通过统计过程与表示数据的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表示数据方法的能力,渗透数据分析观念。3.注重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通过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用数据来进行推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统计图表方面除了要求学生能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外,还引导学生从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如“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还要引导学生结合信息进行进一步推算及分析,如对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对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什么时候增加?什么时候减少?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什么时候增加得快?什么时候减少得慢?通过这个变化可以进行怎样的预测?等等。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认知水平,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中是蕴含着信息的,从而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通过“记数字”的游戏情境,充分感受“平均数”出现的必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进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第1课时 生 日第2课时 栽蒜苗(一)(1)第3课时 栽蒜苗(一)(2)第4课时 栽蒜苗(二)第5课时 平均数(1)第6课时 平均数(2)第六单元复习教案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83~84页。内容简析问题串1: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问题串2:用涂格子的方法表示数据。问题串3:借助统计图的直观,分析数据,了解数据所蕴含的信息。教学目标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生日所在的季节,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的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2.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法、谈话法。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新知识,不做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学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实际操作法、讨论交流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生日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发展统计观念。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法: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1.说一说,你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你的好朋友呢?2.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数最多?师:你们知道我们班的同学在各季节有多少名同学过生日吗?如何进行统计能让我们更直观地得到答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绘制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品析:通过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进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 课件导入法:师:一年有几个季节?你知道这几个季节是怎样划分的吗?引导学生统一划分季节的标准。(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阅读并讨论情境图中的文字,清楚每个季节都包含哪几个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条形统计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品析:借助一个情境引入本节课新知。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在什么季节吗?2.分一分: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1)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四季的划分。(4)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3.明确任务:班里同学的生日分别在什么季节?我们一起来调查一下吧!(1)提问:你准备如何调查?学生先想一想,再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调查方法。方法一:每人在纸条上写出自己生日所在的季节。方法二:先收集同学的生日所在季节的情况,再分类整理纸条,收集数据。方法三:把大家生日所在的季节的情况涂在格子里。(2)教师讲解横向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横轴表示数量,单位是人数。纵轴表示项目,四个季节,春夏秋冬。1个格子代表1人,是哪个季节出生的,就在对应的格子里涂色。学生拿出空白统计图,一起涂一涂。①指名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主完成。②教师巡视。③小组内互相交流涂的结果。学生观察、分析条形统计图。(3)提问: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①能直观地看出各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有多少。②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少。(4)提问: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样的统计图比较直观,便于数据的比较与分析。【品析:学生通过独立操作,经历横向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事物,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解决办法: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事物。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完成教材第84页“练一练”1~3题。拓展1.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1)最喜欢( )的人数最少,有( )人;最喜欢( )的人数最多,有( )人。(2)最喜欢( )和( )的人数同样多,均有( )人。(3)看了统计图,从健康角度出发,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拓展2.四(1)班参加校运动会项目情况如下图。(每人限报一项,每人都参加校运动会)(1)填写下表。项目人数跳绳踢毽子跳远跑步(2)参加( )的人数最多,参加( )的人数最少。(3)四(1)班一共有( )人。(4)参加跳绳的人数比跑步的多( )人。【参考答案】拓展1.(1)汽水 5 酸奶 15(2)可乐 雪碧 12(3)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要少喝碳酸饮料。(叙述合理即可)拓展2.(1)项目人数跳绳9踢毽子4跳远8跑步6(2)跳绳 踢毽子(3)27(4)3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这节课,通过调查整理班里同学的生日分别在什么季节,我们了解到:统计结果不仅可以用统计表表示,还可以用统计图表示。我们通过调查,整理和记录,制成了漂亮的条形统计图,并且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解决了很多问题。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1.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教师根据生活实际及教材中的统计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引出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每种条形统计图都是因为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3.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同统计图的优点,让学生明确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不足之处:1.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调查方法和统计方法上同学们还是有点混淆。调查方法应该有问卷调查,写纸条调查,举手调查,站队调查等,统计方法应该有数数、写正字等。2.整节课教师参与过多,组织引导学生较多,放手较少。虽然学生参与活动比较积极,但大体是在教师的牵引下进行的,缺少主动性。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生日 绘制条形统计图及统计图表示的信息。1.明确1格表示1个单位。 2.按照对应策略,逐一涂色,涂色要均匀。 3.涂色后要标出相应的数据。 4.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85页及第86~87页练一练的相关内容。内容简析问题串1:通过交流与讨论明确整理数据的目的。问题串2:填写小组蒜苗14天生长高度的统计表。问题串3:根据上述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解决用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的问题。问题串4:解读上述条形统计图中所蕴含的信息。教学目标1.经历将实验数据画成统计图的过程,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2.能读出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教学重点理解条形统计图中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根据手里的实验数据合理确定统计图中1格所表示的单位量。教法与学法教法:组织引导法、谈话法。组织学生交流“格子不够画”时怎么办,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学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实际操作法、讨论交流法。通过填表、画图等操作活动,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法: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进行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并且按要求记录了一些数据,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些数据来研究一下与“栽蒜苗”有关的统计知识。(板书课题)【品析:开门见山,快速启动学生的相关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激趣导入法:前些天,同学们进行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谁能说说你的蒜苗的生长情况?生1:前几天蒜苗长得比较慢,后几天长得比较快。生2:我的蒜苗14天长高到17厘米了。师:同学们把自己所栽的蒜苗这14天的生长高度记录下来。想想用什么方法能形象直观地表示蒜苗的高度呢?生1:可以用画图形的方法。生2:可以用画格子的方法来表示。生3:可以把这些数据写在表格里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品析:为这一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头。】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1)回顾收集数据的方法。师:你们是如何得到蒜苗高度的相关数据的?这么多数据应该如何整理?(学生自主回答,合理即可)(2)出示数据:阳光小组蒜苗14天后的生长高度情况。(3)观察数据,把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制作小组蒜苗14天后的高度统计表。①以小组为单位,把组内每个同学记录的14天后蒜苗的高度填入统计表中。(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统计表,小组同学把记录的数据分别填入表内)②汇报填表情况。(学生汇报,集体交流)阳光小组蒜苗14天后的高度统计表姓名小明小英笑笑开心淘气小兰蒜苗高/厘米1296211524(4)汇报交流。提出问题:观察统计表,你能看出他们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得最高,谁种的蒜苗长得最矮吗?(指名说一说)师: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他们这一小组谁种的蒜苗长得最高,谁种的蒜苗长得最矮。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地表示出你们小组的蒜苗种植情况呢?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1)利用方格纸,尝试绘制统计图。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在方格纸上填空,并涂出条形统计图。在绘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①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怎么办?再补充格子?②如果不再添格子,就用现有数量的格子能表示出蒜苗的高度吗?可以怎样表示?(2)小组合作,完成条形统计图。①绘制: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②交流:出示同学们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并说明1格表示的数量及具体的画法。③小结:同学们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④大家是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的?(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3.观察、分析统计图。师:从上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如:最高的蒜苗高多少厘米,最矮的蒜苗高多少厘米,它们之间相差多少厘米……【品析: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回顾、交流、整理、绘制中明确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办法,发现以往学过的用1格表示1个单位绘制条形统计图的做法的局限性,自主进行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绘制的探究,发现并总结出相应的绘制方法,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动手制作能力得到提高。】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统计图中的格子不够画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小结:补充格子继续画或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当数据较大时,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比较方便。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完成教材第86页“练一练”1题。拓展下面是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卡通人物统计表。卡通形象喜羊羊麦兜图图孙悟空人数146812(1)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2)上面的统计图中,1格代表( )人。【参考答案】拓展 答案不唯一,如:(1)(2)2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会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当我们发现“格子不够画时”,我们可以交流尝试,感悟“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条形统计图。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1.引导学生回顾数据收集的方法,交流记录的实验数据。因为课前学生已经经历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并且在14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所以课中的交流、汇报,不仅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互动。2.经历认知冲突,感悟统计方法。因为学生此前已经学过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统计方法,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绘制条形统计图,不但让学生经历了质疑、解疑的过程,而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统计图中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3.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习能力。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巩固提升时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读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处处、时时存在着学生的认知冲突,如何把握这个机会来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是本节课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栽蒜苗(一)(1)制作步骤1.画横轴、纵轴。2.确定直条的宽度和位置。3.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4.画直条并标上数据。5.写名称和制表日期。特点: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86页试一试及第86~87页练一练的相关题目。内容简析问题串1:寻找如何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简单的统计图的有效策略。问题串2:根据选择的适当单位和方式,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统计图。教学目标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3.会将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教学重点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简单统计图的有效策略。教学难点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简单统计图的有效策略。教法与学法教法:组织引导法、谈话法。组织学生交流数据较大时,统计图应该怎么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学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实际操作法、讨论交流法。通过填表、画图等操作活动,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导入法:前面我们学习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那你们见过形式不同的统计图吗?课件出示教材86页“试一试”。我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统计图的内容。【品析:开门见山,快速启动学生的相关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一说从统计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从统计表中,我们能知道笨笨鸡场上星期每天卖出鸡蛋的数量)2.结合表中的数据,交流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1)用1个○代表100个鸡蛋。(2)用1格代表100个鸡蛋。3.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一天卖出鸡蛋的数量最多?哪一天最少?(根据直条的长短,我们可以看出,星期六卖出鸡蛋的数量最多,星期一卖出鸡蛋的数量最少)4.说一说:从统计图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从统计图中还能发现星期三和星期四卖出鸡蛋的数量相同……)【品析:通过“试一试”,巩固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制图方法,促进学生学会读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如何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简单统计图?讨论并小结:观察数据,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根据适当单位和方式,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统计图。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完成教材第87页“练一练”2~4题。拓展 林林超市1~4月份销售鞋子情况如下表。月份1234销量∕双400600500300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参考答案】拓展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本节课,我们整理了自己和小组同学在栽种蒜苗的过程中记录的一些数据,并制成了条形统计图,了解到统计图中1格不仅可以表示1个单位,还可以表示多个单位,绘制时要根据具体数据进行选择。关于统计图的知识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收集的数据,学习新的统计方法。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1.建立和谐课堂,促进师生合作。积极引导学生回顾数据收集的方法,交流记录的实验数据。因为课前学生已经经历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并且在14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所以课中的交流、汇报,不但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互动。2.经历认知冲突,感悟统计方法。学生此前已经学过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统计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绘制条形统计图,不但让学生经历了质疑、解疑的过程,而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统计图中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3.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巩固提升时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读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本节课在教学上还有一些不足:在学生完成统计图后,应该加入比较环节,看看哪个统计图的直观感觉比较明显,优越性比较明显,这样学生的体会比较深。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栽蒜苗(一)(2)条形统计图: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根据适当的单位和方式,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统计图。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88~89页。内容简析问题串1: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是怎么画出来的。问题串2:根据所画的折线统计图说明这几天蒜苗生长的情况。问题串3:根据折线统计图说明哪段时间蒜苗长得最快。问题串4:根据学生自己收集的蒜苗生长的数据画成折线统计图,并读出折线统计图蕴含的信息,与同伴交流。教学目标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教学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谈话法、组织引导法。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思考的过程中认识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实际操作法、讨论交流法。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导入法:师: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也栽了一些蒜苗,下面是老师每隔1天观察一次,记录下来的蒜苗生长情况。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我们栽的蒜苗。课件出示:第几天第2天第4天第6天第8天第10天第12天蒜苗高/厘米137101415(1)从表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回答,如数据是每2天统计一次;第6天蒜苗高7厘米……)(2)你能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学生在格子图上制作)(3)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课件出示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师:前段时间老师布置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并通过记录和观察,我们学会了绘制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能更好地看出蒜苗每天的生长情况。但是大家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用它来表示蒜苗的生长趋势合适吗?(出示一组表示蒜苗生长情况的条形统计图)生: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多少,用它来表示蒜苗的生长趋势好像不太合适,因为从条形统计图上看蒜苗好像不是一点一点长高的,而是一蹦一跳长高的。通过同学们的观察,知道条形统计图虽然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但是用它表示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所以,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另一种表示方法——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品析:通过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及优点,借助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众多相似之处来减少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的难度。】 谈话导入法:同学们,前些天,你们进行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一名同学把栽蒜苗的经过拍摄下来了,大家想看看吗?(播放栽蒜苗视频)你们为蒜苗做过生长记录吗?这名同学也做了记录,(出示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不过他还想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所以又把这些数据制成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大家看看用条形统计图记录蒜苗的生长趋势合适吗?(出示蒜苗15天生长情况条形统计图)用什么方式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比较合适呢?谁有办法?(生自由作答)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把条形统计图一点点变成折线统计图,并板书:折线统计图。【品析:由情境引入要学习的内容,为这一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头。引发矛盾,降低了学习新知的难度,使学生容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探究作图方法。课件出示绘制好的折线统计图。师:这是老师画的折线统计图,小组合作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在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以下特点:(1)相同点:①写清名称。②画横轴表示第几天。③画纵轴表示高度。④确定用1格表示几个单位。(2)不同点:①第几天与竖线对齐,而不是与格子对齐。②蒜苗的高度用点表示,而不是用直条表示。③要把描出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标出数据。(3)引导尝试。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画出折线统计图。(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4)演示验证。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2.探究读图方法。(1)读点。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点的含义:不同时间蒜苗的高度)(2)读趋势。师:同学们知道了点表示什么,那么由点连成的线段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由点连成的线段表示蒜苗的生长趋势。读局部趋势,从第4天到第10天长得快,从第10天到第12天长得慢)(3)估计。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7天的高度是多少厘米。(4)预测。预测第20天蒜苗大约长到了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3.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1)观察上面的统计图,说说每一步是怎样进行的。(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①画出横轴和纵轴,并标明各表示什么。标出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②标明统计图的名称。③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空白统计图中描点。④连线并标出数据。【品析: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对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有初步的了解,再引导学生在合作制图中进一步明确制图方法及步骤,然后通过教师的演示、验证,使学生发现制图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后结合探究折线统计图中点和线的含义来学习读图方法,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读法及优点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解决办法:整理好数据,根据数量的多少,多理解,多分析。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完成教材第89页“练一练”1~2题。拓展1.填一填。下面是笑笑家3~8月份用水情况统计图。(1)这是一幅( )统计图,每格代表( )立方米。(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笑笑家的用水量从3月到8月不断地( ),呈( )趋势。拓展2.奇思在做一壶冷水加热的实验时,记录了水温的变化情况,并制成了下面的统计图。(1)加热前,水的温度是( )℃。(2)加热过程中,奇思每隔( )分记录一次水温。(3)水温从26 ℃上升到90 ℃用了( )分,从90 ℃上升到100 ℃用了( )分。【参考答案】拓展1.(1)折线 5 (2)增长 上升拓展2.(1)26(2)1(3)6 5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了解到了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并能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下节课我们一起去研究平均数。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色:1.联系实际,体会引入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教学伊始,将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学生在栽蒜苗实验中亲自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和优点,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解决,使学生在思考中意识到条形统计图的局限性以及引入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2.对比尝试,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引导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在画法上的相同及不同之处,从而产生自我尝试的欲望,并在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完成作图尝试,使学生的作图水平得到提高。3.合作探究,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及用途。结合教师的讲解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体验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预测的科学性,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念。这节课通过学习,学生能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而且也能从统计图中有所发现,但是在进一步分析数据并进行预测时,就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后面的练习课中加以指导,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栽蒜苗(二)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与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90页及第91~92页练一练的相关题目。内容简析问题串1:尝试选择一个数来表示淘气对数字的记忆水平。问题串2:探讨怎么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问题串3:理解在统计淘气记忆水平时所收集的数据中为什么可以没有6这个平均数。问题串4: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用到平均数的实例。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2.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教法与学法教法:组织引导法、讲授法、谈话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识。学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和讨论交流法。在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游戏导入法: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数,是什么数呢?暂时先不告诉你们,但是通过你们积极思考,还有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许会猜出这种数。想不想证明自己的实力?那我们就拭目以待吧!今天的学习从这个游戏开始,测试一下你的记忆水平,看一看每次可以记住几个数字,你打算测一次还是测多次?课件出示游戏规则:1.每个数字只能看三秒。(读出声是来不及的)2.数字消失后将自己记住的数字写在下面的格里。3.数字再次出现,对的数字下面画对勾。4.统计对了几个,填在表格里。我们要测试一眼能记住几个数字就要诚实,尊重事实。出示第一组数据,14326891545。核对,记录。出示第二组数据,9280773268。核对,记录。用哪个数能代表你的记忆水平?今天我们来学习平均数。【品析:通过游戏,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 故事导入法: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给大家讲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在一个晴朗的午后,老大、老二和老三这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小时后,它们各自数了数自己钓到的鱼,老大钓了7条鱼,老二钓了6条鱼,老三钓了2条鱼。老三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于是老三哭得特别伤心,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老二说:“我有主意了。老大拿出2条鱼给老三,我拿出1条鱼给老三,这样我们各有5条鱼。”5条是老大钓鱼的条数吗?是老二和老三钓鱼的条数吗?(都不是)我们给“5条”起个名字,“5条”是三只小猫钓鱼的平均数,可以说平均每只小猫钓了5条鱼。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板书课题)【品析:从故事情境引入要学习的内容,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平均数的欲望,还为这一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头。通过小猫钓鱼的情境,提前渗透移多补少的方法,降低了学习新知的难度,使学生容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教学教材90页例题。探究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1)(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统计表。提问:你从统计表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再提问:由统计表你能看出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吗?淘气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用几表示比较合适?出示智慧老人的说法: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师:“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就是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的数字的个数同样多,都是6个。你们想知道这个数字“6”是怎么得来的吗?学生小组内操作:摆一摆或画一画,使5次同样多。(2)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想法。因为第5次和第3次记住数字的个数比较多,所以第5次给第1次1个,给第2次2个,第3次给第4次1个,这样淘气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就都变成了6。(3)教师边演示边总结。通过把多的补给少的,使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同样多,这种方法就是“移多补少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求出淘气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2.探究用“算术法”求平均数。师:除了上面这种方法,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讨论后可得出:先把这5个数合起来,再平均分。师小结:“合”就是把这5个数加起来,然后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就是平均数。(1)总结算法。 (5+4+7+5+9)÷5=30÷5=6(个)(2)分析算式:我们把5+4+7+5+9的和称为总和,5称为总个数,所得的6就是平均数。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系式:总和÷总个数=平均数。师小结:可以用移多补少法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算术法求平均数,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根据上面的统计表我们可以发现,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平均数“6个”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说一说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平均数。学生回顾在生活中见过的平均数,比如班级的平均分,国家统计的人均收入水平,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等。【品析:给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笑笑家有5口人,6月份收入如下:爷爷2500元,爸爸4200元,妈妈3800元。笑笑家这个月平均每人收入多少元?易错点:(2500+4200+3800)÷3=3500(元)。笑笑家有5口人,所以求这个月平均每人收入多少元时,应用总收入除以5,而不是除以3。归纳小结: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用这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完成教材第91页“练一练”1~2题。拓展对的画“√”,错的画“×”。(1)四(1)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39厘米,男生都比女生高。( )(2)某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此游泳池中学游泳没有危险。( )(3)小红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是95分,所以小红的英语成绩一定是95分。( )【参考答案】拓展 (1)× (2)× (3)×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平均数,知道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即先求出几个数的和,再用总和除以总个数求平均数。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平均数。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还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平均数是统计学中一个常用的统计量。教材中把平均数安排在《数据的表示和分析》里,明显加重了平均数的意义在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能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相比较的一个标准,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所以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注重了环节设计的逻辑性,但课堂上教学语言不够流畅,过渡不自然,激励性语言较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比较少,对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处理还需进一步加强。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平均数(1)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算术法:总和÷总个数=平均数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91页试一试及第91~92页练一练的相关题目。内容简析问题串1:通过估计平均每天的售票情况,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特点。问题串2: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继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目标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认识平均数的特点。教学难点认识平均数的特点。教法与学法教法:组织引导法、讲授法、谈话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识。学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讨论交流法。在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复习导入法: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学会了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节课的开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吧。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下表是某户居民2019年下半年的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了多少元电话费?某户居民2019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月份789101112电话费(元)75.804576.3065.955.9045.90学生自由解答,得到(75.80+45+76.30+65.9+55.90+45.90)÷6=60.80(元)。师: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平均数。 谈话导入法: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均数,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即先求出几个数的和,再求平均数。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影响平均数变化的原因。【品析:谈话引入,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数学课堂。】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91页“试一试”第1题。下面是科技馆一星期售出门票情况统计表。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售票∕张7006409109901300●●(1)让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从中获取数学信息。(2)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并说说想法。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得出:前5天中星期二售出门票最少,是640张,星期五售出门票最多,是1300张,所以这5天的平均数一定比640大,比1300小;星期一和星期二售出门票张数比900少,星期三、星期四和星期五售出门票张数比900多,可以估计出这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900张。(3)星期六售出门票1700张,星期日售出门票1460张。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与前5天的平均数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计算出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与前5天的平均数,进行比较并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前5天售票张数的平均数:(700+640+910+990+1300)÷5=908(张)通过比较能够发现:前5天平均每天售票908张,星期六和星期日每天的售票张数都大于908张,所以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大于908张。师生小结: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2.出示教材第91页“试一试”第2题。课件出示: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本月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记录,第一周卖出7箱,第二周卖出8箱,第三周卖出9箱,那么小熊本周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仔细观察小熊冷饮店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统计图,小组讨论交流:本周小熊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并说说想法。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交流,全班汇报。(1)卖出冰糕的数量每周都在增加,第4周还可以再增加1箱。(2)按平均数进货比较保险。【品析: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在运用中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影响平均数的原因,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科技馆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易错点:科技馆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600张。科技馆前5天平均每天的售票张数要不低于售票数最少的,不高于售票数最高的,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出现了错误。归纳小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处在原来那组数据的中间,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完成教材第92页“练一练”3~4题。拓展1.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几天?拓展2.小明在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为95分,其中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是96分,英语是多少分?【参考答案】1.(960-240)÷6=120(千克) 240÷120=2(天)2.95×3-96×2=93(分)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本节课,我们再次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会更加直观,但由于平均数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平均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交流、操作、计算等学习。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过于追求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而忽视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没有体现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平均数(2)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 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复习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83~95页。复习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2.通过练习、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单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熟练地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4.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整理和应用。复习重点对本单元各知识点的整理与复习。复习难点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熟练地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复习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复习 课件导入法: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老师利用课下时间对咱班同学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做了统计,我们一起来看看,把它们绘制成了什么?学生观看课件,发现绘制成了条形统计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统计图的整理与复习”从而揭示课题。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师:请大家想一想,关于统计图,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关于它的哪些知识?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回忆整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整理的知识,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找出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实物展台交流展示。类型特点选用依据条形统计图只反映数量的多少主要反映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①反映数量的多少②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主要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平均数①移多补少法。把多的一部分补给少的,直到两者相等②列式计算法。平均数=总和÷总个数三、典例分析、示范解答例1:四(1)班投票选班长,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得票情况。姓名肖乐王强李密张星票数/张3015255(1)根据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四(1)班四位同学竞选班长得票情况统计图(2)每格代表( )票,( )得票最多,( )得票最少。(3)谁会当选为四(1)班的班长,为什么?分析:条形统计图的制作与分析。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解答:(1)四(1)班四位同学竞选班长得票情况统计图(2)5 肖乐 张星(3)肖乐最有可能当选为班长,因为他得票最多。例2:妈妈记录了淘气0至10岁的身高,如下表。年龄∕岁012345678910身高∕厘米50748592101108115120130135141(1)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2)淘气0至10岁的平均身高约是多少?分析: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求平均数。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描出各点,然后顺次连接各点。运用总和÷总个数=平均数求解。解答:(1)(2)(50+74+85+92+101+108+115+120+130+135+141)÷11≈105(厘米)四、强化训练,提高技能1.火眼金睛辨对错。(1)从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中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 )(2)折线统计图主要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但看不出数量的多少。 ( )(3)条形统计图也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 )2.下面是一位病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仔细观察这幅图,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1)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上的刻度分别表示( )和( )。(2)护士每隔( )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3)这位病人的最高体温是( )摄氏度,最低体温是( )摄氏度。(4)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 )摄氏度。(5)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3.小明前三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90分,他第四次测验要达到多少分才能使四次测验的平均成绩达到92分?【参考答案】1.(1)√ (2)× (3)× 2.(1)时间 体温 (2)6 (3)39.5 36.8 (4)37.5(5)他的体温在4月7日6时~12时下降得最快,4月8日12时~4月9日18时比较稳定。3.92×4-90×3=98(分)五、课堂小结,提高认识通过今天的复习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共同整理了统计的有关知识,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并结合实际问题在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1格表示多个单位)、单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平均数的基础上的一节复习课。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并在结合实际问题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的原则,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好基础。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1.条形统计图2.折线统计图3.平均数
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及绘制条形统计图,认识及绘制折线统计图,求平均数及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是《数学课程标准》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学生之前已经在简单的统计活动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教材主要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及统计过程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1.在本单元中设计了多个有效的统计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如统计生日活动、统计蒜苗生长情况的活动。统计记数字情况的活动。结合这些活动进行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等内容的问题串的设计,不断积累了学生统计活动的经验,也渗透了统计的思想与方法。2.注重在统计过程中学习表示数据的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本单元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及平均数等表示、分析数据方法的学习,均结合在统计过程当中,有利于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如设计了栽蒜苗活动,并对活动记录分别进行了不同的统计:一是对14天后各组蒜苗数据的统计;二是对某个组14天蒜苗数据的统计。结合两个统计过程,设计了“栽蒜苗(一)”和“栽蒜苗(二)”,分别学习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通过统计过程与表示数据的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表示数据方法的能力,渗透数据分析观念。3.注重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通过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用数据来进行推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统计图表方面除了要求学生能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外,还引导学生从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如“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还要引导学生结合信息进行进一步推算及分析,如对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对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什么时候增加?什么时候减少?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什么时候增加得快?什么时候减少得慢?通过这个变化可以进行怎样的预测?等等。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认知水平,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中是蕴含着信息的,从而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通过“记数字”的游戏情境,充分感受“平均数”出现的必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进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第1课时 生 日第2课时 栽蒜苗(一)(1)第3课时 栽蒜苗(一)(2)第4课时 栽蒜苗(二)第5课时 平均数(1)第6课时 平均数(2)第六单元复习教案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83~84页。内容简析问题串1: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问题串2:用涂格子的方法表示数据。问题串3:借助统计图的直观,分析数据,了解数据所蕴含的信息。教学目标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生日所在的季节,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的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2.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法、谈话法。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新知识,不做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学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实际操作法、讨论交流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生日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发展统计观念。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法: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1.说一说,你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你的好朋友呢?2.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数最多?师:你们知道我们班的同学在各季节有多少名同学过生日吗?如何进行统计能让我们更直观地得到答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绘制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品析:通过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进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 课件导入法:师:一年有几个季节?你知道这几个季节是怎样划分的吗?引导学生统一划分季节的标准。(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阅读并讨论情境图中的文字,清楚每个季节都包含哪几个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条形统计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品析:借助一个情境引入本节课新知。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在什么季节吗?2.分一分: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1)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四季的划分。(4)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3.明确任务:班里同学的生日分别在什么季节?我们一起来调查一下吧!(1)提问:你准备如何调查?学生先想一想,再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调查方法。方法一:每人在纸条上写出自己生日所在的季节。方法二:先收集同学的生日所在季节的情况,再分类整理纸条,收集数据。方法三:把大家生日所在的季节的情况涂在格子里。(2)教师讲解横向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横轴表示数量,单位是人数。纵轴表示项目,四个季节,春夏秋冬。1个格子代表1人,是哪个季节出生的,就在对应的格子里涂色。学生拿出空白统计图,一起涂一涂。①指名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主完成。②教师巡视。③小组内互相交流涂的结果。学生观察、分析条形统计图。(3)提问: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①能直观地看出各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有多少。②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少。(4)提问: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样的统计图比较直观,便于数据的比较与分析。【品析:学生通过独立操作,经历横向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事物,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解决办法: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事物。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完成教材第84页“练一练”1~3题。拓展1.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1)最喜欢( )的人数最少,有( )人;最喜欢( )的人数最多,有( )人。(2)最喜欢( )和( )的人数同样多,均有( )人。(3)看了统计图,从健康角度出发,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拓展2.四(1)班参加校运动会项目情况如下图。(每人限报一项,每人都参加校运动会)(1)填写下表。项目人数跳绳踢毽子跳远跑步(2)参加( )的人数最多,参加( )的人数最少。(3)四(1)班一共有( )人。(4)参加跳绳的人数比跑步的多( )人。【参考答案】拓展1.(1)汽水 5 酸奶 15(2)可乐 雪碧 12(3)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要少喝碳酸饮料。(叙述合理即可)拓展2.(1)项目人数跳绳9踢毽子4跳远8跑步6(2)跳绳 踢毽子(3)27(4)3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这节课,通过调查整理班里同学的生日分别在什么季节,我们了解到:统计结果不仅可以用统计表表示,还可以用统计图表示。我们通过调查,整理和记录,制成了漂亮的条形统计图,并且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解决了很多问题。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1.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教师根据生活实际及教材中的统计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引出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每种条形统计图都是因为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3.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同统计图的优点,让学生明确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不足之处:1.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调查方法和统计方法上同学们还是有点混淆。调查方法应该有问卷调查,写纸条调查,举手调查,站队调查等,统计方法应该有数数、写正字等。2.整节课教师参与过多,组织引导学生较多,放手较少。虽然学生参与活动比较积极,但大体是在教师的牵引下进行的,缺少主动性。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生日 绘制条形统计图及统计图表示的信息。1.明确1格表示1个单位。 2.按照对应策略,逐一涂色,涂色要均匀。 3.涂色后要标出相应的数据。 4.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85页及第86~87页练一练的相关内容。内容简析问题串1:通过交流与讨论明确整理数据的目的。问题串2:填写小组蒜苗14天生长高度的统计表。问题串3:根据上述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解决用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的问题。问题串4:解读上述条形统计图中所蕴含的信息。教学目标1.经历将实验数据画成统计图的过程,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2.能读出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教学重点理解条形统计图中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根据手里的实验数据合理确定统计图中1格所表示的单位量。教法与学法教法:组织引导法、谈话法。组织学生交流“格子不够画”时怎么办,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学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实际操作法、讨论交流法。通过填表、画图等操作活动,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法: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进行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并且按要求记录了一些数据,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些数据来研究一下与“栽蒜苗”有关的统计知识。(板书课题)【品析:开门见山,快速启动学生的相关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激趣导入法:前些天,同学们进行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谁能说说你的蒜苗的生长情况?生1:前几天蒜苗长得比较慢,后几天长得比较快。生2:我的蒜苗14天长高到17厘米了。师:同学们把自己所栽的蒜苗这14天的生长高度记录下来。想想用什么方法能形象直观地表示蒜苗的高度呢?生1:可以用画图形的方法。生2:可以用画格子的方法来表示。生3:可以把这些数据写在表格里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品析:为这一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头。】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1)回顾收集数据的方法。师:你们是如何得到蒜苗高度的相关数据的?这么多数据应该如何整理?(学生自主回答,合理即可)(2)出示数据:阳光小组蒜苗14天后的生长高度情况。(3)观察数据,把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制作小组蒜苗14天后的高度统计表。①以小组为单位,把组内每个同学记录的14天后蒜苗的高度填入统计表中。(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统计表,小组同学把记录的数据分别填入表内)②汇报填表情况。(学生汇报,集体交流)阳光小组蒜苗14天后的高度统计表姓名小明小英笑笑开心淘气小兰蒜苗高/厘米1296211524(4)汇报交流。提出问题:观察统计表,你能看出他们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得最高,谁种的蒜苗长得最矮吗?(指名说一说)师: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他们这一小组谁种的蒜苗长得最高,谁种的蒜苗长得最矮。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地表示出你们小组的蒜苗种植情况呢?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1)利用方格纸,尝试绘制统计图。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在方格纸上填空,并涂出条形统计图。在绘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①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怎么办?再补充格子?②如果不再添格子,就用现有数量的格子能表示出蒜苗的高度吗?可以怎样表示?(2)小组合作,完成条形统计图。①绘制: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②交流:出示同学们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并说明1格表示的数量及具体的画法。③小结:同学们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④大家是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的?(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3.观察、分析统计图。师:从上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如:最高的蒜苗高多少厘米,最矮的蒜苗高多少厘米,它们之间相差多少厘米……【品析: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回顾、交流、整理、绘制中明确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办法,发现以往学过的用1格表示1个单位绘制条形统计图的做法的局限性,自主进行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绘制的探究,发现并总结出相应的绘制方法,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动手制作能力得到提高。】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统计图中的格子不够画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小结:补充格子继续画或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当数据较大时,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比较方便。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完成教材第86页“练一练”1题。拓展下面是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卡通人物统计表。卡通形象喜羊羊麦兜图图孙悟空人数146812(1)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2)上面的统计图中,1格代表( )人。【参考答案】拓展 答案不唯一,如:(1)(2)2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会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当我们发现“格子不够画时”,我们可以交流尝试,感悟“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条形统计图。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1.引导学生回顾数据收集的方法,交流记录的实验数据。因为课前学生已经经历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并且在14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所以课中的交流、汇报,不仅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互动。2.经历认知冲突,感悟统计方法。因为学生此前已经学过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统计方法,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绘制条形统计图,不但让学生经历了质疑、解疑的过程,而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统计图中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3.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习能力。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巩固提升时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读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处处、时时存在着学生的认知冲突,如何把握这个机会来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是本节课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栽蒜苗(一)(1)制作步骤1.画横轴、纵轴。2.确定直条的宽度和位置。3.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4.画直条并标上数据。5.写名称和制表日期。特点: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86页试一试及第86~87页练一练的相关题目。内容简析问题串1:寻找如何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简单的统计图的有效策略。问题串2:根据选择的适当单位和方式,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统计图。教学目标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3.会将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教学重点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简单统计图的有效策略。教学难点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简单统计图的有效策略。教法与学法教法:组织引导法、谈话法。组织学生交流数据较大时,统计图应该怎么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学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实际操作法、讨论交流法。通过填表、画图等操作活动,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导入法:前面我们学习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那你们见过形式不同的统计图吗?课件出示教材86页“试一试”。我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统计图的内容。【品析:开门见山,快速启动学生的相关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一说从统计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从统计表中,我们能知道笨笨鸡场上星期每天卖出鸡蛋的数量)2.结合表中的数据,交流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1)用1个○代表100个鸡蛋。(2)用1格代表100个鸡蛋。3.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一天卖出鸡蛋的数量最多?哪一天最少?(根据直条的长短,我们可以看出,星期六卖出鸡蛋的数量最多,星期一卖出鸡蛋的数量最少)4.说一说:从统计图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从统计图中还能发现星期三和星期四卖出鸡蛋的数量相同……)【品析:通过“试一试”,巩固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制图方法,促进学生学会读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如何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简单统计图?讨论并小结:观察数据,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根据适当单位和方式,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统计图。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完成教材第87页“练一练”2~4题。拓展 林林超市1~4月份销售鞋子情况如下表。月份1234销量∕双400600500300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参考答案】拓展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本节课,我们整理了自己和小组同学在栽种蒜苗的过程中记录的一些数据,并制成了条形统计图,了解到统计图中1格不仅可以表示1个单位,还可以表示多个单位,绘制时要根据具体数据进行选择。关于统计图的知识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收集的数据,学习新的统计方法。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1.建立和谐课堂,促进师生合作。积极引导学生回顾数据收集的方法,交流记录的实验数据。因为课前学生已经经历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并且在14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所以课中的交流、汇报,不但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互动。2.经历认知冲突,感悟统计方法。学生此前已经学过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统计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绘制条形统计图,不但让学生经历了质疑、解疑的过程,而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统计图中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3.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巩固提升时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读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本节课在教学上还有一些不足:在学生完成统计图后,应该加入比较环节,看看哪个统计图的直观感觉比较明显,优越性比较明显,这样学生的体会比较深。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栽蒜苗(一)(2)条形统计图: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根据适当的单位和方式,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统计图。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88~89页。内容简析问题串1: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是怎么画出来的。问题串2:根据所画的折线统计图说明这几天蒜苗生长的情况。问题串3:根据折线统计图说明哪段时间蒜苗长得最快。问题串4:根据学生自己收集的蒜苗生长的数据画成折线统计图,并读出折线统计图蕴含的信息,与同伴交流。教学目标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教学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谈话法、组织引导法。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思考的过程中认识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实际操作法、讨论交流法。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导入法:师: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也栽了一些蒜苗,下面是老师每隔1天观察一次,记录下来的蒜苗生长情况。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我们栽的蒜苗。课件出示:第几天第2天第4天第6天第8天第10天第12天蒜苗高/厘米137101415(1)从表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回答,如数据是每2天统计一次;第6天蒜苗高7厘米……)(2)你能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学生在格子图上制作)(3)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课件出示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师:前段时间老师布置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并通过记录和观察,我们学会了绘制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能更好地看出蒜苗每天的生长情况。但是大家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用它来表示蒜苗的生长趋势合适吗?(出示一组表示蒜苗生长情况的条形统计图)生: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多少,用它来表示蒜苗的生长趋势好像不太合适,因为从条形统计图上看蒜苗好像不是一点一点长高的,而是一蹦一跳长高的。通过同学们的观察,知道条形统计图虽然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但是用它表示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所以,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另一种表示方法——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品析:通过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及优点,借助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众多相似之处来减少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的难度。】 谈话导入法:同学们,前些天,你们进行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一名同学把栽蒜苗的经过拍摄下来了,大家想看看吗?(播放栽蒜苗视频)你们为蒜苗做过生长记录吗?这名同学也做了记录,(出示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不过他还想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所以又把这些数据制成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大家看看用条形统计图记录蒜苗的生长趋势合适吗?(出示蒜苗15天生长情况条形统计图)用什么方式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比较合适呢?谁有办法?(生自由作答)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把条形统计图一点点变成折线统计图,并板书:折线统计图。【品析:由情境引入要学习的内容,为这一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头。引发矛盾,降低了学习新知的难度,使学生容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探究作图方法。课件出示绘制好的折线统计图。师:这是老师画的折线统计图,小组合作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在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以下特点:(1)相同点:①写清名称。②画横轴表示第几天。③画纵轴表示高度。④确定用1格表示几个单位。(2)不同点:①第几天与竖线对齐,而不是与格子对齐。②蒜苗的高度用点表示,而不是用直条表示。③要把描出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标出数据。(3)引导尝试。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画出折线统计图。(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4)演示验证。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2.探究读图方法。(1)读点。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点的含义:不同时间蒜苗的高度)(2)读趋势。师:同学们知道了点表示什么,那么由点连成的线段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由点连成的线段表示蒜苗的生长趋势。读局部趋势,从第4天到第10天长得快,从第10天到第12天长得慢)(3)估计。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7天的高度是多少厘米。(4)预测。预测第20天蒜苗大约长到了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3.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1)观察上面的统计图,说说每一步是怎样进行的。(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①画出横轴和纵轴,并标明各表示什么。标出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②标明统计图的名称。③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空白统计图中描点。④连线并标出数据。【品析: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对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有初步的了解,再引导学生在合作制图中进一步明确制图方法及步骤,然后通过教师的演示、验证,使学生发现制图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后结合探究折线统计图中点和线的含义来学习读图方法,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读法及优点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解决办法:整理好数据,根据数量的多少,多理解,多分析。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完成教材第89页“练一练”1~2题。拓展1.填一填。下面是笑笑家3~8月份用水情况统计图。(1)这是一幅( )统计图,每格代表( )立方米。(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笑笑家的用水量从3月到8月不断地( ),呈( )趋势。拓展2.奇思在做一壶冷水加热的实验时,记录了水温的变化情况,并制成了下面的统计图。(1)加热前,水的温度是( )℃。(2)加热过程中,奇思每隔( )分记录一次水温。(3)水温从26 ℃上升到90 ℃用了( )分,从90 ℃上升到100 ℃用了( )分。【参考答案】拓展1.(1)折线 5 (2)增长 上升拓展2.(1)26(2)1(3)6 5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了解到了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并能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下节课我们一起去研究平均数。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色:1.联系实际,体会引入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教学伊始,将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学生在栽蒜苗实验中亲自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和优点,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解决,使学生在思考中意识到条形统计图的局限性以及引入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2.对比尝试,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引导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在画法上的相同及不同之处,从而产生自我尝试的欲望,并在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完成作图尝试,使学生的作图水平得到提高。3.合作探究,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及用途。结合教师的讲解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体验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预测的科学性,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念。这节课通过学习,学生能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而且也能从统计图中有所发现,但是在进一步分析数据并进行预测时,就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后面的练习课中加以指导,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栽蒜苗(二)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与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90页及第91~92页练一练的相关题目。内容简析问题串1:尝试选择一个数来表示淘气对数字的记忆水平。问题串2:探讨怎么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问题串3:理解在统计淘气记忆水平时所收集的数据中为什么可以没有6这个平均数。问题串4: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用到平均数的实例。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2.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教法与学法教法:组织引导法、讲授法、谈话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识。学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和讨论交流法。在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游戏导入法: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数,是什么数呢?暂时先不告诉你们,但是通过你们积极思考,还有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许会猜出这种数。想不想证明自己的实力?那我们就拭目以待吧!今天的学习从这个游戏开始,测试一下你的记忆水平,看一看每次可以记住几个数字,你打算测一次还是测多次?课件出示游戏规则:1.每个数字只能看三秒。(读出声是来不及的)2.数字消失后将自己记住的数字写在下面的格里。3.数字再次出现,对的数字下面画对勾。4.统计对了几个,填在表格里。我们要测试一眼能记住几个数字就要诚实,尊重事实。出示第一组数据,14326891545。核对,记录。出示第二组数据,9280773268。核对,记录。用哪个数能代表你的记忆水平?今天我们来学习平均数。【品析:通过游戏,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 故事导入法: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给大家讲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在一个晴朗的午后,老大、老二和老三这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小时后,它们各自数了数自己钓到的鱼,老大钓了7条鱼,老二钓了6条鱼,老三钓了2条鱼。老三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于是老三哭得特别伤心,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老二说:“我有主意了。老大拿出2条鱼给老三,我拿出1条鱼给老三,这样我们各有5条鱼。”5条是老大钓鱼的条数吗?是老二和老三钓鱼的条数吗?(都不是)我们给“5条”起个名字,“5条”是三只小猫钓鱼的平均数,可以说平均每只小猫钓了5条鱼。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板书课题)【品析:从故事情境引入要学习的内容,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平均数的欲望,还为这一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头。通过小猫钓鱼的情境,提前渗透移多补少的方法,降低了学习新知的难度,使学生容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教学教材90页例题。探究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1)(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统计表。提问:你从统计表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再提问:由统计表你能看出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吗?淘气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用几表示比较合适?出示智慧老人的说法: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师:“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就是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的数字的个数同样多,都是6个。你们想知道这个数字“6”是怎么得来的吗?学生小组内操作:摆一摆或画一画,使5次同样多。(2)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想法。因为第5次和第3次记住数字的个数比较多,所以第5次给第1次1个,给第2次2个,第3次给第4次1个,这样淘气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就都变成了6。(3)教师边演示边总结。通过把多的补给少的,使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同样多,这种方法就是“移多补少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求出淘气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2.探究用“算术法”求平均数。师:除了上面这种方法,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讨论后可得出:先把这5个数合起来,再平均分。师小结:“合”就是把这5个数加起来,然后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就是平均数。(1)总结算法。 (5+4+7+5+9)÷5=30÷5=6(个)(2)分析算式:我们把5+4+7+5+9的和称为总和,5称为总个数,所得的6就是平均数。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系式:总和÷总个数=平均数。师小结:可以用移多补少法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算术法求平均数,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根据上面的统计表我们可以发现,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平均数“6个”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说一说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平均数。学生回顾在生活中见过的平均数,比如班级的平均分,国家统计的人均收入水平,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等。【品析:给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笑笑家有5口人,6月份收入如下:爷爷2500元,爸爸4200元,妈妈3800元。笑笑家这个月平均每人收入多少元?易错点:(2500+4200+3800)÷3=3500(元)。笑笑家有5口人,所以求这个月平均每人收入多少元时,应用总收入除以5,而不是除以3。归纳小结: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用这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完成教材第91页“练一练”1~2题。拓展对的画“√”,错的画“×”。(1)四(1)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39厘米,男生都比女生高。( )(2)某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此游泳池中学游泳没有危险。( )(3)小红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是95分,所以小红的英语成绩一定是95分。( )【参考答案】拓展 (1)× (2)× (3)×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平均数,知道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即先求出几个数的和,再用总和除以总个数求平均数。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平均数。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还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平均数是统计学中一个常用的统计量。教材中把平均数安排在《数据的表示和分析》里,明显加重了平均数的意义在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能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相比较的一个标准,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所以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注重了环节设计的逻辑性,但课堂上教学语言不够流畅,过渡不自然,激励性语言较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比较少,对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处理还需进一步加强。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平均数(1)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算术法:总和÷总个数=平均数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91页试一试及第91~92页练一练的相关题目。内容简析问题串1:通过估计平均每天的售票情况,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特点。问题串2: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继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目标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认识平均数的特点。教学难点认识平均数的特点。教法与学法教法:组织引导法、讲授法、谈话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识。学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讨论交流法。在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复习导入法: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学会了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节课的开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吧。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下表是某户居民2019年下半年的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了多少元电话费?某户居民2019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月份789101112电话费(元)75.804576.3065.955.9045.90学生自由解答,得到(75.80+45+76.30+65.9+55.90+45.90)÷6=60.80(元)。师: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平均数。 谈话导入法: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均数,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即先求出几个数的和,再求平均数。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影响平均数变化的原因。【品析:谈话引入,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数学课堂。】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91页“试一试”第1题。下面是科技馆一星期售出门票情况统计表。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售票∕张7006409109901300●●(1)让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从中获取数学信息。(2)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并说说想法。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得出:前5天中星期二售出门票最少,是640张,星期五售出门票最多,是1300张,所以这5天的平均数一定比640大,比1300小;星期一和星期二售出门票张数比900少,星期三、星期四和星期五售出门票张数比900多,可以估计出这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900张。(3)星期六售出门票1700张,星期日售出门票1460张。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与前5天的平均数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计算出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与前5天的平均数,进行比较并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前5天售票张数的平均数:(700+640+910+990+1300)÷5=908(张)通过比较能够发现:前5天平均每天售票908张,星期六和星期日每天的售票张数都大于908张,所以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大于908张。师生小结: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2.出示教材第91页“试一试”第2题。课件出示: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本月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记录,第一周卖出7箱,第二周卖出8箱,第三周卖出9箱,那么小熊本周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仔细观察小熊冷饮店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统计图,小组讨论交流:本周小熊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并说说想法。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交流,全班汇报。(1)卖出冰糕的数量每周都在增加,第4周还可以再增加1箱。(2)按平均数进货比较保险。【品析: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在运用中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影响平均数的原因,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科技馆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易错点:科技馆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600张。科技馆前5天平均每天的售票张数要不低于售票数最少的,不高于售票数最高的,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出现了错误。归纳小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处在原来那组数据的中间,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完成教材第92页“练一练”3~4题。拓展1.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几天?拓展2.小明在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为95分,其中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是96分,英语是多少分?【参考答案】1.(960-240)÷6=120(千克) 240÷120=2(天)2.95×3-96×2=93(分)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本节课,我们再次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会更加直观,但由于平均数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平均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交流、操作、计算等学习。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过于追求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而忽视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没有体现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平均数(2)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 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复习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83~95页。复习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2.通过练习、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单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熟练地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4.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整理和应用。复习重点对本单元各知识点的整理与复习。复习难点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熟练地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复习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复习 课件导入法: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老师利用课下时间对咱班同学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做了统计,我们一起来看看,把它们绘制成了什么?学生观看课件,发现绘制成了条形统计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统计图的整理与复习”从而揭示课题。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师:请大家想一想,关于统计图,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关于它的哪些知识?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回忆整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整理的知识,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找出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实物展台交流展示。类型特点选用依据条形统计图只反映数量的多少主要反映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①反映数量的多少②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主要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平均数①移多补少法。把多的一部分补给少的,直到两者相等②列式计算法。平均数=总和÷总个数三、典例分析、示范解答例1:四(1)班投票选班长,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得票情况。姓名肖乐王强李密张星票数/张3015255(1)根据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四(1)班四位同学竞选班长得票情况统计图(2)每格代表( )票,( )得票最多,( )得票最少。(3)谁会当选为四(1)班的班长,为什么?分析:条形统计图的制作与分析。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解答:(1)四(1)班四位同学竞选班长得票情况统计图(2)5 肖乐 张星(3)肖乐最有可能当选为班长,因为他得票最多。例2:妈妈记录了淘气0至10岁的身高,如下表。年龄∕岁012345678910身高∕厘米50748592101108115120130135141(1)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2)淘气0至10岁的平均身高约是多少?分析: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求平均数。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描出各点,然后顺次连接各点。运用总和÷总个数=平均数求解。解答:(1)(2)(50+74+85+92+101+108+115+120+130+135+141)÷11≈105(厘米)四、强化训练,提高技能1.火眼金睛辨对错。(1)从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中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 )(2)折线统计图主要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但看不出数量的多少。 ( )(3)条形统计图也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 )2.下面是一位病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仔细观察这幅图,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1)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上的刻度分别表示( )和( )。(2)护士每隔( )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3)这位病人的最高体温是( )摄氏度,最低体温是( )摄氏度。(4)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 )摄氏度。(5)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3.小明前三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90分,他第四次测验要达到多少分才能使四次测验的平均成绩达到92分?【参考答案】1.(1)√ (2)× (3)× 2.(1)时间 体温 (2)6 (3)39.5 36.8 (4)37.5(5)他的体温在4月7日6时~12时下降得最快,4月8日12时~4月9日18时比较稳定。3.92×4-90×3=98(分)五、课堂小结,提高认识通过今天的复习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共同整理了统计的有关知识,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并结合实际问题在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1格表示多个单位)、单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平均数的基础上的一节复习课。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并在结合实际问题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的原则,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好基础。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1.条形统计图2.折线统计图3.平均数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