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探究与变式训练题型 (含解析)
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探究与变式训练专题19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探究与变式训练专题19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含解析),共26页。
例1 (2022江苏苏州中考)早期地球不适合生物生存,这是因为早期地球的原始大气中不存在( )
A.氧气 B.氢气 C.甲烷 D.氨气
【答案】A
【解析】
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不适合生物生存,故选A。
例2((2022山东烟台中考)科学推测是根据已有证据通过逻辑思维对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的看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需要运用证据和逻辑做出推测,下列证据与推测之间逻辑关系不成立的是( )
【答案】D
【解析】
观察孔子鸟的化石,发现它的前肢变成翼,具有鸟的特征,翅膀上有利爪,有牙齿,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征,说明孔子鸟是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型,D错误。
例3(2022山东聊城中考)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大气主要由水蒸气、甲烷、硫化氢等气体构成
B.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在密闭的装置里合成了多种大分子蛋白质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D.比较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数目的差异,可以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详解】
A.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层,原始大气层中的气体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A正确。
B.米勒的实验证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虽然不能产生原始生命,但是能够产生构成生命的有机物——氨基酸,B错误。
C.比较生物的化石及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情况,是运用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对生物进化研究的方法,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C正确。
D.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组成和序列反映这些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差异越小,表明亲缘关系越近,差异越大,表明亲缘关系越远,D正确。
故选B。
一、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
1、自然发生说:生命是由非生命的物质随时自发产生的。
2、宇生说: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可能从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上。
3、海洋化学起源说。
二、海洋化学起源说:
1、原始地球概况
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雷电、紫外线。
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没有氧气。
原始海洋: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2、米勒实验
(1)米勒的实验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B:里面为沸水,模拟原始海洋
A:模拟原始大气
正负电极:模拟闪电
b:模拟降雨
(2)结论:实验证实了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这一过程可以实现)。
【变式1】(2022江苏连云港一模)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C.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气体
D.原始生命在短时间内形成
【答案】D
【解析】
原始生命是经过非常漫长的时间形成的,D错误。
【变式2】(2022湖南娄底二模)深海热泉高温、缺氧、无光,与地球早期生命诞生时的环境极其类似,热泉中的自养型细菌能利用地热泉喷出的硫化物和能量,制造有机物,其他动物则以这些细菌为食。迄今科学家已发现数十个这样“暗无天日”但却生机勃勃的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根据以上事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命起源可能与深海热泉有关
B.有的生物不需要阳光也可制造有机物
C.最早诞生的生物可能是细菌
D.所有生态系统都需要利用太阳能
【答案】D
【解析】
由题干可知,深海热泉高温、缺氧、无光,没有绿色植物,但存在大量的自养型细菌,这些细菌利用硫化物和能量,制造有机物。这一系列的研究发现说明生命起源可能与深海热泉有关;有的生物不需要阳光也可制造有机物;古老细菌可能是最早诞生的生物,由此可知,太阳能不是所有生态系统必需的,故D符合题意。
【变式3】(2022连云港中考)生命起源问题的研究处在模拟实验和推测的阶段。生物进化的研究,科学家则找到了许多证据,提出了进化理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是表明生物进化的间接证据
B.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理论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C.科学家推测,从原始生命进化为各类生物经历了化学进化过程
D.米勒模拟实验证明,在原始地球环境下无机物形成了原始生命
【答案】B
【解析】
A.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A错误。
B.《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B正确。
C.化学进化学说认为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过程进化而来的。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或能否制造有机物)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为含有叶绿体的藻类植物。所以,从原始生命进化为各类生物没有经历了化学进化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错误。
D.米勒的实验证实了在原始地球环境下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简单有机物)。至于从有机小分子如何变成复杂有机物、复杂有机物如何演变成原始生命等过程未能证明,D错误。
故选B。
【变式4】(2022临沂中考)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中含有氧气B.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构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
C.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答案】C
【解析】
A.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故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A错误。
B.结合分析可知,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构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B错误。
C.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C正确。
D.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D错误。
故选C。
【变式5】(2022湖北汉江油田中考)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米勒实验的结果推测,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将无机物合成小分子有机物
B.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了生命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进化而来
C.在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比正常翅的昆虫更能适应环境
D.害虫产生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的不同变异类型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而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
(2)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详解】
A.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A正确。
B.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如图所示:
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了图中的①②,B错误。
C.在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比正常翅的昆虫更能适应环境,属于有利变异,C正确。
D.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D正确。
故选B。
考向二 人的起源
例1 (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
A.北京猿人 B.狒狒
C.山顶洞人 D.森林古猿
【答案】D
【解析】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故选D。
例2 (2021陕西中考)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B.人类的起源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C.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
D.人类最先掌握的技能是使用文字
【答案】D
【解析】
人类使用文字是后期形成的,最先掌握的技能是使用简单的工具,D错误。
例3 (2022南充中考)从原始生命的出现到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生物,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看法错误的是( )
A.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B.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起源于森林猩猩
C.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D.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
【答案】B
【解析】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A正确。
B.许多化石证据表明,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B错误。
C.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C正确。
D.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的能力,提高了工具的效能。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达.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大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的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是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D正确。
故选B。
一、人的起源
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是由森林古猿逐步进化来的,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是近亲。
2、进化过程:树栖变为下地生活→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学会用火→产生语言
3、人与类人猿的区别:运动方式不同,制造工具能力不同,脑发育程度不同
4、人类形成的标志
人与类人猿的根本区别是能否直立行走。人类学家将是否直立行走作为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5、人类进化的重要阶段
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变式1】(2022山东德州一模)达尔文指出人类和类人猿是由已经灭绝的某些古猿进化而来的。从森林古猿到人类的漫长进化历程中,下列描述你认同的是( )
A.现存条件下,现代的类人猿还可以进化为人类
B.能否学会用火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C.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于古猿最直接的证据
D.进化过程通常分为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答案】C
【解析】
现代类人猿与能变成人的古猿存在着许多差异,而且生活的环境与原来有很大不同,所以现代类人猿不能再进化成人了,A错误。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B错误。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证据,古人类化石是人类起源于古猿最直接的证据,C正确。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D错误。
【变式2】(2022贵州铜仁中考)下列关于生物起源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进化论的观点是: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
B.人类起源于现代类人猿,人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使用工具
C.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每种生物都有化石保存下来
D.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体型小到体型大、由水生到陆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因此,生物的进化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
【详解】
A.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该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为原始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场所,A正确。
B.人和类人猿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人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直立行走,B错误。
C.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只有部分生物能通过化石保存下来,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生物的进化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D错误。
故选A。
【变式3】(2021辽宁丹东中考)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
A.大猩猩 B.森林古猿
C.长臂猿 D.狒狒
【答案】B
【解析】
在距今1 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地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故选B。
【变式4】(2022湖北宜昌中考)古人类学家研究距今300万年前的露西少女骨骼化石发现,其上肢骨和下肢骨在形态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下肢骨更粗壮,说明她的运动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图示哪个阶段?(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答案】A
【解析】
由露西少女的骨骼化石来看,她的下肢骨较粗壮,由这一骨骼特点可以推测她的运动方式为直立行走。故选A。
【变式5】(2021辽宁本溪中考)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下列行为或特点最先发展的是( )
A. 使用工具B. 两足行走C. 大脑发达D. 使用语言
【答案】B
【解析】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因此,从森林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最先发展的是直立行走(两足行走)。
【变式6】(2021山东东营中考)从森林古猿到人类的漫长进化历程中,逐渐产生了许多与猿不同的特征。下列叙述,你不认同的是( )
A.前肢越来越粗壮有力B.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C.直立行走,前肢解放D.学会用火,产生语言
【答案】A
【解析】
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考向三 生物进化
例1 (2022四川凉州中考)凉山州会理市、昭觉县发掘到了恐龙化石及恐龙蛋化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恐龙化石属于遗体化石
B.恐龙蛋化石属于遗物化石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D.中生代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恐龙是这个时代的霸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详解】
A.恐龙化石是恐龙的骨骼形成的,属于遗体化石,A正确。
B.恐龙蛋是恐龙的卵形成的化石,属于遗物化石,B正确。
C.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C错误。
D.在中生代,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所以,中生代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恐龙是这个时代的霸主,D正确。
故选C。
例2 (2022吉林长春中考)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
B.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经常使用比较的方法
C.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种类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种类越多。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注意:古老地层通常不会出现高等生物的化石,而现代地层却会出现简单低等的生物化石。
【详解】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A正确。
B.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经常使用比较的方法,B正确。
C.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但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自然选择原来保留有利变异不一定在新环境中,还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D正确。
故选C。
例3 (2022山东菏泽中考)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B.鲸的鳍和鸟的翼在外形和功能上差异很大,说明它们没有亲缘关系
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说明人和鱼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D.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相似性越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
A.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
B.鲸的鳍和鸟的翼在外形和功能上差异很大,但它们的骨骼构成具有相同点,说明它们有一定的亲缘关系,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说明人和鱼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这是胚胎学上的证据,C正确。
D.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相似性越高,这是生物进化在分子水平上的证据,D正确。
故选B。
例4 (2022辽宁营口中考)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为了适应污染的环境,桦尺蛾的体色由浅色变成深色
B.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昆虫特别多是由于有翅昆虫大量迁出
C.草地里的昆虫多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期使用某种农药防治害虫,农药使害虫发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详解】
A.是污染的环境对桦尺蛾的体色进行了选择,而不是为了适应污染的环境,桦尺蛾的体色变成了灰色,错误。
B.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长翅昆虫少,无翅昆虫却很多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由于有翅昆虫大量迁出,错误。
C.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草地里的昆虫多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正确。
D.长期使用某种农药防治害虫,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错误。
故选C。
例5 (2022广西北部湾中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合理的是( )
A.人类进化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
B.植物进化的历程大致是: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C.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大致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陆生到水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进化相关知识。
【详解】
A.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①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的工具(未经过加工的树枝、石块等),但不能制造工具;②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如简单打磨的石器、削尖的树枝等);③直立人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④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更为高级、复杂的工具(如精细的石器和骨器等);A正确。
B.植物进化的历程大致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B错误。
C.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后,某些鱼类进化成为原始的两栖类,某些两栖类进化成为原始的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成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大致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C错误。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D错误。
故选A。
例6 (2022达州中考)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达尔文在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化石和进化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B.箭毒蛙的警戒色使其容易被其他生物发现,这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人体免疫的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的天然防御屏障
【答案】B
【解析】
A.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A正确。
B.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C正确。
D.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和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人体免疫的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的天然防御屏障,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B。
一、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1、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1)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
(2)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2、同源器官的研究
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这样的器官称为同源器官。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3、遗传学证据
通过对比不同生物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断二者的亲缘关系。
二、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和主要历程
1、植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原始种子植物。
2、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原始的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三、自然选择学说
1、生物进化的前提:变异;生物进化的基础:可遗传的变异;
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环境变化;生物进化的内因:可遗传的变异。
2、生物进化的原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3、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通过人工方法选择生物的性状并培育生物新品种。
【变式1】(2022河南林州一模)关于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从低等到高等
B.从水生到陆生
C.从体型小到体型大
D.从简单到复杂
【答案】C
【解析】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越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越多,故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故C不合理。
【变式2】(2022山东青岛二模)下列观点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食蚁兽的舌头很细长,是它们长期用舌头取食蚂蚁的结果
B.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C.因为长期滥用抗生素,所以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D.我国有很多品种的金鱼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食蚁兽的舌头很细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它们长期用舌头取食蚂蚁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B符合题意。细菌本身存在着抗药性的变异,在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下,细菌抗药性得到积累和加强,C不符合题意。我国金鱼品种多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变式3】(2022年福建中考)昆虫啃食甘蓝(一种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部分甘蓝能合成对昆虫有毒的芥子油,能避免昆虫啃食而被保留,少数昆虫适应了有毒的芥子油,继续啃食甘蓝。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昆虫与甘蓝之间不存在生存斗争
B.甘蓝合成芥子油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C.昆虫啃食甘蓝后产生了适应芥子油的变异
D.合成芥子油的甘蓝被保留是昆虫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即适者生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即不适者被淘汰。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昆虫与甘蓝在繁殖过程中都能产生各种变异。昆虫与甘蓝两种生物互相选择,昆虫选择了有毒的甘蓝存活,有毒的甘蓝选择了能适应毒性的昆虫存活。
【详解】
A.昆虫以甘蓝为食,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和被捕食的斗争,A错误。
B.甘蓝合成芥子油的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能遗传给后代,B错误。
C.昆虫在繁殖过程中本身就会产生各种变异,有适应芥子油的变异,也有不适应芥子油的变异,C错误。
D.芥子油对昆虫有毒性,起到保护甘蓝的作用,减少了昆虫的采食,昆虫总是采食不能合成芥子油的甘蓝,也就使得能合成芥子油的甘蓝被保留,D正确。
故选D。
【变式4】(2022北京延庆一模)2021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云南罗平发现了2.44亿年前的一种大型古鱼类化石——张氏翼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张氏翼鳕化石中观察不到鱼鳍
B.由化石在地层中的位置可推测生物出现的大致时间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答案】A
【解析】
从题目提供的化石图片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张氏翼鳕是有鱼鳍存在的,A错误。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可以通过化石在地层中的位置推测生物出现的大致时间,且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过程,B、C、D正确。
【变式5】(2022河南焦作二模)下面有关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B.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C.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脂肪酸
D.长颈鹿的脖子变长是因为长期伸长吃树叶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动物进化的历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A错误。地质作用可能把地质年代较老的地层粉碎后变成较新的地层,因此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也可能有低等生物化石,B正确。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氨基酸,而不是脂肪酸,C错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才形成今天长颈鹿的长颈,D错误。
【变式6】(2022黑龙江牡丹江一模)下列有关自然选择学说正确的说法是( )
A.遗传和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动力
B.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D.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答案】B
【解析】
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A错误。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B正确。生物界普遍存在遗传和变异,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C错误。生物普遍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是不定向的,而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定向的,D错误。
【变式7】(2022湖南娄底一模)“超级细菌”MRSA的出现与滥用抗生素甲氧西林之间的关系如图,相关分析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甲氧西林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变异
B.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
C.甲氧西林对MRSA进行了定向选择
D.滥用甲氧西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耐药性增强
【答案】A
【解析】
甲氧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只有选择作用,不能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变异,A错误;由图可知,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B正确;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甲氧西林对MRSA进行了定向选择,C正确;滥用甲氧西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耐药性增强,D正确。
【变式8】(2022成都中考)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绝大多数生物有过度繁殖的现象B.生物的变异对其生存都是有利的
C.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D.生存斗争中不适应环境者被淘汰
【答案】B
【解析】
A.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A正确。
B.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如玉米的白化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使玉米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因此属于不利变异,这种变异对玉米的生长是不利的。因此生物产生的变异,有的对自身有利,有的对自身不利,B错误。
C.生物的变异有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这些都是不定向的。但生物进化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所以生物进化是定向的,而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C正确。
D.结合分析可知,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D正确。
故选B。
【变式9】(2022临沂中考)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对其形成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定向变异的结果B.无性生殖的结果C.人工选择的结果D.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A.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同种个体和不同种个体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自然条件,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不符合题意。
B.枯叶蝶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B不符合题意。
C.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不断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C不符合题意。
D.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枯叶蝶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样利于枯叶蝶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达尔文认为,这是枯叶蝶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对其形成原因的正确解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符合题意。
故选D。
【变式10】(2022遂宁中考)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发的海水稻是一种耐盐碱水稻,该技术可使大片盐碱地变为粮仓。海水稻的选育是( )
A.人工选择的结果B.定向变异的结果C.自然选择的结果D.适应环境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A.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发的海水稻是一种耐盐碱水稻,这是人为的选择能够耐盐碱的个体进行培育得到的新品种,因此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变异是不定项,而选择的定向的,一般来说自然选择决定的生物的进化方向,B错误。
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耐盐碱水稻的培育不是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一般的水稻是无法适应盐碱地的环境,这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变式11】(2022衡阳中考)夏天蚊子肆虐,而我们使用的蚊香效果却一年比一年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蚊香使蚊子产生了抗药性变异B.蚊香增强了害虫的繁殖能力
C.蚊子抗药性增强是蚊香选择的结果D.产生了变异的蚊子都能生存下来
【答案】C
【解析】
ABC.在使用蚊香之前,蚊子中就存在抗药性的突变个体。杀虫剂不能使蚊子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不能增强害虫的繁殖能力。因此,蚊子抗药性的增强是蚊香对蚊子不断选择的结果,AB错误、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蚊香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D错误。
故选C。
【变式12】(2022吉林大安中考)某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与人的差异越小,他们的亲缘关系越近。依据下表数据判断哪种生物与人亲缘关系最远( )
A.黑猩猩B.马C.果蝇D.酵母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分析解答。
【详解】
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则越大。由表可知,人与酵母菌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
故选D
【变式13】(2022广西桂林一模)有性生殖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繁殖形式,关于有性生殖在进化上的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丰富了变异的原材料
B.生物的繁殖速度大大提高
C.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进程
D.实现了基因重新组合,促进生物新类型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有性生殖能够产生不同类型的配子,从而丰富了变异的原材料,A正确。有性生殖的繁殖速度没有无性生殖快,B错误。有性生殖可以使后代产生更多的变异,更有利于适应环境,进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进程,C正确。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故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促进生物新类型的出现,D正确。
【变式14】(2022福建南平二模)图表示节肢动物祖先的不同进化路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结果都相同
B.不利于适应环境
C.与遗传、变异无关
D.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据图可知,节肢动物祖先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A错误。翅和纺织器的进化有利于不同动物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B错误。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进化,C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的,即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D正确。
【变式15】(2022云南中考)古代长颈鹿大小似羊,颈和前肢不太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长颈鹿则成为颈长的动物。下列叙述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颈长者繁殖能力比颈短者强
B.长颈鹿产生的变异都能适应环境
C.经常伸长脖子吃高处树叶,颈就越来越长
D.经过环境的选择,颈长者更容易存活下来
【答案】D
【解析】
古代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肢长和肢短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肢和颈长能够吃到高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肢和颈短个体,吃不到高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这样,长颈鹿一代代进化下去,就成今天上们看到长颈鹿。所以,选项中“颈长者繁殖能力比颈短者强”、“长颈鹿产生的变异都能适应环境”、“经常伸长脖子吃高处树叶,颈就越来越长”都是错误的观点;而“经过环境的选择,颈长者更容易存活下来”符合自然选择学说。
故选D。
【变式16】(2022湖南长沙一模)如果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刚开始使用时,对某种害虫杀虫效果非常显著,随着农药使用时间的延长、使用频率的增加,杀虫效果会越来越差,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如图是根据实验测定的长期使用某农药后害虫数量变化的曲线图,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产生曲线AB段的原因是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抗药性差的害虫由于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被淘汰
B.实验证明,农药使害虫个体产生了抗药性
C.曲线BC段说明了害虫向抗药性逐代增强的方向发展
D.防止或减少害虫产生更强的抗药性的方法主要有轮换用药、混合用药、农药的间断使用等
【答案】B
【解析】
刚开始使用农药时,抗药性差的害虫因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被淘汰,导致害虫数量明显减少,A正确。害虫在繁殖过程中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在农药的选择作用下,抗药性强的害虫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抗药性差的则被杀死,并不是农药使害虫个体产生了抗药性,B错误。曲线BC段说明了害虫向抗药性逐代增强的方向发展,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起选择作用的是农药,C正确。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杀虫效果就会明显下降,因此,防止或减少害虫的抗药性的方法主要有轮换用药、混合用药、农药的间断使用等,D正确。
【变式17】(2022北京房山二模)某地蝽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该地引入无患子科植物新种——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
图1
图2
图3
(1)蝽喙的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 (填“长喙”或“短喙”)蝽的数量逐渐增加。
(2)蝽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数量会 ,因为两种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是 关系。
(3)在蝽的进化过程中,有利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具有 个体被淘汰掉,这个过程就是 ,该过程是定向的,其方向是由 (填“遗传”或“环境”)决定的。
【答案】 (1)变异 ; 短喙
(2)下降 ; 竞争
(3)不利变异 ; 自然选择 ; 环境
【解析】
(1)生物的性状在亲子代、子代间的差异称为变异,由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短喙蝽逐渐增多。(2)蝽的食物来源增多,取食无患子科植物的果实变少,降低了对该植物种子的传播,因此无患子科植物数量会下降,两种植物争夺传播种子的动物,存在竞争关系。(3)在进化过程中,有利变异被保留,不利变异被淘汰,这个过程称为自然选择,进化的方向是环境决定的。命题方向
考向一 生命的起源
考向二 人的起源
考向三 生物进化
证据
推测
A
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肉汤中的微生物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来自瓶外
B
米勒原始大气模拟实验
原始海洋中的无机物可以产生有机物
C
露西骨骼化石的特征
从森林古猿到人是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的
D
孔子鸟化石的特征
地球上现存的脊椎动物来自共同的祖先
生物名称
细胞色素c 的氨基酸差异(个)
黑猩猩
0
马
12
果蝇
27
酵母菌
4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一轮复习专用训练卷—专题23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原始大气中肯定不存在的气体是,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中不含有的气体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训练卷专题23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原始大气中肯定不存在的气体是,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中不含有的气体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苏科版生物训练卷——专题19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判断题,填空题,读图理解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