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01
    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02
    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0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本大题共7小题,共30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本大题共1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一4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素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半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取材于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巾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役: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艺术体验,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艺术创造,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取材于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期: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关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风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市关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取材于颜春芳的《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期》)
    1.下列有关审美体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体验,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审美体验需要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更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
    C.中西美学思想的一个相通之处是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D.审美体验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2.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
    D.郑板桥认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创作的重要原则。
    3.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
    B.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C.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
    D.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4.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和作用。(6分)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8分)
    ①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篇》)
    ②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篇》)
    ③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篇》)
    ④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篇》)
    5.翻译划线句子(4分)
    ①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②未见颜色而言谓之警
    6.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以上四则语录中孔子对言语的看法。(4分)
    三、本大题共7小题,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9题。(共10分)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1】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2】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3】
    黄旗入洛竞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4】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注释:【1】高启:元末明初诗人。此诗作于明洪武二年,高启因受朱元璋赏识,入朝编修《元史)。【2】瘗(yl):埋。相传秦始皇曾在钟山埋下黄金宝玉以镇金陵的“王气”。王:通“旺”。【3】武骑千群谁敢渡:隋军南下攻打陈国,陈后主君臣认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房军岂能飞渡”。【4】黄旗入洛:三国时吴主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气象,就率众举着黄旗北去洛阳,结果中途而返。铁锁横江:吴国在长江上设置铁锁,被晋军攻破,孙皓投降。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开篇四句写登高所见:大江奔流向东,钟山欲破浪而上,金陵山川气势雄伟。
    B作者于酒酣之际登上金陵雨花台,荒烟落日的苍茫景象引发了他悠远的怀古之思。
    C.待中借陈后主、孙皓倚仗长江天堑仍然身败国亡的典故,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D. “英雄”两句写鲜血似寒冷的潮水流入江河,表现了明王朝创建的历程极其艰难。
    8.下列诗句都写到了“草”,其中与“草生宫阙何萧萧”一句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A.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B.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杜牧《送隐者一绝》)
    C.江雨霏靠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D.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9.古诗中的登高之作往往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本诗亦然。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2题。(共10分)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0.对这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哀萎,更显出秋景萧瑟。
    B.第二句写汗上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消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泪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尾联谱用孔子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
    11.“我家喜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打发内心情感,以下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2分)
    A.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今夜郡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12.本诗第六句“归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孤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6分)
    1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0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当仁不让,勇于担当楚国政治引路人的诗句是“ ,
    来吾道夫先路”。
    (2)《蜀道难》诗中,李白想象自己在星空穿行,心惊胆寒,徒然长叹的诗句是“扪参历井仰胁息, ”。
    (3)姜菱《扬州慢》词序中有“寒水自碧”句,用反衬手法表现城中的萧条。杜甫《蜀相》“ , ”一联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用乐景写哀情,表现对武侯
    的缅怀。
    (4)《望海潮》中“市列珠玑, ”二句描述了当时的杭州市场繁荣、市民殷富的情形。
    (5)《扬州慢》中作者化用杜牧诗意,联想当年扬州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的词句是:“过春风十里, ”。
    (6)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7) ,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8)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快阁》)
    (9)矮纸斜行闲作草,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老街
    老街型落在镇江西北隅的云台山麓。江有名的是金山焦山北园山,云台山气不大。但这不要紧,老街就那么不卑不亢地坦热于南山北水之间,有知一个历尽泡桑的老人。看的事多了,也就把一切看得很淡。“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列今。”前几年,一位很有点名气的文化人未这里走了一遭,说了这么两句话。他究危说的是人看街,还是街看人呢?当搞不大清楚,大概都有那么点意思吧,因为老街确实是很老了。
    街的名字叫西渡街。西津渡自然是江边的渡口,又叫金陵津渡,和扬州的瓜洲渡隔江相望,这一说人们便不由得肃然起敬了,因为就在这隔江相望中,曾“望”出了不少传之千古的好诗。例如唐代诗人张祜的这一首《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祜是很有才气的,这首《题金陵渡》写得凄清冷丽,几乎无可匹敌。当时他住在渡口一个叫小山楼的旅馆里,遥望江北,牵挂着明天能不能过江,或许还想到了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不然又“愁”从何来呢?
    张祜住过的小山楼现在已无可寻觅,但古渡口的石阶犹在,只是上面已不见水渍和苔痕。岁月早已把大江的风涛留在深深的淤泥下,留在唐诗宋词的幽怨和叹息中。沿着石阶一级级走上去,脚步的回声凝重而悠远,如同踩着一段依稀的残梦。好在上面还有一座待渡亭,那么就小憩片刻吧。
    走进待渡亭,摩挲着清代画家周镐的汉白玉石刻《西津古渡图》,我突然有一种朦朦胧胧的亲切感,仿佛故地重游,一切都似曾相识。难道说,我上辈子曾来过这里,对这里早已熟门熟路?或者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其实都潜藏着一份“待渡情结”?
    我想到了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戏曲中的长亭,想到了朔风羌笛中的阳关和长安郊外的灞桥。但与之相比,这里的待渡亭似乎有着更为峻厉的生命体验和更为舒展的审美空间,因为前者只是单向的送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该说的话已经说过了,于是功君更尽一杯酒,挥挥手飘然卜路。而后者就不那么简单了,旅人面对的是滔滔大江。在那个时代,旅人能不能上路,什么时候上路都是不确定因素,因此便有了待渡的焦虑、期盼、惆怅和想象。这时候,天空中的一缕浮云,江面上的一片白帆,或何处飞来的几许笛声,都会触动他们敏感的诗心。心旌摇动,览物伤情,一出口便是好诗。相反,若一切都那么顺畅舒坦,没有了人与自然的对峙和望穿秋水的等待,生命体验难免浮泛,诗也随之走向平庸。当然,这时候的诗大抵不会有什么惊天豪语,却一句句都是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且看王昌龄的这一首: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写得何等真挚朴实。大概渡船已经泊在岸边,艄公正在解缆催促,只能这样叮嘱几句了。但就是这洗尽铅华的寥寥数句,却胜过了多少浮皮潦草的应景之作!
    这是送行者的心情。
    那么旅人呢?他上了船,却心思留在岸边。风涛一路,青衫飘热,那沾衣欲湿的也不知是浪沫还是泪水。到了对岸,仍禁不住要回望江南。江南,却只有青山满目,那座他和友人盘桓待渡的小亭子已看不到了,放达中便有了几分惆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松洲》)”那种一步三回头的依恋可以想见。
    西津古渡见惯了太多的送往迎来,也收抬了卷册琳琅的绝纱好词。渡口的石阶上来攘往,骆宾王、李白、刘禹锡、张祜、杜牧走过去了;王安石、苏东坡、米带、陆游、辛弃疾走过去了……
    公元13世纪末期,一个意大利人踏着这里的石阶走上来,他叫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已经在中国游历了不少地方,甚至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官,算得上是中国通了。后来他在震惊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介绍镇江,“他们靠经营工商业谋生,广有财富……”
    这位洋人来自地中海畔的水城威尼斯,那里是欧洲商业文化的摇篮,他是以一个商人的目光来审视镇江的,话也说得不错。当然,这中间似乎少了点历史的诗情。
    走出待渡亭,踏着青石板向老街的深处走去,两旁多半是雕花窗的两层楼房,很有些古意。当年的那些茶楼酒肆、店铺馆栈犹依稀在目。这里地处交通要津,商旅繁荣带来了百业兴旺,这是历史上镇江经济的底气所在。街道两旁的里弄口,那吉瑞里、长安里、南星巷的名称就刻在古老的砖石上,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遗物。里弄两边延伸着民宅,宁静而雅致。这里横可通四邻,竖可通街面,前可登云台山,后可达长江边,一如镇江人的性格那般畅达平稳。多数里弄都有一方深井,几个老人坐在石井栏上,对着收音机听扬州评话,那种自足平和的生活情调实在令人心折。是的,镇江西邻南育,北望扬州,但它既没有南京那样的金陵王气、六朝金粉,也没有扬州那样歌吹入云的浮华和喧嚣。镇江是平朴而本分的,这里的人们长于经商,却又从不把金钱看得很重,每天有的是听书喝茶的时间。过年时,他们则成群结队地骑着毛驴上金山寺烧香,那与其说是对命运的祈盼,还不如说是一种休闲娱乐。当然,战争来了,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地走上城蝶,弄出惊天动地的声响。至于平时爬上北固山,对着大江抒发忧国忧民感慨的,大都是些外地的游客。
    但老街终于终结了,终结于那座东印度式的建筑群,那是当年的英国领事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镇江为商埠,老街一带沦为英租界,遂建领事馆于云台山麓。如果说,西津古渡是一部自足而滋润的镇江史话,那么,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则最后终结了这部史话。
    走下英国领事馆的台阶,我突然想起元代诗人萨都刺在这里写的两句诗:
    客去客来天地老,潮生潮落古今愁。
    萨都刺属于雄浑一派,诗的气象很大。西津渡街确实是“老”了,但诗人“愁”什么呢?我一时说不清楚。
    起风了,远处的江涛产隐约可闻。老街在涛声中坦然静谧着,有如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取材于夏坚勇的同名散文)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老街就那么不卑不亢地坦然于南山北水之间 不卑不亢:自然质朴
    B.却胜过了多少浮皮潦草的应景之作 浮皮潦草:不切实际
    C.也收拾了卷册琳琅的绝妙好词 收拾:收集,敛聚
    D.西津古渡是一部自足而滋润的镇江史话 滋润:繁荣,富裕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的游踪为:渡口石阶——待渡亭——老街深处——当年的英国领事馆。
    B.文中的“待渡情结”是指包含了期盼、焦虑、惆怅等复杂情感的生命体验。
    C.作者写马可·波罗来到西津渡,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写出了老街的历史风貌。
    D.文章倒数第四段的三个“终结”,强调了西津渡老街必将走向消亡的结局。
    16.作者引用张祜、王昌龄、王安石、萨都刺的诗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意赏析。(6分)
    五、本大题共1小题。
    17.作文(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
    ①近几年,人脸识别、V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使用这些技术已经成为期流。
    科技潮流给很大一部分人带来了便捷和乐趣:科普爱好者穿梭在各种专业网站之间获取知识、分享智慧;卖瓜菜的小摊贩们都在各自摊位前贴上二维码,无现金交易方便省事:有的老年人戴上VR眼镜玩无人机航拍,享受新时代的退休生活……
    然而,科技潮流也给一小部分人带来了困难:有些老年人在自助银行里无所适从,或者因为不会下载手机APP而无法预约挂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潮流中的多数与少数”为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②柳永是福建崇安人,途径杭州,拜谒友人,作《望海潮》,歌赞杭州;姜夔是江西鄱阳人,征途小驻,步入遭遇战乱而衰败的扬州,作《扬州慢》,咏叹扬州。你是不是也曾从你居住的城市走向另一座城市,那里的一条街道、一栋建筑、一种乡音、一段史话……留在你的记忆中,化为你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故事。
    请以“ 故事”为题,在横线处填写一座城市的名字,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相关试卷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文件包含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共8页。

    北京市顺义区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顺义区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