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第1页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第2页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第3页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新高考研究中心
    本试卷共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研究人员在动物细胞内发现了一种新型细胞器——PX体,PX体是储存磷酸盐的多层膜结构。PX蛋白是磷酸盐能在这些膜层间传输的关键蛋白,当PX蛋白下调或缺失时,PX体就会降解,将储存的磷酸盐释放到细胞中。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以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该细胞器
    B. 该细胞器可能在细胞内外的酸碱平衡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C 磷酸盐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该细胞器,至少穿过两层磷脂分子
    D. 可以用32P标记某种磷酸盐,研究磷酸盐在细胞中的运输和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题意可知,当食物中磷酸盐过多时,PX蛋白分布在PX小体膜上,可将Pi转运进入PX小体后,再将Pi转化为膜的主要成分磷脂进行储存。当食物中的磷酸盐不足时,PX 小体中的膜成分显著减少,最终PX 小体被降解、释放出磷酸盐供细胞使用。
    【详解】A、分离细胞器通常采用差速离心法,A正确;
    B、当PX蛋白下调或缺失时,PX体就会降解,将储存的磷酸盐释放到细胞中,而磷酸盐可以作为缓冲物质,在细胞内外的酸碱平衡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B正确;
    C、根据题中信息,PX蛋白是磷酸盐能在这些膜层间传输的关键蛋白,说明磷酸盐跨膜过程不属于自由扩散,C错误;
    D、磷酸盐含有P和O,所以可以用32P标记某种磷酸盐,根据放射性检测这种磷酸盐的运输和转化途径,D正确。
    故选C。
    2. 水通道蛋白又名水孔蛋白,这种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组成“孔道”,可控制水进出细胞。水分子经过水通道蛋白时会形成单一纵列,进入弯曲狭窄的通道内,通道内部的极性等因素会帮助水分子旋转,使水分子以适当角度穿越通道,完成跨膜运输。下列有关水分子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水的输入和输出都是通过水通道蛋白来完成的
    B. 水进入细胞,可以和其他物质结合,进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
    C. 水通道蛋白运输水时需要与水分子结合,但自身构象不会发生改变
    D. 水通道蛋白的存在对肾小管和集合管吸收水分子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其中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水分子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进行跨膜运输,且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说明其跨膜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
    【详解】A、细胞中水的输入和输出方式有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要是通过水通道蛋白的协助扩散,A错误;
    B、水进入细胞,可和其他物质结合形成结合水,有利于提高生物的抗逆性,而有利于提高细胞代谢速率的是自由水相对含量增加,B错误;
    C、通道蛋白是贯穿膜结构的蛋白质,水等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之结合,直接通过通道完成跨膜运输,此过程中,水通道蛋白自身构象仍会发生改变,C错误;
    D、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量大,主要通过协助扩散完成,因此水通道蛋白的存在对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子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D。
    3. 核膜又称核被膜,其内面附着的一层蛋白质称为核纤层蛋白。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的裂解与重新组装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菌和酵母菌等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细胞核均会发生图中所示变化
    B.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就是促进核膜裂解
    C. 核膜小泡融合再形成完整核膜的过程中,核纤层蛋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 核膜构建后,核孔可以执行相关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的主动转运任务
    【答案】C
    【解析】
    【分析】核孔是实现核与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重要通道,但具有选择性,如DNA分子不能出细胞核。
    【详解】A、细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无细胞核,分裂方式为二分裂,A错误;
    B、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细胞之间分离开,而不是促进核膜裂解,B错误;
    C、根据题图信息可知,核膜小泡融合再形成完整核膜的过程中,核纤层蛋白起着至关重要的识别和引导作用,C正确;
    D、核孔的作用是实现核与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其运输的物质包括RNA和蛋白质等,具有选择性,但DNA不被允许通过,D错误。
    故选C。
    4. 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有黄色、白色两种类型,叶形有椭圆形、圆形两种类型。用纯种的甲植株(黄花椭圆形叶)和乙植株(白花圆形叶)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花椭圆形叶:黄花圆形叶:白花椭圆形叶:白花圆形叶=27:21:9:7.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该植物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花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叶形中的显性性状不能确定
    C. 该植物的叶形性状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D. 只考虑叶形这一对相对性状,F2圆形叶植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为1:3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该植物进行有性生殖,且杂交后代出现27:21:9:7的性状分离比,属于64=4×4×4类型,该植物的这两对相对性状应由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根据题于信息可知,该植物进行有性生殖,且杂交后代出现27:21:9:7的性状分离比,属于64=4×4×4类型,该植物的这两对相对性状应由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F2中黄花:白花=3:1,可以推断花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而F2中叶形比例为9:7,且叶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显隐性不能确定,B正确;
    C、因为F2中出现比例为64的组合,推测有三对等位基因决定上述性状,F2中黄花:白花=3:1,叶形比例为9:7,所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叶形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C正确;
    D、F2中椭圆形叶:圆形叶=9:7,推测F2中A_B_个体为椭圆形叶,其余A_bb个体、aaB_个体、aabb个体均为圆形叶,所以F2圆形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7,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为3:4,D错误。
    故选D。
    5. 电鳗发电依赖专门的发电细胞,这些发电细胞形成特殊的“发电装置”,消耗ATP使身体内产生极高电压,在需要的时候,向外输出大量的电流。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电鳗发电细胞的发电过程可能与离子的内外运输有关
    B. 发电所需ATP主要来源于发电细胞的有氧呼吸
    C. 电鳗发电是一种放能反应,需要酶的催化
    D. 电鳗可以主动发电,说明发电过程可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ATP的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特殊的化学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易断裂,释放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所以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详解】A、电鳗发电细胞的发电过程可能与带电离子的内外运输有关,形成膜内外的电位差,依赖多细胞形成高电压,A正确;
    B、有氧呼吸产生的ATP数量远大于无氧呼吸产生的ATP数量,故发电所需ATP主要来源于发电细胞的有氧呼吸,B正确;
    C、电鳗发电会消耗ATP中的化学能并将之转化为电能,是一种吸能反应,需要酶的催化,C错误;
    D、电鳗可以由自身发电细胞主动发电,具有局部、快速、精准等特点,说明发电过程可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D正确。
    故选C。
    6. 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发现了13种地雀,它们的形态、食性、栖息环境各不相同,并且它们之间互不交配。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是由南美大陆的同一物种进化而来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群岛上某种地雀全部基因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B. 13种地雀的发现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 不同岛屿上的地雀主要是由于存在地理隔离而无法进行基因交流
    D. 地雀的形态、食性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也就是说,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的后代,这种想象叫做生殖隔离。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物种的一部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先有地理隔离,然后才有生殖隔离。
    【详解】A、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该群岛上的地雀有13种,A正确;
    B、13种地雀的发现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B正确;
    C、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已经是不同的物种,即已经存在生殖隔离,并不是因为存在地理隔离而不进行基因交流,C错误;
    D、地雀的形态、食性不同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7. 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中枢,这些神经中枢分工负责调节机体的不同生理活动。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
    B. 脑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分工明确,独立地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
    C. 听、说、读、写等人类语言活动由位于大脑右半球的言语区控制
    D. 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控制,其对机体活动的调节与大脑无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结构,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A正确;
    B、脑和脊髓都属于神经中枢,分工明确,但脑作为高级中枢可以控制脊髓的调节作用,B错误;
    C、听、说、读、写等人类语言活动由位于大脑左半球的言语区控制,C错误;
    D、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控制,同时,其对机体活动的调节也受大脑这一高级中枢的控制,D错误。
    故选A。
    8. 乙烯(分子式为C2H4)是高等植物各器官都能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研究者探究乙烯对植物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生理基础,发现了鳄梨果实成熟时乙烯调控纤维素酶的合成(如图)。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在生理环境和温度下,乙烯是一种气体,主要促进果实发育
    B. 乙烯促进鳄梨果实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使核糖体活动加强
    C. 活性纤维素酶的运输分泌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并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D. 乙烯会促进纤维素酶合成,该酶可水解植物细胞壁,进而促进果实变软、成熟
    【答案】A
    【解析】
    【分析】乙烯的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
    【详解】A、在生理环境和温度下,乙烯是一种气体,植物体产生的乙烯属于植物激素,主要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烯促进鳄梨果实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即转录和翻译过程,从而使核糖体活动加强,B正确;
    C、由题图可知,活性纤维素酶的运输分泌需要借助小泡来完成,需要消耗能量,并且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C正确;
    D、通过题图发现,乙烯会促进某活性纤维素酶的合成,该酶分泌到膜外可水解植物细胞壁,进而促进果实变软、成熟,D正确。
    故选A。
    9. 物种间竞争能力相差不大的群落中偶尔会因为干扰而出现物种空缺的一个断层斑块。断层斑块可在没有继续干扰的条件下逐渐恢复原貌;也可能被周围群落的任何一个物种侵入和占有,哪个物种先占据该断层斑块生存空间,该物种就会成为优势物种,该生态现象被称为断层抽彩式竞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火烧、放牧等因素可造成群落形成断层斑块
    B. 在因干扰而形成的断层斑块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C. 断层抽彩式竞争的前提是有很多物种具有入侵断层斑块的能力
    D. 断层抽彩式竞争可能会改变群落的优势物种,但不改变丰富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2、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火烧、放牧等人为因素可造成群落形成断层斑块,A正确;
    B、在因干扰而形成的断层斑块上,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正确;
    C、断层斑块可在没有继续干扰的条件下逐渐恢复原貌;也可能被周围群落的任何一个物种侵入和占有,这说明断层抽彩式竞争的前提是有很多物种具有入侵断层斑块的能力,C正确;
    D、断层抽彩式竞争可能会导致某个物种先占据该断层斑块生存空间,则该物种会成为优势物种,优势物种的改变也可能会导致物种数量的改变,进而改变群落的丰富度,D错误。
    故选D。
    10. 乳酸菌在盐胁迫条件下生存、生长和代谢的能力在食品发酵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为筛选耐高盐乳酸菌,某研究小组将酱油原培样品划线接种于不同浓度梯度NaCl的培养基中,从而培养得到耐高盐的单菌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乳酸菌的培养基和器具都要进行灼烧灭菌
    B. 划线接种前,无须对酱油原培样品进行稀释
    C. 乳酸菌培养时必须提供无氧、高盐且偏碱性条件
    D. 培养基中得到的单菌落均由乳酸菌繁殖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泡菜是利用附生在蔬菜表面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和明串珠菌等发酵制成的。这些微生物一般为厌氧、兼性厌氧或微好氧菌。它们的发酵产物不仅有乳酸,还会有醇、酯等,因而使泡菜具有特殊的风味。
    【详解】A、培养乳酸菌的培养基配制后需要高压蒸汽灭菌,所用器具需要干热灭菌,且操作过程中接种环需要灼烧灭菌,A错误;
    B、由于是从酱油原培样品取样,并且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培养,所以划线接种前,无须对酱油原培样品进行稀释,B正确;
    C、乳酸菌是厌氧生物,培养时需要提供无氧环境,因为是筛选耐高盐乳酸菌,所以培养基设置了不同浓度梯度NaCl,需要酸性培养基,C错误;
    D、培养基中得到的单菌落可能包含酵母菌等其他菌落,D错误。
    故选B。
    11. 紫草素是从我国传统中药植物紫草中提取出来的一种脂溶性萘醌类化合物。多项研究表明紫草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下图为紫草素的提取流程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中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植物激素才能获得愈伤组织
    B. 紫草素能够从愈伤组织细胞中获得,因此判断紫草素是次生代谢产物
    C. 在工厂化生产紫草素的过程中,无须培养出完整的紫草植株
    D. 该流程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增殖来提高紫草素的产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其过程为: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高度液泡化,无定形状态薄壁细胞组成的排列疏松、无规则的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过程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成为植株。
    【详解】A、①过程表示脱分化过程,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才能获得愈伤组织,A正确;
    B、在工程技术操作中,可以通过设计让愈伤组织生产次生代谢产物,但愈伤组织中产生的物质不一定是次生代谢产物,因此不能以此来判断紫草素是次生代谢产物,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工厂化生产紫草素的过程中,只需要把细胞培养到愈伤组织阶段,再扩大培养即可,C正确;
    D、依据题图可以发现,该流程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增加产紫草素的细胞数量来提高紫草素的产量,D正确。
    故选B。
    12. 为平衡两性中X染色体基因表达水平,雌性哺乳动物进化出一套独特的遗传系统,即在体细胞中随机失活其中一条X染色体,失活的X染色体称为巴氏小体。巴氏小体的形成受Xist基因调控,由于卵原细胞中Xist基因是沉默的,因此已形成的巴氏小体会重新变成原始的状态,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红绿色盲是由对应颜色的视锥细胞中的特定光敏色素的功能障碍或缺失造成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女性一生排出的卵细胞中有一半含巴氏小体
    B. 巴氏小体的形成可能是由表观遗传控制的
    C. 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视锥细胞中的特定光敏色素功能正常
    D. 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女性后代不会出现巴氏小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雌性哺乳动物细胞核中存在X染色体高度浓缩形成的巴氏小体的现象,由于雌性个体的一条性染色体浓缩形成巴氏小体,巴氏小体上的基因表达受限制,因此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的基因表达的数量相同。
    【详解】A、巴氏小体是在体细胞中形成的,由于卵原细胞中Xist基因是沉默的,因此已形成的巴氏小体会重新变成原始的状态,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所以卵细胞中不含巴氏小体,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巴氏小体的形成受Xist基因调控,由于卵原细胞中Xist基因是沉默的,因此已形成的巴氏小体会重新变成原始的状态”可知,巴氏小体的形成可能是由表观遗传控制的,B正确;
    C、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视锥细胞是体细胞,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是随机失活的,所以有的细胞中的特定光敏色素功能正常,有的异常,C错误;
    D、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产生正常的卵细胞,但是在受精卵分裂和分化过程中,女性后代体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又会随机失活形成巴氏小体,D错误。
    故选B。
    13. 病原体进入人体内后,由于它们含有特异性的抗原,会引起体内产生针对此类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简要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所示过程为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B. 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它既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
    C. 图中四个 B淋巴细胞表面不同的受体,均可以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
    D. 记忆B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产生大量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记忆B细胞可以在人体内存活几年甚至十几年,当记忆B细胞再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图中所示过程为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A错误;
    B、抗原是能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它既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B正确;
    C、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四个B淋巴细胞表面有不同的受体,只有第二个B淋巴细胞的受体结构与此抗原对应,并可以与其特异性结合,C错误;
    D、记忆B细胞可以在人体内存活几年甚至十几年,当记忆B细胞再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发挥免疫效应,D错误。
    故选B。
    14. 低温是诱导某些植物开花所必需的条件。在这些植物生长初期,若给予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便可大大加快其开花进程,并可使其在当年正常结实从而得到成熟的种子。下图表示低温诱导植物M开花的作用机理。根据上述信息,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A. 植物M开花基因甲基化水平改变引起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属于表观遗传
    B. 低温处理后,植物 M开花基因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会发生显著改变
    C. 植物开花过程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但根本上还是由基因控制的
    D. 低温作用可以提高该植物DNA的甲基化水平,从而间接促进开花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的一种类型。
    【详解】A、植物M开花基因甲基化水平改变引起表型改变,说明基因的碱基序列并没有改变,只是表达水平改变引起表型改变,属于表观遗传,A错误;
    B、依据题图可以看出,低温处理后,植物M开花基因的转录过程会发生显著改变,复制过程在题图中没有体现,B错误;
    C、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低温处理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来影响植物开花过程,因此植物开花过程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但根本上还是由基因控制的,C正确;
    D、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可知,低温作用可以降低该植物DNA的甲基化水平,从而间接促进开花,D错误。
    故选C。
    15. 某水域中生活着星状小藤壶和龟头藤壶,两种藤壶分布在潮间带的岩石上。星状小藤壶主要分布在上潮间带,而龟头藤壶成体则密集地栖息在中潮间带及下潮间带(如下图)。研究发现,如果中潮间带没有龟头藤壶,则星状小藤壶的存活率较高;在下潮间带,即使没有龟头藤壶,星状小藤壶的死亡率也很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星状小藤壶不能栖息到中潮间带主要是其与龟头藤壶竞争的结果
    B. 星状小藤壶和龟头藤壶主要分布在不同的潮间带,但也存在生态位的重叠
    C. 星状小藤壶的生存空间可能受环境因素和种间竞争、捕食等多种种间关系的影响
    D. 研究龟头藤壶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出现频度和种群密度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如果中潮间带没有龟头藤壶,则星状小藤壶的存活率较高,因此判断星状小藤壶不能栖息到中潮间带主要是其与龟头藤壶竞争的结果,A正确;
    B、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分布在不同的潮间带,只是研究生态位的一方面,星状小藤壶和龟头藤壶也存在生态位的重叠,B正确;
    C、不同潮间带,星状小藤壶的分布不同,所以其分布受环境的影响,另外如果中潮间带没有龟头藤壶,则星状小藤壶的存活率较高,说明星状小藤壶的分布还受种间竞争的影响,题中虽然没有直接告知其受捕食关系影响,但所有生物的分布都会受捕食关系影响是科学事实,C正确;
    D、研究龟头藤壶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错误。
    故选D。
    16. 酿醋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下图表示我国传统发酵技术酿醋的主要流程,图中麸皮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铁等无机盐,营养成分适宜,能为制醋补充有效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糯米加入前需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
    B. 加入的菌种①是酵母菌。菌种②是醋酸菌
    C. 拌麸皮的操作有利于菌种②的繁殖和代谢
    D. 采用高温浓缩淋出醋,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1、酿酒原理:酵母菌利用葡萄糖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2、酿醋原理:在氧气和糖源充足时,醋酸菌把葡萄糖转化成乙酸;或在氧气充足、糖源不足时,把乙醇转化为乙醛,再把乙醛转化成乙酸。
    【详解】A、题中所描述的是传统发酵技术,糯米粉碎后还需蒸煮,故加入前只需要洗净控干处理,不需要灭菌,A错误;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入的菌种①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菌种②是醋酸菌,B正确;
    C、麸皮能为制醋补充有效成分,拌麸皮的操作有利于提升发酵材料中氧气含量,有利于醋酸菌的繁殖和代谢,C正确;
    D、高温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光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从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开始,经过水的光解、电子传递,光能经过中间转化最终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ATP和NADPH中。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光反应过程,图中虚线表示电子(e-)的传递,PQ既可以传递电子又可以传递H+。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光反应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据图分析,光反应过程中具体的能量转化过程为_______。
    (2)H+的转运对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图中H+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以下过程中,能够增大膜内外H+浓度差的有______(多选)。
    A.水光解产生H+
    B.PQ转运H+
    C.NADP+与H+结合形成NADPH
    D.CF0-CF1转运H+
    (3)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是一个整体,二者紧密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________(填物质),暗反应为光反应的进行提供_______(填物质)。
    (4)为探究鱼藤酮是否能抑制叶绿体中ATP合酶的作用,需要开展对照实验。除控制变量外,还应为离体的叶绿体培养液提供______(至少填2个)等条件,以保证光合作用顺利进行。若鱼藤酮能抑制叶绿体中ATP合酶的作用,以C3含量为测量指标时,短时间内,实验结果应是______。
    【答案】(1) ①.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②. 光能→电能→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
    (2) ①.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②. ABC
    (3) ①. NADPH、ATP ②. NADP+、ADP和Pi
    (4) ①. 适宜的温度、适宜光照、适宜浓度的CO2 ②. 实验组的C3含量高于对照组的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光照,传递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H+、e-和氧气,e-、H+和NADP+合成NADPH,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被还原。
    【小问1详解】
    题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光反应过程,光反应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据图分析可知,光反应过程中具体的能量转化过程为光能→电能→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
    【小问2详解】
    H+跨膜运输的方式有从膜内到膜外的协助扩散和从膜外到膜内的主动运输;由于膜内的H+浓度高于膜外的,所以提高膜内H+的浓度或降低膜外H+的浓度,都能够增大膜内外H+浓度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B、C三项正确,故选ABC。
    【小问3详解】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的进行提供NADP+、ADP和Pi。
    【小问4详解】
    除控制变量外,为保证光合作用顺利进行,还需要为离体的叶绿体培养液提供适宜的温度、适宜光照、适宜浓度的CO2等条件。若鱼藤酮能抑制叶绿体中ATP合酶的作用,以C3含量为测量指标时,实验结果应是实验组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ATP减少,影响C3的还原,而短时间内CO2的固定正常进行,所以C3增多。
    18. 脓毒症是由感染等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细菌脂多糖是引起全身炎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如下图,迷走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通过一系列调控,纠正脓毒症引起的机体免疫失衡。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脓毒症患者感觉疼痛但不会缩腿仍坚持针灸治疗,体现了______对低级中枢的调控。针灸产生的电信号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中是单向传导的,原因是_______。
    (2)迷走神经属于_______(填“传入”或“传出”)神经,其在肾上腺接头处属于反射弧中______的组成部分。
    (3)针灸刺激产生的肾上腺素作用于不同组织器官时效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结合图示过程,分析针灸能够纠正脓毒症引起的机体免疫失衡的机理是______。
    (4)足三里穴位所在位置,正好是坐骨神经分为腓肠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并向小腿延伸的位置。对足三里进行低强度电针灸刺激的抗炎作用依赖于腓总神经的深部分支,而不是腓肠神经或胫神经浅表皮支。为验证这一结论,请设计实验加以验证(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
    【答案】(1) ①. 高级中枢 ②. 针灸是从感受器一端刺激,保证了电信号从末梢开始单向传递;该结构存在突触且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保证了信号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2) ①. 传出 ②. 效应器
    (3) ①. 不同组织器官细胞上肾上腺素受体类型不同 ②. 针灸产生的电信号通过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调控肾上腺细胞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物质,该类物质具有抑制细菌脂多糖引发机体产生炎症的作用
    (4)选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正常小鼠分为A、B、C、D四组,A组不做处理,B组切断腓肠神经,C组切断胫神经,D组切断腓总神经;对四组小鼠用细菌脂多糖诱发炎症;分别用低强度电针灸刺激小鼠足三里穴位,观察四组小鼠的抗炎反应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穴位“足三里”可以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抗炎通路机理是: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Prkr2感觉神经元,其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可以将后肢的感觉信息通过脊髓传向大脑的特定区域,通过迷走神经作用到肾上腺,肾上腺细胞分泌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具有抗炎作用,导致针灸抗炎。
    【小问1详解】
    患者感觉疼痛但坚持针灸治疗的过程体现的是高级中枢(或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的调控。由于针灸是从感受器一端刺激,而且在突触处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所以针灸产生的电信号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中是单向传导的。
    【小问2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迷走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迷走神经在肾上腺接头处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组成部分。
    【小问3详解】
    针灸刺激产生的肾上腺素作用于不同组织器官时效果不同,是因为不同组织器官细胞上肾上腺素受体类型不同。据图分析,针灸能够纠正脓毒症引起的机体免疫失衡的机理是针灸产生的电信号通过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调控肾上腺细胞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物质,该类物质具有抑制细菌脂多糖引发机体产生炎症的作用。
    【小问4详解】
    对足三里进行低强度电针灸刺激的抗炎作用依赖于腓总神经的深部分支,而不是腓肠神经或胫神经浅表皮支。为验证这一结论,实验思路为:选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正常小鼠分为A、B、C、D四组,A组不做处理,B组切断腓肠神经,C组切断胫神经,D组切断腓总神经;对四组小鼠用细菌脂多糖诱发炎症;分别用低强度电针灸刺激小鼠足三里穴位,观察四组小鼠的抗炎反应。
    19. 某植物的雄性不育(以下简称不育)性状受细胞核基因D控制,矮秆性状受细胞核基因M控制。科研人员利用不育植株甲与矮秆植株乙杂交,培育了基因D与M紧密连锁的品种丙,丙与高秆品种杂交,后代中矮秆个体全为不育,高秆个体全为可育。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育植株不能产生可育花粉,但能产生正常雌配子,因此在杂交育种时,具有的优点是______。
    (2)让甲植株与乙植株杂交,具体的操作过程是______;杂交后代总是分离出50%可育株和50%不育株,出现该性状分离比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3)将丙植株与高秆品种杂交时,后代中偶尔会出现矮秆可育植株和高秆不育植株,推测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_______。
    (4)将可育基因S导入丙幼胚细胞,发育的植株表现为矮秆雄性可育,某研究小组推测S基因导入植株后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能存在下图所示的几种情况,请设计实验探究S基因所在位置(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互换)。
    实验思路:让导入S基因的植株进行自交,并统计自交后代的性状及比例关系。
    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
    【答案】(1)无须去雄,大大减轻了杂交操作的工作量
    (2) ①. 对甲植株套袋,将乙植株的新鲜花粉由上而下授到甲植株柱头上后套袋 ②. 甲植株产生了D、d两种雌配子且比例为1:1,乙植株只产生了d一种雄配子
    (3)丙植株减数分裂I前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导致M和m基因互换
    (4)若后代中矮秆可育:高秆可育=3:1,则基因S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若后代中矮秆不育:矮秆可育:高秆可育=1:2:1,则基因S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若后代中矮秆不育:矮秆可育:高秆可育=3:9:4,则基因S位置关系如图3所示
    【解析】
    【分析】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小问1详解】
    不育植株不能产生可育花粉,因此无须去雄,大大减轻了杂交操作的工作量。
    【小问2详解】
    甲植株与乙植株杂交,具体操作过程是对甲植株套袋,将乙植株的新鲜花粉由上而下授到甲植株柱头上后套袋;杂交后代总是分离出50%可育株和50%不育株,原因是甲植株的基因型为Dd,产生了D、d两种雌配子且比例为1:1,乙植株只产生了d一种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就会出现50%可育株和50%不育株。
    【小问3详解】
    题干中描述丙植株与高秆品种杂交时,后代中矮秆个体全为不育,高秆个体全为可育,说明丙植株体内D、M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如果丙植株在进行减数分裂I前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导致M和m基因互换(或D与d基因互换),则后代中就会出现矮秆可育植株和高秆不育植株。
    【小问4详解】
    让导入S基因的植株进行自交,并统计自交后代的性状及比例关系。若基因S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则亲本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DMS和dm两种基因型,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中矮秆可育:高秆可育=3:1;若基因S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则亲本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DM和dmS两种基因型,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中矮秆不育:矮秆可育:高秆可育=1:2:1;若基因S位置关系如图3所示,则亲本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DM、dm、DMS、dmS四种基因型,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中矮秆不育:矮秆可育:高秆可育=3:9:4。
    20. 新路海白唇鹿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白唇鹿保护区,以保护高原自然生态环境、白唇鹿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该保护区采取了禁止捕猎、恢复栖息地植被、减少栖息地人类活动等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建立白唇鹿自然保护区,能有效促进该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______。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该项措施属于________(填“就地保护”或“易地保护”)。
    (2)该保护区中,有捕猎白唇鹿的豹、狼等生物,这些捕食者的存在_______(填“有利于”或“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白唇鹿能嗅到狼留下的气味躲避捕猎,狼也能依据白唇鹿的声音或气味进行追踪,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在该保护区设立初期,通过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白唇鹿种群数量逐渐上升。下列属于白唇鹿种群数量特征相关描述的是_____(多选)。
    A. 群体中幼龄白唇鹿数量增加
    B. 白唇鹿群体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C. 保护区中白唇鹿种群的迁出率降低
    D. 保护区中白唇鹿种群的种内竞争会减弱
    (4)研究人员对该保护区内白唇鹿种群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获得下表数据(单位:×102J·m-2·a-1)。
    该保护区内白唇鹿种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J·m-2·a-1.能量从白唇鹿到下一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这说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具有_______的特点。
    【答案】(1) ①. 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②. 就地保护
    (2) ①. 有利于 ②. 种间关系 (3)ABC
    (4) ①. 1.004×104 ②. 5% ③. 逐级递减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维持种群的繁衍,调节中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功能。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小问2详解】
    根据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生存腾出空间,所以捕食者的存在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互相传递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小问3详解】
    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
    A、群体中幼龄白唇鹿数量增加,属于出生率,A正确;
    B、白唇鹿群体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属于死亡率,B正确;
    C、保护区中白唇鹿种群的迁出率降低,属于迁出率,C正确;
    D、种内竞争描述的是种内关系,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属于群落研究的内容,D错误。
    故选ABC。
    【小问4详解】
    白唇鹿种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摄食量-粪便量-呼吸消耗量,即(198.8-52.8-45.6)×102J·m-2·a-1=1.004×104J·m-2·a-1,能量的传递效率应为[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摄入量-粪便量)]×100%=[7.3/(198.8-52.8)]×100%=5%。下一营养级只获得上一营养级5%的能量,说明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21. CRM1 是一种核转运蛋白,由 CRMI 基因控制产生,转运含有 NES序列的货物蛋白。科学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中CRMI 基因过度表达,含有 NES序列的肿瘤抑制因子被过量地转运至细胞质,使得它们无法在细胞核内发挥正常功能,会促进肿瘤的发生及生长。为探究CRM1的运输机制及肿瘤的治疗,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利用 PCR 技术大量扩增CRMI 基因,需要根据__________设计两种引物,引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
    (2)CRM1 C528S 是 CRM1 突变体,不具有运输能力,GST-NES 为某种肿瘤抑制因子,CRM1蛋白可能与货物蛋白的转运有关,研究人员利用上述物质设计实验进行跨膜模拟,结果发现只有③组实现了对 GST-NES 的跨膜转运,据此可推断__________。
    注:“+”表示有;“-”表示无。
    (3)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成功筛选出了与货物蛋白结构相似的小分子 KPT,并将其制备成抑制肿瘤细胞药物,推测KPT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 。
    请设计实验验证上述推论,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材料:肿瘤小鼠模型若干只、正常小鼠模型若干只、小分子 KPT。注:药物处理方法与肿瘤的具体检测方法不做要求)
    实验思路: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
    【答案】(1) ①. CRMI基因两端的DNA序列 ②. 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2)RanGTP和CRM1在货物蛋白的运输过程中共同起作用
    (3) ①. KPT与肿瘤抑制因子竞争性结合CRM1,抑制了肿瘤抑制因子运输到细胞质,使得肿瘤抑制因子在细胞核里正常发挥功能,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 ②. 取肿瘤小鼠模型若干只,随机均分成两组,实验组用适量小分子KPT处理,对照组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的肿瘤大小 ③.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质量变小
    【解析】
    【分析】1、PCR技术的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2、PCR的操作过程: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小问1详解】
    利用PCR技术大量扩增CRM1基因,需要根据CRMI基因两端的DNA序列来设计对应引物。引物的作用是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小问2详解】
    进行跨膜实验模拟,结果发现只有③组实现了对GST-NES的跨膜转运,对比②③组,推测RanGTP蛋白可能与货物蛋白的转运有关,对比③④组发现有RanGTP没有CRM1也不能完成运输,可推断出RanGTP和CRM1在货物蛋白的运输过程中共同起作用。
    【小问3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小分子KPT与货物蛋白结构相似,推测KPT的作用机理是KPT与肿瘤抑制因子竞争性结合CRM1,抑制了肿瘤抑制因子运输到细胞质,使得肿瘤抑制因子在细胞核里正常发挥功能,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实验思路:取肿瘤小鼠模型若干只,随机均分成两组,实验组用适量小分子KPT处理,对照组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的肿瘤大小。预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质量变小。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散失量
    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198.8
    52.8
    45.6
    7.3




    GST-NES
    +
    +
    +
    +
    CRM1
    -
    +
    +
    -
    RanGTP
    -
    -
    +
    +
    CRM1 C528S
    -
    -
    -
    +

    相关试卷

    2024届贵州省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贵州省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贵州省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贵州省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吉林省高三三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吉林省高三三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吉林省高三三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吉林省高三三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贵州省高考备考诊断联考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贵州省高考备考诊断联考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4届贵州省高考备考诊断联考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4届贵州省高考备考诊断联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