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09658/0-171298341426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09658/0-171298341428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09658/0-171298341430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09658/1-171298342020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09658/1-171298342022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09658/1-171298342024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新能源汽车制造是我国大力扶持的重点产业,而电池是新能源汽车造价最高的核心零部件。2023年,A汽车集团开展自主电池产业化建设,以逐步实现电池自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对于A汽车集团来说,发展自主电池产业的经济效益较低,主要是因为( )
①前期科研投入大②电池市场需求小
③生产原料成本高④规模效益较差
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
2. 从国家安全战略考虑,推广新能源汽车有利于我国( )
A. 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B. 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C. 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D. 能源安全和资源安全
3. 我国某城市新能源汽车充电电价白天低于夜晚,由此可知该城市( )
A. 太阳能发电占比大B. 风能发电占比大
C. 用电大户是商业部门D. 用电大户是行政机关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汽车集团前期科研投入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史较短,规模效益较差,导致经济效益较低,①④正确;能源汽车制造是我国大力扶持的重点产业,电池市场需求大,②错误;生产原料成本对于所有汽车集团的影响都是一样的,③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推广新能源汽车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有利于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C正确;与粮食安全和资源安全没有直接关系,ABD排除;故选C。
【3题详解】
白天电价低,说明白天发电量多,夜晚电价高,说明夜晚发电量少,白天发电量多,夜晚发电量少,符合太阳能分布规律,说明该城市太阳能发电占比大,A正确;风能资源主要是季节差异,而不是昼夜差异,B错误;充电电价变化无法推断当地的用电大户,CD错误,故选A。
【点睛】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 ①太阳能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都处在北纬22°~35°。这一带,青藏高原是高值中心,四川盆地是低值中心; ②太阳年辐射总量,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而且除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外,基本上是南部低于北部; ③由于南方多数地区云多雨多,在北纬30°~40°。地区,太阳能的分布情况与一般的太阳能随纬度而变化的规律相反,太阳能不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而是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长。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势头向好,但很多种子仍大量依赖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已有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海南被称为我国种子的“南繁硅谷”,而甘肃的河西走廊被称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下图为我国三大国家级育种基地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与海南、四川相比,不属于河西走廊被称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原因的是( )
A. 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培育的种子品质优质
B. 气候干燥,风力强,利于种子的晾晒和存储
C. 冬季气温低,降水少,病虫害少
D. 地域面积广大,育种的种类更多,培育良种周期短
5. 为保障我国种子安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种质资源的保护
②依赖国外育种材料与技术,提升育种水平
③及时关注市场变化,建立育种研究与市场对接机制
④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育种技术研发,加快种业的更新换代
⑤引入竞争机制,各育种基地对同种类种子同时研究,加快育种进程
⑥加强种业研究机构与高校、企业的沟通协作,构建现代种业产业体系
A. ①②③⑥B. ①④⑤⑥C. ①③④⑥D. ②③④⑤
【答案】4. D 5. C
【解析】
【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海南、四川较河西走廊水热条件更充足,降水丰沛,全年无霜冻,作物生长期更长,全年可进行培育,可大大缩短育种周期,育种种类更多,是两地制种业的发展优势,D 项符合题意;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利于生产优质种子同时,气候干燥,风力强,利于种子的晾晒和存储;冬季气温低,降水少,病虫害少,A、B、C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5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缩短我国种源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因此开展 “卡脖子”技术攻关,应坚持自主研究,必须加强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①正确;而不是依赖国外育种材料,②错误;根据市场需求,建立育种研究与市场对接机制,提高育种的实际效能,③正确;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育种技术研发,加快种业的更新换代,④正确;引入竞争机制,各育种基地对同种类种子同时研究会造成科研的重复,浪费宝贵的科研资源,⑤错误;加强种业研究机构与高校、企业的沟通协作,构建现代种业产业体系,⑥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 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足够食品。这一概念主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保障问题,它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197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 粮食安全从根本上讲指的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即“应该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它强调获取足够的粮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
随着海上风力发电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将多台风力发电机组合在一起的集群式风电机组研究正在推进之中。图为传统大型风力发电机(左图)和日本某研究团队研发的汇集100台风力发电机的示范机组(右图)。目前该研究团队正在研究可实现整个风机水平倾倒的机组,以应对特殊时段。完成下面小题。
6. 日本积极发展海上风力发电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处西风带风力强劲②海洋国土面积大
③当地常规能源短缺④高能耗工业比重大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7. 与传统大型风力发电机相比,集群式风力发电的优势是( )
A. 发电效率高B. 技术要求低C. 零部件较少D. 清洁无污染
8. 该研究团队研究可水平倾倒的风机最可能应对的是( )
A. 暴雨B. 强风C. 海啸D. 地震
【答案】6. C 7. A 8. B
【解析】
【6题详解】
日本以季风气候为主,并不位于西风带,①错误;日本四面环海,海洋国土面积大,适合发展海上风电,②正确;日本能源资源短缺,发展海上风电可为其提供一定的能源,③正确;日本工业发达,技术先进,但其能源较为匮乏,故该国高耗能工业比重相对较小,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集群式风力发电设备较为密集,对风能利用效率更高,而传统大型风力发电机设备密集程度较低,同时根据材料可知,目前该研究团队正在研究可实现整个风机水平倾倒的机组,以应对例如风力过大或风向变化等特殊时段,故使其发电的效率高于传统的大型风力发电机,A正确;由于大型风力发电机已经广泛应用,集群式风力发电机尚在研究中,故集群式风力发电机对技术要求较高,B错误;集群式风力发电机设备密集度大,其零部件较多,C错误;无论是大型风力发电机还是集群式风力发电机,都是利用风能发电,都具有清洁无污染的特点,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过强的风力会使风力发电机转速过快,造成设备损坏,而可以水平倾倒的风机可以在风力过强时通过倾倒来减小其受强风的破坏,B正确;风机倾倒不能应对暴雨、海啸和地震灾害对风机造成的不利影响,ACD错误。故选B。
【点睛】风电场选址时应考虑如下重要因素:(1)经济性,包括风电场的风能特性和装机成本等主要指标;(2)环境的影响,包括噪声、电磁干扰以及风电场对微气候和生态的影响;(3)气候灾害,如冰冻、台风、海水盐雾、风沙等;(4)对电网的动态影响。
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以特定地理属性为基础,地域性特征明显,具有特定的品种、品质、人文地理及生产方式,突出生产地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和文化等特色,以区别于其他地域农产品,受国家保护。下图示意中国部分地理标志农产品在我国东北、西北、长江中下游、西南四个农业区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的农业区分别是( )
A. 西南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北区、西北区B. 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西北区、东北区
C. 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北区、西南区D. 西北区、西南区、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
10. ④农业区的粮油棉麻、蔬菜、瓜果、茶叶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资源丰富B. 地理环境多样C. 农业科技发达D. 对外交通便利
【答案】9. C 10. B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最好判断的是西北区,西北区基本上没有水产养殖,图中水产养殖中③图例代表的数量最小,即可知③代表的是西北地区,所以排查选项AD,剩下BC两项,再看④代表地区蔬菜、茶叶和瓜果产品数量最多,所以④应该是垂直地带性显著的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的茶叶并不多,茶叶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地区,即排除B,剩下C正确,故选C。
【10题详解】
根据上题结论,④为西南地区。作物种类多的先决条件是自然环境差异性大,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大,垂直地带性分异显著,即地理环境多样是农产品数量多的主要原因,B正确。土地资源东北更丰富、农业科技、对外交通长江中下游区更发达、便利,ACD错误,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与作物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区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主要的农业生产结构就会不同。
近年来,“云农业”已在我国许多大城市上线。城市居民可以在线上认养一块地,通过代培方式,让当地农户购买各种种子、分块经营、合理控水、施肥并进行一系列的田间管理,农作物收获、绿色加工后,通过快递寄送给城市居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大城市“云农业”的兴起,关键在于( )
A 经济水平较高B. 城市空心化严重C. 耕地面积扩大D. 劳动力大量回流
12. 代培方式使农户( )
A. 种植成本下降B. 管理成本上升C. 销售范围扩大D. 运输成本下降
【答案】11. A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分析可知,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水平较高,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居民开始关注食品健康安全问题,希望参与“云农业”,通过绿色生态的种植托管,获得高品质的食材,A正确;根据云农业的概念可知云农业的兴起与城市空心化、耕地面积的变化、劳动力的回流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据材料分析可知,“云农业”需要精耕细作,有机生产,精准施肥,根据城市居民多样化需求进行多种农作物共同种植,种植成本和管理成本上升,且农产品通过快递多次、少量、实时寄送给城市居民,整体运输成本增加。“云农业”主要为近距离的城市居民服务,销售范围不一定扩大。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农业的区位条件有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饮食偏好等;有时候也需要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甘肃省西北部,是一条斜穿中国西北部的大通道,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坐落其中。2021年10月,甘肃省提出《“十四五”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下图为河西走廊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关于河西走廊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的内流区域,跨三类干湿地区
②具有降水少、温差大、光照足、大风多的气候特征
③山区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是其河流主要补给源
④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在东部,荒漠主要分布在中西部
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
14. 祁连山对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小的是( )
A. 塑造冲积扇,地势平坦,利于人口聚居B. 塑造冲积扇,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
C. 为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水源D. 为城市提供风电、光电、水电等
15. 下列符合“十四五”时期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定位的是( )
①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②国家生态安全屏障③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④丝绸之路重要开放廊道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
【答案】13. A 14. D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河西走廊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主要位于内流区和干旱地区,①错误;地处西北内陆,具有降水少、温差大、光照足、大风多的气候特征,②正确;山区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是其河流主要补给源,③正确;由图可知,东部靠近季风区,降水多,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中西部沙漠广布,以荒漠景观为主,④正确,故选A。
【14题详解】
祁连山是张掖、酒泉、嘉峪关城市水源的主要来源地,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向东北流淌,塑造冲积扇,带来肥沃土壤,使这些城市人口集集聚,对ABC影响大,祁连山对风电、光电、水电影响小,D符合题意,故选D。
【15题详解】
河西走廊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将来发展为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①正确;作为我国西部的重要生态屏障,对于保护国家生态安全作用重大,②正确;河西走廊制造业落后,③错误;是丝绸之路重要开放廊道,④正确,C正确,故选C。
【点睛】河西走廊,简称“河西”,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甘肃省西北部 ,是一个呈北西—南东走向的狭长地带。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生态地位突出,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既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国交通、能源、电信、物流战略大通道和“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路段,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综合题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实现了主粮的自给自足。但作为大豆的原产国,我国近年大豆的自给率降到20%以下,大豆出油率、单产都比进口大豆低。
大豆、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大宗油料、粮食、饲料作物,常年需求大豆1.1亿吨、玉米3.3亿吨,以净作生产方式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需用近15亿亩耕地,但依靠大幅度增加净作面积提高大豆、玉米自给率难度较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改变单一作物种植为高低作物搭配间作,以黄淮种植区为例,采取“两行玉米+四行大豆”的间作模式,通过缩短玉米间距的方式,来达到“玉米不减产,大豆额外赚”的目的,是传统间套种技术的创新发展。2022年起全国16个省份将推广该模式1500万亩以上。图a为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示意图,b为净作玉米种植示意图,c为黄淮海某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区大豆机械收割的景象。
(1)简析我国大豆相对于其他粮食作物自给率低的原因。
(2)相较传统的净作生产方式,分析黄淮种植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优势。
(3)指出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方式可能遇到的问题。
【答案】(1)生活水平提高(油脂、肉类消费量上升),大豆需求量增加;大豆用途多样,需求量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有限,为保证主粮自给自足,大豆种植面积难扩大;大豆单产低,农户种植收益少,种植积极性低;我国种植的大豆品种出油率低,良种被国外垄断。
(2)节约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效益;高矮作物搭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大豆的固氮作用可以提高土地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利于作物生长;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绿色环保;增加作物种类,更好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3)复合种植的田间管理难度加大;需要劳动力较多,劳动力不足;传统农机不适合复合种植的需求。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玉米、大豆国内生产现状相关材料和玉米—大豆间作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方向、生态农业、粮食安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众多,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提升,对油脂、肉类等消费需求增多,大豆作为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需求量不断增加,另外大豆还有多种用途,如直接制作各种食品等,导致大豆需求量更大;由材料可知,我国耕地有限,人口众多,需要首先保证粮食作物的产量,保证粮食作物的耕地数量,从而导致能用来生产大豆的耕地有限,难以依靠大幅度增加净作面积提高大豆自给率;国内大豆品种单产相对较低,相对与国际进口大豆,种植大豆没有产品优势,农民种植大豆收益低,积极性差;国内大豆品种出油率低,优良品种被国外垄断,国内种植大豆的市场竞争力不足。
【小问2详解】
结合图为材料可知,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大豆额外赚”的目的,在土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额外多生产了产品,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作物产量,增多了作物种类,更好的适应市场,有效的提高了经济效益;由图可见,利用玉米和大豆植株高度的差异,使光热资源能更充分利用;与大豆共生的根瘤菌有较强的固氮作用,种植大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玉米和大豆套种可以使土壤在不同的季节中受到不同作物根系的影响,从而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增强病原菌抵御能力,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在玉米和大豆套种的同时,会吸引不同的有益昆虫在土壤中寻找食物和栖息地,这样可以增加天敌的数量,促进生态平衡,减少害虫的发生,进而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节约成本的同时实现了绿色环保。
【小问3详解】
复合种植植物间隔分布,大豆、玉米所需求的管理并不相同,导致田间管理难度较大,部分工作传统农机不适合操作,导致工作量增加,需求大量劳动力,可能会存在劳动力短缺情况,由图C和上题分析可知,机械化种植时,对机械有一定的需求,传统的农机可能不适合复合种植的需求。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苏盐城(图左)的滩涂占全省65%以上,沿海滩涂因土壤盐度高、有机质含量少,一直难以发展种植业。传统的滩涂种植业开发模式是“筑堤挖渠——淡水脱盐——粮棉复垦”,但始终投入多产出少。2000年来,盐城L公司与中科院等合作,在滩涂上种植用海水浇灌的蔬菜(主要是海蓬子、碱蓬)。海水蔬菜具有抗盐、聚盐和抗病虫害强的特点,深受市场青睐。
材料二 盐城海岸潮间带上由于潮汐作用形成一道道潮沟,从空中俯瞰宛若一棵棵向陆地延伸的树,即“潮汐树”地貌景观(图右),潮汐树主干朝海,枝杈朝陆,盐沼处比光滩处更稳定。
(1)从地理位置分析盐城发展“海水蔬菜”的自然条件。
(2)与传统开发模式相比,分析“海水蔬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3)与光滩比,分析盐沼处的“潮汐树”更稳定的原因。
【答案】(1)①东临黄海,海水资源丰富,取水便利;②多条河流入海口处,易泥沙淤积,滩涂面积宽广,利于大规模种植;③地处中低纬,热量较充足,生长期长(适宜种植时间长)。
(2)①减少淡水资源的消耗;②吸收土壤盐分,降低土壤盐度;③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④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⑤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
(3)①盐沼地的植被减慢了海水的流速,水汇集在已经形成的潮沟中,加大了对潮沟的侵蚀和冲刷,使得潮沟稳定下来;②植被加固和保护沟岸,减慢海水侵蚀速度,不会冲刷出新的沟槽;③稳定了潮沟系统。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江苏盐城图和“潮汐树”地貌景观图及相关文字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农业发展措施、潮汐的作用、植被的生态效益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盐城发展“海水蔬菜”的自然条件,主要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读图左,该地纬度较低,地处中低纬,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热量较充足,适合多种海水蔬菜生长,适宜种植时间长;从海陆位置分析,该地地处沿海,海岸线长,且为多条河流入海口处,易泥沙淤积,滩涂面积广布,地势较平坦,适合海水蔬菜大规模种植;该地东临黄海,海水资源丰富,取水便利。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一信息“传统的滩涂种植业开发模式是“筑堤挖渠一淡水脱盐—粮棉复垦”,但始终投入多产出少”,“在滩涂上种植用海水浇灌的蔬菜(主要是海蓬子、碱蓬)。海水蔬菜具有抗盐、聚盐和抗病虫害强的特点”提示,与传统开发模式比,指出“海水蔬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可以结合海水蔬菜具有“抗盐、聚盐”和抗病虫害强的特点,可以种植在沿海滩涂上直接利用海水灌溉来分析,海水营养丰富且含盐高,无需或减少施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农业污染;利用海水浇灌,节约当地淡水资源的消耗;海水蔬菜具有抗盐、聚盐的功能,能通过脱盐改良盐碱地即吸收土壤盐分,降低土壤盐度;材料信息“沿海滩涂因土壤盐度高、有机质含量少,一直难以发展种植业”提示,在原本就不毛之地的盐碱地中养殖海水蔬菜,而不需要占用耕地,节约了大量耕地即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因海水蔬菜具有抗盐、聚盐的功能,能通过脱盐改良盐碱滩涂,从而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小问3详解】
读图右“潮汐树”地貌景观,与纯泥沙光滩比,生长着耐盐植被的盐沼植被多,结合已学知识,盐沼地的植被减慢了海水的流速,水汇集在已经形成的潮沟中,加大了对潮沟的侵蚀和冲刷,使得潮沟稳定下来;植被加固和保护沟岸,减慢海水侵蚀速度,不会冲刷出新的沟槽;植被根系的固定泥沙能力强,使潮汐树不易被潮汐冲蚀,因此稳定了潮沟系统。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清县位于浙江省北部,山地丘陵、平原各占总面积的36.5%、63.5%。平原地区的“粮桑鱼畜”农业系统(下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具有创造性的洼地利用方式和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其中的珍珠养殖于2017年已被认定为国家农业文化遗产)。2000-2020年,随着城镇化及二、三产业的发展,桑地面积和桑蚕产业规模不断萎缩,对“粮桑鱼畜”农业系统造成了较大威胁。
(1)根据图7相关信息,从物质(能量)循环的角度说明德清县“粮桑鱼畜”农业系统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2)说明德清县2000-2020年桑地面积、桑蚕产业规模不断萎缩的原因。
(3)为德清县“粮桑鱼畜”农业系统的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实现物质和能量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2)随着城镇化发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桑地面积减少;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桑蚕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减少,导致劳动力外流。
(3)积极推广多种复合种养模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加强政策保护,保护传统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政策。
【解析】
【分析】本题以德清县“粮桑鱼畜”农业系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环境整体性,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粮桑鱼畜农业系统将畜牧养殖生产的粪便充作桑蚕系统的养料,而粮食生态系统又为鱼、河蚌,桑蚕等提供稻草,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周而复始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保护了周边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城镇化以及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占用农田,使得桑地面积减少;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同时桑蚕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大量劳动力外流,劳动力短缺,导致桑蚕产业规模不断萎缩。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该农业生产系统积极推广多种复合种养模式,发展多种经营,实现资源回收再利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居民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增加农业文化底蕴;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保护,保护传统的农业知识与技术;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政策,保护“粮桑鱼畜”农业系统的土地面积。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5月20日,全球最大的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青岛交付运营,它是我国驶向深蓝的“移动的海洋牧场”,将为我国持续提供稳定的优质蛋白质来源。通过“船载舱养”模式常年游弋在黄海千里岩、东海舟山群岛、台山列岛和南海南澎岛之间,利用深远海优质海水养殖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鱼等名贵鱼种。该船全长249.9米,排水量13万吨,内设2108个监测点,实时监测并集中控制15个养殖舱内的水、氧、光、饲、鱼等状况,每日24小时不间断换水16次,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6倍,养殖周期缩短1/4以上。此外,该船还拥有苗种培育、饲料加工、物流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以及“科技+资本+产业”的发展模式。下图为“国信1号”养殖工船及其游弋路线示意图。
(1)说明与传统近海养殖方式相比,“国信1号”模式的优势。
(2)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驶向深蓝的“移动的海洋牧场”为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请以大力发展驶向深蓝的“移动的海洋牧场”为例,阐述其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有利影响。
【答案】(1)“船载舱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深远海清洁、优质以及不同水温的海水,进行集约化、智能化养殖,单产高,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利润大;深远海海域宽广,海水自净能力强,深远海养殖对环境污染小;可开发的海洋空间资源广阔,扩大养殖规模的潜力巨大,易形成规模效益;集工业化养殖、苗种培育、饲料加工、物流运输、销售于一体,产业链完善,产品附加值高。
(2)大力发展驶向深蓝的“移动的海洋牧场”,可减轻近海养殖压力,缓解近海海水环境污染,利于保障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充分利用深远海海洋空间资源,增加海洋蛋白质供应,缓解陆地土地资源供给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压力,利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开发和利用深远海专属经济区海洋资源,利于宣示国家海洋国土权力和权益,提高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控,保障海洋国土安全。
【解析】
【分析】本题以全球最大的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为背景,围绕该实例重点分析了深远海养殖的特点及其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影响,突出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的培养,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近海和深远海的海域特征差异,从养殖条件和生产效益两方面综合分析“船载舱养"模式的优势。从养殖条件看,深远海环境污染小,自净能力强,水质更优;由“内设2108个监测点"可知,养殖工船科技投入大,进行集约化、智能化养殖,单产高,鱼产品品质更高;从“驶向深蓝”可知,可开发的海洋空间更大,规模效益潜力巨大;从“移动的海洋牧场“可知,养殖工船机动灵活,能选择适宜的养殖海域,可避开台风、赤潮等灾害,对环境污染小;从“完整产业体系”可知,产品附加值更高,可增加利润。
【小问2详解】
国家安全主要包括国土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移动的海洋牧场”既是对海洋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对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和主权宣誓。大力发展驶向深蓝的“移动的海洋牧场”,可减轻近海养殖压力,可以缓解近海海水环境污染,利于保障国家海洋环境安全;深远海养殖业能够通过充分利用深远海海洋空间资源来缓解人地矛盾,可以为我国长期稳定地供给优质蛋白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缓解陆地土地资源的生产压力,缓解近海养殖对海洋空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