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东莞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及答案(九科)
2024东莞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东莞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级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孔跃轩 审题人:罗翠婷
单项选择题(共16题,1-12题,每题2分;13-16题,每题4分;共计40分)
1.下列关于孟德尔得出遗传规律的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
A.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特点是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B.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
C.豌豆杂交实验中,对母本的操作程序为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D.假说中具有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2.人类破解基因之谜,就像是AlphaG破译了编码自己的代码一般不可思议。《基因传》从全景视角描述了人类在基因发展史上各位科学家攻坚克难的故事,有灵光一现,也有迂回曲折。下列关于基因发现过程中各位科学家的贡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为了解释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而提出了“基因”的概念
B.萨顿在研究细胞减数分裂时得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
C.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性状杂交实验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在发现基因的过程中,孟德尔、摩尔根和萨顿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3.若马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1均为淡棕色马,F1随机交配,F2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
B.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自由组合的结果
C.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棕色雌马所占的比例为3/8
D.F2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与表现型的比例相同
4.现有某种农作物的两个品种:不抗寒(AA)抗倒伏(bb)高蛋白(DD)和抗寒(aa)不抗倒伏(BB)低蛋白(dd),在杂合子中,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若要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抗寒、抗倒伏、高蛋白的优质品种,在F2中能稳定遗传的优质品种基因型及占F2总数的比例分别是( )
A.aabbDd,3/64B.aabbDD,1/64C.AAbbDD,1/32D.AaBBDd,27/64
5.半乳糖血症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半乳糖血症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若这个儿子与一个半乳糖血症基因携带者的女性结婚,他们所生子女中,理论上患半乳糖血症女儿的可能性是( )
A.1/4B.1/6C.1/8D.1/12
6.将一批遗传因子组成为AA和Aa的豌豆自交,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均为1:1,种植在试验田1;将另一批遗传因子组成为Bb和bb的玉米(自由交配)种子,其中显性与隐性的比例为1:1,种植在试验田2,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和玉米子一代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分别为( )
A.5:1、7:9B.7:1、9:7C.7:1、7:9D.7:1、8:1
7.兔的毛色黑色(W)与白色(w)是一对相对性状,与性别无关。如图所示两项交配中,亲代兔E、F、P、Q均为纯合子,子代兔在不同环境下成长,其毛色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兔G和H的基因型相同
B.兔G与兔R交配得到子代,若子代在30 ℃环境下成长,其毛色最可能是全为黑色
C.兔G与兔R交配得到子代,若子代在-15 ℃环境下成长,表现型及其比例可能为黑色:白色=1:1
D.由图可知,表现型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8.果蝇X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所在的位置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C.截翅基因与短硬毛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若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互换,某些等位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
9.下图为果蝇的性染色体结构简图。要判断果蝇的某伴性遗传基因位于片段Ⅰ、片段Ⅱ-1或片段Ⅱ-2上,现用一只表型是隐性的雌果蝇与一只表型为显性的雄果蝇交配,不考虑突变。下列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对该基因位置的判断,错误的是( )
A.若后代雌性表现为显性,雄性表现为隐性,则该基因一定位于片段Ⅱ-1上
B.若后代雌性表现为显性,雄性表现为隐性,则该基因不可能位于片段Ⅱ-2上
C.若后代雌性表现为隐性,雄性表现为显性,则该基因可能位于片段Ⅰ上
D.若后代雌雄个体均表现为显性,则该基因不可能位于片段Ⅱ-1上
10.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种生物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处于不同时期的染色体行为(仅示部分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细胞进行两次连续的分裂后,可得到4种精细胞
B.图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①②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C.图甲中等位基因A、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若乙和甲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则乙中a来自四分体时期的染色体互换
11.图中①②为两个精原细胞,①为异常细胞,②为正常细胞。①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两条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的异常理论上可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B.①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有一半正常
C.②减数分裂Ⅰ前期两对同源染色体联会
D.②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终产生4种基因型的配子
12.在小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体色有黄色和灰色,尾巴有短尾和长尾,两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等位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任取一对黄色短尾鼠,让其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6:3:2: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控制短尾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控制黄色的基因是显性基因
B.灰色短尾小鼠的基因型有两种
C.让F1中黄色短尾鼠与灰色长尾鼠交配,F2的表现型之比为2:1:2:1
D.让亲本中黄色短尾鼠和灰色长尾鼠交配,后代中不会出现表现型之比为1:1:1:1
13.水稻的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色。将W基因用红色荧光标记,w基因用蓝色荧光标记(不考虑基因突变)。下面对纯种非糯性与糯性水稻杂交的子代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F1未成熟花粉,发现2个红色荧光点和2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是分离定律的直观证据
B.观察F1未成熟花粉,发现1个红色荧光点和1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说明形成该细胞时发生过染色体片段交换
C.选择F1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理论上蓝色花粉和红色花粉的比例为1∶1
D.选择F2所有植株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理论上蓝色花粉和红色花粉的比例为3∶1
14.下图是某二倍体动物个体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物是雄性动物,显微镜下能看到图1细胞连续动态分裂的过程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图1中细胞D和图2中的GH段所示时期中
C.处于图2中CD、GH、OP段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有可能相同
D.图2中DE、HI、JK、PQ段都会发生着丝粒分裂
15.下图为白花三叶草叶片细胞内氰化物代谢途径,欲探究控制氰化物合成的基因是否独立遗传,现用两种叶片不含氰的白花三叶草杂交,F1叶片中均含氰,F1自交产生F2。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叶片细胞中的D、H基因都表达才能产生氰化物
B.推测F2叶片不含氰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占3/7或1/4
C.推测F2中叶片含氰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1种或4种
D.若F2中含氰个体占9/16,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6.某些人的某编号染色体全部来自父方或母方,而其它染色体均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单亲二体”。三体细胞(染色体比正常体细胞多1条)在受精卵卵裂时,三条染色体中的一条随机丢失,可产生染色体数目正常的体细胞,这种现象称为“三体自救”。发育成某女子的受精卵为三体细胞,该细胞发生“三体自救”后,该女子成为“单亲二体”,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但两条X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差异很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I后期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
B.受精卵卵裂时发生“三体自救”,丢失的染色体不可能来自父方
C.UPD的发生机制可以大大降低性三体不育人群的概率
D.发育成此女子的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XY
二、非选择题
17.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存在的毛色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表(注:基因型为AA的胚胎致死)。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若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1×Aa2,则其子代可能的表型及比例为 。
(2)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型,则该对亲本的基因型是 ,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雄性老鼠的概率是 。
(3)现有一只黄色雄鼠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鼠,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基因型。
实验思路: 。
结果预测:
①如果后代出现 ,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
②如果后代出现 ,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2。
18.某自花传粉植物的花瓣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其调控机制如图所示。研究小组将某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某紫花植株,得到的F1全部开红花,再让F1自交得F2。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自然界中开白花的该植物共有 种基因型。
(2)上述实验亲本中白花植株为 ,F2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 ,F2的白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
(3)某小组想设计一个最简便的杂交实验,判断F2中某株紫花植株是否为纯合子。
实验方案: ,观察子代的表型及比例。若子代 ,则可证明该待测紫花植株为纯合子。
19.西葫芦是一年生雌雄同株植物,开单性花,其果实的黄皮与绿皮为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色素合成的基因为Y、y,另有一对基因T、t也与西葫芦的皮色表现有关。下图是白皮西葫芦与黄皮西葫芦进行杂交的过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亲本白皮西葫芦和黄皮西葫芦的基因型分别为 和 ;
(2)控制西葫芦果实皮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遗传时 (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通过设计测交实验来验证,该验证实验子代的表型及比例应为 。
(3) F2中重组类型占比为 ;F2中白皮西葫芦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20.下图1表示某动物(2n=4)器官内正常的细胞分裂图,图2表示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白)、染色单体(阴影)和核DNA(黑)数量的柱形图,图3表示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中的 细胞可以判断该动物的性别,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可继续进行的分裂方式是 。
(2)图1中乙细胞的前一时期→乙细胞的过程对应于图2中的 (用罗马数字和箭头表示);甲细胞甲细胞的后一时期对应于图2中的 (用罗马数字和箭头表示)。
(3)图3中代表减数分裂I的区段是 ,图中DE、HI、JK三个时间点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因 (都相同/各不相同/不完全相同)。
21.某果蝇X染色体上存在隐性致死基因i,Y染色体上不存在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当细胞中i基因纯合(XiXi、XiY)时致死。带有基因的杂合体棒状眼雌果绳XiBXb(如图所示)有重要的遗传研究价值,回答下列问题:
(1)该杂合体棒状眼雌果蝇i基因来源于 (填“父本”或“母本”或“父本或母本”),若图中B/b基因之间发生互换,则图中果蝇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 。
(2)让该果蝇(不考虑互换)与正常眼雄果蝇(XbY)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
(3)让该果蝇与正常眼雄果蝇杂交,子代发现了一只含有XXY染色体组成的棒状眼果蝇,推测该果蝇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雌果蝇或雄果蝇减数分裂时异常,若雌果蝇减数分裂异常,则产生的异常配子基因型是 ,发生异常的时期是 (填“减数分裂I”或“减数分裂Ⅱ”);若雄果蝇减数分裂异常,则原因是 。
表型
黄色
灰色
黑色
基因型
Aa1、Aa2
a1a1、a1a2
a2a2
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高一 级第 一 次段考 生物 科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1-12题,每题2分;13-16题,每题4分;共计40分)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共60分)
17.(每空2分)
(1) 黄色:灰色=2:1
(2) Aa2、a1a2 1/8
(3) 选用该黄色雄鼠与多只黑色雌鼠杂交,观察后代的毛色 黄色和灰色 黄色和黑色
18.(每空2分)
(1)3/三
(2) aaBB、AAbb 白花:紫花:红花:粉红花 =4:3:6:3 1/2
(3) 让该待测紫花植株自交 全为紫花植株(或不出现白花植株)
19.(每空2分)
(1) yyTT YYtt
(2) 遵循 白皮:黄皮:绿皮=2:1:1
(3) 1/16 1/3
20.(每空2分)
(1) 丙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 ⅡⅠ ⅢⅤ
(3) AC 不完全相同
21.(每空2分)
(1) 母本 XiB、Xib、XB、Xb
(2) 棒状眼雌果蝇: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1:1:1
(3) XiBXb 减数分裂Ⅰ 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X和Y未分离
1
2
3
4
5
6
7
8
D
C
D
B
D
C
B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C
D
C
D
B
B
B
高一生物段考一答案详解
一、选择题
1.D
【详解】A、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均为纯种,这是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正确;
B、孟德尔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出了杂交或自交后代出现一定的分离比,这是对多数个体及后代统计的结果,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B正确;
C、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因此孟德尔对母本豌豆进行去雄、套袋,花粉成熟时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C正确;
D、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发生在减数分离过程中,配子的结合不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D错误。
2.C
【详解】A、孟德尔为了解释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而提出了假设的“遗传因子”,后来被约翰逊改为“基因”,A错误;
B、萨顿在研究细胞减数分裂时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错误;
C、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性状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
D、在发现基因的过程中,孟德尔、摩尔根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D错误。
3. D
【详解】A、马的毛色性状中,由题意可知棕色对白色为不完全显性,A错误;
B、若马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分离定律,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
C、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1/4+2/4×1/4=3/8,其中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16,C错误;
D、F2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1:1,表现型为淡棕色马与棕色马,比例为1:1, D正确。
4.B
【详解】由题意分析已知,不抗寒(AA)抗倒伏(bb)高蛋白(DD)×抗寒(aa)不抗倒伏(BB)低蛋白(dd)→F1代AaBbDd(不抗寒不抗倒伏高蛋白)→自交→F2代:27/64(即3/4×3/4×3/4)A_B_D_(不抗寒不抗倒伏高蛋白)、9/64(即3/4×3/4×1/4)A_B_dd(不抗寒不抗倒伏低蛋白)、9/64(即3/4×1/4×3/4)A_bbD_(不抗寒抗倒伏高蛋白)、3/64(即3/4×1/4×1/4)A_bbdd(不抗寒不抗倒伏低蛋白)、9/64(即1/4×3/4×3/4)aaB_D_(抗寒不抗倒伏高蛋白)、3/64(即1/4×3/4×1/4)aaB_dd(抗寒不抗倒伏高蛋白)、3/64(即1/4×1/4×3/4)aabbD_(抗寒抗倒伏高蛋白)、1/64(即1/4×1/4×1/4)aabbdd(抗寒抗倒伏低蛋白)。其中符合育种要求的抗寒、抗倒伏、高蛋白的表现型且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即基因型应为aabbDD,比例为1/4×1/4×1/4=1/64,B正确,ACD错误。
5.D
【详解】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半乳糖血症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由“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设相关基因是A/a,则正常夫妇都是杂合体,基因型都为Aa,患病女儿的基因型为aa,正常儿子的基因型为1/3AA、2/3Aa,与一个半乳糖血症携带者的女性Aa结婚,他们所生子女中,理论上患半乳糖血症女儿的可能性是2/3×1/4×1/2=1/12。D符合题意。
6.C
【详解】由题意知,豌豆的基因型是AA和Aa,且比例是1:1,因此豌豆间行种植后,其自交后代中隐性个体aa的比例=1/2×1/4=1/8,显性个体=1-1/8=7/8,故显隐性性状的分离比7︰1;玉米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bb=1:1,玉米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1∶3,因此玉米间行种植后,自由交配后代中隐性性状bb=3/4×3/4=9/16,显性性状=1-9/16=7/16,故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7:9,C正确,ABD错误。
7.B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兔G和H的基因型都是Ww,A正确;
B、兔G(Ww)与兔R(ww)交配,子代基因型为Ww:ww=1:1,若子代在30 ℃环境下成长,其毛色最可能是全为白色,B错误;
C、兔G(Ww)与兔R(ww)交配,子代基因型为Ww:ww=1:1,若子代在-15 ℃环境下成长,最可能的表现型及其比例黑色∶白色=1∶1,C正确;
D、由图可知,表现型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8.B
【详解】A、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是非等位基因,B错误;
C、截翅基因与硬短毛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若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互换, 则某些等位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例如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黄身基因与棒眼基因所在片段发生交叉互换, 则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黄身基因与棒眼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D正确。
9.A
【详解】A、若该基因位于片段Ⅰ或Ⅱ-1上,亲本隐性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亲本显性的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Y或XBYb,后代都为雌性(XBXb)表现为显性,雄性(XbY或XbYb)表现为隐性,A错误;
B、Ⅱ-2是Y染色体特有的片段,若基因位于片段Ⅱ-2上,则只有雄性才有该性状,雌性不可能有该性状,因此该基因不可能位于片段Ⅱ-2上,B正确;
C、若该基因位于片段Ⅰ上,亲本隐性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亲本显性的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YB,则子代雌性(XbXb)为隐性,雄性(XbYB)为显性,C正确;
D、若该基因位于片段Ⅱ-1上,亲本隐性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亲本显性的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Y,则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不会出现后代雌雄个体均表现为显性,则该基因不可能位于片段Ⅱ-1上,D正确。
10.C
【详解】A、分析题图甲,可知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子细胞可得到基因组合是Aabb和AaBB,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四个精细胞中基因组合分别为:Ab、ab、aB、AB,A正确;
B、分析题图甲,可知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形成了四分体,①、②为一对同源染色体,B正确;
C、图甲中等位基因A、a的分离既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若乙和甲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则以甲的颜色和形态为依据可推断乙中a来自甲时期的交叉互换(互换),D正确。
11.D
【分析】题图分析:与②正常细胞相比,①中多了一条含a的染色体,说明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①中多了一条含a的染色体,该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A正确;
B、①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时,A、a所位于的三条染色体,其中一条到一个细胞,另两条到另一个细胞,R、r所位于的染色正常分配,①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有一半正常,B正确;
C、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前期会配对,所以图②减数分裂Ⅰ前期两对同源染色体联会,C正确;
D、不考虑其他变异,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四个子细胞染色体组成两两相同,所以图②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终产生2种基因型的配子,D错误。
12.C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黄色是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短尾也是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A错误;
B、已知短尾显性致死,灰色是隐性性状,所以灰色短尾小鼠的基因型只有一种,B错误;
C、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AaBb,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A_Bb):黄色长尾(A_bb):灰色短尾(aaBb):灰色长尾(aabb)=6:3:2:1,让F1中黄色短尾鼠(A_Bb)与灰色长尾鼠(aabb)交配,F2的表现型之比为黄色短尾(AaBb23×12):黄色长尾(Aabb23×12):灰色短尾(aaBb13×12):灰色长尾(aabb13×12)=2:2:1:1,C正确;
D、让亲本中黄色短尾鼠(AaBb)和灰色长尾鼠(aabb)交配,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1:1,D错误。
13.D
【详解】A、观察F1Ww未成熟花粉时,发现2个红色荧光点和2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即含2个红色荧光点WW的染色体与含2个蓝色荧光点ww的同源染色体在分离,因此是分离定律的直观证据,A正确;
B、观察F1未成熟花粉时,发现1个红色荧光点W和1个蓝色荧光点w分别移向两极,可能形成该细胞时发生过染色体片段交换,导致一条染色体上既有W又有w基因存在,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可发生1个红色荧光点W和1个蓝色荧光点w分别移向两极的现象,B正确;
C、F1成熟花粉中非糯性和糯性的花粉的比例为1:1,F1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理论上蓝色花粉和红花粉的比例为1:1,C正确;
D、F2的基因型有1/4WW、1/2Ww、1/4ww,F2所有植株产生的成熟花粉w:W的比例是1:1,选择F2所有植株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理论上蓝色花粉和红色花粉的比例为1:1,D错误。
14.B
【详解】A、图1中,D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该动物是雄性动物;但图中各时期的图像处于不同时期,而视野中大部分的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故需要移动装片进行观察才可看到各时期的细胞,A错误;
B、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基因重组发生在图1中细胞D;FK段核DNA加倍一次,连续减半两次,表示减数分裂,且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该阶段也可以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
C、图2中AE段表示有丝分裂,其中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N或4N;FK段表示减数分裂,其中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染色体数目为2N;MQ段也表示有丝分裂,其中O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4N。因此处于图2中CD、GH、OP段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相同,C错误;
D、图2中DE为有丝分裂末期,着丝粒(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CD段(有丝分裂后期);HI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2个子细胞中,着丝粒(着丝点)未分裂;JK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发生在IJ段(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PQ段为有丝分裂末期,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发生在NO段(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
15.B
【详解】A、由图示可知,D基因表达产生产氰糖苷酶,能催化前体物转化为含氰糖苷,H基因表达产生氰酸酶,能催化含氰糖苷转化为氰化物,因此叶片细胞中的D、H基因都表达才能产生氰化物,A正确;
B、C、D、若控制氰化物合成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据题推测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和ddHH,F1的基因型为DdHh,F2中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表型为含氰,占9/16,含氰个体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是DDHH、DDHh、DdHH、DdHh。F2中基因型为ddH_、D_hh、ddhh的个体,表型为不含氰,占7/16,不含氰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占3/7。若控制氰化物合成的两对基因不独立遗传,只有基因D和基因h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基因d和基因H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另一条染色体上时才符合题意,推测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和ddHH,F,的基因型为DdHh,F2的基因型有DDhh、DdHh和ddHH,比例接近于1:2:1,F2中DdHh为叶片含氰个体,基因型有1种,不含氰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00%,因此,B错误;C和D正确。
16.B
【详解】A、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但两条X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差异很大,说明不是相同的染色体,则来自母亲的一对同源染色体,说明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I后期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A正确;
B、该女子成为“单亲二体”,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则说明受精卵卵裂时发生“三体自救,来自父方的性染色体丢失,B错误;
C、UPD的发生机制可以大大降低性三体不育人群的概率,C正确;
D、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I后期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产生的卵细胞性染色体为XX,父亲产生的精子性染色体为X或Y,故发育成此女子的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XY,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17.(1) 黄色:灰色=2:1
(2) Aa2、a1a2 1/8
(3) 选用该黄色雄鼠与多只黑色雌鼠杂交,观察后代的毛色 黄色和灰色 黄色和黑色
【分析】由表格信息可知,Aa1和Aa2表现为黄色,因此A对a1、a2是显性,a1a2为灰色,a2a2为黑色,说明a1对a2是显性;A、a1、a2是复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分离定律。
【详解】(1)若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1×Aa2,Aa1×Aa2进行杂交,后代中AA(死亡)、Aa1(黄色)、Aa2(黄色)、a1a2(灰色),其中黄色:灰色=2:1。
(2)由后代有黑色a2a2可推知其亲代均有a2,又因后代有三种表现型,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Aa2和a1a2,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鼠概率为1/4,雄性概率为1/2,所以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雄鼠概率为1/8。
(3)要通过杂交方法检测出黄色雄鼠(Aa1 、Aa2)的基因型,可将该黄色雄鼠与多只黑色雌鼠a2a2杂交并观察后代毛色,若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则后代出现黄色和灰色;若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2,则后代出现黄色和黑色。
18.(1) 3/三
(2) aaBB 白花:紫花:红花:粉红花 =4:3:6:3 1/2
(3) 让该待测紫花植株自交 全为紫花植株(或不出现白花植株)
【分析】根据图示,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_ _ ,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粉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_BB。
【详解】(1)根据题图可知,开白花的该植物共有3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aBb。
(2)白花植株(aa_ _)和紫花植株(A_bb)杂交,得到的F1全部开红花(AaBb),因此,亲本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白花(laabb、laaBB、2aaBb):紫花(1AAbb、2Aabb):红花(4AaBb、2AABb):粉红花(1AABB、2AaBB)=4:3:6:3。F2植株中白花aabb:aaBB:aaBb=1:1:2,故白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
(3)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欲验证其是否为纯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让其自交,若自交子代全为紫花植株,则该待测紫花植株为纯合子;若自交子代出现白花植株,则该待测紫花植株为杂合子。
19.(1) yyTT YYtt
(2) 遵循 白皮:黄皮:绿皮=2:1:1
(3) 1/16 1/3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F2中分离比为12∶3∶1,是“9∶3∶3∶1”的变式,说明黄皮与绿皮这一对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为YyTt。由题意“另有一对基因(T、t)也与西葫芦的皮色表现有关”,根据子二代白色的∶有色的=3∶1,说明T存在时表现为白色。即白色的基因型为_ _T_,有Y无T时表现为黄皮,其基因型为Y_tt;无Y和T时表现为绿皮,其基因型为yytt。
【详解】(1)根据F2中分离比为12∶3∶1,是“9∶3∶3∶1”的变式,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又根据另有一对基因(T、t)也与西葫芦的皮色表现有关,子二代白色的∶有色的=3∶1,说明T存在时表现为白色,即白色的基因型为_ _T_,绿皮的基因型为yytt,黄皮基因型为Y_tt,根据子二代分离比可知子一代基因型为YyTt,因此亲本基因型为yyTT(白皮)和YYtt(黄皮)。西葫芦是一年生雌雄同株植物,开单性花。因此实验过程中,为防止同一植株的雄蕊为雌蕊授粉,需要给母本未成熟的雌花套袋,并待雌花成熟后进行人工授粉再套袋。
(2)根据F2中分离比为12∶3∶1,是“9∶3∶3∶1”的变式,可知控制西葫芦皮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对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可选择测交实验,即让子一代与绿皮西葫芦杂交,若后代出现白皮西葫芦∶黄皮西葫芦∶绿皮西葫芦=2∶1∶1,即可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F2中白皮西葫芦的基因型为_ _T_,有3×2=6种基因型,其中YYTT、YyTT、yyTT的后代仍为白皮,白皮西葫芦在F2中占12/16,YYTT、YyTT、yyTT在F2中共占4/16,所以F2白皮西葫芦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4/16÷12/16=1/3。
20.(1) 丙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 ⅡⅠ ⅢⅤ
(3) AC 不完全相同
【分析】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物质变化规律可知,甲、乙、丙细胞分别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图2中I代表有丝分裂后期,II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后期,Ⅲ代表正常细胞未进行DNA复制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Ⅳ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Ⅴ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图3中AH段代表减数分裂,HI代表受精作用,IM代表有丝分裂。
【详解】(1)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故根据丙图可以判断该生物性别为雄性。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甲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乙细胞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代表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为精原细胞,因此可以继续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
(2)图1中乙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前一时期(有丝分裂中期),据图2所示,有丝分裂中期代表的时期为II,有丝分裂后期代表的时期为I,所以图1中乙细胞的前一时期→乙细胞的过程对应于图2中的Ⅱ→Ⅰ;甲细胞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甲细胞的后一时期代表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图2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的是Ⅲ,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对应的是Ⅴ,所以甲细胞甲细胞的后一时期对应于图2中的Ⅲ→Ⅴ。
(3)减数分裂I主要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形成的子细胞(刺激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图3中,BC段代表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AC段表示减数分裂I;图中DE段加倍是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HI段染色体数目加倍是因为受精作用,JK段是因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因此,这三个时间点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因不完全相同。
21.(1) 母本 XiB、Xib、XB、Xb
(2) 棒状眼雌果蝇: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1:1:1
(3) XiBXb 减数分裂Ⅰ 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X和Y未分离
【分析】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雌性产生含有X的染色体,雄性产生的精子两种,含有X的精子、含有Y的精子,比例是1∶1,含有X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性染色体是XX,发育成雌性,含有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性染色体是XY,发育成雄性。
【详解】(1)由于XiY致死,故不能产生Xi的精子,该杂合棒状眼雌果蝇XiB基因一定来源于母本,若图中B/b基因之间发生互换,则图中果蝇产生的具体配子类型有XiB、Xib、XB、Xb。
(2)不考虑互换,让该果蝇(XiBXb)与正常眼雄果蝇(XbY)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XiBXb:XiBY(致死):XbXb:XbY=1:1:1:1,故表型为棒状眼雌果蝇: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1:1:1。
(3)让该果蝇(XiBXb)与正常眼雄果蝇(XbY)杂交,子代发现了一只含有XXY染色体组成的棒状眼果蝇,棒状眼果蝇的基因型为XiBXbY,推测该果蝇产生的原因可能是XiBXb的卵细胞和Y型的精子结合形成或XiB的卵细胞和XbY型的精子结合形成,若雌果蝇减数分裂异常,则产生的异常配子是XiBXb,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XiB和Xb未分离;若雄果蝇减数分裂异常,则产生的异常配子XbY,则原因是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X和Y未分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级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濮阳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29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