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综合训练题
展开第一段
一、挖空训练
某启( ):昨日蒙( )教,窃以为( )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 )察,故略上报( ),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 )厚,于反覆( )不宜卤莽( ),故今具( )道所以( ),冀( )君实或见( )恕也。
二、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 。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开篇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开篇中说道,因和司马光政见不同,恐怕多作解释也不被理解,因此针对司马光反对变法的书信上次只是简略地写了回信。但是又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这次详细说明变法的缘由,希望司马光原谅自己。
第二段
一、挖空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 )见( )教者,以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 )致天下怨谤( )也。某则( )以谓(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 )邪说,难( )壬人( ),不为拒谏。至于( )怨诽之多,则固( )前知其如此也。
二、默写:
1、《答司马谏议书》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 , ”,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
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 , 。
3、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却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回答以“ , 。”两句,说这样不叫“拒谏”。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和根本目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为生事。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为侵官。
第三、四段
一、挖空
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 )不恤( )国事、同俗( )自媚于众( )为善( )。上乃( )欲变此,而某不量( )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 )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 )怨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 )改其度( ),度( )义( )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 )膏泽(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 )会晤,不任( )区区( )向往之至( )!
二、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到,盘庚迁都之时,虽然“ ”,且“ ”,但他并不是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 ”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
3.《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众官反对自己变法之“汹汹然”的原因是: 世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媚众,皇上想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而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表示自己不会在意众人的反对时,举了盘庚迁都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盘庚之迁,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盘庚不在意天下人反对进行迁都的原因,这也可以说是王安石坚持变法决不动摇的决心和信念, 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7、《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接表明自己不愿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8、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某知罪矣”这几句话表示,如果司马光指责自己在位时间长,却不能帮助君王福泽百姓,这种罪名他是承认的,用委婉的口吻表示自己坚持变法以助上兴利除弊,体现了王安石为官的责任担当精神。
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即使王安石与司马光政见不同,但从始至终,王安石对司马光都是不失礼节的,结尾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第一段
一、某启(古人书信正文前格式,启,禀告、陈述,有自谦之意):昨日蒙(承蒙)教,窃(谦辞,私下)以为(认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被)察,故略上报(回信),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对待)厚,于反覆(指书信往返)不宜卤莽(轻率、冒失),故今具(详细地)道所以(原因),冀(希望)君实或见(指动作偏指一方,这里相当于第一人称,我)恕也。
二、
1.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2.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3.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4、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第二段
一、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用来……理由)见(指动作偏指一方,这里相当于第一人称,我)教者,以为(认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连词,相当于而)致天下怨谤(怨恨、非议)也。某则(却,表转折)以谓(认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相关部门),不为侵官;举(施行)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驳斥)邪说,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地人),不为拒谏。至于(表示另提一事)怨诽之多,则固(本来)前知其如此也。
二、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2.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3.辟邪说,难壬人。
4、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第三、四段
一、
人习于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非一日,士大夫多以(因为)不恤(顾念、忧虑)国事、同俗(附和世俗)自媚于众(向众人献媚讨好)为善(好,这里是名词,好的做法)。上乃(才)欲变此,而某不量(估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宾语前置、为何,为什么)而不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可以意译为大吵大闹)?盘庚之迁,胥(都)怨者民也,非特(仅仅、只)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名词,原因)改其度(计划),度(考虑)义(适宜)而后动,是(动词,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相当于连词而 )膏泽(滋润作物的雨,这里用作名词,解释为施与恩惠)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做事、办事,前一个“事”是 动词,后一个“事”是名词),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缘由)会晤,不任(胜)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向往之至(极)!
二、
1、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3.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4、(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5、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6、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8、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9、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高中人教统编版3.1 蜀道难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98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3.1 蜀道难练习题</a>,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9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6.2*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题</a>,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8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6.1 赤壁赋达标测试</a>,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