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九年级中考一模理科综合试卷-初中化学(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1-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1-25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6、27小题两个正确答案,选项正确但不全得1分,选项有错误不得分。)
1. 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做法能体现化学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是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推广新能源汽车可减少空气污染,能体现化学提高人类生活质量;②石灰石制作华表,不能体现化学提高人类生活质量;③用盐酸制药治疗疾病,能体现化学提高人类生活质量;④用炉具清洁剂除衣物上的油污,不能体现化学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故选:C。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吸取液体药品
B. 读取液体体积
C. 检验氧气
D. 移走加热后的蒸发皿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使用胶头滴管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图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伸入液体前没有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量筒读数时,要在有刻度的一侧读数,且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氧气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说明该气体为氧气,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3. 下列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
B. 稀有气体用于闪光灯
C. 钟乳石的形成
D. 金刚石裁玻璃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在通电的情况下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闪光灯,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钟乳石一般是碳酸钙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滴落下来,碳酸氢钙遇热或压强变小时,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该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裁玻璃,该过程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关爱生命,拥抱健康”是永恒的主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甲醛保存的食物,保存时间长、营养不流失
B. 青少年大量摄入油脂有利于身体成长
C. 甲状腺肿大的患者应适当多摄入含碘食物
D. 人体应保证每天摄入一定量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纤维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结构,对人体有害,降低食品质量。A不正确;
B、青少年适量摄入油脂有利于身体成长。B不正确;
C、患甲状腺肿大的患者缺乏碘元素,但要适量补充,摄入不足或过多均不利于人体健康。C不正确;
D、纤维素是一种人体无法充分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饮食中,确保足量数量的纤维素,有助于人体健康。所以人体应保证每天摄入一定量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纤维素。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5. 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 聚乙烯用于电线绝缘层
B. 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
C. 氮气用于生产化肥
D. 活性炭做冰箱除味剂
【答案】A
【解析】
【详解】A、聚乙烯塑料具有可塑性,受热会熔化,所以不能做电线的绝缘层,此选项错误;
B、气体肥料主要是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此选项正确;
C、用氮气制取化肥,是因为氮气能和其它物质反应生成氮肥,进而生成的各种硝酸盐也可以做氮肥,此选项正确;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利用物理原理吸附异味。此选项正确。
故选A。
6.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海洋蕴含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B. 金属的回收利用可以节约金属资源和能源
C. 侯德榜为我国纯碱和氮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D. 乙醇汽油的推广和使用可以完全避免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海洋不仅繁衍着无数水生生物,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按目前测定,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选项正确;
B、金属的回收利用可以节约金属资源和能源,选项正确;
C、侯德榜为我国纯碱和氮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选项正确;
D、乙醇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乙醇汽油的推广和使用不能改变全球气候变暖,选项错误;
故选D。
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天然气报警器应该安装在灶台的下方
B. 被雨淋过的自行车必须先用干抹布擦净后才能用带油的布擦
C. 夏季皮肤被蚊虫叮咬后,可以适量涂抹食醋
D. 浓硫酸沾到手上,应立即用大量水清洗并涂上3%-5%的碳酸钠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天然气报警器应该安装在灶台的上方,故错误;
B、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如果直接用带油的抹布擦,形成的油膜把水包围在里面,水不容易挥发,自行车容易生锈,如果先用干抹布擦净后再用带油的抹布擦,形成的油膜能使自行车和水、氧气隔绝,自行车不容易生锈,故正确;
C、夏季皮肤被蚊虫叮咬后,蚊虫能分泌出蚁酸,所以需要涂适量的显碱性的物质中和酸性物质,减轻痛痒,而食醋显酸性,不能涂抹,故错误;
D、浓硫酸具有较强腐蚀性,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而不是碳酸钠溶液),故错误;
故选:B。
8. 下列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冰是固态的水,冰和水均是由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分子大小相同,等质量的水和冰体积不同,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不同,不符合题意;
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酒香的分子四处扩散,符合题意;
C、盐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不符合题意;
D、有机物种类繁多,是因为碳原子的结合方式多,碳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多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下列有关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4O2Fe3O4 化合反应
B. 工业上用石灰石制取熟石灰CaCO3CaO+CO2 分解反应
C. 正常雨水的pH小于7CO2+H2O=H2CO3 化合反应
D. 烧碱溶液吸收二氧化硫2NaOH+SO2=Na2SO3+H2O 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方程式配平错误,正确的方程式是:3Fe+2O2Fe3O4,错误;
B、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工业上用石灰石制取生石灰(而不是熟石灰),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错误;
C、空气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pH小于7 ,正常雨水的pH小于7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正确;
D、烧碱溶液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该反应虽是由两种化合物生成两种化合物,但不是通过相互交换成分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错误。
故选C。
10.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①向等质量不同的金属粉末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B. ②向Na2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
C. ③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D. ④向pH=12的NaOH溶液中滴加pH=2的稀盐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镁的活动性强于锌,锌的活动性强于铁,向等质量不同的金属粉末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镁>锌>铁;根据化学方程式Mg + 2HCl = MgCl2 + H2↑、Fe + 2HCl = FeCl2 + H2↑、Zn + 2HCl = ZnCl2 + H2↑ 可知,每24份质量镁能生成2份质量氢气,每56份质量铁能生成2份质量氢气,每65份质量锌能生成2份质量氢气,等质量的镁、铁、锌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镁>铁>锌,正确;
B、向Na2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沉淀应从零点开始,错误;
C、红磷燃烧放热,装置中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但随着氧气的消耗,装置中的压强减小,且最终压强小于开始时的压强,错误;
D、向pH=12的NaOH溶液中滴加pH=2的稀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小于7,由于反应过程中溶液的质量增大,最终溶液的pH不可能小于2,错误。
故选A。
11. 根据图中所给信息,下列叙述错误是
A. 锶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的第五周期
B. 锶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
C. 锶为非金属元素
D. 锶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数与电子层数在数值上相等,锶元素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核外有5个电子层,因此位于第五周期,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锶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说法正确;
C、锶元素名称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说法错误;
D、根据锶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说法正确。
故选C。
12.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t1℃时,将15g甲放入在2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为35g
C. 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溶质质量多少的关系是:甲>乙
D. t1℃时,等质量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甲中溶剂的质量比乙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20℃时,甲、乙的溶解度虽然相等,但没有指明20℃时,甲、乙溶液是否饱和,所以20℃时,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叙述错误;
B、t1℃时,甲溶解度为60g,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60g:100g=3:5,则将15g甲放入在20g水中,最多溶解12g甲,所得溶液的质量为32g,叙述错误;
C、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没有说明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确定析出溶质质量的多少,叙述错误;
D、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甲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比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小,叙述正确;
故选D。
13.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合理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一氧化碳和氢气都是无色无色的气体,观察状态不能鉴别,故A不合理;
B、羊毛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后发出烧焦羽毛的味道,合成纤维灼烧有特殊气味,分别灼烧后,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产生特殊气味的是合成纤维,可以鉴别,故B合理;
C、磷矿粉和碳酸钙均无气味,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故C不合理;
D、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银,均产生白色沉淀,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D不合理;
故选:B。
14. 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CO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A不符合题意;
B、氯酸钾受到高温加热时,会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符合除杂原则,故B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杂质被除去的同时又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要求,故C符合题意;
D、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铜,通过过滤可得到硫酸镁溶液,符合除杂原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 FeO、Fe2O3和Fe3O4是铁的常见氧化物。实验测定某样品中铁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5:2。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①可能是FeO和Fe3O4的混合物
②可能是Fe2O3和Fe3O4的混合物
③可能是FeO和Fe2O3的混合物
④只有Fe3O4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FeO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16=7:2,Fe2O3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2):(16×3)=7:3,Fe3O4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3):(16×4)=21:8;经计算得7:2>21:8>5:2>7:3,则该物质可以是FeO,Fe2O3的混合物,也可以是Fe3O4,Fe2O3二者的混合物,所以②③说法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请根据题意填写空白,28-50小题,共86分)
16. 日常生产、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利用你学到的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做面点所用泡打粉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小苏打,小苏打的化学式为______。
(2)日常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
(3)坏血病患者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维生素______的食物。
(4)在航母、高铁和空间站建设中,钛和钛合金以其优良的性能而得到普遍应用。钛是用铝粉与二氧化钛(TiO2)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制得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反应物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5)铝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通常铝制品却比较耐腐蚀,其原因是_______。
【答案】(1)NaHCO3
(2)煮沸 (3)C
(4) ①. ②. +4
(5)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钠离子显+1价,碳酸氢根离子显-1价,化学式为:NaHCO3;
【小问2详解】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能形成沉淀,故日常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常用的方法是:煮沸;
【小问3详解】
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故坏血病患者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小问4详解】
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故铝与二氧化钛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钛和氧化铝,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钛中氧元素显-2价,设钛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x=+4;
【小问5详解】
铝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通常铝制品却比较耐腐蚀,其原因是: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17.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面是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在C中补充1个______(填“a”或“b”)。
a. b.
(2)该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的条件下______,每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结合成1个氯化氢分子。
(3)此变化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填符号)。
(4)某原子的质子数与C图中1个分子的质子数相同,请画出该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
【答案】(1)b (2)氢(气)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气)分子分解成氯原子
(3)Cl、H (4)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一个氯化氢分子由一个氯原子和一个氢原子构成,则应在C中补充1个氯化氢分子,故选:b;
【小问2详解】
该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气)分子分解成氯原子,每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结合成1个氯化氢分子;
【小问3详解】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则此变化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Cl、H;
【小问4详解】
某原子的质子数与C图中1个分子的质子数相同,则该原子的核内有18个质子子,核外有18个电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层上有8个电子,则该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18. 科普短文阅读:请根据以下文章回答问题。
生物质能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各种有机体,生物质能是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利用秸秆生产生物质能已成为一大亮点。秸秆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有多种:将秸秆粉碎、添加乳酸菌发酵,即可做成牲畜饲料;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经粉碎、厌氧发酵即可生产沼气;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为原料,经无害化处理、发酵腐熟就可制成有机肥料;秸秆经粉碎、水解、糖化发酵、蒸馏等过程,可获得燃料酒精(C2H5OH)。目前,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能源。生物质能产生二氧化碳的量相当于它生长时吸收的二氧化碳,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为零。
(1)生物质能是一种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秸秆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中,都需要经过的一种化学变化是______。
(3)燃料酒精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4)推广使用生物质能的优点是______(答一点)。
【答案】(1)可再生 (2)发酵
(3)
(4)防止温室效应加剧
【解析】
【小问1详解】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各种有机体,生物质能是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利用秸秆生产生物质能已成为一大亮点。生物质能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故填:可再生。
【小问2详解】
秸秆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有多种:将秸秆粉碎、添加乳酸菌发酵,即可做成牲畜饲料;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经粉碎、厌氧发酵即可生产沼气;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为原料,经无害化处理、发酵腐熟就可制成有机肥料;秸秆经粉碎、水解、糖化发酵、蒸馏等过程,可获得燃料酒精。所以秸秆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中,都需要经过发酵这种化学变化。故填:发酵。
【小问3详解】
酒精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故填:。
【小问4详解】
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能源。生物质能产生二氧化碳的量相当于它生长时吸收的二氧化碳,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为零。所以推广使用生物质能可以节约化石能源,防止温室效应加剧等。故填:防止温室效应加剧。
19. 分类、类比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产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据此可以将下列实验中的反应进行分类,你所选择的实验是______;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
(2)酸和碱反应可以生成盐.强酸强碱生成的盐的水溶液pH=7,如NaCl:强碱弱酸生成的盐的水溶液pH>7,如Na2CO3。由此可推知弱碱强酸生成的盐如(NH4)2SO4的水溶液的pH_____7(填写“>”、“<”或“=”)。土壤若长期施用氮肥(NH4)2SO4会导致土壤_____。
【答案】(1) ①. AC(或BD) ②. 两个反应中都有沉淀生成(两个反应中都有水生成)
(2) ①. < ②. 酸化板结
【解析】
【小问1详解】
可以将实验AC(或BD)分为一类,是因为两个反应中都有沉淀生成(两个反应中都有水生成);
【小问2详解】
由题意可知,硫酸铵溶液是强酸和弱碱反应生成的盐溶液显酸性,则其水溶液的pH<7,土壤若长期施用氮肥(NH4)2SO4会导致土壤酸化板结。
20.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请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用C装置收集氧气时,当导管口有_______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也可以用盛有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收集时气体应从____口进入(填字母)。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收集二氧化碳可选用D装置是因为二氧化碳具有______的性质。
【答案】(1)水槽 (2) ①. A ②. ③. 连续均匀 ④. a
(3) ①. ②. 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水槽;
【小问2详解】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C装置收集氧气时,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因为一开始排出的是空气;
用盛有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收集时气体应从a口进入;
【小问3详解】
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收集二氧化碳可选用D装置,即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是因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21. 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且都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A可以用于制玻璃,D的俗名叫生石灰。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图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表示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D、E的化学式:D______;E______。
(2)C溶液的pH_____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 ①. CaO ②. H2O
(2)小于 (3)Na2CO3+Ca(OH)2=CaCO3↓+2NaOH
【解析】
【分析】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可以用于制玻璃,则A为碳酸钠,D的俗名叫生石灰,则D为氧化钙,故A、B、C、D、E都含有同一种元素氧元素,A(碳酸钠)可以转化为E,D(氧化钙)可以转化为E,D和E能发生反应,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则E为水,A(碳酸钠)能与C反应,C能与D(氧化钙)反应,C能转化为E(水),且C中含有氧元素,则C为稀硫酸;A(碳酸钠)能与B反应,D(氧化钙)能转化为B,B能转化为E(水),则B为氢氧化钙,代入验证,推论合理。
【小问1详解】
D为氧化钙,化学式为CaO;E为水,化学式为H2O;
【小问2详解】
C为稀硫酸,显酸性,C溶液的pH小于7;
【小问3详解】
反应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22. 为了使除铁锈的废液得到综合利用(其他杂质忽略,溶质成分为FeCl3),需测定废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如图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样品中FeCl3的质量为X,列出求解X的比例式______。
(3)废液样品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4)将反应后所得溶液加入_____g水,可以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
(5)若工厂处理10t这样的废液,需要NaOH固体的质量为______。
【答案】(1)
(2)=
(3)16.25% (4)72.4
(5)1.2t
【解析】
【分析】只含一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说明氯化铁和氢氧化钠恰好反应。
【小问1详解】
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铁,反应为:;
【小问2详解】
X=32.5g y=35,1g
【小问3详解】
【小问4详解】
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为:200g+100g-21.4g=278.6g
设加水质量为z,则有:
z=72.4g
【小问5详解】
10t废液中氯化铁质量为:10t×16.25%=1.625t
设需要NaOH固体的质量为a
a=1.2t
23.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NaCl、Na2SO4、CuSO4、Na2CO3、B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该固体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1)【实验探究】
【交流与解释】
(2)白色沉淀C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3)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由上述实验探究尚不能得出固体粉末中含有NaCl,理由是________(用方程式表示)。
为了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NaCl,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4)【继续探究】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确定了该固体粉末的成分。
【拓展与反思】在混合溶液中,检验某种离子时,需排除离子间的相互干扰。
【答案】(1) ①. CuSO4、BaCO3 ②. Na2SO4、Na2CO3
(2)BaCO3+2HCl=BaCl2+H2O+CO2↑
(3)BaCl2+Na2CO3=2NaCl+BaCO3↓、BaCl2+Na2SO4=2NaCl+BaSO4↓、NaCl+AgNO3=AgCl↓+NaNO3、BaCl2+2AgNO3=2AgCl↓ +Ba(NO3)2
(4)Ba(NO3)2
【解析】
【小问1详解】
CuSO4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BaCO3不溶于水。所以固体粉末中不含CuSO4、BaCO3。硫酸钠、碳酸钠分别与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碳酸钡白色沉淀,碳酸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钡与稀盐酸不反应。所以固体粉末中含有Na2SO4、Na2CO3。
故填:CuSO4、BaCO3;Na2SO4、Na2CO3。
【小问2详解】
白色沉淀C中碳酸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BaCO3+2HCl=BaCl2+H2O+CO2↑。故填:BaCO3+2HCl=BaCl2+H2O+CO2↑。
【小问3详解】
由于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硫酸钡沉淀,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沉淀,生成的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钠。化学方程式分别是:BaCl2+Na2CO3=2NaCl+BaCO3↓、BaCl2+Na2SO4=2NaCl+BaSO4↓、NaCl+AgNO3=AgCl↓+NaNO3、BaCl2+2AgNO3=2AgCl↓ +Ba(NO3)2。所以上述实验探究尚不能得出固体粉末中含有NaCl。故填:BaCl2+Na2CO3=2NaCl+BaCO3↓、BaCl2+Na2SO4=2NaCl+BaSO4↓、NaCl+AgNO3=AgCl↓+NaNO3、BaCl2+2AgNO3=2AgCl↓ +Ba(NO3)2。
【小问4详解】
由于硝酸钡与碳酸钠、硫酸钠反应分别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溶液、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溶液。上层清液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应是氯化银,所以固体粉末中含有NaCl。故填:Ba(NO3)2。选项
事实
解释
A
等质量的水和冰体积不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
B
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是不断运动着
C
盐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D
有机物种类繁多
构成有机物的原子种类多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
A
一氧化碳和氢气
观察状态
B
羊毛和合成纤维
比较灼烧后的气味
C
磷矿粉和碳酸钙
闻气味
D
稀盐酸和稀硫酸
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
选项
物质
杂质(少量)
所用试剂、操作方法
A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B
氯化钾
氯酸钾
加热
C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钠
足量的硝酸银溶液、过滤
D
硫酸镁溶液
硫酸铜
足量镁粉、过滤
A
B
C
D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果
实验结论
取该白色粉末样品于烧杯,加足量水溶解
样品全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A
固体粉末中不含
_______
取少量无色溶液A于试管,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得到无色溶液B和白色沉淀C
固体粉末中含有_______
向白色沉淀C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气泡冒出
无色溶液B中滴加几滴AgN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固体粉末中含有NaCl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另取少量无色溶液A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溶液,振荡,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固体粉末中含有NaCl
取实验⑤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加入AgN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九年级中考一模理科综合试题-初中化学(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九年级中考一模理科综合试题-初中化学(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九年级中考一模理科综合试题-初中化学原卷版docx、2024年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九年级中考一模理科综合试题-初中化学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