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9章乡村和城镇第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提能训练
展开(2024·河北沧州模拟)广西北流市自2019年开始探索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乡村规划师来自专业规划单位,通过多种形式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在乡镇政府、村民和规划单位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北流市遵循“先有规划后建项目”的原则,根据村庄自然条件和村民集体意愿,在村庄规划上适当“留白”。据此完成1~3题。
1.乡村规划师弥补了乡村规划的( D )
A.资金缺口 B.成本缺口
C.政策缺口 D.技术缺口
2.乡村规划师难以改变北流市村庄的( C )
A.居住空间布局 B.主导产业门类
C.经济作物单产 D.对外交通条件
3.北流市在村庄规划上适当“留白”,主要是为了( B )
A.保护生态环境 B.预留产业空间
C.划分组团边界 D.降低建设成本
[解析] 第1题,乡村规划的资金应有乡镇政府与村民承担,A错误。乡村土地、劳动力等成本较低,不存在成本缺口,B错误。政策制定由乡镇政府负责,与规划师无关,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乡村长期以来缺乏专门从事乡村规划的管理者,乡村规划师来自专业规划单位,能把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技术带到乡村,实现城乡要素互动,D正确。第2题,规划师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改变乡村的居住空间、主导产业类型与对外交通条件,A、B、D错误。经济作物单产的提高需要农业技术的进步,仅靠规划无法提高经济作物单产,C正确。第3题,保护生态环境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实现,不需要留白,A错误。多数村庄由于目前发展水平较低,对先进产业的吸引力不足,待经济基础得到改善之后,可能转型升级发展新的产业,因此需要预留产业空间,B正确。划分组团边界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实现,C错误。建设成本与地价、劳动力、建筑材料价格等因素有关,不需要通过留白实现,D错误。
(2024·浙江联考)小型超市一般是指商品开放陈列、顾客自我选购、排队收银结算,以经营生鲜食品水果、日杂用品为主的商店,大型零售商店一般指营业面积在5 000 m2以上、销售产品更为丰富的超级市场。下图为我国某市大型零售商店、小型超市分布统计图。完成4~5题。
4.①处大型零售商场分布较少,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C )
A.绿化用地多 B.水域面积广
C.土地租金高 D.交通较拥挤
5.④处小型超市分布最多,说明该处( B )
A.商品生产总量大 B.周围的居住小区多
C.交通通达性较好 D.周围居民收入高
[解析] 第4题,根据图片信息可知,①距离市中心最近,判断①处为市中心,土地租金较高,而大型零售超市占地面积较大,因此这里较少,C正确;绿化用地、水域面积对大型零售商场布局影响较小,A、B错误;市中心一般交通通达度高,D错误;故选C。第5题,结合材料可知,小型超市一般是指商品开放陈列、顾客自我选购、排队收银结算,以经营生鲜食品水果、日杂用品为主的商店,因此小型超市应该最需要接近消费群体,再结合④处距市中心的距离,可以推测④的位置应该是住宅区分布最多的位置,B正确;商品生产总量与小超市分布关系不大,A错误;交通通达性较好、周围居民收入高对小超市分布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最主要影响因素,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我国珠三角某乡村空间布局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1987—2017年该乡村土地利用的变化特点是( D )
A.住宅的土地利用率持续上升
B.农业用地类型单一化
C.商业用地对交通依赖度减小
D.工业用地的规模扩大
7.2017年该乡村商业区未布局在区域中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B )
A.自然地理条件 B.历史文化因素
C.经济发展水平 D.交通运输状况
[解析] 第6题,该地区1987年到2010年传统住宅区布局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现代住宅区分布范围增加,2010年到2017年传统住宅区分布范围变小,现代住宅区分布范围增加,但住宅区总体面积2017年和2010年相差不大,A错误;1987—2017年,该乡村农业用地面积减小,但无法判断农业用地类型的变化,B错误;商业用地对交通通达度的依赖性较高,C错误;图示1987—2017年工业用地范围扩大,D正确。第7题,读图可知,该地区域中心一直为公共服务区,由于历史文化因素商业区未布局在区域中心位置,B正确;自然地理条件对商业区的分布影响较小,A错误;区域中心人流量较大、交通通达度较高,从经济因素和交通运输状况考虑,商业区应分布在区域中心,C、D错误。
人口空间分布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代表性特征。我国西北某市在解放初期规划建设了多处石化炼油基地。下图示意2000—2010年该市两个典型方向人口密度分布状况。据此完成8~9题。
8.该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推测其城市空间延展的主要方向是( B )
A.东西方向 B.西北—东南方向
C.南北方向 D.西南—东北方向
9.推测甲处城市功能区最可能是( D )
A.行政区 B.商业区
C.居住区 D.工业区
[解析] 第8题,由图可以发现:2000—2010年,西南—东北方向的人口没有明显的增加,说明此方向不是城市空间延展的主要方向,D错误;西北—东南方向的距离相对较长,且在2000—2010年,城市西北和东南两侧的人口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说明其方向是该城市空间延展的主要方向,B正确;由此图无法判断东西和南北方向的人口密度分布情况,A、C错误。第9题,由图可知,甲处的人口密度很小,且距离市中心较远,结合材料信息该市“在解放初期规划建设了多处石化炼油基地”,可以推断甲处最有可能为工业区,D正确;商业区一般布局在市中心,B错误;居住区和行政区的人口密度较大,A、C错误。
(2024·济南五校联考)随着郊区城市化过程推进,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城市服务设施,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并存,从而形成了城乡交错带。读城乡交错带模式图,完成10~11题。
10.城乡交错带的区位条件( A )
A.体现过渡性特征 B.最佳商业区位
C.不利于居住选择 D.与工业区完全相同
11.图中小城镇发展速度取决于( B )
A.周边乡村人口的多少
B.与市区的交通便捷程度
C.周边耕地资源的数量
D.市区迁居该地的人数
[解析] 第10题,根据材料“随着郊区城市化过程推进,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城市服务设施,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并存,从而形成了城乡交错带”可知城乡交错带的区位条件体现出过渡性的特征,A正确;最佳商业区位应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消费人口密集的地区,而不是在城乡交错带,B错误;读图可知,通勤带包括城乡交错带和郊外居住区,因此地价较低,房租较便宜,利于居住选择,C错误;包括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城市服务设施,与工业区不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A。第1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小城镇位于城市系统的通勤带范围内,发展速度取决于与市区的交通便捷程度,如果交通便捷程度高,则市区迁居该地的人数多,小城镇的工业、商业及服务业都会得到快速发展。如果交通便捷程度低,则市区迁居该地的人数少,则发展也会受到限制。与周边乡村人口的多少和周边耕地资源的数量关系不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楚科奇半岛位于亚欧大陆的最东北端,大部分属楚科奇山脉东部。当地居民主要为楚科奇人,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居民的生活、生产。下图示意楚科奇半岛位置。据此完成12~13题。
12.楚科奇人传统的生产活动是( A )
A.渔猎 B.采摘
C.粮食种植 D.牧牛
13.楚科奇人传统民居的特点为( B )
A.墙体较薄 B.屋顶坡度大
C.屋基较浅 D.门窗较大
[解析] 第12题,由图可知,该地纬度高,气候寒冷,南部植被相对丰富,野生动物较多,且濒临海洋,可狩猎和捕鱼,A正确;气温低,作物生长缓慢,不适合粮食种植和采摘,B、C错误;气温低,草地生长缓慢,不适合游牧业的发展,D错误。故选A。第13题,该地纬度高,气温低,风力大,为防寒保暖,房屋墙体较厚,A错误;降雪量大,为防积雪压垮房屋,屋顶坡度大,以便积雪下滑,B正确;气温低,冻土多,为防止冻融作用影响房屋安全,房屋屋基较深,C错误;为防大风,房屋低矮,门窗较小,D错误。故选B。
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众多,当地政府对传统村落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措施。下图示意我国西南部分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据此完成14~15题。
14.相较于川渝地区,滇黔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更为密集的主要原因有( B )
①气候适宜居住 ②村落受外界干扰小 ③少数民族分布广泛 ④传统农耕历史悠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推测当地政府对传统村落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D )
①拆迁合并,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②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现代小区 ③修复保护为主,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4题,气候宜居区人口分布集中,常形成城镇,难以形成传统村落,①错误;滇黔地区受高原地形的影响,形成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村落受外界干扰小,原有的传统村落能长时间保持,②正确;相较于川渝地区,滇黔地区少数民族分布较广泛,各少数民族集聚,地域文化独特,易形成传统村落,③正确;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传统农耕历史更悠久,④错误。综上所述,B项正确。第15题,拆迁合并以及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现代小区,会导致原有传统建筑和民俗难以保留与传承,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①②错误;修复保护传统村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③正确;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利于发挥传统村落文化和经济价值,④正确。综上所述,D项正确。
围绕高铁站点而建的高铁新城促进了中心城区发展,也影响了城镇空间布局。高铁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的空间关系,可分为副中心式、双城式和飞地式三种模式(下图)。完成16~17题。
16.甲、乙、丙三种模式分别表示( D )
A.双城式 城市副中心式 飞地式
B.飞地式 双城式 城市副中心式
C.城市副中心式 双城式 飞地式
D.飞地式 城市副中心式 双城式
17.三种模式中,中心城区对高铁新城起促进作用( A )
A.最小的是甲模式 B.最小的是乙模式
C.最小的是丙模式 D.三种模式一样大
[解析] 第16题,据图可知,甲模式高铁新城不在规划城区内,且距离较远,属于飞地模式;乙模式高铁新城与中心城区位于同一个规划城区内,且中心城区的面积是高铁新城的数倍,一主一副,属于副中心式;丙地高铁新城与中心城区的边缘相连,两者均有独立的规划城区,属于双城式,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7题,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甲模式中高铁新城距离中心城区最远,且高铁新城不在规划城区内,两者间的关联性小于乙和丙模式,中心城区对高铁新城的促进作用最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8.(2024·山东济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芦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现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特色建筑群,以及百年古树、特色风俗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广西三大古村镇之一。其特色岭南传统民居镬耳楼依山而建,布局为两排五进的院落,由前门楼、主屋、廊屋及廊道、斗底屋及围墙组成,北高南低,功能齐备,布局严谨,为砖木结构,墙体使用的砖多为里生外熟(墙体外部为砖窑烧过的青砖,墙体里面为泥砖)。下图为镬耳楼外墙景观示意图。
(1)分析当地镬耳楼建筑布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点。
依山而建,注重亲近自然,天人合一;院落布局整齐严谨,反映思想严谨和保守;主次有别,进落有致,反映当地具有浓厚的等级和宗法制度。__
(2)说明镬耳楼墙体多采用里生外熟的砖块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该地降水较多,墙体外部青砖耐雨水冲洗与侵蚀;该地冬夏季温差大,里墙泥砖隔热保温效果良好;该地天气潮湿,墙体里生外熟,具有防潮作用。__
(3)请为大芦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加强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加大古村的文化宣传,提高知名度;整合古村旅游资源,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__
[解析] 第(1)题,镬耳楼建筑布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点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特色岭南传统民居镬耳楼依山而建,反映出当地注重亲近自然,借助自然条件进行建筑布局,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布局为两排五进的院落,院落布局整齐严谨,反映思想严谨和保守,由前门楼、主屋、廊屋及廊道、斗底屋及围墙组成,分出主屋、廊屋主次有别,进落有致,反映当地具有浓厚的等级和宗法制度。第(2)题,镬耳楼墙体多采用里生外熟的砖块与当地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墙体外部为砖窑烧过的青砖,青砖经过烧制质地坚硬,该地降水较多,雨水冲刷较强,墙体外部青砖耐雨水冲洗与侵蚀;墙体里面为泥砖,泥砖保温效果、吸湿效果较青砖好,该地冬夏季温差大,里墙泥砖隔热保温效果良好,有助于保持屋内气温适宜;该地天气潮湿,墙体里生外熟,外部青砖防水,内部泥砖吸湿,具有防潮作用。第(3)题,大芦村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维护当地特有文化建筑,发展旅游业角度分析。加强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保留当地特有文化;加大古村的文化宣传,提高知名度,吸引建筑爱好者前来旅游;整合古村旅游资源,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扩展市场范围,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配套的旅游服务产业,如住宿、餐饮等。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中平原自然条件优越,乡村聚落内部形态呈团聚形。1995年以前区域内粮食以自给为主,农户耕作半径影响了土地开发强度,形成了以聚落为中心的环形土地利用带。下图为1995年前关中平原乡村聚落分布及发展阶段模式示意图。
(1)从开发强度的角度,说明关中平原乡村聚落开发初期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化的原因。
初期,关中平原人口较少,聚落少,密度低,生产技术较落后,耕作半径有限(小),聚落位于耕作半径中心。随着距聚落距离增大,土地开发成本增大(交通时间延长、交通费用和管理难度提升),开发强度减小,依次分化出园地、高产土地、中低产土地,在耕作半径之外,形成非耕地利用及荒地。__
(2)说明图中关中平原乡村聚落两个阶段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发生改变的原因。
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农业技术提高,人们将原中低产田和荒地改造为高产田;农业耕作半径有限(小),为了就近耕作,部分人口迁入到聚落之间的原荒地之上,将之改造为聚落用地。__
(3)有学者推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关中平原乡村聚落会逐步合并,形成以少数较大聚落为核心的乡村聚落体系。请说明这种推测的合理性。
生产力水平提升,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半径增大,粮食可跨区域流通供给,乡村聚落受农业生产半径限制减小;人口增多,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乡村聚落合并,可以整合土地,节约土地资源。__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开发初期土地利用方式分为园地、高产土地、中低产土地和非耕地等几种类型,产生这种分化的原因与人口数量、生产力水平、交通都有关系。早期,此区域人口较少,生产能力、生产技术较落后,交通落后,耕作范围有限,聚落主要位于耕作半径中心,距聚落越来越远,开发能力越来越低,开发强度不断减小,并从聚落中心向四周由强到弱依次分化出园地、高产土地、中低产土地,在耕作区域之外,分布着非耕地及荒地。第(2)题,从图中看,从开发初期到现在,园地、高产土地所占范围增大,中低产土地和非耕地减少甚至消失。这种变化与人口数量、生产力水平、交通都有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开发能力增强,开发利用土地范围扩大,开发强度较低的土地变少;改造土地能力增强,难利用土地也被开发利用起来;人口数量增加,劳动力变多,粮食需求增强,客观上也需要增强土地开发强度,增大耕地面积,使土地资源利用发生了变化。第(3)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生产能力、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交通条件越来越好,农业生产不是必须紧邻居住地,使乡村聚落对耕地位置的依赖降低,有利于合并;同时聚落合并可以减少建筑物对优良土地的占用,释放更多耕地资源,缓解土地资源日趋紧缺的状况。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训练题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九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考点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训练题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九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考点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4页。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训练题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九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考点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变化及合理布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训练题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九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考点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变化及合理布局,共5页。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训练题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九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考点一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训练题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九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考点一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