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展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文明的摇篮》《窑洞》《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视频,并与学生就视频内容互动,了解黄土高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讨论,学习黄土高原这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
二、预习检查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 ,北连 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 (山脉)。
2.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 。对于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来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 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2)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 、 、 、 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三、学习任务一
四、学习任务二
续表
五、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如何维护好黄土高原这片文明发祥地,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
1.全部同学完成《七彩作业》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
2.预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搜集相关资料在课上进行介绍。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认识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和众多的古迹。
【指导调控】
提前对小组搜集的资料进行审查、筛选和指导,尽量做到多图片、少文字,视频清晰。
1.指导学生在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上圈出太行山脉、乌鞘岭、秦岭、长城、山西省、陕西省等。
2.指导学生读教材第24、25页图文资料,通过地形、黄土性质、气候等因素分析黄土高原独特的民居窑洞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信天游和地形的关系。
拓展: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回肠荡气。信天游的曲风特点也和陕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有直接关系,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地势高,地形开阔,且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拥有辽阔、粗犷的美感。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人们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
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准备并展示黄土高原图片。
【交流展示】
1.通过五色土、黄帝陵等,说明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通过信天游、窑洞等,展示黄土高原多彩的文化。
3.通过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等,展示黄土高原众多的历史古迹。
4.黄土高原独特的民居:窑洞。
学生发言,通过展示,了解黄土高原灿烂的古代文明。
【小组合作】
1.读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读教材第24、25页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独特的民居窑洞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信天游和地形的关系。
【归纳总结】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南抵秦岭,北连内蒙古高原;主要包括山西省、陕西省等。
2.黄土高原独特的民居是窑洞。黄土高原降水较少,而且黄土的直立性好,不易坍塌,开凿窑洞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凉。
3.黄土高原地势高,地形开阔,信天游与黄土高原地形关系密切。
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准备并展示图片,有利于锻炼学生查找信息、分析资料并表达的能力。
通过自主展示,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理解中华文明的摇篮。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学生通过实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能够认识黄土高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分析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来历,认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特征和各种黄土地貌。
1.完成教材第27页活动1。
2.结合图6.29“黄土高原的塬、墚、峁”,讨论黄土高原地貌的成因。
点拨:1.教师巡视,启发黄土堆积和降雪的关系。
2.对黄土高原景观图进行指导说明。
【小组合作】
1.教材第27页活动1:
(1)黄土与下面的基岩成分不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的,来自其他地区。
(2)黄土颗粒从西北向东南越来越细,说明黄土来自西北方向,自西北向东南,距离越远,颗粒越细。
(3)黄土高原高低起伏的地表,黄土厚度差不多,说明它不是流水冲来的。
2.黄土地貌的成因:
(1)塬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2)墚: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3)峁: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塬→墚→峁,流水的侵蚀程度越来越强烈。
(4)川,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交流合作,进行纠错和补充,及时进行知识总结。利用课后时间对黄土高原地貌成因用实验的方式进一步分析,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拓展:在黄土高原特有的气候和黄土特性下,形成了多样的黄土地貌;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形成了独特的黄土风情。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如何形成人地协调发展,就是我们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为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保护好黄土高原这片文明发祥地。
【归纳总结】
1.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2.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是由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的。
3.黄土地貌景观有塬、墚、峁、川。
通过学生自由讨论黄土地貌景观,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初中地理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a href="/dl/tb_c9500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情境,预习检查,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过程性评价,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a href="/dl/tb_c9500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情境,学习任务,过程性评价,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a href="/dl/tb_c9500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情境,预习检查,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过程性评价,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