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案
展开教材解读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数学中常见的量一般与实际生活情境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进行操作建构。“认识人民币”的内容由于现在的电子支付普及,学生接触到现金的场合和机会相对较少。基于此,创设真实的购物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受付款的实际需求;通过多次真实的付款体验,感受付款的过程就是人民币单位的累加;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人民币的单位换算。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孩子们的思考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创设学生们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操作,增加直观感受。探索新知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起始水平和原有思维,引导他们在比较和辨析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思考的有序性。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
3.在取币、付币、换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和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难点:在取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人民币板贴)、学具(小面额的纸币和硬币、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存钱罐并提问
师:小朋友们,认识吗?
生:小猪存钱罐。
谈话:这是图图的存钱罐。
师:图图的两个好朋友小李和小美的存钱罐。存钱罐里存着钱。想看一看吗?他们准备把这些钱拿出来购买一些学习用品或者献爱心。
2.提问:但是他们遇到了问题,他们不认识这些人民币。小朋友们,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图图引入,以此来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真实的购物情境——图图和他的两个好朋友要买学习用品又不认识人民币的情境下引入新课学习,以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一分、认一认。
师:人民币这么多?你们准备怎么研究呢?
生:先分类。
①分一分:把透明袋子里的人民币分一分。
②说一说: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分类依据。
预设生成:
生1:我把它们分成两类,纸的放在一起,硬币放在一起。
(师:按照它们的材质进行分类的)
生2:我是按照数字分类的,数字1的放在一起,数字2的放在一起,数字5的放在一起。
生3:我把它们分成3类,元的放一堆,角的放一堆,分的放一堆。
(师:按照它们的单位进行分类的。)
设计意图:这么多的小面额人民币,学生自然想到先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有学生想到按人民币的材料分成了纸币和硬币;按人民币的单位分成了元、角、分三类。
反馈交流:你是怎样来认识或判断这些人民币的面值的?
(1)根据数字来区分。
(2)根据汉字来区分。
区分感悟:
①我们来看看这两张(纸币1元和硬币1元),它们的汉字不同,为什么都表示1元呢?
②这三张(1元、1角、1分),它们都是数字一,为什么表示不同的面额呢?
设计意图:在分类以后再来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学生会在同单位的面额中去寻找人民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内容上更简洁,层次上更鲜明。再通过两组面额的人民币进行区分与沟通,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儿童,以学定教。
活动二:想一想、摆一摆。
师:既然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人民币了,不知道你们会不会用呢?
1. 买一买:请你试着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来购买商品。
2. 想一想:购买1元的尺子你可以怎么付款呢?
3.学生分享并提问:你想要怎么付款呢?(把你想付的钱举高)
提问:还有其他付款方式吗?
预设生成:
付款方案1:直接付1元。
付款方案2:付2个5角。
付款方案3:付10个1角。
付款方案4:付1个5角和5个1角。
4.思考:为什么这几种不同的付款方式,都刚刚好买了这把尺子呢?你是怎么想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预设:1元=10角。
活动三:猜一猜、说一说。
师:知道了1元等于10角,能猜猜1角等于多少分吗?谁来猜?
预设:1角=10分。
1.邀请三个小朋友来抽盲盒,再依次介绍,盲盒里装着什么。
生1:盲盒里有10个相同的硬币。
生2:我的盲盒里有5个相同的硬币。
生3:我的盲盒里只有2个相同的硬币。
2.思考:这三个盲盒里的总额都是1角,你们能知道这三个盲盒里分别放着怎么的硬币吗?
3.交流:1号盲盒里是10个1分;2号盲盒里是5个2分;3号盲盒里是2个5分。
(板书:1角=10个1分=5个2分=2个5分)
小结:1角=10分
设计意图:通过“购购乐”和“猜一猜”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掌握人民币之间换算关系,即:1元=10角;1角=10分;通过这个游戏来逐步引出元和角,角和分之间的换算关系,体验算法的多样化。这一部分中设计了“摆一摆”、“猜一猜”二个操作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认识小面额人民币,通过交流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这种方法不再是以前的枯燥传授式教学,而是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提升,内化感悟
(一)我要买。
1.提问:6角8分的棒棒糖、1元2角的铅笔、4元1角的修正带。在不找钱的情况下,你有几种付钱方法?(出示“买文具”情景图)
2.反馈:
①学生上台摆一摆付的钱币
②大家猜猜买的是什么物品。
(二)我要卖。
1.猜价格:
①思考:这里有个神秘物品要出售(遮住2元5角的练习本),你能猜猜它的价格吗?(3个锦囊可以逐一打开)
锦囊1:价格在2元2角到3元之间。
锦囊2:有2张纸币和一枚硬币。
锦囊3:2张纸币一模一样。
②猜价格,并说说理由。
2.购购乐:参考大屏幕上各种商品的价格,在小组展开购物活动,一人当售货员,其余三人当小顾客。
设计意图:购物的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学生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商品,会积极的参与其中,这样就通过了一种活动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会用小额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这样一个目标。通过购物让学生初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环节采用两个环节“我要买”和“我来卖”,使学生从不同角色学会人民币的用法。
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一年级下册<a href="/sx/tb_c10674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认识人民币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索新知,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智慧导入,任务导学,总结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认识人民币》赛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认识人民币》赛课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