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水 主题3 湖泊演变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水 主题3 湖泊演变课件PPT,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湖泊的水文特征,湖泊的咸淡变化,2淡水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湖泊水量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量与蒸发量→取决于气候。(2)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方式。(3)有无结冰期——取决于温度(纬度、海拔)。有,若材料有提供冰期长短、冰层厚度,则回答结冰期长短与冰层厚薄。无,则只回答“无结冰期”。
(4)补给水源——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5)淡、咸性质:盐度低→为淡水湖;盐度高→为咸水湖。(6)含沙量主要取决于植被覆盖率。(7)水质优劣——根据材料推断。(8)风浪大小——取决于受盛行风影响还是受气压带、风带控制,取决于温差大小。
2.湖泊水体更新速度快慢的原因分析
(1)变咸——水变少、盐变多“水变少”——淡水补给量少(降水少、径流汇入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气候变暖、风力强劲)。“盐变多”——盐分不断累积(海水渗入)。(2)变淡——水变多、盐变少“水变多”——淡水补给量多(降水多、径流汇入多)。“盐变少”——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盐分来源减少。
4.湖泊的面积变化分析——以湖泊萎缩为例
(1)咸水湖①“来水少”——降水少;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小;破坏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②“蒸发多”——蒸发旺盛(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2022·湖南地理)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右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气温 B.降水量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气温一般是通过蒸发来影响湖区水量的,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水量可能就越少。蒸发量虽然也受湖面面积、风力大小、湿度、辐射、气压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但主要是受气温影响。图中蒸发量变化幅度较小,意味着气温也没有趋势性明显的变化,A、C错;柱状图显示,降水量略有波动,但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与“水量变化显著”不符,B错;图示中,有明显变化趋势的只有入湖地表径流量,D正确。
2.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读图可知,1961~1969年,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湖泊水位应上升,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湖泊水量明显减少,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1990~2020年,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泊水位缓慢上升,
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因此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1970~1989年,故选B。
3.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根据湖区水量收支差额比较,20世纪80年代蒸发量>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是湖泊面积最小的时期。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的降水量基本一致,蒸发量略有增加,而入湖地表径流量增加明显,总体来说是湖泊的水量收入>支出,湖泊水位升高,湖泊面积扩大,湖岸地区沙尘天气减少,A错;
湖泊面积增大,湖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C错;入湖地表径流量增大,湖岸地区水资源条件改善,绿洲面积也相应增加,选D。灌溉面积扩大,会因引入湖河水灌溉而加剧入湖地表径流量的减少,导致湖泊面积减小,与题意不符,B错。
(2020·山东地理)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奥赫里德湖面积348 km2,湖面海拔695 m,平均深度144.8 m,湖水透明度21.5 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 km2,湖面海拔853 m,平均深度18.7 m,湖水透明度1.5~7.2 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4~5题。
4.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A.雨水 B.河流水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雨水会从地面(坡面)带来泥沙以及营养物质进入湖泊。奥赫里德湖透明度极高说明泥沙来源少,渔产较少说明营养物质来源少,可推知雨水不是该湖的主要补给来源,A错误;奥赫里德湖只在北部有一条河流流出,而没有入湖河流,B错误;该区域位于41°N附近,山地最高约2 000 m,达不到雪线高度,没有高山冰雪融水,D错误。
该湖属于典型的断陷盆地,岩层的水分沿断裂破碎带缓缓汇入盆地内,积水成湖,为地下水补给,选C。
5.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水温 B.水深C.水量 D.水质
两湖距离近、海拔相差不太大,水温接近,A错。水深、水量虽有差别,但都不能对渔业产量造成较大影响,B、C错。湖水透明度高,营养物质少,饵料少,鱼类少;普雷斯帕湖与奥赫里德湖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湖水的透明度,与水质有关,选D。
(全国文综Ⅲ)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6~8题。6.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比较狭长,而且与东部山地落差较大,结合题干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断贝加尔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形成的。故选A。
(全国文综Ⅲ)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6~8题。7.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主要由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在湖中沉积形成,若入湖径流增多,则输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沉积物增加使湖床抬高,湖泊变浅,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的特征不符,B、D错。贝加尔湖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降水量的加大不会对湖水深度产生明显影响,A错。
由于断层中部断续下陷,湖盆在加深,尽管外力作用使沉积物不断加厚,但湖水深度还在加大,C对。
(全国文综Ⅲ)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6~8题。8.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
由题干信息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水量巨大,再加上该地区降水稀少,水循环不活跃,因此更新缓慢。故选D。
右图示意我国某条河流中游河段某湖泊1991~2014年月平均水位变化状况。水文站水位基准面为黄海海平面。据此完成1~3题。
1.2003年以后,该湖泊各月平均水位均有明显下降,原因可能是A.湖泊流域降水减少B.湖泊流域封山育林C.河流上游修建水库D.河流下游水位降低
2003年以后,该湖泊各月平均水位均有明显下降,该变化具有突变性,流域降水一般不会突然减少。同理,湖泊流域封山育林可以涵养水源,但其导致湖泊水位下降的时间较为缓和,不会在2003年发生突变,A、B错。河流上游修建水库蓄水,导致水库以下河流径流量减小,导致湖泊水位明显下降,C正确。
该湖泊位于河流中游,所以河流下游水位降低不是该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D错。故选C。
2.与2003年之前相比,该湖泊A.流域面积缩小 B.湖盆变浅变大C.湖泊蒸发量减少 D.湖水盐度升高
下图示意我国某条河流中游河段某湖泊1991~2014年月平均水位变化状况。水文站水位基准面为黄海海平面。据此完成1~3题。
与2003年之前相比,该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减小,蒸发面积减小,湖泊蒸发量减少,C正确。流域面积为湖泊的集水区域,其变化不大,A错。湖盆是指地表上的形似盆状汇集水体的相对封闭的洼地,湖泊水位下降,湖盆并不会变化,B错。盐度取决于湖水收支差额,蒸发量的变化不能确定盐度的升降,D错。故选C。
3.该湖泊可能位于A.塔里木盆地 B.四川盆地C.渭河谷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结合材料,水文站水位基准面为黄海海平面,湖泊水位整体较低,可能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故选D。
(2023·山东潍坊模拟)湖冰是记录湖泊环境变化过程的重要指示因子,湖冰的生消和持续时间直接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图示意新疆五处湖泊概况。据此完成4~5题。4.五处湖泊中,阿其克库勒湖湖冰完全覆盖期较长的主要原因是A.面积小 B.深度大C.纬度低 D.盐度高
根据图中的比例尺,可以看出阿其克库勒湖面积最小,水量最小,更容易结冰,湖冰完全覆盖期较长,A正确;湖泊深度大、纬度低、盐度高,导致湖泊不容易结冰。
(2023·山东潍坊模拟)湖冰是记录湖泊环境变化过程的重要指示因子,湖冰的生消和持续时间直接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图示意新疆五处湖泊概况。据此完成4~5题。5.阿牙克库木湖湖冰完全覆盖期有变长趋势,其直接原因可能是A.水温变高 B.面积变大C.盐度降低 D.海拔变高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加剧,阿牙克库木湖入湖径流增多,湖水盐度降低,导致阿牙克库木湖湖冰完全覆盖期有变长趋势,C正确;水温变高,冰期变短,A错误;湖泊面积变大,不易结冰,冰期变短,B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该湖泊海拔变高的相关信息,D错误。
6.(2023·河北沧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班公措是青藏高原西部最大的湖泊,湖面海拔约4 240 m,东淡西咸,最大水深(约41 m)位于东部湖区,冬半年多大风天气。东部湖区湖水清澈,鱼类众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11月~次年4月为结冰期。夏季,东部湖区湖水出现明显分层;春季,受湖水温度和风力的影响,湖水上下层出现翻转。研究表明,在垂直方向上,水体温度和密度的差异影响湖水的稳定性;淡水在4 ℃时密度最大。右图为班公措流域示意图。
(1)分析班公措东部湖区湖水清澈的自然原因。(6分)
答案 湖水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入湖泥沙少;湖泊深度大,底部泥沙不易上泛;水温低,结冰期长,鱼类众多,不利于藻类物质的繁殖与发育。
(2)说明班公措东部湖区湖水夏季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6分)
答案 湖泊深度大,不同深度湖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差异大;夏季表层湖水吸收大量太阳辐射,温度高、密度小;底层湖水受太阳辐射影响小,温度低,密度大,表层湖水与底层湖水交换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水 主题2 河流特征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系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水 主题1 水平衡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公式,原理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3 微专题5 湖泊,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第1部分专题3微专题5湖泊学生版docx、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3微专题5湖泊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