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主题2 热力环流与风课件PPT
展开(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①理清形成过程:两地冷热不均→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②抓住根本原因:两地冷热不均。③明确垂直方向上气压分布特点: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
1.热力环流原理的形成及常见形式
(2)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①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②山谷风:在山谷和盆地,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③城市热岛环流: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④“穿堂风”:在热力环流原理基础上形成、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有助于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和降低室内温度。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
2.图解影响风速的因素
(2022·全国文综乙)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1.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A.1时 B.7时C.13时 D.19时
首先明确图中风向和风力大小的符号,风矢尾方向表示风的来向。1千米之下气球先向北漂,说明近地面应该是南风;上升过程中逐渐转向西南,说明较高海拔处风向转为东北风,看图可知13时最符合,选C。
(2022·全国文综乙)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2.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A.东北方 B.东南方C.西南方 D.西北方
海陆的相对方位可以根据海陆风风向判断。因陆风被丘陵干扰,已经不明显,故使用海风来判断。白天午后的海风最明显,图中近地面附近午后风向是东南风,说明海洋在陆地的东南方向,则陆地在海洋的西北方向,选D。
(2022·全国文综乙)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3.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A.北高南低,梯度大B.北高南低,梯度小C.南高北低,梯度大D.南高北低,梯度小
本题问的是该市的气压差,即较大尺度背景风的气压场,而不是形成海陆风的小尺度气压场。海陆风是小尺度的热力环流,海陆风明显,则说明较大尺度的背景风相对较弱,即气压梯度小,排除A、C;
海陆风是近地面的热力环流,高处越来越弱,风力发生明显改变的高度意味着不再是海陆风的空间尺度范围,再往高处的风向即代表较大尺度的背景风;图中显示,1 000 m高度上已经高过丘陵海拔,该高度的风即为该市较大尺度的背景风;图中显示,该市一天中较大尺度的背景风都是偏北风,且风力都偏小,最大风力为3级,故气压场是北高南低,梯度小,选B。
(2022·广东地理)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4~5题。4.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①对流雨多发 ②谷风环流较强 ③植被蒸腾较弱 ④地面蒸发旺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对流雨多发,会减少大气中的污染物含量,①错;午后山顶与山谷温差大,同水平高度气压差异大,谷风强,谷地的汞易被带到上空,使山顶附近大气汞含量增大,②正确;午后气温高,植被蒸腾和地面蒸发都较旺盛,导致大气汞含量大,③错、④正确。故选C。
(2022·广东地理)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4~5题。5.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由材料可知,大气汞的含量与气温关系密切,气温高,汞挥发强烈。秋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变化幅度增大,导致大气汞的变化幅度增大,B正确;其他三项主要影响大气汞含量,与大气汞含量的变化幅度关系不大,且南岭在春季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6.(2023·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为研究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该地设A、B两处气象观测点进行观测(图1)。图2为某年1月28日在A观测点获取的气象数据。另据B观测点数据显示,当日地方时14:00左右该处出现一个锋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后,15:30左右开始移动。(1)指出A观测点焚风出现的时间(地方时)。(2分)
答案 7:00~8:00之间。
(2)分析AB段地形对焚风发展变化的影响。(6分)
答案 偏北方向的气流翻越北部山地后,在下沉过程中形成干热的焚风;经过AB河谷,狭管效应使风速增大;到达下游地区,地形开阔,风速减小。
(3)解释B处锋面形成的原因并指出15:30后锋面的移动方向。(6分)
答案 湖泊地区上空在午后形成相对冷湿的气团,干热的焚风气团到达湖泊附近,与冷湿的气团相遇,形成锋面。15:30后锋面的移动方向是偏北方向。
(2023·广东深圳调研)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和冬季的多年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单位:百帕)及盛行风向。据此完成1~2题。
1.南亚地区①夏季风比冬季风势力强 ②夏季风由东南信风北移形成 ③冬季风比夏季风势力强 ④冬季风由东北信风南移形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根据图中信息,南亚地区夏季等压线比冬季等压线密集,夏季风势力强于冬季风,①正确,③错误;南亚夏季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季风,②正确;南亚冬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④错误。故选A。
(2023·广东深圳调研)右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和冬季的多年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单位:百帕)及盛行风向。据此完成1~2题。2.与夏季风相比,南亚冬季风与等压线夹角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地转偏向力较大 B.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C.气流的湿度较小 D.风与地表摩擦力较大
地转偏向力大小与纬度相关,与季节无关,排除A;南亚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冬季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排除B;气流湿度大小与冬季风与等压线夹角大小无关,排除C;冬季风源地较远,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受地表摩擦力影响大,风速减小,与等压线夹角变大,D正确。
(2023·湖北十一校联考)“泻风”是气流越过山脉快速下沉形成的。右面图1示意哥伦比亚的泻风所在区域位置,泻风气流在近海地区、西科迪勒拉山脉、中科迪勒拉山脉分别形成对流中心,对流云体垂直向上,图2是“某时段气流及对流云团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3.泻风气流主要来自A.大西洋 B.太平洋C.南美大陆 D.加勒比海
读图可知,泻风范围在科迪勒拉山系东侧,故泻风气流主要来自山系西侧的太平洋,选B。
4.图2所示西科迪勒拉山脉“泻风”出现的时间是A.冬季的上午 B.冬季的下午C.夏季的上午 D.夏季的下午
读图可知,泻风范围在0°~8°N之间。夏半年,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偏转为西南季风,在该地区为自海洋吹向陆地的风,为“泻风”形成提供原始风向;夏半年的下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此时海风势力较强,海风和西南季风背景风风向一致,叠加效应增强了自海洋吹向陆地风的势力;下午太阳位于西侧,西科迪勒拉山脉西坡光照强,西坡和谷底热力差异明显,谷风更强,
而山脉东坡光照减弱,温度率先下降,谷风减弱并提前向山风转换,三者叠加,使西科迪勒拉山脉的“泻风”常出现在夏半年的下午。故选D。
5.中科迪勒拉山脉比西科迪勒拉山脉对流云团的高度低,原因是①到达中科迪勒拉山脉的水汽少 ②中科迪勒拉山脉海陆风环流弱 ③东侧干空气入侵 ④中科迪勒拉山脉海拔高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由图可知,西科迪勒拉山脉对流云团由来自海洋的湿气流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与西科迪勒拉山脉相比,更高的中科迪勒拉山脉由于距太平洋更远,来自太平洋的气流越过西科迪勒拉山脉后,挟带的水汽减少,不利于对流云团的发展,①对,④错;与西科迪勒拉山脉相比,更高的中科迪勒拉山脉距太平洋更远,受海陆风环流影响小,白天陆地的上升气流弱,不利于对流云团的发展,②对;
读图可知,中科迪勒拉山脉东侧有来自陆地的干气流流入,东侧的干气流,密度大,且水汽少,抑制对流云团的发展,③对,故选A。
(2023·辽宁鞍山模拟)太行山脉是我国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其山麓焚风(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地方性风)较强,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太行山区有众多河流发源地或流经地区,其东麓地带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右图1为“太行山东西向剖面示意图”,图2为“太行山山麓焚风季节分布图”。据此完成6~7题。
6.太行山东西两侧焚风效应较强的坡面和焚风多发的季节及时间对应正确的是A.东坡、冬季、夜间多发B.西坡、夏季、白天多发C.东坡、冬季、白天多发D.西坡、冬季、夜间多发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太行山夏季焚风效应较弱;冬季来自内陆的冷气团(西北风)强劲且干燥,一部分气流在山脉西坡(迎风坡)受地形阻挡堆积,另一部分气流越过太行山,在东坡(背风坡)下沉增温,且东坡海拔高差大,下沉增温幅度大,B、D错误;
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为谷风,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A正确、C错误。故选A。
7.太行山春季焚风对当地农业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①气温升高,小麦返青提前 ②热量增加,熟制改变 ③平原积雪消融,缓解春旱 ④蒸发增强,加剧干旱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焚风效应会使热量增加,使得小麦返青期提前,但对熟制影响不大,①正确、②错误;焚风会使华北平原地区地表积雪融化过快,同时使蒸发加强,加剧干旱,对缓解春旱作用小,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
海云是沿海一带一种特有的对流发展较旺盛的积云,形似古代的城墙。海云的演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但是维持时间较短;另一种快速发展,整日或连日维持不散。下图为“海云形态图”。据此完成8~10题。8.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的海云,其循环周期一般是A.一小时 B.一个白天C.一昼夜 D.一年
气流上升→温度降低→水汽饱和→凝结→云。若海云在陆地和海上交替出现,最有可能是陆地和海上交替的上升气流所致,则其交替周期应当与气温的交替周期一致,为一昼夜。选C。
海云是沿海一带一种特有的对流发展较旺盛的积云,形似古代的城墙。海云的演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但是维持时间较短;另一种快速发展,整日或连日维持不散。下图为“海云形态图”。据此完成8~10题。9.维持时间长且快速发展的海云最可能开始于A.午夜的陆地上 B.黎明前的海上C.日出时的陆地上 D.午后的海上
午夜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海云,A错误。黎明前的海洋,气温高于陆地,盛行上升气流,且湿度大,海云快速发展且维持时间长,B正确。日出时的陆地气温最低,不易产生对流,难以形成海云,C错误。午后的海洋气温低于陆地,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海云,D错误。选B。
海云是沿海一带一种特有的对流发展较旺盛的积云,形似古代的城墙。海云的演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但是维持时间较短;另一种快速发展,整日或连日维持不散。下图为“海云形态图”。据此完成8~10题。10.夏季时我国东南沿海会出现海云几天不散,并且整个云体快速向上发展的情况,预报概率最大的天气是A.晴朗 B.无风C.大雾 D.暴雨
夏秋季节出现于我国东南沿海强烈的上升气流最可能是热带气旋造成的,所以接下来几天极有可能是狂风暴雨天气,D正确。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 2019年8月22日,据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的卫星数据显示,亚马孙地区森林大火已持续燃烧了16天。据国家气候中心报告称,大火所产生的烟雾已经到达2 700多千米以外的圣保罗,使圣保罗当地能见度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大火持续时间长,燃烧面积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气溶胶,对未来当地甚至全球的气候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材料二 以火灭火是在风力较小的地区采用“点倒火”的方式来达到快速灭火的一种方式。下图示意“点倒火”灭火方式。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亚马孙雨林遭受大面积火灾的可能原因。(8分)
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使该地气候比往年更加高温干旱;多大风天气;政府环保投入减少,缺乏救火人员和资金;当地农民为开垦农牧业用地焚烧林地;伐木公司不合理的开采活动。(任意4点即可)
(2)请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持续大火对气候可能造成的影响。(8分)
答案 大面积植被破坏,温差增大;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气溶胶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上升;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植被破坏,空气湿度减小,气候更加干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 主题3 副高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 主题3 副高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副高与台风的关系,位于西北,日数自西北向东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2 考点2 热力环流: 这是一份新高考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2 考点2 热力环流,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2考点2热力环流教师版docx、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第1部分专题2考点2热力环流学生版docx、新高考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第1部分专题2考点练2热力环流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讲义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2 考点2 热力环流(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讲义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2 考点2 热力环流(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