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主题8 蒸发课件PPT
展开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变成气态,逸入大气中的过程称为蒸发。蒸发使地面的水分升到空气中,而降水是空气中的水分落到地面上,二者是两个相反却又相互依存的过程。
(1)蒸发量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过蒸发而散布到大气中的水量,单位用mm表示。(2)蒸发能力——最大可能蒸发量蒸发能力是指在下垫面能保持水分充足供应时的蒸发量,又称潜在蒸发量或最大可能蒸发量,单位用mm表示。
(3)实际蒸发量实际蒸发量就是真正的蒸发量。在极度干旱的地区,降水量很小,能提供蒸发的水源只有产生的这一点降水,所以实际蒸发量等于降水量。例如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气象站测量的蒸发量(蒸发能力)是3 700 mm,然而实际情况是那里的年降水量不足10 mm,所以当地自然条件下可以提供的蒸发量最多也就是10 mm,也就是说实际蒸发量只有10 mm。
(2022·辽宁地理)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据此完成1~2题。1.自然状态下,下列选项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国A.7月的热带季雨林 B.12月的热带季雨林C.7月的落叶阔叶林 D.12月的落叶阔叶林
我国7月正处于雨热同期的夏季,植物生长旺盛,水分利用效率高,排除A、C。12月为冬季,落叶阔叶林进入休眠期,光合作用基本停止,水分利用效率接近于零,而热带季雨林即使在冬季也会生长,水分利用效率比落叶阔叶林高,B错,D对。
(2022·辽宁地理)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据此完成1~2题。2.最可能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A.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B.月平均风速均减小C.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D.月平均温度均降低
根据材料可知,水分利用效率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呈正相关,与实际蒸散发量呈负相关。月平均风速均减小可使实际蒸散发量降低,且对光合作用没有影响,故可提高年均水分利用效率,B对。其余选项均会减弱光合作用,不利于提高年均水分利用效率。
(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3~5题。3.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由材料可知,该闭合流域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因此湖泊水量的损失不用考虑湖水的下渗。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湖水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大致相当,因此答案选C。
(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3~5题。4.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实际蒸发量差异主要取决于地表可供蒸发的水量的多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区域坡度大且以基岩为主,地表水难以存留且下渗少,导致土壤中含水量少,因此该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答案选A。
(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3~5题。5.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需要引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减少,湖泊的面积缩小,湖盆蒸发量减少。湖水盐度已经饱和,入湖水量减少不会影响湖泊盐度,同时种植植物不会导致湖水的富营养化,因此答案选B。
(2023·河南驻马店期末)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境内,年降水量不足80 mm,蒸发量却高达3 000 mm。这里星罗棋布地镶嵌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沙漠湖泊,苏木吉林湖就是其中之一。该湖周围被高大的沙山(海拔1 080~1 590 m)包围,湖区全年降水量约164 mm,全年实际蒸发量1 261 mm。读“苏木吉林湖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示意图”,完成1~3题。
1.对苏木吉林湖描述正确的是A.春季湖泊水位达到最高B.湖泊主要受冰川融水补给C.夏季湖泊水位达到最低D.下渗是其主要的排泄方式
读图可知,11月~次年5月总排泄量低于总补给量,水量的收入>支出,水量净增加;在5月收支平衡,水量不再增加,此时湖泊水位最高,A正确;6~11月总排泄量高于总补给量,收入<支出,水量净减少;在11月水量不再减少,此时湖泊水位最低,C错误;
苏木吉林湖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远低于蒸发量,主要排泄方式为蒸发,但湖泊常年有水,所以其主要补给水源不是降水;从湖泊总补给量动态曲线分析,湖泊总补给量全年较稳定,波动较小,夏秋多于冬春,所以不是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湖泊周围沙山海拔1 000多米,没有到达雪线高度,没有永久性冰川,故该湖泊的主要水源补给是周围的地下水,B、D错误。
2.研究发现,与周边平坦地区湖泊相比,该湖的蒸发量相对较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植被覆盖率 B.湖区风速C.天气状况 D.纬度位置
该湖周围被高大的沙山包围,使得湖区风速较低,相对周边平坦地区湖泊蒸发量较小,B正确;沙漠地区普遍植被覆盖率不高,A错误;该湖与周边湖泊相比天气状况、纬度位置相差不大,C、D错误。
3.该湖近些年面积比较稳定,若不考虑下渗因素的影响,推断苏木吉林湖平均每年除大气降水之外的其他补给量约为A.1 261 mm B.1 100 mmC.3 000 mm D.164 mm
该湖泊全年降水量约164 mm,全年实际蒸发量1 261 mm,如果湖泊面积较为稳定,意味着湖泊补给量与蒸发量相差不大,除大气降水外,其他补给量约为1 100 mm,故选B。
(2023·重庆巴蜀中学月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平原大城市各功能区的气候资料,图中粗实线示意不同功能区的气温状况,虚线示意不同功能区的年降水量。该城市市中心年均实际蒸发量约为395 mm,郊区年均实际蒸发量约为415.5 mm。据此完成4~6题。
4.城市绿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主要得益于水循环的环节是A.降水 B.蒸散 C.径流 D.下渗
城市绿化通过蒸散消耗热量,减小城市与城市周边的温度差距,B正确。
5.图中大城市的城区与郊区降水量的差异,除热力因素外,下垫面因素影响也较大,该下垫面因素是指下垫面的A.起伏大小,影响天气系统的滞留时间B.光滑程度,影响气流运动的上升高度C.地面性质,影响大气中含水量的多少D.海拔高低,影响高空气流运动的方向
城区高楼林立,下垫面的起伏大,地表摩擦力大,天气系统在城区移动速度减慢,云层滞留时间更长,降水量加大,A正确;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温度相关,光滑程度会影响水平运动,对垂直运动没有影响,B错误;城市下垫面绿化面积相对于郊区少,大气含水量较郊区少,会使降水减少,与题意不符,C错误;城区与郊区海拔相差不大,D错误。
6.该城市市中心年均实际蒸发量比郊区少,主要因为市中心A.植被多,植物的蒸腾作用强B.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多C.云量多,气温比郊区上升慢D.降水下渗到地下难以被蒸发
城区植被明显少于郊区,A错误;市中心地面硬化,下渗困难,因此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较少,D错误;从图中可知,城区气温明显高于郊区,且城区气温比郊区上升快,C错误;市中心地面硬化,绿地面积少,因此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较多,汇集速度快,迅速汇入河湖中,因此实际蒸发量少,B正确。
(2023·广东广州模拟)水热积指数k=T×SD/100,其中T表示某时期的平均气温(℃);SD为某时期降水量与同期潜在蒸散量的差值,表示水分盈亏。k>0表示区域水热匹配较好,k<0表示区域水热匹配较差。下图反映1931~2019年中亚地区水热积指数距平。据此完成7~9题。
7.中亚地区水热匹配状况A.1950年最好B.1969~1983年波动向好C.1995年最差D.2000~2019年持续变差
由图可知,1950年水热积指数不是最大,区域水热匹配不是最好,A错误;1969~1983年水热积指数波动下降,水热匹配状况波动变差,B错误;1995年水热积数最小,水热匹配状况最差,C正确;2000~2019年水热积指数波动下降,水热匹配状况波动变差,不是持续变差,D错误。
8.中亚高山高原区冬季水热积指数小于零的主要原因是①气温低 ②气温高 ③降水量大于潜在蒸散量 ④降水量小于潜在蒸散量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k<0,为水热积指数负值区,水热因子异号。中亚高山高原区海拔高、冬季气温小于0 ℃,T为负值;则SD为正值,降水量大于潜在蒸散量,①③正确,选A。
9.从农作物生长角度看,中亚棉花种植区水热匹配最差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主题7 逆温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主题7 逆温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逆温的类型,逆温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主题6 降水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主题6 降水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降水的类型,影响降水的因素,大致自南向北减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主题5 气温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主题5 气温课件PPT,共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