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必修2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提能训练
展开1.(2023·辽宁校联考三模)下列对科学家揭示DNA是遗传物质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
A.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采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B.S型细菌有多糖类的荚膜、形成的菌落粗糙,能使人和小鼠患肺炎
C.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均有放射性
D.保温时间会明显影响35S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分布
解析: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采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A正确;S型细菌有多糖类的荚膜、形成的菌落光滑,能使人和小鼠患肺炎,B错误;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子一代噬菌体有放射性,子二代的噬菌体中有不含有放射性的,C错误;保温时间不会影响35S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分布,搅拌不够充分会影响35S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分布,D错误。故选A。
2.(2024·潍坊一中高三期末)研究人员将R型肺炎链球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菌共同培养在含有某种血清的液体培养基中,只获得活的S型菌。破碎S型菌制备成无细胞的提取液,分成五组,①组作对照,②~⑤组依次添加蛋白酶、RNA酶、酯酶和DNA酶。然后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发现①~④组出现S型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实验证明无细胞的提取液中只含有DNA
B.该血清为抗R血清,S型菌的胶状荚膜可使菌体不易受到血清损伤
C.胶状荚膜是毒性物质,将S型菌注入小鼠后导致小鼠死亡
D.①~④组中发生基因重组产生的S型菌数量远超过R型菌
解析:无细胞的提取液中不只含有DNA,还含有蛋白质、RNA等物质,A错误;由题意“研究人员将R型肺炎链球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菌共同培养在含有某种血清的液体培养基中,只获得活的S型菌”可知,该培养基中R型菌不能存活,所以该血清为抗R血清,S型菌的胶状荚膜可使菌体不易受到血清损伤,B正确;胶状荚膜本身不是毒性物质,C错误;①~④组S型菌的DNA都没有被破坏,所以发生了基因重组,但基因重组产生的S型菌数量小于R型菌,D错误。故选B。
3.(2023·广东统考三模)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侵染时间过短,分别会使32P标记组和35S标记组的上清液中放射性强度( C )
A.增强、增强 B.减弱、减弱
C.增强、基本不变 D.减弱、增强
解析: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侵染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放射性增强;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侵染时间过短并不会影响上清液放射性的强度,因为35S使得蛋白质带上放射性,不管侵染时间长短,其都会留在大肠杆菌外,不影响上清液放射性即上清液放射性基本不变,A、B、D错误,C正确。故选C。
4.(2023·湖南益阳安化县第二中学校考三模)将DNA双链都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分裂3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所有的大肠杆菌都含有15N
B.含有15N的大肠杆菌占全部大肠杆菌的比例为1/2
C.含有15N的大肠杆菌占全部大肠杆菌的比例为1/4
D.含有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为1/8
解析: DNA分子是半保留方式,故子代大肠杆菌为8个,含有亲代DNA的大肠杆菌为2个,A错误;据A分析,含有15N的大肠杆菌占全部大肠杆菌的比例为1/4,B错误,C正确;子代共有DNA为8个,含有15N的为2个,则含有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为1/4,D错误。故选C。
5.(2024·北大附中校考模拟预测)为了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研究者分别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了未被放射性标记的细菌。在短时间保温后进行离心(未搅拌),测定了上清液中的放射性,结果如下。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注:DNA酶与噬菌体同时加入;离心后长链DNA出现在沉淀中、短链DNA出现在上清液中
A.用32P和35S分别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细菌被杀死后会促进噬菌体DNA被DNA酶降解
C.DNA被降解后产生的片段离心后会出现在上清液中
D.从实验结果中可知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解析:DNA含有P元素,蛋白质含有S元素,则用32P和35S分别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A正确;细菌被杀死后加入DNA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比例上升,说明DNA被降解后产生的片段离心后会出现在上清液中,细菌被杀死后会促进噬菌体DNA被DNA酶降解,B、C正确;本实验结果中用35S标记的噬菌体处理,加入DNA酶和未加入DNA酶,结果差异不大,则本实验不能判断噬菌体的蛋白质有没有进入细菌,D错误。故选D。
6.(2023·浙江金华统考模拟预测)如图示两种植物病毒甲、乙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的过程,则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A )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重组病毒丙含有的遗传物质是病毒乙提供的,蛋白质是病毒甲提供的,由于子代病毒的合成由遗传物质控制,故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与乙病毒一致,B、C、D错误,A正确。故选A。
7.(2024·湖南岳阳统考模拟预测)猴痘病毒可通过飞沫和接触等途径传播,感染后常见症状有发热、头痛、皮疹、肌肉痛等。猴痘病毒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研究者分别利用35S或32P标记猴痘病毒,之后侵染未标记的宿主细胞,短时间保温后,搅拌、离心,检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探究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在分别含有放射性35S和32P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以获得猴痘病毒
B.搅拌、离心的目的是让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的DNA与其蛋白质外壳分离
C.采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保温培养时间过长时,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
D.若用15N标记猴痘病毒,则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能检测到较高的放射性
解析: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所以不能用含有放射性35S和32P的完全培养液培养猴痘病毒,A错误;搅拌、离心的目的是让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脱离细菌,B错误;采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保温培养时间过长时,子代病毒从细菌细胞内释放出来,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C正确;猴痘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DNA,都含有氮元素,但15N没有放射性,则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不能检测到放射性物质,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8.(2024·河北衡水中学校考模拟预测)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用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获得DNA被标记的T2噬菌体,其培养方法是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T2噬菌体侵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
(2)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和细菌分离,搅拌时间应大于2min,否则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比较低。
(3)上清液中32P的放射性仍达到30%,其原因可能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细菌。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的意义是作为对照,如果存活率明显低于100%,则上清液中放射性物质32P的含量会增高,原因是大肠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到上清液中。
(4)上述实验中不用14C来标记T2噬菌体的DNA或蛋白质,原因是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C元素。
解析:(1)T2噬菌体是病毒,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所以要获得DNA被标记的T2噬菌体,其培养方法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大肠杆菌被32P标记,再用此细菌培养T2噬菌体。
(2)用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便于离心分层,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时,搅拌时间应大于2 min,否则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比较低。
(3)上清液中仍有少量32P的放射性,主要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细菌。如果时间过长,被侵染的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导致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明显低于100%,则上清液中放射性物质32P的含量会增高。
(4)因为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C元素,故不用14C来标记T2噬菌体的DNA或蛋白质。
B组
一、单选题
1.(2024·湖南校联考模拟预测)1928年格里菲思和1944年艾弗里分别进行了肺炎链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开展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并进一步观察了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标记情况。经过了近30年多位科学家的努力,证明了DNA就是遗传物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肺炎链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都用到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到的细菌也是肺炎链球菌
C.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R型菌转化成S型菌是因为S型菌的DNA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解析: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加入R型活菌,用到了“加法原理”,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用蛋白酶、RNA酶、DNA酶等处理细胞提取物,是人为的去除某种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减法原理”,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到的细菌是大肠杆菌,B错误;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R型菌转化成S型菌是因为S型菌有转化因子,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DNA,C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对噬菌体进行不同元素的同位素标记实验,通过对比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D。
2.(2023·安徽安庆一中校考三模)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用同时含有32P和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B.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体内的噬菌体释放出来
C.噬菌体在自身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
D.离心是为了沉淀培养液中被侵染的大肠杆菌
解析:需用分别含有32P和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不能用同时含有32P和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否则无法判断放射性的来源,A错误;搅拌是为了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B错误;噬菌体在大肠杆菌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C错误;离心是为了沉淀培养液中被侵染的大肠杆菌,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分布到上清液中,D正确。故选D。
3.(2024·重庆模拟预测)下图表示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研究“转化因子”实验的部分流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了某些成分获得S型细菌匀浆
B.步骤②中甲、乙的加入量属于无关变量,需相同且适宜
C.若要通过菌落鉴定实验结果,步骤④中的培养基需添加凝固剂
D.若将蛋白酶和DNA酶同时加入S型细菌匀浆,可能获得两种形态的菌落
解析: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了细胞壁、细胞膜等成分获得S型细菌匀浆,A正确;步骤②中甲、乙的加入量属于无关变量,为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则无关变量需保持相同且适宜,B正确;若要通过菌落鉴定实验结果,步骤④中的培养基需添加凝固剂,配制固体培养基,C正确;若将蛋白酶和DNA酶同时加入S型细菌匀浆,DNA被水解,不能发挥作用,则只能获得一种形态的菌落,D错误。故选D。
4.(2023·四川眉山三模)为了研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研究人员分别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保温,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研究人员预测的上清液放射性强度随保温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搅拌是否充分会影响两组实验上清液的放射性
B.理论上35S标记组的上清液有放射性,沉淀物无放射性
C.32P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与保温时间的关系如图b
D.35S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与保温时间的关系如图c
解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侵入细菌体内,会吸附在细菌外表,而噬菌体的DNA会侵入细菌体内,故搅拌是否充分会影响35S标记组的上清液的放射性,不会影响32P标记组,A错误;理论上蛋白质外壳不进入大肠杆菌,搅拌后外壳全部进入上清液,沉淀物大肠杆菌中不含有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因此上清液中有放射性,沉淀物中没有,B正确;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然后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开始一段时间,DNA逐渐进入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放射性逐渐降低,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大肠杆菌逐渐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离心后进入上清液,上清液中的放射性逐渐增强,C正确;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其外壳经离心后一直存在于上清液中,上清液的放射性不会随着培养时间而变化,保持不变,即图c,D正确。故选A。
5.图甲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图甲中,AB对应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有形成大量抗R型细菌的抗体
B.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
C.图乙中,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
D.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大部分具有放射性
解析:小鼠产生抗体需要经过体液免疫过程,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导致R型细菌数目增多,A正确;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有的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B正确;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所以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C正确;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少部分具有放射性,D错误。
6.(2024·山西运城调研)已知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侵染烟草叶片,且两者都由蛋白质和RNA组成,如图是探索HRV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RNA的操作流程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本实验运用了对照原则,无空白对照组
B.实验过程中重组病毒的后代是HRV
C.该实验只能说明HRV的遗传物质是RNA
D.若运用同位素标记法,不能选择15N标记
解析:a组和b组分别由TMV和HRV直接侵染烟草叶片,属于空白对照组,A错误;将TMV的蛋白质外壳和HRV的RNA进行重组,获得重组病毒,其后代是HRV,B正确;该实验只设计用HRV的RNA和TMV的蛋白质外壳重组获得的病毒侵染烟草叶片的实验,因此,该实验只能证明HRV的遗传物质是RNA,C正确;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RNA均含有N,故无法用15N将蛋白质外壳和RNA区分开,因此,不能选择15N标记,D正确。
7.(2020·浙江卷)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活体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成的S型菌不能稳定遗传
B.活体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荚膜物质使R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S型菌
C.离体转化实验中,蛋白质也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
D.离体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解析:活体转化实验中,小鼠体内有大量 S型菌,说明R型菌转化成的S型菌能稳定遗传,A错误;活体转化实验中,无法说明是哪种物质使R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S型菌,B错误;离体转化实验中,只有S型菌的DNA才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C错误;离体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其DNA被水解,故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 S型菌,D正确。
二、综合题
8.(2024·河北唐山质检)如图为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和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噬菌体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DNA,用放射性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DNA。
(2)要获得32P标记的噬菌体,必须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而不能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原因是噬菌体是细菌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3)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细菌表面的T2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后放射性较高的是沉淀物(填“上清液”或“沉淀物”)。
(4)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最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过长,增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5)赫尔希和蔡斯还设计了一组实验,请简述对照实验设计: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重复上述实验。
预期的实验结果是上清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
解析:(1)T2噬菌体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其中有磷元素的是DNA。(2)噬菌体是细菌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所以不能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必须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3)实验过程中,通过搅拌可以使细菌表面的T2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由于32P存在于噬菌体DNA中,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体内,所以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4)培养时间过长,增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所以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5)赫尔希和蔡斯还设计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重复上述实验,由于S元素标记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所以上清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细菌处理
噬菌体
处理
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比例(%)
加入DNA酶
未加入DNA酶
不处理
35S
2
1
不处理
32P
8
7
侵染前加热杀死
35S
15
11
侵染前加热杀死
32P
76
13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必修2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3讲基因的表达提能训练: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必修2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3讲基因的表达提能训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必修2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2讲DNA分子的结构复制与基因的本质提能训练: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必修2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2讲DNA分子的结构复制与基因的本质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课时规范练2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课时规范练2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