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二轮专题复习:备战2024春季高考专题方法指导及专项练习(含答案)
备战2024春季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技巧及专项练习(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备战2024春季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技巧及专项练习(含答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注意把握翻译技巧,基本答题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虚词: 18 个虚词(之、其、而、则、以、于、为、何、乃、若、因所、者、且、也、焉、乎、与)必须过一遍 。
(2)句式和活用: 明确类型和用法,参看句式、活用学案
(3)翻译:注意直译,力求“信、达”,结合语境,疏通文句。
二、基本答题技巧
1.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事件,它或许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几件事的勾连组合
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
由于试卷中有一道把握文意的题目基本上用白话陈述,其中只有少量信息有误,可在整体把握时参考.
2.解题时,必须看清题干的要求,尽快把握住命题意图,尤其在“选正确”还是“选错误”的问题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3.解答文言词语理解题,既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成语、熟语、诗句),联系课内所学或平时所练,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合理迁移,又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分析推断,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特别是涉及一词多义的词,一定要联系语境确定其意。同时要联系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知识。
4.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留、换、补、删、调”的原则。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1)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2)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3)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一-“达”
(4)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5)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操作时要打草稿,由于文言句语言障碍较大,难以一锤定音,如果一下子写在试卷上,然后再改,造成卷面邋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差。
5.根据往年的评分标准,抓住关键词语的翻译十分重要,因为评分时关键词语是主要得分点。
大家在翻译时要估计出哪些是关键词语,千万不能让它们糊过去!
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善于联系,做好知识迁移工作;二是考虑全面,注意文言次序的特殊用法。
对点练习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鼎,字鼎臣,燕人。至元十七年,见裕宗于东宫,命入宿卫。二十五年,授织染杂造局总管府副总管,后积官至礼部尚书、宣徽副使。太德十一年,山东诸郡饥,诏鼎往赈之。朝廷议发米四万石,钞折米一万石,鼎谓同使者曰:“民得钞,将何从易米?”同使者曰:“朝议已定,恐不可复得。”鼎曰:“人命岂不重于米耶!”言于朝,卒从所请。
至大元年,改正奉大夫、保定路总管。时皇太后欲幸五台,言者请开保定西五回岭,以取捷径。遣使即鼎,使视地形,计工费,鼎言:“荒山斗入,人迹久绝,非乘舆所宜往。”还报,太后喜,为寝其役。三年,召授资善大夫、同知中政院事。两浙财赋隶中政者巨万计,前往者率多取其赢,鼎治之,一无私焉。浙有两富豪,曰朱、张家,多贷与民钱其后两家诛没而券之已偿者亦入于官官唯验券征理民不能堪。鼎力为辨白,始获免。四年,改京畿澧运使。皇庆二年,特旨复佥宣征院事;四月,进资政大夫、崇祥院使。延祐三年卒,年五十有三。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谥孝敏。(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
12.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东诸郡饥,诏鼎往赈之 诸:各个
B. 遣使即鼎,使视地形 使:使臣
C. 前往者率多取其赢 率:大都
D. 改京畿澧运使 改:改授
12.B使:让。句意:派遣使者去找吴鼎,让他勘察地形。
13.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贷与民钱/其后两家诛没而券之/已偿者亦入于官/官唯验券征理/民不能堪
B. 多贷与民钱/其后两家诛没/而券之已偿者/亦入于官/官唯验券征理/民不能堪
C. 多贷与民钱/其后两家诛没而券之/已偿者亦入于官/官唯验券征理民/不能堪
D. 多贷与民钱/其后两家诛没/而券之已偿者/亦入于官/官唯验券征理民/不能堪
13.B句意:借贷了很多钱给百姓,这之后这两家被诛杀,钱财被没收,而那些已经偿还的借钱契约也被没收入官府。官府只验证借钱契约来征收借出去的钱,百姓不能承受。“券之已偿者”是定语后置句,“已偿(之)券”,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不能堪”的主语是“民”,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
14.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吴鼎在山东救灾时,奏请朝廷改变赈灾方式,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B. 皇太后想要去五台山,有人建议开山修路,吴鼎认为这样做不合适。
C. 吴鼎任职中政院期间,廉洁自律,没有像有些官员一样谋取私利。
D. 吴鼎为官正直敢言,处处维护百姓的利益,曾因此遭到免职。
14.D “曾因此遭到免职”错误,文中并没有说吴鼎遭到免职的事。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得钞,将何从易米?
(2)还报,太后喜,为寝其役。
15.(1)百姓有了钱,要从哪里换的到粮食呢?
“得”,得到;“何从”,宾语前置,从何,从哪里;“易”,交换,购买。
(2)再次上报,太后心喜,特地停止了这次劳役。
“还报”,再次上报;“寝”,停止;“役”,劳役。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允正传
[清]戴名世
杨允正,字子展,江南休宁人。允正父读书博洽,敦于孝友。当父在时,家稍稍落。于是允正客游四方,为计然之木,积累至赢余,而先业复振。居久之,允正客于外,忽心动,距家八百里,驰三日夜而归。父悲且喜曰:“儿归乎?”对曰:“儿恨不早归也。”父曰:“汝仲弟早卒,其子幼,汝抚之以有成。汝季弟读书,家事惟汝治,勿以繁剧累之。”允正遵父命唯谨。阅十余年,家人或欲折产,而仲弟之子及季弟所受,较父所遗辄多数倍,宗人皆贤允正,相与议醵金①为贺,且以劝来者,允正谢弗受也。先是仲弟为商于青阳,耗父赀且尽,困甚,冬月衣单衣,惧父怒不敢归。允正踪迹得之,衣以其衣,借之归,百方为调释,父怒乃解。仲弟庶出也,而笃爱不异于同母,人以为难。
允正为人忠厚,遇凡可以利物者,无不竭力为之。性不喜畜奴婢,曰:“此辈质多愚劣,不善事主,何能不加笞詈,彼亦人子也,其忍伤之,吾故不多富也。”允正卒年六十有五。
赞曰:徽人善为生,往往徒手致素封②,然其处家庭朋友多仁让有厚德,盖货殖之事,非有士君子之行,亦不能以有成也。如杨翁之事,其义岂不高哉!翁之子劻祖为余言如是,且请为之传焉,余是以之。
(选自《戴名世集》,有删改)
[注]①醵金:凑钱饮酒。②素封:无官爵封邑而拥有资财的富人。
12.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稍稍落 衰落
B. 性不喜畜奴婢 购买
C. 何能不加笞詈 责骂
D. 翁之子劻祖为余言如是 这样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允正客于外 名词作状语
B. 宗人皆贤允正 使动用法
C. 冬月衣单衣 意动用法
D. 且请为之传焉 名词作动词
14.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杨允正常年在外经商,后来回到家乡,对自己不能早点回家感到遗憾。
B. 杨允正分家之后,族人商量凑钱饮酒,既是为他祝贺,也是为了勉励后来的人。
C. 场允正找到经商失败的二弟,在父亲面前为其辩解,他像对待同胞兄弟一样关爱他。
D. 杨允正不喜欢蓄奴婢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大多素质不高,侍奉时不能令主人满意。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徽人善为生,往往徒手致素封,然其处家庭朋友多仁让有厚德,盖货殖之事,非有士君子之行,亦不能以有成也。
【答案】12. B 13. D 14. D
15. 安徽人一向善于营生,一向是从金钱地位都没有到拥有巨额财富的富人,而且他们的家人亲戚朋友大多是有良好知识有深厚道徳之人,这是大概他们商业这样成功的原因,如果没有品德高尚的人和他们一起,他们也不能成功。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土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B. 是故圣益圣 益:利益
C. 则耻师焉 耻:感到耻辱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自己地位卑微就觉得羞耻,对方的官职高就对他阿谀奉承。
B. 地位低的人向我学习就是奉承我,官职高的人向我学习就是嘲讽我。
C.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D. 与地位卑微的人为友就觉得羞耻,与官职高的人为友就近乎谄媚。
12.本段揭露的事实是什么?对此作者持怎样的态度?(3分)
参考答案:9 .A 10 .B 11.C
●12.揭露众人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对此持批判反对的态度。
四
11~18 题。(28分)
先主(刘备)至于夏口,(诸葛) 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孙)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注】,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编’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弊。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税赋,以充军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田齐国的贵,秦亡后自立为王。刘邦统一天下后他带着部下五百余人逃到海岛,刘邦召他入朝做官,他不愿意臣服于汉朝,走到洛阳附近就自杀了。
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英才盖世 盖:超过
B.若事之不济 济:帮助
C.成败之机 机:关键
D.随亮诣先主 诣:到……去
1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和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受制于人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若水之归海
C.北面而事之
事急而不断
D.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
鼎足之形成矣
13.下列对文中画浪部分断,的一项是(3分)
A.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
B.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
C.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
D.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
1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曹操攻破荆州以后,刘备逃亡至夏口,情况紧急,诸葛亮向刘备提出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的建议。
B.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向已经下定决心的孙权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联合抗击曹操的方略。
C.孙权命周瑜、程普、鲁肃等人率领三万水军前往夏口与刘备的人马会合,组成联军,对抗曹操。
D.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刘备趁机占据江南一带,调用零陵等地赋税,力量逐渐壮大起来。
15.(3 分)
?
16.根据语境,用原文内容填空,每处 4 个字。(2分)
诸葛亮为了消除孙权在联合问题上的疑虑,向他指出曹操军队的三大劣势:①、②、民心不服。
17.诸葛亮引用田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 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一代英雄出三国。在《短歌行》中感慨“ ①_,去日苦多”的曹操,其“破荆州,②,顺流而东也,舶鲈千里,③ ”(苏轼《赤壁赋》)的场面,令人难忘;“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其“谈笑间,④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的风流更是令人神往;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⑤ ,⑥”,说的就是坐领江东的孙权;杜甫《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⑦”和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⑧”,说的则是一代名相诸葛亮。
11.B。解释:B 项,济: 成功。
12.D。解释:D 项都是助词,的,A 项,介词,向;介词,被。B 项,连词,假如:介词,像,C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13.A.解释:A 项,“无所用武”的主语为“英雄”,故在“英雄”前断开;“故豫州遁逃至此”为完整语意,故选 A。
14.B.解释:“向已经下定决心的孙权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已经下定决心”错原文是“时(孙)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可见没有下定决心。
15.除了刘豫州没有人可以抵挡曹操,可是刘豫州刚打了败仗,怎么能够经受住这样的试卷灾难呢?
16.①远来疲敝②不习水战
17.①用田横誓死不降汉的典故激励孙权不投降曹操,和刘备联合抗曹
18.①辟如朝露②下江陵③旌旗蔽空④樯橹灰飞烟灭⑤英雄无觅⑥孙仲谋处⑦长使英雄泪满襟⑧千载谁堪伯仲间
参考译文:
刘备率军到了夏口,诸葛亮说:“现在事情很紧急,我请求奉您的命令去向孙权求救。”当时孙权拥军在柴桑,正旁观谁成功谁失败,诸葛亮游说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起兵,占有了整个江东地方,刘豫州也收服众人在汉南聚集大军,同时和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削平大乱,各处大略都已经平定了: 因此他攻下了荆州,声势震动全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英雄豪杰也难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了,所以刘豫州才逃到这里来。将军您算算自己的军力来看如何对待曹操。如果您能够凭着吴,越的军队,去和中原的曹操对抗的话,那您倒不如早点和他决裂;如果不能够抵挡的话,那你何不解除武装,面朝北向曹操称臣呢!现在将军您表面上假托是要服从的名声,可是实际上您内心的计划却又犹豫不定;现在事态紧急你却又不赶快决断,大灾大祸转眼间就要到来了,”孙权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话,那刘豫州为什么不去向曹操称臣侍奉呢?”诸葛亮说:“田横,也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仍然会为了守住道义而自杀,不辱自己的志节,何况刘豫州,他是堂堂汉朝王室的后代,英气才华举世无人能敌,众多士人仰慕他,就像流水归向大海一般。如果事情无法成功的话,这是天意啊,刘豫州又怎能再屈服自己去当曹操的部下呢!”孙权勃然大怒地说:“我不能拿东吴所有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人家控制。我的计策已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人(能同我一起)抵抗曹操了。然而刘豫州刚打了败仗,怎么能够经受住这样的灾难呢?”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可是现在归队的士兵以及关羽率领的水军精兵还有一万人,刘琦收集江夏的士兵也不少于万人,曹操的军队,从老远的北方南下,都非常疲倦,听说他为追赶刘豫州,轻快的骑兵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路。这就是所谓力量强大的箭,到最末梢时,连鲁国的细绢都穿不透了。所以兵法特别忌讳这个情形,说'必定会让大将军打败仗'。况且北方人不习惯打水战,还有,荆州投降曹操的百姓,只是被兵势所逼罢了,并不是心甘情愿的。现在将军您如果能够派遣猛将,统领数万军队,和刘豫州并力合谋,必定能够打败曹操。曹军战败,必定会回到北方去。这么一来,荆州、东吴的势力就会强大.天下鼎足而立的态势就会形成了。成功失败的关键,就在今天了,”孙权十分高兴立刻卷曹操在赤派遣周瑜、程普,鲁肃等三万水军,随着诸葛亮到刘备那儿,合力抵抗曹操。壁打了败仗,率领军队回到建邺。刘备因此收取了江南,拜诸葛亮为军师中熟将,让他总管零陵,桂阳、长沙三个郡那,征调这三郡的赋税,来扩充军中的粮饷。
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10. 下列对文中下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11. 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 “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自汉武帝开始,后形成制度,之后历代皇帝都有年号,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C. 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D.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本文中李白就是被永王李璘在节度东南时聘为军中幕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 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D. 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13.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10~13题答案】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2)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请求解除官职来为李白赎罪,于是朝廷下诏把李白长期流放夜郎。
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3)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地方。
C. 孟子:名轲,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 庠序: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12. 在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惠王见到孟子就谈起人口增多的话题,目的是想通过人口的增多,增强国家的实力,可见其有问鼎天下的雄心。
B. 面对梁惠王的疑问,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委婉指出他与邻国诸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不能使人口增多。
C. 针对梁惠王的心理,经过一番谦恭礼让的蓄势以后,孟子趁势提出了“王道”主张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 在孟子看来,人口增多的根本措施是施仁政,也就是让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2)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期望您的人民比邻国多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食人食”构成动宾结构,“食”是动词,是宾语,“人食”是“食”的宾语,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C。
“人”是“死”的主语,主语前断开,排除D。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黄河以南”错误,“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错误,文中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由此可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只是王道的开始。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既”,已经;“曳”,拖着;“走”,逃跑。
(2)“此”,这个道理;“则”,就;“多于邻国”,状语后置,比邻国多。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按照季节砍伐树木,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鸿门宴》)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
B.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C.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D.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指刘邦,因出生并起兵于沛县,故称沛公。
B. 亚父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C. 郦山是秦岭山脉的支脉,因系西周时郦戎国国地,故称为郦山。
D. 再拜指拜两次,是古代仅限于官方使用的隆重礼节。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情势危急,沛公顾不得其他人,独自一人从郦山脚下抄小路匆匆逃回军中。
B. 临走前,沛公要张良估计自己已经回到军中,再去辞谢,体现了他虑事的周密。
C. 刘邦逃跑以后,张良献璧给项羽,项羽随手置于座上,思想上暂时解除了警戒。
D. 范增得知刘邦已逃回军中,一番怒斥,表明他对双方斗争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答案】4. D 5. D 6. A
7. (1)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
(2)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当是时”介词结构作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后应断开,排除AB;“在鸿门下”是介词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沛公”作后一个句子的主语,“沛公军在霸上”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之前应断开,排除C。
画线句的意思是: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代仅限于官方使用”错误,“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表达敬意。不仅限于官方使用。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独自一人从郦山脚下抄小路匆匆逃回军中”错误,结合原文可知刘邦是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同抄小路逃回军中。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前两个“为”,是;最后一个“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均是判断句;“何辞为”,还辞别什么呢。
(2)“操”,拿着;“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操”,拿,带。
参考译文: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玉斗一双,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发怒,不敢亲自献上。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这时候,和拿着剑和盾牌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就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不起多喝酒,不能当面告辞。我带了一对玉璧,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笨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节选自范哗《后汉书·张衡传》)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公车特征拜郎中 拜:任命 B.著《灵宪》《算罔论》 著:著作
C.再转复为太史令 为:担任 D.复造候风地动仪 造:制造
17.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遂乃研核阴阳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未之有也 D.果地震陇西
18.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妙尽璇机之正 B.张口承之
C.而蟾蜍衔之 D.验之以事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张衡迁升为太史令及其在科学发明和著述两个方面的成就。
B.第三段记述地动仪制造时间、材质、大小、形状、内外结构和装饰。
C.第三段按“中”“傍”“外”“下”的顺序介绍地动仪的构造特点。
D.文章最后记述了地动仪的正式使用,但没有肯定地动仪的实用价值。
2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A.张衡因为不趋附当时的达官显贵,所以他所担任的官职,多年没有改任。
B.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C.张衡因为愤世嫉俗,不趋炎附势,所以担任的官职就多年没有得到改任。
D.张衡因为愤世嫉俗,不趋炎附势,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参考答案:16.B 17.C 18.A 19.D 20.B
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2.对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世隶耕 (隶:属于)
B. 或以钱币乞之 (或:有时)
C. 环谒于邑人 (谒:拜访)
D. 泯然众人矣 (泯:消失)
13.对下列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是判断句。
B.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奇怪”的 意思
C.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D.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
1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2段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B.文章第3段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C.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是主要原因。
D.本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1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参考答案:12.B 13.B 14.C
15.(1)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1)(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4春季高考《语言表达专题》答题技巧及练习(含答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看对象,看场合,看目的,看语体,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4春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项练习含答案,共5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4春季高考《背诵默写专题》解题技巧及专项练习(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要做到“三清”,要注意通假字和句尾语气词,抓住重点篇目,试卷发下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