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西藏自治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全卷共8页,三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请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27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的傍晚,狂风疾雨骤至,许多大树的树杈被折断,碎叶一地。
担心荷塘里刚进入盛期的荷花,急忙跑去看视。却见一池娇嫩的菡萏依然______,而且因了雨水的洗濯,更huàn 发了精神。
默立良久,悟出结论有三:地势低洼,处身谦卑;扎根深厚,众叶护卫;修身清净,不màn不枝。
1. 在文中处填入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A. 焕 蔓B. 唤 蔓C. 焕 曼D. 唤 曼
2. 文中加点字“骤”“濯”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zòu zhuóB. zhòu zhuóC. zòu zhóuD. zhòu zhóu
3.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外强中干B. 孤芳自赏C. 亭亭玉立D. 鹤立鸡群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焕发:huàn fā,光彩四射;焕:光明,光亮;
不蔓不枝:bù màn bù zhī,原指莲茎不分枝杈,现形容文章等简洁;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骤至:zhòu zhì,突然到来;
洗濯:xǐ zhuó,洗;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文中句意是,狂风疾雨骤至,娇嫩的荷花却依然形体挺拔得屹立于荷塘中;
A.外强中干: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空虚,含贬义,不能用来形容风雨中依然挺拔的荷花;
B.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自我欣赏;不能用来形容风雨中坚强的荷花;
C.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可用来形容荷花在风雨中依然挺拔的身姿;
D.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与风雨中坚强的荷花句意不符;
故选C。
4.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迎来了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难得机遇。
B.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理解、尊重与支持。
C. 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既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又有益于健康、兼顾效率。
D.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软硬件技术升级,使人工智能取得阶段性进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D.有语病。该句成分残缺,应删除“随着”或者“使”;
故选D。
5. 下面语段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李大钊先生说□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理应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
A. :“ ”, 、 ,B. :“ 。” , 、
C. :“ ”, 。 ,D. :“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第一空:“李大钊先生说”后面是李大钊说的话,所以应该用冒号和前引号,表示引用。
第二空:“青年者,国家之魂”是李大钊的完整一句话,所以后面应该用句号和后引号来结束这句话。
第三空:“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和“理应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是两句独立的分句子,所以中间应该用逗号隔开。
第四空:“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中的“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是并列关系,所以中间应该用顿号。
故选B。
6.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B.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C.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呐喊》《四世同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
故选D。
综合性学习。(本题共2小题,4分)
7. 2008年,藏香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发展,目前藏香已成为西藏自治区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之一,在群众增收致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请给上面的材料拟一则新闻标题。
(2)请你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写出一种可行的做法。
【答案】(1)藏乡特色产业为人民致富;
(2)开办专门的非遗文化特色培训班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标题应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联系材料中的“目前藏香已成为西藏自治区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之一,在群众增收致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拟写为:藏乡特色产业为人民致富。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提出建议,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有可行性即可。示例:出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
8. 默写古诗文。
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借“月”表达情思,“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人格。王维与月相伴,便有了“深林人不知,①____”(《竹里馆》);杜甫望月思乡,便有了“②____,③____”(《月夜忆舍弟》);陆游月明闲游,便有了“④____,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李白用月寄托深沉怀人之情,便有了“⑤____,⑥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牧用月抒发历史兴亡之叹,便有了“⑦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苏轼用月勾勒月夜空灵之境,便有了“⑧____,⑨____,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 ①. 明月来相照 ②. 露从今夜白 ③. 月是故乡明 ④. 从今若许闲乘月 ⑤.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⑥.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⑦. 烟笼寒水月笼沙 ⑧. 庭下如积水空明 ⑨. 水中藻荇交横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背诵默写能力。注意“露”“郎”“笼”“庭”“藻”“横”字形正确书写。
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4分)
9.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自此,他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他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到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他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选自《儒林外史》)
(1)选段中的“他”是________(人名)。
(2)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他”?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1)严监生 (2)神态描写刻画了其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形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情节。
《儒林外史》是清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作者以写实主义描绘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批判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和礼教的虚伪;一方面歌颂少数人物坚持自我、守护人性,以此寄寓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阅读选段,可知主要内容叙述了严监生病危的情景。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经典的吝啬人物。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猜透了他的心思,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体现了严监生吝啬的性格。
故填写:严监生。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根据“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可知,使用“两眼睁的溜圆”“狠狠摇了几摇”“眼闭着摇头”等词汇,这是采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其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形象。运用夸张的讽刺手法,体现了严监生爱财如命,吝啬的性格特征,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二、阅读(43分)
(一)(本题共4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吕京笏
①从国风好戏的爆火,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成为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热潮……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国风屡屡“出圈”,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②当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回归,我们看到了“国风热”成为文化生活新时尚。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演绎。那些出现在古装电视剧中的字画、乐器、服饰、礼仪等,无不因文化之美打动了年轻人。
③最是文化韵流长,国风“出圈”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当“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交融。技术助力文化表达,这正是国风在今天重获新生的重要原因。
④需要警惕的是,不少人将“国风”看作了“流量密码”,在急功近利心理的作祟下,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甚至坑蒙拐骗。有的把关于屈原的电视剧拍得荒诞不经,有的披着国学班的外衣行传销之事……这样的“国风”都是空心、低质、无根的。
⑤文化是国风的内功,那些停留于表演层面的国风只能是“伪‘国风’”,唯有精心制作、用心打磨,才能真正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热播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智慧中国行》《非遗里的中国》,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
⑥值得嘉许的是,不少年轻人不仅热爱国风,还能用自己的特长,借助网络的力量传承与推广国风。95后彭静旋在法国街头弹古筝,引发了当地居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相关视频传到短视频平台后,也让更多国人感受到“音乐无国界”的魅力,峨眉武术传承人、1998年出生的凌云爆红网络后,顺利打入主流文化传播圈。这些鲜活的例子说明,年轻一代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未来可期。
⑦好的国风艺术,是能够自我生长的,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扎下根去,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的中华文明,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0.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风好戏、文创产品、传统服饰等的爆火,说明国风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
B. 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回归,并流行于年轻群体,我们看到了“国风热”成为文化生活新时尚。
C. 技术助力文化表达。“数字敦煌”“数字故宫”以新形式让人们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
D. 创新先要守正。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是停留于表演层面的“伪‘国风’”。
12. 请写出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3. 本文引发我们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请根据文章内容,选择一部有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推荐给你的同学看,并说明理由。
【答案】10. 国风屡屡出圈,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11. D
12. 例证法,用实例说明国风在年轻人中备受推崇。
13. 中国诗词大会,让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文题“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点明论题;首段开门见山,“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国风屡屡‘出圈’,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直接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论述了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的观点。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结合第⑤段“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可知: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是真正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体现创新先要守正。本项分析不当;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根据第⑥段画线句中“95后彭静旋在法国街头弹古筝,引发了当地居民对中国文化兴趣,相关视频传到短视频平台后,也让更多国人感受到‘音乐无国界’的魅力,峨眉武术传承人、1998年出生的凌云爆红网络后,顺利打入主流文化传播圈”,可知: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彭静旋在法国街头弹古筝,峨眉武术传承人凌云爆红网络的事例,结合第⑥段“不少年轻人不仅热爱国风,还能用自己的特长,借助网络的力量传承与推广国风”,可知:此处举例论证,有力论证年轻人不仅热爱国风,还能用自己的特长,借助网络的力量传承与推广国风的观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推荐语。围绕本文的内容,选取一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阐明你的理由即可。
示例:《非遗里的中国》,这个节目带大家走近非遗,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匠心精神、东方美学、民族韵味和中国智慧,展现非遗在新时代迸发出“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在一舞一曲中阐释非遗所蕴含的东方生活美学,让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二)(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磁石与树
尤今
①有一天,10岁的女儿忽然满脸企盼地对我说道:“妈妈,我想看冰上溜滑舞。”我一口答应:“好啊!我去买票。”她嗫嚅地说:“我……我想要和朋友一起去看。”我吓了一跳,抬头看她。这个一直被我捧在掌心里的女孩儿,现在,居然想要有自己的社交生活了?我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②那晚,她和朋友观舞归来后,一双大眼,静静发亮;一张小嘴、絮聒不休,快乐得像只在天空翱翔的小鸟。
③接着,陆陆续续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她想和朋友去书局、去看戏、去聚餐……每回答应了,心里总有几分失落的感觉。对她来说,外面缤纷的世界,已变成了一块磁石;而和朋友一起探索的欲望,则像新田的一棵树,不断茁长。
④最近,她又想和朋友参加学校主办的教育观光团。许多孩子都有家长陪伴,可是,我无法请假陪她去。我实在放心不下,硬着心肠拒绝了。她低着头,眼里隐隐约约地闪出泪光。
⑤好友晓以大义:养育孩子,犹如放风筝。孩子小时,家长把长长的线连同小小的风筝,紧紧地攥在手里,孩子稍大,风筝便会脱手而出,直飞蓝天。当风筝随着风势越飞越高时,放风筝的人,一定要将手中的线一点一点地松开、松开、再松开、才能充分地享受到“收放自如”的乐趣。倘若放风筝者不明形势,一味死抓不放,那么,风筝必定会借着外在强劲的风势,努力挣脱企图拖住它的那只手,迅速地飞逝于遥远的天边,永不复返。
⑥另一名好友则道出了自己的经验:“女儿小时候常常站在椅子上,和我一起照镜子、父女俩脸靠脸地出现在镜子里的动人情景还历历在目,她却已飞蹿到与我齐肩了。过去,对于她所提出的许多看法和要求,我会直接说不;可是,现在,我却会说让我想想、可能对你、试试看吧、也许不坏。孩子已经长大,为了弥补出现于两代间那不可避免的代沟,为人父母的、当然也只有一步一步地向后退了。退了以后,大家都有个舒畅的呼吸空间,否则,剑拔弩张,两败俱伤啊!”
⑦当晚,回家以后,我问女儿:“你还想去玩吗?”她伸手搂住我的脖子,问:“妈妈,您放心让我出国吗?”我老老实实地回答:“不放心,不过,如果你真的想去,我也不反对。”她脸上荡出了两个圆圆的酒窝,应道:“您既然担心,我就不去了!”说毕,亲我,黏糊糊的口水弄得我满脸都是。
⑧嘿嘿,有时,退让,居然也能奏奇效啊!
(选自《意林》,有删改)
14. 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15.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一张小嘴,絮聒不休,快乐得像只在天空翱翔的小鸟。
16. 文中写到两位好友的教育观,有何用意?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17. 文章的标题“磁石与树”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18. 读完这篇文章,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成长、爱、放手……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并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4. 惊讶,和朋友去书局去看戏去聚餐,放心不下
15.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女儿此时的心情以及她喋喋不休地的状态。
16. 借他人之口,说明如何养育孩子的道理,不能一味地禁锢,孩子将孩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应当适时的将孩子放飞出去,让孩子去自由飞翔。
17. 外面缤纷的世界是一块磁石,对小孩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孩子和朋友一起去探索,外面世界的欲望,就像一棵树一样,不断的成长,这个欲望也不断的变大
18. 成长,要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孝敬父母,就是成长。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根据首段中的“我吓了一跳,抬头看她。这个一直被我捧在掌心里的女孩儿,现在,居然想要有自己的社交生活了?我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可得:惊讶。
②根据第③段中的“接着,陆陆续续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她想和朋友去书局、去看戏、去聚餐……”可得:和朋友去书局去看戏去聚餐。
③根据第④段中的“最近,她又想和朋友参加学校主办的教育观光团。许多孩子都有家长陪伴,可是,我无法请假陪她去。我实在放心不下,硬着心肠拒绝了”可得:放心不下。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快乐得像只在天空翱翔的小鸟”把女儿比作小鸟,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句中的“一张小嘴,絮聒不休”可知,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儿喋喋不休的状态。联系“快乐”可知,表现了女儿此时快乐的心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联系第⑤段中的“养育孩子,犹如放风筝。孩子小时,家长把长长的线连同小小的风筝,紧紧地攥在手里,孩子稍大,风筝便会脱手而出,直飞蓝天。当风筝随着风势越飞越高时,放风筝的人,一定要将手中的线一点一点地松开、松开、再松开、才能充分地享受到‘收放自如’的乐趣”和后段中的“子已经长大,为了弥补出现于两代间那不可避免的代沟,为人父母的、当然也只有一步一步地向后退了。退了以后,大家都有个舒畅的呼吸空间,否则,剑拔弩张,两败俱伤啊”可知,作者借这两位好友的话说明了如何养育孩子的道理。要学会适当放手,不能一直把孩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应该给彼此一个自由呼吸的空间。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题目。
根据第③段中的“对她来说,外面缤纷的世界,已变成了一块磁石;而和朋友一起探索的欲望,则像新田的一棵树,不断茁长”可知,对于孩子来说,外面的世界就是像是一块磁石一样,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而和朋友一起去探索这个神秘的世界的欲望,就像是一棵树一样,随着孩子不断的长大,这个欲望也不断变大。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放手,给孩子以适当的空间与自由,让他自由地去探索这个世界,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却是生命必经的。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孩子才能成长。
(三)(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丙]
己亥杂诗(其一二五)④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⑤风雷,万马齐喑⑥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⑦、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一说为第二百二十首。⑤恃:依靠,依赖。⑥喑(yīn):沉默不语。⑦抖擞:振作,奋发。
19.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0.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才实不外见 (2)执策而临之
(3)上令封德彝举贤 (4)安可诬一世之人
2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22.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________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和尖锐猛烈的改革,用“________”比喻黑暗的政治时局。
23. 下列关于这三篇古诗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马”,方式多样。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表述委婉,如“名马”;代称,如“其”“是”“之”都是指千里马,表意简洁含蓄。
B. 乙文通过“上令封德彝举贤”“上诘之”“岂借才于异代乎”体现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塑造出唐太宗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
C. 丙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期盼杰出人才的涌现,渴望冲破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
D. 这三篇古诗文都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都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答案】19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0. (1)见,同“现”,显现;(2)临,面对;(3)举,推举;(4)安,怎么。
21. 吃马的人,不知道它是能跑千里的马将马吃了;不是我不尽心,推举贤才,只是现在没有奇才罢了
22. ①. 风雷 ②. 万马 23. A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分析语义可知,“故”是句首连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表并列。“不以千里称也”是千里马的最终结局。故断句为: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美好的才能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显现。
(2)句意:拿着鞭子面对着马。临,面对。
(3)句意: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举,推举。
(4)句意: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安,怎么。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食,喂其,指千里马。
(2)非,不是。但,只,只是。于,在。未有,没有。耳,罢了。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意为: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依靠。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沉默,不说话。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和尖锐猛烈的改革,用“万马”比喻黑暗的政治时局,指出要改变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名马”指的就是千里马。这是直称。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
三、写作(50分)
从下面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24 题目:
父母的恩情,同学之间的真情,陌生人的善意,成功的喜悦,大灾大难面前国家和社会的坚韧、从容、抗争,民族的优秀文化……记住该记住的,我们能从中理解生命,纯粹心灵,绵延岁月,成就人生。
请以“记住该记住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能合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立意深刻,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3)书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5)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记住该记住的
乘火车旅行,很容易对祖国产生浓厚的情感。从哈尔滨出发,乘坐“高铁”,向西到齐齐哈尔,向东至牡丹江……一栋栋高楼大厦,一辆辆奔驰的汽车,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不断映入眼帘。同时,关于你们的故事,也伴我一路同行。
以前,我不懂你们。不懂“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满腔热血,不懂“林海雪原驱日寇”的爱国豪情,更不懂“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心中之志。
70年前的你们,于我来说很陌生。我不懂你们的情,不懂你们的志,更不懂你们的心……可渐渐的,在白山黑水的旅程中,我开始懂得了你们。
你们中有“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黄埔军校毕业的你,回到了故乡,驰骋于松花江两岸,令敌寇闻风丧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哈尔滨也有一个以你名字命名的地方--尚志市;哈尔滨市区的一条主要街道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尚志大街。
你们中有“东北山林之王”杨靖宇。长期战斗在林海雪原中的你,是东北抗联的“将军”。1940年,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你连续战斗了五六天却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殉国,年仅35岁。敌人剖开你的遗体,发现胃里只有野草、树皮和棉絮。
你们中有“碧血染将天地红”的赵一曼。不幸被捕的你,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中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屠刀,你留下遗言:“儿啊,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们中有将军,有战士,更有普通的百姓。你们的队伍那么强大,抵御着外敌的入侵;你们的身躯又是那么脆弱,没有来得及看到胜利的曙光。
记往你们,感恩在心中徘徊!我怎能忘记,正是你们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我们的国家!
记住你们,激情在心中澎湃!我怎敢忘记,年轻的我们同样肩负着嘱托--接过你们手中的火炬!
你们,时刻铭记在我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分析引导语可知,其中“父母的恩情,同学之间的真情,陌生人的善意,成功的喜悦,大灾大难面前国家和社会的坚韧、从容、抗争,民族的优秀文化”交代了该记住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人生中那些真善美的情感。其中的“记住该记住的,我们能从中理解生命,纯粹心灵,绵延岁月,成就人生”强调了记住这些该记住的对于个人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文体以记叙文为宜,用具体的事件来解释自己要记住的具体内容和原因,表达自己从这些该记住的内容里得到的启示与感悟,生发的情感等。
二、选材构思:写作时,首先应确定该记住的内容。如,应记住父母的恩情,因为亲情给了我们成长的力量,给我们以关爱和陪伴。又如,应记住同学之间的真情,因为同学之间的友谊给了自己温暖的抚慰与陪伴。也如,应记住我们民族曾经历的苦难,因为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只有以史为鉴,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持续发展……写作时,应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议论或抒情来点明主旨,抒发真情。
25. 题目:
冰雪融化,草长莺飞,我们感受阳光的温度;嘘寒问暖,一日三餐,我们感受亲情的温度;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我们感受教育的温度……
一句谢谢,一个微笑,一个拥抱……这是你向世界传递的温度。
请以“温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能合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立意深刻,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3)书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5)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语言也有温度
放下行李,家中便喧闹起来,开箱子的声音,放东西时的碰撞声,脚步声混在一起,厨房里传来一句“快做这道菜,她最喜欢的”,听起来心头一暖,似有热度传来。
刚一坐下,眼前就晃动着熟悉的面孔,瘦而干瘪的是外公,白而富态的是外婆的,略黑的是父亲的,当然还有母亲细腻的脸。接着便是一连串的问题:“哪里最好玩儿?”“有没有认识什么人?”“吃得怎么样?”…无非是一些琐碎的话语,平淡且啰嗦。但心底仿佛被一床蚕丝被轻轻包裹,泛起阵阵暖意。这些或沙哑,或低沉,或柔和,或尖细的嗓音说出来的话,一点点渗入我的身体,驱走了异域风雨带来的寒意,又将暖和的温度传来。
联想起在宾馆里的一个个夜晚,躺在柔软的席梦思床上,却常常难以入睡,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心底空落落的,如我微微发凉的指尖。大概是缺少了母亲临睡前的“晚安”吧。在家的日子,躺在床上,母亲会走进来为我关上房门,昏暗的灯光中母亲的身影显得模糊不清,那声“晚安”却带着无尽的暖意,让我安然入梦。每个晚上,这都像一种仪式,一句语气平淡的“晚安”,能带我进入一个个有亲情温度的梦。
想起身在他乡的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便是打电话,间隔数个小时的时差,那些话语仍温暖如在身边,手机似乎也因这些话语提高了温度,微微发热起来。相机不小心掉在地上,总令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公家打碎了碗,面对满地狼藉,外公只对我说了一句“没事”。
依旧絮絮叨叨的问话将我的思绪扯回来,随意回答了几句,便把纪念品一一在桌上排开,向他们介绍异域的风情和旅途中的趣闻。接着,将一件件精心挑选的礼品放在他们手中,“谢谢”,他们的脸上浮现出惊喜满足的表情。“谢谢了”,“谢谢啊”……他们如视珍宝般小心地抚摸着礼品,反复说着“谢谢”,喜悦的心情在我们之间传递着,带着温度两个字在我们身边化开淡淡的暖意。
也许这就是亲人之间的语言,如温水般平淡无奇,它不似凉水,而是带着四五十度的温度,喝下去让人感到舒心快乐,暖意无限。语言大概也是有温度的,即使平淡,也包含着无限情意,即使琐碎,也是关怀的传递,那种温水般的温度,正是温暖的话语倾诉后,留下的美好痕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温度”本义是物体冷热程度。那么可想,温度应是自身冷热程度。这个温度可以源自自身,也可以源自他人。“温度”不同于“温暖”,“温度”是载体,“温暖”应是结果。既然“温度”是载体,那么在构思和行文中,应明确“温度”的具体所指,即是什么让自己或者他人感受到了温度。如:充满温度的语言、动作、目光等,家庭的温度;妈妈唠叨的温度;爱的温度……其实,只要是能给作者带来精神上的安慰、鼓励、精神、品质等一切正能量的优秀品质均可。
第二,选材:要围绕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真实的感情组织材料。可以是心灵对人生世事冷暖的感受程度,可以是对他人的精神世界(真、善、美)的感动程度,还可以是心灵深处生发的对人生、生活的热情程度。“温度”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和生命状态。“温度”随着人生和生活状态的变化而变化,而心灵的温度又将影响和改变着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比如:父母爱的温度,外婆爱的温度以及老师关心的温度等。
女儿提出的要求
“我”的心理
和朋友去看冰上溜滑舞
①
②
失落
和朋友参加教育观光团
③
2024年上海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上海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上海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上海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3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3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