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中考语文起航模拟卷 【福建专用】(含答案)
展开一、默写题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山峰重重叠叠,夕阳的余晖洒在孤城上,戍边战士们的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2)在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交织着思念家乡与御敌报国矛盾心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华丽的打猎装束及壮观的出猎场面。
(4)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典故以表达词人希望被朝廷重用的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典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再现紧张激烈战斗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明了辛弃疾忠君报国的雄心壮志。
(7)人在遇到挫折时,需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的心态,将磨炼当成一种人生历练。
(8)秋瑾《满江红》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志同道合者难觅的悲痛,又含蓄抒发了救国救民的热切情怀。
二、综合性学习
学完本课,某校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近叶圣陶”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
2.为了传承叶圣陶办报的编辑理念,同学们准备制作一张“走近叶圣陶”手抄报,你准备设计哪几个栏目?
3.叶圣陶不仅是作家、编辑家,还是语文教育家。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对你改进学习方法有何启发。
1978年3月,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4.下面是语文课代表摘抄的有关叶圣陶的资料片段,其中有几处错误,请你修改。
[A]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担过编辑。商务印书馆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B]还有教科书,都不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
①[A]处画线句有语病,应将“_______________”删去。
②[B]处画线句有用词不当的现象,应将
“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骆驼祥子》读书研讨会正在举行,请你按要求完成任务。
5.下图是同学们投票选出的“中学生最喜欢的名著封面”,你作为投票代表,请结合作品谈谈推荐理由。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读书研讨会上,一位同学说:“祥子的车被士兵夺走后,老舍先生进行了这样的描写‘过去的成功全算白饶,他得重打鼓另开张打头儿来!’,这句话中散发着浓浓的京味儿。”请你从语言特色角度谈谈这句话中“京味儿”具体表现在哪里。
三、阅读理解与欣赏
关于古人的科学精神,同学们搜集了以下材料,请你参与探究。
[甲]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乙]卢肇①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予尝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②则潮生,候③之万万无差。(此以海上侯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
[丙]琴瑟弦皆有应声。欲知其应者,先调诸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即不动,声律高下相同,虽在他琴鼓之,应弦亦震,此之谓正声。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①卢肇:宜春人,唐代弘文馆学士。曾作《海潮赋》。②子、午:“上中天”和“下中天”。古人称正午时分太阳所处的位置叫“上中天”,午夜时分太阳所处的位置叫“下中天”。③候:观察。
7.下列给画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
B.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
C.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
D.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
8.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在他琴鼓之,应弦亦震,此之谓正声。
9.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通过所处山中无雨的情况下溪水湍急的现象,得出是其他山峰在下雨的结论。
B.甲诗写雨从正面着笔,前两句写月朗星明、无云无雷,后两句写溪流湍急,因此是“他山落雨”。
C.乙文中卢肇论海潮的看法被沈括认为是毫无道理的。
D.丙文中沈括通过纸人试音的实验来证明琴瑟等乐器应声的原理。
10.假如沈括看到了翁卷的这首诗,你觉得他会认可“知是他山落雨来”的结论吗?请结合材料推断,并简述理由。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潘土,用讫再火令药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1.请解释下面“原文例句”中的加粗字,补全表格。
12.下面是“毕昇科学精神”探究单,请你根据要求补充完整。
(1)毕昇制字可能经历的实验过程。
(2)毕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问题:遇到生僻字,没有现成的字模,该怎么办?
解决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原文回答)
(3)毕昇的实验发现。
原文语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用现代汉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小结。
毕昇就地取材,不断尝试,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3.本文有些语句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活字印刷的特点,请找出一处,仿照示例加以说明。
[示例]“薄如钱唇”,写出了活字字模薄的特点。
14.人性的爱抚
①这是个不大的小镇。中午的街道上寂寥无人。树叶都打着卷儿,暗淡而倦怠地耷拉着。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未感觉到,就消逝在热气中了。
②店铺的男人不禁有些困乏,趴在柜台上打起盹儿来。蒙昽中,他被一阵声音惊醒。靠门的地方,一个年轻人正向里边探头探脑地张望着。他正要问些什么,年轻人突然又退了出去。他警惕地四下打量了下自己的铺面,发现并无异样。他正要继续打盹儿,年轻人又探头进来。
③“你要买点什么?”他不失时机地问。
④“我,我……”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他觉得事情有些蹊跷,就仔细打量起这个年轻人:除了满身的疲惫和蓬乱的头发外,穿戴还算整齐;最显眼的,是他背后的那把古琴,颜色红红的,像一簇火焰在燃烧。
⑤“你到底有什么事?”这次问话时,他故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耐心些。
⑥“我,我是个学生,要参加来年高考,考试之前,我想去市里师范学校找个老师辅导辅导……”男人很机敏:“那你是问去市里的路吧?”
⑦“不,不,我不是……我父亲老早就去世了,母亲养我已经很吃力了,我想,我想为您弹支曲子……”年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和勇气。
⑧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刚要开口,突然帘子一撩,从里屋走出一个睡眼惺忪的女人。“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我见得多了,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钱,没门!”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
⑨男人似乎没有听到女人在说些什么,他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轻轻地放下:“孩子,坐下来,弹一曲吧。”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乐声响起,偌大的店铺里、顿时像有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又似有一阵清风幽幽吹拂,时而低沉,时而绵长,营造出一种高雅曼妙的意境。
⑩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就在他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时,女人快步上前,一把按在抽屉上,又开始数落起来。男人有些不耐烦了:“我不相信他是个骗子,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⑪几年后,一位在音乐上颇有造诣的老师,在大学课堂上为学生讲起了这个故事:“……我在去那家店铺前,已经去了很多家,但都被轰了出来,冷眼、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使我丧失了继续求助的勇气。其实,不瞒大家……那个中午我看到店铺里的男人睡着了,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偷一笔钱,甚至我当时想,即使在这里不成功,我也要在下一个地方得到它。然而那个男人平和地接纳了我,他给了我钱,更重要的是,他那句‘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涤着我内心的尘垢,把我从那个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⑫“是的,”他说,“一颗在困境中的心灵本已脆弱,但在人性这双大手的爱抚下,即将跌倒的生命又重新站了起来,因为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
1.开头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2.第⑪段中那位老师说他当时“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前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他当时有过“邪念”?
3.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⑧段“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此时男人明白了什么?
(2)第⑩段“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此时男人又明白了什么?
4.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中“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顿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宇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地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材料二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泪”(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
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做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申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
材料三
象形字本于图画,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这便是象形的源头。但文字本于语言,语言发于声音,以某声命物,某声便是那物的名字。这是“名”;“名”该只指声音而言。画出那物形的大概,是象形字。“文字”与“字”都是通称;分析地说,象形的字该叫做“文”“文”本于“名”,如先有“日”名,才会有“日”这个“文”,“名”就是“文”的声音。
象形有抽象作用,又有指示作用,如“刀”字加一点,表明刃在那里。这样,旧时所谓指事字其实都可以归入象形字。象形还有会合作用,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表示一个意义;那么,旧时所谓会意字其实也可以归入象形字。但会合成功的不是“文”,也该是“字”。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但甲骨文里三种字都已经有了。这里所说的程序,是近人新说,和“六书说”颇有出入。“六书说”原有些不完备不清楚的地方,新说加以补充修正,似乎更可信些。
(材料选自《经典常谈》,有删改)
15.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汉字不是仓颉一个人造出来的,而是出自众多“后世圣人”之手。
B.古人在造字之初,就按照“六书”的法则创造出了丰富的汉字。
C.我们现在所用的字常有一字数义现象,往往是由“假借”带来的。
D.近人提出了汉字的发展逻辑,对不少的旧说进行了补充修正。
16.小语在默写《诗经・关雎》时常把“在河之洲”中的“洲”写成“州”,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告诉他怎样避免这个错误。
17.朱自清说《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18.小文正在学习唐诗,你会推荐他选择阅读《经典常谈》中的哪一篇?请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备选篇目:①《诗经》第四;②四书第七;③诗第十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亚洲象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它体形庞大,雄性肩高可达3.2米,体重可达5.4吨。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源的位置。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性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
在西双版纳,1991~1995年,有30头亚洲象因偷猎致死。1996~2005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中国境内的大象基本摆脱了被猎杀的厄运。人象冲突的焦点,已经从盗猎和杀戮,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摘编自刘东黎《观象》)
材料二:
2021年,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进入昆明。在当地政府的柔性引导和细心呵护下,终于,它们在外“游荡”数月后,向南跨过元江,重返家园。
这群陆地“巨无霸”的大胆行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日本媒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详细介绍这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称“中国政府对迁移中大象的呵护令人印象深刻”。而网友则表示:“逛吃逛吃,一路溜达,大象之旅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显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经成为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美丽的中国,看生机如此盎然》,《光明日报》2022年4月25日)
材料三:
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一方面,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另一方面,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摘编自《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洲象在寻找食物和季节性迁移的时候,往往借用人类在丛林中开辟的道路作为“象道”。
B.2021年,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的“奇幻旅行”,长达数百公里,历时数月,引人注目。
C.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D.生物多样性丧失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它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
20.材料一第一段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其中两种并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
21.亚洲象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濒危”等级物种,请根据这三则材料,就如何保护亚洲象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四、写作题
22.他乡的山水,异域的风情,新鲜的见闻,未读的诗书……那些有距离感的,就叫远山。身边的亲友,寻常的街道,家常的菜肴,日常的事务……这些眼前熟悉的,都是近水。向往远山的你,是否蓦然发现了近水的美好?热爱近水的你,是否更看见了远山的诗意?如果你既登临过远山也享受着近水,又收获了怎样不同的美好与诗意?
其实,只要有发现美的眼光,有感受美的敏锐,无论远山,还是近水,都能让我们动情。
请以“远山近水皆有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分享你对美的体验或认识。
要求:①不得抄袭和套用任何其他同类作文。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
1.答案:(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7)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8)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解析:
2.答案:作者简介、佳句摘抄、作品人物、逸闻趣事、作品感受。
解析:
3.答案:在学习上要能够举一反三,从例题出发引发思考,发散思维,要把
学、思与练结合起来。
解析:
4.答案:①担过;②特许容许
解析:
5.答案:示例1:封面中画了一头流着眼泪的骆驼,有一个人影在驼峰间努力的攀爬,骆驼的图案暗示着小说《骆驼祥子》的主题,骆驼是祥子的绰号,他勤勤恳恳坚韧不拔就如同螺头一般。驼峰间攀爬的小人暗示着祥子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一名人力车夫,力图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改变自己穷困生活和命运。骆驼的眼泪暗示着祥子的最终命运是悲惨的,在旧社会的压迫下他的期望屡屡破灭,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最终沦落成了麻木潦倒、自暴自弃、好占便宜、狡猾自私、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我认为这个封面与小说主题非常契合,应该当选“中学生最喜欢的名著封面”。示例2:封面中用两个驼峰与骆驼脑袋绘制成了一道波澜壮阔的曲线,这条曲线就如同《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的命运一般,三起三落。随着农村日益凋敝的发展,他来到了北平开始新的生活,最终选择拉车谋生。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经过了他不断地努力,三次有机会买车,却先后被大兵抢走了新车,被孙侦探敲诈走了买车的钱,最终又为给虎妞办丧礼卖掉自己的车子。命运的起起落落让他的期望破灭,最终自甘堕落、开始吃喝嫖赌,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我认为这个封面与小说情节非常契合,应该当选“中学生最喜欢的名著封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名著情节掌握及图文转化。解答本题应先将封面图片中的信息进行转化再联系小说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内容等方面。根据题干封面可提炼信息:①画面主体为一头骆驼;②骆驼的驼峰被夸张的画得十分高大,如同大山一般,并且形成了三起三伏的波浪曲线;③在驼峰上有一个小人呈现攀爬动作;④骆驼的眼睛在流泪。结合原著内容,小说名为《骆驼祥子》且主人公祥子的绰号为骆驼,与封面骆驼相符合。祥子是当时社会中最底层的一名人力车夫,老实坚忍、吃苦耐劳的他梦想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讲述了为实现拥有一辆自己的黄包车,经历了“三起三落”: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终于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二起:把意外捡来的骆驼卖了,在曹先生家拉包月,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积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去,第二次希望破灭。三起:虎妞与祥子结婚了。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落:虎妞难产而死。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又知道小福子上吊自杀的消息。最终沦落成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吃喝嫖赌、甘于堕落沉沦的行尸走肉,与封面中驼峰的小人努力攀登、驼峰形成的三起三落曲线相符合。祥子的最终结局十分令人惋惜悲痛,与封面中骆驼流下眼泪相符合。据此作答即可
6.答案:“白饶”“重打鼓另开张”属于俗语(俏皮话/歇后语),“打头儿来”带有儿化音,这些都是富有独特北京韵味的词句,属于老北平百姓的语言习惯,是“京味儿”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语言的理解。首先应理解“京味儿”是指作品中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北京人独特的语言习惯等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白饶”意思是无代价的白给,“重打鼓另开张”意思是重新开始,属于北京话中的俏皮话/俗语一类,“打头儿来”意思是从头开始,属于北京话中的儿化音。这三处对北京人独有的语言习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属于“京味儿”的具体表现。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该句句意为:如果是因为日出和日落,那么海潮的生成和退落应该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又怎么会有早有晚呢?“若因日出没”和“当每日有常”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它们中间要断开;“安”通常放在句首,意思是“怎么,哪里”。据此断句即可。
8.答案:即使是在其他琴上弹弦,(这张琴上)相应的弦也会震动,这就是所谓的正声。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重点词:虽,即使;他,其他;鼓,弹;第一个“之”,代词,代指琴弦;应弦,相应的弦。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文的能力。B项,“写雨从正面着笔”不正确,甲诗的意思是:整个晚上林子里都洒满了星月的辉光,天上没有一丝云,也没听见有雷震响。天亮时忽然见到溪水流得分外湍急,因此,(我才)知道别的山曾经下过雨。由此可知,这首诗表面写溪流,看似与写雨无关,实际却是通过溪流来体现雨,这是从侧面写雨。
10.答案:[示例]不认可。因为翁卷的结论不是亲眼所见,而是推理得出的。沈括具有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他不会妄下断语,而是会亲自前往山中去观察求证,如材料二中他亲自观察海潮出没来检验卢肇的看法是否正确,材料三中他通过实验探究正声。
解析:诗词鉴赏《山雨》
本诗写雨而不从“雨”字正面着笔,前两句写雨前景象,后两句写雨后景象。此山本无雨,他山之雨注入溪水,流到此山,使此山之水转急。此山天清月朗,他山一霎雨过,“阴晴众壑殊”,山地气候自有其特点。诗人这样描写使山雨的特点全出。雨前雨后写得细腻分明,唯独于雨本身却未曾写。这正如要画月,偏去描绘云,以烘云的手法来托月,云成而月见。这是虚实相生之笔。同时,本诗借景叙事,意永情丰。诗里描写了两个时间片段里的两种景象,而中间隔过的睡眠时间却正是“他山”降雨之时。跳动的景物描写中,透露着人物感情心理的变化。“夜”字与“星”字本已点明是晴天,但诗人仍嫌不足,又写道“亦无云气亦无雷”,补足前句之意,进一步渲染。下一句用“平明”与前句的“夜”字相照应,又用“忽见溪流急”与昨夜的无云无雷相照应,包含了惊异的感情。从而做出了判断:“知是他山落雨来。”写雨、写景生动曲折,景中有情,更能体现江湖派小诗的长处。
参考译文
[乙]卢肇论海潮,以为海潮是由日出和日落的激荡而造成的,这种说法极无道理。如果是因为日出和日落,那么海潮的生成和退落应该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又怎么会有早有晚呢?我曾经考察海潮生成的时间规律,每到月亮正处在“上中天”和“下中天”的位置时,它就会生成,这种观察结果万万无差错。(这是从海上观察所得到的潮生时刻,如果离海较远,就必须根据具体的地理位置增加时刻。)
[丙]琴瑟的乐弦都有应声。想要知道哪两根琴弦相应,先要调整好各个琴弦,让它们的声音和谐,然后剪下纸人放在弦上,当弹到对应的琴弦时,纸人就会跃起,弹到其他琴弦时就不动,只要声律的高低相同,即使是在其他琴上弹弦,(这张琴上)相应的弦也会震动,这就是所谓的正声。
11.答案:①靠近;②完成;③用火;④同“以”
解析:
12.答案:(1)①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②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2)随时刻制这个字,用草火烧,很快就能制成。(或“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3)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和翻译文言文内容的能力。(1)根据“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可知,木活字的缺陷是“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根据“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泥活字的优势是“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2)根据“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遇到生僻字,没有现成的字模的解决办法。(3)重点词:止,同“只”;简易,简便。
13.答案:[示例一]“字平如砥”,写出了(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整的特点。
[示例二]“瞬息可就”,写出了活板印刷的速度之快。
解析:
14.答案:1.为下文写店铺男人打盹儿,年轻人伺机行窃作铺垫。
2.①年轻人向里面探头探脑地张望,被人发现后又突然退了出去。②当店主人正要继续打盹儿的时候,年轻人又探头进来。③当店主人问他买什么的时候,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3.(1)年轻人的意思是说他家境贫困,想通过给人弹琴来赚取学费。
(2)这个年轻人确实是一个学琴的孩子,而且琴技高超,他前面所说的话都是真的。
4.最后一句重在揭示文章主题,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没有一个人会自甘堕落,在深陷困境之后、沉沦之前会想尽一切办法自我拯救。现实中,会有一些人迫于经济、生活压力,容易被邪念迷惑心智,误入歧途。对于困境中的人,社会应该予以更多的理解和爱抚。善良和宽容是人性的光辉之处,会温暖寒冷而疲惫的心灵。
解析:
15.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可知B项错误。
16.答案:“洲”字是形声字,意思是水中的岛屿,在记这个字时知道意思与水有关,“斗(水)”是形旁,表意,“州”为声旁,就不会写错了。
解析:
17.答案:《经典常谈》采用的近人新说,如材料三文字发展的逻辑程序,就引用了近人新说;但朱自清先生也常常作出判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材料一“《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材料三“新说加以补充修正,似乎更可信些”。所以这个说法只是作者自谦而已。
解析:
18.答案:我会推荐他阅读《诗第十二》,因为这一篇列举了很多唐诗的例子,还重点介绍了解读唐诗的方法,如怎么读比喻、典故等。
解析: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作答时,可先逐项与原文比对,然后判断其是否符合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性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可知,A项中“往往借用人类在丛林中开辟的道路作为‘象道’”表述有误。
20.答案:打比方,把亚洲象的四肢比作“四根柱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亚洲象四肢粗壮的特点。列数字,“可达3.2米”“可达5.4吨”,准确说明了亚洲象体形庞大的特点。作比较,把亚洲象的记忆力和人类的作比较,突出了亚洲象记忆力超强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作答时,首先要了解常用说明方法及其特征,然后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判断,最后结合说明方法的一般特征及材料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由材料一第一段可知,首句将亚洲象的四肢比作四根柱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亚洲象四肢粗壮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第二句列举“3.2米”“5.4吨”等具体数字,说明了亚洲象体形庞大的特点,准确严谨;第三句将亚洲象的记忆力和人类的进行比较,突出了亚洲象的记忆力之强。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1.答案:(1)禁止盗猎和杀戮,严格保护亚洲象。
(2)以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等方式维护亚洲象栖息地。
(3)协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以解决人象冲突问题。
(4)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障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作答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所提建议要依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二是要有可行性。针对材料一第二段提到的“1996~2005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可提出“禁止盗猎和杀戮,严格保护亚洲象”“协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以解决人象冲突问题”的建议;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可提出“以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等方式维护亚洲象栖息地”的建议;针对材料三“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可提出“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障生物的多样性”的建议。考生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22.答案:
远山近水皆有情
山的呼唤,喊开我寂寥的心窗:水的拨弄,扰乱我平静的心湾。蝶儿在花中起舞,鸟儿在林间歌唱:树木摇摆着伴奏,昆虫拉开了响亮的合唱。静静地倾听,家乡的山水共鸣:入眼之景,无不是浑然天成的诗章。
小小的我出生乡野,爷爷奶奶住在那“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大山里,我是正宗的山里娃。小时候的我,无忧无虑,以猫狗为友,和牛羊做伴,蹬过村外小河,嗅着山野花香,白天可观岭上白云,夜晚能赏满天星斗,那时的生活真是赛过神仙啊!
近水,是我曾经那么熟悉痴情的地方。不,依然是我今天乃至今后一直熟悉痴情的地方。它,那么清澈,那么甘醇,让我永生难忘又感恩。
近水明澈,淙淙有声:远山苍茫,青岚袅袅。
进入县城读书,走进了敞敝亮的教室,纷繁的信息,拥堵的车,满街的人,林立的店铺,热闹喧嚣。
远山,是我曾经那么向往的地方。不,依然是我今天乃至今后一直向往的地方。它,那么悠远,那么神秘,诗意浓郁得让人遐想翩翩。
清澈的流水从来不抱怨自己要经过这许多障碍而到达畅通无阻的江河。山间每一条沟壑,清流都无怨无悔地淌过。每遇一次障碍,或是石头,或是枝条,它都不会用力地去推开,而是轻轻地绕过。清流感谢自己遇到的这些障碍,因为它们帮助自己伴奏出了最美的自然之音,叮叮咚咚地奔向远山。
远山近水皆有情。远山向我微笑,远山呼我前去,远山引导我走向更美好的地方:近水向我挥手,近水伴我前去,近水护佑我走向诗意而幸福的远方。
远山横雾,近水泻碧。山水无言,却饱含深情。山水之间,是我们的小小人间。
远山近水皆有情。远山情浓,吸引我向她扑去:远山情重,深深将我拥入胸怀:远山情长,她又牵我、送我走向更远的远山。近水意重,她滋润我干渴的心田:近水恩深,她养育我长大:近水情长,她送我离开她走向远山。
远山近水皆有情。我感念远山,我感恩近水!
解析:[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读完导语,我们明确地感受到,题目中的“远山”与“近水”指的并不只是自然界中的山水,要发掘“山水”所能表达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命题中的“情”可以理解为情趣,也可以理解为真情。写作要求中的“分享你对美的体验与认识”,这里说的“美”可以是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学识之美、真情之美等。可以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既发现山水之美,又与山水“共情”:可与先贤对话,借鉴、汲取优秀的文化养料,实现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又赋予时代意义:可把如牵挂、互助、鼓励、理解、包容、信任等形象化地、具体化地、生活化地表达出来……总之,可写人记事,可议论说理,根据自己所长选择即可。
文言现象
原文例句
解释加粗字
释义方法(供参考)
字多义
持就火炀之
①__________
[查阅字典]①接近,靠近。完成,达到。③即使。
瞬息可就
②__________
词类活用
火烧令坚
③__________
[课内迁移]学而时(按时)习之
通假字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④__________
[指出通假]徐以杓(同“勺”)酌油沥之
2024届中考语文起航模拟卷 【重庆专用A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中考语文起航模拟卷 【重庆专用A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理解与欣赏,材料题,默写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卷3-备战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福建专用)·第一辑: 这是一份卷3-备战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福建专用)·第一辑,文件包含卷3-备战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福建专用·第一辑解析版docx、卷3-备战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福建专用·第一辑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卷1-备战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福建专用)·第二辑: 这是一份卷1-备战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福建专用)·第二辑,文件包含卷1-备战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福建专用·第二辑解析版docx、卷1-备战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福建专用·第二辑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