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 赤壁赋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美食家苏轼是一位全能型选手,书法,绘画,写诗,写词样样精通。
不会做东坡肉的书法家不是一位好诗人。
虽然屡遭贬谪,却能苦中作乐的乐天派。
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它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侧重于借景抒情,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本文说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是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壬戌( ) 酾酒( ) 桂棹( ) 横槊( ) 余音袅袅( ) 渔樵( )幽壑( ) 扁舟( ) 嫠妇( ) 匏樽( ) 愀然( ) 蜉蝣( )相缪( ) 无尽藏( ) 狼籍( )舳舻( ) 旌旗( ) 枕藉( )
1.下列选项中,划线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rén xū)举酒属客(shǔ)窈窕(yǎ tiā)旌旗蔽空(jīnɡ) B.桂棹(zhà)冯虚御风(pínɡ)嫠妇(lí)横槊赋诗(shuò) C.渺渺(miá)倚歌而和(hè)扁舟(biān)用之不竭(jié) D.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 渔樵(jiā)山川相缪(liá)
1.下列选项中,划线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A.壬戌(rén xū)举酒属客(shǔ)窈窕(yǎ tiā)旌旗蔽空(jīnɡ) B.桂棹(zhà)冯虚御风(pínɡ)嫠妇(lí)横槊赋诗(shuò) C.渺渺(miá)倚歌而和(hè)扁舟(biān)用之不竭(jié) D.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 渔樵(jiā)山川相缪(liá)
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匏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蜉蝣: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3.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一 (1) 月下泛舟 乐二 (2~3) 吊古伤今 悲三 (4~5) 阐述哲理 喜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客——悲观 苏——乐观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层次划分。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 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四—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2、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3、感情色彩如何? 以喜悦为主(观景感受)。
第1段写了“乐”情之后,本段为何又转入写“悲”情?
诗人高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自己的忠君的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朝廷分忧,然而现在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浩渺的赞美之乐引出了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并借客人悲凉的箫声反映出来。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紧扣题目,写月圆之夜与客泛舟赤壁,点明出游的时间、人物、地点。
描绘了一幅月夜秋江图。“清风徐来”,写出秋气之爽;“白露横江”,写出秋意之浓;“水光接天”,写出秋水之浩渺。秋江浩阔自然激发了作者广阔的胸怀。作者对秋江、秋月、秋夜的欣赏,举酒诵诗的举止,都流露出欣愉的畅游之情。这是触景生情,由眼前景激发胸中情。
作者的感受。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笔下展现出来,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情景交融
描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层次划分 。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2、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3、“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什么不同? 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喜”。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4、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5、本段的“悲”从何体现?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6、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饮酒乐甚”,承接上文,把游人之乐推向一个高潮。
“对酒而歌”,借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正侧结合写箫声之悲凄。正面描写:比喻手法描写箫声。侧面烘托:夸张手法描写箫声。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
写作者饮酒放歌和客悲凉的箫声。
赏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先是采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怨、慕、泣、诉” 四字抓住了箫声幽咽哀怨的特点。箫声起,悲意生。从开篇至此处,情绪变化正是由欢乐转为悲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悲伤。2、“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①“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②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③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3.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①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②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本段终写矛盾解决,主客皆大欢喜。但作者的这种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
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
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情
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暂,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景、情、理融于一体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2)语言优美、善于比喻文中多用对偶句和对称句,读来节奏鲜明、声韵优美; 用了不少四字句或四字短语,显得句式整齐,语言精练,形象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还有不少叠音词语等。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主客问答的辞赋结构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本文通过主客问答阐述了作者在失意之中对人生的见解。一主一客其实都是作者的独白,反映了作者陷于苦闷而又希望摆脱苦闷的矛盾心理。“客曰”是作者借客人之口表达自己在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悲苦心情。“苏子曰”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总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对文中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我国古代一月内有些日期有特定的称呼,“既望”是农历十五,“朔”是农历初一。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D.周郎,即周瑜。称周瑜为“周郎”,在这里既是因为周瑜年轻,也有对周瑜的赞美之意。
对文中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我国古代一月内有些日期有特定的称呼,“既望”是农历十五,“朔”是农历初一。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D.周郎,即周瑜。称周瑜为“周郎”,在这里既是因为周瑜年轻,也有对周瑜的赞美之意。
下列画横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渺渺兮予怀 渺渺:旷远的样子B.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空旷明亮C.舞幽壑之潜蛟 舞:跳舞D.纵一苇之所如 如:如果
下列画横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A.渺渺兮予怀 渺渺:旷远的样子B.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空旷明亮C.舞幽壑之潜蛟 舞:跳舞D.纵一苇之所如 如:如果
下列句子解释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译: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B.纵一苇之所如 译:任凭一叶小船飘去。C.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行。D.凌万顷之茫然 译:越过那迷茫的江面。
下列句子解释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译: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B.纵一苇之所如 译:任凭一叶小船飘去。C.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行。D.凌万顷之茫然 译:越过那迷茫的江面。
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击空明兮溯流光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B.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C.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一瞬间,片刻 D.托遗响于悲风 悲风:悲凉的箫声
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击空明兮溯流光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B.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C.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一瞬间,片刻 D.托遗响于悲风 悲风:悲凉的箫声
语文语文版(中职)九 赤壁赋 苏 轼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语文版(中职)<a href="/yw/tb_c402056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九 赤壁赋 苏 轼课文内容ppt课件</a>,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文体知识,整体感知,作品原文,全文翻译,内容探究,课堂小结,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三 赤壁赋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215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三 赤壁赋示范课ppt课件</a>,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赋的发展,读准字音,文章结构,遗弃脱离,表顺承,写泛舟赤壁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三 赤壁赋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215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三 赤壁赋教学课件ppt</a>,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于“赋”,苏轼生平,写作背景,字音梳理,第一段译文,第二段译文,怨慕泣诉,乐极生悲,转折过渡,第三段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