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提能训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提能训练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提能训练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提能训练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提能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流派与作为创作方法虽有联系,却仍应区别开来。作为流派,它在西方限于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末期,不过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这是特定社会民族的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我们不应把这种作为某一民族、某一时期流派的差别加以普遍化,把它生硬地套到其它时代的其它民族的文艺上去。可是在我们的文学史家们之中,这种硬套办法还很流行,说某某作家是浪漫主义派,某某作家是现实主义派。作为创作方法,任何民族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有侧重现实主义与侧重浪漫主义之分。歌德和席勒等人早就说过的,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世界出发,抓住其中本质特征,加以典型化;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情感和幻想较占优势。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基本区别倒是普遍存在的。亚理士多德在《诗书》第二十五章就已指出三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事物: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按照事物为人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
    这三种之中第二种专指神话传说的创作方法,暂且不谈,第一种“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便是现实主义,第三种“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从前一般叫做“理想主义”,也可以说就是浪漫主义,因为“理想”仍是人们主观方面的因素。
    不过过去人们虽早已看出这种分别,却没有在这上面大做文章。等到十八、九世纪作为流派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各树一帜,互相争执,于是原先只是自在的分别便变成自觉的分别了。文艺史家和批评家抓住这个分别来检查过去文艺作品,也就把它们分派到两个对立的阵营中去了。例如有人说在荷马的两部史诗之中,《伊利雅特》是现实主义的,而《奥德赛》却是“浪漫主义”的,并且有人因此断定《奥德赛》的作者不是荷马而是一位女诗人,大概是因为女子比较富于浪漫气息吧?
    我个人仍认为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却不宜过分渲染,像旗帜那样鲜明对立。我还是从主客观统一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诗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反映客观事物却要通过进行创作的诗人,这里有人有物,有主体,有客体,缺一不可。这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是所引过的高尔基的那段话;不妨重复一下其中关键性的一句:“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材料二: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概念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由于中西方具有不同的历史条件,中国在接受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误读。
    五四文学理论家在接受现实主义过程中,没有严格区分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甚至认为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一回事。茅盾说:“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与写实主义实为一物;自来批评家中也有说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之区别即在描写方法上客观化的多少,他们以为客观化较少的是写实主义,客观化较多的是自然主义。”这就导致把自然主义的原则当作现实主义的原则,用科学主义解释现实主义。这样,现实主义就成为一种科学方法,其后果是仅仅注重于现实主义的技术层面,而忽略了其最根本的思想倾向,那就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
    五四运动发生之初,陈独秀把浪漫主义称为理想主义:“欧洲文艺思想之变迁,由古典主义(classicalism)一变而为理想主义(rmmanticism),此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可见当时对浪漫主义的认识主要还是理想性。同时,在科学主义视角下,相对于写实主义的客观性,浪漫主义又被赋予了注重情感的主观性的内涵。1920年,茅盾说:“浪漫(rmantic)这个名字,一方面虽然带着主观的色彩,一方面却是推崇思想自由、个人主义和返于自然这几条信条。这种思想在卢梭的文学中,明明白白地显露着。岂知到后来唯心论在哲学上的势力一盛,文学受它的影响不少,把主观的描写过分抬高了,大家都尽着一个脑袋所能的去空想妄索;只管向壁虚造,没根没柢地去发挥他们主观的真善美,而实在又想不出什么了不得的空想,说来说去,仍不过落在前人的窠臼罢了。这便是浪漫文学末流的大漏洞。”1927年郑伯奇说:“19世纪浪漫主义的底流,依然是主抒情主义……”梁实秋也误读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就是不守纪律的情感主义。”总的说来,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曾被误读为理想主义、主观主义、抒情主义。这种解读,仅仅说明了浪漫主义的美学风格特征(而且也是不全面的),而取消了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性——对现代性(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反叛。
    (摘编自杨春时《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在中国的误读与误判》)
    1.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B )
    A.李白是浪漫主义派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派诗人。
    B.《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但从“表现理想”“运用神话传说”等方面看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C.雪莱在创作《致云雀》的过程中,将内心的情感和爱毫无保留地奉献于诗歌中。
    D.巴尔扎克说“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
    【解析】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不应把这种作为某一民族、某一时期流派的差别加以普遍化,生硬地套到其它时代的其它民族的文艺上去”。A项,和原文“我个人仍认为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却不宜过分渲染,像旗帜那样鲜明对立”“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观点相悖。B项,强调作品中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能够支撑材料一的观点。C项,强调诗歌的创作的主观色彩,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D项,强调文学创作中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6分)
    答:_①材料一采用分总式论证结构,首先提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流派与作为创作方法应区别开,其次论述二者作为流派的差别不应被普遍化,作为创作方法的确有差别,最后总结亮出观点:不宜过分渲染两种创作方法。②材料二总体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开篇提出观点:中国在接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概念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误读。中间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论证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发生的误读情况。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材料一:
    古人言及的“筋骨”,大都指向支撑艺术形式的核心价值或是内在精神,即我们常说的精神凝聚力、思维立足点抑或更为简明的“文眼”等概念。从表达方式上看,文化先贤在总括一个时代的文学筋骨时,多选用言简意赅的词汇勾勒其整体面貌。诸如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之类,概括的既是情感之韵味,也是思理之意趣。可见,人们往往把“筋骨”理解成某种思想的代名词,进而从时代精神、人文关怀、道德立场等向度展开言说。当我们讨论“新时代文学的筋骨”这一话题时,不妨就从新世纪诗歌入手,窥探它的筋骨究竟为何,作一番谈“骨”论“筋”的尝试。
    无论是人的筋骨还是文的筋骨,都由“骨”与“筋”组构而成,两者承担的功能亦有所区别。对一部诗歌作品来说,“骨”就是维持一首诗、使它看起来成为诗歌的要素,可以理解为诗的形式。如果要支撑起诗歌的肉身(内容),“骨”就需要具备相当的质量和密度,彰显出属于诗的形态,诸如分行等核心特征,均缺一不可。同时,诗歌的“筋”或者说“筋脉”可以使固定在形式中的文字运动起来,接续行与行之间的意义,使之贯穿为一个气韵流畅的整体,从而打造出诗歌的思想性。当“筋”与“骨”整合为“筋骨”时,它理应指涉那种能够撑起文本所有精神性意义的力量。尽管这个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太可能形成统一的结论,但笔者还是认为,诗歌的“筋骨”便是活跃于字里行间的精神主体形象,是灌注了诗人所有思想观念的那位抒情者。借助内在的抒情者或者精神主体形象,作家可以从容地组织视觉材料、抒发情感、展开哲思,也能够经由这一形象深入他所身居的时代,与之产生角度殊异的对话。考量诗歌的“筋骨”,正可观测诗人如何各具匠心地设置和安排主体形象,使之充当时代与心灵之间的中介。
    (节选自卢桢《文学之筋骨与诗歌的力量》)
    材料二:
    真正有筋骨的作品,重要的还在于是什么让作品立起来,它是一种语言的质地,一种思想的力量,一种精神的超越感。而在情感上,我们往往觉得能打动我们的作品,即为有“筋骨”的作品,这只是针对个体而言的标准,就文学的公共性而言,其经验必须共情于普遍的人生,那是让写作得以获得共鸣感的砝码。也许诗歌的“筋骨”在于语言的创造性与出其不意之美,戏剧的“筋骨”在于恰如其分的矛盾冲突与内在的对话性,散文的“筋骨”则在于作者的真情实感与独特文学性的融合,而长篇小说的“筋骨”更强调史诗般的恢宏格调和历史纵深感。在短篇小说这一文体中,我们很难判断其“筋骨”的立足点之所在,因为短篇小说更接近诗,它并非要在固定篇幅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呈现人生的一个横截面。在这个横截面上可以打开文学生产的方式,那里面有“筋骨”所依赖的“毛细血管”和“骨架格局”,这同样关涉到作家确立自身叙事空间的技艺和方式,它是“筋骨”之一种。
    胡适早在《论短篇小说》中说:“横面截开一段,若截在要紧的所在,便可把这个‘横截面’代表这个人,或这一国,或这一个社会。”胡适对短篇小说的认知是有其道理的。如果说短篇小说就是人生的横切面,从哪里截取是最能考验作家的,它不仅指涉一个作家的视野和眼光,同样也决定了他如何将个人经验对接时代之变,这才有胡适的论述中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精神关联性。这种从小角度切入个体经验内部的方式,正契合了短篇小说所要求的精巧与微妙叙事。我们所熟悉的欧·亨利、莫泊桑等外国短篇小说家,他们的作品可能更注重技巧,像《麦琪的礼物》和《项链》中对故事开头和结尾的经营,都是有道可循的。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之所以能吸引人、打动人,可能还在于他不是那么匠气,他会在人生的横截面上讲一个好故事,像《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脖子上的安娜》等,都无不在人物形象上强调典型性,这种人物形象更像一种精神装置,能召唤出我们对人世理解的艰辛与困苦。而像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我们分到了土地》,以简洁的语言和镜头般的场景见证了农民分到贫瘠土地后的无奈,这可能无关题材和主旨,更在于作家本人反映时代所依循的审美维度。作家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切入人生的横截面,看似靠感觉,实际上还是在于价值观和独特的美学立场。独特的美学就是让作品得以立起来的筋骨,它不仅包括内敛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更重要的是一种叙事的节奏和气息,作家要以此写出生活中诸多的可能性。
    (节选自刘波《在人生的横截面中显现的文学筋骨》)
    3.结合材料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学的筋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
    A.屈原的《离骚》属于“楚辞体”或“骚体”,作品句式灵活,多用“兮”字。
    B.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塑造了因国破家亡而产生悲凉心绪的抒情形象。
    C.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多对别里科夫的生活环境进行描写。
    D.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解析】 A项,“多用‘兮’字”,只包含诗歌的“骨”,不包含诗歌的“筋”。
    4.《红楼梦》中,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黛玉劝她“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依据材料一,简析黛玉如是说的理由。(6分)
    答:_①这句诗有“骨”无“筋”,讲求辞采形式,没有思想内核。②黛玉认为筋骨为先(意在言先)。诗歌宜借助内在的抒情者或者精神主体形象,与时代或心灵对话,而非纯粹写形状物。__
    二、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材料一:
    ①俗的概念不断地由底层大众重新诠释,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是抗拒雅的压抑。“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时刻提供“雅”中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饱满而粗糙,单纯而简陋。由于格格不入,“雅”代表的正统体系往往无视这些文化经验,或者冷漠地拒绝乃至严厉地驱逐它们。“雅”的文学或者艺术程式成为一种无形的栅栏,这些文化经验及其背后的社会阶层无法完整地露面,甚至仿佛不存在。因此,“俗”的反抗时常表现为无所顾忌的率直。“雅”的陈陈相因时常形成僵硬的躯壳与自以为是的雕琢,形成纷繁、堆砌而纤弱的形式风格,这时,“俗”的率直是一种解毒剂。“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这时,“俗”以开放的姿态重新接纳外部世界生机蓬勃的文化经验,并且与各种“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相互阐发。
    ②文化史上“俗”的反抗屡屡发生,现在的文学或者艺术形式保留了种种遗迹。谚语、笑话、相声、快板书等相对短小的形式迄今仍然流传于底层大众中,充当简单的娱乐或者宣传。另一些通俗文化成功地占领了中心位置,获得“雅”的收编和改造,甚至以经典的面目存留于世。尽管如此,词、曲、章回小说等文体始终贮存了“俗”的记忆,这种意义上的“化俗为雅”是文人雅士心悦诚服的表现。文学或者艺术形式的遗迹证明,“俗”始终是历史之中主动的积极能量。
    ③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由于巴赫金的阐述,“狂欢节”概念也已成为理论史的一个著名范畴。显然,巴赫金心目中的狂欢节是一种全民庆典,抹掉了游戏与生活的界限。狂欢节没有舞台,“狂欢节不是艺术的戏剧演出形式,而似乎是生活本身现实的(但也是暂时的)形式,人们不只是表演这种形式,而是几乎实际上(在狂欢节期间)就那样生活”。也许,巴赫金的描述带有相当程度的象征意味,狂欢节的喧闹对于“雅”和一本正经甚至矫揉造作给予毫不掩饰的嘲弄。巴赫金指出了狂欢节的诸多特征:狂欢节是非官方、非教会、非国家的;狂欢节之中充满了肉体,享用食物是巨大的快乐;谈谐之趣也是狂欢节的重要品质,大众愿意为笑声奉献自己的智慧;狂欢节之中,人们可以不拘形迹,无视各种等级,摧毁一切禁忌,广场是狂欢节的真正空间,这里可以敞开一切;最为重要的是,狂欢节自下而上,没有必要顾忌权威颁布的礼仪规则。尽管狂欢节是西方文化的节庆,但是,我们可以在中国的民歌、民间演艺、庙会等方面察觉相似的特征。很大程度上,“俗”的狂欢性质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
    ④大众传媒通常是“俗”的催化剂。古代的戏曲舞台或者说书、演唱的茶馆酒肆如此,现代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唱片、互联网也是如此。从印刷术到电子传媒,持续的升级换代从未改变这种状态:大众传媒对于“俗”的依赖远远超过了“雅”。尽管每一种大众传媒各显神通,但是,无远弗届的传送与愈来愈广泛的参与成为每一代大众传媒崛起的首要理由。有趣的是,每一代大众传媒的崛起无不伴随或强或弱的非议。多数知识分子对于大众传媒表示反感。他们往往觉得,大众传媒的内容芜杂混乱,格调低下,耗费人们大量的时间,无助于培养深思熟虑的习惯。涉及文学或者艺术的时候,“俗气”是知识分子再三抨击的理由:如此肤浅的作品与如此发达的传播技术几乎成为一个可笑的对比。尽管如此,大众传媒与“俗”的结盟从未被削弱。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
    ①黄图珌①用“白描本色”这一概念来概括戏曲文学语言的特质,并对作为本色主要特征的白描做了多方面的说明:作为手段,白描的作用在于传达一定的“词旨”;作为风格,白描介乎“高远”与“鄙陋”之间,其基本特点是“清真”;关于白描语言的词汇质地,则应当“纯是口头言语,化俗为雅”。
    ②前两点,前人多有论述,唯第三点系黄氏创见。前人多强调戏曲文学语言须通俗、口语化,因此产生了俗与雅、口语化与文学书面语言谁更宜于戏曲文学的矛盾。金圣叹虽然提出过“将常字翻别”说,但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黄氏“化俗为雅”说,则从理论上说明了戏曲作为市民艺术所需要的“俗”,与戏曲文学作为文学所需要的“雅”应当得到统一,其方法就是对口头语言进行撷取、提炼、加工,使之上升为文学语言,将“俗”化为“雅”。
    ③黄氏对曲的语言和词的语言所做的比较可以作为上述诠释的佐证。他说:“宋尚以词,元尚以曲,春兰秋菊,各茂一时。其有所不同者:曲贵乎口头言语,化俗为雅;词难于景外生情,出人意表。”由此说明曲与词、戏曲文学与文人文学同样需要语言的“雅”;所不同的是,戏曲文学的“雅”是以运用民间口头言语并将其“俗”加以改造为前提条件的。市民艺术所需要的“俗”和书面文学所需要的“雅”,便在这个“化”的过程中得到了统一。
    (摘编自陈竹《论“化俗为雅”》)
    【注】 ①黄图珌,清代戏曲学家,力主“化俗为雅”的“本色语”。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俗”所提供的文化经验具有天真、单纯、粗糙、简陋、饱满等特点,是“雅”中未曾有过的,与“雅”有不相容的一面。
    B.“俗”对“雅”的反抗在文化史上并非鲜见,“俗”一直以来是历史发展中主动的积极能量,在文学艺术形式中存留了丰富遗迹。
    C.每一代大众传媒的崛起都伴随着非议,尤其是知识分子,大多反感大众传媒的芜杂低下等,但这促使大众传媒加速崛起。
    D.黄氏“化俗为雅”说,指出作为市民艺术的戏曲的“俗”与作为文学的戏曲的“雅”应统一,并阐释了化“俗”为“雅”的方法。
    【解析】 C项,“但这促使大众传媒加速崛起”强加因果关系。原文为“每一代大众传媒的崛起无不伴随或强或弱的非议”,是“伴随”非议,没有因果关系。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材料一侧重阐述“俗”的反抗与发展,揭示“俗”的狂欢性质以及它的传播载体;材料二侧重评述“化俗为雅”的戏曲语言观。
    B.“俗”对“雅”的反抗往往显得率直,它对“雅”沿袭的僵化陈规以及纷繁、堆砌而纤弱的形式风格具有消解的作用。
    C.“俗”如果不能获得“雅”的收编和改造,就不可能在文化领域占据中心位置,也就不可能成为经典而得以长期存留于世。
    D.黄图珌所崇尚的“本色语”,并非仅是“贵乎口头言语”与“纯是口头言语”,而是经过了戏曲家烹炼的“化俗为雅”之语。
    【解析】 C项,假设推理不严密。从材料一“另一些通俗文化成功地占领了中心位置,获得‘雅’的收编和改造”等内容看,应是通俗文化先占领了中心位置,然后才获得“雅”的收编和改造。
    7.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词语言不能体现“化俗为雅”的一项是(3分)( A )
    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B.草深一鸟忽飞起,侬不觉他他觉侬。[杨万里《晚归再度西桥四首(其一)》]
    C.强年过犹近,衰相来何速。应是烦恼多,心焦血不足。(白居易《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二首》)
    D.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时已是疑。应是望多时。(辛弃疾《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
    【解析】 A项,李贺这两句诗体现其想象奇特、刻意雕琢、追求险怪的诗歌语言风格。而BCD三项中的诗句都运用了口语词,通俗浅近。
    8.材料一第③段与材料二第③段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示例一:都运用了引证法。材料一第③段援引巴赫金有关“狂欢节”的论断,来论析“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这一观点。材料二第③段援引黄图珌的有关戏曲语言和词的语言相比较的论断,来论析“白描本色”的内涵,阐释“化俗为雅”的观点。
    示例二: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法。材料一第③段将“狂欢节”内涵的“俗”与“雅”的庄重和严肃相比较,突出“俗”对“雅”的反抗和突破。材料二第③段将戏曲语言和词的语言相比较,阐明曲与词、戏曲文学与文人文学都需要语言的“雅”,指出戏曲文学的“雅”形成的前提条件,揭示了化俗为雅、雅俗相融的道理。__
    9.试结合上述材料相关内容,针对下列新闻现象,写一则短评。(6分)
    据媒体报道,一批“90后”艺术生将《琵琶行并序》改编成流行歌曲,改编后的歌曲在某视频弹幕网站火了。这首5分半钟的歌曲,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600多字的诗全编进去了,而且没有堆砌之感,旋律亲切,朗朗上口,副歌部分还用了戏剧唱腔。仅上传两天,该视频就收获1300多条弹幕,2万多次点击。
    答:_示例:①发挥“俗”的积极主动的能量,对“雅”进行收编、改造,化雅为俗,让中华传统优秀诗歌经典得以在新时代的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②发挥大众传媒之于“俗”的催化功能,使得“化雅为俗”后的文艺作品得以更为迅速和深远地传播。③融合创新,将市民艺术所要的“俗”与书面文学、高雅国粹的“雅”相互融通、结合,在“化”中得以统一,焕发经典的生命力。__

    相关试卷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4归纳比较与评价探究文本内容提能训练: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4归纳比较与评价探究文本内容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提能训练: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提能训练: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