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个性和志趣,体会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2.熟练朗读课文,掌握“如、方、作、撰、伤”等字的含义。
3.理解文中精辟深刻的议论,体会课文简洁凝练的叙述特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和领会人物的个性和志趣。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对四位学生的评价。
教学方法
本文犹如一幕生动的话剧,教学中以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分角色朗读、个性表演、听说读写结合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知和领会人物的个性和志趣。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并制作成卡片。
2.初步朗读课文,尝试完成课后习题。
3.学生之间自由结合,进行表演,可以是古语版的,也可以是现代版的。
二、课文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老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两幅挂画。
(两幅挂画都是孔子图像,分别题的对联是:“学而不厌参圣道,诲人不倦转仁风;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倾,声音相合,前后相随。”)
从画中同学们了解到了谁?(孔子)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个大教育家,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课堂,感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浮想联翩的教育场景。
三、走近孔子
1.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孔子和《论语》的基本知识。
2.教师引导归纳如下几点:
(1)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2)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他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在伦理方面,孔子主张“仁”;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品德上,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3)关于《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四、学习新课
1.检查课前朗读情况。
每组抽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点评。
2.纠正字音。
论(lún)语 饥馑(jǐn) 曾晳(xī) 哂(shén)
舞雩(yú) 铿(kēng)尔 小相(xiàng) 沂(yí)
冠(guàn)者 喟(kuì) 俟(sì) 撰(zhuàn)
摄(shè) 比(bì)及 毋(wú) 冉(rǎn)
3.师生共同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4.学生自由仿读,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朗读要领。
5.师生交流,共同总结出朗读要领。
(1)咏读文章的要领:读好文言文,要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速缓慢,以显古诗文的雍容之风;语调悠长,以彰古诗文的典雅之气。
(2)朗读人物语言时,不妨通过文字,在头脑中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语调、情态和节奏。例如:读子路的语言时语速可稍快,语气语调中流露出直率、自信之气。读冉有和曾晳的语言时语速要平缓,语气要稍轻一些,表现出谦逊之态。读公西华的语言时要富于节奏和音韵,语调上扬,表现从容不迫、逍遥自在之情。
6.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7.师生互动,分角色朗读课文。
具体分工:教师读孔子的话,另抽五名学生分别读叙述者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的话。
8.学生四人一组自由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完成以下练习。
(1)解释下列词的不同意义。
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方形
纵横,方圆
正道,是非标准。
正、才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宗庙之事,如会同。
如
如果
至于
或者
或者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三子者出,曾晳后(最后出)冠者五六人(戴……帽子)
浴乎沂,风乎舞雩(吹风) 鼓瑟希,铿尔(弹奏)
9.提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是怎样理解文章的层次?
学生畅所欲言后,师生共同归纳如下:
本文记述了孔子启发弟子们畅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全文以“问志”“述志”“评志”为思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孔子询问学生的志向。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写子路、冉有、公西华、曾晳分别述说志向及孔子的态度。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写孔子对四人所述之志的评价。
五、拓展阅读
老师下发《在挫折中前进》一文,让学生增强对孔子的了解。引文如下:
在挫折中前进
孔子慢慢长大了。
因为穷困生活的磨炼,因为父亲原是体格很好的,所以孔子身子也很健壮,这是他日后所以能经受得起各种困难,而精力始终充沛的缘故之一。
孔子是有志气的。据他的自述,在十五岁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
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
这时一位老太太── 一个名叫曼父的人的母亲──便走来指点给孔子说:“你父亲葬的地方我知道哇,那地方叫防。”防是指防山,在现在山东曲阜县东面,孔子因此才知道了父亲的坟地,便把母亲也葬在一起。
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
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
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他在十九岁结了婚,二十岁得了一个儿子。鲁国的国君昭公向他道喜,特地送了一条大鲤鱼来。孔子为了纪念这桩事,便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鲤,号伯鱼。伯是老大的意思,因为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儿子啊。──可是孔子也只有这一个儿子。
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孔子后来曾经告诉他的门徒说:“我往日没有得到从政的机会,可是我因此有了学会各种本领的工夫。”
孔子大概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才做了一两回小官。他担任的不是行政官,而是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一回是当“乘田”,这是管牛羊的官,孔子说:“叫我管牛羊,我就要把牛羊养得肥肥大大的。”果然他养的牛羊都很肥壮。另一回是当“委吏”,这是一种会计工作,孔子说:“叫我管会计,我就要让账上不会出错儿。”果然他管的账都是一点岔儿也没有。他在青年时期工作就是这样踏实,这样负责的。
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从三十岁左右就从事教育的孔子,在任何时期也不曾放弃教育活动的孔子,随时想到自己培育的人才出众而感到欣慰的孔子,随时感到自己的主要生活可以拿“学不厌,教不倦”来概括的孔子,现在更意识到教育工作才是自己的本行了。
由于孔子本人生活和思想上的变化,他对于他的弟子的教育前后期也有所不同。大概在早年所收的弟子是以培养他们从事政治活动为主的,晚年所收的弟子是以培养他们作文化学术工作为主的。
孔子曾经粗略地把他的弟子按照不同特长分为四类,并各举了几个代表人物,这就是,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治:冉有、子路;口才: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这有点儿像后来大学分系的光景。
自然,这样分法是不够严格的:德行在孔子看来仍然是政治人才的重要条件;政治也包括军事;口才又包括外交本领;文学也包括比后代更广泛的内容──学术。
至于施教的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着重在启发。孔子根据每个弟子的性格、主要优缺点,而加以相应的及时的教育。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事实上冉有和子路的主要毛病正在这里。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 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的。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最反对主观自是。他说要根绝四种东西:一是捕风捉影的猜想,二是把事情看得死死的,三是固执自己片面的看法,四是把主观的“我”看得太大,处处放在第一位。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学习和思考都重要,他说:“光是学习,不去思考,就得不到什么;光是思考,不去学习,也是白费精神。”但孔子更重视学习,他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弟子们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只管想来想去,但是没有什么收获,不如实实在在的学习有益处。”
弟子有在学习上松懈的,他就加以批评。宰我白天睡懒觉,孔子就说:“烂木头是不能刻上什么的,烂土墙是不能画上什么的,我对于宰我还有什么办法!”子贡忙着批评别人,而放松自责。孔子便也对他说:“端木赐啊,你这么聪明吗?我就没有这么些功夫!”
孔子最反对人在学习上自满。子路看见古代诗歌上有这么两句:“也不害人,也不求人,走到哪里,也是好人。”便老背这句话,满足了。孔子于是说:“这哪里配称好人呢?”
在学习中,他很注重温习,也就是把学习到的东西要巩固起来。他说:“学习会了的东西,时常温习一下,不也很有乐趣吗?”温习就能熟练,熟练就会有创造,所以他又说:“温习旧的,能产生新的心得,这样就有资格当老师了。”
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是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的。像对于父母要尊敬,想到父母爱护子女就要注意自己健康;像与人相处要融洽,但不要迁就;像对一般人都要友爱,但更要接近好人;像做事要勤快,说话要谦虚谨慎,逢见比自己高明的人要老老实实请教等。
孔子也经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批评向弟子进行教育。例如有一次子路问起管仲在齐国的内战中没有为自己所拥戴的公子纠死节,是不是还可以称为好人呢?孔子说:“ 齐桓公能够多次会合诸侯,不靠武力,使天下有统一的希望,这就是管仲的功劳,这还不算好人吗?这还不算好人吗?”又有一次,子贡也问起同样问题,孔子也说:“管仲帮助齐桓公,使他成为诸侯的领袖,使天下有统一的希望,人们到如今还受他的好处,如果不是管仲的话,我们早要被外族征服了,连服装都改了呢。我们要求管仲的,难道只像对一个普通的男人女人那样死节,在河边上上了吊,无声无臭,什么功劳也没有,才算好吗?”在评价管仲的话里,表现了孔子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和重民轻君的思想。
板书设计
侍 坐
第一部分(第1段),写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四子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写孔子评志。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之间一场著名的对话,本节课我们要走近他们,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个性和志趣。瞧!他们来了。
二、学生表演
先表演古语版,再表演现代版。
三、感知形象
1.设置话题,小组合作交流。
(1)通过孔子的话,反映出了孔子在教学上的哪些态度?
(2)子路、冉有、公西华、曾晳的志向有何异同?从他们的言谈动作和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谈话作了什么评价?
(4)你更喜欢孔子学生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归纳:
要想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和志趣,必须抓住每个人的语言和神情。
(1)指名读孔子的话,点拨: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营造亲切、融洽的氛围。态度谦和,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晳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晳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板书:循循善诱 教学民主 因材施教)
(2)分组读子路、求(冉有)、赤(公西华)、点(曾晳)的语言。
点拨:
从子路“率尔对;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的神态和语言中表现了子路虽有治理国家的才干,但直率张扬,不谦虚。(板书:侧重强国 轻率急躁)
从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语言中表现了冉有态度谦虚。(板书:侧重富民 谦虚谨慎)
从公西华“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语言中表现了公西华不仅态度谦虚谨慎,说话也委婉。(板书:侧重礼治 委婉曲致)
从曾晳“舍瑟而作,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神态和语言中表现曾晳从容洒脱而又谦恭。(板书:教化治国 高雅宁静)
(3)齐声读课文最后一段。
点拨:
孔子对四子态度是:“子路—其言不让,哂之;冉有—唯求则非邦也与;公西华—唯赤则非邦也与;曾晳—吾与点也。”
四、课堂探究
在这篇课文中,孔子在与弟子谈志向时说“吾与点也”,显然他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越好。你认为孔子的观念和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
点拨:文中的曾点是在富有诗意的描写后,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他所描绘的图景,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人人过着美好的生活,这个境界正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社会。所以说,曾点并不是理想不高远,而是他能够给自己找到通往实现理想的道路,对于理想来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一切高远的理想都要建立在牢固的起点之上。同时这种景象也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乐治国”,这就是孔子赞叹的原因。
五、口语表达
1.你的志向是什么?你将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
2.上了这一课后,你希望拥有怎样的课堂环境?
例如:活跃的、安静的、融洽的、严肃的……
3.孔子名句接力赛。
六、课外作业
小练笔:写写我眼中的……
例如:孔子、子路、老师、课堂……
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温和自谦 教学民主
侍 坐
学 生 述 志
子 路 重强国 轻率急躁
冉 有 重富民 谦虚谨慎
公西华 重礼治 委婉曲致
曾 晳 重教化 高雅宁静
孔子评志: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0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生课前演讲,预习知识检查, 人生的追求 —— 《子路,作 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0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课前导入,当堂达标,班级交流,释疑升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时数,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