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难点,课堂导入,自主学习,自主检测,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理解民法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民法的含义及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2. 让学生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及它的三要素
3.让学生理解民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必要性及调整范围
【重、难点】
1.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及它的三要素
2.民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必要性及调整范围
【课堂导入】
以课本P2探究与分享导入,民法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自主学习】
请认真阅读课本P2-P6内容,思考以下问题(3分钟):
1.本课有哪些知识点?
2.哪些是重点?
3.你有哪些困惑或不理解的?
【自主检测】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P1-5,思考以下问题,并用笔勾画出关键字、词、句,4分钟后比谁能准确作答。
1.阅读课本P2第1段,民法与我们生活是什么关系?
2.阅读课本P2第2段,什么是民法?结合P3相关链接,民法典颁布有什么意义?结合P3名词点击,什么是法人?什么是非法人组织?
3.阅读课本P3最后1段,什么是民事法律关系?它包含哪三个要素?
4.阅读课本P4正文,什么是民事主体?什么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什么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并举例说明。
5.完成课本P5探究与分享,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6.完成P6探究与分享,阅读P6第1段,为什么要规定民法基本原则?
7.阅读课本P6第2段,民法基本原则调整的范围是什么?民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合作探究】
情境一:播放视频《民法典》
任务一:民法的重要性有哪些?调整的范围包含哪些内容?组内商议,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议学成果。
情境二:播放视频:《财产关系》
任务二:如何理解民事法律关系?根据表格提示,完成议学任务。
情境三:
小程是一名14岁的在校初中生,平时喜欢游戏,经常收看游戏直播,2020年7月,小程瞒着父母接下来的半年多他通过微信在该平台上累计支付人民币21万余元用于购买虚拟币(钻石、头像框、座位框等)并打赏主播,成了直播间的“榜一大哥”。
上海松江法院认为,小程向网络直播平台大额打赏的行为显然同其14岁的认知和能力水平不相适应,且未获法定代理人同意或事后追认,该打赏行为无效。被告应当返还原告全部打赏款项。
情境四:
小林在放学路上捡到一只皮包,里面装有票证和现金。小林和父母商量后,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处理。当晚电视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小林心想自己捡到的可能就是这只皮包。当小林准备归还失主时,他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钱,可他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
上述案例中,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请你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组内商议,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议学成果。
情境五:
2024年“元旦”临近,各大电商店家们纷纷打出各种促销活动,甲商家忙中出错,误将店内26元4500克的脐橙,在净含量上设置成了2250千克,商家这一错误被博主乙发现后,他选择在直播中号召粉丝集体“薅羊毛”,上万粉丝涌入该店铺下单,一晚上下单10多万千克,涉及700多万元!店家发现错误后,立刻在店铺首页道歉,恳求大家给条活路,申请退款,电商平台也第一时间把店“保护”起来。极个别买家却坚持要求发货,否则进行投诉。
上述极个别买家的要求违背了民法的哪些原则?
【小组展示、教师精讲点拨】
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1、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地位)
(1)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名成员,都处于社会生活之中。法律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
(2)我们要学习法律常识,增强法治意识,遵守法律规则.
2、什么是民法?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名词点击: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
自然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公民都是自然人)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例如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属于营利法人;公立学校属于非营利法人;政府机关属于特别法人。
非法人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 注意;法人不是“人”而是“组织”
3、民法典
(1)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3 次会议通过,共7编、1260条 ,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意义: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规范了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4.民事法律关系
(1)含义: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2)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①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平等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自然人:自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其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
5、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①法中有德: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②德中有法: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力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1、规定民法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1)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2)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2、民法基本原则调整范围:
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3、民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
(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3)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4)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6)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注意: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否则,即使出于善意,可能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课堂小结】
整理知识,识记知识
1.民法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民法的含义及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2.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及它的三要素
3.民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必要性及调整范围
【课堂检测】
优化设计P5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解析民法基本原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读学,课中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学案设计,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