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潍坊国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潍坊国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潍坊国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潍坊国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及对豌豆进行异花传粉的处理是( )
①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②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如植株的高茎和矮茎③用豌豆作实验材料还有较高的直接经济价值④在花成熟前去雄,然后套袋⑤雌蕊成熟后可以传粉,然后进行再一次的套袋处理
A ①②④B. ①②⑤C. ②③④D. ①②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
(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
(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2、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①②③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为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豌豆有易于区分的性状,便于观察,花大,易于操作,生长期短,易于栽培,①②正确,③错误;
④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所以应在花成熟前去雄,然后套袋,④正确;
⑤进行人工异花授粉时,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花粉进行人工授粉,⑤正确。
故选D。
2. 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最能体现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 F2的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为1:2:1B. F2的性状表型比为3:1
C. 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为1:1D. 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F2的遗传因子组成之比为1:2:1,是产生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的,包括等位基因的分离和受精作用,不是最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A错误;
B、F2的表现型之比为3:1是性状分离比,包括等位基因的分离和受精作用,不是最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B错误;
C、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说明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产生不同配子的比例为1:1,因而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C正确;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包括等位基因的分离和受精作用,不是最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
故选C。
3. 在香水玫瑰花色遗传中,红花、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遗传因子的控制(用R、r表示)。从下表的杂交实验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红花A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B. 无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
C. 白花B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D. 红花C与红花D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杂交组合一的亲本为红花和白花,而杂交后代只有红花,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杂交组合二的亲本都为红花,杂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亲本都是杂合体。
【详解】ABC、杂交组合一的亲本为红花A和白花B,而杂交后代只有红花,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红花A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白花B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ABC错误;
D、杂交组合二的亲本红花C、红花D都为红花,杂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为红花:白花≈3:1,说明亲本都是杂合体Rr,D正确。
故选D。
4. 已知某种水果果皮红色(A)对黄色(a)为显性,果肉酸味(B)对甜味(b)为显性,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有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两个个体杂交,其子代的表型比例是( )
A. 9:3:3:1B. 1:1:1:1C. 3:1:3:1D. 1:1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题中显示,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分别是AB、Ab、aB、ab,且比例均等为1:1:1:1,而基因型为aabb个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为ab,因此,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两个个体杂交,产生的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AaBb、1aaBb、1Aabb、1aabb,即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两个个体杂交,其子代的表现型比例是为1:1:1:1,B正确,ACD错误。
5. 蝴蝶紫翅(P)对黄翅(p)为显性,绿眼(G)对白眼(g)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某生物小组用Pp紫翅绿眼Gg和Pp紫翅白眼gg的蝴蝶进行杂交,F1出现的性状类型及比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亲本的基因型是PpGg×PPgg
B. F1中纯合的紫翅绿眼PPGG个体占1/8
C. F1紫翅白眼个体中,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占1/2
D. F1紫翅白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雌雄个体间交配),F2中纯合子占2/3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F1紫翅:黄翅=3:1,可知亲本为Pp×Pp,F1绿眼:白眼=1:1,可知亲本为Gg×gg,故亲本基因型为PpGg×Ppgg,A错误;
B、亲本基因型为PpGg×Ppgg,F1中紫翅绿眼(P-G-)个体占3/4×1/2=3/8,其中,纯合紫翅绿眼(PPGG)个体占1/4×0=0,B错误;
C、亲本基因型为PpGg×Ppgg,F1紫翅白眼个体基因型为P-gg,其中PPgg、Ppgg各占1/3、2/3,因此,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占2/3,C错误;
D、根据题意,F1紫翅白眼“自交”(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交配),两亲本基因型都为1/3PPgg或2/3Ppgg的雌雄个体间交配,F2中纯合子概率为1/3+2/3×1/2=2/3,D正确。
故选D。
6. 已知A与a、B与b、C与c 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
B. 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C.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
D.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题涉及了三对等位基因,并且独立遗传,因此应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题。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Cc×AabbCc可分解为:Aa×Aa,Bb×bb,Cc×Cc。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
【详解】A、表现型有2×2×2=8种,AaBbCc个体占的比例为1/2×1/2×1/2=1/8,A正确;
B、表现型有2×2×2=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个体占的比例为1/4×1/2×1/4=1/32,B错误;
C、表现型有2×2×2=8种,Aabbcc个体占的比例为1/2×1/2×1/4=1/16,C错误;
D、表现型有2×2×2=8种,aaBbCC个体占的比例为1/4×1/2×1/4=1/32,D错误。
故选A。
7. 下列人体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
①体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卵母细胞 ④精子 ⑤精原细胞 ⑥受精卵
A. ①②⑤B. ①②⑥C. ①②③④D. ①②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它们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性母细胞及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不含同源染色体,其他细胞均会同源染色体。
【详解】①体细胞中虽然未发生联会等现象,但是存在同源染色体,①正确;
②初级精母细胞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现象,存在同源染色体,②正确;
③次级卵母细胞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卵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③错误;
④精子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④错误;
⑤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等同于体细胞,因此具有同源染色体,⑤正确;
⑥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此时两个细胞的染色体集合到一个细胞中,因此受精卵具有同源染色体,⑥正确。
故上述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①②⑤⑥,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8. 下图为三个处于不同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可表示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B. 乙、丙两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C. 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四条染色体
D. 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乙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其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A正确;
B、精巢和卵巢中的细胞既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也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因此乙、丙两细胞可能来自同一个体,B错误;
C、甲、丙三个细胞均含有4条染色体,乙含有8条染色体,C错误;
D、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A。
9. 某生物的基因组成如图所示,则它产生配子的种类及它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精子的种类分别是( )
A. 2种和2种B. 4种和2种
C. 2种和4种D. 8种和4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详解】由图可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DD,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三对基因中有两对是杂合的,所以它能产生的配子种类为22=4(ABD、AbD、aBD、abD)种,但它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种类只能是2种,这是因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随之分开,只能有两种情况:A—B(或b)—D、a—b(或B)—D。即A与a分离、B与b分离后,若A与B分配在一起,则a只能与b分配在一起;若A与b分配在一起,则a只能与B分配在一起。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精子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该生物产生配子的类型;识记精子的形成过程,明确1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4个精子,但只有2种。
10.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D. 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它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主要有DNA和蛋白质组成,是基因(DNA)的主要载体。
【详解】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所以说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此外在线粒体、叶绿体等结构中也存在基因,但其DNA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A正确;
B、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是基因在染色体上且呈线性排列,B正确;
C、一条染色体上有1或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具有多个基因,所以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C正确;
D、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只是组成染色体的一部分,D错误。
故选D。
11. 果蝇的红眼为伴性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
A. 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B. 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 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D. 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答案】B
【解析】
【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详解】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后代中白眼都是雄性,红眼有雌性也有雄性,所以通过眼色无法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A错误;
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后代中白眼都是雄性,红眼都是雌性,所以通过眼色可以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B正确;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后代中白眼有雌性也有雄性,红眼有雌性也有雄性,所以通过眼色无法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C错误;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后代都是白眼,有雌性也有雄性,所以通过眼色无法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D错误。
故选B。
12. 一种鱼的雄性个体不但生长快,而且肉质好,具有比雌鱼高得多的经济价值,科学家发现这种鱼 X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 D—d,含有 D 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若要使杂交子代全是雄鱼,可以选择的杂交组合 为( )
A. XDXD ×XD YB. XDXD×XdY
C. XD Xd ×Xd YD. XdXd ×XDY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含有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所以XDY的个体只能产生一种含Y的能受精的精子,而XdY的个体能产生两种含Y和Xd的能受精的精子。
【详解】AB、因为含有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所以不存在XDXD的个体,AB错误;
C、XDXd×XdY→XDXd、XdXd、XDY、XdY,杂交子代既有雄鱼,也有雌鱼,C错误;
D、XdXd×XDY→XdY,杂交子代只有雄鱼,D正确。
故选D。
13. 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活体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成的S型菌不能稳定遗传
B. 活体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荚膜物质使R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S型菌
C. 离体转化实验中,蛋白质也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
D. 离体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活体转化实验是以R型和S型菌株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实验,将活的、无毒的R型(无荚膜,菌落粗糙型)肺炎双球菌或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安然无恙;将活的、有毒的S型(有荚膜,菌落光滑型)肺炎双球菌或将大量经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型肺炎双球菌和少量无毒、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分别注射到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患病死亡,并从小白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型菌。格里菲思称这一现象为转化作用,实验表明,S型死菌体内有一种物质能引起R型活菌转化产生S型菌。离体转化实验是艾弗里等人从S型活菌体内提取DNA、R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将它们分别和R型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只有S型菌DNA和R型活菌的混合培养的培养基中既有R型菌,也有S型菌,这就是是一部分R型菌转化产生有毒的、有荚膜的S型菌所致,并且它们的后代都是有毒、有荚膜的。
【详解】A、 活体转化实验中,小鼠体内有大量 S型菌,说明R型菌转化成的S型菌能稳定遗传,A错误;
B、活体转化实验中,无法说明是哪种物质使R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S型菌,B错误;
C、离体转化实验中,只有S型菌的DNA才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C错误;
D、离体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其DNA被水解,故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 S型菌,D正确。
故选D。
14.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 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
C. 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 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分布情况。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N是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若用15N代替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则其蛋白质也会被标记,不能区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A错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由噬菌体的DNA做模板,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原料编码合成,B错误;子代噬菌体DNA合成的模板来自于亲代噬菌体自身的DNA,而合成的原料来自于大肠杆菌,C正确;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15.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之一。下列研究成果中,为该模型构建提供主要依据的是( )
①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②富兰克林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
③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
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衍射图谱;查哥夫提出碱基A的量总是等于T的量,C的量总是等于G的量;沃森和克里克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详解】①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与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无关,①错误;
②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富兰克林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②正确;
③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沃森和克里克据此推出碱基的配对方式,③正确;
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是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后提出的,④错误。
故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如图为鼠的毛色的系谱图,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1、2号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3、6号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B. 4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3
C. 4、5号再生一个黑色母鼠的概率为3/4D. 7号与4号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概率为2/3
【答案】A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小鼠的毛色受一对遗传因子(A/a)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黑色小鼠(1和2、4和5)生了一只黑色和一只白色共两只小鼠,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黑色对白色为显性。
【详解】A、小鼠的毛色受一对遗传因子(A/a)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黑色小鼠(1和2、4和5)生了一只黑色和一只白色共两只小鼠,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黑色对白色为显性,故图中黑毛小鼠1、2、4、5号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都是Aa,3、6号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都是aa,A正确;
B、由于6号为白色,其遗传因子组成为aa,则4号的遗传因子组成只能是Aa,所以4号一定是杂合子,B错误;
C、4号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5号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因此再生一只黑毛母鼠的概率是3/4×1/2=3/8,C错误;
D、4号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7号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概率为1/3AA、2/3Aa,因此两者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概率为2/3,D正确。
故选AD。
17. 下列关于孟德尔成功揭示出两大遗传规律的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选用异花传粉的豌豆为实验材料,豌豆植株还具有稳定的、易区分的性状
B. 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首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
C. 主要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从中找出了规律(数量关系、特征等)
D.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并设计新实验来验证假说
【答案】BD
【解析】
【分析】孟德尔成功揭示出两大遗传规律的原因:
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详解】A、豌豆植株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株,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作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A错误;
B、在分析生物性状时,孟德尔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然后再研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B正确;
C、主要运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从中找出了规律(数量关系、特征等),C错误;
D、孟德尔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并设计新实验来验证假说,D正确。
故选BD。
18. 某二倍体雌性动物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 ②细胞可能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C. ③细胞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D. ④细胞一定处于减数分裂Ⅰ
【答案】ABC
【解析】
【分析】分析图:①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②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2:0:2,没有染色单体,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4:0:4,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④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2:4:4,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
【详解】A、①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正确;
B、②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2:0:2,没有染色单体,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B正确;
C、③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4:0:4,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C正确;
D、④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2:4:4,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D错误。
故选ABC。
19. 如图所示为四个遗传系谱图,则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的遗传方式完全一样
B. 丁中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女儿,正常的机率为1/4
C. 乙中若父亲携带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 丙中的父亲不可能携带致病基因
【答案】B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父母均正常,但女儿患病,可推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图中父母均正常,但儿子患病,只能推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丙图中女患者的儿子正常,可知此病不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X显性遗传病;丁图中父母均患病,但有一个女儿正常,可推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A、甲图中父母均正常,但女儿患病,可推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图中父母均正常,但儿子患病,只能推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者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
B、家系丁中父母均患病,但儿子和女儿正常,所以推断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假设相关基因为A和a),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若再生一个女儿是正常(aa)的几率是1/4,B正确;
C、乙中儿子患病而父母正常,隐性遗传病,若父亲携带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正确;
D、丙图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正常男子的基因型可为携带者,所以父亲可能携带致病基因,D错误。
故选BC。
20. 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了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BD
【解析】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发生了基因重组,A错误;
B、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B正确;
C、T2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需先用32P标记细菌,再用这些细菌标记噬菌体的DNA,C错误;
D、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某植物的花色由遗传因子A-a控制,现有以下杂交实验,请分析回答:
亲本:红花(甲)×红花(乙)→F1红花(丙)、紫花(丁)。
(1)在红花、紫花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花,红花(甲)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为验证红花(甲)的遗传因子组成,可利用F1中的_____花植株与红花(甲)杂交,这种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作_____。
(2)若让红花(丙)的所有植株均与紫花(丁)杂交,则理论上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_____。
(3)若让红花(丙)的所有植株随机交配,则理论上子代植株中紫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用分数表示)。
【答案】(1) ①. 红 ②. Aa ③. 紫 ④. 测交
(2)红花:紫花=2:1
(3)1/9
【解析】
【分析】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小问1详解】
一对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故在红花、紫花这一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红花,红花(甲)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为验证红花(甲)的遗传因子组成,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即利用F1中的紫花植株与红花(甲)杂交。
【小问2详解】
亲本甲、乙基因型均为Aa,故 F1 红花(丙)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2/3Aa,紫花(丁)的基因型为aa,让红花(丙)的所有植株均与紫花(丁)杂交,若1/3AA×aa,则子代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若2/3Aa×aa,则子代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1/3aa,因此理论上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红花:紫花=(1/3+2/3×1/2):2/3×1/2=2:1。
【小问3详解】
红花(丙)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2/3Aa,若让红花(丙)的所有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雌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2/3A、1/3a,则理论上子代植株中紫花植株aa所占的比例为1/3×1/3=1/9。
22. 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是由两对等位基因B和b、F和f控制的,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定律。
(2)纯合橙色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基因型bbFF植株的花色为_____色。
(3)现有基因型为BbFf的该植株自交,其子代的基因型有_____种,其中橙色花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
【答案】(1)自由组合
(2) ①. BBFF ②. 白
(3) ①. 9 ②. 9/16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由图可知,基因型为B-F-的个体表现为橙色,基因型为B-ff的个体表现出黄色,基因型为bb--的个体表现出白色。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B/b和F/f)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基因型为B-F-的个体表现为橙色,所以纯合橙色花植株的基因型是BBFF,基因型bbFF植株的花色为白色。
【小问3详解】
现有基因型为BbFf的该植株自交,其子代为橙色(基因型为B-F-):黄色(基因型为B-ff):白色(bb--)=9:3:4,即子代基因型有9种,其中橙色花植株所占比例为9/16。
23. 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像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甲图细胞中含有_____对同源染色体,乙图细胞中含有_____个染色单体。
(2)乙图对应丙图的_____段,乙图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
(3)丙图bc段,细胞中_____之间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的_____之间常发生相应片段的交换。cd段DNA数量_____(大于、小于、等于)de段DNA数量。
【答案】(1) ①. 4 ②. 0
(2) ①. de ②. 极体
(3) ①. 同源染色体 ②. 非姐妹染色单体 ③. 等于
【解析】
【分析】甲:有丝分裂后期,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先发生了一次有丝分裂,后发生了一次减数分裂。
【小问1详解】
甲图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乙图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中含有0个染色单体。
【小问2详解】
乙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丙图的de段,该动物为雌性,而图乙细胞均等分裂,故其产生的子细胞为极体。
【小问3详解】
丙图bc段,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发生相应片段的交换。cd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de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过程中DNA分子数目无变化,cd段DNA数量等于de段DNA数量。
24. 果蝇某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纯种野生型雌、雄品系与纯种突变型雌、雄品系(均未交配过),某研究小组从中选取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结果可推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
(2)从实验结果还可以推断突变型对野生型为_____(填“显性或隐性”)。若用B、b表示该基因,F1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
(3)若要进一步验证以上推断,可从F2中选择材料进行杂交实验,则应选择F2中表现型为_____果蝇作为亲本进行实验,若杂交一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则推断成立。
【答案】(1) ①. X ②. 如果是常染色体遗传,F2的性状分离比是3:1,与结果不相符
(2) ①. 隐性 ②. XBXb、XbY
(3) ①. 野生型雌、雄(突变型雌蝇和野生型雄蝇) ②. 野生型雌果蝇:野生型雄果蝇:突变型雄果蝇=2:1:1(野生型雌蝇:突变型雄蝇=1:1)
【解析】
【分析】根据题中遗传图解,利用假设法进行分析推理可知,若该性状为常染色体遗传,则F2中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但由图可知,此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符,故推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位于常染色体上,位于X染色体上。设突变型对野生型为显性,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XBXB和XbY,那么F1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 ,那么可得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突变型雌果蝇(XBXB和XBXb):野生型雄果蝇(XbY):突变型雄果蝇(XBY) =2:1:1,与题中所得实验结果不相符,因此突变型对野生型为显性不成立,故突变型对野生型为隐性。
【小问1详解】
根据题中遗传图解,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为若是常染色体遗传,F2的性状分离比应为3:1;与结果不符,故为伴X染色体遗传。
【小问2详解】
设突变型对野生型为显性,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XBXB和XbY,那么F1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 ,那么可得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突变型雌果蝇(XBXB和XBXb):野生型雄果蝇(XbY):突变型雄果蝇(XBY) =2:1:1,与题中所得实验结果不相符,因此突变型对野生型为显性不成立,故突变型对野生型为隐性。由此根据F2的表现型推断其基因型及比例为野生型雌果蝇(XBXb):突变型雌果蝇(XbXb):野生型雄果蝇(XBY ):突变型雄果蝇(XbY)=1:1:1:1,由此可知F1的基因型为XBXb、XbY。
【小问3详解】
若要进一步验证以上推断(突变型对野生型为隐性),即需要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其显隐性。若杂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则可推断该性状为隐性性状,故可选择F2中的野生型雌、雄果蝇作为亲本进行实验,若杂交一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生型雌果蝇(XBXB和XBXb):野生型雄果蝇(XBY):突变型雄果蝇(XbY)=2:1:1(野生型雌蝇:突变型雄蝇=1:1),则可确定突变型对野生型为隐性。
25. 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一样”。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实验材料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________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___。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_________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起着作用。
【答案】 ①. 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 ②. 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③. DNA和蛋白质的位置 ④. 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⑤. 低 ⑥.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⑦.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⑧. 32P ⑨. DNA
【解析】
【分析】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用32P和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分析曲线图:细菌的感染率为100%;上清液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说明有20%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上清液中32P先增大后保持在30%左右,说明有3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
【详解】(1)噬菌体作实验材料具有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的特点。
(2)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存在位置的变化。
(3)搅拌的目的是为了将噬菌体和细菌震脱,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DNA进入了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胞没有被破坏,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否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的过程中,DNA起着重要的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需要熟知该实验中实验材料的组成特点、实验原理、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以及目的、实验的结果和结论等。杂交组合
后代性状
一
红花A×白花B
全部为红花
二
红花C×红花D
红花:白花=3: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潍坊国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06-1生物月考试题pdf、06-2生物月考答题卡pdf、06-3生物月考答案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