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四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四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解析版).docx
    • 原卷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四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原卷版).docx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四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解析版)第1页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四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解析版)第2页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四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解析版)第3页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四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原卷版)第1页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四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原卷版)第2页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四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原卷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四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四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四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解析版docx、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四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 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B. 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
    C. 若图乙表示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S1
    D. 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样本量足够大,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lm×lm,常用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
    【详解】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
    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图中计数值应该是8,B正确;
    C、图乙中,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该森林物种数逐渐增多最后保持稳定,样方面积达到后,该森林物种数不再增加,因此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样方面积最好是,C正确;
    D、单子叶草本植物通常是从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D。
    2. 图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则该种群的个体数与年龄组成的关系将变化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该种生物幼年个体数多,老年个体数多,属于增长型。
    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详解】该生物种群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故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外来物种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物,那么会造成幼年个体减少,其他年龄期的个体数目基本不变。
    故选A。
    3. 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蝗虫的种群密度,可通过在田间施放入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用性引诱剂治理的目的是( )
    A. 改变蝗虫的迁出率B. 降低蝗虫的出生率
    C. 降低蝗虫的死亡率D. 改变蝗虫的年龄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详解】性引诱剂通过诱杀蝗虫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蝗虫的性别比例,降低蝗虫的出生率,A、C、D错误。故选B。
    【点睛】
    4. 下列关于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几千年前,人类就开始利用发酵技术,并且熟知发酵的本质
    B. 发酵是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将原料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C. 传统发酵技术一般直接利用培养获得的单一菌种进行发酵、制作食品
    D. 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食品包括腐乳、酱油、醋、泡菜、果汁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发酵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产生不同代谢物的能力,因此利用它们就可以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多种产物。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一般称为传统发酵技术。
    【详解】A、几千年前,人类就开始利用发酵技术,但并未熟知发酵的本质。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酒精发酵是由活的酵母菌引起的。此后,人们才开始了解发酵的本质。A错误;
    B、发酵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B正确。
    C、传统发酵技术是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C错误;
    D、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食品包括腐乳、酱油、醋、泡菜等,不包含果汁,D错误。
    故选B。
    5. 下列关于泡菜制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主要菌种是真菌B. 制作过程不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C. 所用装置不需要密封D. 所用菌种需要人工接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泡菜发酵的实验原理:
    (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A、制作泡菜主要菌种是乳酸菌,不是真菌,A错误;
    B、乳酸菌耐酸性环境,其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泡菜制作过程不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B正确;
    C、乳酸菌是厌氧细菌,泡菜制作的过程需要密封,C错误;
    D、泡菜制作过程所用的菌种来源于蔬菜表面,D错误。
    故选B。
    6. 有一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在家尝试制作各种发酵食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夏天温度较高,比较适宜制作果醋
    B. 制作果酒和泡菜的菌种代谢类型相同
    C. 制作泡菜时,不宜将泡菜坛装的太满,还需定期松开坛口排气
    D. 家庭自制的泡菜和果酒直接食用不会影响健康
    【答案】A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果醋制作用到的菌种是醋酸菌,醋酸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在30~35℃之间,因此夏天比较适宜制作果醋,A正确;
    B、制作果酒的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泡菜的菌种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B错误;
    C、泡菜制作利用的菌种乳酸菌是厌氧菌,因此作过程中不能松开坛口排气,C错误;
    D、家庭自制的泡菜、果酒不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容易被杂菌污染,若直接食用,则存在安全隐患,D错误。
    故选A。
    7. 以下实验过程中,需要定期排气的是( )
    A. 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葡萄酒B. 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
    C. 利用毛霉发酵制作腐乳D. 利用醋酸杆菌发酵制作果醋
    【答案】A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O2+6H2O66CO2+12H2O+能量;
    (2)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3H6O3+能量。
    3、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4、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葡萄酒时会产生二氧化碳,需要定期排气,A正确;
    B、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时不会产生气体,不需要定期排气,B错误;
    C、利用毛霉发酵制作腐乳时不是密封环境,不需要定期排气,C错误;
    D、利用醋酸杆菌发酵制作果醋时不是密封环境,不需要定期排气,D错误。
    故选 A。
    8. 下图是某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数量示意图,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最可能是( )
    A. 越来越大B. 越来越小
    C 相对稳定D. 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详解】图中所示种群的幼年个体数少、年老个体数多,其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该种群的个体数目将会越来越小,B正确,ACD均错误。
    故选B。
    9. 下列有关种群密度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其种群密度的制约
    B. 种群密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
    C. 某草原羊群中新迁入若干只羊,可提高该草原羊群环境容纳量
    D. 鱼糖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过大时,鱼的产量可能会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而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多少。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可用K值表示。种群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
    【详解】A、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A正确;
    B、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正确;
    C、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羊群中新迁入若干只羊,其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还有可能破坏其生存环境导致环境容纳量降低,C错误;
    D、池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过大,生存斗争加剧,鱼生长速率下降,导致产量下降,D正确。
    故选C。
    【点睛】
    10.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也是一个繁殖单位。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B.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C. 一间屋中的全部蟑螂D. 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
    【详解】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不符合同种生物,A错误;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不符合同种生物,B错误;
    C、一间屋中全部蟑螂,不符合同种生物,C错误;
    D、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符合定义,D正确。
    故选D。
    11.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血浆蛋白、激素、代谢废物等成分
    B. 人体内环境的pH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C.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各种细胞外液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D.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包括葡萄糖、无机盐等各种营养物质,血浆蛋白、激素以及各种代谢废物,A正确;
    B、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pH保持在7.35~7.45之间,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内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故选C。
    12. 人体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下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过程。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P处受损,膀胱将无法排出尿液
    B. 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排尿过程中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化
    D. 成人的排尿反射存在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为反射弧一部分,其中脊髓为低级中枢,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反应了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根据题意,排尿的过程中,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而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促进排尿过程进一步完成,体现了正反馈调节。
    【详解】A、若P处受损,脊髓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但是在脊髓的控制下,膀胱仍然可以排出尿液,A错误;
    B、大脑皮层属于人的高级中枢,存在感觉中枢等,因此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正确;
    C、排尿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兴奋从感受器到效应器传导需要经过突触结构,排尿过程中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化,C正确
    D、成人适时排尿体现了有意识的对排尿过程的控制,即体现神经系统对内脏的分级调节,排尿的过程中,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而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促进排尿过程进一步完成,体现了正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A。
    13. 植保站工作人员为调查某灌木丛中生活的一种活动范围广的大型有害昆虫的种群特征,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昆虫种群展开调查,两次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该昆虫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的最优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B. 该昆虫性别比例改变,能够预测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可能遭遇了性引诱剂诱杀
    D. 两次调查中各日龄的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显著,但其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与第1次调查相比,第2次调查结果中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昆虫的性别比例变化较大。
    【详解】A、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可以采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数量和性别比例,对于活动范围广的大型有害昆虫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A错误;
    B、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
    C、与第1次调查相比,第2次调查结果中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昆虫的性别比例变化较大,可能是用了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C正确;
    D、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两次调查中各日龄的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显著,基因库发生了改变,D错误。
    故选C。
    14. 如图为“S”形增长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K值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B. K/2时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量最大,K值时出生率为零
    C. 与“S”形增长相比,“J”形增长无K值且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D. 对于害虫,应在K/2与K值之间选择合适时间进行防治
    【答案】A
    【解析】
    【分析】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种群增长速率为0;在c点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种群达到K/2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详解】A、种群的“S”形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水平上下波动,K值代表此时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称为环境容纳量,A正确;
    B、K/2时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最大,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一般不为零,B错误;
    C、与“S”形增长相比,“J”形增长无K值且增长速率逐渐增大,C错误;
    D、对于害虫,应在K/2之前即低密度时期选择合适时间进行防治,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58分)
    15.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 ①. 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 ②. 1:1:1 ③. 保持稳定 ④. 活动能力
    【解析】
    【分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三种类型;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400:420:400≈1:1:1,该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结合题意,区分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统计它们的比例。
    16. 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

    (1)图1中c表示________,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填“a”“b”或“c”)。
    (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________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________型曲线增长;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计数时,需要计数样方内以及________ 的个体数。
    (4)在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________(填“大”或“小”)。
    【答案】(1) ①. 种群密度 ②. 性别比例 ③. 年龄组成 ④. b
    (2) ①. 基本不变 ②. 10 ③. “J”
    (3) ①. 随机取样 ②. 相邻两边上及其夹角
    (4)大
    【解析】
    【分析】1、据图1分析,a表示性别比例,b表示年龄组成,c表示种群密度。
    2、据图2分析,0~4年时λ=1,种群数量不变;4~10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在10~20年时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小问1详解】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小问2详解】
    分析图2,前4年λ=1,所以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由于4~10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在10~20年时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所以第10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时λ>1且不变,此时种群的增长率也不变,所以松鼠种群数量将呈J形曲线增长。
    【小问3详解】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计数时,需要计数样方内以及相邻两边上及其夹角的个体数。
    【小问4详解】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动物在被捕过一次后更难捕获,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这样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大。
    17.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对维持人体健康极为重要。
    (1)器官移植时、异体器官常不可避免地会被患者的 ________________细胞识别并攻击,为了避免器官移植时的异体排斥反应,医院建议保留婴儿的脐带血,以便必要时____________________。
    (2)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地患流感,其免疫学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细胞毒性T ②. 利用自身的干细胞构建组织器官
    (2)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寿命比较短; 流感病毒易突变,使原来的疫苗失去效用
    【解析】
    【分析】免疫学的应用包括预防接种、器官移植等。预防接种是通过接种相应的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从而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在器官移植的过程中,移入的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诱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其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对移入的外源器官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小问1详解】
    器官移植时,移入的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诱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因此异体器官常常不可避免地会被患者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攻击。脐带血中含有干细胞。为了避免器官移植时的异体排斥反应,医院建议保留婴儿的脐带血,以便必要时利用自身的干细胞构建组织器官。
    【小问2详解】
    接种过的流感疫苗属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人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由于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寿命比较短或流感病毒易突变,使原来的疫苗失去效用,因此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地患流感。
    18. 阅读如下材料:
    材料甲:科学家将牛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中,得到了体型巨大的超级小鼠;科学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出转基因烟草。
    材料乙:T4溶菌酶在温度较高时易失去活性,科学家对编码T4溶菌酶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表达的T4溶菌酶的第3位异亮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在该半胱氨酸与第97位的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了一个二硫键,提高了T4溶菌酶的耐热性。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甲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小鼠的受精卵中常用__________法。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在培育转基因植物时,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农杆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乙属于______________工程范畴。该工程是指以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______________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__________的技术,在该实例中,引起T4溶菌酶空间结构改变的原因是组成该酶肽链的__________序列发生了改变。
    【答案】(1) ①. 显微注射 ②. 限制酶 ③. DNA连接酶 ④. 农杆菌可感染植物,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
    (2) ①. 蛋白质 ②. 现有蛋白质 ③. 新的蛋白质 ④. 氨基酸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可知:材料甲中培育的体型巨大的超级小鼠和转基因烟草都采用了基因工程技术。材料乙中通过改造编码T4溶菌酶的基因而实现了对T4溶菌酶(一种蛋白质)结构的改造,进而提高了T4溶菌酶的耐热性,所采用的技术属于蛋白质工程。
    【小问1详解】
    小鼠的受精卵属于动物细胞,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动物细胞中常用显微注射法。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常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农杆菌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根据农杆菌的这一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利用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就能将目的基因导入到植物(受体)细胞内。
    【小问2详解】
    资料乙中的技术属于蛋白质工程的范畴。蛋白质工程是指以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的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的技术。在该实例中,引起T4溶菌酶空间结构改变的原因是组成该酶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
    19.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②是用______________处理细胞细胞壁,后经③过程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实际融合的过程中原生质体可能会形成________种融合细胞(只考虑两个细胞融合的情况)。④是________的过程,与此过程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
    (2)在⑤过程培养中,除了提供水分、无机盐、糖类、维生素以及氨基酸外,还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同时,在培养过程中,除必要的温度、光照和氧气等外界条件外,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操作过程中必须保证__________。
    (3)若番茄细胞内含A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内含B条染色体,将番茄和马铃薯采用杂交育种方法培育(假设能成功),得到的后代应含________条染色体,还必须用________来处理幼苗,才能得到可育的番茄-马铃薯植株,此时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
    (4)若番茄是二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则(3)中可育杂种植株为________倍体。
    【答案】 ①.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②. 3 ③. 细胞壁再生 ④. 高尔基体 ⑤. 植物激素 ⑥. 无菌条件 ⑦. (A+B)/2 ⑧. 秋水仙素 ⑨. A+B ⑩. 六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①②表示利用酶解法去壁制备原生质体的过程,③表示原生质体的融合,④表示再生细胞壁,⑤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过程①②表示利用酶解法去壁的过程,即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有活力的原生质体;若只考虑两个细胞融合的情况,③过程可以形成3种融合细胞,即番茄细胞-番茄细胞、番茄细胞-马铃薯细胞、马铃薯细胞-马铃薯细胞;④表示再生细胞壁的过程,该过程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2)⑤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使用的固体培养基成分包括水分、无机盐、糖类、维生素、氨基酸和植物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在培养过程中,除温度、氧气等外界条件外,还必须提供适时的光照,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操作过程中必须保证无菌条件。
    (3)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番茄细胞内含A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内含B条染色体,则两者杂交获得的后代细胞中含有(A+B)/2条染色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得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为A+B条,获得可育的番茄-马铃薯植株。
    (4)若番茄是二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则最终培育成的杂种植株体细胞中应含有六个染色体组,为异源六倍体。
    20. 金茶花是中国特有的观赏品种,但易得枯萎病,使其观赏价值降低。科学家在某种植物中找到了抗枯萎病的基因,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抗枯萎病的新品种金茶花。据下图完成(1)~(5)题:
    (1)①和②结合能形成③,常用的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能结合形成③,最重要的原因是①和②经酶处理后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③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二步,也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一个③的组成,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子及____________。
    (3)若④过程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则将此抗病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转基因植物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法获得。
    (4)在⑤→⑥过程中,获得抗病基因的金茶花细胞将经历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过程后才能获得⑦。
    (5)经培养长成的植株⑦具备了抗病性,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抗枯萎病金茶花培育成功,说明一种生物的基因表达系统能够识别来自另一种生物的DNA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②. 相同的黏性末端
    (2) ①.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②. 标记基因
    (3) ①. 农杆菌转化法 ②. 基因枪法 ③. 花粉管通道法
    (4) ①. 脱分化 ②. 再分化
    (5) ①. 目的基因(抗虫基因)已经表达 ②. 脱氧核苷酸序列##遗传信息##碱基序列
    【解析】
    【分析】题图表示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枯萎病的新品种金茶花的过程,其中①表示质粒;②表示目的基因;③表示基因表达载体;④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到金茶花细胞中;⑤→⑥过程采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⑦表示转基因植株。
    【小问1详解】
    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质粒、目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①和②结合形成③的过程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该过程中常用的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①和②能结合形成③,最重要的原因是目的基因和质粒经限制酶处理后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
    【小问2详解】
    形成③的过程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它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二步,也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
    【小问3详解】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受体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除此之外,转基因植物还可以通过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获得。
    【小问4详解】
    通过⑤→⑥过程,将转基因受体细胞培育成了转基因植株。在此过程中,采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步骤。
    【小问5详解】
    经培养长成的植株⑦具备了抗病性,这说明目的基因(抗虫基因)已经表达。抗枯萎病金茶花培育成功,说明一种生物的基因表达系统能够识别来自另一种生物的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遗传信息或碱基序列),并具有相同的一套遗传密码。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相关试卷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B卷:

    这是一份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B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