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学生研读教材P74,合作探究,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思考分析曹操官渡之战取胜、赤壁之战大败的原因。
2、学生了解两场战争过程,加强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由识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正确看待三国鼎立的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自主学习和分组合作探究,运用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欣赏杨洪基老师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唱的片头主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电子白板播放)。教师简单叙述歌曲内容背景,引出东汉末年诸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孙权、周瑜等英雄豪杰。成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出自哪里?刘备、曹操、孙权在当时叱咤风云到头来却依然三分天下呢?三国又是哪三国呢?分别又是谁建立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在这一节课里去找寻答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
(一)曹操势力壮大的主要举措
1.【学生研读教材P74】归纳曹操势力状大的三大事例:
事例一:(政治上)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曹操为了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事例二:(政治上)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的辅佐为曹操成就大业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事例三:(经济上)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保证了军粮供应和流民生计,实力不断增强。
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材料,教师提问:曹操势力壮大的主要举措有哪些?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得出初步结果。教师提示: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招揽人才,重用人才;招募流民和兵士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二)官渡之战战况
1.学生观看教材P74官渡之战形势图及图片展示
2. 学生自主分组讨论探究学习:认真仔细阅读教材,一个学生复述回顾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主要是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经过,战争特点,结果,作用等要素。
3. 问题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一组讨论曹操胜,一组讨论袁绍败)
第一组代表;(对象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②经济上:开荒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④重用人才。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第二组:(对象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教师点评归纳总结:官渡之战曹操虚心巧用战术取胜以少胜多,袁绍骄慠轻敌内部失和大败。两组同学非常棒继续加油!
教师过渡: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壮心”就是要统一天下统一全国。(教育学生学习曹操要有雄心状志和远大理想)为此曹操就必须要率军消灭南方的孙刘联军,又一场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展开了。
目标导学二:赤壁之战
1.多媒体展示:指导学生观看教材赤壁之战形势图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复述赤壁之战的过程。(图片展示)分析赤壁之战的背景。
3.结合教材归纳赤壁之战基本史实。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战术、结果、作用分别是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学生讨论教师补充总结:
(1)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2)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
②曹操骄傲自满。③孙刘联军战术正确。④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根本原因)
5. 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和赤壁之战败的结局中,同学们受到什么启示?
教师归纳提示:①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不是军队多。②指挥者善于用人,战略战术正确也能取胜。③要谦虚谨慎,骄傲必败;④要重视利用自然条件;⑤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对比学习方法)是学好历史加深历史知识及印象的重要方法
教师过渡:观看教材P75赤壁之战形势图,通过分析得出统一的客观条件不成熟,刘备、曹操、孙权三方都不具备完成统一的决对力量,三方力量达成了暂时的平衡,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三:三国鼎立
(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三国鼎立形势图》,归纳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归纳三方形势:
(1)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攻取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二)三国鼎立过程
2.图片展示
3.表格展示: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情况。
提示:
4.教师提问: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教师提示: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合作探究】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片,讨论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什么历史意义?有人认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的进步也有人认为是历史的倒退。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答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教材介绍了两次以少胜多的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局面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四 【巩固练习】
1.200年,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B )
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战役是( A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3.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求帮助,他们去请的人是( C )
A.厐统 B.赵云 C.诸葛亮 D.许攸
4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的是( B )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曹爽
5.三国时,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A )
A.台湾 B.澳门 C.日本 D.爪哇
6.“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是( D )
A.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 B.官渡之战曹操取胜
C.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军 D.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
3 板书设计
一 官渡之战 二 赤壁之战 三 三国鼎立
1时间:200年 1时间:208年 1形成:曹丕建魏刘备建蜀孙权建吴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2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2三国发展
3影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学生为主体分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启发式教学,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其电视剧中主题曲的引入,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把学生带回课本内容年代。本课涉及的时间较多人物形象多,教师需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史实的时间。教师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采取有效学习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归纳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教师点评总结让学生加深印象。要正确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的形成的历史进步意义,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核心素养的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项目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 美国内战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南北矛盾的加剧,内战爆发,北方的胜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与理解,学情分析及教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史料研读,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史料研读,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