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微专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微专题,共10页。
【考点解读】
课程目标
1.学习思辨性阅读,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2.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
3.阅读简明易懂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论文、著作(节选),领会不同领域科学与文化论著的内容,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
学业水平质量描述
1.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比较和分析其异同。
2.能清晰地解释文本中事实、材料与观点、推断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推论的合理性,或解释其可能存在的矛盾、模糊或故意混淆之处等。
3.能够依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信息、观点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逻辑清晰地阐明自己的依据。
4.能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并运用于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5.能围绕某一方面的问题组织专题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表达时,讲究语言运用,追求独创性,力求用不同的词语准确表达概念,用多种语句形式表达自己的判断和推理。
评价体系说明
1.在熟悉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
2.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
3.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
【考教衔接】
【认知建构】
信息类文本包含思辨类文本和一般实用类文本。
思辨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逻辑性、针对性强的特点,涵盖学科广,可以分为政论文、科学论文、时评等。
实用类文本,为的是阐释事理、传递信息、表达观点,给人“知”,启人“思”,因此多运用抽象思维和各种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一般包括新闻、传记、报告、科普、访谈等。
表1:必修上·第2单元(实用性阅读)
【学习提示】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科学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记述了售货员张秉贵的事迹,他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以热情周到的服务温暖了几代顾客的心。《“探界者”钟扬》则讲述了科学家钟扬献身于种子事业、普及科学知识、悉心培养学生的故事,展现了他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懈探索。
这三篇通讯都很注意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比如,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淤泥,终于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张秉贵“以热对冷,变冷为热”,感动了不讲理的顾客。同时,三篇通讯还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如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又如钟扬背包里的一张又一张小纸条……这些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内容更加真切感人。
阅读时注意了解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渠道采集材料,又是怎样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通讯作者在记述新闻事实时,常常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时要注意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表达观看的方法室
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点明其当代价值,呼吁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践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观点鲜明,持论严正,既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也澄清了对工匠精神的一些误解,可以深化我们对劳动的认识,激发我们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情感。
新闻评论既具有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又有新闻作品的属性。要注意分析文章中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学习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其有的放矢、直面现实的新闻品格。
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包括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前者报道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后者评论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细读相关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阅读本单元的三篇人物通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2.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思路,体会文章是怎样辩证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的。
3.角度的选择对新闻评论非常重要。面对某个事实或问题,评论的角度不同,文章面貌往往迥异。思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在选择评论角度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本单元的人物通讯中任选一篇,基于其呈现的事实,考虑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评论。
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
我们之所以经常被先进人物事迹感动,是因为这些事迹反映了人间的真善美,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共同的追求。也许我们身边没有名闻遐迩的“楷模”和“新闻人物”,但一定会有美好的人与事。能发现人世间的美好,能从身边找到值得学习、尊敬的人物,生活和写作都会变得有意义。
描写人物,要注意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特征。以千字左右的篇幅写一个人,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比较好的办法是,选取典型事例,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他的主要性格和品格。写袁隆平就要突出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写他坚持真理、不断创新的研究历程。写钟扬,则通过他长期在西藏采集种子的事迹和他有关生命意义的言论,表现他火一般的生命激情。写人要注意体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避免单一化,可以选取不同的生活侧面真实地表现人物,让人物有“立体感”。
和典型事例同样重要的,是真实感人的细节。很多情况下,能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典型的事迹,而是生活工作的细节(或“画面”)。在车水马龙的路口,执勤交警小心搀扶腿脚不便的老人过班马线;一名同学考试没通过,仍然庄重地把试卷折叠整齐收进书包。向老师微笑告别;急诊室的抢救失败了,患者家属反而安慰哭泣的护十……抓住这类细节,只要用一二百字就能写活场景中的阐述人,让一个个否一生的人“站立”在读者面前。
知识链接: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才有了灵魂、生命 ,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一)请谁来当“新闻人物”
选择人物,要注意如下标准:
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
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
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以反映某道理,事实的人物。
(二)写人物的常用手法
1.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异点
2.在矛盾冲突中写人
3.借他人之口刻画人
4.借景写人
5. 通过事实塑造人物。
具体要求:
1.要抓吸引人的故事——抓住故事使人物丰满
人物通讯如何做到故事化呢?首先,要正确选取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故事情节;其次,要注重细节的描写叙述;最后,要设法增强故事或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悬念、吸引力。当然,人物通讯故事化有一条底线,就是人物故事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艺术化,否则就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人物通讯就变成小说了。
2.打动人的细节——细节使人物更鲜活
3.个性化的语言——语言使人物更生动
在具体写作中,人物语言要合乎所写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等,要逼真,要口语化;还要合乎人物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心情和特定的说话对象,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贴切自然,生动传神。
新闻评论社会各界对新闻事件所发表言论的总称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就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特点
一、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二、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三、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四、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作用
一、引导的作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为群众解疑释惑;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指明方向。
二、 监督作用
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三、 表态作用
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形成社会性的舆论压力,发挥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四、深化作用
通过新闻评论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导社会认识。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高考类题链接
(2023·新课标Ⅰ卷)
【参考答案】
①引用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及观点;②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③进行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
表2:必修上·第6单元(思辨性阅读)
【读写结合】
跟着教材学作文| 议论要有针对性
明写作任务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价值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写作任务
审要求
①命题作文。“说”限定了文体议论文。“劝学”,鼓励学习,勉励学习,限定了写作内容。“新”,要求写作要有“现实针对性”,不老调重弹。
②“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说明要从与当下学习有关的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人们关心的某些问题、存在争议的某个说法中发掘议论的对象。
“某些问题”,说明要针对学习的不足方面来立论,如内容庞杂、形式多样、途径众多、观念有异、短视功利、热衷捷径、揠苗助长、博而不精、精而不博、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读书无用……并对其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启发人们深入思考,以作出正确的判断。要求写作要有现实针对性。
审导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新”表示今昔对比,当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哪些问题是“新”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造成的?哪些问题是家长制造的?哪些问题是学校引发的?这要求体现读者意识。
审材料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价值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不管是"荀子对学习价值的朴素认识,还是《师说》对'耻学于师'的批评",落脚点都在鼓励学习。
识“针对性”
“现实针对性”“读者意识”,是议论要有针对性的两大内容,学习知识短文《议论要有针对性》。
找中心论点
读文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写议论文更应当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这一原则,要关注时代、有针对性,简言之,议论要有针对性,题目即是论点。
理解“现实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做到“现实针对性”,可以从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人们关心的某些问题、存在争议的某个说法中发掘议论的对象,对其进行分析论证,启发人们深入思考,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议论的现实针对性,不等于只能把议论局限于某时某事。事实上,好的议论文大多能从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理解“读者意识”
根据读者的情况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
其它“针对性”意识
考场议论写作,还应具备其它方面的“针对性”意识。
①审题要有针对命题材料的意识,“观点”出自材料;
②举例论证要有“时鲜”意识,这叫眼中有读者;
③例后要有分析意识:引用了名言警句要释义,举了事例要分析;
④要有“作者身份”意识,特别是“你”这一身份。“你”,单数,当代青年,不要轻易变成“我们”,更不能置身事外换成“他们”“青年人”。
⑤要有“思辨”意识,片面偏激的观点看法不具说服力。
完成写作任务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价值的朴素认识,《师说》 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针对现实,确立“‘劝学’新说”这篇文章的论点。论点的表述,形式上是一个表肯定判断的句子,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要简明,但不能为简明而以词害意。如:
①针对“内容庞杂”的问题,立论:
②针对“形式多样”的问题,立论:
③针对“途径众多”的问题,立论:
④针对“观念有异”的问题,立论:
⑤针对“短视功利”的问题,立论:
⑥针对“热衷捷径”的问题,立论:
⑦针对“揠苗助长”的问题,立论:
⑧针对“博而不精”的问题,立论:
⑨针对“精而不博”的问题,立论:
⑩针对“华而不实”的问题,立论:
⑪针对“读书无用”的问题,立论:
……
【阅读指导】
阅读指导:“标—理—串”快速读文
把握信息性文本,理解是重点,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关键词句,作者的基本理念、态度以及行文结构是拿下三道选择题的前提条件。因此,可以采用“标—理—串”三位一体快速读文法。
读文技法
第一步:标。标注行文关键词句。
1.关键词
(1)时间范围词:时间(多次出现的时间)、数据(具体数据、比例等)及其表范围的词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
(2)修饰限制词:如非常、总共、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主要、很等表程度的词语。
(3)逻辑关系词: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将、了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4)行文关联词: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①表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②表转折——但是、反而、可是、却、然而、不过、其实、实际上;③表并列——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④表分类——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等)。
(5)内容解说词:解说性的词语(那、它、其、此、这;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等,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2.关键句
(1)从内容上来看,是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一般是概括句或议论句。如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论据句等。
(2)从表达上来看,是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如此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
(3)从结构上来看,是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有明显的逻辑关系的标志性句子。
第二步:理。理清结构层次关系。
1.概括段落层次含意,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层次含意的常见方式有:①有特殊句子的,寻找各段的中心句。(如段首的总领句、段末的总结句及段中的衔接过渡句等)。②有关键词的,依据文中关键词,筛选信息删繁就简,比较概括。③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要概括其内容要点,进而把握语句间的关系。
2.局部分析,把握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逻辑关系。①信息性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假设等内在关系,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②信息性文本的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照、因果等逻辑关系。
第三步:串。串联比较概括内容。
1.读完文本后,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和梳理的每段含意及关系,迅速串联起各段内容概要,分清材料和观点的联系,领会文意,把握观点。
2.在思考与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概括。比较材料内容的异同、观点的异同,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意图,评价观点态度。
高考类题链接
2021年新高考Ⅱ卷《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第4题。
【参考答案】
①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先提出网络行为尤其是青年的网络行为需要规范这一论点,然后从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两个角度展开论证;②“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又构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表3:必修下·第3单元(实用性阅读)
高考类题链接
2020年新高考Ⅰ卷《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第4题。
表4:必修下·第5单元(实用性阅读)
高考类题链接
2022年新高考Ⅰ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第4题。
表5:选必中·第1单元(科学与文化论著)
高考类题链接
2022年新高考Ⅰ卷《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第5题。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①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固本健体才可以消化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②与时俱进。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③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为中用。
表6:选必下·第4单元(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选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研习任务描述
(摘要)
任务一: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阅读人物通讯,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任务二: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思路,体会文章是怎样辩证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的,思考其在选择评论角度方面的特点。
任务分析探究
(路径)
任务一:通过分析作者的立场和态度,加深对新闻文体(人物通讯)文体特征的认识;挖掘新闻人物的典型事件,并对新闻事实背后的意义加以阐释,指出新闻价值,以及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任务二:侧重加深对新闻评论内在的逻辑结构的认知;以及对新闻评论角度作用的理解:一是倾向性;二是引导作用;三是深化作用等。
高考类题链接
(类文类题)
2023年新课标Ⅰ卷《后真相时代》第5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文体:新闻通讯(人物)
写法:通过典型材料,以生动的细节表现人物个性的特点。
语言:准确、生动地细节刻画以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
1. 提升媒介素养,准确把握新闻信息,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分析报道角度,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理解新闻立场。
2. 学习新闻评论,理解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与立场、观点之间的关系,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
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5题。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文体:新闻评论
写法:既有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又具有新闻作品的属性。
语言:透过现象看本质,语言表述所表明的态度倾向和意旨导向。
选文
《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研习任务描述
(摘要)
任务一:阅读课文,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体会其说理艺术,看看作者是如何阐释“学习之道”的。从课文中找出典型例子,分析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阐发观点上的作用。
任务二:本单元的文章大都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往往先批判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结合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层层辩驳剖析的。
任务分析探究
(路径)
任务一:设计的目标,将论证方法进行辨析、理解,并探究不同论证方法的不同论证效果。
任务二:主要是加深对议论针对性和论证思路的认识。议论性文章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阐发。同时,思辨类文章的一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思辨类文章一般都有一个核心论题,围绕其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或分项并列或层层深入地进行阐释或论证。可以根据这些基本思路分析具体文章。
高考类题链接
(类文类题)
2021年新高考Ⅱ卷《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第4题。
选文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
研习任务描述
(摘要)
任务:阅读此类文章,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思路。选择其中一篇,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述的(并思考比较两篇文章在方法和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任务分析探究
(路径)
任务:侧重学习知识性读物(学术性较强的文章)的基本读法:找出主要概念,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述的。另外,学习同类文本,不同文章的比较角度:文章的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
高考类题链接
(类文类题)
2020年新高考Ⅰ卷《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第4题。
选文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研习任务描述
(摘要)
任务一:梳理两篇文章的思路,分析文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演讲的结构。同时,借助相关背景资料,理解作者为文的目的,思考作者为此运用了哪些特定的表达方式和策略,举例说明。
任务二:分析课文中的句子,把握作者运用长句表达的深刻含义和复杂情感。
任务分析探究
(路径)
任务一:侧重通过梳理课文结构以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属于细读文本,理解实用类文章特点的任务。同时,引导把握实用文的功能特点,特别是其突出的目的性(也可以说是针对性)。
任务二:学习如何细细揣摩品味表意复杂的长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或其中的复杂情感。这一任务特别有提示作用:阅读势必会遇到表意丰富、逻辑复杂的文章,这些训练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具体方法:划分句子成分或复句结构;不仅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效果,还要关注句子与语体、文体的关系。
高考类题链接
(类文类题)
2022年新高考Ⅰ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第4题。
选文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
研习任务描述
(摘要)
任务:阅读这类(科学与文化论著)文章,选择一个角度(思想观点、论述方法、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写一则读后感。
任务分析探究
(路径)
任务:“以写促读”,旨在引导我们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其阅读的能力,并通过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理解文本内容、结构和论证逻辑,从思想观点、论述方法、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
高考类题链接
(类文类题)
2022年新高考Ⅰ卷《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第5题。
选文
《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研习任务描述
(摘要)
在阅读方法上采取合适的阅读策略,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思维和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任务一: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呈现文本的内容和思路。总结阅读这一类论著,应掌握哪些基本的方法?(如抓住其中的基本概念、把握概念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观点等)
任务二:从课文中找出一些“难懂”的长句,思考如何读懂它们。(自然科学论著的语言讲求严密、准确,复杂的思路常常用长句来表达。阅读长句,要把握句子的基本成分或结构层次,理解句中的重要概念,进而掌握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任务分析探究
(路径)
任务一:侧重总结概括“信息类”文本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即依照文体的特征(如自然科学论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理论性),初读加精读,如梳理主要概念、基本观点,或作者运用了哪些现象或事实来支持他的观点等。(详见“微专题1”)
任务二:侧重如何读懂长句(对必修下学习任务的强化),如注意抓住句子的主要成分,把握主要结构,特别注意定语的修饰或限制作用等。(详见“微专题2”)
高考类题链接
(类文类题)
2023年全国甲卷《树的秘密生命》第4~6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版.新高考版 语文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文件包含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十年高考docx、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docx、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三年模拟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Ⅰ 信息类文本阅读,共6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把握论述类文本的分类和基本特征,落实论述类文本的三步读文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共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