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素月分辉,明河共影,____________。(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____________。”(《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南朝谢灵运称“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汤显祖在《游园》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非常重要,他用微笑表示了对子路的政治抱负的态度,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微笑的原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答案】 ①. 表里俱澄澈 ②. 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 良辰美景奈何天 ④. 赏心乐事谁家院 ⑤. 为国以礼 ⑥. 其言不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俱”“撰”“辰”“奈”“礼”。
2 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 但它缺乏根基,缺少了和乡土本色的有机融合。
①要提防把城市模式复制到乡村的冲动,
②这种简单的复制也许可能在短期内看到效果,
③不能有城市模式优于乡村模式的想法,
④不能将“传统乡村”和“现代城市”对立起来,
A. ①④③②B. ③④②①C. ④③①②D. ③④①②
(2)《庖丁解牛》一篇中有很多成语,以下句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王下棋总是输多赢少,因为他目无全牛,做不到“走一步看三招”。
B. 他曾经专修英国文学,对他来说,用英文写作自然是游刃有余的。
C. 他在商场里精心挑选了一件新衣服,然后善刀而藏,回家试穿。
D. 一个人做事如果总是怕这怕那的,犹豫不决,那就太踌躇满志了。
【答案】(1)C (2)B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这种简单的复制”指代的是“把城市模式复制到乡村”,按语意可知应先说①后说②,即②在①后,排除AB。
两个“不能……”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的要求,结合①看,①说的是“把城市模式复制到乡村”,深挖其原因,为何要把城市模式复制到乡村,可能在于“城市模式优于乡村模式”,因此③和①关系最紧密,排除D。
后文“但它缺乏根基,缺少了和乡土本色的有机融合”中的“它”针对的是②的情况,①②放在最后。
总体上看,④③①②排列最合适。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语境说的是小王下棋做不到“走一步看三招”,无法统揽全局,统筹兼顾,“目无全牛”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B.游刃有余:指肢解牛体时能对准骨节间的空隙下刀,刀刃运行于空隙之间还有回旋的余地;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用英文写作”是一种技能,他专修英国文学,可推知其对英文非常熟练、精通。此处用“游刃有余”与语境相符。
C.善刀而藏:意思是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语境中指收藏衣服回家,成语搭配对象错误,不符合语境。
D.踌躇满志:多用来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或十分得意的样子。语境中指瞻前顾后、过于犹豫的状况,成语与之色彩不合。
故选B。
二、阅读(50分)
(一)(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Sra远不是人工智能终点
①无论什么大模型,贴近产业才有未来。人工智能只有赋能千行百业,才能发挥出更大价值。要正视中美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差距,但也不必妄自菲薄。中国在制造业、服务业、交通业、健康教育等领域拥有丰富应用场景,加之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②大语言模型ChatGPT的热潮还未退去,文生视频大模型Sra又惊艳亮相,推动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车轮”滚滚向前。ChatGPT和Sra都证明,人工智能所孕育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有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领头羊”。Sra远不是人工智能的终点,作为一项使能技术,人工智能还会有更大空间、更多可能。
③Sra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学习、理解和___________,这是人工智能的精髓所在。此前推出的文生视频产品大多只能生成几秒到十几秒的连贯视频,而Sra能将简短的文本描述转化成长达1分钟的高清视频,且视频更为真实立体,场景复杂、角色多元,画质卓越、连续稳定。以假乱真的背后,靠的是强大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通过学习海量视频,实现生成视频,还能基于视频扩展视频,Sra延续了OpenAI的规模法则,即“大力出奇迹”。正是这种学习模拟能力,使得Sra看起来是一个“文生视频”的工具,本质是一个通用的“物理世界模拟器”。
④无论什么大模型,贴近产业才有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早期出现的技术大多着眼于解决虚拟世界的问题,因而没掀起太多波澜。此前,ChatGPT写诗作画的表现虽令人震撼,但业界很快明确,聚焦特定领域、针对特定场景、解决特定问题的行业大模型才有更多市场机会。此次,Sra距离产业就更近了些。正如不少人发问,人工智能可以生成视频,电影还需要人拍吗?市场机构预测,Sra将率先在短视频、广告、互动娱乐、影视制作和媒体等行业中应用,助力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优化用户体验。人工智能只有赋能千行百业,才能发挥出更大价值。
⑤要正视中美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差距。Sra的惊艳登场,也让人工智能产业从业者看清了差距。一直以来,中美两国被视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梯队。从科研成果、投资排名、大学排名等多项指标来看,中国多年来保持全球第二的水平。但类似ChatGPT、Sra这样的原始性创新、颠覆性技术却没有出现在中国,差距在哪里?人才、数据、算力被视为关键三要素,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亟待突破的瓶颈。
⑥当然也不必妄自菲薄。要看到,中国仅用了一年,就实现了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迅速追赶,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技术进步飞快。更要看到,中国具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和数据规模,将为人工智能训练提供海量的资源支持。同时,中国在制造业、服务业、交通业、健康教育等领域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加之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国在人才、教育、专利产出等方面均有所进步。
⑦新时代催生新技术,新技术创造新时代。进入数据要素和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有了更多“原料”和“出路”,具备更大的赋能力量。ChatGPT也好,Sra也罢,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奔涌而来。谁能牵住人工智能这只“领头羊”,谁就能靠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激发更多新质生产力,在重塑全球竞争新格局中掌握关键引擎。
3. 结合下文,填入第③段中“Sra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学习、理解和_____”空白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应用B. 综合C. 模拟D. 反馈
4. 根据文意,不属于“使能技术”的一项是( )
A. ChatGPTB. SraC. 传统报业D. 纳米制造
5. 下列关于“Sra”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Sra证明了人工智能所孕育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它有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领头羊”。
B. Sra能将简短的文本描述转化成高清视频,且视频更为真实,场景复杂、角色多元,画质卓越、连续稳定。
C. 虽然中美两国被视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梯队,但类似Sra这样的原始性创新、颠覆性技术却没出现在中国。
D. Sra已率先在短视频、广告、互动娱乐、影视制作等行业中应用,助力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优化用户体验。
6. 你的朋友小东从小就对电影艺术有浓厚的兴趣,长大想成为一名电影导演,如今Sra的横空出世,让他担心以后电影都不需要人拍了,请你结合本文观点,拟一条100字左右的微信劝说他。
【答案】3. C 4. C
5. A 6. 示例:
你不要担心。首先,虽然Sra可以通过文本便生产出一段精美的视频,但无论是视频的主题、脚本、分镜头,以及台词的表现力,这都离不开人的创意,Sra的作用只能是“赋能”;其次,Sra能将简短的文本描述转化成长达1分钟的高清视频,而一部电影是由无数个1分钟组成的,所以短期内,电影还是需要人来拍。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后文“靠的是强大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正是这种学习模拟能力”可知,Sra对现实世界具有学习、理解和模拟能力。所以应填“模拟”。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依据“作为一项使能技术,人工智能还会有更大空间、更多可能”可知,使能技术首先应是一种“技术”,此外还应具备大空间、多可能的特点。“传统报业”不属于“技术”,且不具备多可能的特点,所以不属于“使能技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A.“它有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领头羊’”错误。原文的表述是“ChatGPT和Sra都证明,人工智能所孕育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有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领头羊’”,可见有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领头羊”的是“人工智能”,而不是“Sra”。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写微信劝说词,就要否定“以后电影都不需要人拍了”的观点。
结合“Sra看起来是一个‘文生视频’的工具”“人工智能只有赋能千行百业,才能发挥出史大价值”可知,Sra只是“文生视频”的工具,作用是“赋能”;再结合电影拍摄的特点,比如需要设置主题、脚本、分镜头,需要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台词等,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创意。所以以后电影还需要人拍。
结合“Sra能将简短的文本描述转化成长达1分钟的高清视频”可知,Sra只能将简短的文本描述转化成长达1分钟的高清视频,而一部电影是由无数个1分钟组成的,所以短期内,Sra还很难颠覆整个行业。
(二) (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秋的歉意
林语尘
①这是很多年前的画面了:年轻的我爹,一个鸡窝头蓬乱、戴着酒瓶底眼镜、穿夹克衫的文艺青年,牵着三岁的我,在街心公园里,跟一棵树玩。
②树是一丛紫薇——说“一丛”是因为它没有明显的主干。三五根粗细差不多的杆子,彼此簇拥,在离地一尺多高处就开始分枝、生叶,每根枝条最顶端,都开着一团紫红色的花。树丛与成人身高相仿,并不高大,但对幼小的我来说,枝头那些花朵,已经需要仰望了。草地上触手可及的蛇莓、婆婆纳和蒲公英,才是我熟悉的玩伴,紫薇花远远探向天空,看起来完全没有陪我玩的意思。
③北京地安门的雁翅楼,开了一家中国书店。初秋时节从店里逛出来,门前就是一排矮矮的紫薇,正开着花。在传统建筑映衬下,紫薇花的古典之美格外鲜明毕竟长了副绉纱模样,有工艺品般的精致。《红楼》里,薛姨妈给贾府姑娘送来“宫里头作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枝”,我想象的,就是紫薇花的模样。
④这精巧的花,衬碧瓦朱蕊的景,明明富丽,却又暗藏着一种寂寞气息,使人联想深宫禁苑,长日寥落,无数不被珍惜、掷水而去的青春。紫薇花期很长,在夏秋之间,持续三四个月都见得到花。太常见、太理所当然,也就太容易被忽略了。有的年头,一夏天浑浑噩噩、生计奔忙,等蝉声消失、初秋来到,才想起:该去看看紫薇花。这种时候,就忍不住对这位老朋友心生歉意。
⑤晏殊有一首《清平乐》,写一个平常的秋日黄昏:金风初起,梧桐叶落,小酌后带着微醺,一觉睡到了夕阳西下,感受到鲜明的秋凉。“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⑥来到北京,恍然大悟。晏殊笔下,初秋与紫薇同残的,应该是江北随处可见的木槿花啊。在绿地里,木槿常与紫薇相对而栽,二者花期都横贯夏秋。木槿多见淡紫的花,有单瓣也有重瓣,清晨初开时偏粉紫,傍晚凋谢时,会变成一种更忧郁的蓝紫色。此时花瓣上的筋脉也会变得更明显,像迟暮之人手背青筋浮凸。
⑦虽然总体花期甚长,但木槿单朵花只开一日,花树每天都在“纷纷开且落”。无论形貌,还是气质,都更符合我对汴京城里、晏家花园那个秋日黄昏的想象。
⑧我对木槿,也怀有与紫薇相似的歉意。
⑨今年的夏,阴雨格外多。总是没见两天太阳,天空就换了张泫然欲泣的面孔。可温度并不因此稍减,空中弥漫着烫人的白色水汽,整座城市发着高烧,从早到晚都在三十八九度。
⑩这样反常的天气,人也像得了热病,日常工作都变得更难完成。拖着疲惫的躯体下班,还有一阳台植物等着收拾——养花最怕湿热天气,每天都在抢救烂根、消除菌病和杀灭虫害之间疲于奔命。老旧房屋经不住雨水,今日窗台渗水,明日橱柜生霉,后天下水道还堵了……无处不在的小麻烦,就跟雨后花园里无孔不入的蚊子一样,消磨着人的冷静。带着苦夏的一腔烦躁,看见盛花不断的木槿,甚至会想:它怎么还在开?这见鬼的夏天怎么还不结束?
⑪这是迁怒,毫无道理、任性又可恶,我知道的。
⑫木槿花并不在意人的喜恶。草木有本心,它只是在属于自己的季节尽情恣意罢了。正是这种不在意,让它们显得温柔宽厚,也让我放松。情绪化没关系,不开心、发脾气没关系,袒露糟糕的自己也没关系,无论怎样,我总是被植物包容的。
⑬漫长苦热的夏天也终究会过去。初秋,飒踏而来了。
⑭木槿花仍在开。雨后黄昏,昏暗的天光色调,反而将它那略带忧伤的淡紫衬得明亮起来。我经过草坪,植物吸饱水,绿得发蓝。一丛木槿就在墙根底下,垂下碧色沉沉的枝条,梢头悬着半开半谢、似粉又似蓝的紫花。往前走,又一丛,换了个品种,洁净的白色花瓣挂满水珠,花心殷红,像满树白瓷酒盏,倾杯畅饮后,亮出杯底一抹胭脂,说不出地风流蕴藉。
⑮真美啊,之前怎么就没留意呢?
(选自《文汇报》2023年10月,有删改)
7. 分析文章第⑤段引用晏殊《清平乐》一词的作用。
8. 请赏析第⑥段划线句。
9. 简析第⑪段中作者写到“迁怒”的用意。
10. 请结合全文,赏析本文标题“初秋的歉意”。
【答案】7. ①写了夏秋时节紫薇与木槿花同开,成为一景;②引出下文,增添文采。
8.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花瓣上的筋脉比作迟暮之人手背青筋,写出了木槿花凋谢是的情状,抒发了作者对美丽的生命即将逝去的痛惜之情。
9. ①苦夏异常的天气消磨着作者的冷静,让他心生烦躁,以致他迁怒于这盛开的木槿花。②作者写自己的“迁怒”,是为了引出介绍木槿花花开本心、温柔宽厚的特点,赞美了木槿花对人的喜恶等情绪的包容的品质。
10. ①紫薇与木槿花都开放在夏秋之间,都太优秀、太省心反而容易被忽略,漫长的花期与最热最苦的夏季重叠,即使开得那么好,也往往被人们忽视,所以作者对秋天里自己辜负了生命这样灿烂的开放而深表歉意。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作用的能力。
联系本段中的“紫薇与槿花,就是天经地义的搭档,夏秋时节园林中,就该有此一景”可知,晏殊《清平乐》一诗写了夏秋时节紫薇与木槿花同开,成为一景。
再联系后段中的“来到北京,恍然大悟。晏殊笔下,初秋与紫薇同残的,应该是江北随处可见的木槿花啊”可知,引用晏殊《清平乐》在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此外,文章中引用古诗词名句,增添了文采和诗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
第⑥段划线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花瓣上的筋脉”是本体,“迟暮之人手背青筋”是喻体,把花瓣上的筋脉比作迟暮之人手背青筋,写出了木槿花凋谢时的情状,抒发了作者对美丽的生命即将逝去的痛惜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今年的夏天天气反常,阴雨特别多,全天温度异常高,在这样高湿的天气里,人的感觉很糟糕——“像得了热病”,“日常工作都变得更难完成。拖着疲惫的躯体下班,还有一阳台植物等着收拾……疲于奔命。老旧房屋经不住雨水,今日窗台渗水,明日橱柜生霉,后天下水道还堵了……无处不在的小麻烦”,苦夏消磨着人的冷静,让人心生一腔烦躁,根本没有心情再去看盛花不断的木槿。因为这异常的天气,作者就迁怒于这盛开的木槿花。
但是第⑫段作者写道“木槿花并不在意人的喜恶。草木有本心,它只是在属于自己的季节尽情恣意罢了。正是这种不在意,让它们显得温柔宽厚,也让我放松。情绪化没关系,不开心、发脾气没关系,袒露糟糕的自己也没关系,无论怎样,我总是被植物包容的。”可见,作者写迁怒,是为了引出对木槿花花开本心、温柔宽厚的特点,赞美了木槿花对人的喜恶等情绪的包容的品质。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根据第④段中的“‘我对木槿,也怀有与紫薇相似的歉意。它们都是太优秀、太省心反而被忽略的孩子,漫长的花期与最热最苦的夏季重叠,开得那么好,我却往往无心欣赏”可知,紫薇和木槿花都有漫长的花期,都开得很美丽很灿烂,却容易被忙碌的人们辜负。它们太优秀、太省心,反而常常被忽略。作者对秋天这样慷慨的馈赠自己却无心欣赏,他为自己辜负了生命这样灿烂的开放而深表歉意。
这篇文章标题是“初秋的歉意”,读者看到这样的标题,自然会想知道秋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人心生歉意,对谁致歉,为何致歉等等,所以。该标题有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三)(6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1. 本词开篇“正故国晚秋”中的“故国”即__________(填写地名)。
12. 关于本词使用修辞手法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典、反复B. 用典、比喻C. 拟人、比喻D. 拟人、反复
13. 本词景物描写颇具特色,请以画线句为例,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答案】11. 金陵 12. B
13. 诗句意象鲜明,“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以用典和比喻的手法,描写白练般清澈的江水和连锦不断翠绿的山峰,景象壮美。再加上船帆飘动,酒旗迎风,景色壮丽,高远辽阔。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结合题目“金陵怀古”可知,作者是在金陵登高赏景怀古,所以“故国”指金陵。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中“千里澄江似练”把澄澈的江水喻为白练,运用比喻修辞;
“千里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属于用典;“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故使用了用典和比喻的修辞。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特点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意境特点。诗句中“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等极具特色的意象,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
表达技巧上。用典:“千里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比喻:“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运用修辞使一幅金陵壮美的锦绣江山图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描写晚秋季节特有的白练般清澈的江水和连锦不断翠绿的山峰,再加上船帆飘动,酒旗迎风,景色壮丽,高远辽阔。
(四) (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迟。”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犹不如人
(2)行李之往来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失其所与
15. 与第③段“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B.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庖丁解牛》)
C.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D. 不吾知也(《子路侍坐》)
16. 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7. 根据本文最后一段内容,分析晋文公的性格特点。
【答案】14. (1)尚且(2)使者(3)没有(4)结盟 15. D
16. 越过别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17. 晋文公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君主,他有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1)句意:尚且不如别人。
(2)句意:使者来来往往。
(3)句意: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
(4)句意:失去同盟国。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标志,将宾语“何厌”前置。其正常的语序是“夫晋,有何厌”。句意: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
A.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掌上”用作状语,修饰动词“运”,其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天下可于掌运”,句意:治理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一样容易。
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我所重视和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
C.被动句,“为”,表被动,被。句意: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D.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吾”作“知”的宾语,“吾”前置了,其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吾也”。句意:没有人了解我。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远方的郑国;“焉”,疑问代词,为什么;“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陪”,同“倍”,增加。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文章最后晋文公说“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所以,晋文公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君主,他有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
参考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动乱来代替整齐,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五) (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云门记
明·刘基
①语东南山水之美者,莫不曰会稽。岂其他无山水哉?多于山则深沈杳绝,使人惜凄而寂寥;多于水则旷漾浩汗,使人望洋而靡漫。独会稽为得其中,虽有层峦复冈,而无梯磴攀陟之劳;大湖长溪,而无激冲漂覆之虞。于是适意游赏者,莫不乐往而忘疲□。
②曩余行江浙间,闻会稽有云门、若耶之胜,思一游不可得。甲午之岁始至越,以事弗克游。明年春,天台朱伯言自浙西来,乃与友偕往游,则知所谓云门、若耶,采不谬于所闻,于是慨然有留连徘徊之意。而人事不偶,不能如其愿,遂自广孝寺度岭,至法华山而归。至于普济、明觉诸寺,名山古迹,多不得一寓目,而余之兴终未已也。其年六月,乃复与灵峰奎上人往,颇得观所未历,而向时同游之人,俱不在焉。予每怪古人于欢会之际,辄兴悲感,于此观之,良非过矣。
③昔唐柳先生谪居岭外,日与宾客为山水之游,凡其所至,一丘一壑,莫不有记。夫岭外,黄茆苦竹之地,有一可取,犹必表而出之,而况于云门、若耶以山水名于天下者哉?惜余之荒陋,不足以发扬之也。虽然,岭外之地,各控一奇,而不能皆譬之于人,取其长,不求其全。故陈文子取其清,令尹子文取其忠,臧武仲取其智,尾生取其信,务光、卞随取其廉,孟贲、夏育取其力,庆忌、专诸、北宫黝之徒取其勇,如斯而已矣。若夫云门、若耶,则又不可以与此同条而共贯也。故但记其足之所至,目之所及,聊以志岁月云。若其昔游之地,则伯言已记之,不重述也。
(选自《刘伯温文集》,有删改)
18. 可填入文章第①段方框处的是( )
A. 焉B. 乎C. 者D. 耳
19. 根据文章第①段,作者将“会稽”相比于其他东南山水更美的原因概括为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0. 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记述多次经会稽云门而不得游玩的经历,侧面描写出云门鼎鼎有名、令人神往。
B. 作者与奎上人同往云门才得以终游,抒发了对古人在欢聚之时总是产生悲感的不解。
C. 作者写自愧于柳宗元“一丘一壑,莫不有记”,体现出自己的荒陋无知、无以抒怀。
D. 作者认为柳宗元对岭外之地尚可记书,那作为天下胜景的云门就更有可记可书之处。
21. 请分析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将景“譬之于人”的合理性。
【答案】18. A 19. 虽有层峦复冈,而无梯磴攀陟之劳;大湖长溪,而无激冲漂覆之虞。
20. B 21. 将景色譬之于人,是因为二者有相似点。①美好的景色各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能全部游玩到,也不能一一全部描述出来,只“取其长,不求其全”。②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只选取最能代表其特点的一点即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原句“于是适意游赏者,莫不乐往而忘疲□”,意思是于是享受游览的人,莫有不乐意前往而忘记疲劳的了。这里需要一个表示陈述语气的词语。
A.可以放在末尾表陈述语气;
B.表示疑问语气;
C.放在上句末尾,表示提顿会判断等;
D.表示感叹语气。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写出“会稽”相比于其他东南山水更美的原因,并且用原句回答。
第①段第一句点明会稽的山水在东南地区最美,第二句说的是其它山水不是最美的原因,第三句是会稽山水最美的原因,第四句是说游赏者都原意到会稽来观赏。
由此可知答案为第三句:虽有层峦复冈,而无梯磴攀陟之劳;大湖长溪,而无激冲漂覆之虞。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抒发了对古人在欢聚之时总是产生悲感的不解”错,原文“予每怪古人于欢会之际,辄兴悲感,于此观之,良非过矣”,可见作者通过自己游览的感受,理解了古人为何在欢聚时总是产生悲感。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将景色譬之于人,是因为二者有相似点。
文中写“岭外之地,各控一奇,而不能皆譬之于人,取其长,不求其全”,美好的景色各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能全部游玩到,也不能一一全部描述出来,只“取其长,不求其全”。
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只选取最能代表其特点的一点即可。如“陈文子取其清,令尹子文取其忠,臧武仲取其智,尾生取其信,务光、卞随取其廉,孟贲、夏育取其力,庆忌、专诸、北宫黝之徒取其勇”。
参考译文:
①说到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没有不说到会稽的。难度是其它地方没有山水吗?山太多的话就会深沉幽邃,让人感到凄怆而寂寥;水太多的话就会旷远浩渺,让人感到空荡而无边无际。只有会稽在其中,即使有层峦叠嶂,而没有攀登的辛苦;有大湖长溪,而没有激流冲击颠覆的担忧。于是享受游览的人,莫有不乐意前往而忘记疲劳的了。
②从前我到江浙之间去,听说会稽有云门、若耶这类美景,想要去游览却不能够。甲午这一年才到了越地,因为有事没有能够游览。第二年春天,天台的朱伯言从浙西来,于是和友人一同前往游览,才知道所谓的云门、若耶,风采与传闻没有差别,于是情绪激动有留连徘徊的意趣。可是世间事往往不和谐,不能如我所愿,于是从广孝寺度过山岭,到法华山才回来。到了普济、明觉各寺,名山古迹,多得看不过来,而我的兴致还没有停止。这年六月,就又和灵峰奎上人前往,终于能够观赏我没有看过的风景,而先前一同游览的人,全都不在了。我常常奇怪古人在欢乐聚会的时候,总是会兴起悲伤之感,在这时再看他们,的确并不过分。
③从前唐柳先生被贬谪居住在岭外,每天和宾客游览山水,凡是他所到的地方,一个山丘一道沟壑,没有不记录。那岭外,长着黄茅草和苦竹的地方,有一处可取之处,尚且会作表让为它扬名,何况对于云门、若耶这些凭借山水在天下闻名的地方呢?可惜我才学荒疏鄙陋,没有能力来为它扬名。即使这样,岭外的地方,各自拥有一个奇特之处,而不能全都让人们知道,只取其中的一个长处,不求其全部。所以陈文子取他的清廉,令尹子文取他的忠诚,臧武仲取他的智慧,尾生取他的诚信,务光、卞随取他的廉洁,孟贲、夏育取他的力量,庆忌、专诸、北宫黝这些人取他的勇敢,如此罢了。像那云门、若耶,则又不能够与这些人采取一样的原则。所以只记下我脚步到达的地方,眼睛看到的地方,姑且来记下岁月罢了。像那些从前游览过的地方,伯言已经记下来了,不再追述。
三、写作(4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如果不是自己拥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要求取。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7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只有一句话,在命题上体现了上海高考的一贯风格,既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又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具有较大的思考和写作空间。题干用语简洁,含义清晰,不增加学生审题障碍,能考察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
材料的含义取自苏轼的《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首先,先来理解几个关键概念:
1.“不是自己拥有的”,说明是外物,可以是具体的物品,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可以是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自然风光;也可以是功名福贵、名声名望等世俗追求……
2.“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要求取”,强调对于不是自己的拥有的东西,不去追求、争取的态度和行为,既可以理解为对不是自己拥有的东西要不贪心,不妄求的淡泊洒脱态度,比如对于不必要的功名利禄,不去强求;也可以理解是一种不敢追求、不愿奋斗、不求上进的懦弱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于比赛的机会,不去努力争取就直接放弃的懦弱行为。
综合材料来看,“有人说”说明材料呈现的是部分人的观点,考生既可以对材料表示赞同,也可以持批判态度。
如果持赞同态度,应重在证明:为什么不是自己拥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不要求取?
1.因为不是自己拥有的东西,可能有自己的主人,有自己主人的就不能去占有。
2.如果过分追求不是自己拥有的东西,就会容易陷入欲望的沟壑之中,最终导致自我迷失,比如清朝的和珅,现实生活中的贪官污吏,那些贪小便宜的人等等。
如果持批判态度,应重在证明:为什么不是自己拥有的,就要一丝一毫不去求取?
1.人生来就不是拥有一切,谁不是从一无所有奋斗起来的呢?假如没有祖辈父辈的努力奋斗,努力争取,怎么会有新时代物资富足的生活呢?
2.如果一味强调“不是自己拥有就不去求取”这不是助长不求上进的懒惰之风吗?这不就是不敢追求,不愿奋斗的懦弱无能的表现吗?
不管是赞同还是批判,考生只要观点明确,立场鲜明,言之有理即可。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引述材料这句话,然后摆明态度,明确提出观点:苟非已有,不去求取。接着,结合现实生活例子分析为什么对于不是自己拥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要求取,比如对于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不过分追求等等。然后分析这种“虽一毫而莫取”体现的是一种淡泊洒脱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不贪心、不妄求的自我修养。最后,总结观点,升华主题。
立意:
1.苟非已有,不去求取。
2. 君子当取之有道。
3.积极求取,上进之道。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