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为新生儿从母亲的乳汁中获得抗体 IgG 的过程,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新生儿从肠腔中吸收IgG的运输方式为胞吞
B. 小肠上皮细胞摄入与释放IgG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 IgG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T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
D. 母乳喂养能提高新生儿的体液免疫能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小分子的物质可以通过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来进出细胞,大分子进出细胞是通过内吞和外排来完成的。被动运输的动力来自于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主动运输的动力来自ATP。胞吞和胞吐进行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胞吞和胞吐与主动运输一样也需要能量供应,如果分泌细胞中的ATP合成受阻,则胞吐不能继续进行。
【详解】A、抗体 IgG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有机大分子物质,新生儿从肠腔中吸收IgG的运输方式为胞吞,A正确;
B、小肠上皮细胞摄入与释放IgG的过程为胞吞与胞吐,胞吞和胞吐进行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是在浆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C错误;
D、新生儿能从母亲的乳汁中获得抗体 IgG ,因此母乳喂养能提高新生儿的体液免疫能力,D正确。
故选C。
2. 某实验小组以大蒜根为实验材料,完成了实验1“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实验2“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两个实验过程均可包括根尖的培养、卡诺氏液固定、制片和观察
B. 两个实验均可用甲紫溶液使染色体着色,以便识别细胞分裂时期
C. 实验2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比例大于实验1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比例
D. 在实验2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占比大于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占比
【答案】AD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是:正常条件培养根尖→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实验过程是:4℃培养根尖→取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详解】A、“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不需要卡诺试液固定细胞形态,A错误;
B、两个实验制片过程中,均需使用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便于观察,B正确;
C、实验2使用低温处理,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可能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停留在分裂中期,使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占比增大,C正确;
D、在细胞周期中,由于分裂间期持续时间远长于分裂期,因此视野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占比远大于分裂期,D错误。
故选AD。
3. 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①~③表示有关激素,①、②和③通过负反馈机制调节下丘脑分泌①,甲状腺直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图示生理过程中的分级调节能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
B. 寒冷环境中支配甲状腺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
C. 下丘脑细胞具有①②③的受体,③的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分泌①
D. 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提高血糖浓度上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1、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2、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详解】A、图示生理过程可以体现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A正确;
B、寒冷环境中支配甲状腺的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而不是副交感神经占优势,B错误;
C、由图可知下丘脑细胞具有①②③的受体,③的含量过高时会因为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分泌①,C正确;
D、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均可提高血糖,因此在提高血糖浓度上具有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B。
4. 人工合成的赤霉素(GA₃)会阻碍花粉的正常萌发,从而获得无子果实。为获得更受市场欢迎的大果粒无子巨峰葡萄,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科研小组用 GA₃处理花期前后的葡萄花序,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如下。
①组:开花前清水处理3天+盛花期清水处理3天
②组:开花前 20ppmGA₃处理3天+盛花期清水处理3天
③组:开花前 20ppmGA₃处理3天+盛花期25ppmGA₃处理3天
④组:开花前 20ppmGA₃处理3天+盛花期40ppmGA₃处理3天
⑤组:开花前 20ppmGA₃处理3天+盛花期60ppmGA₃处理3天
注:ppm为百万分率,1ppm即含量为百万分之一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①组为对照组,其结果表明内源赤霉素不会阻碍花粉的正常萌发
B. 盛花期用③④⑤组所示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花序,均能促进果实发育
C. 用赤霉素在盛花期处理葡萄花序的效果比在开花前处理的效果好
D. ④组的处理方法最优,用于生产实践前需检测 GA₃的残留量和毒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①组为对照组,①组②组对比可知开花前20ppmGA₃处理3天的作用效果;②③④⑤组对比可知盛花期不同浓度GA₃处理的作用效果。
【详解】A、①组为对照组,处理后无子率(%)为0,说明内源赤霉素不会阻碍花粉的正常萌发,A正确;
B、盛花期用③④⑤组所示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花序,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说明这几组均能促进果实发育,B正确;
C、题干中没有仅在盛花期处理的组别,无法对比盛花期处理与开花前处理的效果,C错误;
D、对比几组可知④组的无子率(%)最高,果粒重量(g)最高,因此④组的处理方法最优,实际应用需要检测GA₃的残留量和毒性,D正确。
故选C。
5. 花石榴是新疆常见的花卉品种,其花为两性花,色彩鲜艳。研究小组以“月季”花石榴(矮秆、有主干、单瓣)为母本,“千瓣红”花石榴(高秆、无主干、重瓣)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 均表现为高秆、无主干、重瓣。为得到适宜做盆栽花卉的矮秆有主干重瓣植株,该小组用 自花传粉得到 F₂,F₂中高秆无主干83株、矮秆无主干27株、高秆有主干27株、矮秆有主干10株,矮秆有主干植株中有重瓣7株。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亲本杂交获得 F₁的过程中,应进行两次套袋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B. 杂交实验和自花传粉实验的结果均能证明矮秆和有主干为隐性性状
C. 控制花石榴高秆、矮秆和有主干、无主干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D. F₂矮秆有主干重瓣植株不能稳定遗传,应利用无性繁殖保持其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异花传粉的一般流程是:在花蕾期,对母本去雄,套袋;待母本雌蕊成熟后,取父本的花粉受于母本雌蕊柱头上(人工授粉),并套袋。
【详解】A、亲本杂交获得F1的过程中,分别在花蕾期对母本去雄套袋;待母本雌蕊成熟后,取父本的花粉受于母本雌蕊柱头上(人工授粉),并套袋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A正确;
B、杂交实验矮秆、有主干母本,高秆、无主干父本进行杂交实验,F1均表现为高秆、无主干,F1高秆、无主干自交得F2,高秆:矮秆与无主干:有主干均符合3:1,因此可知矮秆和有主干为隐性性状,B正确;
C、F1自花传粉得到F2发生性状分离并符合9:3:3:1,因此控制花石榴高秆、矮秆和有主干、无主干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
D、矮秆有主干植株中有重瓣7株,据此不能确定控制花瓣基因与另外两对基因的位置,但矮秆有主干重瓣植株可能是纯合子,可能稳定遗传,D错误。
故选D。
6. 植物甲是一种重要的药用绿色开花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 M具有抗癌作用。以植物甲为材料,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不同植株或细胞以获取次生代谢物 M。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 植物甲通过单倍体育种获得的纯合植株M的产量增加
B. 取植物甲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获得的脱毒苗无法产生M
C. 利用植物甲形成的愈伤组织细胞提取M受季节的影响较小
D. 植物甲的愈伤组织经诱变、植物细胞培养后 M的产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生殖。2、由糖类、氨基酸等初生代谢产物通过次生代谢过程产生的有机物称为次生代谢产物,包括帖类、酚类和生物碱等。
【详解】A、植物甲通过单倍体育种获得的纯合植株M的产量不一定会增加,若次生代谢物M为显性基因控制,且完全显性,无论植株为纯合还是杂合M的产量不变,A错误;
B、取植物甲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获得的脱毒苗可以产生M,B错误;
C、利用植物甲形成的愈伤组织细胞进行细胞的工厂化生产提取M受季节的影响较小,C正确;
D、植物甲的愈伤组织经诱变、植物细胞培养后M的产量可能增加,可能减少,D错误。
故选C。
7. 新疆某地在盐碱地上建造温室大棚,套种较为耐盐碱的葡萄和草莓,并通过施加有机肥等措施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利用某果树基地普通土壤和盐碱土壤栽培某品种草莓,实验结果如下。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盐碱土壤培养的草莓净光合作用强度低于普通土壤的原因是___。
(2)为了改良盐碱土壤,种植作物前可在土壤中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施用有机肥能增加作物产量,其原因是________(答出3点即可)。
(3)葡萄套种草莓充分利用了群落的_____,种植模式的优点是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1)盐碱土壤培养的草莓叶绿素的含量比普通土壤培养的草莓叶绿素的含量低,叶绿素能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反应减弱,光合作用强度降低
(2)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机肥中的有机物得到CO2、无机盐等,促进草莓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故产量提高
(3) ①. 空间结构 ②. 能充分的利用环境资源,增加经济收入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①光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发生水光解、ATP和NADPH的生成;②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的基质,发生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消耗ATP和NADPH。
【小问1详解】
由表格可知,盐碱土壤培养草莓叶绿素的含量比普通土壤培养的草莓叶绿素的含量低,叶绿素能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反应减弱,光合作用强度降低,故盐碱土壤培养的草莓净光合作用强度低于普通土壤的。
【小问2详解】
植物不能直接吸收有机肥,但土壤中微生物能分解有机肥中的有机物得到CO2、无机盐等,促进草莓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故产量提高。
小问3详解】
葡萄套种草莓可以节约空间,是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该种种植模式能充分的利用环境资源,增加经济收入。
8. 某种罗非鱼的性别由性染色体X、Y决定,同时也受环境因素影响。在性别分化的关键时期改变环境温度,或饲喂含性激素的饲料均能使罗非鱼的性别改变。雄性罗非鱼生长速度快,体型大,具有更高的养殖价值。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条件下该种罗非鱼的性别比例约为1:1,原因是________。
(2)环境温度变化能引起罗非鱼体内一些与性别分化有关的基因表达量改变,其中部分基因甲基化,表达量________,进而改变性别。36℃高温下,罗非鱼体内催化睾酮形成雌激素的芳香化酶活性明显降低,导致雌鱼体内________,使雌鱼变为雄鱼,因此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条件下能获得较大的养殖价值。
(3)饲喂雌激素诱导形成的 XY 雌鱼可以与雄鱼交配,并产生后代;染色体组成为 YY 的鱼表现为雄性,具有正常的繁殖能力。为获得最大的养殖价值,现以普通罗非鱼为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使获得的子代均为雄鱼,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
【答案】(1)雌性XX减数分裂产生含X的卵细胞,雄性XY经减数分裂产生1/2X、1/2Y的精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后代染色体组成为1/2XX、1/2XY
(2) ①. 下降 ②. 睾酮增加,雌激素减少
(3)取染色体组成为XY雄幼鱼,用含雌激素的饲料喂养,使其发育为XY雌鱼;将成年后的XY雌鱼与正常XY雄鱼杂交获得YY雄鱼;再将YY的雄鱼与正常XX雌鱼杂交,获得的子代性染色体全为XY,正常环境下表现为雄鱼
【解析】
【分析】1、生物体的性状不完全由基因决定,环境对性状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例如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
【小问1详解】
罗非鱼性别由性染色体X、Y决定,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XX,减数分裂只产生X的卵细胞,雄鱼性染色体为XY,减数分裂产生1/2X、1/2Y的精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后代性染色体组成为1/2XX、1/2XY。
【小问2详解】
基因甲基化指甲基基团添加到基因序列上的特定碱基位点,导致转录无法正常进行,基因表达量下降;酶活性下降,其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降低,芳香化酶活性明显降低,其催化睾酮形成雌激素的速率降低,导致睾酮积累,雌激素降低。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染色体组成为YY的个体表现为雄性,具有正常的繁殖能力,其经减数分裂只产生含Y染色体的配子,与卵细胞结合后染色体组成一定为XY,表现为雄性。因此,为使子代均为雄性,可用性染色体组成为YY雄鱼与正常XX雌性杂交,由此,实验思路为:先用雌激素诱导XY雄鱼性反转为雌鱼,让该XY雌鱼与正常XY雄鱼杂交获得YY雄鱼,再让YY雄鱼与正常XX雌鱼交配,子代全为XY雄鱼。
9.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因是多巴胺能神经元(能合成并释放多巴胺)损伤,造成患者肌细胞过度兴奋,收缩增强,出现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症状。帕金森病患者体内的GADD153基因表达过量会加速细胞凋亡。回答下列问题。
(1)帕金森患者脑部细胞凋亡异常,细胞凋亡是指_______的过程。该病患者表现为姿势平衡障碍,说明其位于_______的细胞可能受到了影响。
(2)神经中枢内,多巴胺能神经元以_______的方式释放多巴胺至突触间隙。多巴胺能神经元和胆碱能神经元均能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如下图所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使肌肉收缩,结合图示分析帕金森病患者肌细胞过度收缩的原因是_______。
(3)用适宜浓度 MPP⁺(一种神经毒素)处理神经细胞,制成帕金森病模型细胞。某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肉苁蓉提取物处理帕金森病模型细胞,细胞的存活率和细胞内GADD153 基因表达量如下图所示。
图示结果说明肉苁蓉提取物对帕金森病模型细胞有保护作用,保护作用随肉苁蓉提取物浓度的增大而加强,其机理可能是_______。
【答案】(1) ①.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 ②. 小脑
(2) ①. 胞吐 ②. 多巴胺释放少,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乙酰胆碱释放多,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增强
(3)肉苁蓉提取物通过抑制细胞内GADD153 基因的表达提高细胞的存活率
【解析】
【分析】1、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2、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小问1详解】
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该病患者表现为姿势平衡障碍,说明其位于小脑的细胞可能受到了影响。
【小问2详解】
神经中枢内,多巴胺能神经元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多巴胺至突触间隙。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多巴胺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有抑制作用,乙酰胆碱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有兴奋作用,而且帕金森病主要病因是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由此可知造成患者肌细胞过度兴奋,收缩增强的原因是多巴胺释放少,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乙酰胆碱释放多,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增强。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随肉苁蓉提取物浓度的增大,细胞的存活率逐渐升高,GADD153 基因的表达量逐渐降低,由此推测,图示结果说明肉苁蓉提取物对帕金森病模型细胞有保护作用,保护作用随肉苁蓉提取物浓度的增大而加强,其机理可能是肉苁蓉提取物通过抑制细胞内GADD153基因的表达提高细胞的存活率
10. 虎鼬为典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动物,挖洞穴居,主要捕食荒漠中各种鼠类,能进入鼠洞捕杀整窝鼠,也以荒漠上的蜥蜴和小鸟为食,有储食习性。回答下列问题。
(1)荒漠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如虎鼬、蜥蜴等多种荒漠动物在夏季较为活跃,而冬季食物匮乏时会进入休眠状态,这说明生物的适应具有_______性。
(2)虎鼬挖洞穴居的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3)虎鼬在遇到天敌的威胁时,常隆起脊背,毛峰竖立,发出短而急的咆哮声,还能通过臭腺释放臭气躲避天敌。上述过程中虎鼬发出的信息种类有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的作用。
(4)与使用灭鼠剂相比,利用虎鼬防治鼠患能将鼠的种群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1)相对 (2)利于躲避天敌、利于捕食
(3) ①. 物理和化学 ②.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4)长期使用灭鼠剂,可能会增加老鼠对灭鼠剂的抗性,虎鼬防治鼠患属于生物防治,能通过负反馈调节将鼠的种群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
【解析】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小问1详解】
荒漠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如虎鼬、蜥蜴等多种荒漠动物在夏季较为活跃,而冬季食物匮乏时会进入休眠状态,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生物并不是能适应所有环境,所以生物适应环境具有相对性。
【小问2详解】
虎鼬挖洞穴居,主要捕食荒漠中各种鼠类,能进入鼠洞捕杀整窝鼠,虎鼬挖洞穴居的生物学意义是利于躲避天敌、利于捕食。
【小问3详解】
虎鼬在遇到天敌的威胁时,常隆起脊背,毛峰竖立,发出短而急的咆哮声,属于物理信息,臭腺释放臭气属于化学信息,该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功能。
【小问4详解】
长期使用灭鼠剂,可能会增加老鼠对灭鼠剂的抗性,虎鼬防治鼠患属于生物防治,能通过负反馈调节将鼠的种群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故与使用灭鼠剂相比,利用虎鼬防治鼠患能将鼠的种群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
11. 传统发酵食品奶酪是由鲜奶经发酵、浓缩得到的奶制品,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多种乳酸菌,分离纯化这些乳酸菌并从中筛选优良菌种,有利于改良奶酪的品质。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乳酸菌的 MRS培养基成分:蛋白胨10g,牛肉膏 10g,酵母粉5g,K₂HPO₄2g,柠檬酸二铵2g,乙酸钠5g,葡萄糖20g,吐温80(乳化剂,(C24H41O6)1mL,MgSO4•7H2O0.58g,MnSO₄·4H₂O 0.25g,(琼脂15~20g),蒸馏水 1000 mL。调pH 至 6.2~6.4。
上述培养基中的氮源是________,对该培养基常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灭菌是指________。
(2)粉碎好的奶酪样品与无菌水混合、振荡培养后,接种于 MRS 培养基上进行乳酸菌分离。分离时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一般不用平板划线法的原因是_______。
(3)经初步筛选获得的乳酸菌,需利用乳酸菌的 16s rDNA 基因进一步鉴定,确定其种类。16s rDNA 基因序列共有10个保守区①~⑩和9个可变区 V1~V9,16s rDNA 结构如下图所示。
对不同种乳酸菌16s rDNA 碱基序列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的保守区碱基序列基本相同,可变区碱基序列变化较大。在数据库中,不同种乳酸菌的保守区和可变区碱基序列已知。为鉴别某种乳酸菌,需要利用PCR 技术扩增该乳酸菌的 16s rDNA 的部分片段,并与数据库中序列比对。通常选择 V3~V4作为鉴定不同种乳酸菌的重要依据,原因是________,如果通过 PCR 同时扩增出 V3 和 V4可变区,最好依据图中________区段的碱基序列设计引物。在 PCR 反应过程中,引物与模板结合发生在________(填“变性”“复性”或“延伸”)步骤。
【答案】(1) ①. 蛋白胨、牛肉膏、柠檬酸二铵 ②. 湿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③. 使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2)乳酸菌为厌氧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不利于微生物接触空气,且能很好的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3) ①. 高度变化区易变异和进化,适合于细菌多样性的分析,V3~V4区测序在更低的测序深度下文库覆盖率更高,可提供更多用于反映物种亲缘关系的16S rDNA碱基信息,V3~V4区在细菌多样性的鉴定中准确性最高 ②. ③⑤ ③. 复性
【解析】
【分析】微生物培养中无菌技术非常重要,对培养基灭菌常采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对培养皿进行灭菌采用的方法是干热灭菌法,微生物培养常用的接种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PCR技术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它能以及少量的DNA为模板,在几小时内复制出上百万份的DNA拷贝。
【小问1详解】
氮源是指为微生物提供所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结合所给培养基成分分析可知,培养基中的氮源是蛋白胨、牛肉膏、柠檬酸二铵,常用的灭菌方式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湿热灭菌),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小问2详解】
乳酸菌为厌氧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不利于微生物接触空气,且能很好的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小问3详解】
高度保守区具有同源性,高度变化区易变异和进化,适合于细菌多样性的分析,V3~V4区测序在更低的测序深度下文库覆盖率更高,可提供更多用于反映物种亲缘关系的16S rDNA碱基信息,V3~V4区在细菌多样性的鉴定中准确性最高,故通常选择 V3~V4作为鉴定不同种乳酸菌的重要依据,如果通过 PCR 同时扩增出 V3 和 V4可变区,结合题图可知,最好依据图中③⑤区段的碱基序列设计引物,在 PCR 反应过程中,引物与模板结合发生在复性这一步骤,此时温度降至50℃,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DNA模板链结合。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无子率(%)
0
579
80.2
97.8
88.9
果粒重量(g)
8.3
9.1
9.8
10.5
9.7
相对值
组别
叶绿素含量
净光合速率
气孔导度
胞间CO₂浓度
普通土壤
52.3
34.1
18.1
16.0
盐碱土壤
15.7
18.2
17.8
27.3
2024届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