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类发现一颗1400光年外的行星(开普勒—452b,即地球2.0),可能是最像地球的宜居行星,它围绕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旋转,直径是地球的1.6倍,与地球相似指数为0.83,公转周期为385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这颗行星应该属于( )
A. 地月系B. 太阳系
C. 银河系D. 河外星系
2. 要确认“开普勒—452b”行星是否存在生命,需要寻找的最关键证据是该行星是否( )
A. 有陆地B. 有液态水
C. 有卫星D. 体积适中
【答案】1. C 2.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光年是天体间距离的单位,据材料可知,开普勒—452b距地球1400光年,银河系直径约为10万光年;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太阳光线到达地球约8分钟,太阳系半径约为30倍日地距离。可以得出,开普勒—452b在太阳系外,银河系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行星形成生命的条件是拥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生物呼吸的大气及液态水,最主要的是要有液态水存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上由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内部条件: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中;有液态水的存在。
2019年春节贺岁影片《流浪地球》火爆荧屏,该片叙述由于太阳直径增大将吞没地球,导致地球被迫流浪逃离太阳系的科幻故事。下图是太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地球在逃离太阳系向外流浪的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天体运行轨道是( )
A.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
B. 金星、木星、火星、天王星
C.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D. 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
4. 地球是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表现在( )
A. 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B. 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
C. 既有公转运动又有自转运动D. 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轨道由内到外分布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因此,地球在逃离太阳系向外流浪的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天体运行轨道为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地球是颗普通的行星,表现在它的体积、质量以及自转公转这些特征,在太阳系中都是普普通通的一颗行星,并无特殊之处,水星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其特殊性表现在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轨道由内到外分布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前四个行星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称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称为远日行星。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不稳定状态的表现,太阳活动的类型有黑子和耀斑等,下图示意某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耀斑和黑子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的( )
A. 光球层和色球层B. 色球层和光球层
C. 日冕层和光球层短波发射台D. 色球层和日冕层地
6. 图示太阳活动主要干扰地球高空大气中的( )
A. 紫外线B. 电离层C. 红外线D. 可见光
7. 图示太阳活动发生时产生的直接不利影响是( )
A. 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B. 地球磁场受到扰动
C. 改变气候状况D. 引发台风灾害
【答案】5. B 6. B 7. A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太阳活动包括光球层上的黑子、色球层上的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的太阳风,B正确。故本题选B。
【6题详解】
太阳活动会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B正确。太阳活动对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影响小,ACD错误。故本题选B。
【7题详解】
根据图中“短波信号”可以推断,图示太阳活动为耀斑。如图所示,耀斑会干扰地球高空大气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A 对;图示表示出太阳活动的直接不利影响是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不能直接反映地球磁场受到扰动, B 错;改变气候状况跟太阳黑子有关, C 错;台风灾害与太阳活动无关,D 错;故选 A 。
【点睛】太阳活动的影响:
(1)扰动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4)与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有关。
2020年3月,北极地区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臭氧层空洞,该空洞持续了一个月。完成下面小题。
8. 臭氧层空洞发生在( )
A. 对流层底部B. 对流层顶部C. 平流层D. 高层大气
9. 关于此次臭氧层空洞对地表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B. 赤道地区对流运动增强
C. 北极地区生物威胁减小D. 南极地区冰川融水增多
【答案】8. C 9. A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距离地面27千米处,所以臭氧层空洞发生在平流层,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关于此次臭氧层空洞对地表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更多的威胁北极地区生物,跟赤道的对流运动和南极的冰川融水都没有关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臭氧层的有关知识。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辽宁省西部陆续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古生物化石,成为我国的世界级化石宝库,下图为辽西狼鳍鱼(原始的真骨淡水鱼类,是侏罗纪白垩纪东亚地区的特有鱼类,现已绝灭)化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狼鳍鱼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 前寒武纪B. 古生代C. 中生代D. 新生代
11. 狼鳍鱼存在的地质时期( )
A. 联合古陆形成B. 铁矿的形成期C. 恐龙的繁盛D. 被子植物大发展
【答案】10. C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狼鳍鱼出现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推测是中生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狼鳍鱼主要出现在中生代,联合古陆开始分离,A错误;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铁矿形成时期为前寒武纪,B错误;中生代恐龙等爬行类动物繁盛,C正确;被子植物大发展是在新生代,D错误。故选C。
【点睛】生命是由化学物质从无机到有机演化而来的,原核生物的出现,藻菌生态系统的形成(蓝藻是最早出现的放氧生物),真核生物的出现(绿藻是最早具有真核的生物),洋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三叶虫时代),鱼类的出现和发展(蕨类植物时代),两栖类的出现,裸子植物和爬行运动,鸟类的出现和发展,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从猿到人。
下图为地球6亿年以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工业革命期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1)变化曲线。
完成下列各题。
12. 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 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B. 频繁的火山爆发
C. 生物的呼吸作用
D.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13. 代表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的是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12 A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图中显示,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变化,A正确;频繁的火山爆发、生物的呼吸作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都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与地质时期的变化不符,BC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分别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后期,对应图示编号③④,选C。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表层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砂石中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 浅层地能存在于( )
A. 地壳B. 地幔C. 地核D. 软流层
15. 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A. 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C. 大气辐射D. 地球内部
【答案】14. A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表层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而地壳平均厚度达17千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达39-41千米,因此浅层地能存在于地壳中,不是存在于更深处的地幔、地核、软流层中,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5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表层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能后,部分能量向下传递,能量储存在浅层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从而形成浅层地能,因此太阳辐射是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A符合题意;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能量均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因此这两种辐射不是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排除BC;地球内部能量向外传递过程中,也会有部分形成浅层地能,但相对能量巨大的太阳辐射,地球内部的能量不是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排除D。故选A。
【点睛】浅层地能(热)是太阳能的一种存在形式。由于浅层地下收集了太阳射向地球60%的能量,加上地核芯热综合作用,这个地层形成相对恒温层带。与传统能源相比,浅层地能具有储量巨大、再生迅速、分布广泛、温度四季适中,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是巨大的“绿色能源宝库”;与传统地热相比,具有投资及运营风险较小、易于回灌、可再生性强、对地下水影响小、地域局限性小等优势。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各题。
16.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以长波辐射为主B. ②——大约为①辐射量的19%
C. ③——是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D. ④——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减弱
17. 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
A. ②增强,③减弱B. ②减弱,③增强
C. ③增强,④减弱D. ②减弱,④增强
18. 图b果园中地膜的主要作用是( )
A. 阻滞地面辐射——提高地温B. 阻滞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 提高地面反射率——苹果着色D. 增加大气逆辐射——保温
【答案】16. C 17. D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①是太阳辐射,其是以短波辐射为主的,A错误;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部分,该部分大约集中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量,B错误;③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即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C正确;④为大气逆辐射,多云的夜晚,④的辐射会有所增强,D错误。故选C。
【17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少,而大气逆辐射(④)增强,使得白天的温度不至于过高,而夜晚的温度不至于过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题详解】
图b显示,果园中水果即将成熟,应为夏秋季节,夏秋季节气温高,不需要提高地温,A错误;果园中覆盖地膜不能阻滞太阳辐射,B错误;图中白色地膜对太阳光具有反射作用,可以使苹果背阳的一面也能接受到阳光,使苹果的颜色均匀,C正确;果园中覆盖地膜不会增加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选C。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读某城市热岛形成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9. 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上空多尘埃物质
B. 城市绿地面积小
C. 城市人类生产、生活释放大量的热量
D. 城市绿地面积大
20. 如果该城市的热力环流圈的空间半径为10~15 km,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城市建设工业卫星城应该距离城市( )
A. 5~6 kmB. 12~13 kmC. 16~18 kmD. 100~150 km
【答案】19. C 20. C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城市热岛形成的热力环流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9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由于市区人类活动量比较大,各种废热的排放量比较大,市区温度较高,郊区温度较低,市区和郊区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圈即城市热岛,城市上空尘埃物质、绿地面积小都不是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可知ABD错误,故C正确。
【20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卫星城应该建在城市热力环流圈半径范围以外的地方以避免城市热力环流带来的污染物污染卫星城的环境,可知ABD错误,故C正确。
【点睛】卫星城在建设时应当建在城市热力环流圈半径范围以外的地方,而城市绿化带的建设应当建在热力环流圈半径范围以内的地方。
读某地风的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中箭头方向表示的是( )
①a为风向②b为地转偏向力③c为摩擦力④d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
22. 图中( )
A. a为北半球高空的风向B. d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C. c只影响近地面风的方向D. b是决定风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答案】21. A 22. D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a大致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且与等压线斜交,应为风向,①正确;图中b与等压线垂直、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不是地转偏向力,②错误;图中c与风向相反,应为摩擦力,③正确;图中d与风向垂直,应为地转偏向力,不是水平气压梯度力,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高空风向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图中a大致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且与等压线斜交,应为近地面风向,A错误;图中d与风向垂直,应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不影响风速,但影响风向,B错误;图中c与风向相反,应为摩擦力,做为大气运动的阻力,既影响风速,又影响近地面风的方向,C错误;图中b与等压线垂直、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应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的原动力,因此是决定风力大小的重要因素,D正确。故选D。
【点睛】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地转偏向力(改变方向);摩擦力(降低风速)。在不受摩擦力时(如高空大气),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顺着气压梯度力方向指向右,南半球指向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时(如低空大气),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顺着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下图为某时刻东亚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①②③④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 ④B. ③C. ②D. ①
24. 图中①②两点的气压差可能是( )
A. 15百帕B. 20百帕C. 25百帕D. 30百帕
25. 此时,北京的风向可能是( )
A. 西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偏北风
【答案】23. D 24. B 25. B
【解析】
【分析】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四地中,等压线最密集的是①地,因此风力最大的是①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4题详解】
图中①地的气压差为1020~1025百帕,②点的气压差为1000~1005百帕,两点的气压差介于15百帕到25百帕之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读图可知,北京位于低压中心的南侧,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可推测此时北京的风向可能是偏南风(或西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二、综合题
26. 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和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图中读出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形区,并说明原因。
(2)读下图A、B、C共同组成地球的____圈层,其中A为____圈,C为____圈。图中D层是____,其平均厚度约____。
(3)地球内部圈层是依据____划分的,其中横波的波速____(大于或小于)纵波。
(4)地震发生时,在游轮上的人会感到( )
A. 左右摇晃B. 先摇晃后颠簸C. 先颠簸后摇晃D. 上下颠簸
【答案】(1)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多晴天,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
(2) ①. 外部 ②. 大气 ③. 水 ④. 地壳 ⑤. 17千米
(3) ①.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②. 小于 (4)D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为材料,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地球外部结构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太阳辐射总量自丰富的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多晴天,大气透明度高,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其次青藏高原纬度相对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量多。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看出,A圈层为大气圈,B圈层为生物圈,C圈层为水圈,三者共同组成地球外部圈层。D为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与上地幔的顶部共同组成岩石圈。
【小问3详解】
由教材可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依据,其中横波的波速小于纵波。
【小问4详解】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主要分为两种: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主要引起地面的上下振动,即“颠簸”感;而横波传播速度稍慢,主要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即“摇晃”感。对于在游轮上的人来说,由于游轮漂浮在水面上,与陆地相比,其受到的地震波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体,因此船上的人只能受到纵波影响,因此人们会感受到的是上下颠簸,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7. 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____。其中A为____层,B为____层,C为____层。
(2)简述图中A层大气所具有的特点。
(3)A、B、C层中,臭氧层位于____层,电离层位于____层,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天气复杂多变的是____层,大气中的污染物多集中在____层。
(4)臭氧层之所以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其主要作用是____。
【答案】(1) ①. b ②. 对流 ③. 平流 ④. 高层大气
(2)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 ① B ②. C ③. A ④. A
(4)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气垂直分层图为材料,涉及大气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图中A是最底层的对流层,B是中间层平流层,C是高层大气。根据图片,四条曲线的温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近地面大气的温度大致是15°C,对流层顶温度约为-50℃,平流层温度约为0℃,因此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b。
【小问2详解】
A对流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小问3详解】
臭氧层位于B平流层,电离层位于C高层大气,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天气复杂多变的是A对流层,大气的污染物主要集中在最底层的A对流层。
【小问4详解】
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致命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8. 下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对流层中“热力环流原理”过程中所绘制的示意图,1000米为高空,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中用箭头在上图标出环流模式。
(2)甲、乙、丙、丁四点,气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分别为____;甲、乙、丙、丁四点,气温由低到高排列的顺序是____。
(3)上图中的热力环流状况如果出现在深秋时节,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则甲、乙中易出现大雾天气的是____,并说明理由____。
(4)上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有____,其中C处风向是____。
(5)上图中A、D两处相比,____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
(6)上图中①多____天气,②多____天气,①、②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
【答案】(1)如下图所示:
(2) ①. 气压:乙、甲、丁、丙; ②. 气温:丙、丁、乙、甲。
(3) ①. 乙 ②. 乙地气温低,地面水汽容易凝结,形成大雾。
(4) ①. B、C ②. 东南风
(5) ①. A ②.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6) ①. 阴雨 ②. 晴朗 ③. ②
【解析】
【分析】本题以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丁与丙在同一平面,丁处等压面向高空低压方向凸出,气压较高,丙处等压面向低空高压方向凸出,气压较低,因此丁气压大于丙,说明甲地受热空气上升,丁形成高空高压,甲近地面形成低压,丙地气压低,说明乙遇冷空气下沉,乙地形成地面高压,丙地形成高空低压,因此该环流呈顺时针方向,如下图所示: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丁与丙在同一平面,丁处等压面向高空低压方向凸出,气压较高,丙处等压面向低空高压方向凸出,气压较低,因此丁气压大于丙,说明甲地受热空气上升,丁形成高空高压,甲形地地面低压;丙地气压低,说明乙遇冷空气下沉,乙地形成地面高压,丙地形成高空低压。因此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气压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为:乙、甲、丁、丙;甲地受热膨胀上升,乙地遇冷空气下沉,甲气温高于乙,近地面附近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故甲乙气温高于丁丙,丁、丙在甲乙上空同一海拔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可知,丁气温高于丙,故气温由低到高的排序是丙、丁、乙、甲。
【小问3详解】
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根据上题分析,乙的气温较A低,在深秋,乙地气温低,近地面水汽容易凝结,形成大雾。
【小问4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低压中心,②为高压中心,而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的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所以图中①附近的B符合当地风向,而A垂直于等压线未发生偏转,A错误;②为高压,风应是由②向四周吹,C来自于②中心,且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正确,而D由低压吹向高压,故错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可知,C处风向是东南风。
【小问5详解】
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据图可知,右图中A、D两处相比,A地等压线密集,因此风速较大。
【小问6详解】
①处为低压中心,受低压中心控制,气流上升易产生阴雨天气;②处为高压中心,受高压中心控制,气流下沉为晴朗天气;晴朗的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夜晚气温低。故②地气温日较差较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卷(PDF版附答案),共4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