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教材(广西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含答案

    新教材(广西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含答案第1页
    新教材(广西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含答案第2页
    新教材(广西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含答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广西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广西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商朝“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由此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
    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有利于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下图是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尊内底铸铭文122字,提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治理、安定)民”。材料中的“中国”指当时( )
    A.统治的地域中心 B.汉文化影响范围
    C.封建政权的称谓D.中华民族的总称
    3.春秋时期,秦武公“伐邦冀戎,初县之”;晋文公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以“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些“县”的设置( )
    A.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
    C.维护了传统贵族的政治利益
    D.加剧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4.(2023·广东开学考)《周礼》记载,如果因为偷盗犯罪,要被惩罚当奴隶。但其又规定:“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所谓“未龀者”是指7岁以下男孩和8岁以下女孩。由此推知,西周时期( )
    A.援礼入法原则已经确立
    B.奴隶制度遭到破坏
    C.法律思想蕴含人性光辉
    D.司法体制较为完善
    5.“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军民分治,厥谊至精。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 )
    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过渡
    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基本原则
    6.(2023·广东深圳二模)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称帝的同时追封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仿秦尊太公为“太上皇”,此后历代开国皇帝追封先父、先祖成为惯例。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新王朝统治的合法性
    B.借助神权以稳定社会秩序
    C.宣扬孝道以强化道德教化
    D.团结皇族以避免权力纷争
    7.(2023·广东名校联盟大联考)根据《汉书·王子侯表》记载,汉武帝元朔年间,河间王国一次分封了12个侯国,城阳王国则分封了33个侯国,梁王国和楚王国分封了1—2个侯国,连边远的长沙王国也分封了15个侯国。这些分封( )
    A.说明诸王大多具有世袭统治权
    B.有利于汉朝治理能力的提升
    C.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D.折射出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
    8.(2023·广西柳州摸底)唐太宗时期,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御史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这反映了( )
    A.唐朝形成完备的监察体系
    B.中央行政体制不断完善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9.(2023·广东新高考评价期末)唐律以丧服礼中的五服作为量刑定罪的重要标准,犯罪连坐,先亲后疏,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亲疏量刑各异,同时还规定,骂人不构成犯罪,但子孙骂祖父母、父母者,罪当处死。由此可见,唐律( )
    A.具有轻罪重罚特征
    B.带有较强的等级色彩
    C.深受儒家伦理影响
    D.缓和了礼与法的冲突
    10.宋朝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宋朝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说明古代( )
    A.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
    B.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
    C.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
    D.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
    11.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
    A.内阁拥有一定的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12.(2023·安徽芜湖期末)《欧阳修集》中曾经描绘徽州地区:“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朱熹也曾评论此地:“其俗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这反映了徽州地区( )
    A.深受理学的影响
    B.具有较完善的法律制度
    C.社会秩序不稳定
    D.民众具有诉讼证据意识
    13.(2023·广东名校联盟大联考)关于明初军事制度,有学者称,“五府(五军都督府)握兵籍而不与调发,兵部得调发而不治兵事,其彼此之相制也若犬牙然”;事平之日,“将归于府,军归于营,印归于朝”。这表明,明朝军事制度( )
    A.实现了军权的制约与平衡
    B.提高了地方军队的战斗力
    C.通过机构制约以维护皇权
    D.旨在抵御游牧民族的袭扰
    14.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 )
    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
    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
    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
    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
    15.乾隆十三年(1748年),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还须参加尚书省吏部的考试,及格后才能授官。吏部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即“身、言、书、判”。
    “身取其体貌丰伟”,即要体格健壮,仪表堂堂;“言取其言词辩证”,即要语言流利,善言雄辩;“书取其楷法遒美”,即要书法端正工整,苍劲秀丽;“判取其文理优长”,即判决司法文书要引经据典,辞藻优美,谙练法律。
    宋末元初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写道:“选人之试判,则务为骈四俪六,引援必故事,而组织皆浮词……与礼部所试诗赋、杂文无以异,殊不切于从政。”明朝文献《大学衍义补》有这样的记载:“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期期、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
    ——摘编自许凌云《中国儒学史·隋唐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朝吏部考试的内容。
    (2)你认为还应加试什么内容?请举两例并说明理由。
    17.(2023·广东高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政治制度的变革,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动荡,但这种变革往往最能体现历史的演进轨迹。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趋势
    ——摘编自伦宁《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及特点》
    围绕材料中中国古代有关朝代政治变迁的信息,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提炼观点或整体或任选一点,可赞同,可反对,可提出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专题突破练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
    1.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故B项正确;分封制有利于疆土的开拓,但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其是否为主要手段,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2.A 解析 题干材料“自之乂(治理、安定)民”是统治百姓的意思,由此推断题干材料中的“中国”是其统治中心,故选A项。
    3.B 解析 春秋时期,县的设立改变了地方管理体制,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设立县的是诸侯国,并非周王室,A项错误。县的设立反映了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冲击了传统贵族的政治利益,C项错误。县的设立与诸侯割据混战没有必然的联系,D项错误。
    4.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如果犯偷盗罪的对象是70岁以上的老人和七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以在刑罚方面实行宽大处理,不用被罚当奴隶,这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优待,蕴含人性光辉,故选C项;周朝时“援礼入法”原则并未确立,排除A项;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当时的法律,没有反映奴隶制度是否遭到破坏,排除B项;西周时期的司法体制并未完善,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D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秦朝实行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基本原则,D项正确。秦朝负有监察职责的是御史大夫,而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A项错误;B项是郡县制的作用,排除;此时期是官僚政治形成时期,C项错误。
    6.A 解析 题干材料中提到的秦始皇、汉高祖追封先父为“太上皇”的做法成为历代开国皇帝的惯例,这一做法使得“家人父子”的亲亲之礼向“朝廷君臣”的尊尊之礼转化,由此强化新建王朝的政治统治,故选A项;“借助神权”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提及的是借助人伦以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强化道德教化”不是主要目的,强化道德教化是服务于现实统治的手段而已,排除C项;“避免权力纷争”夸大化,皇室争权夺利贯穿封建王朝,排除D项。
    7.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武帝时王国越分越小,这有利于汉朝治理能力的提升,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主要方式”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8.C 解析 中央派遣御史对地方巡查,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选C项;题干材料仅仅列举了御史,不能据此得出当时形成了完备的监察体系,排除A项;题干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9.C 解析 题干材料“唐律以丧服礼中的五服作为量刑定罪的重要标准”并且不孝量刑重,说明唐律依据儒家宗法伦理量刑定罪,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由于受儒家宗法伦理影响,“子孙骂祖父母、父母者”被认为是重罪,不是轻罪重罚,排除A项;“犯罪连坐,先亲后疏”体现的是宗族血缘关系而非社会等级关系,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量刑定罪的标准,并没有阐述由此产生的影响,故无法体现是否缓和了礼与法的冲突,排除D项。
    10.C 解析 “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都体现了良好的个人品德,说明古代重视监察官吏的德行,C项正确。
    11.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司对重大问题的处理要与内阁商议,这说明内阁有一定的议政权,A项正确。六部与内阁配合并不是削弱六部的权力,B项错误。题干材料所述内阁与六部关系是在实践中的行为,是否有制度上的明文规定无从得知,C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涉及不同部门商议、配合,没有涉及分割事权,D项错误。
    12.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民习律令,性喜讼……有讼则取以证”“其俗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可知徽州地区民众具有较强的证据意识,在处理诉讼时,证据比口供更具有说服力,故选D项;题干材料未涉及理学对诉讼的影响,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法律制度是否完善,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C项,排除。
    13.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初五府握兵籍、兵部得调发,彼此间相互制约,战事结束后“印归于朝”,体现了朝廷让五军都督府、兵部等机构相互牵制,而集权于皇帝,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A、B、D三项,均排除。
    14.D 解析 题干材料“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体现的是以小驭大,A项错误;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地方监察体制,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监察御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官员,不是制约相权,C项错误;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位卑权重,是君主专制延伸的表现,D项正确。
    15.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可知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均错误,排除。
    16.参考答案 (1)评价:重视考生的言辞表达、书写精美和法律知识,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和执政水平,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等。但以“身、言、书”取官具有不公正性,限制了一些真才实学者;“判”注重形式忽视实用,不能全面考察人才。
    (2)示例
    对品德的考查: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优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等。
    对时政的考查:有利于官员了解时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等。
    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查:有利于官员重视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指导社会生产生活,提高执政能力等。
    (任意答出两个方面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17.参考答案 示例一
    观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阐释:以地方行政制度为例,秦朝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推广至全国,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后发展为道、州、县三级地方行政系统;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和县二级,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后演变为行省制。行省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总之,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国家通过不断完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示例二
    观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四大基本趋势。
    阐述: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情况,主要呈现出四大基本趋势:一是从先秦到秦汉,呈现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变迁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逐步确立;二是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从秦朝建立皇帝制度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皇权不断强化;三是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完善,以地方行政制度为例,秦朝建立郡县制度,汉朝解决王国问题,宋朝派文臣担任地方官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都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断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四是选官制度不断变化,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秦朝的军功爵制,汉朝的察举制,再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中央政府最终完全掌控官吏选拔和任用权。时期
    政治制度
    变迁特征
    概要
    夏商周
    贵族政治时代
    殷商确立了封建制和较完备的宗法制;周朝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政治和血缘结合的分层治理结构
    春秋战国
    向官僚制过渡时代
    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崩溃
    秦汉
    开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时代
    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汉朝巩固这一制度
    三国魏晋
    南北朝
    贵族与皇权并行时代
    官僚门阀化和地方政治豪强化
    隋唐
    大一统官僚制走向成熟的时代
    隋唐像是一对扣得很紧的锁链。前一个创制,后一个继承,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的制度转变
    宋朝
    政治制度繁杂的时代
    矫五代之弊,重视权力的分散和制衡,但矫枉过正,形成了机构庞杂、人员臃肿、效率低下的政府体系

    相关试卷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专题版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1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体系的建立(附解析):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专题版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1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体系的建立(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