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新教材高考生物复习过关检测含答案
新教材高考生物复习综合检测B卷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生物复习综合检测B卷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关于种群“S”形增长曲线中K值及K/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2,若达到K/2,可能导致鼠害成灾
B.种群的K值不会发生变化
C.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不会超过K值
D.维持鱼类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时,能提高种群的K值
答案:A
解析:根据种群“S”形增长曲线的特点,当某种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可能导致其成灾,故为预防鼠害,应严防其种群数量达到K/2,A项正确。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B项错误。种群中的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其最大值可能超过K值,C项错误。维持鱼类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时,可以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但不会提高K值,K值主要与环境条件有关,D项错误。
2.已知物种甲是某生态系统中的某种动物。1949年,将100只某新物种动物乙引入该生态系统,之后的70年中,两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开始引入的40年内,新物种乙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新物种乙的引入不会改变物种甲的环境容纳量
C.物种甲和物种乙可能为捕食关系
D.物种甲是引起物种乙的数量发生变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C
解析:在开始引入的40年内,物种乙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增长率不断改变,所以物种乙不是呈“J”形增长,A项错误。由题表可知,物种甲数量降低后物种乙的数量也随之降低,所以二者属于捕食关系,物种乙以物种甲为食,因此引入物种乙后,物种甲的环境容纳量会降低,B项错误,C项正确。引起物种乙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空间资源等,D项错误。
3. 利用鸭的杂食特性,鸭稻共作生态系统对防治水稻害虫有明显效果。科研人员对不同处理的稻田中水体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部分动物数量比例进行了研究,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圆田螺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分析数据可知,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
C.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D.实验结束后若停止人工管理,两种稻田均将会经历次生演替
答案:A
解析:圆田螺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较弱,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与常规区相比,稻鸭共作使得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B项正确。题图显示稻鸭共作后,水体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明显降低了,C项正确。实验结束后若停止人工管理,两种稻田经历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D项正确。
4.下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
D.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中的动物种群是不完全一样的
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该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因为食物、领地等的关系,演替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A项错误。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的取代仅是优势取代,C项错误。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中的动物种群一般不同,D项正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5、6题。
2022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的口号是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强调生物多样性是应对若干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办法。
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B.外来物种入侵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之一
C.迁地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增加经济收益
D.建立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是对物种的遗传资源进行长期保存
答案:C
解析: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过度放牧、滥砍乱伐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A项正确。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导致本地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之一,B项正确。迁地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C项错误。建立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是对物种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种子、动物精液、胚胎和真菌菌株等,进行长期保存,D项正确。
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B.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过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C.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遗传多样性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答案:A
解析:麋鹿从欧洲引入我国,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变更了其生存场所,属于迁地保护,A项错误。盐城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在其过冬地进行的就地保护,B项正确。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是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遗传多样性,C项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项正确。
7.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3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了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纯茶园里只有1个物种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物种丰富度在6月份时最大
D.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里的物种数目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纯茶园里的物种有20个左右,A项错误。10月份时杉茶间作园中的物种数最多,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B项错误。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中的物种数最多,即物种丰富度最大,C项正确。人类对茶园除草和喷施农药等活动能减少茶园中的物种数目,D项错误。
8.下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情况下,a曲线的DE段和b曲线的趋势,说明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营养结构往往从简单到复杂
B.a曲线波折变化,说明a群落演替过程比b群落更艰难且漫长
C.a群落和b群落演替的过程一般都会经历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竞争平衡
D.E点可代表已达顶极群落阶段,此阶段可能为灌木丛阶段
答案:B
解析:自然情况下,a曲线的DE段和b曲线的趋势表示两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大,说明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营养结构往往从简单到复杂,A项正确。a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最初阶段由于资源贫乏,演替速度往往很慢,因此b群落演替过程比a群落更艰难且漫长,B项错误。a群落和b群落演替的过程一般都会经历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竞争平衡,C项正确。E点可代表已达顶极群落阶段,此阶段可能为灌木丛阶段,D项正确。
9.某莲藕池塘中存在着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存在3条食物链,每条食物链都含有3个营养级
B.图中所有的生物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该池塘实施莲藕和鱼共同种养模式后,鱼粪便中的元素可以流入莲藕
D.若蜘蛛的同化量增加1 J/(cm2·a),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莲藕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1 000 J/(cm2·a)
答案:C
解析:题图中有3条食物链,其中有2条食物链存在4个营养级,A项错误。题图中缺少分解者,所以不能构成生物群落,B项错误。鱼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可被生产者莲藕吸收利用,C项正确。若蜘蛛的同化量增加1J/(cm2·a),则莲藕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的量应按最短食物链进行计算,故为1÷10%÷10%=100[J/(cm2·a)],D项错误。
10.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只含一个食物网
B.一类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成分
C.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止与上下两种生物发生联系,而是与周围的很多种生物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答案:D
解析: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的复杂的单向的营养关系,因此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只含一个食物网,A项正确。一类生物可能包含生态系统中的多种成分,例如细菌中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B项正确。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上的生物会与很多种生物有复杂的捕食或竞争关系,C项正确。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D项错误。
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越多,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B.在一条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
C.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D.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全部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答案:D
解析: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越多,说明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越复杂,其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A项正确。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称为捕食食物链,以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为起点的食物链称为腐食食物链,故在一条捕食食物链中,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B项正确。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因此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C项正确。地球上全部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指的是生物圈,D项错误。
12.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太阳
B.研究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C.生产者转化太阳辐射能的效率远低于10%
D.与恒温动物相比,变温动物的能量利用率更高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能开始的,起点是太阳,A项正确。研究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可以进行定量分析,B项正确。生产者转化太阳辐射能的效率远低于10%,绝大部分光能被散射、辐射,没有被生产者固定,C项正确。变温动物的能量利用率不一定高,在高温环境下,变温动物能量浪费的更多,能量利用率更低,D项错误。
13.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下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
C.图示过程①③伴随着生态系统的能量释放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与过程①和②
答案:D
解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减少CO2的排放,从而有效缓解温室效应,A项正确。植树造林会使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过程②)加强,吸收更多大气中的CO2,B项正确。题图过程①表示各生物的呼吸作用、过程③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二者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C项正确。只有生产者参与过程②(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项错误。
14.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式图的部分内容,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多的主要原因是土壤肥沃
B.若该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当图中的B数值过大时,会导致草场出现退化、沙化
C.若该图表示农田生态系统,秸秆做饲料喂牲畜,再利用牲畜的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就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若该图表示城市生态系统,如果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过多废弃物,则只有图中B2的数值会明显加大
答案:B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总能量多的主要原因是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可以充分地利用光能,A项错误。若题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则B表示初级消费者获取草的能量值,B数值过大可能是过度放牧导致的,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场,致使草场退化、沙化等,B项正确。秸秆做饲料喂牲畜,再利用牲畜的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实现的是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过多的废弃物,需要经过分解者分解,人可以是初级消费者也可以是次级消费者,所以题图中的B2和C2数值都会明显加大,D项错误。
15.拟南芥可发生避阴反应,即拟南芥植株被其他植株遮蔽时,可通过光敏色素感受富含远红光的光,进而伸长节间和叶柄,捕获更多的光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避阴反应有利于类胡萝卜素吸收更多的远红光
B.发生避阴反应时,拟南芥的基因型发生了变化
C.避阴反应说明拟南芥可感受来源于非生物环境的信息
D.发生避阴反应的拟南芥生长受到抑制
答案:C
解析:类胡萝卜素一般不能吸收远红光进行光合作用,A项错误。发生避阴反应时,拟南芥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所以拟南芥的基因型未发生变化,B项错误。拟南芥植株被其他植株遮蔽时,发生避阴反应,说明拟南芥可感受来源于非生物环境的物理信息(不可见的远红光),C项正确。拟南芥可发生避阴反应,有利于捕获更多的光能,从而进行光合作用,对其生长是有利的,D项错误。
16.“草→鼠→蛇→鹰”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能量传递中,蛇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鼠同化的能量
B.该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不属于植食动物营养级
C.若调查草的生物量仅需收割地上部分进行测量
D.鹰脱落的毛皮不属于次级生产量
答案:A
解析:蛇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蛇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鼠同化的能量,A项正确。该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以草为食,属于植食动物营养级,B项错误。调查草的生物量,应测定地上部分的茎、叶、果以及地下的根系,可在草最大生长量时期取样,干燥后称重,C项错误。三级消费者鹰脱落的毛皮属于自身的同化量,属于次级生产量,D项错误。
17.下图为某省某地比较常见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不考虑人工投入时,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全部桑树植株有机物中的能量
B.蚕沙中所含的能量主要属于第二营养级
C.蚕的次级生产量最终来源于桑叶在光合作用中所产生的有机物
D.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答案:C
解析:不考虑人工投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全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桑树)的能量。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和能量的高效利用,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
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答案:C
解析:生物群落内部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项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项正确。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项正确。
19.常绿直立灌木夹竹桃可产生名为夹竹苷的剧毒物质,孕妇及幼儿接触后会导致昏睡或智力低下,但其花、叶可吸引夹竹桃天蛾前来产卵,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由此无法推断( )
A.夹竹桃天蛾幼虫可以抵御夹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
B.借助夹竹苷可引诱雌性夹竹桃天蛾前来并杀死,属于生物防治
C.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调节种间关系
D.进化过程中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均被选择出了适应性变异
答案:C
解析:夹竹桃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说明其可以抵御夹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A项正确。利用夹竹苷诱杀雌性夹竹桃天蛾,控制夹竹桃天蛾的性别比例,干扰雌雄交配,降低其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项正确。由题干不能推断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C项错误。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在生存斗争中发生了共同进化,产生了适应性变异,D项正确。
20.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我国北方干燥地区变得湿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
B.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
C.家庭污水不属于水体中的污染物
D.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能有效防治酸雨
答案:B
解析: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因副热带高压增强,可能导致降水减少,干旱加重,A项错误。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B项正确。家庭污水属于水体中的污染物,C项错误。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能有效防治温室效应,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8分)科研人员对某地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内繁殖季节时鹭类的组成和筑巢高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数据显示,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是 。
(2)四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鹭类对群落 资源的合理利用。
(3)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的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和方向上的改变,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 和 ,可以使它们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二者之间的 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鸟对环境 的必然结果。
答案:(1)池鹭 (2)垂直 空间 (3)时间(或高峰时期或高峰时间) 取食地点(或地点) 种间竞争 适应
解析:(1)题表数据显示,池鹭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鹭类,因此池鹭是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2)四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鹭类对群落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3)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白鹭和夜鹭错开了取食的时间和地点,减弱了二者之间的种间竞争,可以使它们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这是两种鹭鸟对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
22.(14分)图甲为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该地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 kJ/(m2·a)],图乙为能量流经植食动物的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图甲中的次级生产者有 ,肉食动物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图中数值为 的箭头。
(2)在这场地震中 动物受到的影响较大。
(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103 kJ/(m2·a),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1位小数)%。
(4)图乙中 可表示植食动物的次级生产量,图乙中还缺少的箭头是 。
答案:(1)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分解者 0.5 (2)肉食 (3)117 12.7 (4)C B→呼吸散失
解析:(1)次级生产者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图甲中次级生产者有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分解者。肉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植食动物的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即图中数值为0.5的箭头。(2)根据计算,植食动物输入肉食动物的能量为14+2-0.5-9-4=2.5×103kJ/(m2·a),有机物输入肉食动物的能量数值为2.1+5.1+0.25+0.05-2.5=5×103kJ/(m2·a),在这场地震中肉食动物受到的影响比植食动物大。(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4+3+70+23=110×103kJ/(m2·a)]和有机物输入植食动物[2×103kJ/(m2·a)]、肉食动物[5×103kJ/(m2·a)]的能量,共计117×103kJ/(m2·a)。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110×100%≈12.7%。(4)图乙中B可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量,C可表示植食动物的次级生产量,D可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图乙中还缺少的箭头是B→呼吸散失。
23.(12分)某湿地生态系统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形成的食物链共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图1所示,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该湿地中由浅水区到深水区生长着不同的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2)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应尽量以 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其原因是 。
(3)图2中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图2中的初级消费者就是图1中的 ,第三营养级中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是 kJ/(m2·a)。
答案:(1)水平 (2)丁 丁中的镉浓度最低,通过生物富集现象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最小 (3)14% 乙 4.32×107
解析:(1)湿地中由浅水区到深水区生长着不同的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应尽量以丁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其原因是丁中的镉浓度最低,通过生物富集现象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最小。(3)图2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05×109-3×108=7.5×108[kJ/(m2·a)],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1.24×108-1.9×107=1.05×108[kJ/(m2·a)],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5×108÷(7.5×108)×100%=14%。图2中的初级消费者就是图1中的乙。第三营养级中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量=1.05×108-6.18×107=4.32×107[kJ/(m2·a)]。
24.(16分)在一个较小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以植物A为食的多种昆虫、以植物A和昆虫为食的鸟B、以鸟B为食的猛禽C等,且植物A具有生存优势。回答下列问题。
(1)该陆地生态系统的两种食物链类型中,通常以 为主。
(2)若要监测以植物A为食的各种昆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各种昆虫的数量总是围绕着各自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气候是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 调节因素。
(3)该草原春、夏、秋、冬景色有很大的不同,这属于群落的 。夏季植物A及其他植物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复杂的斑块状和镶嵌性分布,这体现了 。
(4)若某种种群数量很少的昆虫在该草原绝迹,对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数量基本没有影响,其原因是 。某人从外地向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了一种植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等),预测这种植物对该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答案:(1)腐食食物链 (2)标志重捕法和样方 外源性 (3)时间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 (4)该种昆虫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被其他同营养级的物种替代 大量繁殖导致本地物种减少,使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也可能与其他物种相互制约,成为其中的一个组分,增加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解析:(1)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2)若要监测以植物A为食的各种昆虫的种群密度,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昆虫可采用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范围小的昆虫采用样方法。各种昆虫的数量总是围绕着各自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气候是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调节因素。(3)该草原春、夏、秋、冬外貌有很大的不同,这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夏季植物A及其他植物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复杂的斑块状和镶嵌性,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4)若某种种群数量很少的昆虫在该草原绝迹,对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数量基本没有影响,其原因可能是该昆虫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被其他同营养级的物种替代。某人从外地向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了一种植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等),这种植物可能大量繁殖导致本地物种减少,使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也可能与其他植物相互制约,成为其中一个组分,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25.(10分)某小型湖泊中,生活着藻类、浮游动物、以浮游动物为食的窜条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等生物。该湖泊曾因含N、P的污染物大量流入而被污染,研究人员通过在湖泊中投放鲢鱼和鳙鱼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藻类属于水域生态系统中的 。不同藻类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主要与 密切相关。
(2)将鲢鱼苗和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湖泊后,会造成窜条鱼在湖泊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引起该变化的因素属于种群数量波动的 调节因素。
(3)除投放鲢鱼和鳙鱼外,定期清理淤泥并作为肥料施投到农田中,既能直接减少湖泊中的N、P含量,又能减少农田中 的使用,从而可避免农田 的下降。
答案:(1)生产者 光照强度 (2)下降 外源性 (3)化肥 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1)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故属于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由于不同水域深度光照强度不同,故不同藻类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2)鲢鱼、鳙鱼等以浮游动物为食,是窜条鱼的竞争者,所以将鲢鱼苗和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湖泊后,会导致窜条鱼种群数量下降。这种调节属于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3)除投放鲢鱼和鳙鱼外,定期清理淤泥并作为肥料施投到农田中,既能直接减少湖泊中的N、P含量,又能减少农田中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从而可避免农田自我调节能力的下降。时间/年
甲的种群数量/只
乙的种群数量/只
1949
16 200
100
1959
16 900
118
1969
12 200
192
1979
9 200
240
1989
7 100
170
1999
7 200
160
2009
7 100
170
2019
7 200
160
6~8
6
6
8
0
20
8~10
52
6
6
2
66
10~12
14
4
4
2
24
12~14
10
22
4
0
3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生物复习第2章群落第4节群落随时间变化有序地演替课后训练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训练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是某丘陵山地的群落演替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生物复习第2章群落第3节地球上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课后训练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训练含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本册综合巩固练习,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