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天津市河西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展开1.(2分)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 )
A.元谋人遗址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
2.(2分)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是( )
A.制造工具B.猎取动物C.采集植物D.学会用火
3.(2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有助于印证和推测“上限”的是( )
A.北京人的发现B.半坡遗址发掘
C.青铜工艺成就D.铁制农具出现
4.(2分)考古学家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 )
A.弓箭和长矛B.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最早的木结构水井D.陶制和石制纺轮
5.(2分)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
A.陶器文化历史悠久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农耕工具丰富多样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6.(2分)2019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
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C.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
D.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
7.(2分)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8.(2分)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D.隶首和大禹
9.(2分)下列关于联盟首领禅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舜、禹、尧B.禹、尧、舜C.尧、禹、舜D.尧、舜、禹
10.(2分)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
A.禹传子,家天下B.西周分封制
C.秦始皇统一六国D.东汉光武中兴
11.(2分)商朝统治趋于稳定是在( )
A.大禹治水之后B.启杀伯益之后
C.盘庚迁殷之后D.“国人暴动”之后
12.(2分)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左传》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结局可以作为该论断的有力证据?( )
A.黄帝B.禹C.汤D.纣
13.(2分)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打制石器B.原始陶器C.青铜铸造D.瓷器烧制
14.(2分)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注:劓、刖均为古代的酷刑)
A.政治状况B.经济发展C.科技进步D.军队建设
15.(2分)下列历史人物,第一个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是( )
A.晋文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
16.(2分)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 )
A.争霸战争B.兼并战争C.民族交融D.社会变革
17.(2分)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分的国家是( )
A.晋国B.齐国C.赵国D.楚国
18.(2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韩国,齐威王派遣孙膑为军师将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全军覆没。孙膑又使用“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这一战役使魏国从此失去霸主的地位,这一著名战例是( )
A.涿鹿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19.(2分)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A.都江堰B.灵渠C.大运河D.赵州桥
20.(2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与这一原则观点一致的思想派别是( )
A.墨家B.道家C.法家D.兵家
21.(2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
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22.(2分)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乃是“天下之治道”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
23.(2分)战国时期,韩非的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其主要观点是( )
A.无为而治B.以德治国C.顺应自然D.以法治国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4分)
24.(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中西周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制度的实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西周分封制度内容简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诸侯又从周天子那里获得哪些权力?
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时期分封制的发展趋势;春秋时期在政治上呈现怎样的时代特征?
25.(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内立法度”在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
材料二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
﹣﹣韩非《韩非子•问田》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影响。
(3)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春秋后期的农业生产发展出现什么变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材料二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唐朝胡曾《流沙》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呈现怎样的局面?
材料三
(3)图片中两位人物分别属于哪个学派?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了怎样的学术繁荣局面?
2021-2022学年天津市河西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标在答题纸上。
1.(2分)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 )
A.元谋人遗址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
【解答】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该发现对研究世界古人类学有极重要价值。故北京人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2分)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是( )
A.制造工具B.猎取动物C.采集植物D.学会用火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的起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促进了体质的发展。火还可以照明,防寒,驱赶野兽。火的使用,增强了人类适应大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力的支配,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被称为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故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是学会使用火。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的起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有助于印证和推测“上限”的是( )
A.北京人的发现B.半坡遗址发掘
C.青铜工艺成就D.铁制农具出现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识记理解其农业发展是解题关键。
【解答】根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上限指的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业遗址之一,B正确;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A错误;夏朝开始出现了最早的青铜器,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旨在考查学生对半坡原始居民农业发展的理解能力。
4.(2分)考古学家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 )
A.弓箭和长矛B.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最早的木结构水井D.陶制和石制纺轮
【分析】本题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
【解答】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5.(2分)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
A.陶器文化历史悠久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农耕工具丰富多样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人,知道图片说明我国先民的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解答】三幅图片都是陶器,时间跨度从约公元前5000到公元前2500年,这说明我国先民的陶器文化历史悠久。图片不能反映我国先民的农耕工具丰富多样、商品贸易较为活跃、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分)2019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
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C.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
D.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良渚古城遗址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古代文明及异同点。
【解答】良渚古城遗址的股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良渚古城遗址的相关史实。
7.(2分)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分析】本题考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相关知识,掌握中国早期文明的特点。
【解答】据图片信息可知,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虽然各具特点,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择B。材料没有文字的相关描述,无法推断出文字发展的程度。排除A。皇帝制度是在秦朝的时候确立的,与材料的时间不相符,排除C。远古传说不一定真实可信,有很多虚构夸张的成分,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注意对图片的分析,掌握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相关知识。
8.(2分)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D.隶首和大禹
【分析】本题考查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解答】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炎黄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和华夏族的形成。
9.(2分)下列关于联盟首领禅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舜、禹、尧B.禹、尧、舜C.尧、禹、舜D.尧、舜、禹
【分析】本题以“禅让”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顺序。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解答】尧舜禹都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知识。
10.(2分)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
A.禹传子,家天下B.西周分封制
C.秦始皇统一六国D.东汉光武中兴
【分析】本题考查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知道世袭制开始于禹传子,家天下。
【解答】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分)商朝统治趋于稳定是在( )
A.大禹治水之后B.启杀伯益之后
C.盘庚迁殷之后D.“国人暴动”之后
【分析】本题考查盘庚迁都。商朝曾几次迁都,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解答】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盘庚以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盘庚迁都。
12.(2分)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左传》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结局可以作为该论断的有力证据?( )
A.黄帝B.禹C.汤D.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商朝史实的识记,解题时要紧扣“多行不义必自毙”即不义的事情做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解答】黄帝、禹、汤都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君王,只有商纣实行暴政,最后导致商朝灭亡。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黄帝、禹、商汤、商纣历史人物的史实。
13.(2分)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打制石器B.原始陶器C.青铜铸造D.瓷器烧制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知道夏、商、西周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业发达。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夏、商、西周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被誉为青铜时代,C正确,D排除;打制石器、原始陶器是在原始社会时期,AB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分)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注:劓、刖均为古代的酷刑)
A.政治状况B.经济发展C.科技进步D.军队建设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
【解答】由材料中信息“王、臣、劓、刖”可知,这反映了商周时期有统治阶级,还有维护统治秩序的刑罚,呈现了当时的政治状况。
故选:A。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15.(2分)下列历史人物,第一个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是( )
A.晋文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的知识点,应把握齐桓公称霸。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尊王攘夷”,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应熟记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16.(2分)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 )
A.争霸战争B.兼并战争C.民族交融D.社会变革
【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争霸。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但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答】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C是正确的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点。
17.(2分)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分的国家是( )
A.晋国B.齐国C.赵国D.楚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家分晋。识记三家分晋的典故。
【解答】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A是正确的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三家分晋,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18.(2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韩国,齐威王派遣孙膑为军师将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全军覆没。孙膑又使用“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这一战役使魏国从此失去霸主的地位,这一著名战例是( )
A.涿鹿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了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魏赵﹣﹣﹣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解答】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时的损失,进攻弱小的韩国,使其向齐国求救而引发的一场齐魏战争,C是正确的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马陵之战,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9.(2分)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A.都江堰B.灵渠C.大运河D.赵州桥
【分析】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蜀郡郡守”“大型的水利工程”.
【解答】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20.(2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与这一原则观点一致的思想派别是( )
A.墨家B.道家C.法家D.兵家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知道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解答】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与这一原则观点一致的思想派别是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2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
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思想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据材料“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故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22.(2分)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乃是“天下之治道”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
【分析】本题考查墨子,知道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乃是“天下之治道”主张的思想家是墨子。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墨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2分)战国时期,韩非的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其主要观点是( )
A.无为而治B.以德治国C.顺应自然D.以法治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相关知识,重点掌握法家的思想主张。
【解答】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符合题意,ABC错误。
故选:D。
【点评】重点掌握法家的思想主张,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4分)
24.(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中西周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制度的实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西周分封制度内容简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诸侯又从周天子那里获得哪些权力?
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时期分封制的发展趋势;春秋时期在政治上呈现怎样的时代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材料一中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这种制度的实施在当时起的作用是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根据材料二可知,诸侯对周天子承担的义务是定期向天子纳贡、镇守疆土、捍卫王室、率兵出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获得的权力是管理诸侯国的土地和人民,然后把土地、人民赏赐给卿大夫。
(3)依据材料三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的发展趋势是逐渐瓦解;春秋时期在政治上呈现的时代特征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故答案为:
(1)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定期向天子纳贡、镇守疆土、捍卫王室、率兵出征;管理诸侯国的土地和人民,然后把土地、人民赏赐给卿大夫。
(3)逐渐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等相关史实。
25.(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内立法度”在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
材料二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
﹣﹣韩非《韩非子•问田》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影响。
(3)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变法事件是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立法度”在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有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
法度。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因此变法成果保存下来;但是,因其触及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商鞅付出了生命为代价,这说明变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故答案为:
(1)商鞅变法;内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
法度。
(2)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因此变法成果保存下来;但是,因其触及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商鞅付出了生命为代价,这说明变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相关知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春秋后期的农业生产发展出现什么变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材料二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唐朝胡曾《流沙》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呈现怎样的局面?
材料三
(3)图片中两位人物分别属于哪个学派?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了怎样的学术繁荣局面?
【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呈现的局面、道家、儒家学派以及百家争鸣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结合材料一图片“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的农业生产发展出现的铁制农具和牛耕等变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呈现的局面是奴隶制崩溃;七雄并立;七雄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3)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两位人物分别属于道家、儒家学派。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故答案为:
(1)变化: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
(2)局面:奴隶制崩溃;七雄并立;七雄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3)学派:道家、儒家;局面:百家争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呈现的局面、道家、儒家学派以及百家争鸣相关知识。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0/30 13:50:46;用户:15297698232;邮箱:15297698232;学号:50382024阶级
内容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土地
拥有王畿,把土地连同人民赏赐给诸侯,由他们封邦建国
拥有封国,管理诸侯国的土地和人民。然后把土地、人民赏赐给卿大夫
拥有“采邑”,把土地连同人民赐给士
拥有“食田”
贡赋
接受诸侯的贡赋
定期向天子纳贡
对诸侯承担纳贡、出征等义务
对卿大夫承担纳贡、出征等义务
军兵
发动战争时可以调遣诸侯之兵
向天子承担镇守疆土、捍卫王室、率兵出征等义务
阶级
内容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土地
拥有王畿,把土地连同人民赏赐给诸侯,由他们封邦建国
拥有封国,管理诸侯国的土地和人民。然后把土地、人民赏赐给卿大夫
拥有“采邑”,把土地连同人民赐给士
拥有“食田”
贡赋
接受诸侯的贡赋
定期向天子纳贡
对诸侯承担纳贡、出征等义务
对卿大夫承担纳贡、出征等义务
军兵
发动战争时可以调遣诸侯之兵
向天子承担镇守疆土、捍卫王室、率兵出征等义务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九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九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共29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