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第一章 第三节 人口容量(含解析)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49520/0-171394761482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第一章 第三节 人口容量(含解析)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49520/0-171394761487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第一章 第三节 人口容量(含解析)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49520/0-17139476149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 (含解析)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优秀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优秀学案及答案,共11页。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
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判断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固定不变的。( × )
2.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定很小。( × )
3.科技发展水平会影响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 √ )
2.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及意义
(3)追求人口合理容量的原因
(4)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核心归纳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关联
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塔里木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小。
1.[综合思维]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原因。
答案 水资源较丰富;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人地协调观]说明为增大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地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 防治土地沙漠化;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发展交通,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发展经济。
3.[地理实践力]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答案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密度,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或超过该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该地区人口不能无节制地增长。
(2022·山东威海期末)河谷型城市是指城市建成区或建成区主体在河谷中的城市。下表为“我国中西部某河谷城市人口容量预测表”。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该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导因素是( )
A.水资源 B.土地资源
C.生态环境 D.社会经济
2.预测该城市的适度人口容量为( )
A.207万 B.270万 C.380万 D.227.7万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由表格可知,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预测的适度人口容量及最大人口容量均最小,说明该城市最稀缺的资源是建设用地,而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最稀缺的资源,故影响该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导因素是土地资源,B正确。第2题,该城市的适度人口容量取决于最稀缺的资源,结合上题分析,建设用地最稀缺,故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预测的适度人口容量为207万,为该城市的适度人口容量,故选A。
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多种因素制约。下图为“影响某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权重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因素是( )
A.人均消费水平 B.土地与水资源
C.对外开放程度 D.科学技术水平
4.下列国家中,与图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权重基本相符的是( )
A.尼日利亚 B.日本
C.荷兰 D.新加坡
5.提高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有( )
①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②加大对外开放程度 ③发展科学技术 ④推行对外扩张政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3.B 4.A 5.B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土地、水、矿产资源权重最大,即土地、水、矿产资源对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最大,结合选项可知,选项B正确。第4题,尼日利亚是发展中国家,该国石油、水、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但科技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较低,与图示权重基本相符。日本、荷兰和新加坡属于发达国家,土地面积较小,自然资源相对缺乏。选项A正确。第5题,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居民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低,①错误;加大开放程度,可引进技术、人才,获得资源,发展科学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能发现新的资源,这些可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②③正确;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是侵略行为,④错误。选项B正确。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C.消费水平的高低,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地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Ⅲ、Ⅱ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Ⅱ、Ⅲ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消费水平的高低,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A、C、D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人类可局部地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不能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否则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第2题,人口数量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内,且保持稳定,人与环境关系越理想,Ⅰ阶段最好;Ⅱ阶段,人口数量有一段时间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但后来一直稳定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内;Ⅲ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超过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生态失调、环境恶化,降低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与环境关系最差,所以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D正确。
《2017~2030年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出:到2035年广州市常住人口规模要控制在
2 000万左右,这“2 000万”是让广州人“活的舒服”的指标。2015年以来,广州常住人口连续五年以每年超过40万的规模增加,2019年末达1 530.59万人。据此完成3~4题。
3.“2 000万”人口是指广州市的( )
A.人口最高容量 B.环境承载力
C.人口合理容量 D.土地承载力
4.针对目前的人口状况,广州市今后应该( )
A.提高人口容量 B.延迟退休年龄
C.放宽落户条件 D.加快产业转型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这‘2 000万’是让广州人‘活的舒服’的指标”,可知“200万人口”是人口合理容量,C项正确。第4题,广州人口增长较快,其增加的人口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较多,要想控制人口规模,需要控制劳动力的需求量,广州传统产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与信息投入,会减轻对劳动力的依赖,控制外来劳动力的大量涌入,D项正确。提高人口容量、放宽落户条件均不利于控制人口规模,延迟退休年龄对其影响不大。
(2022·湖北荆门期末)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我国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相邻,但人口密度差别很大。下图示意该区域地形状况和人口密度。据此完成5~6题。
5.导致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地合理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消费水平
C.水资源 D.对外开放程度
6.据材料推测鄂尔多斯高原( )
A.自然条件优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B.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
C.通过增加耕地,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D.应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
答案 5.C 6.B
解析 第5题,据图可知,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大,鄂尔多斯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小。两地的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相差不大;图中显示,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贫乏,而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水资源较多,导致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大于鄂尔多斯高原,故C正确。第6题,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缺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故A错误;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实际人口密度是合理人口密度的近5倍,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故B正确;鄂尔多斯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所以增加耕地不能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故C错误;鄂尔多斯高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若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大量迁入,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故D错误。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4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7~8题。
7.以上材料表明,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均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8.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需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欠发达地区致富
答案 7.C 8.C
解析 第7题,根据资料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数量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范围的差异,进而影响了资源环境承载力,C正确。第8题,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需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从而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制定相应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C正确。
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表”。据此回答9~10题。
9.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
10.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答案 9.B 10.D
解析 第9题,该表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说明这种测算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第10题,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水热资源极为丰富,从表中信息可知,该气候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都最大,而目前该气候区却是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
(2022·陕西商洛期中)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差值可以反映生态环境压力。下图为“不同地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统计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中生态环境压力最大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下列措施有助于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的是( )
A.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B.工业密度大
C.限制公共交通发展 D.建筑密度大
答案 11.C 12.A
解析 第1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差值可以反映生态环境压力,结合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定义可知,乙区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大于人均生态足迹,生态环境压力小,B错误。甲、丙、丁三个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压力都比较大,其中丙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差值最大,表明丙生态环境压力最大,C正确。第12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会节约水资源,提高区域水资源的供应能力,有助于减轻生态环境压力,A正确。工业密度大,会加剧环境污染,B错误。限制公共交通发展,私家车数量增多,会加剧大气污染与能源紧张,C错误。建筑密度大,区域内人口数量大,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增大,不利于减轻生态环境压力,D错误。
下图是“山西省耕地资源与其可承载人口数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土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增加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土地资源减少
14.提高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提高科技水平,发展地方经济
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C.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
答案 13.C 14.A
解析 第13题,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数呈下降趋势,主要是人均粮食消费量的提高所致,C对。第14题,提高科技水平,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可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A对。抑制对外开放,减缓经济增长速度,会使资源环境承载力进一步降低,B错。减少耕地面积会加剧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C错。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D错。故选A。
(2022·陕西宝鸡期末)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水资源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水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一定水质的条件下,水环境容量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下表为假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变,西藏三种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情景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状况。据此完成15~16题。
1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制约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水资源
B.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升水环境承载力
C.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对于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明显
D.从总量上讲,西藏的水资源可以支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16.下列举措最有利于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是( )
A.逐步优化调整农牧业发展结构,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B.鼓励生育
C.积极推进生态旅游
D.大力提高人们消费水平
答案 15.D 16.C
解析 第15题,西藏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最弱,故制约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土地资源,A错误。保持现有模式,水环境承载力为2.25亿人,着力发展旅游业,水环境承载力为2.08亿人,B错误。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土地资源承载力从0.04亿人提升到0.05亿人,提升不明显,C错误。西藏水资源相对充足,可以支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D正确。第16题,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鼓励生育和大力提高消费水平都会给土地带来很大压力,A、B、D错误。保持现有模式,土地资源承载力为0.04亿人,着力发展旅游业,土地资源承载力为0.25亿人。故积极推进生态旅游,有利于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C正确。
17.(2022·江苏南通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澳大利亚领土面积769.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 477万(2021年4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全球第12大经济体、全球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多种矿产出口量居全球第一的国家。下面两图分别为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和气候分布图。
(1)简述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特点。(2分)
(2)分析澳大利亚中部内陆地区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4分)
(3)有人认为澳大利亚人口数量远小于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试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人口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及西南部沿海地区,其他地区人口稀疏。
(2)中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3)国土面积广大;矿产、草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水平高。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区别,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2.结合区域案例,理解人口、资源、环境的联系,探讨追求区域最佳人口规模、谋求人地协调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自然资源状况
正相关
自然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人均消费水平
负相关
人均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区域
具体措施
世界
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各地区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实质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是一个警戒值
强调的是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是一个合理值
不同点
角度
主要是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意义
生存
发展
数量
大
小
相同点
历史时期不同、影响因素发生变化,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影响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算,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测算方法
适度人口容量(万人)
最大人口容量(万人)
基于GDP的经济人口容量预测
311.74
348.24
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人口容量预测
207
344.43
基于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的人口容量预测
270
368
目前供水量下的人口容量预测
380
950
基于生态环境国家标准的人口容量预测
227.7
345
基于生态环境西部河谷实际的人口容量预测
248.5
414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
人口合理密度(人/km2)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承载力分项
保持现有模式
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
着力发展旅游业
人口(亿人)
经济
(万亿元)
人口(亿人)
经济
(万亿元)
人口(亿人)
经济
(万亿元)
水资源承载力
4.05
12.84
24.98
79.12
33.34
105.63
水环境承载力
2.25
7.41
1.93
6.11
2.08
6.58
土地资源承载力
0.04
0.12
0.05
0.17
0.25
0.79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精品学案设计,共13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导学案,共7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第三节 人口容量导学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