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通关卷34 人与环境、生态工程-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
展开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高三生物的考试并不仅仅是考概念,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并要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不过特别强调了从图表、图形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年高考试题,图表题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那些图表题虽不是教材中的原图,但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内容和图表的变换、深化、拓展,使之成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一轮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点对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很重要。尤其是对于错题。错题整理不是把错题抄一遍。也不是所有的错题都需要整理。
通关卷34 人与环境、生态工程
(必备知识填空+优选试题精练)
考点0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 城
知识填空
考点必背 知识巩固 基础落实 建议用时:5分钟
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P83)
2.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又如,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也会增大生态足迹。(P83)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P85)
4.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P87)
地 城
试题精练
考点巩固 题组突破 分值:50分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单选题
1.若核电站将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污水放入大海,某研究机构计算结果显示,从排放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个区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核污染将会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
B.核污染产生废水无法彻底净化达标,说明人类海水净化处理技术有限
C.核污染将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不食用海产品就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
D.核不扩散条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详解】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因此核污染将会随着物质循环过程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A正确;
B、由于人类对海水净化处理技术有限,因此,核污染产生废水无法彻底净化达标,B正确;
C、核污染不仅是涉及元素本身,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产生的核辐射可能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因为这种核辐射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在不食用海产品的情况下也是如此,C错误;
D、核不扩散条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且都有责任遵守,因为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地球人都应该做到的,D正确。
故选C。
2.“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答案】D
【分析】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
【详解】A、“赤潮”被称为“有害藻华”,说明发生赤潮会导致大量呈红色的有害藻类爆发式繁殖,进而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A正确;
B、藻类爆发式繁殖是由于水体内排放大量含氮、磷的各种污染物,所以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B正确;
C、赤潮发生时水由于水体好氧分解者增多,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另一方面,藻类的繁殖,水中其他自养生物进行光合作用减弱,产氧减少,所以水中的含氧量降低,C正确;
D、化肥和生活污水含大量氮和磷,大量使用化肥、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引起赤潮,D错误。
故选D。
3.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碳中和是指CO2吸收量和CO2排放量达到平衡,实现CO2的“零排放”。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可能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
C.水电、风电和光伏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CO2的排放
D.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答案】D
【分析】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详解】A、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CO2浓度,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可能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因为生产者需要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行生长发育,B正确;
C、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水电、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的利用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排放,C正确;
D、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D错误。
故选D。
4.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臭氧可以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B.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答案】D
【分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A、臭氧可以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A正确;
B、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B正确;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人类不能无限制地排放污染环境的物质,C正确;
D、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有关,D错误。
故选D。
5.科学家研究了1961~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地球为人类提供资源的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越小
B.若全球生态赤字持续扩大,可能会造成生态系统崩溃等严重后果
C.降低肉食类食物比例,可有效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减小生态足迹
D.开发新能源、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消费水平,均可提高生态承载力
【答案】B
【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详解】A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则其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所以开发新能源、提高生产效率可以减小生态足迹,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但提升消费水平不能提高生态承载力,AD错误;
B、由图可知,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盈余,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若全球生态赤字持续扩大,可能会造成生态系统崩溃等严重后果,B正确;
C、低碳出行、降低肉食类食物比例、多吃素食等可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因而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但能量的传递效率不能提高,C错误。
故选B。
6.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相同
C.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减小生态足迹
D.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答案】C
【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详解】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越多,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正确;
B、生活方式不同,生存所需的资源可能相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相同,B正确;
C、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和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植被面积都会增大,因此,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C错误;
D、吃牛肉消耗的资源相比食用蔬菜多,会增大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C。
7.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的
B.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的出生率没有影响
C.人口死亡率不仅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明显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D.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答案】C
【分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人口生育率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详解】A、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在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
BC、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受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B错误、C正确;
D、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在加大,D错误。
故选C。
8.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B.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生态足迹的值不断增大
C.渔业用地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水域面积
D.生态足迹是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答案】D
【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详解】A、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环境压力也随着不断增大,A正确;
B、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故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生态足迹的值不断增大,B正确;
C、渔业用地是指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水域面积,C正确;
D、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D错误。
故选D。
9.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C.当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表现为生态赤字
D.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生态承载力
【答案】B
【分析】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的资源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承载某种个体存在的最大数量。
【详解】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
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增加能量的损耗,从而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
C、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承载某种个体存在的最大数量,当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表现为生态赤字,C正确;
D、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产量,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
故选B。
10.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人均生态足迹小
B.增加肉食类食物比例会增大生态足迹
C.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
D.退耕还林还草,增加绿化面积可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充足的碳足迹和林地足迹
【答案】A
【分析】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相同。
【详解】A、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发达国家虽然人口增长慢,但是经济发展快,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技术条件高,而这些方面都可能会增大人均生态足迹,A错误;
B、增加肉食类食物比例,会增大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从而会增大生态足迹,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因而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B正确;
C、生态足迹是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都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C正确;
D、退耕还林还草,增加绿化面积能为人类提供更多林地资源和碳吸收用地,可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充足的碳足迹和林地足迹,D正确。
故选A。
二、综合题
11.如图为某淡水湖静水群落的深底带、湖沼带和沿岸带阳光穿透情况示意图。沿岸带阳光能穿透到底,常有有根植物生长,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等,并逐渐过度为陆生群落,离岸远处的水体可分为上层的湖沼带和下层的深底带。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图中A处有根植物较多,而离岸较远的B、C处无有根植物生存,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影响湖沼带和深底带动物分布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2)该湖泊食物网中在“水草→小虾→草金鱼”的食物链,小虾同化的能量通过遗体残骸和 流向分解者。
(3)该湖泊目前已被生活污水污染,为找出理想的污染治理措施,研究人员做了相关实验,下表表示科研人员提取该湖泊水样,分别放入不同生物进行治理研究,检测水体中的多项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注:红假单胞光合菌是一种光合细菌,菌体内有多种光合色素,在有光条件下可进行光能自养生长,在无光条件下可分解有机物化能异养生长。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表中红假单胞光合菌属于 。治理该湖泊污染效果最好的生物是 ,理由是 。
【答案】(1) 水平 食物和栖息空间
(2)下一营养级粪便(草金鱼的粪便 )
(3) 生产者和分解者 红假单胞光合菌 红假单胞光合菌不含毒素,且对铵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率最高
【分析】1、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2、某一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1)流入下一营养级。(2)呼吸作用散失。(3)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1)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淡水湖的A、B、C三个主要带生存着不同的生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湖沼带和深底带生活的植物不同,为动物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两个带中动物分布也不同,因此影响湖沼带和深底带动物分布不同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2)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小虾同化的能量通过遗体残骸和下一营养级粪便(草金鱼的粪便)流向分解者。
(3)红假单胞光合菌是一种光合细菌,但在无光条件下可分解有机物化能异养生长,因此其在生态系统中既属于生产者又属于分解者;红假单胞光合菌不产生毒素且对铵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率最高,因此治理该湖泊污染效果最好的生物是红假单胞光合菌。
12.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如图表示某淡水湖泊中部分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回答下列向题。
(1)河蚬是湖泊底栖动物的常见贝类动物,若要调查某湖泊中河蚬的种群密度,则可以采用 法,采用该方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等,因为这些事项都会影响调查结果。
(2)该湖泊中的 现象,可以反映出群落的重直结构。图中所示生物中,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竟争关系的生物有 。除了图示能量流向外,底栖动物同化能量的分配情况还有 。
(3)由于淡水潮泊普遍存在水体流动性差、 等问题,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退化。若想提高潮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采取的措施有 。
【答案】(1) 样方 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多少、取样方法
(2) 不同水层分布的物种存在差异(或湖底淤泥不同深度,分布的物种存在差异) 虾类和底栖动物、翘嘴鲌和虾类 呼吸过程中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分解者
(3) 水环境容量小、富营养化加剧 控制对湖泊的干扰程度;对湖泊的利用不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的上限;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
【分析】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详解】(1)贝类动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贝类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选择样方法,影响样方法调查结果的因素有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多少、取样方法等。
(2)该湖泊的不同水层分布的物种存在差异,湖底淤泥不同深度,分布的物种存在差异,均可反映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虾类和底栖动物、翘嘴鲌和虾类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底栖动物同化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3)由于淡水潮泊普遍存在水体流动性差、水环境容量小、富营养化加剧等;若想提高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采取的措施有控制对湖泊的干扰程度;对湖泊的利用不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的上限;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等。
考点0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地 城
知识填空
考点必背 知识巩固 基础落实 建议用时:10分钟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P90)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P91~92)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P94)
4.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等,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P95)
地 城
试题精练
考点巩固 题组突破 分值:50分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单选题
1.调查发现某种蜣螂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卷曲,便于捕猎,头部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等昆虫的内脏。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恰当的是( )
A.该种蜣螂在生态系统中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B.该种蜣螂与千足虫之间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关系
C.该地区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D.该种蜣螂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B
【分析】由题干中“蜣螂提高了“生活品味”,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分析得出该蜣螂所属的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和消费者。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某种蜣螂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说明该种蜣螂在生态系统中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A错误;
B、该种蜣螂与千足虫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但可能存在共同的食物,因此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
C、该地区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C正确;
D、该种蜣螂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是科研价值的体现,因此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正确。
故选B。
2.薇甘菊是一种繁殖能力强的常见入侵物种,某红树林被薇甘菊入侵后,随着薇甘菊覆盖度的增大,地表的枯枝败叶等凋落物会明显增多。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薇甘菊入侵降低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土壤中的碳储存量
B.薇甘菊与红树林中其他植物之间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C.薇甘菊入侵会影响红树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D.薇甘菊入侵可能会改变红树林群落的演替速度
【答案】A
【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详解】A、薇甘菊入侵,使地表的枯枝败叶等凋落物明显增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土壤中的碳储存量,A错误;
B、据题意:某红树林被薇甘菊入侵后,随着薇甘菊覆盖度的增大,地表的枯枝败叶等凋落物会明显增多,说明薇甘菊与红树林中其他植物之间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B正确;
C、薇甘菊入侵会通过和红树林利的植物竞争营养物质等使其数量减少,从而影响红树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C正确;
D、薇甘菊入侵会通过和红树林利的植物竞争营养物质等使其数量减少,薇甘菊逐渐成为优势种,故薇甘菊入侵可能会改变红树林群落的演替速度,D正确。
故选A。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渠道复杂程度有关
B.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动植物园、种子库和精子库
C.保护湿地的蓄洪防旱功能,属于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退耕还林能够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生态系统中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方法是就地保护,建立动植物园、种子库和精子库等不属于就地保护,B错误;
C、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湿地的蓄洪防旱功能属于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D、退耕还林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其恢复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故选C。
4.“微笑天使”江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淡水哺乳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政府在湖北石首等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迁地保护和繁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种群数量低于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时,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一般不是就地保护
B.野生江豚数量过少,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长江禁渔可以改善江豚的野外生存环境,有利于野生江豚的保护
D.气候因素对江豚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密度有关
【答案】D
【分析】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例如,多种鲸在遭遇人类过度捕捞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有的鲸濒临灭绝。因此,对那些已经低于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种群数量的物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详解】A、若种群数量低于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时,一般进行易地保护,A正确;
B、动物数量太少,标记重捕法误差太大,B正确;
C、食物等环境条件的改善,使环境容纳量增大,有利于野生江豚的保护,C正确;
D、气候因素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故气候因素对江豚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密度无关,D错误。
故选D。
5.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协同进化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C.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但恢复力稳定性强
D.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生态系统内生态过程的变化
【答案】C
【分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弱,但有些生态系统,如冻原生态系统等生境较差,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弱。
【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正确;
B、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协同进化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B正确;
C、冻原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但由于生境温度低,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弱,C错误;
D、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生态系统内生态过程的变化,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6.2022 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原型是国宝大熊猫,目前我国建立了多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形成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网络体系。但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指出:未来100年内仍有18个大熊猫种群的灭绝风险高于 50%,15个大熊猫种群的灭绝风险高于9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揩施
B.科学家以种群为单位研究大熊猫,各大熊猫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高
C.自然保护区中物种丰富,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D.“冰墩墩”设计理念体现大熊猫的直接价值
【答案】B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共同的大事,最主要的是要行动,这必须所有缔约国广泛合作,积极行动,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对濒临灭绝的物种、破坏严重的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和抢救。
【详解】A、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A正确;
B、各种群的大熊猫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仍可产生可育后代,B错误;
C、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抵抗力稳定性较高,C正确;
D、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食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冰墩墩”的设计原型是国宝大熊猫,体现了大熊猫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B。
7.大兴安岭森林物种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森林保育区;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具有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二者均是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二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者均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征
B.二者维持和恢复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C.二者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均衡,生物种类组成一成不变
D.遭遇严重砍伐和极度放牧后,二者恢复原状的难度极大
【答案】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实质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处于动态平衡,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个特征。
2、负反馈调节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所以生态平衡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
【详解】A、生态平衡的实质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处于动态平衡,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个特征,A正确;
B、维持和恢复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B正确;
C、二者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均衡,生物种类组成相对稳定,C错误;
D、严重砍伐和极度放牧会破坏生态系统植被,可能影响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进而破坏生态平衡,恢复原状的难度极大,D正确。
故选C。
8.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用乙醚从黄花蒿中低温提取出青蒿素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
A.直接价值B.间接价值C.潜在价值D.实用价值
【答案】A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用乙醚从黄花蒿中低温提取出青蒿素可以用于治疗疟疾,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故选A。
9.红树林既可防风护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B.“植物一鱼一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
C.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D.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答案】A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A错误;
B、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捕食的个体,故“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B正确;
C、一般而言,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对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A。
10.近年来,长江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的灭绝,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的“十年禁渔”计划,给长江整体环境的修复提供了契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灭绝的原因主要是生境破坏和掠夺式利用
B.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的灭绝改变了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C.“十年禁渔”措施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
D.“十年禁渔”计划主要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维持生态稳定
【答案】D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原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详解】A、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和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故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灭绝的原因主要是生境破坏和掠夺式利用,A正确;
B、白鲟、白鳍豚属于不同种生物,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的灭绝改变了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B正确;
C、“十年禁渔”措施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保护措施,C正确;
D、“十年禁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同时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维持生态稳定,D错误。
故选D。
二、综合题
11.巴中市自2022年底开始实施集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生活社区为 一体的现代化示范村的建设,示范村利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农业设计,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示范村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该生态系统更好的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示范村中常会实行立体农业和轮作等方法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其中立体 农业利用的是群落的 原理提高对阳光等自然资源的利用,轮作的意义是 。
(3)示范村中某一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如表所示,已知呼吸散失的能量与B 的能量之和代表各营养级同化量,请回答以下问题:
B 代表的能量是各营养级 ,其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0%。
【答案】(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直接
(2) 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防止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而导致因土壤缺乏作物所需的某些元素(土壤肥力下降)而减产
(3)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a3+b3-c3)/(a2+b2)
【分析】同化能量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用于生物自身生长、繁殖、发育的能量,后者包括进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以及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该生态系统开始实施集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生活社区为 一体的现代化示范村的建设,示范村利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农业设计,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因此该生态系统更好的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示范村中常会实行立体农业和轮作等方法进行农作物的种植,采用了立体农业的生产模式,利用群落空间结构(垂直结构)的原理,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提高对阳光等自然资源的利用。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里种植的作物年份有所不同,也就是有计划地更换作物种类来种,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需求不同,因此轮作的意义是防止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而导致因土壤缺乏作物所需的某些元素(土壤肥力下降)而减产。
(3)呼吸散失的能量与B的能量之和代表各营养级同化量,且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物自身生长、繁殖、发育的能量,因此B 代表的能量是各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由于呼吸散失的能量与B的能量之和代表各营养级同化量,因此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a2+b2,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a3+b3,包括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和同化人工投放的有机物中的能量,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a3+b3-c3,所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a3+b3-c3)/(a2+b2)×100%。
12.如图为某条小河流从高山湖泊进入大河的示意图及 A 处水域浮游植物在一年内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食品工厂会向河流排污(含大量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高山、河流、村庄中的生物分别属于不同的群落,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 ,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 。
(2)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鱼类因为缺少氧气而大量死亡,使水体变浑浊。但是村庄附近的河流又能清澈见底了,这依赖于该河流的 能力。若过度排污,会导致该河流生态系统的 锐减。
(3)某同学欲调查食品工厂附近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采用 法采集、调查;将土样带回实验室后,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开装置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 ( 填 “偏大”、“偏小”、“不变”)。
(4)对A处水域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分析发现,在4~6 月份光照强度较高但浮游植物的数量却很低,原因可能是 。
(5)小河边的芦苇,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价值。
【答案】(1) 物种组成 河流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食品工厂排污中有机物所含有化学能
(2) 自我调节 生物多样性
(3) 取样器取样法 偏小
(4)水域中无机盐的浓度低,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5)直接和间接
【分析】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调查。
【详解】(1)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食品工厂会向河流排污(含大量有机物),故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工厂污水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
(2)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使河流中好氧性细菌急剧增多,导致河流中O2含量急剧减少,从而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但是在村庄附近的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依赖于该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若过度排污,超过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导致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3)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调查;将土样带回实验室后,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开装置的电灯,不能更好的利用小动物的避光性,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4)由图可知,4-6月份,虽然光照强度较强,但无机盐含量较低,不能满足浮游植物对无机盐的需求,导致其数量很低。
(5)芦苇造纸体现了直接价值,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为生态功能,体现了间接价值。
考点03 生态工程
地 城
知识填空
考点必背 知识巩固 基础落实 建议用时:10分钟
1.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P99)
2.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P99)
3.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P100)
4.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P100)
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 ,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P101)
5.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P101)
6.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就是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废水处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以及动植物物种引进等,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在湿地的周围,还应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P106)
地 城
试题精练
考点巩固 题组突破 分值:50分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单选题
1.城市高架桥桥底空间光照和降水相对较少,汽车尾气污染较重,管理维护频率低,常为城市管理的“灰色地带”。某城市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对桥底空间进行改造,将“桥下灰”转变为了“生态绿”。在改造过程中,相关措施与原理相匹配的是( )
A.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搭配种植并合理布设,符合协调原理
B.选择种植生长缓慢、长久不落叶、生长周期长的植物,符合循环原理
C.选择种植耐阴、耐热、耐旱、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符合自生原理
D.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浇灌,增设民众游乐设施,符合整体原理
【答案】D
【分析】1、自生原理:在生态系统中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遵循该原理的具体做法或要求: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
2、循环原理: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物质的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环节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高。
3、协调原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要协调与适应,考虑环境容纳量。
4、整体原理: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考虑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力。
【详解】A、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故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搭配种植并合理布设,符合自生原理,A错误;
B、循环原理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物质的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环节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高,故选择种植生长缓慢、长久不落叶、生长周期长的植物,不符合循环原理,B错误;
C、协调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要协调与适应,选择种植耐阴、耐热、耐旱、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符合协调原理,C错误;
D、整体原理是指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考虑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力,故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浇灌,增设民众游乐设施,符合整体原理,D正确。
故选D。
2.如图表示一种“甘薯+奶牛+沼气+花木+龙虾+食用菌”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循环、协调、整体、自生等生态学原理
C.图中“沼渣→甘薯”说明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D.该生态系统的功能只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没有信息传递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组成成分。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物种合理搭配以及自然、社会和经济效益等,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循环、协调、整体、自生等生态学原理,B正确;
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是单向流动,能量不能循环,C错误;
D、该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D错误。
故选B。
3.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以上做法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
A.自生原理B.整体原理
C.循环D.以上都不是
【答案】B
【分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四个生态学基本原理。
【详解】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说明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可见以上做法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整体原理,B符合题意。
故选B。
4.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循环原理
B.单一种植的樟子松林违背了自生原理
C.生态工程最终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D.生态工程是一种低污染、多效益的工程体系
【答案】C
【分析】生态工程建设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即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详解】A、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A正确;
B、单一种植的樟子松林违背了自生原理,B正确;
C、生态工程最终的目的是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C错误;
D、生态工程是一种低消耗、低污染、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D正确。
故选C。
5.某草原牧区,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既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又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的控制。这种做法体现了( )
A.遵循循环原理
B.低消耗、高效益原则
C.遵循自生和协调原理
D.建立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答案】C
【分析】1、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使前一环节的废物尽可能被后一环节利用。
2、自生原理是指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3、协调原理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4、建立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是整体原理的体现。
【详解】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其原因是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这体现了自生原理;在进行草场建设时,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其目的是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体现了协调原理,C符合题意;
故选C。
6.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模式,如建立“藕一鱼—鳅”共同混养的人工鱼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合理增加鱼塘中生物的种类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B.鱼粪和鳅粪肥田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泥鳅以鱼的粪便为食时泥鳅为分解者,以植物碎屑为食时泥鳅为次级消费者
D.“藕一鱼一鳅”共养模式中鳅粪肥田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合理利用了生态工程协调原理
【答案】A
【分析】1、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恢复力稳定性。
2、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详解】A、增加鱼塘中生物的种类,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使营养结构更复杂,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
B、鱼粪和鳅粪肥田植物只能利用无机盐,不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B错误;
C、泥鳅以鱼的粪便以及植物碎屑为食时泥鳅均为分解者,C错误;
D、鳅粪肥田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D错误。
故选A。
7.下列关于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选择净化能力强且能互利共生的多种水生生物修复湿地,体现了协调原理
B.桑基鱼塘农业生产模式中将蚕沙喂鱼、塘泥培桑,体现了循环原理
C.生态工程建设时,号召农民种树的同时要考虑农民的生活问题,体现了整体原理
D.以降低水体污染物和增加溶氧量的方式改善湿地水生生物生存环境,体现了自生原理
【答案】A
【分析】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包括:自生、协调、循环、整体。
【详解】A、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该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A错误;
B、桑基鱼塘农业生产模式中,将蚕沙喂鱼、塘泥培桑,体现了循环原理,B正确;
C、生态工程建设时,号召农民种树的同时要考虑农民的生活问题,体现了整体原理,C正确;
D、以降低水体污染物和增加溶氧量的方式改善湿地水生生物生存环境,体现了自生原理,D正确。
故选A。
8.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过度放牧导致当地天然草地退化,引发水土流失,加剧了土地沙漠化。2005年起,政府实施了生态工程建设,种植了抗旱抗风沙的植被,科学确定载畜量。下表是海南州生态工程实施前后总生态足迹与总生态承载力的统计结果。(生态盈余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耕地、草地和林地的面积
B.当地居民适当减少食物中肉类所占的比例,有助于减少生态足迹
C.治理草地沙化和制定合理载畜量的措施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
D.数据显示2017年生态盈余较之前增加,表明生态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答案】A
【分析】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包括耕地、草地、林地、渔业用地、建设用地及碳足迹,A错误;
B、适当减少食物中肉类的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损耗,可减少生态足迹,B正确;
C、种植抗旱抗风沙的植被和制定合理载畜量,利用了自生原理(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和协调原理(选择适合本地环境的树种、考虑畜牧养殖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D、生态盈余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值,2017年生态盈余(16.4×104hm2)较2005年生态盈余(13.2×104hm2)有所增加,说明生态工程建设初见成效,D正确。
故选A。
9.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农耕文明,古代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农业实践经验,蕴含了许多生物知识和农业保护思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瓜田中“有种薤(韭)十根……居于瓜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这种生产方式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B.“数詈(细密的渔网)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体现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
C.“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以泥封树枝……则根生”,说明动物激素也能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D.“种麻……,树高一尺,以蚕矢(尿)粪之。无蚕矢,以溷中熟粪粪之亦善”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答案】C
【分析】①在群落中,由于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从而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②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较多。③人尿中含有吲哚乙酸(IAA)。④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含义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区域小循环和全球地质大循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例如“无废弃物农业”。
【详解】A、在瓜田中“有种薤(韭)十根……居于瓜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这种生产方式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了作物的产量,A正确;
B、“数詈(细密的渔网)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不采用细密的渔网,可以保证小鱼的数量,使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从而可以使鱼的数量处于高产的状态,体现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B正确;
C、“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以泥封树枝……则根生”,体现了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插条生根的作用,生长素是植物激素,C错误;
D、“种麻……,树高一尺,以蚕矢(尿)粪之。无蚕矢,以溷中熟粪粪之亦善”,促进了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正确。
故选C。
10.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
B.为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可采用人工制造表土,种植农作物的措施
C.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是违背了协调原理
D.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原理,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答案】B
【分析】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为: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
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循环: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详解】A、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故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A正确;
B、为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可采用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关键是植被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B错误;
C、协调包括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因此,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原理,C正确;
D、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原理,关注自然、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D正确。
故选B。
二、综合题
11.生态浮岛是一种像筏子似的人工浮体.上面栽有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常用于水体修复。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污水大量排放.某湖泊呈现富营养化。其中蓝细菌和绿藻等的大量增殖.使得水体出现 现象,会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当地对污水排放进行控制后,水质仍然较差.这说明该湖泊的 (填“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已被破坏。
(2)在控制污染排放的基础上.当地采用人工浮床及放养滤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对湖泊进行修复.蓝细菌与芦苇、滤食性鱼类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该措施成效明显.既净化了水体,又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 原理。
(3)对治理后的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数据如下表所示(X表示能量流动的去向之一. Y、Z为能量值,能量单位为J●cm-2●a-1.肉食性动物作为一个营养级研究)。据表分析,X是指 的能量,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 J●cm-2●a-1。能量从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 (请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 水华 恢复力
(2) 种间竞争 捕食 整体
(3) 流向分解者 180.5 13.7%
【分析】1、水华指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
2、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要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个社会一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例如,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一定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因为往往是生活方面的因素导致农民对森林、灌丛的过量砍伐。因此,只有把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造林和护林的目的。
3、能量流经某一营养级过程: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本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本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这部分能量其中一些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如果本营养级被下一营养级捕食,能量就流入了下一营养级。如果时间较短,本营养级生物大量繁殖后,会有一部分能量留在本营养级内,即未利用的部分。
【详解】(1)水体富营养化后,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增殖使水体出现水华现象,当地对污水排放进行控制后,水质仍然较差,这说明该湖泊未恢复原状,恢复力稳定性已被破坏。
(2)芦苇和蓝细菌竞争光照和矿质元素等,二者为种间竞争关系;滤食性鱼以蓝细菌等浮游生物为食,二者种间关系为捕食。采用人工浮床及放养滤食性鱼类对湖泊进行修复,既可净化水体,又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遵循了整体原理。
(3)流入某营养级的能量有4个去向:呼吸作用散失、流入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未利用部分,故X是指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流入肉食性动物的能量=肉食性动物的总能量-外界投入的能量,即:6.8+7.2+0.5-11=3.5,即Z=3.5。生产者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植食性动物的总能量-外界投入的能量,即:9.5+1.5+11+Z(3.5)-5=20.5,即Y=20.5。该生态系统有外部能量的输入,因此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外部输入能量的总和,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未利用的+流向下一营养级+外界输入的,即44.0+5.0+95.0+20.5+5+11.0=180.5J·cm-2·a-1。能量从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 Z÷(Y+5)×100%=3.5÷25.5×100%≈13.7%。
12.2022年,全球多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温室效应”“碳中和”等话题再度引起人们的热议。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美的过渡期约为50到70年,而中国在2020年郑重宣布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过渡时长仅为30年,再一次展现了大国担当与责任。下图1为对温室效应的相关,研究,通过对南极16万年间不同冰层的气体测定,可以了解当时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和气温,图2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图中A、C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循环,与地球形成初期的大气相比,现在大气中碳的含量要低得多,请从碳的去向方面考虑下降的这部分碳最终的存在形式主要有 和 。
(2)从图1中可知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和温度呈 相关。结合图1中信息和地球目前大气状况,推测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急剧上升的因素有 (从不同方面回答,至少说两点)。
(3)“温室效应”治理是全人类面临的一项的生态工程,“碳中和”体现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为 原理。
【答案】(1) 二氧化碳
以有机物形式存在于生物体或其遗体中 以碳酸盐形式存在于无机自然界
(2) 正 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等
(3)协调
【分析】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详解】(1)由图2可知,ABDE都有箭头指向C,故C为无机环境,C与A存在双向箭头,故A为生产者,ADE都指向B,故B为分解者,因此D和E为消费者,碳在图中A(生产者)、C(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碳的去向从生物和无机环境两个方面来回答,无机自然界中主要是碳酸盐,如在岩石,现在的地球和早期相比,丰富多彩的生物,这些都是碳的存在形式。
(2)由图1中可知,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和温度呈正相关。近一两百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与工业生产等人为因素有关,在没有人类大规模工业生产之前,大气二氧化碳也出现很高的时期,所以导致二氧化碳增高可能是一些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
(3)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基本等于吸收,主要体现了协调原理。
生物
毒素含量ug/L
铵盐吸收率
有机物去除率
硅藻
0.1
52%
0
蓝细菌
0.554
78%
0
红假单胞光合菌
0
87%
92%
营养级能量来源或去路
呼吸散失
B
同化人工投放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第一营养级
a1
b1
0
第二营养级
a2
b2
c2
第三营养级
a3
b3
c3
年份
总生态足迹(×104hm2)
总生态承载力(×104hm2)
2005年
165.5
178.7
2017年
243.7
260.1
生物类型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X
未利用
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外来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生产者
44.0
5.0
95.0
Y
0
植食性动物
9.5
1.5
11.0
Z
5.0
肉食性动物
6.8
0.5
7.2
0
11.0
考点通关卷27+体液调节-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 这是一份考点通关卷27+体液调节-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27体液调节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27体液调节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通关卷24+生物的进化-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 这是一份考点通关卷24+生物的进化-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24生物的进化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24生物的进化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通关卷23+生物的变异-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 这是一份考点通关卷23+生物的变异-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23生物的变异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23生物的变异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