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生号、考场号、考场座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考场号”、“考场座号”栏涂上自己的考场号和考场座号。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把选项填在答题卡上)
1. “腐草化萤,腐肉生蛆”是哪种生命起源说的观点
A. 化学进化论B. 自然发生论C. 宇宙生命论D. 生生论
【答案】B
【解析】
【分析】腐草化为萤:腐草能化为萤火虫是传统说法,腐肉生蛆:腐烂的肉能化为蛆虫是传统说法,这都属于自然发生论。
【详解】A.化学进化论:主张从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来研究生命的起源.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直到最后出现原始的生命体,A不符合题意。
B.自然发生论与神创论差不多同样的古老,人们根据自己双眼对许多表面现象的观察,如腐肉会产生蛆,久不洗澡会生虱子等,得出了低等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质自然产生的,这叫做自然发生论或自生论,B符合题意。
C.宇宙发生论认为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球,生命可能起源于其他星球,人们提出地球生命来源于别的星球或宇宙的“胚种”,根据是地球所有生物有统一的遗传密码及稀有元素埋在酶系中持有特殊重要作用等事实,C不符合题意。
D.生生论指的是,生物只能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叙述,错误的是( )
A. 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B.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C.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D. 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2)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3)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能遗传,有的不能遗传,有的对生存有利,有的对生存不利。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
【详解】A.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A正确。
B.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因此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B正确。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的证据是生物化石,并不是唯一证据,C错误。
D.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D正确。
故选C。
3. 关于地球生物的起源,下列哪一项科学依据最充分( )
A. 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
B. 宇宙生命论说明生命来自外星球的陨石
C. 腐肉生蛆说明地球上的物质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
D. 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演变而来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详解】A.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无科学依据,A错误。
B.宇宙生命论说明生命来自外星球的陨石不是地球生物的起源的科学依据,B错误。
C.腐肉会产生蛆得出了低等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质自然产生,这叫做自然发生论或自生论,不能说明地球生物的起源,C错误。
D.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有机物,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再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演变出原始生命,D正确。
故选D。
4. 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顺序是( )
①诞生原始生命;②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③构成独立的体系;④形成有机大分子。
A. ②③④①
B. ①②③④
C. ③④②①
D. 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
【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
【详解】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闪电、高温和宇宙射线等条件的激发下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雨水汇入原始海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并在外表形成了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这些独立的体系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形式。可见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②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④形成有机大分子→③构成独立的体系→①诞生原始生命,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5. 某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如图)。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 )
A. 甲、乙、丙B. 乙、甲、丙
C. 丙、甲、乙D. 乙、丙、甲
【答案】C
【解析】
【分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详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图中,丙所处的地层最古老,乙所处的地层距今最近,甲位于二者之间,因此,这些地层中的化石按从简单到复杂排列的应该是丙、甲、乙。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化石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证据。
6. 地层中煤主要是由下列哪种生物形成的( )
A. 远古时期的苔藓植物B. 远古时期的裸子植物C. 远古时期的蕨类植物D. 远古时期的被子植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植株一般比较高大,煤是由古代的蕨类植物变成的。
【详解】在距今2亿年以前,地球上曾经茂盛的生长着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它们构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后来,这些蕨类植物灭绝了,它们的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炭。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7. 大量可靠的证据证明,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来的。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植物分别是( )
A. 两栖类、蕨类植物B. 爬行类、裸子植物C. 哺乳类、被子植物D. 鱼类、藻类
【答案】B
【解析】
【分析】中生代时,爬行动物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类群,但所有这些哺乳动物都是些体型非常小的动物,中生代时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到了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才逐渐繁盛,今天的煤炭石油绝大部分是中生代时期的裸子植物埋藏在地下形成的。
【详解】由分析可知,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植物分别是爬行类、裸子植物,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8.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有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这是摘自诗歌《化石吟》的片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B. “最早的鸟儿”比“最早的鱼儿”先出现
C. 两栖类是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型
D. 根据“最早的鸟儿”的特征,说明鸟类可能由爬行类进化而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详解】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正确。
B.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鱼类动物→原始两栖类动物→原始爬行类动物→(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可见在脊椎动物中,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B错误。
C.两栖动物的背部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C正确。
D.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D正确。
故选B。
9. 研究发现,多数新型农药应用10年后就逐渐失效。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害虫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这些变异经逐代积累便产生了抗药性
B. 害虫在争夺空间时进行生存斗争,强壮的个体生存下来,产生了抗药性
C. 农药逐代选择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使抗药性害虫数目逐渐增多
D. 部分害虫可以对农药进行选择性逃避,通过学习行为,产生抗药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详解】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可见C正确。
故选C。
10. 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A. 长臂猿B. 大猩猩C. 黑猩猩D. 森林古猿
【答案】D
【解析】
【分析】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建立者是达尔文,他提出了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详解】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认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故选:D。
【点睛】注意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事迹,注意知识的积累。
11. 人类和大猩猩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 )
A. 人类是由大猩猩进化来的
B. 大猩猩和人类有共同的祖先
C. 大猩猩是人类的原始祖先
D. 人类是大猩猩进化中的一个分支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类与黑猩猩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黑猩猩和人类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详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大猩猩是类人猿的一种,人类与大猩猩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大猩猩和人类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2. 根据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科学家认为人类进化发展的顺序为
A.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B. 能人→直立人→智人→南方古猿
C. 南方古猿→能人→智人→直立人D. 能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详解】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
南方古猿只能使用天然工具;
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
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
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标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
早期人类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随着制造工具的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并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发展成现代的人类社会。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促进了脑的发展,增加了脑容量,而脑的发展又提高了他们制造工具的能力;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语言的产生,使得相互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可见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脑容量的增加。
故选A。
【点睛】考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3. 李敏和蕾蕾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他们把水稻、虾、河蚌归为一类,把蚂蚁、鬼针草、蚱蜢归为另一类。他们的分类依据是( )
A. 生物的数量B. 生物的生活环境
C. 生物的用途D. 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农作物、家禽、家畜等,解答即可。
【详解】由题意可知,水稻、虾、河蚌等生物都生活在水中,属于水生生物;而蚂蚁、鬼针草、蚱蜢等生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属于陆生生物。可见,他们是按照生活环境进行分类的。
故选B。
14. 根据下图(狗、猫、虎、豹的分类图解)回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猫与狗的亲缘关系最近
B. 目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C. 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远
D. 虎与豹的共同点比虎与猫的共同点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详解】AC.根据题图,猫和狗同目不同科,猫和豹同科不同属。结合分析,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可判断,猫和豹的亲缘关系比猫和狗要近,AC错误。
B.根据分析,在分类单位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B错误。
D.根据题图,虎和猫同属于猫属,而虎和豹则同科不同属。根据分析,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所以,虎与豹的共同点比虎与猫的共同点少,D正确。
故选D。
15. 在分类等级中,不同种类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小,那么它们之间的( )
A. 亲缘关系越远B. 相似程度越小C. 共同特征越多D. 生理功能差异越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详解】结合分析,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在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相似程度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就越远(生理功能差异越大);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相似程度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就越近(生理功能差异越大),C符合题意。
故选C。
16. 下列选项中,生物共同特征最少的是( )
A. 种子植物门B. 兰科C. 微子目D. 蝴蝶兰属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详解】为了弄清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所以,选项中,“种子植物门”中生物共同特征最少。
故选A。
17. 宽皮橘(学名:Citrusreticulata)与柚(学名:Citrusmaxima),学名中第一个单词代表的是( )
A. 种名B. 属名C. 科名D. 命名者名字
【答案】B
【解析】
【分析】1768年,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Car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统》这本书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详解】1768年,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Car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统》这本书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即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部分是种加词,第一个字母小写;种加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的姓名可以省略。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8. 南极雪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植物,其解除休眠并大量繁殖造成了南极皑皑白雪中出现了大片的腥红色。下列有关雪藻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没有细胞壁B.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 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D. 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南极雪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植物,是真核生物,是低等植物。
【详解】A.南极雪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植物,植物细胞是有细胞壁的,错误。
B. 南极雪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植物,植物属于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错误。
C.南极雪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植物,具有两种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错误。
D.单细胞生物,只由一个细胞组成,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正确。
故选D 。
【点睛】掌握单细胞藻类植物的特征是解题关键。
19.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海水呈红、紫等颜色并对水体中的生物造成危害。造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 )
A. 某些藻类短时间内大量繁殖B. 海水温度过高
C. 海带养殖过多D. 人们对海洋进行了科学管理
【答案】A
【解析】
【分析】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引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详解】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农药化肥的超量使用、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含磷洗衣粉的使用都直接或间接污染了水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单细胞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海洋中单细胞的浮游藻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
故选A。
20.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诗中描写了生长在门前石阶上的苔藓植物。这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是( )
A. 植株矮小B. 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C. 茎内没有输导组织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根据生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其外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
【详解】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和叶结构简单,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苔痕上阶绿”描述了苔藓植物大量繁殖的景观。
故选D。
21. 下列哪种生物所代表的类群最早出现根( )
A. 肾蕨B. 葫芦藓C. 金花茶D. 紫菜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详解】A.肾蕨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又比苔藓植物高等一些,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一般长的比较高大,用孢子来繁殖后代。由此判断在这四类植物中最早出现根的是肾蕨,A符合题意。
B.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比藻类植物高等一些,有了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植株矮小,但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B不符合题意。
C.金花茶属于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被子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能受到更好的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适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其种类最多,分布最广,C不符合题意。
D.紫菜属于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是一类相对低等的植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 下列关于海带、葫芦藓、肾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肾蕨有根、茎、叶的分化
B. 海带有根和叶,没有茎
C. 三种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 葫芦藓叶片很薄,只由一层细胞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开始有了输导组织;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
【详解】A.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开始有了输导组织,A正确。
B.海带属于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B错误。
C.海带、葫芦藓、肾蕨的细胞内都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叶片很薄,只有一层细胞,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D正确。
故选B。
23. 卷柏又名“长生不死草”,它极耐干旱,能“死”而复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卷柏有真正的根、茎、叶,靠孢子繁殖后代,据此判断卷柏属于( )
A. 原核生物 B. 藻类植物 C. 苔藓植物D. 蕨类植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只有茎、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详解】蕨类植物有了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但无花,不能结出果实和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卷柏有根、茎、叶,靠孢子繁殖后代,因此属于蕨类植物。
故选D。
24.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句中描写的植物分别属于( )
A. 藻类植物、裸子植物B. 苔藓植物、被子植物
C. 苔藓植物、裸子植物D. 藻类植物、被子植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
【详解】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春天到来,湖水中富含有机物,使得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使得湖水呈现出绿色,因此“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这句诗描写的是藻类植物。
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写的桃花具有六大器官,属于被子植物。
故选D。
【点睛】熟练掌握藻类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再仔细分析题中的诗句,应该能作出正确的答案。
25. 下列植物中,全都能靠种子繁殖新个体的一组是( )
①玉米
②海带
③紫菜
④侧柏
⑤满江红
⑥银杉
⑦葫芦鲜
A. ①②⑤B. ①⑤⑥C. ①④⑥D. ①④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根据植物种子的有无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孢子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解:玉米,结种子,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属于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
侧柏和银杉的种子不能形成果实,且裸露在外,无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
海带、紫菜于藻类植物,满见红属于蕨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故选C
考点: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6. 十二生肖中的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都是现实中的动物,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
A. 用肺呼吸B. 体温恒定C. 胎生哺乳D. 体表被毛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①无脊椎动物: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②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根据动物的体温是否恒定,可以把动物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①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只有两类:鸟类和哺乳动物。②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变温动物。除了鸟类和哺乳动物,其它动物都为变温动物。
【详解】鼠、牛、虎、兔、马、羊、猴、狗、猪都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蛇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鸡是鸟类。鸟类: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7. 如图中圆圈表示三种生物本身具有的特点,重合部分则表示它们的共同特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E可以表示用肺呼吸B. F可以表示体温恒定
C. P可以表示真正的陆生动物D. Q可以表示卵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
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体内受精,卵生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详解】A.青蛙的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鲢鱼用鳃呼吸,E不可以表示用肺呼吸,A错误。
B.乌龟和鲢鱼都是变温动物,F不可以表示体温恒定,B错误。
C.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青蛙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乌龟的生殖发育脱离了水的限制是真正的陆生动物,P不可以表示真正的陆生动物,C错误。
D.青蛙、鲢鱼、乌龟都可以产卵,Q可以表示卵生,D正确。
故选D。
28. 在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是( )
A. 两栖动物B. 爬行动物C. 环节动物D. 节肢动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详解】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已知地球上的昆虫在100万种以上,约占整个动物界种的2/3。昆虫纲属于节肢动物门、动物界。所以动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是节肢动物。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动物界中数量最多的是昆虫纲,而昆虫纲属于节肢动物。
29. 下列动物中属于鱼类的是( )
A. 河豚B. 章鱼C. 鲸D. 娃娃鱼
【答案】A
【解析】
【分析】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详解】河豚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章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贝壳退化,属于软体动物;鲸鱼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属于哺乳动物;娃娃鱼的幼体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成体用肺呼吸,属于两栖动物。
故选A。
30. 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是( )
①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②幼体用鳃呼吸;③体内受精;④皮肤裸露;⑤完全用肺呼吸
A. ①②④B. ①③⑤C. ②③④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爬行类的生殖以及幼体的发育都脱离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详解】爬行类具有较为发达的肺适于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适于干燥的陆生环境;爬行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爬行动物用肺呼吸,因此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两栖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B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1. 读图理解:我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鱼、鸟和哺乳动物的种数都位于世界前列。如图是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动物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如果将图中的①、②、⑤、⑥分为一类,将③、④、⑦、⑧分为一类,则分类的依据是________。如果将④和⑦分为一类,而其他的动物分为一类,则分类的依据是______。
(2)①是比较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这类动物身体呈_____对称,利于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3)②和⑥虽然形态不同,但都属于节肢动物,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______。
(4)鱼在水中自由地游动,口与盖交替地张合,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和运动器官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它的身体形态一般都呈_______,有利于它们减少运动时的阻力。
(5)在图中具有辅助呼吸器官的动物有_______和_______(填序号,顺序不做要求)。
(6)④的呼吸作用旺盛,不论是吸气还是呼气,肺内都有富含氧气的空气通过,从而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这与它具有______(结构)有关。
【答案】(1) ①. 身体里有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②. 体温是否恒定
(2)辐射 (3)身体和附肢都分节,都有外骨骼
(4) ①. 鳃 ②. 鳍 ③. 流线型
(5) ①. ④ ②. ⑧
(6)气囊
【解析】
【分析】图中①水螅属于腔肠动物;②对虾属于节肢动物;③鲫鱼属于鱼类;④家鸽属于鸟类;⑤蚯蚓属于环节动物;⑥蝗虫属于节肢动物;⑦鹿属于哺乳动物;⑧青蛙属于两栖类。
【小问1详解】
动物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如果将图中的①、②、⑤、⑥分为一类,将③、④、⑦、⑧分为一类,则分类的依据是 体内是否具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如果将④和⑦分为一类,而其他的动物分为一类,则分类的依据是体温是否恒定。
【小问2详解】
①是比较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属于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利于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小问3详解】
②和⑥都是节肢动物,⑥是②和⑥虽然形态不同,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小问4详解】
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它的身体形态一般都呈流线型,有利于它们减少运动时的阻力。
【小问5详解】
在上图中具有辅助呼吸器官的动物有④鸟类和⑧两栖类,鸟类的辅助呼吸器官是气囊,两栖类的是湿润的皮肤。
【小问6详解】
④家鸽属于鸟类,由于体内有发达的气囊,不论是吸气还是呼气,肺内都有富含氧气的空气通过,及能进行双重呼吸,从而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32.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过程中拍到了如图所示的生物图片,据图回答:
(1)藻类植物“无根无叶又无茎,吸水吸盐靠自身,海水淡水皆可见。”属于褐藻的是图_____,属于红藻的是图_____(填字母)。藻类植物没有______的分化,其中图D中①是_______,③是______。
(2)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图______(填字母),它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主要是因为它拥有_____。
(3)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非常敏感,作为监测______污染指示物的是图______(填字母)。
(4)图C和图F都属于种子植物,它们的区别是_____。
【答案】(1) ①. D ②. E ③. 根、茎、叶 ④. 叶状体 ⑤. 根状物##固着器
(2) ①. B ②. 叶绿体
(3) ①. 空气 ②. A
(4)种子有无果皮包被
【解析】
【分析】(1)分析图可知:A是葫芦藓;B衣藻;C银杏;D褐藻;E红藻;F花生。
(2)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单细胞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小问1详解】
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被植物利用参与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藻类植物多数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图D中①是叶状体,②是柄,③是固着器(根状物)。
【小问2详解】
B衣藻生活在淡水中,属于淡水藻类。B衣藻是单细胞植物,细胞内有一杯状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衣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小问3详解】
图中的A是葫芦藓,其属于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有假根,体内没有出现输导组织。苔藓植物的叶很薄,只由一层细胞构成,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非常敏感,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小问4详解】
图C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图F花生,属于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的种子无果皮包被着,裸露,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即两者的区别是种子有无果皮包被。
33. 综合分析
人类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生命现象是奇妙的,等待人们无止境的探索。如图是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19世纪时,进化论的建立者________,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________。
(2)从①到②的发展过程表示人类已开始向_______方向发展,前肢解放出来。依据已有证据,古人类学家推测,①物种在热带丛林以_______生活为主,后来由于_______,部分①物种走向了演化为人类的艰难历程。
(3)从③到⑦的发展过程,着装发生了变化,制造和使用的工具越来越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并能够用________,食用熟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
(4)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又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例如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从而产生________。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做到的“低碳”生活的方式有_______和________(试举两例)。
【答案】(1) ①. 达尔文 ②. 森林古猿
(2) ①. 直立行走 ②. 树栖 ③. 森林大量消失(或造山运动和气候的剧烈变化)
(3) ①. 复杂 ②. 火
(4) ①. 温室效应 ②. 节约用电 ③. 积极参加植树造林
【解析】
【分析】人类进化的历程通常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
【小问1详解】
达尔文是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提出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如人和类人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差不多完全相同,内脏结构也非常相似,人和类人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几乎完全一样等等,进而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有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小问2详解】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从①到②表示人类开始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解放出来。依据已有证据,古人类学家推测,①物种在热带丛林以树栖生活为主,后来由于森林大量消失,部分①物种走向了演化为人类的艰难历程。
【小问3详解】
从③到⑦现在的人类,着装发生了变化,制造和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复杂,捕猎和御敌能力大大增强,使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久而久之,人类祖先的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大脑的发育,大脑越来越发达。由于制造和使用工具,使古人类的大脑更加发达,四肢 更加灵活。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还产生了语言和意识,逐渐形成了社会。就这样,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类。
【小问4详解】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对气候的影响日益加剧,导致温室效应愈演愈烈。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如节约用电、积极参加植树造林,节约纸张,步行上学等。
34. 囊鼠有一个巨大的颊囊可以贮存食物,囊鼠的毛色与环境差异大,易被天敌捕食,有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区域囊鼠的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囊鼠与兔子是同一动物类群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殖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2)囊鼠的体色有深色和浅色,在遗传学上叫做_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填“遗传”或“变异”)现象。
(3)生活在浅色岩P区的浅色囊鼠的体色对其自身来说是一种保护色,该现象说明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填“有利”或“不利”)变异。囊鼠的这种变异能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通过__________实现的。
(4)上述事实说明,囊鼠的变异是__________的,而自然选择是__________的。
(5)鼠的种类繁多,如仓鼠科现存的种类就超过600种。鼠类的进化最初可追溯到爬行动物。由此可见,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可以解释生物界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1) ①. 胎生 ②. 哺乳
(2) ①. 相对性状 ②. 变异
(3) ①. 有利 ②. 生存斗争
(4) ①. 不定向 ②. 定向
(5) ①. 适应性##多样性 ②. 多样性##适应性
【解析】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小问1详解】
囊鼠与兔子都是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生殖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小问2详解】
囊鼠体色有深色和浅色,在遗传学上叫做一对相对性状。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囊鼠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小问3详解】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所以生活在浅色岩P区的浅色囊鼠的体色对其自身来说是一种保护色,该现象说明这种变异属于有利变异。所以囊鼠的这种变异能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小问4详解】
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由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等原因会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可遗传变异,因此囊鼠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频率会不断增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即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小问5详解】
自然选择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品种和物种的多样性。经过自然选择存活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由此可见,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可以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部分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部分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部分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部分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共7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入学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入学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入学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